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商周有铭青铜器
文物2012年07期--新见几件有铭铜簋_黄锦前
图六
录簋盖 (09321 ) 铭文
二 ∶ 1 ; 图一 、 二 )。 标本 09318 , 失盖 。 口径 20 、 腹 围 79 、 高 18.5 厘米 ( 封二 ∶ 2 )。 标本 09320 , 失 盖 。 口径 20 、 腹围 80 、 高 18.2 厘米 ( 封二 ∶ 3 )。 录簋盖
两盖铸有相同铭文 3 行 14 字 ( 重文 2 ), 铭文为 “ 录乍 ( 作 )
( 责任编辑 : 周艳明 )
77
此字的释读,历来说法甚多,吴振武认为其 在铭文中当读作“列” 。 笔 者过去曾将“ 问题的。 此 类 铭 文 辞 例 一 般 都 比 较 简 单 [9], 故 难 以 用 辞 例 来 卡 定 ,唯 王 子 午 鼎 铭 文 作 “自 作 鼎 ”。 两周器铭中与此相类的辞例有 :
76Βιβλιοθήκη ”字 释 作 “ 铸 ” , 读 作 “ 酬 ” [ 8] 。 现 在 看 来 都 是 有
( 簋 ), 子子孙孙其
( 万 ) 年永宝
用 ”。 铭文右行 。 标本 09319 , 近捉手处稍残 , 有 一缺口 。 口径 20 、 捉手径 9.8 、 高 8.2 厘米 ( 图三 、 四 )。 标本 09321 , 经修复后完整 。 口径 21 、 捉手 径 9.2 、 高 8 厘米 ( 图五 ~ 七 )。
,从米、从豆,可以隶定为“
[1] [2]
“ 烝 ”。 此字亦见于西周铜器铭文 , 如大盂鼎作 “ ” 、 段簋作 “ ” 等 , 下或增 “ 廾 ”, 如大盂鼎作 “ ”、 大师虘豆作 “ ”[3] 等 。 容庚解释说 :“ 从 米 、 从豆 , 像载米于豆从廾进之 , 义当训为登 , 为 进 , 经典以烝为之 。 ”[4]《 汗简·米部 》“ 蒸 ” 字作 “ ” 可证 。 此字亦见于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甲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AppreciatION 商周时期为中华文化雏形的形成时期,青铜器是这一时期代表性器物。
河南作为商周文化发育的核心地域之一,遗存了大量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兵器已然锻造得精巧细致,开了金属兵器制作的先河,为中国兵器史上重要发展期。
本文将分戈、矛、戟、剑、刀、斧、钺、镞介绍河南博物院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一、青铜戈据传世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主要格斗兵器是青铜戈。
青铜戈在春秋时期的使用对象相当广泛,戈在实际作战中常与盾配合使用。
戈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袁鹏博 邵 丹图1:饕餮纹戈编辑|屈梦夏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的使用地域也非常广,中原诸国、南方楚国、北方狄人都有使用。
根据内的形状,可以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三类;根据阑的特点,可以分为有阑和无阑;按锋的形状,可以分为圆锋、平锋、圭首形锋、鸟喙形锋等;按胡的特点,可以分为直胡、曲胡;按脊的特点,可以分为有脊和无脊。
1.饕餮纹戈(图1)商代,体扁而薄,长援,双刃,一边弯曲尖头,内长方形雷纹兽面,内胡援有四穿,一圆状三长方形,刃锋利,胡残缺。
长24.3厘米,内长6.8 厘米。
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2)商代,河南安阳出土。
长三角尖叶式,前部下刃微弯,刃对称,后銎上下横穿,有脊棱。
长23厘米,宽4 厘米。
3.狭援长胡戈(图3)战国,扬援,尖锋,有脊,长胡,近阑处有三穿,下有阑,内为长条形,上有一圆穿,下角成刺,上有两个不规则的穿。
援宽2厘米,通长18.5厘米,内宽3 厘米。
4.狭援狭胡戈(图4)战国,前锋尖锐,援窄长,有脊,长胡亦窄狭,下有阑,近阑处有四穿,阑边上有刺,内仅突出阑外2厘米。
通长15厘米,援长14厘米,援宽1.9厘米。
5.陈之俈戈(图5)战国中期,南阳出土。
前锋较锐,但缺尖。
援窄有脊,胡部三穿,一面有阴刻铭文四字,无上阑,有下阑,图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3:狭援长胡戈图4:狭援狭胡戈图5:陈之俈戈AppreciatION 鉴赏长条形内,内上有一横穿,通体素面无饰。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或吉祥金,是紫铜和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工具和青铜礼器广泛使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到秦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
在这一时期,古人创造了极其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古墓中出土的司母五鼎,是商代国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吴母而制作的祭器。
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1959年,国家一级文物作为镇博物馆的瑰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商代泗阳方尊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广场是中国现存的商代青铜广场中最大的一座。
每边长58.5厘米,每边重58.4厘米。
它有一个长长的脖子,高高的环足和一个高耸的脖子。
四面装饰有香蕉叶图案、三角葵图案和动物脸图案。
雕像的中心是陶器的重心。
雕像的四个角是羊做的,肩膀的四个角是四个卷曲的羊角头。
羊头和羊颈伸出器皿,羊的身体和腿附在腹部和脚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商代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理画像、青铜竖眼画像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1925年出土的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怀墓志》,保存完好如新
1925年出土的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怀墓志》,保存完好如新端秀挺拔的魏碑《元怀墓志》《元怀墓志》1925年在洛阳出土,原藏开封市博物馆,其原石曾嵌于该馆南碑廊,供人观赏。
《元怀墓志》书刻均极精妙,在开封市博物馆所藏的1000多方历代墓志刻石中非常突出,堪称镇馆之宝。
1996年河南博物院从开封市博物馆调去了10多件刻石精品,《元怀墓志》也在其中,该志原石现藏河南博物院。
《元怀墓志》出土较晚,保存得又很好,所以其字画清晰如新,该志的书法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
罗振玉在《松翁近稿》中评其为:“此志大书,端秀挺拔,魏宗室诸志中极佳者。
”元怀(488—517),字宣义,北魏宗室。
他是魏孝文帝元宏的第四子,魏宣武帝元恪的亲弟弟,魏孝明帝元诩的叔父。
太和二十一年(497),他十一岁时被封为广平王,以后又被任为骠骑大将军、司空、司徒等职位,可谓权倾三朝。
他于熙平二年(517)去世,被追封为太师、太尉,谥曰武穆。
到了公元532年,他儿子元修被权臣高欢拥立为北魏皇帝,是为孝武帝。
元怀生前当过皇子、皇弟、皇叔,死后又成了皇父。
这么一位重要人物,在《北史》及《魏书》中,只在孝文诸子的传目中有他的名字,传文却阙失了,这是相当奇怪的。
《元怀墓志》虽然非常简略,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如在正史中,元怀死后的谥号是什么,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同一本书中,某处说谥号是武穆王,另一处却说是文穆王。
《元怀墓志》出土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上面清楚地写着“谥曰武穆”,这为校正古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元怀墓志》书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这时正是魏碑书法的成熟期。
我们知道,传世北魏造像、墓志、摩崖、碑碣等著名魏碑书刻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都是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后的四十年间。
这期间北朝文化有了飞速的发展,魏碑书法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粗犷、朴拙、刚劲的性格与汉文化的深邃、韵味、含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鲜明的书法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开封市博物馆七朝华章讲解词
