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对比型诗歌鉴赏题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对比鉴赏

对比鉴赏
•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子。
• •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 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 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 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 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 可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 销魂。
强化练习
•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 什么都写到雁。 •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 故园渺何处? 晓发梳临水, • 归思方悠悠。 寒塘坐见秋。 • 淮南秋夜雨, 乡心正无限, • 高斋闻雁来。 一雁过南楼。
• 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 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 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 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 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手法:比、拟、夸 2.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景物色彩角度: 浓艳、淡雅、斑斓、鲜明 4.时空角度:远近高低、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点面结合 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6.虚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7.渲染、白描(粗笔勾勒) 8.衬托(侧面描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5.《苦笋》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
苦笋
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
陆游 〔宋代〕
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 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 同?
(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①“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购的 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 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 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手法+分析内容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1语言风格常用术语简介生动形象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朴素自然语言自然不做作,少雕饰,发自内心,出于至诚,感情真挚;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不堆砌,少修饰,不做作,真切平实,通俗易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含蓄蕴藉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富有言外意、弦外音、话中话,深沉厚重,深蕴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默风趣语言诙谐机警,活泼有趣,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庄重典雅语言平实沉稳,严肃郑重,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语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长句、复句。

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清晰明快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语言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赏。

绚丽华美语言酣畅淋漓,辞藻华丽,注重修饰,表意细腻,体物入微,穷形尽相,多用辞格,讲究技巧,富于联想、想象,纵笔泼墨,气势如虹,内容丰富,表意充分音律和谐语言具有音乐美,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

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整散结合整句(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文采富赡,文气十足,情浓意满,酣畅淋漓,引出整句,分析其语言美感,略说整散结合之妙其他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答题要诀,解析真题,了解规律,有效提分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答题要诀,解析真题,了解规律,有效提分

从诗歌体裁、诗歌内容主题和主观题考查方向三个方面,梳理全国卷(含新高考)近【总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

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

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

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答题要领提示如何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积累。

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浓缩,言简义丰,而且结构多跳跃,句式多倒装,语句连缀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

阅读诗歌时,除了要结合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读懂具体的诗句和要知人论世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忽视了标题。

标题往往或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交代写作缘由,或表明诗歌题材,或奠定感情基调。

当然,不同的标题,侧重点会各有不同。

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虽然较长,但理解了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诗歌内容:“奉和”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次韵”指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

整个标题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了解了标题大意,那么第14题的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中说“与外界不通音讯”自然就是错误的。

第二,不要忽视了注释。

做题时要有一个理念——试题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命题人为什么要给出注释?说明注释在考生读懂诗和答题中是有作用的。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课件68张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课件68张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近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宫廷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比较鉴赏形象(作用)
参考答案:
①欧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 画眉鸟暗合作者生活的两种状态,托物言志,富含理 趣;(2 分)画眉鸟是作者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情 感化身,更是对生命自由的思索。(1 分)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 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 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 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
作衬托。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
奇,没有了感染力。
D.柳诗“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
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
象。
解析:B项,“打了一场胜仗”错。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 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答案:B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塑造了一位年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的“颜状” 体现了诗人的年老,“扶病”体现了诗人的体弱多病。《登高》 中的“繁霜鬓”“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的年老多病。
不同点: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 虽已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空的壮志。《登高》 塑造了诗人长年漂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 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 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诗人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 同时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1、问:“这是一首什么诗?”体裁上:律诗、绝句内容上:托物言志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示例]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答:七言律诗。

2、问:“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回答此题需要答出什么样的什么形象。

[示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形象?答: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春山月夜图。

3、问:“理解思想感情”回答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表达(说明、揭露)……有时也直接答什么感情。

[示例]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三闾庙前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报国无门的慨叹。

4、鉴赏诗中的语言(某个词语)解答时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艺术角度,二是思想内容角度。

