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薰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论断。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从文化上看,唐朝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则是由中唐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和成熟期。

台湾学者傅乐成教授《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1972):中国本位文化的建立

复杂而进取

单纯与收敛。

一、“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910):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唐代后期与在此之后的宋代”为“近代早期阶段”,因为“这时的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证明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至少在唐代后期开始萌芽,而在宋代开始繁荣。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从公元一千年(北宋初期)开始,一直到现在,为现代阶段或中国文艺复兴阶段或中国的“革新世纪”。

1.有宋一代是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时代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权力结构又是以广大庶族文人为基础建立起来,是一个典型的文官政府。

2.权利结构引进了多种平衡机制。

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政,尤其是围绕庆历、熙宁变法展开的新旧两党之争,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性质。

北宋前期的党争双方,其主要领袖人物大都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忠实信徒,只为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的实现,而互不相让、争斗不止。

宋代士人从其政治心态而言,大都富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热情,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在政治上崇尚气节,高扬人格力量。范仲淹

朱熹: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使得政治上的自断、自主、自信为士大夫的群体自觉。

此行极光,此行愈光,此行尤光。

王十朋《读岳阳楼记》: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

1.政治性。

对政治伦理理想人格的尊奉,直接导致文学中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的强调和发扬。从政热情,在反映重大政治,社会题材,表达对国事民生的关心和意见等方面,其广度和深度都有唐人未及之处。宋代士人普遍养成议政参政的素质,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格,诗文成为他们干预时政的有利工具。

2.实用性

政论家论文:王安石“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为文也。”

文学家论文:欧阳修“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道学家论文:文以载道

文道关系成为宋代文学的一个基准

二、“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与文学的重理节情

宋代思想,儒释道三家合流是其时的一个基本趋向。三家合流的交汇点正是在“天人关系”上,即对人在宇宙间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把握。就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的高扬,表现出对吸纳天地、囊括自然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新儒学探究的一个主要命题,是人在自然天地之间、社会人伦关系之中的地位和使命,重视人“与天地参”的自主自觉性。所谓“内圣外王”,所谓“圣贤气象”,就是要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和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学结合起来,把道德自律与事功建业统一起来,使人人在内省修身中穷天穷地穷人之理,以臻于与天理合而为一,达到个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和谐融汇的美妙境界。这就从本体论上把人的伦理主体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邵雍《自余吟》: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余何足言!

宋学同时要求把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化为主体的自觉行动方式,作为实现上述最高境界的途径,这又造成对人的主体性的损害。

宋型文化“内省而广大”的特点,还表现在对不唯经、不唯圣的独立思考精神的尊奉上。宋人普遍具有自主、自信、自断、自豪的文化性格,不以圣贤之说、社会成见来替代自己的思考。

苏轼《上曾宰相书》: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苏轼言张方平: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学术思想,宋代的疑古批判精神造就了“经学变古时代”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

怀疑精神是自主人格的反映,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精神、开放心态。对于一

向奉为神明的经典文献,一切都须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辨加以鉴别、估量,这是汉唐先儒所不敢想象。望尘莫及的。

1.人文精神和知性反省的思辨色彩形成了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宋代文学中的普遍散文化现象。

宋诗以文为诗

宋词以文为词

宋赋以文为赋(文赋)

宋骈不太追求辞藻和用典,而采用散文的气势和笔调,带来一些新的面貌,而被称为宋骈

宋文增强了议论思理成分,如:“记”这种原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到宋代,不少记体名作却成了别一样式的议论文。《后山诗话》:退之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

宋代文学中的普遍散文化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知性反省、重理节情的思维特点。

情与理的关系成为评估宋代文学的一个难点。

钱钟书: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代诗歌创作从题材上而言,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社会政治诗,针砭时事,大胆议论,论辩滔滔,即使在写景、状物、怀古、酬答,也生发议论,表现出明显的尚理特点。

一是大量描写日常生活的题材,写法特点是不避纤细,不戒凡庸,悉照文人生活的原貌娓娓道来,合盘托出,使感情沉潜而内转,个性的发露则控制到似有若无,但却是文人生活原貌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盎然情趣和丰富情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