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资料

合集下载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2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2

分别对应的 y 区间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0,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1
0.8
1
-1 -1
-0.8
-0.6
-0.4
-0.2
0 x
0.2
0.4
0.6
0.8
1
3.设输入信号为 x(t)=AcSin2t,对 x(t)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 A 律 pcm 编码,经过传 输后,接收端进行 pcm 译码。 (1) 画出经过 pcm 编码、译码后的波形与未编码的波形。 (2) 设信道没有误码,画出不同幅度 Ac 情况下,pcm 译码后的量化信道比。 %show the pcm encode and decode clear all close all dt = 1/4096; t=0:dt:2; %vm1=-70:1:0; %输入的正弦信号幅度不同
数字通信实验 2 PCM 实验(4 学时)
实验例程:1 设低通信号想 x(t)=0.1cos(0.15 t)+1.5sin2.5 t+0.5cos4 t.
(1)画出该低通信号的波形; (2)画出抽样速率为 fs=4Hz 的抽样序列; (3)抽样序列恢复出原始信号
%低通抽样定理 clear all; close all; dt = 0.01; t = 0:dt:10; xt = 0.1*cos(0.15*pi*t)+1.5*sin(2.5*pi*t)+0.5*cos(4*pi*t); [f,xf] = T2F(t,xt); %抽样信号,抽样速率为 4Hz fs = 4; sdt = 1/fs; t1 = 0:sdt:10; st = 0.1*cos(0.15*pi*t1)+1.5*sin(2.5*pi*t1)+0.5*cos(4*pi*t1); [f1,sf] = T2F(t1,st); 5 %恢复原始信号 t2 = -50:dt:50; 0 gt = sinc(fs*t2); stt = sigexpand(st,sdt/dt); -5 0 1 xt_t = conv(stt,gt); figure(1) 5 subplot(311); plot(t,xt); title('原始信号'); 0 subplot(312); -5 plot(t1,st);title('抽样信号'); 0 1 subplot(313); 4 t3 = -50:dt:60+sdt-dt; 2 plot(t3,xt_t);title('抽样信号恢复'); 0 axis([0 10 -4 4])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字通信原理实验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

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 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分析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分析

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作者:韦还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2期[摘要]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是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可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师资力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业人才。

[关键词]农科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教学对策[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氮代谢解析水稻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生理机制”(31901448)[作者简介]韦还和(1990—),男,江苏大丰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72-02 [收稿日期] 2020-01-17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农业国际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这也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

针对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相继开设了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的能力[2]。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受限于农科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授课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

一、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从近几年农科类学生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来看,国内众多涉农高校的农科类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外语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一段英文语句的准确翻译以及正常的口语交流;此外,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部分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吃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运用专业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较为缺乏[4],这也是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数字通信系统实训报告册

数字通信系统实训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学会使用数字通信系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是将信息源产生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通过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远距离、高速率的传输。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调制: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

2. 传输:通过信道将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3. 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信号。

4. 信道编码与解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观察各模块的连接方式,分析各模块的功能。

2.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QAM调制方式,进行信号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3. 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信道编码与解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内容:采用卷积编码与Viterbi解码方式,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4. 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1)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搭建完整的数字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传输。

(2)实验内容: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进行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信息的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检查各设备是否正常。

2. 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连接各模块。

3. 进行调制与解调实验,观察调制与解调过程。

4. 进行信道编码与解码实验,观察编码与解码过程。

5. 进行数字通信系统综合实验,实现信息的传输。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了各模块的功能。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二、实验器材1.一台个人电脑;2.路由器;3.交换机;4.网线。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实验在实验室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将一台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连接到互联网。

再连接一个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通过该拓扑结构,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2.数据通信实验在搭建好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下,通过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实验。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通性,并观察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网络协议实验通过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网络数据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FTP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搭建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要求,将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通过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2.进行数据通信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分别打开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进行相互通信测试。

观察通信情况,记录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进行网络协议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安装 Wireshark 软件,并打开抓包分析功能。

进行数据通信测试,并观察抓包结果。

分析抓包结果,了解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成功,多台电脑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并与互联网连接良好。

2.数据通信实验结果良好,延迟较低,丢包率较低。

3. 使用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通信过程中使用了TCP/IP、HTTP等协议,并且这些协议都能够正常工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我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了数据通信实验和网络协议实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月儿的教案月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