[示例]如梦令昨叶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肥”、“瘦”两个字。

答:“肥”、“瘦”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5、问“景与情的关系”回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乐情(正衬),哀景写哀情(正衬),乐景写哀情(反衬)等。

[示例]谒荆公不遇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鉴赏本诗景与情的关系。

答: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春江渺渺、烟草茸茸、柳花吹尽、春旗日下等哀景写出了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6、笼统问“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技巧”首先,注意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

其次,心中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再者,动笔作答时,先总括,再具体展开分述,给人以醒目、清晰之感。

[示例]雨后春空霭霭暮云低,飞过前山雨一犁。

22版: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22版: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一诗歌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提问方式(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2.一般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客观题相比主观题较为简单,只要会做主观题,客观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角度1:形象角度方法指导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典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

现代诗歌赏析答题技巧诗歌鉴赏题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该怎么去做呢,如何去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怎么分析每道题目该从哪个角度作答?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思路,仅供参考。

1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做诗歌鉴赏题目都是有套路的,一般情况下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都有熟知,这样在做题是才有话可说,直接套用即可。

比如常见的有赋、比、兴,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

同时还要了解现在诗歌开头结尾的作用,篇章结构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

现代诗歌赏析题目要多背一些术语,然后运用这些术语去答题,去组织语言,这样才是最佳的方法。

常见答题模板就是本诗用何种手法,有什么意象或特点,表达了哪种情感,有何作用,基本上一道题目就回答完整了。

2怎么做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题目分为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分析意境、技巧、语言特色、炼字等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答题窍门,大家要灵活结合诗歌本身去做题,效果会更好。

对于意境类题目,可以诗歌的意思来回答,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景象,景物描写有哪些突出特点,要通过它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这样一道题目就做出来了。

对于分析技巧类题目,主要还是围绕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去写,写任何东西都是要抒发情感,或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作者会通过各种描写和表现手法去抒发情感所以要结合诗句去回答。

语言特点及炼字都是说语言的,常见的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委婉含蓄、朴实无华、简练生动等等,大家可以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词汇,在考试中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炼字也一样,都是说这个字好在哪,能传神的说明什么,若换了就达不到效果。

还有一类一词统领全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三、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

参考答案: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诗歌对比阅读型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诗歌对比阅读型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诗歌对比阅读型 诗歌对比阅读型 诗歌对比阅读
邓州二高 语文组
•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对这两首诗或两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 方 法 等方面的对比鉴赏。 • 提问变体: 提问变体:


请说出两首诗在某方:

要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思想内容 情感 艺术手法 写法 修辞手法)并结 合原诗中具体的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 春夜喜雨 • 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春雨 • 周邦彦 •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 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 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 杜诗要点: 杜诗要点: • (1)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借拟人修 )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2) )( 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 ,)(3)展开想象, 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 )展开想象,寄托 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虚实结合,富于 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虚实结合, )( 变化(眼见与想象)( )(5)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 变化(眼见与想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 联想到滋润万物) 联想到滋润万物) • 周诗要点: 周诗要点: • (1)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是不见一个“喜”字)( ) )(2) )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是不见一个“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的作用)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 花 鸥 的作用) •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个方面的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 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5、答题示例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其常考的题型有9种,下面就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建议分配时间:10分钟)总原则古代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汇总一、鉴赏人物形象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 的融合。诗歌意象是诗歌意
境、 情思、 风格的依托 , 只有理解了诗词 中意象的特点 、 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 才能真正理解诗
歌。
【 同步演练 1 】 ( 2 0 0 6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
诗, 然后 回答问题 。
丹 阳送韦参 军
严 维
解答意象比较鉴赏题 , 既要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 如月亮多指思 乡怀人 , 青松多喻节操 刚正 , 蝉多喻高洁
完成 后 面 的题 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 寒 空半 有 无 , 重楼 闲上 倚城 隅 。
三、 比 较 思 想 感 情 的 异 同
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要借助一定 的物象来传达 , 鉴 赏诗词时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找出能传达作者特定的
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 ,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达到 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 名题精选 】 ( 2 0 1 1 年湖北卷 ) 阅读 下面两首宋诗 ,
暮春 i 产 水 送别
暂平静 , 跌宕起伏 , 更凸显其壮观 。
韩 琮
绿 暗红 稀 出凤城① , 暮 云楼 阁 古今 情 。 行 人 莫听 两首古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 霏霏 江草 齐, 六朝如 梦 乌空啼 。
芙蓉》 中的木芙蓉“ 辛苦” “ 心酸” , 面对霜雪, 但未作“ 愁”
“ 怨” 之色, 仍乐观处世, 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

