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合集下载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每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析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等。

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

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

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

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

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

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最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最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王夫之
•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异常尖锐复杂和历史的觉醒,而产生了 作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反映的 一代启蒙哲学思潮。著名的唯物主义哲 学思想家王夫之就是这一启蒙哲学思潮 的卓越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在继承古代和陈亮、叶适、王廷 相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和注重事功的优良学风基础上,王 夫之以战斗的姿态,在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等一系 列问题上,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剖 和批判。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把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知行观,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王夫之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作为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和论证了完备而系 统的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而王守仁所以主张知行合一,混淆知行的界线,以知销行,就是因为 不懂得这个道理。
• 第三,为什么说知行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统一呢?对这个问题,王夫
之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其一,王夫之提出了知行不相分离的 观点。其二,王夫之认为,知与行二者是并进,即互相促进的。由于 知行各有不同的功用,而互相促进,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就三,王夫之认为,知行二者不离并进的基础是行。在知与行 相互对待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二者统一的基础。突出地强 调了行在知行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知行统一观
• 基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王夫之彻底地批判了朱 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第一次 明确地提出和系统地论述了“行先知后”,“行 可兼知”的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 首先,在他看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的知行观,不是“先知以废行”,就是“销行以 为知”,他们共同的根本错误,都是排斥行,否 认行是认识来源的基础和检验、判断认识真假对 错的标准。

第四章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

第四章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说和“阴阳五行”说所代表的整体思维
模式反映古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然而,它并未 引导古人去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这是因为,这 一思维模式的中心是人,其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指外 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那个现实的自然界,而是以 “自然”之名,用来表达人的内在之性的东西。在 “天人合一”的思维中,儒家把“天”作为道德的 本原,将仁、义、礼、孝、忠等儒家宣扬的道德奉 为“天理”,这是在借自然以证明人性;而道家主 张人性应复归自然,和自然之性水乳交融,这是在 论证自然之性就是人性。显然,儒家和道家的“天 人合一”思维的立足点都是人而不是天。因此,从 根本上说,中国整体思维围绕的问题是人的存在和 人生意义,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宇宙和自然的奥秘。
复古
复古也是经学思维的一个特色,这是因为被尊之为 经学的儒学本身就有崇古复古的思想传统。儒学产 生于宗法制的社会,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情结和崇 古复古的观念。
儒学的复古倾向极端严重。在儒学看来,愈古老愈 久远的事物愈有神圣性,于是,夏商周三代被儒学 描述成理想中的社会,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等先王成为儒学崇拜的圣人。儒学的崇古复古 思维把旧事物神圣化,产生了以祖宗之法为法的信 条。到了经学时代,儒学的崇古复古精神析问题的方法 是:“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以此入手,搞清楚全部问 题。”庄子所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 竭”提出了将事物一分为二,层层分解的辨析方法。 孔子和庄子的思辨角度虽有不同,然而两者都使用 了一分为二的方法,表明他们已能运用辩证的观点 来分析和把握事物。
与整体思维的原则相一致的。
经学思维
“经”的原义为纺织时在织机上上下方向排列
的经线,它与左右方向排列的纬线相对。由 于纺织的顺序是先织经线 后织纬线,经线在纺织中 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经”就有了指导、原则 等引申意义,于是,典范 性的书籍被称为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传统思维方式如何形成?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换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什么是“直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 陶渊明)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触类旁通创造之始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过程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⑶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

“应时而变,应事而变。

”2 、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

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说到思维方式可能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因为人们普遍是陷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中而不自知的,所谓“身在此山中”,能够去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也就不太关心自己的思维方式。

但是,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能力的核心,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是否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抓住因果关联,厘清各个环节,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核心就是要靠思维,学生学习成绩好,最终靠的也是思维,科学家搞科研也必须靠思维,所以思维非常的重要。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思考,动脑筋想问题,但是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谓的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的凭借物”,也就是人在思考的时候,所依据的内容,据此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依赖于人的具体感觉和对实物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思维是依赖于图像和大脑的表象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是依赖于符号、概念进行思考,具体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推理等过程,思维方式同时也是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正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发展水平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思维水平都能顺利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大多数人会停留在形象思维水平,从而形成固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水平不仅体现在个体差异上,也体现在不同民族。

族群上,例如我们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就会发现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来管中窥豹,来看一看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医看待疾病是离不开细菌和病毒,各种可见的元素的,检查手段也是依赖各种仪器,直接观察病人的脏器,或者某些“指标”,而这些指标必须是“可见的物质”,例如各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或者“物质衍生出的现象”,比如说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缺铁导致贫血之类的,还有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

就连心理疾病也一定要找出一些更加微观的“神经递质”,诸如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之类的。