2.能听懂并能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描述月儿。

3.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

4.通过月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月儿的图片、月亮的图片、夜晚的图片。

2.录音机、磁带、CD。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拿着月儿的图片,引导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月儿)2.播放月儿的歌曲:让学生先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再播放一次,让学生一起跟着唱。

Step 2:听力训练1.听录音: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让学生仔细听,并根据描述内容猜猜月儿是什么样子的。

2.对话练习: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模仿对话,询问月儿的问题并回答。

A:月儿在哪里?B:月儿在天上。

A:月儿是什么形状的?B:月儿是圆的。

A:夜晚月儿是什么颜色的?B:夜晚月儿是白色的。

Step 3:拓展训练1.看图片:再次播放月儿的描述音频,并给学生展示月亮的图片和夜晚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描述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月儿的特点和作用,并表演出来。

Step 4:造句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用月儿的相关词汇造句。

月儿在天上,亮晶晶。

月儿是圆的,像个盘子。

夜晚月儿很亮,伴我入眠。

2.学生自由造句练习。

Step 5:巩固与评价1.结合日常生活:出示月亮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月亮的场景和时间。

2.评价:给学生几个简单的问题,测试学生对月儿的理解和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书写“月儿”的字母和拼音,能够理解和运用“月儿”的相关词汇,能够听懂和描述月儿,并能够培养学生对月亮和夜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次教学活动设置了多种教学手段,有趣味性、巩固性和拓展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数字通信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1、数字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数字信号是由离散的数值表示的信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传输信道进行传输。

2、信道编码与纠错为了提高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采用了信道编码技术,如卷积码、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3、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数字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实验设备数字通信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2、实验环境在实验室中,提供了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电磁屏蔽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1、数字信号产生与编码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通过实验箱中的编码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如 NRZ 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2、信道传输与干扰模拟将编码后的数字信号输入到传输信道模块,设置不同的信道参数,如信道衰减、噪声等,模拟实际传输环境中的干扰。

3、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 PSK 调制,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上。

在接收端,使用相应的解调模块对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的数字信号。

4、性能分析与评估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的信号波形,对比分析其变化。

通过计算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评估数字通信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字信号编码结果观察不同编码方式下的数字信号波形,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例如,NRZ 编码简单但不具备自同步能力,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良好的自同步特性但编码效率较低。

2、信道传输对信号的影响在不同的信道衰减和噪声条件下,接收信号的幅度和波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信原理实验2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2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2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的仿真过程 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误码率仿真分析方法二、实验原理数字频带信号通常也称为数字调制信号,其信号频谱通常是带通型的,适合于在带通型信道中传输。

数字调制是将基带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带通型信道传输的一种信号处理方式,正如模拟通信一样,可以通过对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来适应信道特性,也可以采用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1.调制过程 1)2ASK如果将二进制码元“0”对应信号0,“1”对应信号tf A c π2cos ,则2ASK 信号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cos2T n s c n s t a g t nT A f tπ⎧⎫=-⎨⎬⎩⎭∑{}1,0∈n a ,()⎩⎨⎧≤≤=其他 0T t 01s t g 。

可以看到,上式是数字基带信号()()∑-=ns n nT t g a t m 经过DSB 调制后形成的信号。

其调制框图如图1所示:图1 2ASK 信号调制框图2A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为:()()()][42c m c m s f f P f f P A f P ++-=2)2FSK将二进制码元“0”对应载波t f A 12cos π,“1”对应载波t f A 22cos π,则形成2FSK 信号,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12cos 2cos 2T n s n n s n nns t a g t nT A f t a g t nT A f t πϕπθ=-++-+∑∑当=n a 时,对应的传输信号频率为1f ;当1=n a 时,对应的传输信号频率为2f 。

上式中,n ϕ、n θ是两个频率波的初相。

2FSK 也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如下:()()cos 22T c n s n s t A f t h a g t nT ππ∞=-∞⎛⎫=+- ⎪⎝⎭∑其中,{}1,1-+∈n a ,()2/21f f f c +=,()⎩⎨⎧≤≤=其他 0T t 01s t g ,12f f h -=为频偏。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_2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_2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信号源实验模块提供的信号类别;2、加深对PCM编码过程的理解;3、掌握2ASK、2FSK的调制、解调原理;二、4.通过观察噪声对信道的影响, 比较理想信道与随机信道的区别, 加深对随机信道的理解。

