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STEP1
STEP2
STEP3
经营目标
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
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②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目 录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及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意义
局限性
“热媒介”、 “冷媒介”
媒介及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这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
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特点及其意义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第九章 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怀特(David Manning White,1917- 1993)1950年发表《“把关人”:新闻选 择的个案研究》 盖茨先生(Mr. Gates)
1969年,巴斯(Bass)认为卢因的“把关人” 指的是一小群体中的一员直接决定某一物 是否能够进入渠道的命运,而怀特研究的 电讯编辑是在现成的新闻稿中选择,算不 上是一个真正的“把关人”。 巴斯将新闻传播过程分为“新闻采集”和 “新闻加工”两个阶段,他认为,真正的 “把关人”是从事新闻采集的人或者组织。 由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了从组织层面研究“把关人”现 象的序幕。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 分界线: 1.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 任何训练; 2.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 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 3.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电子媒介不能保留任何秘 密,没有秘密,童年也就 不存在了。 结果: 成人儿童化,儿童成人化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 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 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 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 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 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 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 定义。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 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 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 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 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 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 至死的物种。
吉伯 《新闻是报人们制造的东西》(News is what newspapermen make it) 两方面压力: 信源 新闻机构
压力集团 信源 资产拥有 人
投资人
媒体组织 目标:盈利、传播、 职业
广告商
受众
政府/法 律
麦奎尔 媒体组织面临的需求与 制约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引言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工具,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形式。
本文将从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传播媒介的理解。
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媒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质:1. 中立性传播媒介应该保持中立,不受个人或组织的偏见和控制。
这是为了确保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实和公正的。
只有中立的媒介才能提供可信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多样性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包括文字媒介、音频媒介和视觉媒介等。
不同的媒介形式适合不同类型的信息传递。
文字媒介适合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深度的思考,音频媒介适合传递声音和语言,视觉媒介适合传递图像和视频。
3. 可互动性传播媒介具有可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和分享,这种互动增加了传播媒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4. 可扩展性传播媒介具有可扩展性,可以传达信息到更多的受众。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传播媒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传播媒介的作用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作用:1. 传递信息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新闻、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等。
无论是报纸、电视、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传递信息的角色。
2. 形塑公共舆论传播媒介对公共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报道的公正与否、偏见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增加社会参与度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等平台,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4. 交流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媒介有助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第九章传播媒介质与作用
信息时代:麦克卢汉归来
• 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 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 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 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 公路证明,他是对的!
• 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ir 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 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 nt)。“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 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第九章传播媒介质和作用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 (1911—1980),信息 社会、电子世界的先 知,20世纪的思想巨 人 。电子时代的预言 者.
第九章传播媒介质和作用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 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
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 —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 冷媒介与热媒介没有一贯的区分标准,甚至 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科学价值不大
•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 的心理和行为也各有特点
第九章传播媒介质和作用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视角 ,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借用了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 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 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 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 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 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 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5.如何正确认识媒介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 如何正确认识媒介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 会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会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 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 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媒介工具和技术属于 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同 它毕竟是人类主体活动的创造物, 时,它毕竟是人类主体活动的创造物,人如何利用和 控制、 控制、社会关系和结构也反作用于媒介活动的特点和 性质。 性质。 麦克卢汉的理论于20世纪 世纪60、 年代盛极一时 年代盛极一时, 麦克卢汉的理论于 世纪 、70年代盛极一时, 由于其模糊性曾一度沉寂, 年代后期 年代后期, 由于其模糊性曾一度沉寂,80年代后期,随着媒介技 术的发展成为瞩目的焦点而重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术的发展成为瞩目的焦点而重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12
1.新媒介的特点 1.新媒介的特点 传播过程双向性增强; 传播过程双向性增强;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媒介资源丰富化; 媒介资源丰富化; 信息传播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络)。 信息传播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络)。 2.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2.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 防止幼稚的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 义期待, 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然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 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5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 社会发展的视角, 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 史作用; 史作用;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 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 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 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局限: 局限: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 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和能动性; 和能动性;从媒介工具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 响出发解释人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响出发解释人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二)媒介:人的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肯定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地球村”预言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 “电视人”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三)媒介的隐性功能与媒介环境
媒介无意中为人们建立起了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象所组成的虚 拟世界,并使人们把这一虚拟世界完全当作真实的生存环境, 而对影象所自出的实在世界反倒麻木不仁,一无所知。
(3)、社会、文化因素 (4)、信息自身的因素 (5)、组织的自身因素 (6)、受众因素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因素
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 个人的传播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1.媒介的传播手段 2.媒介的时效性 3.媒介的持久性 4.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一、印刷媒介
1.书籍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库尔特· 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 先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 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经济因素
2.报纸
报纸的历史 报纸的特点:第一,报纸是视觉媒介 第二,报
纸的保存性强。第三,报纸的选择权性强。第 四,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报纸传播的手段:报纸是以版面空间的 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作为视觉媒介,其传播手 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 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
传播学2012第九章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加拿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人的延伸》 1964年
