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镜头语言-《艺术电影欣赏》相关论文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130edf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4.png)
鬼子来了影评
《鬼子来了》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战争为背景,展现
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带来的破坏。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村庄被
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和影响。
首先,影片的场景和氛围非常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表演,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展现得淋
漓尽致。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无助,以及
对家园的热爱和保卫的渴望。
其次,影片刻画了各种人性的表现,让人深思。
在战争面前,
人们的本性往往会被放大和扭曲。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有的表
现出对家园的忠诚,有的为了生存而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让人感
叹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考验。
最后,影片中的情节和剧情也非常紧凑,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人不禁为战争的
荒谬和无辜的牺牲而感到痛心和愤怒。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通过对战争的真实再现和对人性
的深刻剖析,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感悟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展现战争残酷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作品。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感受其中的震撼和深刻。
电影欣赏鬼子来了影评
![电影欣赏鬼子来了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f2ec2dd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c.png)
电影欣赏鬼子来了影评第一篇:电影欣赏鬼子来了影评笑的眼流出的泪--------《鬼子来了》影评看《鬼子来了》是因为老师给看的前两部影片都是姜文导演的,觉得这个印象中《北京人在纽约》的男主演原来是这么有才的一个人,于是就趁热打铁从校内媒体中心找到了这部片子,在周六睡过懒觉的上午看了它。
电影的开始也没有很大的特点,只是多了一点搞笑,农民审问鬼子,给鬼子白面饺子吃,鬼子说汉语拜年闹出的笑话让人闹掉大牙,这样的场景让人忘记了这是个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中间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搞笑桥段,迸发出黑色的喜剧效果,但很多是带着点愚昧的幽默,笑中带着苦涩。
于是,我以为真的是这样了,但是姜文不这样认为,他用前面的轻松和欢笑来给我们后面的眼泪做了深深的铺垫,直到粮食送回,狂欢开始,我们慢慢感觉到不对:这狂欢总有一种最后的晚餐的味道,这把酒联欢让人不踏实,就连助兴的戏曲都让人听得胆战心惊。
可是画面上明明就是一片歌舞升平。
转折来到如此突然又如此必然,我们不会相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会和日本侵略者一起联欢,就像我们相信黄鼠狼给鸡拜年是没安好心一样确定。
后来的杀戮,火光照亮了村子,血水染红了小溪,眼泪留下来,迷蒙了我的眼睛。
这是一部禁片,不是因为情色也不是反党反人类反社会,我想是因为他说了真话:我们中国人的善良和愚蠢。
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善良在遇到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时,是刺入自己胸口的匕首。
人性是善良的,但善良是懦弱的另一面。
善良的,他们甚至不愿去杀掉一个民族仇人,在他们看来,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人,杀了他,流下的依然是罪恶的鲜血。
村民们善良的村民们不忍心杀掉鬼子,于是抓阄决定谁来解决他;中阄的善良的马大山不忍心杀掉鬼子,于是把它藏了起来;善良的村民们不愿意接受马大山,因为他杀了人……我们常常标榜我们中华民族的善良,但却并不承认自己的懦弱,于是我们为他找了善良为面具,躲在面具后面瑟瑟发抖。
中国人在面对危险时,总喜欢表现的勇敢,总喜欢做英雄,但是谁知道这些“英雄”们的心里是有多么的害怕。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b5de3dd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b.png)
鬼子来了影评
电影《鬼子来了》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残酷行径,同时也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影片中的日本鬼子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对待中国人民,无论是暴力行为还是言语上的侮辱,都让人心生悲愤。
导演通过这些场景,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侵略战争的警觉和反思。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小兵阿宝是一个普通
的中国农民,他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
他不仅要面对日本鬼子的残暴,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这个角色的塑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无奈,也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坚持。
此外,电影中的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真实
的场景再现了战争的惨状,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现场。
尤其是那场血腥的战斗,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无情,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
讲述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通过战争揭示人性的作品。
它让我思考战争的可怕和无谓,也让我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珍惜。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艺术品。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c3695076a20029bd642dc1.png)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姓名:李曼学号:1212506院系:文学院艺术设计系《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在以前看过一次,当时感想并不多,对电影还是懵懂无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感觉好玩才看的,基本上最初是当做逗乐的影片来看的。