七朝华章讲解词欢迎大家参观开封展厅,开封是七朝古都,历史上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在此建都;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封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让我们一起通过展览来了解这座古老的城市;古时的开封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密布,水道四达,十分适合农业和交通的发展;从尉氏县断头岗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椅圈马遗址,杞县竹林遗址、鹿台岗遗址的发掘情况看,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出现早期的居民点,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过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原始生活;椅圈马遗址位于开封尉氏县大营乡椅圈马村东南的台地上,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刀、骨针、陶环、彩陶壶等;展柜中的石镰、石斧等石器已具备明显的磨制特点,这些今天看似落后的工具在却是当时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有力工具;红色的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一大特点,陶器是用粘土在60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白色为考古人员后期修补的地方,这些仰韶文化的陶器作为生活用器皿被大量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开封地区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发现于段岗遗址和鹿台岗遗址,其中鹿台岗遗址尤为丰富;遗址所反映的龙山文化均属河南龙山文化豫东王油坊类型的范畴;段岗遗址位于杞县高阳乡段岗村北部,发掘于1989年秋;共发现灰坑75个,灰沟3条,残房基1处,墓葬2座;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裴村店乡鹿台岗村西部;发掘于1990年;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角器、蚌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铜器等遗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照片:仓颉造字台开封古城东北约二十里的刘庄村的村头有座大冢,传说这就是创造中国文字的始祖仓颉的墓地;附近还有座高大的台基,上面有宫殿的遗墟,它便是仓颉当年的造字台;仓颉传为黄帝时的史官,在战国时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三族际会夏时期,在黄河中下游,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夏族、商族和东夷族;约在公元前20--公元前17世纪时,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青铜文化,即以夏族为主体创造的二里头文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的先商文化和东夷族为主体创造的岳石文化;您现在看到的这些陶器出自、杞县段岗、朱岗、牛角岗三遗址,属于夏时期的二里头文化的遗物,这也说明了夏代晚期,夏的版图东边界位于开封一带;下面我们了具体了解几件青铜器文物1.蟠螭纹铜觯zhi,音志: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2. 云雷纹铜爵jue, 音决: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3. 兽面纹铜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4. 铜斝jia,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5.饕餮纹铜爵: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6.饕餮纹铜鼎: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7.铜簋: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一般和鼎,配套使用;8.中姞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9. 铜匜yi,音仪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10.兽面纹铜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启拓封疆春秋时期,开封地区是郑国边陲,周平王卿士——郑庄公公元前743-701年为称霸中原,在此屯兵筑城,并定名为启封,该城前后延续了约1000余年;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5年,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并整修城池,开凿鸿沟,发展工商农业,使之很快成为着名都城;大梁作为魏都共历六君140年;今日之开封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鸿沟灌城,城毁魏亡;1、遗址照片:启封故城遗址启封城,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初年的古开封城,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约公里的古城村;春秋时期,郑庄公为称霸中原,特在此建启封城;秦时置启封县;汉初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之讳,“启封”改称“开封”;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启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今开封城,启封故城渐废;遗址的部分地表还遗留有大量战国、隋唐时期的陶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365年,魏国为了远避强秦的侵扰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太原迁至大梁今开封;定都前的大梁附近有大片的沼泽地带,为了兴修水利,改变大梁附近地势卑湿的现状,迁都后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至公元前339年在大梁附近开凿运河,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鸿沟这一时期,众多历史人物活跃在大梁的舞台上;孟子在这里倡导以仁爱治天下;大梁人张仪成了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军;甘石星经的作者之一石申也是大梁人;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魏国货币大梁布,大梁布是指魏国迁都大梁后,曾铸行过的一种特殊的“釿”货币标度,通“斤”布,其币面上有铭文如“梁夸釿五十当寽”;“梁夸釿百当寽”;“梁正尚上百当寽”;等,将魏、楚两诸侯国不同币值的相互结算兑换比率标准,明确的铸到币文之中,它首开将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铸到钱币上的先河,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秦毁大梁后,大梁置县改称浚仪;您现在看到的是许村岗一号汉墓的图片,它位于开封杞县辖区最南端许村岗村;据推测,为一处汉代许续家族墓地;许村岗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玉器、铁器、青铜器及精美的漆画;是中原地区目前所发掘的汉墓中罕见的大型木椁墓;图片下部就是汉墓中的部分文物,带钩是古人用来勾住衣带用的,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带扣;此外你看到的还有祭祀用的玉环、玉璧、玉瑗等;这件汉代的辅首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这么大的辅首在现存文物当中极为少见;汉初的张良汉末的曹植都葬于开封;您在展柜中看到的陶器是汉代的墓葬品,秦汉以来,不再使用人畜殉葬,代之的是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有陶仓、陶灶、陶棺、陶兽,以及按照当时房屋样式烧制的陶楼,这些器物展示了汉代的墓葬文化;今开封尉氏县城东北隅有一处名胜啸台,因当年阮籍常在此处长啸而得名;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开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魏晋时期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常在浚仪一带活动,整天饮酒避世,以长啸为快;这一时期开封着名的历史人物还有蔡邕、蔡文姬父女和南北朝时期的郑道昭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儿看似普通的砖就是堪称国宝级的文物郑胡铭墓志砖,八十年代的文物大普查中