《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正式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飞来峰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写 闻说鸡鸣见日升。 景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 外的宝林山。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 高耸。
闻:听说。
夸张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 望见旭日东升。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写作特色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写作特色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
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 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 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 :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 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 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 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 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登飞来峰》PPT课件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既是眼前实景、又借景抒情议论。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强的 意志、坚定的信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 的广阔胸襟。也体现了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的哲理:只有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 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写法探究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 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整体感知
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 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 “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 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 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登飞来峰
借景抒情 (铺垫)
借情喻理 (目的)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2.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二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 写充满生机的景物。
第三、四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
内容探究
1.“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 “鸡鸣日出”指代什么?
“日”是帝王的象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 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 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拓展延伸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点晴之笔, 苏轼也有一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这句诗是? 意思是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最新《古诗二首—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PPT课件课件ppt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ppt课件
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北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PPT课件
2021
56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2021
57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2021
58
诗歌描写了( 从不同角度看庐
山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启发我们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021
16
1. 你能结合典故和写作背景,谈谈 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吗?
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 有小人当道的忧虑,但是王安石却加 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他在政治上高 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021
17
2. 再读课文,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
哪些内容?
2021
49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2021
50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2021子都不同。 51
诗人看来看去,总是把握不 住庐山真正的面目,为什么呢?
2021
52
整体,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1
53
只因为人在山里,眼界受到
限制,所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必然带有片面性,把握不了庐山 的全貌。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
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
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江南靖士有一颇含哲理的《飞来峰》诗:"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载敬堂集》【自注】当:面对,对望)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行,又有晚于下天竺两年始建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பைடு நூலகம்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望的视野, 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高锋。
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明确: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5.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登上飞来峰看到了_________景,点明了这个景________特点,并用“________”二字来形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பைடு நூலகம்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望的视野, 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高锋。
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明确: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5.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登上飞来峰看到了_________景,点明了这个景________特点,并用“________”二字来形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登飞来峰》PPT教学课件
《登飞来峰》
-.
朗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 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 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合作探究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 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 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
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 抒胸臆蓄势。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 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 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诗歌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 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夸张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寻,古代长 度单位,八尺(一 说来自尺)为一寻。闻说:听说。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 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眼: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 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 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 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
朗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 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 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合作探究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 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 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
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 抒胸臆蓄势。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 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 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诗歌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 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夸张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寻,古代长 度单位,八尺(一 说来自尺)为一寻。闻说:听说。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 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眼: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 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 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 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王 安 石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 飞来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 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老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 岭人。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当过宰相,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 “王安石变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 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 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课堂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 我们永远自信乐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永远拥有攀登顶 峰的决心和勇气。
主题: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 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 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 困难的胸怀。
拓展延伸 元日
第 五单 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激情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 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 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 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 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 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 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 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 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 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 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画)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 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古诗两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课件
2.二拓: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两首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相同。它们都写 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 议论;连接句都用“缘”字导引主题,可谓“英雄 所见略同”。若说区别,一是《登飞来峰》抒写个 人胸怀抱负,《题西林壁》谈论普遍认识规律。二 是《登飞来峰》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 眼”,《题西林壁》反面写“身在此山中”的做法 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第二首诗是说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 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它启迪我们 领悟到一条为人处世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 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1.用“____”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闻说:听说。】
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站在塔上, 鸡鸣时可以看见日出景象。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飘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人。】 【望眼:远望的眼睛。眼:这里指的是视线。】
【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 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处。
王安石炼字 《泊船瓜洲》的后两句是“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字主要体现在“绿” 字上。传说王安石将原稿改动十多次,先用“到”, 又用“过”,再改为“满”,多次修改后才确定用 “绿”。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能表 现春风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我会写
yuán
缘
书写指导
《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2.二找:找出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想一想:运用 夸张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安石,自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时期著名 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 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 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写得都很 好。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 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 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20新21 法的前奏。
苏轼
横看 侧 ,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 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吧!
2021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2021
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 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2021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也他就所是站人的们位常置说不的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2021
飞 来 峰 之 景
2021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20,21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词语解析
• 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是一种虚指,极言塔之高。是夸 张的写法。
• 为什么飞来峰的其他美景诗人都没有描 写,而单单只写飞来峰的“高”?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于 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不畏表现了使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诗人雄心勃 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1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 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官 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多惠政。学识渊博,喜 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 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2021
题西林壁
2021
2021
1.同一座山,为什么使人看到的景不 一样?
2.使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 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登飞来峰》 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浮云不会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题西林壁》 诗人因为处在此山中,所以有些迷惑,看不起 庐山的真面目。
2021
• 飞来峰,高168米。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 故名。
说说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1.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3.连结句用“缘”字引导主题都相同。
不同:1.《登》书写个人胸怀抱负,《题》 谈论普遍认识规律。
2.《登》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 遮望眼”,《题》反面写“身在此山中” 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2021
▪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021
▪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2021
两首诗都在写景,景与景之间有 什么不同之处?
•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旁观者清
2021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 看待问题
2021
背一背: 题西林壁
• 闻说:听说。 • 畏:怕 • 缘:缘故,缘由
2021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姿态。
2021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 前的小事所羁绊。
2021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这个道理。
202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02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021
; ; ; ; ; ……
横看
2021
侧看
2021
远看
2021
近看
2021
抬 头 仰 望
2021
低 头 俯 视
202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 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 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 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 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 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 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 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20新21 法的前奏。
苏轼
横看 侧 ,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 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吧!
2021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2021
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 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2021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也他就所是站人的们位常置说不的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2021
飞 来 峰 之 景
2021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20,21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词语解析
• 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是一种虚指,极言塔之高。是夸 张的写法。
• 为什么飞来峰的其他美景诗人都没有描 写,而单单只写飞来峰的“高”?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于 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不畏表现了使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诗人雄心勃 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1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 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官 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多惠政。学识渊博,喜 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 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2021
题西林壁
2021
2021
1.同一座山,为什么使人看到的景不 一样?
2.使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 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登飞来峰》 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浮云不会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题西林壁》 诗人因为处在此山中,所以有些迷惑,看不起 庐山的真面目。
2021
• 飞来峰,高168米。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 故名。
说说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1.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3.连结句用“缘”字引导主题都相同。
不同:1.《登》书写个人胸怀抱负,《题》 谈论普遍认识规律。
2.《登》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 遮望眼”,《题》反面写“身在此山中” 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2021
▪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021
▪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2021
两首诗都在写景,景与景之间有 什么不同之处?
•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旁观者清
2021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 看待问题
2021
背一背: 题西林壁
• 闻说:听说。 • 畏:怕 • 缘:缘故,缘由
2021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姿态。
2021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 前的小事所羁绊。
2021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这个道理。
202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202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021
; ; ; ; ; ……
横看
2021
侧看
2021
远看
2021
近看
2021
抬 头 仰 望
2021
低 头 俯 视
202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 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 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 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 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 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