不过现在又认真看了一遍后,感觉完全不一样,感触很深,思考了很多。
刚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看懂,而且画面是黑白的,没有颜色,看起来没有头绪,有时候感觉里面的情节挺幽默的,就这样,慢慢的品味着,思索着。
看到了结尾,好像悟出了点什么。
我想从电影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其中这一情节我觉得美化了日本侵略者:二脖子娘说:“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脖子娘之口说日军对自己秋毫无犯,与历史相悖。
但整体上我感觉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具有深刻抗日情怀、反思国人的好片。
它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胆小,懦弱。
每个电影都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可看之处。
这部电影里有深邃的抗日精神和反思精神,但它却成为一部禁片,据了解,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影片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关于合拍片鬼子来了立项的批复》中的意见修改剧本,并在没有报送备案剧本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同时又擅自增加多出台词和情节,致使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显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挺成功的。
每个人跟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吧,我想姜文以他的理解还原了他心目中的那段历史。
当我看到这一情节时感触极深:小孩学日本语造成危险之后,众村民向马大三发火,一个个争着让他杀了自己,并把头放到了桌子上的情节;鱼二跟村民说:“让他杀人,那不是让我怀鬼胎吗……看看这两天,你们谁搭理他了……不杀人,逼我们杀人,杀了人,又不搭理我们,见了马大三跟见了鬼似的,人没死,冲我们又弄这个……”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现了中国百姓不仅不敢抗敌,而且对侵略者充满奴性和恐惧,对自己人只会窝里斗,互相猜忌。
电影《鬼子来了》中的镜头特征分析
![电影《鬼子来了》中的镜头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5ae8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9.png)
4妙CULTURE AND EXPLORATION禅反甲文化与採索电影《鬼子来了》中的镜头特征分析邹薇(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鬼子来了》是一部黑白,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很多的镜头特点&因此,论文主要从影像语言,总结该部影片的特色,分析技巧,揭示出深藏在后,影片所的内容、思想感,以此来探析电的方法和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关键词:鬼子来了;影像语言;姜文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0-0130-011绪论《鬼子来了》部题材的影片&由姜文,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影片讲日战争期间,以马大三为的村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致杀身之祸的故事&与大多数影所不同的是,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中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英雄,协党抗击日军的勇士,它只现期间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那种日军的压迫却不敢,只能兢兢地活着的状态&2独特的黑白色彩《鬼子来了》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色彩的特殊处理,除尾处短暂的彩色画面,其黑白的色彩,非革命老片的感觉&相对于片,黑白片让人感觉到更加具有时代感,更题材的电影&影片在最后马大三被砍去头颅的时候变成,宠演的精心安排&在影片最后的画面中,最目&的寓意是血、危死亡,而黑白的带给观众如此 的感受&过的黑白世界之后,突如其来的红色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这种带有深刻的寓意,它着两个时代的交替&马大三之死意味着时代的结束和时代的到来&3张力十足的镜头语言3.1主镜本片姜文将主观镜头驾驭得炉火纯青,马大三躺在炕上,鱼儿站上着马大三的脸&马大三的视角正上方&此时他看的脸,由于两人方向不同,大眼中的该本应该呈倒像&后来,马大侧着看,正视,主观镜头给观种临其境的感觉,&影片结尾处一#马大三头颅被砍时的主观镜头神来之笔&像替大三的视角,马大的头被砍下后在地上,接着画佛跟着头样,天地都,头颅1九圈,眼圈,画成,最终头颅下来,画着头颅的方向日本兵的小腿和模糊的&这段主观镜头带观的视觉冲击,而影片的不再是黑白,屏佛都被马大三的血染过一样,一片刺眼的鲜红&3.2特镜《鬼子来了》中多采用近景镜头,因镜头能够使观众近观察到人物,通过人物的神作洞的,看清之后的情绪&影片开头,连的镜头:旗、军靴、上马、日本,用几的镜头交事发生的背景&现大的时同样采部的镜头,比如:马大四表姐夫的话信以的、被“我”拿枪胁时害怕的,*用近景,可以突出演员的面部神态,用演技感染观众,更能真切地表现人物心理,感染观众&3. 3镜头“跳切”在《鬼子来了》里,大部分转场方式是“跳切”,即无画面特效的剪辑&例如影片开头日本军官骑马带的场景转为静的月;窗户纸上被的洞的大三顶住六柜子上撞的;日本军官骑的场景转为在纸上写字的&仔上面的几个镜头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的规律:画都是从,或从&的画面伴有强烈的音,画则是寂的&影片后面的段落,可以发现很多转场都上述的规律&并且会刻造音响,扩大的程度,来吸引观众的&例如现了斧头击桌子的开场,一桶水倾泻而下的收场,伴着突然且的声音&由此可见姜文的转场 非,而是跳跃目,得更加紧凑,以此来吸引观众&3.4朴实的本片场景,特别是人物对话的镜头时大镜头&比如影片的开始,全村人讨论应该怎样处置日本俘虏时,部场景都影&画的焦点会随着马大三或或的语气以体动作而,这种影方式非感,人能其中,感到影片中紧张的气氛&影的成就镜头的度&以片中最现的室内人物对话为例,摄影师用长镜头的调度来统的全景镜头,镜头随着人物而,景别并不会发生,人物的主通过不的角度和来& 4结语《鬼子来了》通过丰富的拍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而的故事,电影语言本身,部影成功的关键&切使得电影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电影之一&独特的黑白,张的镜头语言,都着这部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体现着影片的魅力&无论影本讲述的故事和其后的寓意,方式,都值得学习&参考文献:[1]胡建红.姜文作Q《鬼子来了》叙事特征之探微[J].电影,2011(10).[2]李.的电影些界[J]•电影艺术,1996.[3].言的前——《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J].艺术百家,2008(01).[4]王二军,杰.姜文的题材把风格表现[J].商文化(学术),2010(03).作者简介:邹薇(1995.10-),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130。
影评 - 《鬼子来了》
![影评 - 《鬼子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56c08c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d.png)