,在朱仙镇的一户农民家中征集而来;墓志砖为长方形陶制,色青灰,较粗糙;长36厘米、宽厘米、厚厘米,砖正反两面均竖刻有文字,魏碑体,字迹剥蚀严重;它不仅确认了荥阳郑氏祖源开封、祖茔也在开封,更重要的是墓砖志文对开封的历史起到的作用;墓志所载“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说明,北魏时期郑氏家族墓地以东二百步之地的故城就是启封城;南北朝时期,开封曾叫梁州,后来因为城临汴水改称汴州;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开封又逐步走向繁荣;这件黄釉席纹注子高20厘米,为隋代烧制,胎质呈灰白色,口微外侈,肩部有短直管状流,与流相对有一条式柄;肩和腹部印有席纹;该器身施黄色釉,釉料较稀,施釉不到底,下半部露胎,造型古朴端庄,纹饰简单粗犷,釉色纯正,是开封博物馆藏瓷器精品之一;隋代历时非常短,立国39年即忘,但它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代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隋代的壶分带流和不带流两种,带流的多为鸡首样式,这件黄釉席纹注子也是壶的一种,但不是隋代常见的鸡首壶或盘口壶,而是撇口,管状流的造型,其瘦高的造型,纹饰为席纹印花,构图显得整齐精巧;体现出隋代瓷器承上启下,象唐代瓷器过渡的特色,确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公元781年,唐朝宣武节度使李勉扩筑开封城,使开封逐步成为繁华的“水陆大都会”;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的,以、、为基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您看到的唐三彩人物俑和骆驼俑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唐代大诗人崔颢也是开封人,他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被传颂至今,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唐天宝三年744年,诗仙李白出京长安东游,在洛阳结识了诗圣杜甫,两人一见如故,遂相邀同游汴州今开封市;在汴期间又恰巧与大诗人高适相逢,三位意气相投的诗人,猎奇前朝遗迹,遍访古都名胜;他们同登吹台,怀古赋诗,并不约而同的都以“梁园”为题,描述这次壮游,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成为脍炙人口的咏汴名篇;东京梦华——五代、宋、金时期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开封再次成为国都;此后,开封相继成为后晋、后汉、后周的国都;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经北宋九帝168年的大力营建,使开封成为了“富丽甲天下,繁华冠九州”的国际大都会;1、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名作;画中东京虹桥的场面极为壮观,这是宋代汴河桥独具的特点;清明上河图着重反映了东京清明前后的经济生活及习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2世纪开封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生活面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2.发掘照片:州桥遗址:州桥,始建于唐代,习称州桥,是北宋时坐落在御街与汴河交汇处的一座着名桥梁;“州桥明月”即为着名的“汴梁八景”之一;1984年秋对州桥进行了考古试掘:桥面据地表4.3米深,桥底深均11米,为砖石结构的拱型桥;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面为青石铺砌;经初步论证,桥上部为明代所造,下部则为宋代桥基;由于州桥横跨宋代御街,桥均宽达30米;如此宽广的桥梁,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实属罕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展柜中陈列的是宋代的各窑口的瓷器,宋代瓷窑工艺上精益求精,造型、纹饰及胎釉等各方面都有许多的创新;五大名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钧瓷以窑变为特色跻身五大名窑之列,汝窑则是青瓷的典范,还有白底黑花的磁州窑,釉色洁白的定窑,此外众多的民窑也各占特色,这件黑釉瓷壶是当时的暖壶,但造型别出心裁好像一只海龟,白釉红绿彩瓷枕采用了釉上彩的形式,显得色彩鲜艳,也开创了釉上彩使用的先河;宋代开封也是众多历史人物活跃的舞台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执法如山的包青天,精忠报国的岳飞,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都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之后,金也曾把国都定于开封,是开封作为都城的七朝当中最后一个朝代;中原重镇——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金亡之后,开封由全国的中心城市降为中原省会;开封称汴梁汴梁,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并把开封作为陪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朱橚在宋金故宫基址上营建的周王府华丽宏伟,因此,开封城有“势若两京”之称,还有“天下封藩数汴中”之说;当时,开封商业特别发达,开封城被多次增筑维修,并改土墙为外包砖,成为今开封城墙之基础;清代开封为省、府、县治所在地,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着商品集散地的作用,许多客商到开封寻觅商机,兴商立业,出现了许多外来客商的同乡会馆;照片:明周王府遗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并建周王府;明周王府是在宋、金开封皇宫的旧址上修建而来的;经勘探表明:今午朝门以北,龙亭大殿后墙以南,包括潘、杨两湖在内的区域即周王府的范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王府连同开封城因黄河水患一起被毁殆尽,周王府中只留下高耸的煤山雄踞古城,作为开封盛衰的见证;明周王府萧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开封也一直是河南的省府所在地;繁华时曾有“视若两京”的说法;朝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这件朝笏用象牙制成,是明朝崇祯年间的状元——开封人刘立顺使用的;照片:古马道2000年在对开封城墙进行考古勘探的过程中,在其西门北侧马道的北部发掘出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并在其下深约1.8米处,又发现了一段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的早期马道遗迹;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0.5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再次为“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更为确凿的实证;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青花瓷,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杰作频现;这件是康熙青花瓷军持,军持是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用的器物,唐代就有白釉、青釉制品,元明清极为流行;开封博物馆所藏这件军持为康熙是烧造,长颈、唇向外翻出,扁圆形腹,圈足,肩腹处有一个乳房状流,造型别致;器物上绘有牡丹、菊花等花卉,颈与肩之间饰锦纹一周,腹部绘山水人物图,意境悠远;这件器物造型规整,青花层次分明,浓淡清晰,有山水画的效果,为康熙青花军持中的代表作;照片:镇河铁犀镇河铁犀位于开封城东北5里铁牛村北,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黄河自金代濒临开封以后,灾祸不绝;明代初年,多次决口,成为开封的头等大患;正统年间1436—1449年,于谦任山西河南巡抚后,面对险象环生的黄河河堤,采取许多措施加固堤防,修筑护城堤;为顺应民间习俗,他还在河堤上铸了一座“镇河铁犀”,以禳灾祸,受到开封人民的拥戴;这件是同治时期的粉彩瓷瓶,粉彩是具有中国画风格的釉上彩新品种,多用点染形式堆料;这件粉彩瓷瓶上堆塑了花瓶,花卉等吉祥图案,利用汉语言的谐音可以作为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如我们看到的器物的上部有一个立体的小花瓶,里面插的不是花朵,而是三只戟,这取谐音“平生三级”;这件器物上还有道教八仙的法器,被称作暗八仙,也是吉祥的代表,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寓意的追求;照片:林公堤林公堤即林则徐张湾堵口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年8月2日,黄河在开封城西北张湾决口,决口处宽80余丈,顿时,黄涛滚滚,一片悲惨景象;朝廷急命当时已被革取两广总督充军伊犁的林则徐,前往开封堵塞决口;林则徐风尘仆仆赶到开封,林则徐当年所筑的大堤,已成为黄河中下游的天然屏障,也成为留在开封人民心中的一块无形功德碑;这件玉如意是清代玉雕的精品之作;如意是中国文化中吉祥的代表,多做为装饰物;这件如意用料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籽料制成,青色的玉料温润光洁,有淡黄色的玉皮;如意柄上浮雕人物图案,如意头正面雕刻有松鹤图案,手法细腻,线条优美,有松鹤延年的美好寓意;数千年的润染,数千年的积淀,成就了今天名胜古迹繁多、人文资源丰富、民俗文化繁荣、特色美食丰盛的名城开封,七朝华章展览就到这里,谢谢您的参观;。
