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高中化学_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微粒。
2、认识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这两个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3、通过交流研讨,让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联系,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其单位;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的正确理解以及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化学中常用物理量——物质的量》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方法,也具备了初步的微观想象能力,但是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还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是非常活跃的,他们的学习热情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有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去接受物质的量,去理解物质的量。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还不能达到很理想的目标,也需要在后期的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训练。
为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前组织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模式是以学生的阅读、自我理解和讨论为主,让学生去发现在预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接受抽象的概念做好准备。
《化学中常用物理量——物质的量》效果分析【课前预习】“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比较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对“物质的量”首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理解力方面的欠缺,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为自己知识的构建做一个铺垫。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_物质的量的单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掌握NA、n、m、M之间的换算。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NA、n、m、M之间的换算。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对比归纳法学生对知识只是表面的理解,知识内容零散不成体系,老师通过宏观事物对比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及PPT展示设计意图【投影】首先通过提问,如何数出500个大头针,是一个一个数快,还是一盒一盒数更快,从而跟进一步怎样数出550g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引入新课】导出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即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认真观察、聆听思考、疑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展示】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进行认识,包括符号、单位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学生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进行认识和理解【过渡】有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否能解决550g水中水分子的个数这一问题【提问】顺着学生思路,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类比为什么能快速说出3包纸的张数,及6盒大头针的个数,因为知道每包或每盒的规格,现在需要的知道的是1mol水分子中有多少水分子,盛放水分子的“盒子规格”,从而引出阿伏伽德罗常数【投影】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归纳】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是或不是讨论相关问题解决方法思考、回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单位等,明确要解决相关问题必须知道的是1mol水分子中有多少水分子【板书】阿伏伽德罗常数【提问】继续用问题推动课程进行,已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任然无法解决550g水中水分子的个数问题,从而需要回答1mol水的质量是多少,建立起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物质的量这一桥梁作用。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能力已经很强,大多学生对这部分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入,少数学生理解不深,但是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已经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物质的量”学习难点及其发展在“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概念的相对集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科学概念是从科学探究结果中形成的形而上的抽象认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相对地呈现在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的学生面前,其学习难度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性工具,学习成效表现在各种量的相互转换上。
学习困难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转换不熟练,容易混淆。
比如,阿氏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气体摩尔体积与22.4的关系,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第三,微粒中的层次意识不强,各种微粒数间的相互转换困难。
由于综合性知识增多导致学生复习时感觉刚刚明白的物质的量又有了难度。
第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仍待提高,知识网络没有建立,对高考新题型不适应。
试卷讲评效果一、课前准备与要求试卷讲评课要避免两种做法:一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没有重点;二是对、抄答案,就题论题,浅尝辄止。
要做到有的放矢,把试卷讲深讲透,首先必须广泛收集试卷信息,仔细分析答题情况。
因此,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1.数据统计。
为了做到对成绩、对学生、对试卷心中有数,每次月考、模考后都要做好烦琐而准确的统计工作。
除了要统计整套试卷的平均分,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
2、分析比较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审题意识,或知识积累,或语言表达,等等)以明确学生在各个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和劣势。
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程设计背景新课程中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被弱化,更注重理解和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
如何排除障碍,有效地加工和组织事实性、描述性、操作性、理论性兼容的化学概念,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和分类方法,注意突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概念的群体功能,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而且点、线、面、体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概念的立体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使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强调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机会,主张师生双主互动。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要以培育、开发、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来的,是教师在新概念教学之前让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
然后,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原理。
它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设置的一个“教学支架”,也可以看作是为学生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中学化学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
根据物质的量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化学需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高中化学_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即时训练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H2O摩尔质量为1 mol H2O的质量为_____【总结】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摩尔质量(以g·mol-1 为单位时)、1mol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时)是不同物理量,且单位不同,只是在数值上相等。
【即时训练5】Na的摩尔质量是Na+的摩尔质量是4.6gNa+的物质的量是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区分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活动3:仲裁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甲:2mol 乙:0.2mol 甲喝的更多回答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通过情境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小结学生回想本节课收获并分享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1.讨论为什么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恰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2.完成导学案3.预习气体摩尔体积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
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
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
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习兴趣。
物质的量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学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物质的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活动前期,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了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针对物质的量这一主题,分析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共同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明确了教学思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 课堂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课堂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
观摩课后,教研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观摩心得,并对示范课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点评。
3. 教学反思在观摩课后,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以下是我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反思:(1)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物质的量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时,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摩尔的概念,而没有深入探讨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这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存在困难。