影评 - 《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小山村中的普通农民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有着深深的共鸣和感受。
首先,电影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以其独特的导演手法,将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还是村民们的抵抗,都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亲临战场,深刻体验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挣扎。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故事。
尤其是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并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但面对敌人的侵略,他们毫不退缩,勇敢地站了出来。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们的抗争精神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电影中的摄影和音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摄影师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用光,将战争的残酷和农村的宁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音效的运用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和村民们的呐喊声。
这种视听上的震撼让我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故事中,让我对战争的恐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鬼子来了》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战争场景、鲜明的角色塑造和出色的摄影音效,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一直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影视鉴赏鬼子来了
![影视鉴赏鬼子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5466f356ad02de80d4d84037.png)
《鬼子来了》影视鉴赏摘要:《鬼子来了》对抗战沦陷区中国农民麻木愚昧形象的表现是在与顽酷、愚忠的异族强盗对比下完成的。
《鬼子来了》将眼光置于日本文化和中日文化的碰撞。
姜文一改主流电影表现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手法,采用个体的小角度思考,启示人们反思历史和民族性。
《鬼子来了》在黑白与彩色的碰撞对比中震撼观众,回归了真实的历史画面,更多的是人性的流露和情感的宣泄。
关键词(鉴赏角度,切入点):民族文化人性情感流露一概述《鬼子来了》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电影, 尽管不乏笑声, 然而随笑而来的是锥心的刺痛感, 给人们留下了痛定思痛的偌大的空间。
《鬼子来了》的时空背景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片以抗战时期为时间背景,空间设定在偏僻蒙昧的小山村挂甲台,在这种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影片试图从两种形质迥异的民族文化的对立中探讨对文化误读的荒谬性,影片的最大独特之处也在于此。
它从一种抗战题材的主流文化下解脱出来,寻求另一种独辟蹊径的解读和阐释。
《鬼子来了》将反省的锋利解剖刀伸向民族心理深处的同时, 也在辛辣的嘲讽中剥光了日人的武士道精神外衣, 其左右开弓的双重拷问使影片成为中日民族性的黑色寓言。
二民族文化及情感流露的探讨挂甲台的村民代表了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在那个失去颜色的年代他们只为生存下去,活得好一点,他们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其实他们也不关心政治与战争,对于鬼子的印象也只有可怜的那一点道听途说,他们并不能了解在鬼子的眼中他们只是劣等民族,是用来奴役和宰割的对象。
挂甲屯村民以为我们善待(不仅没杀, 还借白面给他们包饺子, 甚至宁愿自己挨冻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 以防花屋撞头自杀)了你们的人, 便期望得到礼尚往来的回报。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道德情感的力量是足可以弥合一切裂痕的, 以德报怨经常是可以颠覆一切的利器。
不要让别人要了自己的命是“大三们”唯一的行动指南。
片中马大三反复对两个俘虏讲: 我不要你们的命, 你们也不要干那要我的命的事。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e64d00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4.png)
鬼子来了影评
《鬼子来了》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真实而残酷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可怕和无情。
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战时的恐慌和绝望之中。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无论是战争中的枪声和爆炸声,还是战场上的尸体和血腥场景,都让人不禁感到心惊胆战。
这种真实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
其次,电影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氛围。
观众在电影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特别是主人公杨树林在保护自己家人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日军的残忍和威胁,这种矛盾和挣扎让观众深感共鸣。
此外,电影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
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常常被迫放弃。
观众可以看到,有些人为了生存不惜背叛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有些人则选择了坚守信仰和原则。
这种人性的展示让观众不禁思考,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总的来说,《鬼子来了》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
同时,电影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最重要的是,电影通过展示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自己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
这种感觉和共鸣点使得《鬼子来了》成为一部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
![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9789c397daef5ef7ba0d3c7b.png)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鉴赏影视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艺术发展史(地位阶段)《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2000年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
