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
稻作农耕文化

稻作农耕文化稻作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智慧和传统文化。
稻作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民智慧结晶的象征,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稻作农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
古人发现水稻的生长需要水的滋润,于是创造了灌溉系统,使水稻得以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作农耕文化体系。
稻作农耕文化的核心是水稻的种植和农耕技术。
水稻是中国农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种植需要科学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
农民们通过观察天象、掌握气候、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水源等手段,确保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他们还创造了一系列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耙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稻作农耕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古代,人们把水稻看作是神圣的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此,水稻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水稻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会举行赏月和吃月饼的活动,而月饼的主要原料就是水稻。
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水稻也经常被用作题材,如戏曲、绘画、文学作品等。
稻作农耕文化还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是主食,而米饭的主要原料就是水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米饭被视为是最重要的食物,人们常常用“米饭”来表示吃饭。
而且,中国人吃饭的方式也与稻作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来吃饭,而筷子的发明与稻作农耕密不可分。
稻作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产区之一,中国的稻作农耕技术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稻作农耕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同时,中国的稻作农耕文化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农业文化提供了契机。
稻作文化的印记

不同区域人们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因为 不同而美丽。 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生存的自然条件不同, 各地的人们都要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来选择发展 道路,因地制宜的开展生产。 所以,我们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民风民俗、社会风 尚、生产方式时,要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人工劳动
高产农业
粮食丰收
湄南河平原 上聚集着泰
国87%的人
口。
干栏式房屋
俗称“高脚楼”, 在泰国 十分普遍。一般只分上下 两层,用水分 民居绕稻田 [水渠和河流] 或河流形成 悬空架设
泰国的重要节日-----春耕礼
春耕礼是泰国的一项由 国王亲自主持的宫廷大 典,在每年的五月初举 行。这一天,耕牛打扮 一新,吃好食,过好日, 预兆丰年。 人们以此大 典来祈求天神,保佑农 家风调雨调、五谷丰登, 这一天也是一年开始种 植水稻的标志。
稻作生产
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 传统农业,敬畏自然灾害
人们的生活
爱护牛 祈求风调雨顺
稻作生产
人们生活
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兴修水利 人口聚居
自然灾害多
邻里友善和睦
敬畏神灵,崇尚 谷神、稻母
抗御能力差
自然 环境
民居 特色
人口 密集
稻作 生产
精神 生活
拓 展 研 究
请举例说明:稻 作生产对我们温州 一带的人们生活有 怎样的影响?
稻作文化的印记
组织者:夏陈伟
请你欣赏:泰国风情
分析湄南河平原符合哪些水稻生产的条件?
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季风影响,雨量充沛 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参阅教材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
水稻生产流程
日本式的稻作文化

日本式的稻作文化作者:谭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作为风俗文化一种的稻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
自从水稻以及耕种技术传入日本以来,改变了日本人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不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使日本人形成独特的民族特性,并且逐渐地形成了日本式的稻作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艺术性;勤劳性;饮食生活作者简介:谭亚楠(199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一、稻作文化的传来与发展水稻这种耕作方式并非发源于日本。
公元前3世纪以前日本人一直依靠狩猎、采集这种方式进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生活状态的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直至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即弥生时代,水稻以及耕作方式传入日本,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种文明是通过朝鲜半岛,将古代中国的水稻种子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入日本的,由此日本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同时日本产生了农耕文化。
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日本人形成其独特的民族特。
稻作文化最先传入西日本,渐渐地传到东日本以及日本列岛的东北地区。
二、日本稻田艺术日本的稻田艺术起源于江户时代,1993年之后青森县的田舎馆每年都会举办“稻田艺术节”,这种艺术比麦田圈更为惊人,很难让人想象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立体画竟然是用水稻种植的。
受日本稻田艺术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也进入了稻田艺术这一行列。
稻田画的素材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人物、动漫形象或者是当下日本热门的话题等,每幅画作都有其獨特的含义。
每年的4月,日本的村民就开始商讨与设计当年稻田画的主题,他们首先用电脑进行精确地设计和布局,确定当年种植稻田画所用的水稻。
一般,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稻田画需要较长的时间,直至9月这些稻田画才能完全地呈现出来。
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 稻作农业的起源说到稻作农业,那可是中国古老而又璀璨的文明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咱们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开始尝试种稻子。
那个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小小的稻谷将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想象一下,当时的他们在一片茂密的原野上,用双手播撒下种子,等待着丰收的日子。
可别小看了这几粒种子,那可是开启农业时代的钥匙啊!在那时,农民们还是游牧的生活,跟着季节变化而迁移。
不过,后来他们发现,留在一个地方,种点儿东西,能吃上新鲜的饭,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大家开始学习如何选择好的水稻品种,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终于找到适合的种子。
可见,古人也有点“因地制宜”的智慧。
