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合集下载

苏教版 必修三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课时作业

苏教版 必修三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课时课时作业1.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演替C.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选B。

演替应是群落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的过程,即使没有灾难,群落也会发生演替,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2.(2016·山东滕州期末)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解析:选D。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优势物种替换的过程,A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B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相对于次生演替速度来说通常非常缓慢,C正确;演替不仅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还是新物种的形成;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D错误。

3.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C.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解析:选B。

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5个阶段。

其中地衣阶段使坚硬的岩石表面逐渐变得松软,形成含有机物的岩石小颗粒,同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4.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1)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1)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对点训练]题组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B.影响因素不同C.起始条件不同D.演替过程不同答案 C解析初生演替的起始条件是原先不存在植被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则是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2.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原因是()①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 A解析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使得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灌木根系发达且比草本植物高大,所以在与草本植物的竞争中优势明显,很快就能成为优势种。

3.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答案 B解析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形成森林,此时的群落丰富度已达到顶级,趋于稳定。

4.(2018·淮安模拟)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 A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引起植被受损,其实并没有彻底消灭植物,而乙地火山喷发导致植被彻底被破坏,所以两地的群落演替应为不同类型演替,故A项错误。

题组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来存在过植被的地方只能出现次生演替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 B解析原来存在植被的地方,如果植被被彻底消灭则为初生演替,如果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则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营养结构逐渐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生物多样性逐渐提高,C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也可能使群落演替沿着正常方向进行,D项错误。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3生物群落的演替 同步测试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3.3生物群落的演替 同步测试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3一、单项选择题1.为处置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树立的大房郢水库曾经是相对动摇的生态系统,以下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水库中一切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经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动摇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作变化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反的生物散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不同水层散布的植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形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假设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构成树林C. 在群落演替进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是植食性植物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应用比灌木阶段更充沛3.演替进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缘由是〔〕A. 灌木繁衍才干较强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 草本植物较为高等D. 灌木较为矮小,能取得较多的阳光4.以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火灾事先草原的演替B. 过量砍伐后森林的演替C. 弃耕农田的演替D. 裸岩上的演替5.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进程B. 草原地域的农田在弃耕后末尾出现次生演替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十分慢D. 火灾事先的森林发作的演替是初生演替6.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进程B. 草原地域的农田在弃耕后末尾出现次生演替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十分慢D. 火灾事先的森林发作的演替是初生演替7.在寒温带地域,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构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 物种退化B. 外来物种入侵C. 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8.西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构成一片空地〔林窗〕,这时往往最先进入该区的是杨树、白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渐渐在这片区域生长繁衍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衍惹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植物类群也会有所改动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进程中,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坚持不变9.以下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B. 从火山岩〔裸岩〕末尾的演替C. 从旷费农田末尾的演替D. 从火灾事先的草原末尾的演替10.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中不阅历A. 富营养化阶段B.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C. 沼泽植物阶段D. 沉水植物阶段11.现存甲、乙两地森林因某种要素均遭到破坏。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六)生物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选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2.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选C 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白桦→云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解析:选A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而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4.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

课外小组的同学对一片闲置土地的部分植物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种群的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解析:选D 调查数据表明该地区植物丰富度在减少,而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营养来源,所以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不会增加。

5.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 弃耕农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题解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题解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题解析例1、下列的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与种群数量的相关性最小( )A .寄生B .代谢废物的累积C .捕食D .严寒的冬天【点评】代谢废物的积累属于生物有机体的生理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几乎没有关系。

寄生是通过寄生生物对宿主的影响,而使宿主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捕食的种群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但当捕食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的生存压力增加,种群数量下降,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下降导致捕食者食物短缺,捕食者的数量随之下降,所以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严寒的冬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主在是非生物因子——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造成的,低温影响植物的生长,低温影响到动物的食物来源等。

【解答】B【总结】本题综合了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例2、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A .竞争、捕食、共生B .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共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共生、捕食和竞争三类种间关系的理解。

图甲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呈同步关系,因而属于共生关系。

图乙中两种生物的增多和减少存在连带关系,即一个的高峰和低谷均在另一个之后出现,属于捕食关系。

图丙中两种生物的关系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种群密度增加,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却随之减少,属于竞争关系。

【解答】B【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图形的理解。

例的植株数( )A .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 .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 .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 .大麦和燕麦均减少【点评】本题要求读懂表格,弄清楚大麦与燕麦在同一生存环境中的关系。

从表格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当播种的大麦占20%的时候,收获到的种子占了42÷(42+133)×100%=24%,说明在相同环境中大麦比燕麦优先发展,占了上风。

高中苏教版生物必修3作业:3.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高中苏教版生物必修3作业:3.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建议用时:25分钟)题组一群落演替的类型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D[初生演替的起点条件差,演替速度慢;次生演替的起点条件好,速度快;农田中的次生演替起点一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多样性增加,所具有的能量增加。

