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4be9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c.png)
明朝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1.内阁制度1.1设立背景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的,作为皇帝的辅政机构。
随着皇帝权力的逐渐削弱,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1.2职责与权力内阁的职责是草拟诏令、出谋划策、监督六部等。
内阁成员通常由皇帝亲自选定,均为翰林院出身的高级官员。
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具有极高的决策权。
1.3运行机制内阁成员共同商议政务,草拟诏令,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内阁在朝政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权驳回皇帝的命令。
内阁成员通常不直接处理具体政务,而是通过司礼监等机构来实施决策。
1.4与皇帝的关系内阁与皇帝的关系密切,通常由皇帝亲自召集内阁成员商议政务。
在重大决策上,皇帝往往需要内阁的支持。
然而,随着权臣的出现,内阁与皇帝的关系逐渐疏远。
2.司礼监制度2.1设立背景司礼监制度是在明朝中后期设立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
随着权臣势力的扩大,司礼监逐渐成为制约内阁的重要力量。
2.2职责与权力司礼监的职责是草拟诏令、监督六部、管理机密等。
司礼监成员通常由皇帝亲自选定,多为皇帝的亲信。
司礼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具有极高的决策权。
2.3运行机制司礼监成员共同商议政务,草拟诏令,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司礼监在朝政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权驳回内阁的决议。
司礼监成员通常不直接处理具体政务,而是通过其他机构来实施决策。
2.4与内阁的关系司礼监与内阁的关系复杂。
在重大决策上,司礼监往往能够制约内阁的权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司礼监也会与内阁合作,共同维护皇帝的利益。
因此,司礼监与内阁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955b0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9.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真正的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情报收集。
这两个机构的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和反腐机构。
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员的恐惧和不满,最终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被废除。
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建立了内阁制度,设立了东阁和西阁两个机构,负责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
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任命,一般由文臣担任,但也有武臣担任内阁成员的情况。
内阁成员的职位和权力都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对于国家大事有决策权。
内阁制度的建立,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明朝后期,内阁制度逐渐演变为“六部一省制”,即由六部和一个中央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制度。
内阁成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六部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主要决策机构。
但是,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仍然存在,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内阁制度的建立,
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内阁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d1a3f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7.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指明朝时期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运作方式。
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包括内阁和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
明朝内阁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它由内阁首辅、内阁学士和内阁侍读等官员组成。
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决策重大事务。
内阁学士则负责参与内阁的讨论和决策,提出政策建议。
内阁侍读则协助首辅和学士的工作。
内阁下设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各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如人事管理、礼仪制度、财政收支、军事事务、刑法司法以及工程建设等。
每个部门都有对应的部长和官员,负责具体的工作。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东阁和西阁,分别负责处理东方和西方的外交事务。
东阁设有东阁大学士和东阁学士,西阁设有西阁大学士和西阁学士。
他们负责处理与外国的交涉、签订条约、处理外交争端等事务。
明朝的内阁制度在政治体制上强调中央集权,内阁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成为明朝政府的核心机构。
内阁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明朝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然而,内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阁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过于依赖皇帝个人意志,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明朝内阁制度的利弊
![明朝内阁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b47301d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f.png)
明朝内阁制度的利弊
明朝内阁制度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但体系完整,模式固定。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
内阁在明代从形成到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在中期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惯例。
在这种制度惯例下,内阁成员不是皇帝直接可以任命的,而是必须经过推选,不经过推选的内阁没有合法性。
朱元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开国几代后的帝王中却是生于深宫之中,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政务,必然手足无措,最后只有依靠内阁,甚至是委权于宦官.这样,就使大权渐渐落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份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份的中书省,明后期甚至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