三、实验器材实验模块---信号源双踪示波器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数字调制模块信道模拟模块数字解调模块连接线三、实验原理测试工具---示波器:(1)示波器的输入功能区: 从通道1和通道2输入2、(2)示波器的测量功能区: QuickMeas光标调节和快速测量, 可以测量电压和频率;auto-scale自动触发扫描;在左上角的按钮可以调节扫描时间;在右上角的按钮可以调节水平位置。

3、(3)示波器的控制功能区, Run/Stop可以暂停便于得出波形4、模拟信号数字化(PCM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简称为脉码调制, 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

PCM的原理框图:PCM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

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

(1)、采样: 利用奈奎斯特定律, fs 2fb,(fs是采样频率, fb是信号的截止频率), 满足这个不等式关系信号才不会重叠, 以致信号不能还原。

(2)、量化: 模拟信号的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本实验模块中所用到的PCM编码芯片TP3067是采用近似于A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A=87.6)的压扩特性压扩特性来进行编码的。

A律13折线:(3)、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信号变换成代码, 其相反的过程称为译码。

当然, 这里的编码和译码与差错控制编码和译码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是属于信源编码的范畴。

本实验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TP3067对语音信号进行PCM编、解码。

PCM电路原理图:3.2ASK 调制原理将载波在二进制基带信号1或0的控制下通或断, 即用载波幅度的有无来代表信号中的“1”或者是“0”, 这样就可以得到2ASK 信号, 这种二进制振幅键控方式称为通—断键控(OOK )。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1: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乘法器1实验要求:(1) 编写乘法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注意乘法逻辑电路的设计.2 试验程序:Module multiplier(input rst,input clk,input [3:0]multiplicand,input [3:0]multiplier,input start_sig,output done_sig,output [7:0]result); reg [3:0]i;reg [7:0]r_result;reg r_done_sig;reg [7:0]intermediate;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if( !rst )begini<=4'b0;r_result<=8'b0;endelseif(start_sig)begincase(i)0:beginintermediate<={4'b0,multiplicand};r_result<=8'b0;i<=i+1;end1,2,3,4:beginif(multiplier[i-1])beginr_result<=r_result+intermediate;endintermediate<={intermediate[6:0],1'b0};i<=i+1;end5:beginr_done_sig<=1'b1;i<=i+1;end6:beginr_done_sig<=1'b0;i<=1'b0;endendcaseendassign result=r_done_sig?r_result:8'bz; assign done_sig=r_done_sig;endmodule3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multipli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3:0]multiplicand;reg [3:0]multiplier;reg start_sig;wire done_sig;wire [7:0]result;/***********************************/ 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 multiplier U1(.clk(clk),.rst(rst),.multiplicand(multiplicand),.multiplier(multiplier),.result(result),.done_sig(done_sig),.start_sig(start_sig));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begini <= 4'd0;start_sig <= 1'b0;multiplicand <= 4'd0;multiplier <= 4'd0;endelsecase( i )0: // multiplicand = 10 , multiplier = 2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10; multiplier <= 4'd2; start_sig <= 1'b1; end1: // multiplicand = 15 , multiplier = 15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15; multiplier <= 4'd15; start_sig <= 1'b1; end2: // multiplicand = 0 , multiplier = 0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0; multiplier <= 4'd1; start_sig <= 1'b1; end3: // multiplicand = 7 , multiplier = 11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multiplicand <= 4'd7; multiplier <= 4'd11; start_sig <= 1'b1; end4:begin i <= i; endendcaseendmodule4仿真图形:实验2: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二分频1实验要求:(1) 编写二分频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掌握分频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4) 学习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frequency_divider(input clk,input rst,output out_clk); reg r_out_clk;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r_out_clk<=1'b0;endelsebeginr_out_clk<=~r_out_clk;endassign out_clk=r_out_clk;endmodule3 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frequency_divid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wire out_clk;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frequency_divider U1(.clk(clk),.rst(rst),.out_clk(out_clk));endmodule4 仿真图形:实验3: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一位四选一多路选择器1实验要求:(1) 编写一位四选一多路选择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学会其逻辑时序的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data_selector(input clk,input rst,input [1:0]address,input [3:0]data,output out_data);reg r_out_data;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r_out_data<=1'bz;endelsebeginr_out_data<=data[address];endassign out_data=r_out_data;endmodule3 测试基准:module data_selecto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1:0]address;reg [3:0]data;wire out_data;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data_selector U1(.clk(clk),.rst(rst),.address(address),.data(data),.out_data(out_data));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begini <= 4'd0;endelsecase( i )0:begindata<=4'b1010;address<=2'd0;i<=i+1;end1:begindata<=4'b1010;address<=2'd1;i<=i+1;end2:begindata<=4'b1010;address<=2'd2;i<=i+1;end3:begindata<=4'b1010;address<=2'd3;i<=i+1;end4:begin i <= 4'd4; endendcaseendmodule4 仿真图形:实验4: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四位加法器1实验要求:(1) 编写四位加法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4) 注意逻辑时序的描述设计方法2 试验程序:module adder(input rst,input clk,input [3:0]adder1,input [3:0]adder2,input start_sig,output [4:0]out_adder,output done_sig);reg [4:0]r_out_adder;reg [2:0]i;reg r_done_sig;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if(!rst)begini<=3'b0;r_out_adder=5'b0;endelsebeginif(start_sig)case(i)0:beginr_out_adder<={1'b0,adder1};i<=i+1;end1:beginr_out_adder<=r_out_adder+{1'b0,adder2};r_done_sig<=1'b1;i<=i+1;end2:begini<=0;r_done_sig<=1'b0;endendcaseendassign done_sig=r_done_sig;assign out_adder=i?5'bz:r_out_adder;endmodule3 测试基准:`timescale 1 ps/ 1 psmodule adder_simulation();reg clk;reg rst;reg [3:0]adder1;reg [3:0]adder2;reg start_sig;wire done_sig;wire [4:0]out_adder;/***********************************/initialbeginrst = 0; #10; rst = 1;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end/***********************************/adder U1(.clk(clk),.rst(rst),.adder1(adder1),.adder2(adder2),.out_adder(out_adder),.done_sig(done_sig),.start_sig(start_sig));reg [3:0]i;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if( !rst )begini <= 4'd0;start_sig <= 1'b0;adder1 <= 4'd0;adder2 <= 4'd0;endelsecase( i )0: // adder1 = 10 , adder2 = 2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10; adder2 <= 4'd2; start_sig <= 1'b1; end 1: // adder1= 15 , adder2 = 15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15; adder2 <= 4'd15; start_sig <= 1'b1; end 2: // adder1 = 0 , adder2 = 0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0; adder2 <= 4'd1; start_sig <= 1'b1; end3: // adder1 = 7 , adder2 = 11if( done_sig ) begin start_sig <= 1'b0; i <= i + 1'b1; endelse begin adder1 <= 4'd7; adder2 <= 4'd11; start_sig <= 1'b1; end4:begin i <= i; endendcaseendmodule4仿真图形:。