慢慢地,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扎下了根,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角。
2. 稻作农业的发展2.1 技术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稻作农业也在不断进步。
最初,他们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充足的时候,稻子长得壮壮的;雨水少的时候,那可就惨了,稻子干得像个秋冬的枯草。
不过,聪明的古人总是能想出办法。
比如,发明了灌溉系统,修建了水渠,让水源更稳定。
这可真是“滴水不漏”的计划啊!不仅如此,古代农民们还学会了轮作、间作等方式,既保护了土地,又提高了产量。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让稻作农业的产量飞速上升,大家的饭碗也越来越满。
想想看,吃上白米饭、稀饭,那心里可真是美滋滋的。
2.2 文化的形成稻作农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丰收的粮食上,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
稻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信仰和习俗。
农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新米做饭,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祭稻仪式,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这种敬畏自然、珍惜粮食的文化,真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更有趣的是,稻作农业还催生了一大堆的成语,比如“米珠薪桂”,形容粮食的珍贵;“五谷丰登”,那是每个农民的美好愿景。
这些文化的积淀,让稻作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申论范文:传承稻作文明 传递食物温度

申论范文:传承稻作文明传递食物温度传承稻作文明传递食物温度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传统农作物逐渐失去了应有的重视。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稻作这一古老而重要的农作物,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传承。
传承稻作文明,不仅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业资源,更是为了传递食物的温度,让人们从食物中感受到健康和温暖。
稻作作为我国传统农作物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稻作是居民饮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几乎每个家庭在日常饮食中都离不开大米、小米等稻谷制品。
同时,稻作也是我国主要农田作物的代表,对于保护和利用农田资源、维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种植稻作的农民越来越少,许多传统的种稻技术和稻作文化正在被遗忘和淘汰。
保护和传承稻作文明,首要的是要重视农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稻作栽培依赖于水田,而水田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土地资源,对于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提倡种植优质水稻,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和生产方式,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溉水节水技术和高效灌溉设施。
通过保护和利用好农田资源,可以为稻作的栽培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从而传承稻作文明。
其次,传承稻作文明需要弘扬传统的种植技艺和文化。
中国是稻作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文化。
传统的种植技艺和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要加强稻作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稻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稻作文化节、农耕文化展和稻作艺术品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稻作的价值和美好。
通过弘扬传统种植技艺和文化,可以激发社会对稻作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保护和传承稻作文明的浓厚氛围。
最后,传承稻作文明需要加强稻作科研和技术创新。
稻作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是稻作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增加稻作的抗逆性和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

中国的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稻田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作种植技术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
一、古代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古代中国的稻田文化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野生稻变为栽培稻,初步实现了稻作的种植和收获。
古代农民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种植技术,如引水灌溉、排水和施肥等技术。
此外,农民还发明了农具,如犁、耙和铲等工具,使得稻作的种植更加高效。
古代稻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稻作的崇拜和仪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稻作被视为神圣的作物,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一些古代文人也将稻田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将稻田文化融入了文学艺术之中。
二、中古时期的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稻田文化在中古时期继续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开始引入水稻种植技术,并且改进了农具和灌溉系统。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地区则推动了稻田文化的繁荣发展。
南方地区的稻田文化将稻作种植和手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稻田艺术品,如稻草人和稻田图案等。
这些艺术品不仅增添了农田的美感,更表达了人们对稻作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同时,中古时期的中国农民还加强了对稻作病虫害的防治。
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种、控制水位、合理施肥和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现代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近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稻田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现代稻作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使得稻田文化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例如,水稻的高产育种和水稻的机械化栽培、收割和加工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稻作的产量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稻田文化的面貌。
无人机、遥感技术和精准农业等现代技术的引入,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精准地管理和监控稻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族农耕文化体系,包括种植、收割、加工、存储等环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生产方式逐渐淘汰,农耕文化传统知识渐行渐远。