皇帝对于内阁和大学士的防控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给宦官参政开了方便之门,是导致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e2f89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a.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中明朝政府机构的组织制度尤其重要,其主要围绕内阁这个机构展开,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朝廷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以宰相为首,负责掌管朝政大政,并将朝廷各部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的制度。
它由宰相、太子家仆、太师、介官、士林博士等机构组成,它们分别负责朝廷的各种职能,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朝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也不断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特设专门机构及官职,以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皇室中央集权,特设“大内九府”和“四大三小”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社会管理、审核官员犯罪、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等,为政府机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制》的出现也影响了明朝内阁的演变。
《明制》的出现,使明朝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制度、审核机制得以完善。
它们构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政府机构体系,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朝政府不断改革其内阁制度,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试行“中内政”制度,将朝廷内阁制度从内政机构中抽取出来,成立了特设的“中内”机构,其下设“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加强政府管理,提高了朝廷的信仰。
总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帝国的发展和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明朝几百年来的政府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而且
也阐明了明朝政府利用内阁机构实现统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改革、调整,使得明朝内阁制度有利于高效、有序地管理朝廷,使政府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明朝帝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9de26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2.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
一、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解决朝廷集权过重的问题,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实行内阁制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务繁杂: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面临众多的政务问题,单凭皇帝一人难以应付。
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明太祖决定引入内阁制度。
2.扩大参政范围:明朝实行科举制度,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参与政治。
内阁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朝政,使得政权更为开放和多元。
3.防止专权:明太祖深知权臣的危害,希望通过内阁制度实现权力分立,避免皇帝的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二、内阁制度的组成结构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由六部和尚书组成。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它们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
而尚书则是各部的领导,负责决策和管理。
每个部下设有若干员主事,主事下设员、主事、给事中等职位,分别负责具体的政务处理和辅助尚书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体系。
三、内阁制度的运行方式明朝的内阁制度具有一定的运行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朝会:每天早上,尚书和主事们会依次进入皇帝所在的朝会地点(通常为文华殿),听取皇帝的命令和政策安排,并汇报各部的工作进展。
2.封奏:各部尚书和主事在朝会之后,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皇帝提出封奏,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或建言献策。
这是内阁制度中重要的决策环节。
3.御案:皇帝在接到各部上奏之后,会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在御案上批示。
各部官员收到御案后,按照批示的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4.抽签:内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视平衡利益和各部之间的权力均衡。
为了体现公正和平衡,明朝还使用了抽签制度,通过摇签来决定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6ca51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6c.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
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
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687a3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4.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指由内阁成员组成的最高政治机构,负责决策、协调和执行国家大事。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既是政治制度演变的结果,也是明代皇帝集权和贵族权力争夺的产物。
明朝初期,内阁制度并不完善,皇帝政治决策主要依赖于私人秘书和亲信。
直到明成祖洪武年间,内阁制度才趋于健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洪武帝设立了六科制,成为内阁的前身。
六科制由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官员组成,负责各自专门领域的政务处理。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务处理更为专业化和分工明确。
洪武帝死后,明成祖朱棣继位。
成祖不满足于仅由六科官员组成的内阁,而希望通过设立内阁正副两职,集中大权于少数官员手中,以增强皇帝的统治力。
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成祖设立内阁正副两职,分别由少数贵族和官员担任。
内阁最初由内官亲贵担任,如成祖早年的积善、武英等人。
但是在成祖晚年,明代官僚逐渐取得了内阁的主导地位。
内阁因为其专业性和行政效率,成为明代皇帝决策中心。
内阁负责处理国政大事,包括朝廷内外的文书往来、上奏谏议、议定国家方针政策等。
内阁成员在职位上的重要性和权力都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了以内阁首辅为中心的政治结构。
内阁首辅是内阁中位高权重的官员,主持内阁日常工作和决策,最高职位为首席内阁首辅。
内阁首辅有辅政之权,经常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一度成为皇帝的得力干将。
然而,内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内阁的成员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力,但仍然受到皇帝的制约,无法完全实现政治自主。
其次,内阁首辅的权力有时会被滥用,尤其在明英宗和明思宗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势往往超过了皇帝本身,导致政治腐败和朝政混乱的局面。