数字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数字通信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通信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实习单位简介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通信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业务涵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数据通信等多个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教育、医疗等行业。

三、实习内容1. 数字通信基本理论的学习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信道编码、交织等技术。

通过学习,我对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种技术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数字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设备安装与调试:根据工程师的指导,我参与了数字通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熟悉了设备的安装流程、调试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设备日常维护:在工程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如何对数字通信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包括设备清洁、检查、更换备件等。

(3)故障排查与处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跟随工程师一起进行故障排查,学会了如何分析故障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协助工程师完成故障处理。

3. 项目参与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的一项数字通信项目。

具体内容包括:(1)项目需求分析: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对项目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确保项目目标明确、需求合理。

(2)方案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参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选型、参数配置、网络优化等。

(3)系统调试与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数字通信系统的调试与优化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四、实习收获1. 提升了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故障处理方法。

通信系统实践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实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 熟悉通信系统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模拟调制解调(1)实验原理模拟调制是将基带信号转换成频带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频带信号恢复成基带信号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调幅(AM)和调频(FM)两种调制方式。

(2)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调制解调实验系统,包括信号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

2. 产生基带信号,调整信号参数。

3. 通过调制器将基带信号调制为AM或FM信号。

4. 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

5. 通过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6. 比较调制前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效果。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基带信号到频带信号的转换。

同时,通过解调器将信号恢复为基带信号,验证了调制解调过程的有效性。

2. 实验二:数字调制解调(1)实验原理数字调制是将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数字信号恢复成基带信号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调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三种调制方式。