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
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
二、影视制作:编,导,摄,美,演影片风格:“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
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
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
没有和村民冲突。
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
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
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
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743339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0.png)
鬼子来了影评
《鬼子来了》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它以其深刻的
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场面而闻名。
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
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二战期间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再次呈现
在观众面前。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从日本军官到中国平民,
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
日本军官的冷酷和残忍与中国平
民的无助和坚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电影通过这些角色
的命运,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场景设置和摄影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细
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场景再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争的硝烟中。
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的场景,血腥和残忍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但也
让人对战争的恐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充分表现了战争时期
的紧张和悲壮,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通过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
心的场面,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历史反思之作。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07a662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8.png)
鬼子来了影评《鬼子来了》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战争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索之旅。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从一开始,电影就以其真实而残酷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的世界。
每一场战斗和冲突都让人心碎,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无情。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战争的残酷性直击观众的内心,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带来了共鸣。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背景,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村庄中的普通农民,他们被迫面对战争,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他们的选择和行动让我思考,如果我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种共鸣点让我对战争的影响和人性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电影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每一个转折都让我屏住呼吸,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导演巧妙地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战争的无情和人性的挣扎。
这种紧张的氛围让我完全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最后,电影鬼子来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索。
它让我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改变,同时也让我反思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而残酷的画面,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战争的痛苦和无情,同时也唤起了对和平的渴望和珍惜。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而残酷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的恐怖和无情,同时也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设计,让观众对战争的影响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让我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eb5fe6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7.png)
鬼子来了影评
电影《鬼子来了》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片,它深刻地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影片以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小村庄被日军占领后,村民们在恐惧和痛苦中的生存斗争。
首先,影片的视角非常独特,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纯真和无辜,而在战争的阴影下,这种纯真和无辜显得更加珍贵。
观众可以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感到心痛和愤怒。