最后,内阁成员的选拔和任命往往受到贵族和官僚的干预,缺乏公正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综上所述,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代皇帝集权和贵族权力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政治稳定和行政效率。
但是,由于一些制度缺陷和人事问题,内阁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20ce3d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a.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中央政权机构,主要用于处理政务和决策。
以下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 内阁的设置:明朝内阁由皇帝设立,最初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政权机构。
内阁成员通常由翰林院学士或官员担任,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2. 内阁的职责:明朝内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审议法令、草拟奏折、管理文书、处理政务等工作。
内阁学士们还负责监督六部官员的工作,并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3. 内阁的权力: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内阁学士们可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并且对六部官员的工作具有监督和管理权力。
4. 内阁制度的优点: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点在于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
内阁学士们作为皇帝的亲信,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使得政策执行更加有效。
5. 内阁制度的缺点:明朝内阁制度的缺点在于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由于内阁学士们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的权力可能受到皇帝个人意愿的影响,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总的来说,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相对完善的中央政权机构,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进。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3b17c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2.png)
明朝的内阁制度一、背景介绍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朝的内阁制度于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明代的后期得到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二、内阁制度的来源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孝文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采用了类似内阁制度的政治组织——中书省,但在明朝之前的政治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内阁的存在。
明朝内阁制度作为其独特的政治制度,主要受到北齐、北周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创立之初,官制中设有东、西、南三班府,类似于北方民族政权的监国府。
此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
三、内阁制度的组织结构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是东阁和西阁,它们分别代表皇帝的两种权力:东阁代表文武之权,西阁则代表朝政之权。
1. 东阁东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机构,负责军事、财政和法律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东阁由中书舍人、东阁舍人和东阁大学士组成。
其中,中书舍人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东阁舍人则负责起草奏章、参与辅佐皇帝等工作,而东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东阁官员,直接辅佐皇帝进行重大决策。
东阁大学士的任命通常由皇帝亲自决定。
2. 西阁西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机构,负责文学、文化和教育等事务的管理。
西阁由尚书舍人、西阁舍人和西阁大学士组成。
尚书舍人主要负责起草上奏的文书,西阁舍人则具体负责辅佐皇帝进行各类文学工作,而西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西阁官员,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免。
3. 皇帝在明朝的内阁制度中,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明代的皇帝一般会根据东阁和西阁大学士的建议,做出重大的决策。
同时,皇帝还可以从东阁和西阁中选派官员充当自己的幕僚,帮助处理国家事务。
四、内阁制度的作用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衡君主权力的作用,使朝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集体化。
通过东阁和西阁的官员们共同商议和建议,皇帝可以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a92475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1.png)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第一篇: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徐德亮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赤峰内容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明朝的内阁制度,首先通过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来阐述明朝内阁的前世与今生。
然后再探讨出内阁它对皇权及对有明一代的两大辅政之一的阉党的制约及影响。
再次通过对内阁权力的探析最终得出它依然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关键词:由来内阁皇权权力架构政治效能一明朝的废相与内阁的由来在明朝初期一直秉行的宰相制度,皇权作为九五之尊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相权则把持全国最高的行政权力。
宰相虽号为“奉旨办事”但实则不然,王朝的很多事情宰相是不与皇帝商量直接独断专行的。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当朝皇权是个“懒王”还好,如果当朝皇帝勤俭持政且有很强的权力欲那就糟糕了,君权与相权就会必然产生裂痕与矛盾,皇帝与宰相争权夺势形同水火,严重时国家的政策说瞬息万变有时也不夸张。
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下去了。
前朝教训无数而距明太祖最近的教训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
在元王朝统治中原时期,由于很多帝王的文韬和武略都不足,元代皇权孱弱无能,所以宰相擅权。
这些种种给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而且明太祖也阅读了很多的史料,也发现了很多相权对皇权的掣肘。
故而他终结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并认为元代灭亡的原因就是将政权委臣,并最终导致欺上瞒下的原因所致。
再加上明太祖对开国功臣本就有猜忌之心。
终于借“胡蓝之狱”最终废除了宰相制,权分六部。
相权最终被废除了,皇权自然得到极大的膨胀。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政务的大量增加。
太祖每日批阅的奏章据《明史》记载大约为200多件。
处理的各项杂务多达400多件。
太祖的工作可以用“昧爽临床,日宴忘餐”①来形容。
但依然无法做到完美无暇,唯恐出现差池。
于是明太祖终于在身体所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诏天下举贤才。
于洪武14年(1380年)设立四大辅官。
四大辅官皆来自民间,帮助皇帝协理政务监调四时。
浅谈明朝内阁制