(2)实验步骤1. 搭建数字调制解调实验系统,包括信号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

2. 产生基带信号,调整信号参数。

3. 通过调制器将基带信号调制为ASK、FSK或PSK信号。

4. 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

5. 通过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6. 比较调制前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效果。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调制后的信号在频谱上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基带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

同时,通过解调器将信号恢复为基带信号,验证了调制解调过程的有效性。

3. 实验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1)实验原理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主要包括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指标。

本实验通过对模拟和数字调制解调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了解不同调制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通信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选择了数字通信实习这一课题。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字通信原理、技术及设备应用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 掌握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3. 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某通信公司实验室四、实习内容与过程1.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字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接收。

通过学习,我们对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数字通信设备操作在掌握了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后,我们开始学习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

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设备:(1)数字调制解调器(DMT):学习DMT的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DMT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光纤通信设备:学习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光纤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光纤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3)卫星通信设备:学习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卫星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实际操作卫星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3. 项目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一个实际项目,即利用数字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选择合适的数字通信设备,如光纤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3)搭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4)对监控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五、实习体会与收获1.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际操作数字通信设备,我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在项目实践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数字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通信已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数字通信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数字通信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前期,我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学习,掌握了信号的数字化、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信号检测等关键技术。

2. 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信号源、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号检测、信号源等,并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

3. 实际操作与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实验室的数字通信实验,包括基带传输、调制解调、数字信号处理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习成果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深入了解了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实习总结中,我对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通信领域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

2. 实际操作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如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不够到位等。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习总结本次数字通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信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通信技术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通信技术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习了各种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模拟通信系统实验在模拟通信系统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模拟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通过搭建模拟通信系统,我们实现了基带信号调制、载波调制、解调以及滤波等功能。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调制方式,以及相关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2. 数字通信系统实验数字通信系统实验主要涉及数字调制和解调、编码和解码、同步与差错控制等知识点。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掌握了数字调制(如QAM、PSK)和解调、编码(如Huffman编码、BCH编码)和解码、同步与差错控制(如CRC校验、奇偶校验)等关键技术。

3. 移动通信实验移动通信实验主要介绍了GSM、CDMA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通过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我们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信道编码、多址技术、频率分配等关键问题。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信道编码、多址技术、功率控制等。

4. 光纤通信实验光纤通信实验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纤传输、光发射与接收、光纤通信系统等。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原理,掌握了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如光纤传输特性、光发射与接收技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等。

三、实验成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了各种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如调制、解调、编码、同步与差错控制等。

2. 实践操作方面我们通过搭建通信实验平台,掌握了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创新能力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提出了一些改进实验方案,如优化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率等。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DOC)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DOC)

Digital Communication Project姓名:***学号:************在PSK调制时,载波的相位随调制信号状态不同而改变。

如果两个频率相同的载波同时开始振荡,这两个频率同时达到正最大值,同时达到零值,同时达到负最大值,此时它们就处于“同相”状态;如果一个达到正最大值时,另一个达到负最大值,则称为“反相”。

把信号振荡一次(一周)作为360度。

如果一个波比另一个波相差半个周期,两个波的相位差180度,也就是反相。

当传输数字信号时,“1”码控制发0度相位,“0”码控制发180度相位。

PSK相移键控调制技术在数据传输中,尤其是在中速和中高速的数传机(2400bit/s~4800bit/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移键控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在有衰落的信道中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主要讨论二相和四相调相,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八相及十六相调相。

PSK也可分为二进制PSK(2PSK或BIT/SK)和多进制PSK(MPSK)。

在这种调制技术中,载波相位只有0和π两种取值,分别对应于调制信号的“0”和“1”。

传“1“信号时,发起始相位为π的载波;当传“0”信号时,发起始相位为0的载波。

由“0”和“1”表示的二进制调制信号通过电平转换后,变成由“–1”和“1”表示的双极性NRZ(不归零)信号,然后与载波相乘,即可形成2PSK信号,在MPSK中,最常用的是四相相移键控,即QPSK (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在卫星信道中传送数字电视信号时采用的就是QPSK调制方式。

可以看成是由两个2PSK调制器构成的。

输入的串行二进制信息序列经串—并变换后分成两路速率减半的序列,由电平转换器分别产生双极性二电平信号I(t)和Q(t),然后对载波Acos2πfct和Asin2πfct进行调制,相加后即可得到QPSK信号。