为了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同时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使其成为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一、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意义1.保护农耕文化遗产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3.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丰富人们的城乡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
要加强社会大众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民众了解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农耕文化的自觉性。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定,保护农耕文化的遗产资源,对涉及农耕文化的田地、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进行保护。
2.开展农耕文化传承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举办农耕文化节、农耕文化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公众传授农耕文化知识,激发年轻人对农耕文化的兴趣,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
可以设立农耕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建设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让游客亲身参与田间劳作,了解种植、收割、加工、存储等传统技艺,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
1.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在农耕文化传承基地设置农家乐、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
可以积极开展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农耕文化体验游等,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
稻作文化的印记课件

稻作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农业生产和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还体现在民俗、艺术、文学和历史等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都与稻作文化密切 相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社会价值
稻作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稻米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为人们提供了基本 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稻作文化也塑造了人们勤劳、朴实、团结的 品质,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03
稻作文化的传统农业技术
传统稻作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
灌溉技术
施肥技术
包括犁田、耙田、耘田 等,是水稻种植的基础。
利用水渠、水塘等设施, 合理调节水稻田的水分。
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 求,合理施肥以促进水
稻生长。
病虫害防治
采取生物防治、农业防 治等手段,有效控制病
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传统农业工具与器械
生态和谐的典范
稻作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稻作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稻作文化将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
型。
02
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稻作文化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03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稻作文化的认同感逐渐 减弱,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缺乏对稻作文 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稻作文化的保护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稻作文化进行保护和扶持,确保其 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建立稻作文化保护区
在稻作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稻作文化保护区,对传统的稻 作方式、农具、民居等进行保护和修复。
稻作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稻作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深深地影响和渗透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中。
1.稻作劳作的辛苦塑造了勤劳质朴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稻作农事劳作过程艰辛繁重,这种历经千年的艰苦体验让人们形成了珍惜食物、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培养了谦逊朴实、笃实勤恳的品性。
同时,稻作农人辛勤劳作的精神成为人们高度认同和追求的正面价值观。
2.稻作群体文化孕育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理念。
传统稻作依赖群体的合作共事,如"交赡圩稻种"、"社仔埕"等,使人们养成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塑造了农民群体性格中那份亲和力和同理心。
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便由此在乡村社会内部生根发芽。
3.稻作文化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
稻作文化孕育出丰富的祭祀活动、节日习俗、竹篾手艺等民间文化现象,体现了劳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富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
同时,稻作文化也渗透到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遗产中,构筑了诗意的文化精神家园。
4.稻作文化塑造了宽广包容的生命哲学思想。
身处稻作环境中,人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有机和谐之理,形成了与万
物和谐共生的生命观念。
稻作的平和性格使人们培养了宽容心胸,对生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成熟的稻穗在秋风中随风摇曳,饱满圆润有韵味,孕育了高潮迭起的哲学思考。
稻作文化不仅滋养了亿万农民的生活,也孕育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追求,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文化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朝鲜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稻作农耕文化是传统朝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同时也为了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有必要探讨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一、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特点朝鲜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稻作农耕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族的稻作农耕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农耕为生朝鲜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生,以自给自足为目的。
稻作是其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收割、储存等环节都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2. 强调集体合作朝鲜族的稻作农耕文化强调集体合作的意义。