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3.相互渗透的方式 《周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4.相互转化的方式 《老子》:“反者道之动”,程颢:“物极必反”(《程氏遗
书》)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
(二)相生相胜
用五行相生相胜理论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 最为基本、最为古老的观念之一。 五行相胜,指其间相互排斥、 否定、对立的关系或趋势,其顺 序为:水—火—金—木—土……;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 经学思维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即把自然界和社会看成是一个有组织的有机系统, 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又有许多小系统,每个系统又由不同 部分所构成,整个宇宙就是由这样的部分所构成的系统化 整体。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体现出 明显的整体思维的特点,即习 惯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 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而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 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整体。

思维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日 常思维方式三个不同层次,有高低深浅之分。哲学思维方 式以思辨的形式理解世界,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理 解世界,日常性思维方式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相பைடு நூலகம்联,以 感性的、经验的形式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 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国先民最基本的观念形式之一,积存 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先民习惯于从天人同构或天人同 质的角度理解对象事物的关系,把宇宙视为一个阴阳对立 互补,并按照五行秩序进行变化的统一整体,这显然属于 哲学层面的思维方式。当先民用阴阳消息、五行生胜来解 释人体的结构及养生与病理机制时,即为科学思维方式。 而当先民用阴阳五行观念去求神占卜、祭祀鬼神天地、看 相卜宅、观察风水等,就又是日常思维方式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15讲 思维模式与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15讲 思维模式与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15讲思维模式与方法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传统文化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被世界广泛传播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展开讨论,并探索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1. 什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以道德伦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以和为贵、以中庸为要,以德行立身,以礼节待人,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在处理事务时,注重平衡和谐,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传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并提倡和鼓励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宇宙观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思维模式与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日常处世方式上,更贯穿于我国人的思考方式和决策机制中。

在商业领域,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理念对商业活动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注重诚信、信誉和人脉关系,强调长远眼光和持久经营。

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大义、社会稳定、以及领导和平民百姓的关系。

这种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氛围。

3.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当代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与当代世界对于环境保护、民族和谐、文化共融、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谋而合。

其注重整体观念与平衡思维的特点,也为当今社会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而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世、如何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启示尤为珍贵。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养分,传承其精髓,并运用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ppt课件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ppt课件

同时也是宇宙的基本秩序, 即“天有五行,一曰木, 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

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土,五
行之中也。此其天秩之序
也。”
17
3.悟性思维
“留下空间”是悟性思维在文化表现中的 一个最大的特点。
艺术审美——尚意追求。 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诗歌:西方讲究技巧的运用,注重细节的 勾勒,通过许多人工安排来加强诗的情节, 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如《荷马史诗》, 由若干故事组成。中国古代诗歌则讲究用 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言有尽而意无 穷
11
直观思维
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由 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 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
低层次直觉 (直觉行动思维)

高层次直觉 (悟性—较强领悟能力)

触类旁通 创造之使
12
2.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立象
20
5.直觉思维的缺点
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 能自拔。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 糊性,而且常过多地使用暗示,难以准确 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21
二、整体思维
1.整体思维的含义 2.思想家关于整体思维的著名言论 3.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4.整体思维体现二——阴阳五行学说 5.评价整体思维 (1)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2)对中国宗教的影响 (3)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对中国民族心态的影响 (5)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6)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孔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 阳货》)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精选文档
? ——中国最早的宗教经书 之一。含:
? “卦”(符号)——传说 由远古伏羲所创。
? “辞”(释卦)——传说 由周文王编于商代末期。
? 现在学术界认为,该书萌 芽于殷,成书约在晚周。
? 《易传》(《易经大传》 《传》)
? ——后人解释或发挥
《易经》的心得感想及思 想体会,共十篇(“十 翼”)汇总而成,是中国 第一部哲学著作。
勾勒,通过许多人工安排来加强诗的情节, 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如《荷马史诗》, 由若干故事组成。中国古代诗歌则讲究用 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8
?
江雪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19
4.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
? 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 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 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 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 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 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同时也是宇宙的基本秩序, 即“天有五行,一曰木, 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
?
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土,五
行之中也。此其天秩之序
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3.悟性思维
? “留下空间”是悟性思维在文化表现中的 一个最大的特点。
? 艺术审美——尚意追求。 ? 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 诗歌:西方讲究技巧的运用,注重细节的
5
东西方差异
为什么中国屡经战乱,然必定地统一为一个国家,而欧洲却分裂为数十个 国家,根本不可能统一称为一个国家?
为什么欧洲有繁荣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封建主义的中世 纪则是一个黑暗的几乎停滞的时代?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逻辑分析与辨证综合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但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

孔子兼重学思,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

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

”这都是肯定思必须慎,辨必须明,提倡细微分析。

儒家比较推崇“明辨”,即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倾向于对事物及其类别的确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认知倾向。