河南博物馆八大文物讲解
河南博物馆八大文物讲解
(以下故事采用河南方言,以小学生口吻讲述河南博物馆八大文物)
哈喽,大家好!今儿咱来聊聊咱河南博物馆里的八大宝贝。
咱河南可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博物馆里藏的文物都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每一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第一件,咱得说说那个青铜方鼎,就是咱平时说的“司母戊鼎”。
这鼎大得跟小山似的,浑身都是精美的花纹。
我觉得它就像个会说话的老人,告诉咱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再来说说那个玉璜,它可是个漂亮的玉饰品,看着就让人喜欢。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件是陶瓷马,那马儿栩栩如生,就像随时都会跑起来一样。
我觉得它就像咱河南人,勤劳、坚韧,有力量。
咱河南还有件宝贝叫石铲,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咱古人种地用的工具。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还有一件宝贝是青铜器,上面刻着很多字,都是咱古时候的文字。
我觉得这些字就像咱祖先留下的密码,等着咱去解读。
接下来是玉钺,它看着就像个斧头,但其实是咱古人祭祀用的礼器。
我觉得它代表了咱古人对天地的敬仰和尊重。
还有一件是玉蝉,它看着像只蝉,但其实是古人戴在身上的装饰品。
我觉得它就像咱河南人一样,外表看着普通,但内心充满智慧和活力。
最后一件是彩绘陶楼,它就像个微缩的小城堡,里面有房子、有人、有车马。
我觉得它就像个时间机器,带咱回到古时候,看看那时候的人们是怎
么生活的。
这八大宝贝都是咱河南的骄傲,每一件都代表了咱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咱得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咱河南的历史和文化。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夏朝发现的青铜器并不多,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器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乎一枝独秀。
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尤其崇尚酒礼器。
不过,商朝前期的青铜器纹饰略显单一。
商代后期则实实在在的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
商朝的青铜器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器身上出现了铭文。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上没有铸刻铭文的习惯,而到了商朝,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少则几字,多则数十、几百字,铭文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甚至比青铜器本事更有价值。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来自社会捐赠、国家文物局,馆员到全国各地收购、采集文物,如果哪个遗址中发现了“好东西”,尤其是刚好有两件的话,基本都要被国博征集过去一件的,比如下面这件“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100cmx62.5cmx61cm商前期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器腹上几乎布满了整齐的乳钉纹,因此也称“乳丁纹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
杜岭方鼎有两件,在国博的这件是其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另外一件小的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的器壁仅有0.4厘米,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器形越大,相应的器壁就要做得越薄,没有达到一定的铸造技术,是很难铸成杜岭方鼎这么大的。
“杜岭方鼎”还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器。
后母戊方鼎(原名司母戊方鼎)133cmx112cmx79.2cm商后期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方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容器。
延伸阅读:“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重达近1吨,这个巨型容器商朝人是如何铸造的?子龙鼎,通高103cm 口径80cm 商晚期铭文“子龙”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饕餮纹单柱爵商前期平底,腹部主题纹样为两组饕餮纹,上下以联珠纹带分栏。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殷商时期,是酒器组合中的代表器物,多带有双柱,单柱爵较为少见。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河南省是出土青铜器较多的一个省,在河南出土的其他主要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欢迎阅读!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
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
盖饰交龙纹两圈。
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
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
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
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
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
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
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开封博物馆观后感300字左右
开封博物馆观后感300字左右我最近去了开封博物馆,参观了展览,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博物馆的展品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开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对开封以及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开封博物馆的展品分为三层,每层都有各种精美的展品。
我最喜欢的展品是第二层的藏箧,用来保存文物的箱子。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铅笔盒,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现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这样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在参观过程中,我认为最有趣的就是第三层的开封出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面有许多奇妙的装饰和图案,炫目而细致,个个琢磨不透。
开封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物,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度。
此外,在第一层的展品也很令我感到惊喜。
我看到了一些战争遗物,如弩箭和铁盔,展示了开封的过往历史,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古老城市曾经所经历的事情。
从这些展品中,我了解到了一些中国历史的核心概念,例如战争、科技、文化,以及如何建立文明的艰辛。