在田间劳作时,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集体劳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团结意识。
3. 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朝鲜族的稻作农耕文化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如稻谷垛、窝炉饭、稻花香等,这些都是朝鲜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为了保护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文化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组织专门的活动来宣传和传承这一文化。
2. 保护稻田和景观稻田是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一文化,我们需要保护稻田和稻田景观。
可以通过设立稻田保护区来限制开发,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3. 建立制度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我们也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来加以保护。
可以通过修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保护。
三、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1. 利用农耕体验可以通过开展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魅力。
游客可以参与农耕工作,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种种环节,从而深入了解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
6.稻作文化

∆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
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
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 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明代,《天工开物》
云:“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
飞来稻型谷物起源神话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关于黄金时代失落的神话。
它分布在亚洲稻作文化的历史最为久远的壮、傣等民族中, 是一种 较为古老的谷物起源神话类型。
∆
神授型
或以动物充当神的使者, 或由半神半人的神人带给人类。
牛是水田稻作不可缺少的帮手, 因此牛被神化, 被认为是神牛。侗族 神话中牛是被贯公差遣下凡, 给人类带来谷种, 帮助人们开荒种地, 播种五谷的神牛, 但因传错话, 被贬至下界, 为人耕田种地, 将功赎罪。
∆ ∆ ∆
∆
∆
1995年,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掘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壳 和陶器遗存。经鉴定,有的稻壳已有1.8万年至2.2万年的历史。是发 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是目前中 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前)、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 的古城遗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300—6500年前)、 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
∆
稻谷的起源神话
∆
飞来稻型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山州的壮族,流传着的飞来
稻型神话有着大体一致的基本内容:
∆
古时, 稻谷的颗粒象鸡蛋、萝卜或南瓜一样大, 成熟后会自动飞
入粮仓或滚入粮仓, 但因一懒妇人未来得及清理粮仓或粮食不愿飞
私の目から见る日本文化——稲作文化

一
萍
、
世 界 c 芽 为作 品力 人 々} 兢 芒扎 弓。 二固 ) 二受 3绒细 性 . 稻作文 化 影 簪e 土丧恐 日本人 }锇细性 老屯 : L 善 。稻作 栽 培 c 0 奄 c 苗 代 加 岛 田植 之 、 穰 、 毂 圭 遇 程 c ,E晨 二挡 r ) 收 脱 壹 ) 民 细 力 0取 r极 0 砚 察 力 必 要 南 ,允 。少 L 屯粗 末 寸 为 E、 J 、 ) 年 苦 力水 I 二流札 L 圭 j。圭 、 作 柴 峙期 电外 芑 0 土 j 展 、 c 常c 二、 二四季 移 9变 扫 r老 把握 L 土 . E努力 亨 为 。日本 c锟 察 J j 耋 对象 f 天体 土 J )屯地上 自然物 南 ?允 。 自然界 变化 老 岛之 季 筋 老知 为方 法 c 土自然 厝 已呼 c 为。 二 上 j l 厶 c , 一 J 二土 ) 年 间老残- ) 筋 c分 c oY : 于、奄扎 扎 箭力 重要 年中行事 老形成寸 {
一
为
南为。l 土 _6 L 、 二 j二 季钸c 对寸 为锐 感 受性力 餐扫扎 、 二 、 圣
、
、
扎 日本 人 特 别 绒 细 性 老 屯允 L允 。 , 二 绒 细 性 喜 允 日本 人 日常 生 活 c ) 分 现 札 二毛十 为 E思 j。 日本 人 饿 细 性 c 日本 人 手 先 老器 用 c 主、 二誊世 、 札 允 芸 衍 品 老 傻 作 r 芒世 为 。日本 c 昔 力 岛侵 札 手 工 芸 衍 品 扇 子 、 J出 耋 n 刀 老 中 国 汇 输 出 乙 、 国人 汇 爱 用 芑扎 允 。 在 日本 鼋 氖 袈 品 E 自勤 卓 裂 品 屯 中 现 品 嚣 馒 良 芒 E毅 馒 雅 警 世 界 各 国 消 费者 受 用 欲 迎 老 受 c , 南 毛。 于 )
(完整word版)广西壮族的稻米文化——“那”文化-[2015]
![(完整word版)广西壮族的稻米文化——“那”文化-[2015]](https://img.taocdn.com/s3/m/b2bd5b88f5335a8103d22085.png)
广西壮族的稻米文化—-“那”文化2015—09-15“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
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开垦稻田,生产水稻,“那"文化融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他们视“那"为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形成独特的“那”田园景观和“那"民俗风情。
他们以“那"命名村落、地方,形成了一个横跨桂、粤、滇、黔和东南亚的“那”文化圈。
历史上“那”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岭南和东南亚的文明进程。
经过上万年的发展,“那"的身影虽然已在历史长河中遗落变迁,但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许多国家,仍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存留下许多有关稻作的文物风物,成为“那"先民留给“那"子民的最珍贵的文化。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超强的凝聚力,“那”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广西各民族的品格特征,“那”子民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培养出这一方人民焕然天成的自然心态.探寻“那”文化,在无垠稻田里感受“那”的千年变迁,在狂欢节日中品尝“那”的稻作收获,在民间传说里亲近“那”的先民气息,在沧桑风物里凭吊“那”的庄严肃穆,八桂寻“那”,为探寻,为继承,更为新生.一、“那"是什么“那”是壮族文化的根“那”文化指的是壮族先民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驯化为水田栽培稻,经过历史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农耕文化现象。
“那”文化隐藏的稻作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生息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那”文化是壮族等骆越后裔民族文化的根。
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农业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关于水稻源于何处,国际上仍有争议,壮族学者根据分子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研究了大石铲和稻作图腾后,认为壮族地区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耕作历史可以推溯到10000年前。
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应祖晓

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
结合这些环节和照片,说一说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 的特点?
