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训练4】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H2O摩尔质量为

1 mol H2O的质量为_____

【总结】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摩尔质量(以g·mol-1 为单位时)、1mol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时)是不同物理量,且单位不同,只是在数值上相等。

【即时训练5】

Na的摩尔质量是

Na+的摩尔质量是

4.6gNa+的物质的量是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区分相对原子(分子)质

量、摩尔质量、1mol物

质的质量

活动3:仲裁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甲:2mol 乙:0.2mol 甲喝的更多回答

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

生通过情境体会物质的

量的桥梁作用

小结学生回

想本节

课收获

并分享

达标检测

作业布置 1.讨论为什么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

单位时恰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原子)质

2.完成导学案

3.预习气体摩尔体积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采用循序渐进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从而“生成”课堂。

2.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设置循序渐进、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逐层深入

4.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讲述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总体来看,课堂效果不错。学生参与度广,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课堂上练习反馈,知识掌握比较到位。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积极性不是很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

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位于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与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始终,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课标和教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N A、摩尔质量

2.通过练习掌握n与N A、m与M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物质的量” 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 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和见量化摩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测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的摩尔质量是18g

B. 2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mol水的摩尔质量的2倍

C.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D.水的摩尔质量是氢气摩尔质量的9倍

2、1molCH4中约含有____ mol C、______mol H,共含有____mol原子,原子个数为______ 个。

3、16g O2物质的量为_____ mol含有的分子的个数是_____ 。3.01×1023个CO2分子的质量是_______ g

4、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________。

5、分子总数为N 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________ 。

课后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恰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概念,作为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也属于工具性的概念,作为化学计算的中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构成中学化学计算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标的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知识层面上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涵义2.能利用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式。

本节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概念讲解和公式应用。

导课环节,我创设情境“比较甲乙两位同学谁喝水多”,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联系宏观和微观,激发了学生兴趣。并且用这个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和“见量化摩”的思想。接着讲述了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及一摩尔的标准——阿伏伽德罗常数。为了建构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采用类比法。类比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当个体数目庞大时,以大化小的思想,从而理解物质的量是“以集合的形式衡量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我采用视频的方式还原了一摩尔标准的制定过程。让学生体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