总体来说,开封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的地方。
它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在参观结束后,我想到了一个引用自《庐山谣》的诗句,“忆往昔垂涕,今宵把酒祭”。
我相信,这个博物馆将激发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历史,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加深刻的解释和谅解。
最后,我得出的启示是,文化是人们与世界的交流之一,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动我们内在最深层的情感。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展示这些文化财富,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经济、科技和无止境的自我提升提供更加实在的认可和信仰。
西周古国青铜珍品在河南面世,件件有铭文,字字值千金!
西周古国青铜珍品在河南面世,件件有铭文,字字值千金!我们现在常说封建社会云云,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封建,指的是周代封邦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诸国,其国族名称成为后来中华姓氏的来源,而其宗法制度也影响到后世家族伦理。
当时河南地区有诸多小国,两千多年后,这些国家的青铜器陆续出土,让今人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两千年前的社会制度。
西周早期的『王妊』青铜簋,196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北窑。
器内底铸铭文:『王妊作簋。
』这是一件妊姓王妃所作宗庙彝器。
『王妊』指妊姓之女嫁于王室为妃者。
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统治方式,通过分封同姓宗亲以及与异姓大族通婚,实现对周边方国的管理和控制。
西周早期『(左阝右舌)』青铜卣,1965年河南郑州洼刘遗址出土,器盖与内底均铸铭文:『(左阝右舌)作父丁宝尊彝。
』洼刘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是一处西周早期的贵族与平民墓葬区,与文献记载的古管国地望吻合。
管国为周初武王弟叔鲜的封国,与蔡国以及监临殷商旧地的纣王子武庚号为三监。
后因叛乱被诛。
『(左阝右舌)』是殷移民归附于周人者。
西周中期『邓公』青铜簋,1984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出土。
器、盖内均铸铭文:『邓公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
』这是邓国国君为其女儿嫚毗出嫁应国所作的陪嫁媵器,嫚毗逝世后又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
邓为嫚姓(文献写作曼)国,商代的邓在今孟州市境内,后南徙至郾城县东南,西周初迁至南阳盆地,都城约在邓州西南林扒镇。
西周时期,邓与应国、井国有婚姻关系,春秋初与楚交好,《左传》载楚武王有夫人邓曼。
公元前678年,楚伐邓而灭之。
西周晚期『仲爯父』青铜簋,1981年河南南阳北郊砖瓦厂出土,器、盖各铸相同铭文44字。
从铭文得知,仲爯父为南申太宰。
南申即文献中之申国,姜姓,世与周室通婚姻,周室封以屏藩南国。
仲爯父为周夷王之孙,在申国为相,可见当时宗周有派遣宗室贵族入诸侯国为相的制度。
申国在春秋前期应该就已被楚国所灭,楚以申为县,设县公管理,申、息之师一直作为楚国军队在北方的一支重要力量。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河南博物院发韧之于民国,至今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几经辗转合并,成了如今壮阔的模样。
河南博物院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分布着大量古代聚落遗址、古城址、古墓群和手工业作坊遗址。
因此,河南也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存世量稀少的珍贵文物。
目前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淅川、洛阳、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达13万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1 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所处时代:春秋时期器物规格:高120cm、口径31cm出土时间:1923年出土地点: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仙鹤),翔其双翅,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2 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器物名称:贾湖骨笛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器物规格:长23.6厘米出土时间:1987年出土地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是截取仙丹顶鹤的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难能可贵的是它器形完整,故更显得珍贵。
它没有因时间而腐败,反而因石化而变得晶莹亮洁,质地似玉一般,是“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这支骨笛经过漫长的时间,却仍能奏出骨笛耳动听的呜鸣,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
河南博物院的商周青铜文物重器
河南博物院的商周青铜文物重器青铜器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我国古代文物。
对于喜欢猎奇的西方人而言,青铜器是神秘东方,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全世界其他任何古代文明,都没有古中国这么强大的青铜文化。
所以,论最能代表古中国文明的文物,非青铜器莫属。
而最能代表青铜器艺术水平的,非商周青铜莫属。
本图集展示的就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重器,非常值得一睹。
中国不是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国家,却是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和西方文明多把青铜打造为武器不同,中国的青铜器却以礼器著称。
其中,以鼎和簋等食器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更是青铜之冠。
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来自西北的马家窑文化。
这件青铜器是一把青铜小刀,很不起眼。
但由于它的年代能确定到5000年前,所以非常重要。
到齐家文化时期,就出土了比较多的青铜刀了。
虽然这些早期青铜刀实物遗存多保留在西北地区,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青铜器就是来自西方的。
由于最早的青铜,是古人们最为珍贵的物品,所以早期文化遗址很少有青铜器出土。
尧舜时期的都城-山西临汾陶寺就出土了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一件青铜齿轮型器和玉璧结合在一起,套在死者手部。
一件青铜铃,包裹布料,出现在死者腰部。
说明此时的青铜器非常珍贵,后来陶寺晚期外族入侵,坟墓被掘。
所以估计还有不少青铜器被掘墓者掠走。
青铜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叫青铜呢?它到底是什么化学成分呢?青铜,是因为后人看到的都是青灰色的而得名。
其本来面貌,为金黄到青灰色,根据里面所含锡金属比例不同而有颜色变化。
铜本为紫色,很柔软,融化温度高。
而加入金属锡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合金。
硬度大幅度提高(高于铁),融化温度大幅度降低。
紫铜的融化温度是1083度,而加入25%的锡后,熔点降低到800度。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没有锡是无法生产青铜的。
而锡矿在自然界的存在远比铜矿少得多,很难找。
这就限制了古人大批量生产青铜的可能性。
那么。
黄铜又是怎么回事呢?黄铜属于青铜的一种,不过是铜锌合金。
锌在自然界的存在远比锡多得多。
商周主要青铜器(代表)
商周主要青铜器(代表)1.司母戊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鼎。
鼎呈方形,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四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鼎的周身饰有蟠龙纹及饕餮纹,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为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制造的。