劳动力需求大,依靠人力手工劳动为主
世界人口的分布
插秧 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湄公河平原的人口
水稻生产
人口分布
水稻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地人口众多,为水稻
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水稻是高产作物,能满足众多 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口分布比较密集。
——稻作文化的印记
“黄布袋,包银珠, 秋天一到满地铺” 打一农作物
稻谷
我叫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 食作物,喜欢生活在高温、 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需 要生长在平整的土地、肥沃 的土壤上。
自学指导P58-P60
• 1、湄公河平原在哪里(位置)? • 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如何(从气
候、河流?
饮食以大米为主
水稻生产
民居 特色
精神 生活
稻作文化的印记
热带季风、高温多雨
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潮湿、水分充足
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平坦的土地、肥沃的土壤
湄公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 (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
我的一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 播种、插秧、收割等,为了保证 我的健康成长,我还需要精心的 照顾,如施肥、除虫、灌溉,还 有我产量很大,是一种高产作物。
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
结合图片和书本
请你描述一下湄公 河平原在世界上的 位置。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 半岛上,地跨泰国、越 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 家。
结合地图和图表,说说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和气候有什 么特点?这样的气候和地形比较适合什么农作物的种植?
适宜
水稻生产需要的条件
气候:地处低纬, 阳光充足重、要水稻产区 高温、充足的阳光
上饶十大文化

上饶十大特色文化1、稻作文化上饶的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那是因为早在1万2千年前,万年先民就种植出了世界上第一棵人工栽培的水稻,世界稻作文化从此就开始了。
以前我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发源地是浙江河姆渡,它的稻作文化起源于7000年前,但是在1995年,经过中美联合考古队联合考证,在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文化遗址出土了1万2千年前人工栽培水稻硅石标本,联合考古队队长美国马尼士博士确认仙人洞先民在生产中使用了磨光石器、烧制陶器,并且经营原始稻作和饲养家畜,这一切证实了万年仙人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农业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提前了5000年。
出土的陶罐更是作为国宝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馆之中。
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现在万年贡米还久负盛名,因为它只在万年特定区域内生长,吸取四季清泉,营养丰富。
从明朝开始(也就是公元1512年开始)进贡朝廷,皇帝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当即传旨“代代耕食,岁岁纳贡”,贡米因此而得名。
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期间选为食米,深受赞美。
万年贡米白如玉、形如梭,口感松软香醇,经测定,万年贡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可以称得上是米中珍品。
现在万年贡米不再是皇亲贵族才可以吃得到的,而是我们每个老百姓可以买得到、吃得上的“国米”。
万年贡米的稻杆长达两米,谷穗又尖又长,鸟和害虫都不容易进入,所以不用打农药,是典型的无公害产品。
现在万年贡米的价格大概150元1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畅销海内外。
“万年贡”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担任了万年贡米产业发展的首席顾问。
2、道教文化上饶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上饶道教历史悠久,东汉开始,距今已有1800多年。
上饶有很多道教名山,比较有名的有葛仙山、三清山、灵山等,其中以葛仙山最负盛名,有“中国灵宝第一山”的美誉,是名扬中国东南地区的道教圣地。
稻作的起源和演化

稻作的起源和演化稻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稻米更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稻作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介绍稻作的历史沿革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一、稻作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稻作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