PSK信号也可以用矢量图表示,矢量图中通常以零度载波相位作为参考相位。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数字通信系统实验箱等。

实验原理,数字通信是利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器调制成模拟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再经过解调器解调为数字信号,最终恢复原始信号。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的调制方式有ASK、FSK和PSK。

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首先将数字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上,然后将示波器连接到数字通信系统实验箱的发送端,频谱分析仪连接到接收端。

2. 设置数字信号发生器,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数字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度和波形。

3. 进行调制实验,依次进行ASK、FSK和PSK的调制实验,观察发送端的波形和频谱,并记录相关数据。

4. 进行解调实验,将接收端连接到示波器上,依次进行ASK、FSK和PSK的解调实验,观察接收端的波形和频谱,并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性能,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调制方式的波形和频谱图,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ASK调制适用于带宽较窄的通信系统,但抗干扰能力较差。

2. FSK调制适用于抗干扰能力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但带宽较宽。

3. PSK调制适用于对频谱利用率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数字通信原理的理解,掌握了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总结,数字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通信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能,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资料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资料

0
D
图 1 R(D)函数描述
第2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由定义,R(D)函数是在限定失真为最大允许失真为 D 时信源最小信息速率,
它是通过改变试验信道 p ji 特性(实际上是信源编码)来达到的。所以 R(D)是表
示不同 D 值时对应的理论上最小信息速率值。 然而对于不同的实际信源,存在
着不同类型的信源编码,即不同的试验信道特性 pji 并可以求解出不同的信息率
第1页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联合分布 p(ui , v j ) p(ui )P(ui | v j ) 下的平均失真
D d
p(ui , vj )d (ui , vj )
pi Pjidij .
ij
ij
在讨论信息率失真函数时,考虑到信源与信宿之间有一个无失真信道,称它为
试验信道,对离散信源可记为 Pji ,对限失真信源这一试验信道集合可定义为:
中,得到相应的 p1 bj
,然后用 p1 bj
代入表达式 p
bj / ai
p bj e Sd ai ,bj s p bj e Sd ai ,bj
j 1
中,得到相应的 p2 bj / ai 。
r
(3)再用 p2 bj / ai 代入表达式 p bj p ai p bj / ai 中,得到相应的 i 1
error('Not a prob.vector,shoud be positive component!'); end if(abs(sum(Pa)-1)>10e-10)
error('Not a prob.vector,component do not add up to 1!') end if(r~=length(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
数字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信息154 姓名:冯超
学号: 1049731503280 教师:吕锋
日期: 2016.03.26
实验二
一、实验项目
1、设定符号错误概率为10的负5次方,基于MATLAB仿真分析无记忆调制的最佳接收机性能。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面学到的理论知识, 学习并理解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最佳接收机
2、在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公式进行理解,转化为相应的matlab程序语言,增强matlab编程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与理论依据
(1)最佳接收机
评估各种无记忆调制方法的错误概率
①二进制调制的错误概率设两个信号波形是)
(
)
(1t
g
t
s=和)
(
-
)
(2t
g
t
s=
(称为双极性信号)。

在给定发送的情况下,s1(t)的错误概率是r<0的概率,则
22
00
11
/2/2
(|)(|)exp[
x x
p e s p r s dr dr
dx dx
Q
-∞-∞

--
-∞
==
==
=
⎰⎰
可以倒推出,平均错误概率是:
12
11
(|)(|)
22
b
P P e s P e s Q
=+=
设两个信号波形是正交信号,则对应的平均错误概率是
b
P Q Q
==
②M元正交信号的错误概率
1
2
,1
212
k
M
b M
k
P
P P k
-
=≈>>
-
对于等能量的正交信号,最佳检测器选择能在接收信号向量r与M个可能发{}
m
s
送信号向量之间产生最大相关值的发送信号,即
如果假定发送信号为
,则接收信号向量为:
式中,
是零均值等方差的相互统计独立的高斯随机变量。

则可推出平均错误概率是:
当M 趋向于
时,为到达任意小的错误概率,所要求的最小多少呢?这个最小SNR
这个最小比特SNR 就称作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香农极限。