方鼎浑厚雄伟,制作技艺高超,是采用分体铸造法浇注的。
铸造之时,先把身、耳、足分别铸成部件,每个部件要用两块至八块范,然后再将各个部件合铸为一个整体。
工艺流程复杂,需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才能浇注成功。
此鼎是1938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2.盂鼎。
共有大小两件,系一人所作,因作器者为西周康王时大臣盂而得名。
二器于清道光初年陕西岐山礼村同时出土。
小盂鼎原器已佚,仅传铭文拓本,大盂鼎又简称盂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通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腹径83厘米,重153.5公斤。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体最大的青铜器。
口沿下及足上部皆布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
内腹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
记载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财富的命令。
铭文前部说商人纵酒是其灭亡的原因,赞扬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其内容可与《尚书·酒诰》相对照。
铭文后部说周天子让盂继承父祖的官职,并赏赐他鬯卣(chàng yóu)、命服、车马以及大量奴隶臣民,勉励盂要终身管理诸戎之事,并要克己奉公,不要辜负周王的信任;盂为了感谢周王的册命,宣扬周王的美德,因而制作了这件祭祀其祖南公的宝鼎。
铭文所记商代侯甸之制和周初赏赐奴隶情况及奴隶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毛公鼎。
清朝道光年间出于陕西岐山县。
因器主人为毛公而得名。
毛公名 ,故又称毛公 鼎。
属西周晚期器物。
今在台湾省台北市。
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公斤。
口径下饰有西周弦纹,中间填以重环纹。
竖耳高大,足作兽蹄形,腹为半球状。
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迄今发现最长的铜器铭文。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时期青铜器欣赏
青铜之光河南博物院藏商周时期青铜器欣赏河南博物院 王文析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
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目前开放的“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为大型基本陈列,一楼二厅、三厅、四厅展出青铜器数量大、器形多,工艺精美,具有典型的商周特点,本文选取展线上有代表性青铜器作以欣赏。
图2 八簋九鼎八簋(图1、图2)列鼎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贵族严明等级的体现,各级贵族不同的用鼎数,实际上也是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珍馐种类。
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 依次递减,不得逾越,这便是“藏礼于器”。
变形蟠螭纹鼎,为9件列鼎;窃曲纹簋,为8件,1997年河南新郑郑韩故城6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9件铜鼎高54.5厘米至47.5厘米不等,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均为圆形,口沿上立两耳外撇,方唇折沿,腹部微鼓,圆底近平。
下有带兽面的蹄形足3只。
腹部饰变形蟠螭纹两周,中间加饰一周绹索纹,纹带中有6条竖扉棱将腹部花纹分成六等份,其中3条与3足上下对应。
8件铜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均为圆形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溜肩,鼓腹,子母内敛口。
器盖上部和器身下部有三周瓦棱纹,盖沿和身沿纹饰相对,分别为7件饰横S窃曲无首双身单目虺龙纹,一件饰窃曲形双首单目虺龙纹。
腹两侧各有一龙首形半环耳,耳正反两面饰虺龙纹,圈形底座外侧饰一周变形蝉纹,带内折边,下立三扁形足,足上有鳞状纹。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云扰幅裂,郑国曾用“九鼎八簋”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强盛,也向后人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写照。
开封博物馆馆藏:北宋“大晟·夷则”编钟
开封博物馆馆藏:北宋“大晟·夷则”编钟
北宋“大晟·夷则”编钟开封市博物馆藏开封市博物馆供图
北宋崇宁三年(1104),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宋太祖赵匡
胤起家之地,出土了六枚春秋时期的编钟,在宋徽宗看来是预示着宋朝必将国运昌盛的吉兆,于是他下旨召集各地工匠,仿照应天府出土的编钟式样,精心铸造十二套编钟。
崇宁四年八月,十二套编钟铸造成功,共336枚。
每一枚钟的钟身上都刻有“大晟”铭文。
不同于春秋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大晟编钟的形制大小是完全相同的,通过编钟璧厚度的不同敲击出不同的音律。
大晟钟质极纯、声韵清悦,所做的乐曲,宋徽宗命名为大晟乐,并把大晟乐成为宋乐之始,建立大晟府专门管理宫廷祭祀等礼仪的音乐,编撰、收集、整理当时的音乐。
崇宁五年,徽宗下诏书:“乐作已久,方荐之郊庙,施于朝廷,而未及颁之天下。
宜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先降三京四辅,次帅府。
”正因为大晟钟的铸造,宋朝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修订的大晟音律,成为以后元明清各代国家的标准音律。
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人占领东京,赵宋宫廷中的大晟钟或被金人劫用于金代宫廷,或流散民间;另有部分大晟钟在金兵入汴时,被宋人埋于地下。
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馆藏“大晟·夷则”编钟,器形古朴典雅,纹饰优美,篆刻工整,1990年6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耿宝昌、杜乃松、张永昌等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晟”编钟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庙堂乐制、青铜乐器仿古铸造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工艺史和宋代古器物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河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河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河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我国的夏、商、周朝是人类青铜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年代,古代青铜铸造在商代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古人在金属冶炼、铸造及合金技术、加工技术、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
这些光彩照人的青铜器曾经照亮了上古时代。
大胆的夸张和奇异的构思,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敦厚的质地、凝重奇特的造型、美妙狞厉的纹饰,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古拙苍劲的气韵,令人过目难忘。
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闻名全国。
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无可挑剔,俺在这些古人杰作前一次次感到了窒息。
兽面纹提梁铜卣(you),商代前期(公园前1600年-前1300年),卣为古代盛酒器。
此卣体态修长,做工精美典雅,通身华美富丽的纹饰,而且是罕见的满花,腹中的饕餮纹眼圆而小,没有常见的凶恶之态,有一种平和庄重的意味。
它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突破,为商代晚期繁缛的铜器纹饰开创了先河。
兽面纹铜建筑饰件,表面单线阴刻饕餮纹,商代前期,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它既是宫殿木梁前端的装饰,也是加固木梁的构件,彰显了商王宫殿的奢华气派。