当时,人们开始从采集狩猎生活转为以农业为主,开始栽培玉米、小麦、豆类作物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人们开发出了适合于生长的稻种,逐渐在中国境内开始了稻作的实践。
稻作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手段的封建社会中,稻米成为了重要的粮食来源,被广泛种植和使用。
二、稻作的演化稻作的传播和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迁移密切相关。
在中国境内,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稻作不仅在种植方式上表现出了多样性,同时在文化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地域特色。
稻作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稻作和农耕的描写,其中有许多赞美劳动的经典句子。
在古代,稻神也成为了人们祈求稻作收成和平安的守护神。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稻作的选择、布局、管理等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稻作的生长周期和增加了产量,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环境和健康话题。
三、总结总之,稻作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人们尝试栽培野生稻到现在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每一阶段都反映了农业文化的变化和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稻作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渐渐减弱,但其在饮食文化、文化习俗、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和价值仍旧不可磨灭。
稻作文化优秀作文

稻作文化优秀作文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片金黄的稻田,那是我与稻作文化最初的相遇,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年的农忙时节,全家都会参与到水稻的种植和收割中。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现代化机械,一切都依靠着人力和简单的工具。
播种的季节,大人们会先把稻田整理得平平整整。
水田里的泥土被翻耕得松软细腻,就像一块巨大的巧克力蛋糕。
爸爸扛着锄头,在前面小心翼翼地走着,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对丰收的期待。
妈妈则跟在后面,播撒着稻种。
我也好奇地凑过去,想要帮忙。
妈妈笑着递给我一把稻种,告诉我要均匀地撒在田里。
我兴奋地抓了一大把,用力一抛,结果大部分都撒在了一个地方,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稻种播下后,没多久就会冒出嫩绿的芽儿。
那小小的芽儿,脆弱却又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它们的到来。
看着那一片片嫩绿,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希望,总是盼着它们能快快长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稻苗越长越高,渐渐地,稻田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微风吹过,稻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一首轻柔的摇篮曲。
这个时候,就需要给稻田除草了。
我跟着大人们来到田里,弯下腰,仔细地分辨着稻苗和杂草。
杂草总是藏在稻苗中间,想要把它们找出来可不容易。
有时候,我不小心把稻苗当成杂草拔掉了,心里一阵懊恼。
但大人们总是安慰我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
”终于,迎来了水稻抽穗的季节。
那一串串饱满的稻穗,低垂着头,就像害羞的小姑娘。
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感觉沉甸甸的,心里满是喜悦。
这个时候,也是最需要注意病虫害的时候。
大人们每天都会到田里查看,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的迹象,就会及时采取措施。
我也会跟着他们一起,虽然不太懂,但也能感受到那份紧张和关切。
到了收割的季节,那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欢乐的时候。
全家人早早地就起床,拿着镰刀,走向稻田。
金黄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在等待着我们的检阅。
爸爸弯下腰,熟练地割下一把稻穗,递给我。
我抱着那把稻穗,感觉就像抱着最珍贵的宝贝。
关于上饶稻作文化的作文

关于上饶稻作文化的作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
上饶,文脉源远流长,文化绚丽多姿。
这里,稻作文化璀璨。
早在12000年前,就有先民把野生稻驯化成人工栽培稻,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书院文化悠久。
历史上,建有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怀玉书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院168所,鹅湖书院享有“千年读书之地、千古一辩之所”之美誉,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这里,红色文化厚重。
