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最新精选】自然辩证法讨论问题
讨论问题1、真正的自然观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2、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中国科技发展中是否起到了阻碍作用(论“易经阻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扬振宁语)?3、古代东西方自然观的异同。
4、如何看待科学造假?5、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6、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使人类生活更好还是使人类走向毁灭?7、阻碍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8、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9、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互动关系是什么?10、科学建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作用。
11、从大学的历史看大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12、科技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3、树立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具体指那些方面。
14、现代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
15、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16、如何看待伪科学和民间科学。
17、我国对于科学研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18、如何有效防治学术腐败。
19、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20、如何看待大学教授的科研与教学所投入精力不同的现实。
阻碍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技术是在中国现代化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马、恩曾经详细地研究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转变中的作用这方面他们有许多光辉的论述,例如: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儿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然而当今中国在各个科学领域,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
曾经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为何在近几百年中与世界科学的轨道偏离了?在我们看来,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能力方面: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人才选拔的基数上,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如今科研的问题不是成果多少的问题,问题体现在创新领域的层次上,外国有了什么先进东西,中国可以很快模仿出来,并且也可以批量生产出来。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亚里士多德所说科学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请结合科学研究在今天的社会条件谈谈自己的认识3.以托勒密的天文学为例。
论述“科学一定是正确的吗”这一问题4.论述中世纪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5.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试围绕这段历史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6.怎样评价伽利略的工作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在古和近代初期,主要由技术充当主角,有"生产-->技术-->科学"的序列;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地位升级,开始有"科学-->技术-->生产"序列;现代则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有"科学<――>技术<――>序列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补充)
以下的补充除了16题外,其他的都是根据吴炜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件所添加的。
1. (补充)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系统自然观:①系统的普遍性(万物皆系统);②构成系统的诸因素: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③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生态自然观: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2.(补充)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7、元素周期率: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8、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光本质上的统一性,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
3.(补充)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了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大地伦理学)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学科——伦理学革命:将道德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4. 科学研究的起点:经验论或归纳主义:科学始于观察。
维理论或演绎主义:科学始于理性。
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
5.(补充)科学问题的来源:产生科学问题的主观因素: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16.(补充)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事实”或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概念?(来源:旧版即绿色封面课本p134-135)关于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由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所决定的。
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①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这是科学研究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②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③科学观察要求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这是保证观察客观性的物质基础;④科学观察要求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即尊重客观实际。
这是保证观察客观性的前提,也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条件。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答案均来自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精要研究》)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答:(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1、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古希腊自然观主要内容(世界本原论):1、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
2、毕达哥拉斯学派,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者。
3、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5、柏拉图:理念论。
6、亚里士多德: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信仰的时代):1、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
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
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
3、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机械自然观或力学自然观的萌芽;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4、目的论: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2、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一切学科可还原为力学;3、(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式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式物质的;2、运动观,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3、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当代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当代自然观的基本形态:系统自然观。
①、从存在到演化;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④、从线性到非线性。
2,当代自然观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生态自然观。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2、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自然辩证法的问题
一.填空题1、科学的三种类别。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
(对科学的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的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的审度-必要的转换)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
(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
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
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
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6、系统的基本特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自然辩证法学完后疑惑
自然辩证法学完后疑惑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用于理解和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它强调整体性、变化性、矛盾性等方面的观点,有时候可能会引发疑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疑惑以及可能的解释:1.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强调整体性,但有时候人们可能会疑惑如何同时关注整体和部分,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解释:自然辩证法并不是要忽视细节和部分,而是强调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和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矛盾的存在:自然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认为矛盾不应该存在或者应该尽量避免。
解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发展和进步。
理解矛盾的存在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变化的观点:自然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人们可能会觉得有些事物看起来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解释:变化不仅仅是明显的外在变化,还包括内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有时候变化可能是微小的,但它始终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
4. 逻辑与辩证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逻辑思维不同,可能让人感到困惑。
解释:自然辩证法并不否定逻辑思维,而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添加了对矛盾、变化、整体等方面的思考。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相对抽象和深刻的哲学观念,理解它可能需要时间和思考。
如果您有具体的问题或疑惑,可以提出来,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解答。
同时,深入阅读相关的哲学文献和理论,以及与其他人交流讨论,也有助于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然辩证法题⽬及答案(全部)《⾃然辩证法题⽬》C11、什么是⾃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什么是⾃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与⾃然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
⾃然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
是研究⾃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及⼀般⽅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研究⽅法论的总称。
⾃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主要内容有三个⽅⾯:⾃然观——关于⾃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与⾃然的辩证关系等;⾃然科学观——关于⾃然科学⾃⾝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然科学⽅法论——关于研究⾃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般⽅法论。
⾃然辩证法是⼀门⾃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然观、认识论、⽅法论与价值论⽅⾯,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是⾃然观,即对⾃然界辩证法的研究;⼀是⾃然科学观,即对⾃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①⾃然观。
这⽅⾯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们关于⾃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然发展史和⾃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使⼈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进⼀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
从⽽,把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提⾼到同⾃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平。
②⾃然科学观。
⾃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法论⽅⾯研究⾃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法和⾃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1) 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2)特征: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①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2)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③组分与功能的关系:1)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而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
2)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④组分与结构间的关系。
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决定着系统的结构。
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自然辩证法汇总
问题: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5.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6.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7.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8.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9.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10.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11.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13、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14、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这些内容有何现实意义?1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都有哪些?掌握这些方法有何意义?16、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17、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18、什么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什么?19、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20、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2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2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2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2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其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八道考试题答案全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见上表。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表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的本质课本P113.技术本质P13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
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是一种由逻辑和数学表达的,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
而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基于经验归纳法基础上的知识累积而实现的,科学进步的模式就是:感觉经验→(通过归纳方法)提出假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或检验)→科学理论提出······、2、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猜测和假说,总会受到经验的检验和批判,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提出猜测、发现错误遭到否证和证伪、再提出新的猜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2>. 学术界对“李约瑟悖论”的探讨
(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
3.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难题: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关中国的科技与人文的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一些答案为:
试述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关系?