后期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墨子》书中所保存的《墨经》显示出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

墨家严格地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所指出的“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亦有精到之处。

名家对于分析思维也有贡献。

惠施的“历物”十事,既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了分析思维。

公孙龙讲“离坚白”,所谓“离”即分别之意。

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注意分析。

他曾讲学问之道云:“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不余。

”(《大学或问》)这就是兼重分析与综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我们今天以西方的形式逻辑、理性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时,应当注意发掘中国古代已有的成果,重建精密化的语言指谓关系,开拓明晰的概念认知系统,使概念和观念确定化,建立分析的程序、逻辑的结构和论证推理的规范,避免语言、概念、观念、判断、推理的空洞、游移、不确定、不严密,避免忽视实证、实验中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避免以情绪代替逻辑,将怀疑视为结论,把主观估计的或然的东西当做客观实在的必然的判断。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国古代哲学、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2.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平衡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以及阴阳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

3.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4. 系统整体性: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它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5. 直觉体悟:直觉体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认识方法。

它强调通过直觉和体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

总之,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具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系统整体性和直觉体悟等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02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类比性 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认识和理解自 然、社会和人类现象,以及探索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类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现象与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将“道”与“水”进行比较 ,认为“道”如同“水”,具有润泽、渗透、滋养等特性,可以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性思维的表现
表现形式
辩证性思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矛盾转化等思想方法,注重从正 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最
优解决方案。
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辩证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体
03
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如中医理论、风水学说等。
04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深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实践应用
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 价值。
直觉性思维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直觉性思维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 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其原始面貌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
直觉性思维鼓励人们在常规思路之外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局限性
然而,直觉性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个人经 验、情感等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导致 偏见和误判。
05
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含义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求同存异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求同存异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求同存异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它强调仁爱、义利、礼仪和智慧。

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仁爱、义利、礼仪和智慧。

仁爱
是指人们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自由,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信仰,尊重他人的思想。

义利是指人们要做正义的事,不能贪婪,不能欺骗,不能抢劫,不能欺负弱小,要尊重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尊重社会公平。

礼仪是指人们要尊重礼仪,尊重传统,尊重社会习俗,尊重社会规范,尊重社会秩序,尊重社会礼仪,尊重社会文明。

智慧是指人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未知,善于探索未来,善于探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它强调仁爱、义利、礼仪和智慧,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它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朱熹:“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由,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 底在前,是循环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四)
精品课件
4.整体思维体现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主体。
“五行”所代表的不仅是五种元素,显示的更是五种功能。 这一点,可以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作用力即可显示 出来。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具有一种促进滋生的作用, 具体体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所谓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又具有一种限制约束的作用,具 体体现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功能 在这种相生、相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国最早的宗教经书 之一。含:
“卦”(符号)——传说 由远古伏羲所创。
“辞”(释卦)——传说 由周文王编于商代末期。
现在学术界认为,该书萌 芽于殷,成书约在晚周。
《易传》(《易经大传》 《传》)
——后人解释或发挥 《易经》的心得感想及思 想体会,共十篇(“十 翼”)汇总而成,是中国 第一部哲学著作。
精品课件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在中和思想影响下,中国美学主张“以理节情”、“音亦 有适”,提倡“中声”,而反对“侈乐”、“糜音”。因 此中国民族的艺术作品,总是奋而不激,忧而不伤,慷慨 却不狂放,情浓四溢但不使人志荡。无论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舞蹈,一般读不采用过于强烈的对比,处处注 意把握适度,整体布局考究各部分之间的制约,变幻中追 求平和,旋动中给人以宁静,绚丽却含蕴淡雅。
由于思维方式贯串于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 实践的各个方面,所以把握了一个民族的 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他们的 文化特色和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 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渗透这一民族的内在心理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逻辑分析与辨证综合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但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

孔子兼重学思,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

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

”这都是肯定思必须慎,辨必须明,提倡细微分析。

儒家比较推崇“明辨”,即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倾向于对事物及其类别的确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认知倾向。

后期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墨子》书中所保存的《墨经》显示出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

墨家严格地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所指出的“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亦有精到之处。

名家对于分析思维也有贡献。

惠施的“历物”十事,既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了分析思维。

公孙龙讲“离坚白”,所谓“离”即分别之意。

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注意分析。

他曾讲学问之道云:“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不余。

”(《大学或问》)这就是兼重分析与综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我们今天以西方的形式逻辑、理性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时,应当注意发掘中国古代已有的成果,重建精密化的语言指谓关系,开拓明晰的概念认知系统,使概念和观念确定化,建立分析的程序、逻辑的结构和论证推理的规范,避免语言、概念、观念、判断、推理的空洞、游移、不确定、不严密,避免忽视实证、实验中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避免以情绪代替逻辑,将怀疑视为结论,把主观估计的或然的东西当做客观实在的必然的判断。