方志敏领导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上饶集中营留下了叶挺将军“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誓言。
万年稻作文化、千年书院文化、百年红色文化等文化遗存交相辉映,熔铸了独具魅力的饶信文化,成为推动上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充沛养分、最深沉力量。
近年来,上饶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强市”战略,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大力弘扬“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艺术创作活力涌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文化品牌日益唱响,全市文化发展蹄疾步稳、铿锵有力,凝聚起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磅礴力量。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
回首过往,我们欣喜见证,上饶一路前行的铿锵步伐,正不断培植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更加强劲的文化力量。
伴随2022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系列活动在上饶的举办,上饶迎来了更加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风口。
立足新起点,792万上饶人民正以更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劈波斩浪再出发,继往开来重启航,全力迈开文化强市建设新步伐,努力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稻提供“硬核”文化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生产 兴修水利 人口聚居
人们生活
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邻里友善和睦
民居方面——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环 绕着稻田和村庄,民居多为“高脚屋”;
饮食——主食为米饭; 精神文化——众多的文化活动与水稻生产 有关,如“御耕节”、水上木偶戏,崇尚 “稻母”和“谷神”;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稻作文化
章村小学 刘天聪
“黄布袋,包银珠, 秋天一到满地铺” 打一农作物
稻谷(亚洲的粮食)
∆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 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 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 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明代,《天工开物》 云:“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 壮侗语族的民族视稻米为生命的 象征,做寿叫做“补粮”。年过 半百的老人都有个近一米高的陶 罐,称为寿米缸,生日请巫师诵 经,子孙往缸里加新米,表示延 寿。里面的米平时可以掏一些熬 粥,但再穷也不能掏净,掏净了 就意味生命即将终结,非常的不 吉利。
与稻作有关的物崇拜
∆ 水崇拜 在稻作神话中, 水的意象不断出现。壮族、侗族等都有雷神( 水神) 崇拜。水族、布依族听到雷声必须停止耕作以示敬畏。壮族神话中的第三代 神布伯擒雷公, 争雨水,人间才能种稻谷, 明确提出了雷神、水与种稻的关系。 傣历新年互相泼水祝福的习俗与农时节令有关。
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东临南海,西临泰国湾。地跨泰国、越南、 老挝、柬埔寨等国。
湄公河平原具有哪些 有利于水稻生产的条 件?(重要的水稻产 区)
地形
气候
河湖
土壤
……
地形 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1.
自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然
条
河湖 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件
土壤 深厚、肥沃
2.人文条件:充足的劳动力;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 水族祭稻田
上梁仪式
∆ 五色糯米饭敬神。究其原因, 也许是认为将稻谷作超常规的处理后 更具有神性吧。在日本民间传说《桃太郎》中, 有动物吃了黄米团 子后力气倍增, 打败了鬼怪的情节。
稻作与人生礼仪
诸多人生礼仪和宗教仪式也离不开稻谷,如给 神或新亡人供的只能是大米或糯米制品,决不 能供玉米粥、薯类。
想一想
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 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
稻。(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
东
亚
南 亚
东 南
亚
☆世界各地的水稻生产集中地
亚 洲: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 南亚的印度河平原
稻作文化
我国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原因?
主要是南方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 角洲) 原因: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夏 季高温多雨且雨热同期;平原多、河网 密布、土壤肥沃。
∆ “稻”这一农作物难道没有支撑过文明吗? 在持续动荡 的世界史中,“稻”难道仅仅是给人类持续提供淀粉的 不起眼的草吗?