(2)教学方法的运用在物质的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但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理解物质的量概念。
(3)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在物质的量教学中,我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时,我过分强调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实际应用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课堂评价在课堂评价方面,我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它将一定数目的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在化学计算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为后续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等基础知识,但对于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及意义。
(3)能运用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将贯穿今后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而且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摩尔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并能运用N A进行计算。
3.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
(n N A N 之间的关系)四、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建立阿伏伽德罗常数题目解答的模型。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2.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目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及换算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以讲述教学法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思考去认知新知识,“发现”得出结论和规律性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它是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数量的工具。
2. 学会使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进行计算和表达。
3. 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性质的桥梁。
2. 教学难点: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教学PPT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等测量仪器。
3. 准备教学资源:物质的量相关的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
4. 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堂互动问题,确保学生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量》教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 引入课题: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思路: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食物,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数量单位无法满足对微小物质数量的描述,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模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数量多少的单位。
设计思路:通过模型展示微观粒子的复杂性和数量,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的直观印象。
3. 建立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的关系,从而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描述微观粒子数量和宏观物理量之间的桥梁作用。
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物质的量的疑问和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通过互动环节,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涡阳二中张超“物质的量”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一化学的重难点,贯穿着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作为一个工具,“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和宏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新教材把它放在高一化学开始,当学生带着兴奋、好奇、期待、畏惧等诸多复杂情绪踏入高中化学世界时,他们的第一个较量对手就是“物质的量”,这一回合较量的成败对他们树立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信心至关重要。
“物质的量”的教学,从往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此今年我对“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
3、学会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二、教学效果总结1、教学目标中的(1)中涉及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关系不能理顺;2、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十分困难;3、用“摩尔”来计数离子、电子尤其困难。
4、初学“摩尔”时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期中考后的调查中,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成为高一学生在化学上的首个拦路虎之一,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一遇到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之为难题。
三、学情分析1、了解学情。
为什么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这么困难?为什么一接触到电子、离子的计算学生都傻了眼?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下面来分析高一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训练4】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H2O摩尔质量为
1 mol H2O的质量为_____
【总结】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摩尔质量(以g·mol-1 为单位时)、1mol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时)是不同物理量,且单位不同,只是在数值上相等。
【即时训练5】
Na的摩尔质量是
Na+的摩尔质量是
4.6gNa+的物质的量是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区分相对原子(分子)质
量、摩尔质量、1mol物
质的质量
活动3:仲裁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甲:2mol 乙:0.2mol 甲喝的更多回答
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
生通过情境体会物质的
量的桥梁作用
小结学生回
想本节
课收获
并分享
达标检测
作业布置 1.讨论为什么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
单位时恰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原子)质
量
2.完成导学案
3.预习气体摩尔体积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
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
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
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采用循序渐进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从而“生成”课堂。
2.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设置循序渐进、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逐层深入
4.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讲述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总体来看,课堂效果不错。
学生参与度广,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课堂上练习反馈,知识掌握比较到位。
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积极性不是很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
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位于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
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与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始终,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结合课标和教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N A、摩尔质量
2.通过练习掌握n与N A、m与M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物质的量” 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 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通过问题解决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和见量化摩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测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的摩尔质量是18g
B. 2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mol水的摩尔质量的2倍
C.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D.水的摩尔质量是氢气摩尔质量的9倍
2、1molCH4中约含有____ mol C、______mol H,共含有____mol原子,原子个数为______ 个。
3、16g O2物质的量为_____ mol含有的分子的个数是_____ 。
3.01×1023个CO2分子的质量是_______ g
4、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________。
5、分子总数为N 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________ 。
课后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恰好等于它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概念,作为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物质的量也属于工具性的概念,作为化学计算的中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构成中学化学计算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标的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知识层面上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涵义2.能利用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式。
本节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概念讲解和公式应用。
导课环节,我创设情境“比较甲乙两位同学谁喝水多”,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联系宏观和微观,激发了学生兴趣。
并且用这个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和“见量化摩”的思想。
接着讲述了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及一摩尔的标准——阿伏伽德罗常数。
为了建构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采用类比法。
类比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当个体数目庞大时,以大化小的思想,从而理解物质的量是“以集合的形式衡量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我采用视频的方式还原了一摩尔标准的制定过程。
让学生体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