![浅谈明朝内阁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dcc8292af90242a895e5d2.png)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正文:一:内阁的产生:1.宰相的废除: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2.内阁的成立: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6da37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3.png)
明朝内阁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朝,明朝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官僚制度,采用了类似于咨议国政的制度模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最早源于南京户科给事中王恕的建议。
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王恕的建议,设立了内阁机构。
明朝内阁制度在正统皇帝朱棣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内阁由两名大臣分任首辅,一正一副。
首辅负责统领内阁工作,具体负责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务。
内阁之下设有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部长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决策。
此外,内阁还设有机密院、都察院和东厂等特殊机构,具体负责情报监控、政治审查等特殊事务。
内阁的成员来自士人和官僚的阶层,被视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为了确保内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阁成员一般来说不得与皇帝有任何亲属关系。
而且,内阁成员具有相对较长的任期,以确保他们的政策能够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明朝内阁制度相比起其他朝代的朝廷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明朝内阁制度虽然设立了内阁机构,但仍然存在权臣的问题,即实质上的决策者通常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内阁的地位相对较低。
其次,内阁成员虽然在理论上应该负责决策,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比较有限,往往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实施。
再次,内阁成员的选拔和录用标准相对较高,这也是为了确保内阁的专业性和执行能力。
总体而言,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相对开明和较为进步的官僚制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朝廷的决策效率和运行效率,并起到了一定的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
然而,由于明朝内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短暂存续,也未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明朝内阁制名词解释
![明朝内阁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d1e6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8.png)
明朝内阁制名词解释明朝内阁制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也被称为“内阁官僚体制”。
它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由内阁成员共同决策,并协助皇帝进行国家事务管理。
下面对明朝内阁制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内阁:内阁是指由内阁成员组成的决策机构,是明朝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
内阁成员一般由内阁首辅、内阁参政(或参知政务)等官员组成,由皇帝任命,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实施。
2. 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的内阁成员中的最高头衔,通常是内阁的负责人,对内阁的决策负有最高责任。
他是政务方面的核心人物,对于国家决策、政务事务有较大影响力,同时也是皇帝的宰相。
3. 内阁参政:内阁成员之一,担任协助内阁首辅制定政策和处理政府事务的职责。
内阁参政一般是品级较高的文官或武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4. 内阁学士:内阁成员之一,负责起草和审核内阁的政府文件、文书等。
内阁学士是学者出身的官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策制定能力。
5. 内阁六部:内阁下设的六个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些部门负责各自的具体事务,如人事调动、礼仪典章、财政收支、军事组织等。
6. 内阁议政制度: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机制之一,即内阁成员共同参与决策的制度。
内阁成员在议政过程中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决策。
7. 内阁谕旨:皇帝对内阁的政策决定进行通知、批示的文件。
内阁首辅或内阁参政接受内阁谕旨后,会将有关决策内容传达给内阁其他成员,具体落实政策。
8. 内阁决议:内阁成员在讨论和协商之后,就特定问题进行决策并形成的文件。
内阁决议是内阁成员共同商讨的结果,具有官方政策的约束力。
9. 内阁章程:明朝内阁的运作规则和组织结构的详细规定。
内阁章程是为了规范内阁成员的职责、权限、权力运行以及协商机制等方面而制定的。
10. 内阁制度改革:明朝内阁制度在其历史发展中存在一些改革,如洪武年间设立内阁并试行内阁制,嘉靖年间的内阁改革等。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47e6a6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1.png)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时期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但直到明代中期才逐渐完善。
最初,内阁只是皇帝与官员们进行政治讨论的场所,但在明朝中期,内阁开始担负起了决策和执行政策的重要责任,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组织中的重要机构。
在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内阁成员的选拔和任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初年,内阁成员是由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担任,但随着内阁的权力逐渐加强,明朝中期开始采用了更为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有精通经学、文学和政治理论的官员才有资格成为内阁成员。
此外,内阁成员的职责和权限也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在明朝初期,内阁成员主要是皇帝的顾问,负责研究政策和建议皇帝决策。
到了明朝中期,内阁的职责逐渐扩大,开始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方案,并且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和决策。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 -。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10432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f.png)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也称“六省机构”,是明朝实施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明朝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枢。
明朝(1368-1644年)的内阁制度由朱元璋建立,它的主要原因是明
朝专断政策累累,未能统筹政务,所以朱元璋为了加强政府管理,保障中央集权,最终确
立了明朝内阁制度。
(1)明朝内阁制度以政府总理为主角,政府总理对外名义上代表皇帝,实际统内政,有“大臣表行变,帝王可不改”之说。