∆ 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国文明是粟作文明(黄河流域) ∆ 中国的稻作文明比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文明要早上两三
千年,早于旱地粟作文明,但却被后者所覆盖。
日本的稻作
∆ 稻作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4500 - 5000年前, 但当时只是稻谷的传入,并未伴随水稻的耕 作方式。水稻耕作方式的传入是在2200 - 2500年前,途径有二:
∆ 《诗经·七月》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稻作起源的族属
∆ “稻”的非汉字音: ∆ 1. 贵州黔东南苗语称“稻”为“na”,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 ∆ 2. 贵州布依语和广西壮语称“稻田”为“na”。 ∆ 3. 贵州某些地方的侗语称“稻田”为“na”,某些地方的侗语称“稻田”为
好处:保 持居室干 燥、凉爽 ,安全舒 适简单易 建等。
☆湄南河平原上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修建干栏式的房屋 ?这种房屋有什么好处? ①种植水稻湄,南需河要的泰足民国够居的的民居水分。为了灌溉和排涝,需 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因此,地面比较潮 湿,不宜居住。②就地取材,当地木、竹较多。
☆当地人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ya”。 ∆ 4. 泰国语称“稻田”为“na”。 ∆ 5. 古朝鲜语称“稻”为“na”或“narak”。 ∆ 6. 古日语称“稻”为“na”或“ne”。
∆ 依据“那文化”学说,布依族、壮族、侗族和傣(泰)族等壮侗语族应该是稻作文 化的创造者。
∆ 1995年,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掘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壳 和陶器遗存。经鉴定,有的稻壳已有1.8万年至2.2万年的历史。是发 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 量最高的作物。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 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水稻一年可 种1-3次。在家畜中,水牛是唯一适应水田农作的 牲畜。
稻作文化的印记
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水稻生产的条件 走近水稻生产 感受稻作文化
根据课本图3-1和图3-2
找找湄公河平原的 地理位置
持的宫廷大典。在每年的五月初举行。 这一天,耕牛被打扮一新,吃好食,过 好日,预兆丰年。人们以此来祈求天神, 保佑农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 也是一年开始种植水稻的标志。
祭祀谷神、稻母
祭神舞
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当地人们还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由于人工 劳作效率低,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 很多农活☆都从需中要你村看民出协了作水完稻成生。产对人
3.地理位置:地处热带,有充足的光照和热量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 1)扯秧苗 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 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 杂草、除虫、施肥) 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 5)打谷(脱粒晒干)
大家能从流程图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吗?
☆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 一条是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日本九州岛北部;
∆ 另一条是从长江下游的杭州湾横跨东海,经 由“黑潮”主流传入日本九州岛南部。
∆ 20 世纪70年代,日本人类学家提出照 叶树林文化理论,认为喜玛拉雅山以 南至日本关西有一常绿阔叶树林,其 中以云南为中心。
∆ 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 水稻、杂粮(包括旱稻)、薯类为主的烧 田农业。
稻作的节日∆ 尝新节 Nhomakorabea 稻作景观
∆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是目前中 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前)、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 的古城遗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300—6500年前)、 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
稻作技术起源于何地? 原始人为什么要种植水稻?
稻作与文明的关系?
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湄南河平原上 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
☆
• 1.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 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 特的聚落景观。
原因:水稻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水分。当天然降水 少的时候,引水灌溉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水渠 和河流也可以迅速排走雨季的洪水,减少农业生 产的损失。因此,为了灌溉和排涝,稻作区的人 们在平原上修建了许多水渠。
自然环境 居民特色
人口密集
水稻生产 稻作文化印记
精神生活
通过对自然环境与生 产生活的关系分析,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自然环境是 基础,人类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出文明。
• ☆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 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 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 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传 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 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 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P60)
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
什么来完成呢?
人力劳动
☆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 由此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
稻作文化的印记
人口分布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精神生活
当我们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经常看见……
☆湄公河平原人口 稠密,这与稻作农 业对人力的巨大需 求有一定关系。当 然,高产的水稻也 能够满足众多人口 的生活需要。(彼 此往来密切)
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1)节日与艺术 ·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
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 获得好收成。 ·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 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 等。
民俗——春耕礼
春耕礼是泰国的一项由国王亲自主
∆ 水生物崇拜 有些民族中则逐渐将栖息于水源、沼泽等的水族作为水神的 象征物加以崇拜, 抽象的水神异化为具体的或虚拟的水中实物, 是稻作民族 水崇拜的普遍文化现象。如壮族的蛙崇拜,侗族的鱼崇拜。
∆ 各稻作民族都有祭牛神的习俗, 除舞春牛等农前娱乐外, 农忙过后还举行祭牛圈、牛 王生日、牛纳纳、牛耕节等活动, 意在为牛祈福, 向牛谢恩, 使牛得到休息。
∆ 亦称“东亚半月弧稻作文化圈”,并 认定为亚洲栽培稻的发源地。
3、铜鼓文化圈与 “那”文化圈
水稻小知识
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 高温潮湿。经过改良,它可以扩大到暖温带和中温 带,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就可种植并获得高产。它的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 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水稻的生长除了充足的 水分和高温以保证其生长外,还需要平整的土地, 方便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