③ M 元双正交信号的错误概率
2
2
/2
/21/2
(]v x
M v
c v P e dx e dv

----=
④ 单纯信号的错误概率:单纯信号时M 个等相关的且互相关系数为
1/(1)mn M ρ=--的信号的集合。

在M 维空间中,这些信号作为正交信号,其相邻的信号之间具有同样的最小间隔,它们达到相互间隔所要求的发送能量为
M M s /1)(-ς,该能量比正交信号所要求的能量小,为其M M /1)(-倍。

⑤ M 元二进制编码信号的错误概率,如果)
(m in d e 是M 个信号波形的最小欧
式距离,则符号错误概率的上边界时
()2
min 0
()(1)(1)2exp[]4e k
m b
d P M P M Q N <-=-<-
M 元PAM 的错误概率:
2(1)M M P Q M -=
式中, 是平均比特能量, 是平均比特SNR
1s i n 201()2
n N σ=12,1212
k M
b M k P P P k -=≈>>-∞0ln 20.693( 1.6)
b dB N ζ>=-av av b P T ζ=0
/bav
N
ζ123]M r n n n n =+⋅⋅⋅
四、实验过程
①几种调制方法的比较
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多种调制方法错误概率与比特之间的关系,并且计算出相关的带宽效率,可绘制出如图的,当符号错误概率为5-
10时几种调制方法之间的关系图。

%正交信号相干检测部分分析
x1=[6 6.5 7 8.2];
y1=[3/16 5/16 0.5 3/4];
figure;
subplot(1,2,1);
plot(x1,y1,'-*','LineWidth',1.5);
axis([5 9 0.1 1]);
title('正交信号相干检测');
xlabel('比特SNR');
ylabel('R/W(b/sHz)');
%QAM信号分析
x2=[ 9 9.5 14 18.5];
y2=[ 1 2 4 6];
subplot(1,2,2);
plot(x2,y2,'-+');
title('QAM,PSK,PAM信号相干检测');
xlabel('比特SNR');
ylabel('R/W(b/sHz)');
hold on;
%PSK信号分析
x3=[9 9.5 12.6 17 ];
y3=[1 2 3 4 ];
plot(x3,y3,'-^');
x4=[10 12 16.5];
y4=[1 2 3];
plot(x4,y4,'-*');%AWGN信号分析
x5=[1.6 2.2 5 9 15 20];
y5=[0.1 1 3.5 5.6 9.1 10];
plot(x5,y5);
56
789
正交信号相干检测
比特SNR
R /W (b /s H z )
比特SNR
R /W (b /s H z )
2
4
68
101214161820
01234567
8910QAM,PSK,PAM 信号相干检测
比特SNR
R /W (b /s H z )
1、 实验结果及分析
等效低通信号脉冲g(t)的带宽效率,假定脉冲g(t)的持续时间是T ,带宽近似等于T 的倒数。

1)PSK:带宽效率为 :
2)PAM:因为传输它的带宽效率高的方法是单边带,则带宽效率为 :
3)QAM:它有两个正交载波,每一个载波具有一个PAM信号,但QAM信号必须经由双边带传输,所以当以带通信号带宽为基准时,带宽效率与PAM相同。

2、实验结论
对无记忆调制方法的紧凑且有意义的比较是根据在要求达到给定的错误概率的情况下,归一化数据速率R/W(单位为(b/s)/Hz)与比特SNR的关系曲线。

如果将二进制双极性信号与二进制正交信号的错误概率进行比较,要达到同样的错误概率,正交信号的能量需增加一倍。

在上面关于接收机的仿真中,可以看到,在PAM,QAM和PSK情况下,增加M导致较高的比特率-带宽比值。

然而,达到了较高数据速率的代价是增加比特SNR。

因此,这些调制方法适合于带宽受限的通信信道,这时希望R/W>1且要求有足够的SNR支持M的增加。

相反地,M元正交信号的R/W<=1。

当M增加时,由于所需信道带宽增加,故R/W减少。

然而,当M增加时,要达到给定错误概率(5
P),所需的比特
10-
=
M
SNR减少。

因此,M元正交信号适合于功率受限的信道,该信道具有充分大的带宽容纳大量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SNR>0.693(-1.6dB),当∞
M时,可以

得到尽可能小的错误概率。

该信噪比条件是在如下极限情况下可靠传输所需要的最小SNR:信道带宽∞
R。

W
W且相应的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