答:科学精神是人类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在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这就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所称的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包括:1)求真务实精神;2)开放精神;3)民主精神。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自然辩证法问题及相关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自然辨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简答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包括哪些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1)自然界是自然辨证法的基本对象2)科学技术是自然辨证法的重要研究对象3)科学技术方法是自然辨证法的又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分为三个主要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2.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贯穿于科技人员的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之中。
人生观贯穿于科技人员的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之中。
2)有助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思维的理论,它是在总结科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了解科技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最新进展,懂得一些常用的基本科学思维方法,使自己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觉性,避免因方法不当而走弯路甚至失败。
3)有助于了解科技发展规律:要使科技合理发展和应用,必须按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就会适得其反——科技应用不仅不会带来积极后果,还有可能导致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在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时,往往首先需要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一种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就是现在常讲的科学发展观。
没有这种观念上的革命性,科技上的革命是无从谈起的。
4)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3.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自然观:关于自然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经历了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答: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革。
在自然观方面,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
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答: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答:近代自然科学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分析、解剖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
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
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
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2.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
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
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
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
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
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
“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自然辩证法每章重点问答
主要复习内容(仅供25班内部交流参考)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对象以及体系结构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学科体系:一般认为自然辨证法的学科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本书采用的结构为:导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
2、什么是系统,其特征?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定义: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自然系统的三对辩证关系:⑴系统与要素的辨证关系:①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其一:自然系统在性质、数量、关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不同于组成它的物质要素。
并且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性质,不是通过自然要素的简单相加获得的。
因此,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a.防止导致还原论。
自然辩证法问题集锦
指定复习内容第1章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2章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第3章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4章1. 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3.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第5章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BD第1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2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3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5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重庆理工大学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简述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
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
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
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2.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
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
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
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
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
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
“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
一个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或理论,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或理论,至于它是否已被经验所证伪,这从分界的观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在科学史上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科学之中。
而把数学、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神学归入非科学之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命题都是不可证伪的。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虽给人耳目一新。
但是,“可证伪”标准也存在问题,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性地证伪一个科学命题。
一方面,一个反例的出现,只能说明作为反例的科学事实本身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很可能科学理论本身是正确的,而科学事实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理论是有内部结构的,即一个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辅助性假说组成的,一个假说并不是单独的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而是诸多假说组成的理论系统作为整体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