1、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2、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 “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三次媒介革命是人的三次延伸
• 拼音文字是从听觉空间向视觉空间的延伸 • 电子技术是从肢体延伸走向大脑的延伸,人们在
2012年10月12日
科学家预测千年后人类模样
• 我们最常用的四肢也将发生变化。我们 的手臂和手指将会变得更长以便减少长 长伸出手臂的动作,而手臂上的神经末 梢数量将会增加,这是由于长期使用类 似iphone此类精密电子设备需要更高水 平的手眼协调能力。
科学家预测千年后人类模样
• 我们的大脑体积将会减小,或许这是因 为计算机将会帮助我们进行很大一部分 记忆和思考功能。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 物馆的克里斯·斯汀格(Chris Stringer)说: “很多科幻小说中将未来人类描述为拥 有巨型大脑的模样,然而巨型大脑其实 并非最佳选项。”
媒介是一种物质实体,是传播使用的工具;
媒介组织是拥有这些媒介,经营这些媒介的机构,如 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 网站等。
媒介的分类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人类生产创造新媒介的历史
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A·哈特,美国传播学家 1、示现的媒介系统(感官媒介系统):面对面使用
2、再现的媒介系统(单向物质媒介系统):传播 者需要使用物质媒介,而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向物质媒介系统):传受双方 都需要使用机器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关于麦克卢汉(H.MARSHALL MCLUHAN ) • 媒介——人的延伸(Media, extension of man ) •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地球村(the global village) • 热媒介和冷媒介(hot media and cold media)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1、传播媒介的含义:2、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 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 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 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 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学的众多理论学说中,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无疑是最奇特怪谲, 也最深刻难解的。
自传播学兴起以来, 还从未有哪一位传播学家像他那么引人注目, 也从未有哪一套传播理论像他的媒介观那么轰动一时。
作为传播学中的“奇谈怪论”, 麦克卢汉的论断尤其是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至今仍像斯芬克司之谜, 逗引人的好奇, 激发人的想像, 困惑人的思路。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的奇谈怪论, 看看奇在何方, 怪于何处。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上世纪60年代, 正当大众传播事业开始走向全面繁荣之际, 特别是当新的视听媒介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之际, 在北美大陆爆出了一部谈论媒介的奇书, 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媒介通论: 人体的延伸》。
这部书曾经在60年代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在书中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并引起争议的论点, 不但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也使他成为新闻人物。
美国《生活》杂志称该书为“电子世纪”的先知;麦克卢汉本人也因此而被《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誉为“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媒介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二)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提出在当时颇受人们的争议, 特别是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都在问: 媒介不过是一种工具, 媒介怎么可能成为一种信息?它不过只是信息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
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
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返回
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 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 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 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 全部依据 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 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 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 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 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 能动的制约作用。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具有宣传性,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新闻要素
1、时间跨度(日报、周报) 2、强度或阈限价值(重要性、震动性) 3、明晰性(意义) 4、文化接近性(趣味性) 5、预期性(预料) 6、出乎预料性(不同寻常) 7、连续性(持续) 8、组合性(相关性) 9、社会文化价值(个人、群体素质)
“把关人”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在 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 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传播学者怀特把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 了把关(gate-keeping)模式。
怀特的“把关”模式
怀特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 “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形成一道 “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 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 数。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 组织,即传媒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 台等等。
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 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 重要环节和要素。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 2、“媒介即讯息” 3、“媒介:人的延伸” 4、“热媒介与冷媒介” 5、 意义与局限性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 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 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 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 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 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 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 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 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 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麦克卢汉
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说:《媒介通论》这本书 是十年来争议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甚至认为: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以来最主要的思想家。”《生活》杂志则称该书为 “电子时代的先知”。相反,旧金山大学校长早川一 荣则针对麦氏的代表作《媒介就是讯息》,发表了观 点截然相反的著名评论《媒介并非讯息》。《媒介通 论》的编辑在与麦氏交谈中一语道破该书引起争议的 重要原因:“你所写的东西有75%是新的。一本成功 的书,不宜有10%以上的新东西。”
返回
“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 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 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 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实质: 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 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
“电子乌托邦”的某些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 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 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 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 关系的平等;
返回
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改善了受众的被 动地位(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
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 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 现象(数字化、高速度化)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 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卫星、网络)
“把关”的实质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 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市场、 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 和加工活动;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 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 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 优先得到传播;
麦克卢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 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 素,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
返回
媒介:人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 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 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传播学概论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 技术手段,如语言、文字等等。
返回
“电视人” 的概念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 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 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 “跟着感觉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 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 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 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 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 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人的素质等等。
返回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 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 的自由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电子投票系统 为全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参加政治选举提供 了可能性,必将会带来一个普遍民主的社会等 等。
观点的评述
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的例子,电话是一种双向媒介, 但是电话并不保证通话双方社会关系的平等,相反, 通话双方的社会关系是受到电话系统以外的众多因 素制约的,例如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劳资雇佣 关系等等。
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 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 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 的把关人作用。
返回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 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如新闻价值和新闻 要素。
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 价值判断。
新闻要素,即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的研究,揭示了新闻报道
这是两个著名的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 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 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 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
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 象力。
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 于“冷媒介”。
这两个概念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