其次,影片的氛围营造非常出色,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音乐的运用,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日军的入侵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们将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和真实。
特别是孩子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他用纯真的眼神和
坚强的意志展现了战争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心痛和同情。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精彩的氛围营造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深刻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惧,更能从中感受到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c3695076a20029bd642dc1.png)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姓名:李曼学号:1212506院系:文学院艺术设计系《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在以前看过一次,当时感想并不多,对电影还是懵懂无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感觉好玩才看的,基本上最初是当做逗乐的影片来看的。
不过现在又认真看了一遍后,感觉完全不一样,感触很深,思考了很多。
刚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看懂,而且画面是黑白的,没有颜色,看起来没有头绪,有时候感觉里面的情节挺幽默的,就这样,慢慢的品味着,思索着。
看到了结尾,好像悟出了点什么。
我想从电影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其中这一情节我觉得美化了日本侵略者:二脖子娘说:“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脖子娘之口说日军对自己秋毫无犯,与历史相悖。
但整体上我感觉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具有深刻抗日情怀、反思国人的好片。
它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胆小,懦弱。
每个电影都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可看之处。
这部电影里有深邃的抗日精神和反思精神,但它却成为一部禁片,据了解,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影片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关于合拍片鬼子来了立项的批复》中的意见修改剧本,并在没有报送备案剧本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同时又擅自增加多出台词和情节,致使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显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挺成功的。
每个人跟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吧,我想姜文以他的理解还原了他心目中的那段历史。
当我看到这一情节时感触极深:小孩学日本语造成危险之后,众村民向马大三发火,一个个争着让他杀了自己,并把头放到了桌子上的情节;鱼二跟村民说:“让他杀人,那不是让我怀鬼胎吗……看看这两天,你们谁搭理他了……不杀人,逼我们杀人,杀了人,又不搭理我们,见了马大三跟见了鬼似的,人没死,冲我们又弄这个……”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现了中国百姓不仅不敢抗敌,而且对侵略者充满奴性和恐惧,对自己人只会窝里斗,互相猜忌。
影评:鬼子来了
![影评:鬼子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644569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4.png)
影评:鬼子来了电影影评:《鬼子来了》——引发共鸣的震撼之作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近期上映的《鬼子来了》。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忍耐和希望的作品。
首先,电影通过真实而细腻的画面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战争时期的世界。
每一幕都充满了紧张和压抑,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残酷的战场之中。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战争场景,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过人的勇气和力量,但他们却展现出了无尽的忍耐和希望。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战争面前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持和勇敢,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希望的存在。
此外,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被推向了极限。
他们面临着生离死别、亲人的牺牲和友情的考验。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我不禁被电影中那种深深的感情所触动,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的痛苦和坚持。
总的来说,电影《鬼子来了》是一部引发共鸣的震撼之作。
它以真实的战争背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事方式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的战场之中。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也令人难以忘怀,他们的忍耐和希望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让观众们在观影后思考和反思,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深深的共鸣。
影视论文
![影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a333d1d15abe23482f4d28.png)
影视艺术元素小赏接触了这么长时间的电影感悟颇深,今天就斗胆写一些关于电影的评论与分析吧。
电影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各个元素(故事、情节、悬念、冲突、结构、表演、视觉效果、蒙太奇、音效等)的有力结合的表现,接下来我就从悬念、冲突两方面来分析一下。
悬念就从我们都熟悉的、这一元素表现突出的《鬼子来了》来入手。
片尾的持刀行刑者是谁?每个观众都知道,是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
片头的持枪隐身者是谁?每个观众都知道,是“我”。
那么“我”又是谁呢?整个影片的最大悬念就是那个片头的持枪隐身者。
它引起人们好奇、急切等待的、欲知结果的心理,激发观众欲知结果的热情和兴趣。
“我”是一点也不神秘的吴队长。
这个“吴队长”,在电影里变成了六旺“出了村过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队长”。