(2)明朝内阁是有诸多参议为附庸的,参议按甲鱼组织架构起六省,每省由负责筹
办政务的参政大夫管理,参政大夫协助总理处理朝政事务,其中一些显要参政大夫也能参
与朝政决策。
(3)明朝内阁另一重要职责是阻止官员重腐,朱元璋认为,惟有以吏治吏,政务才
可能有效地履行。
因此明朝内阁组建了以司空负责的吏部,主要管理官吏的任用、任免等
事宜;以尚书负责的节度司,主要管理行政部门的设置、机构体制改组等事务;还有以太
常为主管的教坊司,负责行政罚地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维护政府财政制度的平稳运行
等等。
明朝内阁制度积极推进了中央集权运动,调整和完善了行政体系,推动了明朝行政秩
序的稳定,也使明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机制,给明朝历史上
有赖于繁荣,也为清朝以及中国整体社会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内阁制度
![明代内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c8004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2.png)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内阁制度的诞生是源于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对政治改革的追求。
明太祖朱棣在位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其中之一便是建立内阁制度,将权力从皇帝身上分散出去。
内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朝廷的决策不再是个人决策,而是通过内阁的集体讨论决定,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明代内阁制度的核心是内阁,内阁由首辅、次辅和学士组成。
首辅负责主持朝廷政务,次辅则协助首辅处理政务,而学士则负责起草奏折和对政务提出建议。
内阁的人选由皇帝任命,而它的组成和分工则根据时事的需要而灵活变动。
内阁成员的选拔注重德才兼备,他们要有政治才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道德操守,以便更好地为朝廷的决策提供科学和合理的建议。
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朝政的决策更加集中和制度化。
内阁成员都是经过一系列选拔程序的精英人才,他们经验丰富,政治智慧超群。
内阁成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领域研究和解决国家的大事,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
内阁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决策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朝廷政务得到了更好的协调和处理,为明代政府的宏伟事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内阁制度的实施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阁成员在解决政务问题时,不仅会侧重于时政,还会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内阁成员之间的集体讨论和互相影响,产生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氛围,积极推动了政治的进步和发展。
内阁成员还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威信,他们的形象和作为对社会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进步和提高。
然而,明代内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内阁成员是由皇帝任命,因此存在人事任免的问题。
权臣可以通过操纵内阁成员的选拔和起用,从而影响内阁的决策和朝政的走向,这对于一个政治体制来说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c13b1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e.png)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是明朝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发展。
在明朝内阁制的实践过程中,它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与
缺陷。
首先,明朝内阁制的优点在于充分体现了大臣参政议政的意识,有利于政治制度的发展。
明朝内阁由“东阁大学士”和“西阁大学士”领导,辅之以六部尚书和一些辅佐官员,通过阁臣们的协商和讨论,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有效地提高了政治决策的质量和效
率。
其次,明朝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遏制权力下放的趋势。
在朝廷内部,明朝皇帝拥
有最高的权力和最终的决策权,而且内阁大学士的选拔和罢免由皇帝自己决定,所以内阁
大学士与皇帝关系密切。
通过内阁制度,皇帝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大权,加强对朝臣的掌控。
然而,明朝内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方面,内阁大学士的选拔往往以贵族血
统和个人背景优劣为主要参考,政治能力和治理经验则不被优先考虑。
这种选拔方式导致
了内阁中人才的匮乏,内阁制度的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明朝内阁制也存在污染附败的问题。
由于内阁大学士对皇帝的极度依赖,很容易被朝臣利用,进行权钱交易。
这些污染现
象影响了内阁制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使得内阁的讨论和结果有时候不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明朝内阁制 -回复
![明朝内阁制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d40c81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3.png)
明朝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用于集体决策和行政管理。
以下是明朝内阁制的主要特点和组织结构:
1. 内阁成立:明朝内阁制于明成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开始建立,成为明朝政府的核心决策机构。
2. 内阁职责: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包括制定政策、拟定法令、处理内外事务等。
3. 内阁机构:内阁设有首辅、次辅等官职,由宰相和参政组成。
宰相为内阁的最高领导,拥有重要的行政权力。
4. 内阁职位任命:内阁官员由皇帝任命,通常由经历官僚考试制度选拔的高级文官担任。
5. 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是内阁成员定期开会讨论政务的场所。
会议形式较为开放,内阁成员可以自由表达意见。
6. 内阁与皇帝:内阁与皇帝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制衡关系。
内阁负责具体的政务管理,但最终决策权仍归皇帝所有。
7. 官僚体系:除了内阁,明朝还设有各级官员和部门,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用于具体执行政策和管理各地事务。
明朝内阁制在政治体制上加强了集体决策和行政管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效率。
然而,随着明朝的发展,内阁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官僚体系的腐败、权力集中以及与皇帝的权力之争等。
这些问题最终也对明朝政权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朝内阁制度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度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893668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4.png)
明朝内阁制度的评价
明代内阁制度形成时间长,从未取得法定地位。
它从来都不是中央一级的正
式行政机构,但制度完整,模式固定。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始终屈服于皇权的
压力。
内阁受制于司法监督,矛盾深刻,但必须走司法监督的道路。
内阁和六部
经常互相争斗,矛盾重重。
内阁矛盾激烈,尤其是嘉靖之后。
在明代从形成到演变的过程中,内阁逐渐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制度
实践。