更不能以某种“需要”来决定“事实”。

夸大朴素辩证法的主管随意性,缺乏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析方法,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弱有关。

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由于我们民族久远以来的生存方式,以及汉字语言等各方面特性的缘故,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

辩证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中国哲人观察宇宙人生,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即着眼于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不同的系统或“场”之中,肯定各系统、要素之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人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天地大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古代哲学以“统体”、“一体”,或者以“道”、“一”、“太极”、“大全”“太和”等表明这个整体。

以《周易》、《老子》、《大乘起信论》等为代表的辩证方法论模型,是“一物两体”、“一体两面”、“一心二门”、“整体——对待——流行”的模型,或者说是“二元对待归于机体一元”进而发展“两面互动”的模型。

例如以易、道、天、太极、太虚为“一体”,以阴阳、乾坤、形神、心物、理气、翕辟、动静等为“两面”。

此两面并不是均衡的、平行的或平等的。

两面的相反相成,其动力来自这两面的不平衡。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等等,即不是把矛盾双方的对立看成是僵死的、绝对的,亦不是把矛盾的统一看成是双方的机械相加,或一方吃掉一方,而是在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为存在条件的前提下,由矛盾主动方面对于被动方面的作用,从而构成新的均衡稳定、动态和谐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又处在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

如道体即阳与阴,相互作用,此消彼长。

阳为主导,阴阳相反相成,合二以一,构成新的统一体。

承认内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承认“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是一条长链中的不同环节,肯定事物即是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使这一思想模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这是一个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和思想架构。

这种整体综合的方式,如果能以前述分析思维为基础,则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2、直觉体悟《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有:“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主张“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妄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妄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至。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主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和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除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

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一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

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

不执著外物,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

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

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听、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

这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

但这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顿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这种思维方式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

主体对于最高本体的把握,不是站在生活之外作理智分析,而是投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以动态的直接透视,体察生动活泼的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以及二者的融汇。

只有切实的经验,与自家身心交融成一体的经验,设身处地,体物入微,才能直接达到和把握真善美的统一。

这种体验或证会,暂时破除了对于任何语言、思辨、概念和推理的执着,但绝不是说这些思维工具是微不足道的。

恰恰相反,没有理智分析的素养,也难于把握最高本体。

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方法,又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它可以是道德的、艺术的或宗教的境界与智慧。

儒释道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是彻悟最高的存在。

人的安神立命之道、人的终极关怀发生了问题,不是因为他没有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悟性正智的作用,掩蔽了人的真性,生命理性不能显发,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无法洞悟、契合。

本体与现象二分,上界与下界悬隔,偏见的执着,知解的纷扰,常常会妨碍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全体意义、全体价值和全体真相。

从哲学思想方法而言,我们应看到,直觉与理智代表同一思想历程之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并无根本的冲突。

当代世界哲学的趋势,在于直觉方法与理智方法的综贯。

直觉方法一方面是先理智的,一方面又是后理智的。

先用直觉方法洞见其全,深入其微,然后以理智分析此全体,以阐明此隐微,这是先理智的直觉。

先从事于局部的研究、琐屑的剖析,积久而渐能凭直觉的助力,以窥见其全,洞见其内蕴之意义,这是后理智的直觉。

直觉与理智各有其用而不相背。

没有一个用直觉方法的哲学家而不兼采形式逻辑与矛盾思辨的,同时也没有一个理智的哲学家而不采用直觉方法及矛盾思辨的。

所以东西方思维方式并不是绝对的直觉与理智的对立。

我们要善于把东西各自的形式逻辑、辩证思维、理性方法、直觉方法等综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3、知行动态统合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中国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

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是只把思想与观念系统表达出来就达到了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

他们强调知行的互动,即按照自己的哲学信息生活,身体力行,付诸行动,集知识与美德于一身,不断把自己修养到“无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及格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

程颐、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

这里所说的知行,主要属道德范畴。

“知行长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子语类》卷九)朱子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是: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穷理与履践应兼备。

也就是说,知与行之间有了时间上的距离;要征服时间上的距离与阻隔,需要努力方可达到或实现。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王文成功全书》卷六)王阳明所说的见父自知孝,见兄自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知往救等,即是自动的、率直的、不假造作的、自会如此的知行合一,既非高远的理想,亦非自然的冲动,更非盲目的本能。

即心即理,即知即行,如此直接、当下、迅速。

王阳明虽反对高远理想的分而后合的知行合一,但他所持的学说,仍是有理想的,有价值意味的,有极短的时间距离的知行合一说。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