比 较 意 象 的 审 美意 义
【 参考答案 】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 任 由风
吹雨打的形象 ; 范诗写 的孤苦、 心酸 , 处境凄凉 , 但作者 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 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 度的形象 ,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 中的乐观者形象。

诗歌鉴赏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诗歌鉴赏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诗歌鉴赏||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角度一鉴赏诗歌的意象(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问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解析】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

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

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温馨提示]“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

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鉴赏诗歌的意境(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方向,概其同,辩其异——如何解答对比型诗歌鉴赏题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李春和邮编473400题型扫描古代诗歌的阅读的“比较鉴赏”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因此,越来越受命题人的青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比较型古诗鉴赏题重在“比”。

就鉴赏主体而言,分“版本比较”(同一首诗词,版本不同)与“作品比较”(不同诗词,题材相同或相近);就鉴赏内容而言,分“概其同”(概括它们的共同点)与“辩其异”(辨析它们的同中之异)。

“辩其异”是比较鉴赏的重点。

这种鉴赏,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阅读鉴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概其同”,多着眼于作品内容(这也是比较鉴赏的基础)。

”辩其异“既可着眼于作品内容(如基调、主旨),也可着眼于作品的形式(如用词、手法)。

提问方式一般为:①两首诗的XXX有XXX异同?②两首诗都用到了XXX手法,请分析其作用;③试比较XXX与XXX的结构技巧。

④XXX诗用的XX字(词、句)与XXX诗的XXX字(词、句)的效果有何不同?解题思路一般为:①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角度(是求同,还是求异;是塑造的形象,还是作者情感;是某字的作用,还是手法技巧,等等);②组织答案既要有具体对象,又要有分析见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答题模式: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或角度,找出诗中相关内容。

第二步:分别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品味特点,想象描述画面。

可以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等句式。

第三步:联系全诗分析情感,明辨手法。

可以用“通过……手法,描写(刻画)了……,表达了……”;“通过……手法,营造了……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等句式。

第四步:两者对比,概其同,辩其异,组织答案。

实例解析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题要点: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或角度,找出诗中相关内容:比较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步:分别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品味特点,想象描述画面:刘诗用“雨”“寒空”“浅深山色”“高低树”等意象,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第三步:联系全诗分析情感,明辨手法:刘诗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苏诗“横风吹雨”“电光时掣”中间插入“雨过潮平”,使情节跌宕起伏。

第四步:两者对比,概其同,辩其异,组织答案:总结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

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

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

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

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

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望湖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

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

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

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湖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

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

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

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

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

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

弄得大家白喝了彩。

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

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

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即时演练贫女贫女唐•秦韬玉唐•李山甫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重红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赏。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1.试比较两首诗中的“贫女”形象的异同。

2.这两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见下期)参考答案明确方向,概其同,辩其异1. 在秦韬玉笔下的贫女,内心抑郁而操守坚定,性格比较内向;李山甫笔下的贫女淡妆素貌,而求嫁心切,性格外向。

但忧心忡忡,则是她俩共有的特点。

2. 二诗都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通俗而简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贫女的素描像。

两位诗人都是借咏贫女而咏怀的,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时的感慨。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