在这种制度实践中,内阁成员不是皇帝可以直接任命的,而是必须选择的,没有选择的内阁是不合法的。
朱元璋几乎无法应对繁琐的政务,但开国几代后,皇帝出生在深宫。
面对不
断变化的政务,他不可避免地不知所措。
最后,他不得不依靠内阁,甚至委托太监.这样,权力逐渐落入大学士之手。
比如张居正成了没有宰相名的宰相,内阁成
了没有中书省名的中书省,明末甚至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
皇帝对内阁和大学生的防治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有什么影响?为太监参与开
辟了一扇方便的大门,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正文:一:内阁的产生:1.宰相的废除: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2.内阁的成立: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
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
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明会要》记载: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明史》曰: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内阁。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只是避宰相之名而已,却“行宰相之实”。
二:内阁的发展: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指杨溥、杨士奇、杨荣),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1425年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
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此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
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至此,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三:内阁的运作方式: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正因为这样,使得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使得决策权发生了转移,使得当时内阁成为了实际上的最大权利机构: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
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四:内阁特点:1.内阁人员:明英宗后形成首辅制度,首辅又称首揆,即内阁的首领,其他阁员成为次揆,内阁首辅在内阁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
”明自宣德年间來,有非进士精英不入翰林院,非翰林出身不得入阁的成例。
明代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入翰林修习,没有一定期限,优秀的才能受到重用。
明朝内阁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三杨辅政”开始,到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明朝200多年的历史里,内阁出过许多优秀人才,如解缙,黄淮,著名的“三杨”,徐有贞,徐溥,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些人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如张居正等开创了自己的名臣时代。
2.具有合议精神:内阁虽然首辅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是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发表意见,在这点上甚至内阁制优于宰相制度,可以减低独相时期的宰相独裁机会。
3.内阁权力多依附于皇帝:明有不立宰相的祖训,大学士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因此在不少朝臣眼中,无名而行实,相当于无权而越职,即使在皇帝的默许之下,群臣也难以能甘服。
因此,只有在皇帝权威之下,内阁才能箝制群臣。
造成內阁只能依附于天子,不能自行其是。
也就是说,内阁权利并不具有“合法性”,只是加强君权的产物。
4.阁臣地位受到尊重:自宣德阁体渐尊以來,大学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惯例。
据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统计,一百七十名大学士中,卒于官及致仕共一百零九人,约占六成半。
获罪的只有二十八人,约占一成半。
可见其地位相当稳定,一般都很能直言。
5.选拔公平、大学士素质不俗:明代有廷推之制,大学士出缺,例由三品以上京官公推二或三人,请皇帝於名单中选拔,皇帝不纳可命再推。
皇帝不由廷推任命的大学士称“特简”,但受朝臣鄙视,鲜有能久安于位。
由于受公议约束,大学士素质一般不俗。
五:内阁对明朝政治的影响:1.强化了君主专制:明太祖废相本意,由君主兼理相职,六部分理日常政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
自內阁制度形成后,首辅以君命指挥六部,六部权利遭严重侵蚀。
然内阁只能依附君主,扩大内阁权利,无异扩大君权。
加上,内阁能否重用及其人选删减,全取决于皇帝一人,而内阁职权也似有君主委任得来。
例如神宗初年,张居正掌内阁大权,但张居正死后,内阁权力便立即下滑。
內阁制度随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根本就无节制的作用,事无大小,內阁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遂成为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助长了君主专制。
然而事实上,明朝真正意义上成功独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其后继的皇帝大多荒诞无为,谈不上独裁与专制,但是有内阁撑着,政府的各项工作仍能正常进行。
2. 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关,通过票拟、条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后决定于皇帝的硃批,而明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秉笔太监照内阁大学士之票拟批红。
宣宗以后,皇帝荒怠,深居内宮,硃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从此宦官透过司礼监的职务得以正式与外庭往来,宰辅之权便由内臣所侵夺,司礼监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横。
3.演成朋党的倾轧: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順”,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庭官僚的磨擦。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箝制,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皎洁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张居正任首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一展抱负,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搅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
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不副实的矛盾有密切关系。
六:小结明朝内阁制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在明朝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产生了诸多流弊,但是内阁的出现,部分代替了宰相的作用,使政治生态重新达到平衡,保证了政府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行。
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梦想他以及他的后世子孙永远掌握着绝对的大权,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孙们却逐渐创立并完善了有着宰相职权的内阁制——这恐怕就是历史的规律吧,人是无法与其抗衡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蔡善生《明朝内阁制的得失与影响专题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