正因为“吴队长”送来人又迟迟不履行承诺来取人,马大三才会让六旺去请示“五队长”如何处理那两个俘虏,并请求“五队长”尽快让村民脱离危险。
然而“五队长”竟然说:“我们没往挂甲台搁过人啊!”。
片尾字幕里,既没有“吴队长”,也没有“五队长”,然而有那个神秘莫测的“我”。
“吴”先转为“五”,再转为“无”———即非人的“我”。
这一悬念增加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引导观众出没于作品情节的峰回路转之中并始终兴趣盎然。
全剧都围绕着“我”展开,这个“我”突兀地将两个大活人交给马大山,说好存放的期限,就此没了下落。
接着,村民们开始计划怎样处置这两大活人,引发了一系列的戏剧性的情节(象神一样的供养着两个犯人,日本人学中国话骂人却讨好了马大三,在长城上解决两个犯人的戏剧性)。
然后又因为善待“我”送来的两个活人而从日本人那里获得好处,接着故事一转到了结局的悲剧。
因为这两大活人,把全村的人推到了刀口。
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如戈多那样荒诞,他在实与不实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却一直悬在马大山和全村人的头上,左右他们的生死。
“我”可以是抗日分子,可以是共产党,对于全村人而言,他是一种和日本人一样可怕的力量,是强加于人的悲剧,是不可预知的命运,也是冷冰冰的历史。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bd87ddb9f3f90f76c61bc0.png)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NCUT管10-6理想电影《鬼子来了》赏析及观后感上周三的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鬼子来了》。
看完之后,我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极度残暴,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羞耻,甚至愤懑!同时,我也联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即便到现在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劣根性。
因此,我觉得,只有我们对自身客观存在的这些劣根性进行深刻反思,并厉行改正,才能实现民族崛起、人民幸福的理想。
一《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是由姜文执导并担任主演的一部以抗日和中华民族自我反省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这部作品与以往的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它选取了一个细微而独特的视角,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通过充满北方特色的大量口语对白和作品前后的背景色彩反差,表现了日本帝国义在二战期间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犯下的永远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通过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日寇残暴性的无知、受骗、愤怒的缺点,客观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劣根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正视和反思。
二《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与当地农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对国人劣根性进行了深入揭示,演员极富夸张的高密度的对白以及丰富的表情,种种黑色幽默将国人的单纯与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神秘的"我"将一个人的责任变成全村人的责任,面对日本人的自保心态,不忍心杀人的善良,面对六车粮食的欣喜之态,对日本鬼子的轻信,以及片尾对日本人的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些场面的表达,都是通过激烈的语言对白和争论进行的,充满了种种黑色的幽默。
面对鬼子假借国际条约的名义屠杀有血性的中国人,观者哄堂大笑,真切地反映了国人的劣根性特点作品以“优美”的日本军管弦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开始,营造了一种欢快胜利祥和的氛围,就像是在用这种“优美”的音乐来粉饰日本侵略者的伪善,宣扬战争带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的所谓“幸福”。
顾长卫电影摄影风格研究以鬼子来了为例
![顾长卫电影摄影风格研究以鬼子来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874723c647d27284a735116.png)
吴胤君内容提要:虽然如今的顾长卫更多的是拿起 了导筒而非摄影机,不过他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中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在研究他的电影同时也不能忽视他对于电影视觉语言的探索,顾长卫表现出了和同为第五代摄影师的赵非,吕乐以及张黎完全不同的视觉风格,在《鬼子来了》中,顾长卫用手持摄影和小景别运用完成了姜文所希望的质朴的风格,不同于赵非的华美以及杜可风的剖析式运镜,顾长卫隐去了自己作为摄影师的存在,用没有痕迹的运镜方式完成了电影的叙事。
关键词:顾长卫 手持摄影 小景别 写实性用光《鬼子来了》是一部很朴素,但是又颇有艺术水准的影片,除了姜文导演在节奏和场面调度上的出色把控以及电影本身的隽永内涵,顾长卫作为本片的摄影指导,也在影像上为《鬼子来了》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电影的镜头包括了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运动、镜头长度和布光。
摄影师就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反复组合,将文字的剧本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影像。
而顾长卫在本片摄影中最显著的摄影运用,就是大量的手持摄影,小景别运用以及低调布光,侧光的反复应用。
而这些在渲染影片气氛以及叙述故事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鬼子来了》的手持摄影顾长卫在室内镜头,特别是对话调度上大量使用的手持镜头。
比如影片一开始,马大三和全村人商量如何处置日本俘虏时,整个场景全部使用了手持摄影。
摄影机的焦点会随马大三或激动或平缓的说话以及肢体语言中移动,模仿着人类视点的移动,如同观众也是参与会议的一员,这样的手持摄影就非常有代入感。
手持摄影的另一个成功应用就是长镜头的调度。
依旧以片中最常出现的室内人物对话为例,顾长卫并没有使用学院派传统的正反打和全景交代性镜头,而是大量使用了长镜头的调度,镜头随着不同人物的说而运动,每个人物之间的景别并没有特别的变化,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用光区分主次。
虽然手持摄影不乏微电影佳作,如香港浸会大学的一部学生作品《二十蚊》以及台湾的独立制片《乱青春》都是成功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调度。
影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摄影痕迹,一切镜头运动都为叙事和导演的场面调度所准备,但是很多国内的影片甚至这几年由好莱坞出品的部分商业影片在手持摄影这块在技术上略显拙劣,影片强迫性地创造给观众一类新的观影体验,即你在100分钟左右的摄影机剧烈晃动的昏黑影像中,头晕目眩几将呕吐,丝毫体验不出一种艺术创新感的惊喜和愉悦。
电影《鬼子来了》欣赏
![电影《鬼子来了》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9aec57f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9.png)