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否证理论的硬核,而只是表明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的某个假说是错误的,理论的支持者可以通过修改辅助性假说或者作出特设性假说来维护这个理论的硬核。
因此,波普尔以“可证伪”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和逻辑经验主义将“可证实”作为划界标准都是成问题的3.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
答:由于逻辑经验主义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标准:可证实性。
波普尔将“可证伪”作为划界标准,这二者都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与科学史不太相符。
库恩的科学哲学是继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之后的又一科学哲学流派。
由于库恩强调:从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科学的本质,从动态的历史研究中发现科学发展的规律。
同时由于库恩本人长期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因此,人们通常也称这一科学哲学学派为“历史学派”。
常规科学是库恩《科学革命结构》的主要概念之一,认为常规科学是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此外,他还提出相互竞争的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能通约的。
(范式就是一群科学家共同遵守的科学信念、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假设、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而遵守这个范式的所有科学家被称为科学家共同体。
)他把常规科学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搜集事实部分。
在常规科学研究阶段认为要抓住两对矛盾1、在范式指导下常规科学的研究和这种常规科学对范式的改进。
2、出现反常和调整反常。
库恩对常规科学的积累和继承这一特征的分析受到科学哲学家的批判。
批犯者认为肯定一种平凡的科学研究时期的存在降低了科学研究的价值。
库恩对科学史的考察,得出了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认为科学革命有3特征:1、革命变化是整体性的,不能诼渐一一地实现变革2、同整体性密切相关,过去称为意义变化。
后来称为词语与词组同自然界挂钩方式的变化。
3、革命涉及模型、比喻或类比的改变。
这3特征体现革命性有蕴含不可通约性。
库恩的非理性主义色彩表现在科学进步方面。
他不承认科学进步,他看来,科学进步不是越来越接近真理。
同时也不承认有检验真的客观标准。
这方面,他陷入了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坑。
总之。
关于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我们认为比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更贴近科学。
尽管还有不足之处,如不可通约,非理性主义科学观及概念的不完全确定界限,但是我们认为库恩勾画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图景及重要概念。
对于具体细节和概念的重新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4.结合相关科学史案例,谈谈你对判决性实验的理解。
答:“判决性实验”,指能够决定性的判决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真”“假”的实验。
它是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物。
基本要素:1、相互竞争假说。
是判决性实验存在的的前提。
2、矛盾语言。
判决性实验中的假说应该蕴含矛盾预言。
3、可检验的实验本身。
判决性实验应当是现实中可检验的其语言结果可以在试验中得到检验。
它涉及到实践对理论检验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判决性实验”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
例如:物理学家吴健雄与美国科学家就是成功利用有“判决性实验”,得出结论。
不可否认,“判决性实验”作为科学实验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对假说或理论的检验的可靠性比起普通的科学观察记录更有优势。
特别是对于与之相背离的假说可以提供一种有力的反驳,深刻揭露其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容的假说则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强其确证程度。
当然,任何科学实验都很难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某些时候出现一定的误差也在所难免。
如在光的波粒之争的实验判决中,“判决性实验”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但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于“判决性实验”,我们绝不能武断地将其抛弃。
我们要创造有利条件,科学地设定其应用维度,把“判决性实验”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客观地说,“判决性实验”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的确也应当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我们不同意学界一些观点,他们在看到“判决性实验”出现判决失误时便否定这种实验的判定意义,这种做法终将会把理论评价引入相对主义的泥塘。
判决性实验存在与否的观点有很大争议。
吴健雄实验支持其存在。
但是实验——光的波粒之争是判决性实验失败的例证。
带来的启示是1、必须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判决性实验难题。
2、判决性实验涉及理论选择问题唯有在科学实践中得到解决。
5.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间的关系。
答: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
经验事实构成科学的经验基础。
从内涵上讲,它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外经验知识;从外延上说,它则主要分为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
科学认识中的经验事实,即也就是科学事实。
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
对已知的现象作出合理说明,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准确预言。
这就是科学理论豪基本的活动。
科学理论具有生命力的标志。
就在于它不仅在过去和现在,而且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能够解释一大批虽已知但来被理解,或完全未知、一未被理解的现象。
根据科学理论的这种解释能力,即所谓解释力来评。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是从观察和实验所确立的科学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理论的可靠基础。
这种科学观是建立在如下假定的基础上的,事实是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事实先于理论且独立于理论。
然而,观察不仅仅是由被观察对象决定的,而是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观察者并不必然获得完全相同的感官经验。
科学事实也不是独立于理论的。
科学事实不是先于理论等待观察者去发现,相反科学事实需要理论来诠释,观察中渗透理论。
因此,科学事实并不是独立于理论的,而是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科学理论必须适应科学事实,如黑体辐射被发现后,人们修改经典力学,创建量子力学。
而不可能是黑体辐射自身修改适应经典力学。
说白了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6.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对人异化的理解。
答:科技从产生起对于人类征服、改造自然,丰富人们的物质产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
人的存在,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向度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三个方面:1、人被非个性化。
人沉迷于对大众传媒等高科技下的产物所编织的各种存在意义的消费。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全世界上亿双眼睛凝视着楚门,享受着、消遣着,他们失去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价值,观众的生活被电视奴役着,使人们的性格、感情、意志等趋于相同化。
2、人被抽象化。
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存在是不能用科学来把握的,因为科学的认知旨在于对事物的内在规定做尽可能客观的如实揭示,它所追求的是本来形态的“实然”。
而人之为人,在于人的生成性、不确定性、矛盾性和价值性,而现代语境下的人却是被科学抽象化的人。
3、人被工具化。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由于工具理性对技术的使用、物欲占有的强调,致使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非功利、非实用、非技术等方面遭到忽视、排斥。
人不再是自然的人,而变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甚至变为赚钱的机器。
当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它对人的异化时,人们应积极重建人的价值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道德、人格、生命、灵魂,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保持自己的不确定性、价值性,拥有自我生存的价值。
7.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物质手段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改变了社会结构、塑造着人类的形象、变换着世界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