“好”汽柱甑形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三千年前的汽锅,中间是汽柱,使用时腹腔放食物,放在鬲上,利用上升的蒸汽蒸而熟之。
“司母辛”四足铜觥商代后期妇好墓出土鸮卣,酒器,商代后期。
造型如两鸮相背,纹饰繁缛,粗犷而有浮雕感,制作技艺精湛。
云雷纹铜卣,商代后期“祖辛”铜卣,商代后期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兽形觥盖首西周“晨肇贮”铜角酒器西周高27厘米,饮酒器,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这件铜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得弥足珍贵。
“食”铜尊西周蟠龙纹铜盉(酒器)西周“虢季”铜圆壶西周酒器铜鱼,棺饰。
西周时期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常见棺椁四周散落着铜鱼、玉鱼和石鱼的现象。
“姜”铜壶西周“匍”雁形铜盉西周盉与爵配套可以盛酒,与盘配套亦可盛水。
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候选文物
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候选⽂物开封博物馆藏⽂物⼋万件(套),⽬前展出的⽂物有两千余件(套),博物馆的专家们从所有⽂物中,层层筛选,甄选出⼋件⽂物作为“镇馆之宝”的最终候选。
⼀、北朝孔惠超⽯造像孔惠超⽯造像,⽯灰岩雕刻,为背屏式⼀佛⼆菩萨⽴像。
北魏熙平⼆年(公元517年),通⾼206厘⽶,最宽处97厘⽶,厚15.5厘⽶。
主尊⾼121厘⽶,⾯相长⽅,⼤⽿贴⾯,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内着僧袛⽀,右⼿屈肘于胸前施⽆畏印,左⼿下垂,掌⼼向内施触地印。
跣⾜⽴于长⽅形台座上。
⼆菩萨头戴宝冠,左、右侧菩萨分别⾼88、89厘⽶,上⾝⾚袒,宽⼤的帔帛在两肩形成翘⾓,双⼿捧莲蕾屈肘于胸。
莲瓣式背屏雕刻华丽,分5层雕刻,层与层间以细窄带分开。
⼆、唐三彩抱鸭⼥俑瓶唐三彩抱鸭⼥俑,⼝径5厘⽶、底径13.4厘⽶、⾼26.5 厘⽶,其造型是⼀个怀抱鸭⼦、眉眼修长、稚⽓犹存、端丽活泼的少⼥。
少⼥梳边髻、分头,⾯部丰满。
⾝著窄袖长⾐、袒胸、蹲跪于⼀圆形俯莲台上。
怀中所抱鸭⼦,肥壮、⽻⽑丰满。
⼥俑和鸭⼦⾝体中空,连为⼀体,似为插花器。
⼥俑服饰及鸭⼦施⾊彩斑斓的三彩釉。
⼥俑造型⽣动形象,栩栩如⽣,给⼈以呼之欲动之感。
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开封府题名记碑,碑⾼214厘⽶,宽96厘⽶,厚24厘⽶,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内容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闰⼆⽉⼋⽇,共计146年间历任的府尹名录,碑⽂共有183⼈次,包括他们的的姓名、官职、上任时间等,是这⼀时期内有关开封府历代⾏政官员最完整的资料。
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为楷书,共21⾏,每⾏字数不等,四周以蔓草和缠枝牡丹镶边。
题名记中记载了许多名垂青史的⼈物,如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寇准、蔡襄等。
四、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出⼟于禹州扒村钧窑遗址,胎质纯厚紧密,外壁为玫瑰紫⾊,碗⼝处有⼀⼤⽚玫瑰紫斑,玫瑰紫与天青⾊错综掩映,互相衬托,仿佛天边的晚霞熠熠⽣辉。
豫东十宝评选推荐
豫东十宝评选推荐(排名不分先后)姓名:学号:班级:1、铜铙年代:西周简介:1998年鹿邑县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最大:高23.7口径18.5×13.3 厘米;最小:高15.6口径11.7×8.2厘米推荐理由:铙为后世甬钟及编钟之源头,商代墓葬所发现铜铙多为三件一组,通常每件铙可发一至两个音,因此三件成组的铙可视为五声音阶乐器。
出土的这组铜铙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2、簋形觥年代:西周简介:1998年鹿邑县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31.8、宽20、高24 厘米觥,古代一种饮酒的器皿。
该觥盖身呈圆形,盖首为昂起的龙头,后端上翘尾呈宽扁形,器中置半环形钮。
盖沿内折、子口;器宽、短流、微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与龙尾对应的腹部置半环形兽首鋬,下有长方形垂珥;器底内壁与盖内壁均有铭文“长子口”。
该器造型奇特,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尤以器盖龙造型最为生动。
龙的形象本源于蛇,蛇为最早的氏族图腾之一,其后氏族、部落联合与兼并愈演愈烈,其他氏族图腾特征不断添加至蛇身,变成有角、有爪、披鳞甲的形象。
推荐理由:该觥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无地纹,明快疏朗。
铭文“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3、金缕玉衣年代:西汉简介:1986年永城市芒砀山僖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180、宽125 厘米。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
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推荐理由:古人尚玉,以玉殓葬的传统由来已久,至汉代为鼎盛,皆源于对玉的痴迷。
时方术思想流行,既以玉为仙人之食物,又以为可保尸身不腐,因此王公勋贵争相制作。
河南博物院9大镇院之宝,每一件都改写中国历史,当之无愧的国宝
河南博物院9大镇院之宝,每一件都改写中国历史,当之无愧的国宝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7万件,尤其是夏商周出土的文物,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夏商周三代的遗址先后在河南均被发掘。
河南文物遍地开花,很像东周时期的春秋,百花齐放。
每一个地市均出土大量文物,今天着重介绍一下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
1、贾湖骨笛贾湖骨笛1978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000-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贾湖骨笛是由鹤翅膀上的骨头截取两端的关节,经过严格的计算钻孔而成,目前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40多根,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七孔的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改写中国音乐史,甚至是世界音乐史。
在此之前,很多人一致认为7阶音律起源于西方,与中国没有关系,而这根骨笛距今8500年,它很好的证实了七阶音律最早起源于中国。
说起笛子,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羌笛,首先会想到唐朝王之涣那首著名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事实证明,无论是七阶音律还是最早的笛子,都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
出土的骨笛能不能演奏,成为了专家们研究的命题,1987年河北音乐大师萧兴化用骨笛的复制品演奏了河北的民歌《小白菜》,这是现在歌曲与古老乐器的融合。
8000多年的贾湖的先人们在贾湖湖畔逐水草而居,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闲来无事到湖边吹奏歌曲,看大雁从空中飞过,这不就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2、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朝是一个信鬼神、信占卜的国家。
在商朝出土的青铜器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兽面纹。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还有一个学术名称叫做杜岭方鼎,在1974年在全国提倡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郑州也响应国家政策。
在郑州挖防空洞的时候,当时的环卫工人袁海军一锆挖出,当时两个杜岭方鼎并列在一起,大的是杜岭方鼎1号(现藏国博),小的是杜岭方鼎2号(现藏河博)。
鼎最早是用来煮肉的,后来演变为权利的象征,很多带鼎的成语都与权利有关,比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鼎大名、钟鸣鼎食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姞” 为姓 , “ ( 华) ” 是 其中 “仲” 为排行 氏。器主仲姞,可能是姞姓鄂国之人,因牵涉的
瑥 瑏 。 该鬲形制、 问题比较复杂, 我们拟另外行文 纹饰与铭文字体均呈西周晚期作风。