电影《鬼子来了》欣赏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鬼子来了》在国内被禁,官方文件的简要内容:影片中有女性裸露镜头、很多角色满口脏话、有残酷暴力镜头、不但没有充分反映百姓的勇敢抗日精神,还放大了百姓愚昧、麻木、自私的一面。
影片最后,国军领导也挺傻逼的,无论谁杀马大三叶轮不着日本杀啊。
和贫困百姓讲什么大道理?贫苦百姓根本顾不上你们那些条条框框。
他们只是想过个安生日子。
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
人要真把你全家杀了,你还能这么说话,只能说你自己是畜生了。
我觉得这个”鬼子来了”指的并不是日本鬼子,一开始基本算是喜剧的开头,却是悲剧结尾。
因为鬼子根本就没有走。
无论是谁做皇帝,对百姓来说都一样是他妈鬼子。
你们只不过奴役百姓的手段不同了。
日本人没有杀马大三,但是马大三确在战争结束后死在了中国当局代表的手里。
影片中刘一刀有句台词:“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长城还在,长城就是权力和压迫。
当年的秦始皇却不在了,皇帝现在的确不是嬴政了。
独裁还是在继续。
鬼子来了剧情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
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
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
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
鬼子来了 影评
![鬼子来了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fe056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7.png)
鬼子来了影评
《鬼子来了》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
影片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家庭的摧毁。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节安排,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恐惧和绝望的年代。
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影片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让人们更能够感同身受。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非常立体和真实。
尤其是主角们在面对战争和敌人的时候,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敢,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描绘也非常到位,他们的残忍和冷漠让人触目惊心,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也非常值得深思。
它通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无情,唤
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惕。
总的来说,《鬼子来了》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
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
的故事和细腻的叙事,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无情,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
这部电影,让我们共同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可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子来了》镜头语言通过《艺术电影欣赏》选修课的学习,我对电影的镜头语言的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当我们看电影时,通过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便可以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
由姜文执导的影片《鬼子来了》便是镜头语言应用相当丰富巧妙的一部电影。
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
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影片开始的时候,占据整个画面的是一面日本的军旗,接下来是对日本军官的军靴与军刀的特写镜头,然后画面上出现了一群日本军人。
再接下来,一个炮楼一直出现在画面中,隐隐约约似乎可以看见长城。
所有这些东西,表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日本的铁骑在践踏中国的土地,而且,这些基本的影象,都具有了一种威胁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的两个影像,一个是日军军官胯下的骏马,一个是跟在队伍后面的一头驴子。
二者之间似乎充满了象征意味,联想到后来,我们看到,在马大三等人将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送回的时候,那个驴子扑在马的身上,象征着村民们对日军的威势的某种不自知的充满戏谑意味的反抗,而这和后来的六旺在日军与村民的宴席上拍凶残的酒冢的肩膀和脑袋一样,尽管出于某种善意,但是还是惹恼了日军,从而引起了村民们被屠杀的灾难。
伴随日军的是日本的军歌,日军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日军过后,画面上出现了一个看起来十分荒凉的满月的图像,然后镜头转换到一个农村的亮着灯光的房屋的外景,伴随着图像的是男女进行性爱时的声音,这声音充满了力量,仿佛充满着隐喻性质。
白天是日军的骄横霸道,然而夜晚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夜晚,这夜晚给那些被宏大的关于侵略与反抗侵略的叙述所遮蔽的农民的幽昧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凭依。
然而一个突然侵入的“我”打破了这种凭依。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出现的时候,我们本来可以一窥他的庐山真面目。
但是,导演似乎有意将这个“我”神秘化,成为一种类似于宿命一般的东西,于是故意采用了一个逆光拍摄,似乎将光源藏到了“我”的身后,于是我们只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面部黑乎乎的一团,看不清楚夜晚的来客的面孔,这样的处理,显然是有意将传统的抗日题材中的“八路军”的角色从影片中剔除出去,这样便将挂甲台的农民们完全置于一种前启蒙状态中,从而在自足里盲目的生与盲目的死。
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导演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巧妙的。
我们可以发现,当镜头出现村民的时候,一般使用近景和特写,用这两种景别来清晰而细腻的可以表现村民的举手投足与心灵深处。
偶尔也用中景,全景很少用,除了在表达不含有感情色彩的存叙述的时候,利用一些中景或者全景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而在镜头角度的运用上,一般用平视镜头但是也有几处例外的情况,其中特别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马大三在处理完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之后(他将他们藏到废弃的烽火台上,而村民们都以为他已经按照原来的约定,将他们活活埋了),回到村里,不仅村民们见了他像见了鬼一样,而且自己的恋人鱼儿也因为怕怀上鬼胎,所以不让大三碰自己。