、 刘承干 《希 据罗振玉 《贞松堂集古遗文 》 古楼金石萃编 》 等书记载, 仲姞鬲系清光绪间
瑦 瑏 , 当时著 出土,据传系陜西扶风县任家村出土 名的收藏家如潘祖荫、丁树桢、盛昱、端方、刘
瑢 瑑 瑣 瑑 瑑 瑤 、员尊 、员壶等 。 此簋铭文的 “员 ” 觯 究竟是与上述之 “员” 为同一人,还是另外
图五
亚羌鼎铭文及拓片
一员,据目前的材料,尚无法作出明确的判 断。 以上介 绍 的 几 件 商 周 时 期 的 有 铭 青 铜 器,除亚羌鼎曾见于著录外, 其余皆为首次发 表。其中卩爵、乙戈爵、由力觚、亚羌鼎的铭文 内容比较 简 单, 但 亦 可 丰 富 《殷 周 金 文 集 成 》 等以往铜器铭文著录的数据。仲姞鬲、员簋等铭 文的公布,不但丰富了旧有的相关著录材料 ,也 促进了我们对器物及铭文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的思 考,因而对商周青铜器铭文与相关历史文化研究 具有一定的价值。
瑡 瑏 ,铭文字体亦呈商代晚期作风。 制、纹饰皆近
图四
由力觚铭文及拓片
瑤 瑏 : “亚羌” 。 推测该鼎与上述之 沿处铸铭文 2 字 亚羌鼎原来可能为同一人的器物 。( 封二: 4 )
格。 4. 亚羌 鼎
5. 仲姞鬲 1 件 ( 馆藏号: 00616 ) ,1962 年 7 月购自开封市文物商店。 宽沿外折, 口微侈, 束颈溜肩,弧裆,三足近似蹄形,与足对应的腹 上各有一扉棱。通体饰直线纹。通高 11 厘米,口 径 15 厘米。 ( 封二: 5 ) 颈内壁环铸铭文 6 字: “中 ( 仲) 姞乍 ( 作) 羞鬲, ( 华) 。 ” ( 图六)
现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
4
北京故宫博物院
5
瑐 瑢 丁树桢旧藏
通鉴 02707
三代 5. 16. 6 ,贞松 4. 4. 2 ,希古 3. 2. 4 ,陕 金 2. 98 , 集 成 3. 547 , 总 集 1392 , 通 鉴 02707 三代 5. 17. 4 ,周金 2. 84. 3 ,希古 3. 3. 2 ,小 校 3. 58. 1 ,陕金 2. 103 ,集成 3. 554 ,总集 1396 ,通鉴 02714
中原文物 2011 年第 5 期
59
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 商周有铭青铜器
赵 龙
1
葛奇峰
2
黄锦前
3
( 1. 开封市博物馆,河南 开封 475000 ; 2.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3.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
开封 475000 ;
Abstract: Several pieces of inscribed bronze belong to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Kaifeng Museum, Henan Province are introduced and interpreted in this paper,related issues are also simply described. Key words: Kaifeng City Museum; Inscription on bronze; Interpretation 要: 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商周时期的有铭青铜器进行了介绍与考释 ,并就 相关问题作了简单说明。 摘 关键词: 开封市博物馆; 青铜器; 铭文; 考释 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商周时期的 有铭铜器,其中有爵 2 件、觚 1 件、鼎 1 件、 鬲 1 件、簋 1 件,除有一器铭文已著录于 《殷周金 文集成》 ( 但拓本不清晰 ) 外, 其余皆未著录, 因此本文拟对这几件器物及铭文作一简单介绍与 考释,并就相关问题略作说明。 1. 卩爵 1 件 ( 馆藏号: 01356 ) , 系 1963 年 10 月自开封市文物商店购藏。 窄长流, 卵圆 形腹,圜底,三条三棱形锥足外撇,口沿上有一 对菌状立柱。 柱顶饰涡纹, 腹饰兽面纹及云雷 纹,鋬上饰牛头,腹部前后对称有两扉棱。通高 17. 7 厘米, 流至尾长 15. 9 厘米, 腹围 20. 9 厘 : “卩 ” 。(图 米。 ( 封二: 1 ) 鋬内铸铭文 1 字 ) “卩” 字左上方尚刻有一 “毌” 字,字口较 一 。 “卩 ” 字可能为器主族徽的标识。 浅,系后刻 从该爵的形制和铭文风格来看,其时代当为 商晚期。 传世有几件带 “卩” 字族徽的有铭青铜 器,如商代晚 期 的 卩 鼎 ① 、 卩 爵 ② 、 卩 父 丁 爵 ③ 、卩父戊觚 ④ , 西周早期的卩父己爵 ⑤ 、 卩册父甲爵 ⑥ 等。 这件卩爵可能与上述诸器 皆为卩氏贵族所作。 2. 乙 戈 爵 1 件 ( 馆 藏 号: 09367 ) , 1966 年 自 开 封 市 文 物 商 店 购 藏。 窄 长 流, 尖尾,稍残,流折处有一对菌状柱, 卵圆形腹, 内侧有兽首鋬, 三棱形锥足。 腹饰兽面纹、 连 珠纹和云雷纹。通高 17. 5 厘米, 流至尾长 14. 8 厘米,口宽 7. 2 厘米。 ( 图二 ) 鋬内铸铭文 2 : “乙戈” 。( 图三 ) “戈 ” 为器主族徽 , “乙 ” 字 为其名。据该爵的形制和铭文风格来看,其时代 当为商晚期。 传世和出土的商代晚期铭文为 “乙戈 ” 的 铜器 有 多 件, 如 乙 戈 簋 ( 戈 乙 簋 ) ⑦ 、 戈 乙 觚 ( 乙戈觚) 等,其字体与上述乙戈爵相类, 其间 或有一定关系。
上海博物馆藏
6 7
瑐 瑣 潘祖荫旧藏
通鉴 02714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
8
解放后征集
古 文 字 研 究 10 辑 262 页 图 8 、 通 鉴 02715
三代 5. 17. 5 ,周金 2 补 26. 2 ,希古 3. 3. 1 , 小校 3. 59. 1 ,古文字研究 10 辑 262 页图 8 , 湖南省博物馆 陕金 2. 95 ,集 成 3. 555 ,总 集 1397 ,通 鉴 02715
9
20 世纪 60 年 代河南省文 物工作队移 交
本文
本文
开封市博物馆
10
瑤 瑐 盛昱旧藏
欧精 华 2. 96 下,美 集 R414 , 断 代 800 页 176. 4 , 通 鉴 02713
三代 5. 17. 3 ,贞松 4. 4. 5 ,希古 3. 3. 4 ,小 校 3. 58. 2 ,欧精华 2. 96 下,美集 R414 ,汇 编 7. 656 ,三 代 补 414 ,陕 金 2. 102 ,集 成 3. 553 ,总集 1395 ,断 代 800 页 176. 4 ,通 鉴 02713
四器今归日本住友氏,余皆不知藏何所。此器光 绪间出土,生平所见墨本八器,前人著录才二器
瑧 瑏 ” : “平生所见墨本凡九器, 著 耳。 刘承干亦曰 瑨 瑏 ” 《殷周金文集成》 收录有十二 录者才二器耳。
器,加信息列表如下 :
仲姞鬲出土、流传、著录与现藏情况表:
开封市博物馆还曾展出一鼎,其形制、纹饰 与亚羌鼎接近,但三柱足较高,与前述前掌大墓 地出土的史鼎形制与纹饰更为接近 。鼎内壁近口
图二
乙戈爵
图三
乙戈爵铭文及拓片
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商周有铭青铜器
61
瑩 瑏 。 著录的各器中, 北京 博物馆尚有一器未著录 4 ,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 件 除一件知为潘祖荫旧藏 瑠 瑐 ,其余各器的流传情况亦不清楚, 且故宫所 外 藏各器皆未见有图像著录。为了方便研究,我们
编号 1 2 3
瑐 瑡 潘祖荫旧藏
出土、流传
图像著录
拓片著录 周金 2 补 27. 2 ,集成 3. 548 ,通鉴 02708 周金 2 补 27. 1 ,集成 3. 549 ,通鉴 02709 三代 5. 17. 1 ,周金 2. 85. 1 ,希古 3. 2. 5 ,贞 松 4. 4. 1 ,小校 3. 57. 3 ,陕金 2. 100 ,集成 3. 551 ,总集 1393 ,通鉴 02711 三代 5. 17. 2 ,希古 3. 3. 3 ,陕金 2. 101 ,集 成 3. 552 ,总集 1394 ,通鉴 02712
⑧
3. 由力 觚 1 件 ( 馆 藏 号: 11019 ) ,1973 年 6 月 17 日河南省郑州市侯寨张李垌大队李小 九捐赠。三段式,喇叭口,喇叭形圈足,下沿有 边圈,腹壁较直。颈饰蕉叶纹,腹和圈足均饰兽
图一
卩爵铭文及拓片
60
文物研究
面纹。 腹 部 和 下 腹 部 用 一 道 弦 纹 隔 开,以云雷纹衬地, 用四条扉棱和乳 丁纹组成兽面纹。通高 27. 1 厘米,口 径 15. 7 厘米,底径 8. 9 厘米。( 封二: 2 ) 圈足外壁铸铭文 2 字 : “由力 ” , 其中 “力 ” 字反书。 ( 图四) “力 ” 为器主之名。 铸有 “由 ” 字族徽的铜 器见于著录的有多件 ⑨ 。 该觚的形制 与 1952 年春河南辉县褚邱村商代墓葬出土的商 代晚期子觚相近 ⑩ , 字体也呈现出商代晚期的风 1 件 ( 馆 藏 号: 14673 ) ,1988 年购自开封市文物商店。直口,方唇,鼓腹,口 沿上有一对立耳,浅分裆,三矮柱足。腹饰下卷 角兽面纹, 两侧为倒置的夔龙纹, 以云雷纹填 地。通高 50 厘米, 口径 17 厘米, 耳高 4 厘米。 ( 封二: 3 ) 内壁近口沿处铸铭文 2 字 : “亚羌 ” 。 ( 图五 ) “亚 ” 当为器主之族徽号 , “羌 ” 为其 名。传世与出土的商周时期 “亚 ” 族铜器铭文 较多,兹不赘述。 该鼎与 1995 年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 村商周墓地出土的商代晚期史鼎 ( M38 : 53 ) 形
该鼎器形未见著录, 铭文著录于 《殷周金
瑏 瑢 , 由于拓片部分笔画不甚清晰 , 《集 文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