鱼儿离开后,电影画面中用了一个全景镜头,将一处荒凉的院落与一个孤独的男人尽数收入画面之中,而且在这里用了俯视镜头来拍摄。
我们知道,俯视镜头“能够使拍摄对象变得卑微弱小,常用来表现人物境遇的凄惨或者品格的卑微,带有压抑、阴郁、藐视的感情色彩。
”[1]在此处,作者所要表达的显然并非人物的品格的卑微——因为马大三的身上实在闪烁着某些动人的美丽品格,而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境遇的凄惨。
更加表现出这种凄惨境遇的是接下来的对于“叠化”的运用,画面上显示着马大三一个人抱着头,蹲在地面上的时候,突然转化为打扫垃圾时候飞扬的尘土的画面。
而且,这个孤独的人儿在飞扬的尘土中仍旧呆了一段时间。
这显然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除了用这个叠化镜头来表现时间的转化之外(时间由夜晚变成了次日清晨),还有另外的一重寓意,那便是,马大三自己,也如同这些垃圾一样,被自己身边的人扫进了幽暗的角落里。
于是,我们明白,杀人这件事情,在所有村民的心中,其实是与罪恶和污秽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换一个人动手,他们也会像主人公马大三那样,留下两个俘虏的性命。
在光线运用上,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在除夕夜之前,或者说在村民们萌生了要把这两个人杀掉的念头之前,尽管也常常在黑暗中,然而打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的光都是满满的,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见主人公的脸,脸上都是一幅纯朴清澈的样子。
而到了后来,在除夕过后,那个神秘的“我”并没有如约来将两个人取走,村民们终于打算接受处理掉两个人之后,在村民们的脸上,开始出现了阴影,这暗示着村民们心中的犹豫与矛盾。
值得注意的还有穿插在大量的客观镜头当中的主观镜头的使用。
在影片中,为了达到一种纪实化的风格,作者最常使用的是客观镜头,这种客观镜头与影片的冷静的叙事风格是合拍的。
但是,在鱼儿得知自己的恋人并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的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段鱼儿与马大三两人相互对望的镜头,镜头中出现的是两个人的颠倒的脸,这显然是分别是对方眼中的自己的情人,在这里,配上舒缓的音乐,使得影片暂时摆脱了纪实化叙事的冷静与克制,而完全进入一种抒情化与写意化的境界。
在对村民们的心理通过电影语言进行描述的同时,作者同时也不忘记对被俘的两个人的心理进行刻画。
两个俘虏,一个花屋小三郎,一个董汉臣。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董汉臣的脸上的光常常比较亮,而在花屋这里,脸上常常出现阴影。
这似乎表明了两个人之间的不同。
相对来说,董汉臣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求生。
这个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也正是为了求生,他才做了日军的翻译官,同样是为了求生,在被俘虏之后,他一方面千方百计的试图逃跑,一方面又腆着脸对马大三和鱼儿屈意奉承。
而花屋则比较复杂,正如电影作者试图用对于光线的使用试图告诉我们的一样,是求生,还是寻死,在他这里,是一个问题。
董汉臣揭示出了他的这种两难境界。
当他把脑袋有节奏的往木头桩子上撞去的时候,董汉臣曾经说他,为什么不往石头上撞,石头上有尖。
作者用一个心理蒙太奇清楚的表明了花屋的内心的秘密。
在除夕之夜,马大三和鱼儿正在为两个俘虏准备饺子的时候,花屋在对于死亡的期待与恐惧中,出现了幻觉,或者可以说,是导演有意的将花屋的心理用鲜活的画面表达出来了。
花屋好像看见马大三、鱼儿还有其他村民正在赶过来要杀死他们,奇怪的是,这些中国的农民们都穿着日本武士的衣裳,甚至连装扮也都是日本武士式的,而且连兵器都是倭刀。
作者用这个心理蒙太奇表达了这样的秘密。
那便是,花屋的寻死觅活,是因为,他并不是完全为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蛊惑——他实在原来也不过是一个种地的日本农民,而是因为害怕受到自己的战友的惩罚。
假如他不为天皇效忠,在被俘之后,不自杀殉国,那么,他必然会受到战友们的嘲弄和更为严厉的惩罚。
我们后来可以看见,在村民们真的将他遣送回日军之后,我们发现,花屋的担忧并非多余,也会明白他的真心之中藏着假意的自杀,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生命的珍惜,他并非真的想死,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即使侥幸活下来,等待他的也只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鬼子来了》是黑白胶片拍摄。
在马大三被砍下脑袋之前,均采用黑白摄影。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姜文有意采用这种色调,从而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抗日电影的某种回忆。
而姜文似乎也想通过唤起人们的这种记忆,而构成与那个时代的电影的一种对话关系。
在这种对话中,有重叠的地方,也有颠覆的地方。
重叠的是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忍的刻画;颠覆的是那种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下对于这种本性的一种简单化处理,以及关于全民皆兵的神话。
他试图告诉我们,在日军侵略期间,其实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屈辱而苟且的活着。
而且这一黑一白两种色调能够构成一种隐喻性质的东西,似乎象征着村民们的两种本性,一种是善良与纯朴,如同一张白纸,另一种是迂腐与蒙昧,如同看不透的漫漫黑夜。
他们自然知道日军是自己的敌人,但是因为善良与纯朴,自然也因为迂腐与蒙昧,不仅不敢杀死送到自己手边的敌人,甚至委曲求全,借白面,借酒来伺候他们,甚至做着“以名换粮”的好梦。
而在马大三被砍下脑袋之后,他似乎看清了这个世界和人性当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还有《鬼子来了》的对白和音乐。
两者都有意追求一种重复,我们再看过影片之后,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一些较经典的台词。
比如“我”、“知不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诸如此类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话的幽默和风趣,还因为这些话一次又一次的从影片中的人物的口中吐出来。
与此相似的还有那首日本军歌的旋律和刘星的专辑《一意孤行》的音乐,它们在影片中不断的响起。
这种有意的重复除了某种后现代意味之外。
因为,我们知道,拖沓与重复,在后现代的叙事策略中,是表达某种微妙而强烈的情绪的常用的手法。
除此之外,在《鬼子来了》中,重复的运用,似乎是为了表明,村庄的百姓生活的封闭性,有一种一切都恒常不变的意味在其中。
而对白有意使用方言,也是对正统的主流话语中的抗日电影的一种反动,试图表明,这些村民们并非如同那些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是和时代共名的反抗日寇的英勇的战士,而只是一些畏首畏尾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愚昧的乡人。
总之,《鬼子来了》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影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而在故事的讲述中,电影语言本身,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这一切使得电影成为近年来不多见的耐人寻味的电影之一。
而姜文导演,而因为这部电影,使他能够跻身于优秀导演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