]2.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绝灭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B[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绝灭,A错误;b处所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绝灭,可表示火山爆发,B正确;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C错误;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仅是时间问题,还要取决于气候条件,D错误。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B[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题组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物在不断地发展,所以群落的演替也不会停止B.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结果C.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群落演替并非永无止境,最终都要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物群落的演替》(含答案解析)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物群落的演替》(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生物群落的演替》1.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2.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3.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6.群落演替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B.新物种迁入的最初表现大多是种间相互制约C.新物种定居后会出现生态位的分化D.种内斗争的加剧不利于群落更替7.下列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蒙古草原牧场的演替B.火山喷发形成长白山天池后的演替C.整体搬迁到山下后的山村的演替D.大兴安岭砍伐森林后的恢复演替8.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5)

3.3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5)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 .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C •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答案】C2.(2013烟台期末)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哪项外均是未来演替的趋势()A .自动调节能力将增大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C.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化D.种群的丰富度增加【解析】群落演替过程,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提高,非生物的有机质增多。

【答案】B3.(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D4.(2012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 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 B 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 D 项正确。

【答案】B5.(2012东莞高二质检)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群落的次生演替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比次生演替速度要慢得多D •动、植物群落的演替都与光照条件有关【解析】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演替方向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如干旱条件下不可能演替为森林;次生演替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其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存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植被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光照条件影响动、植物群落的演替。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课题:生物群落的演替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________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________上发生的演替,称为________演替。

②过程:__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群落阶段。

③实例:(2)次生演替:在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而消失,但原有的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__(如地下茎)有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如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渐变为灌木群落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典型例题剖析(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典型例题剖析(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典型例题剖析(苏教版)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典型例题剖析(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新题解答【例1】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最大的()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解析: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A选项即是。

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B、D选项即是。

第三类是人类活动。

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

四个选项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各因素的主次关系。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挖掘课本,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

【例2】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解析:演替分为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我们要在不超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认真领会此概念,要敢于大胆扩展,勇于创新。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月考试题(苏教)生物必修二月考生物试卷2012年3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D.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2.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A.子二代不出现性状分离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C.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是3∶1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3.绵羊的白毛(W)为显性,黑毛(w)隐性,一只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了6只小羊,3白3黑,这2只亲本的基因型是()A.Ww×wwB.WW×wwC.Ww×WwD.WW×Ww4.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纯合亲本与杂合体交配,子代中具有与双亲基因型都不相同的个体的比例可能是()A.0B.25%C.50%D.100%5.如果精原细胞中的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从理论上分析能产生精子的基因组成类型有()A.3 种B.6 种C.8 种D.9 种 6.在生物性状遗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A.具有等位基因的个体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C.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D.自花传粉的个体7.一只杂合的黑毛家兔产生200万个精子,这些精子中含隐性基因(白色基因)的约有()A.25 万B.50 万C.100 万D.200 万 8.下列生物的基因型中,不属于杂合体的是()A.AaBBB.AAbbC.aaBb 9.果蝇体细胞中含有四对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杂合的基因,在果蝇产生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A.1/2B.1/4C.1/ 8D.1/16 10.如果用皮毛黑色(D)光滑(r)的豚鼠与皮毛白色(d)粗毛(R)的豚鼠杂交,其杂交后代是黑色粗毛18 只,黑色光滑 15 只,白色粗毛 16 只,白色光滑 19 只,则亲本最可能基因型是()A.DDrr × ddRrB.DDrr × ddRRC.Ddrr × DdRrD.Ddrr × ddRr11.雌豚鼠的卵巢中,含有20个带黑毛基因的杂合型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产生带黑毛基因的卵细胞()A.10 个B.20 个C.40 个D.80 个 12.下列现象,属于减数分裂细胞特有的是()A.有纺锤体的出现B.有染色体的出现C.有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13.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A.YRB.DdC.BVD.AB 14.人类的卵细胞中,在正常情况下,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数目是()A.22 + YB.44 + XYC.22 + XXD.22 十 X 15.若某家庭已有4个孩子,3男1女,那么再生1个孩子是女孩的几率是()A.0B.1/2C.1/4D.1/8 16.多指症为显性遗传病,如果父母亲中有一方患多指症,子女中既有多指的,也有正常的。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随堂训练:第3章 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随堂训练:第3章 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在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2、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B.群落中个体数量增多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常常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4、以下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B.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C.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D.裸露岩石上的演替5、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为动物的垂直分布提供可能6、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7、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数(种)演替阶段群落类型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 草丛34 0 02 针叶林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106 31 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8、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承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1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可表示火灾后草原的演替B. 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 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1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配套K12】江苏省射阳县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配套K12】江苏省射阳县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课题:生物群落的演替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________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________上发生的演替,称为________演替。

②过程:__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群落阶段→________群落阶段。

③实例:(2)次生演替:在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而消失,但原有的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__(如地下茎)有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如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渐变为灌木群落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4.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word同步测试题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word同步测试题

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单选题(2分X 20=40分)1.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D. 出生率和死亡率2.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如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5.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央划一个大小为1m i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种群性别比例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 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3.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A. 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4.10等份,在每份的中10等份,在每份的中S (3)1982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 下列有关种群“ S ”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A.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7. 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 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如下图所示)。

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A . i 和nB . n 和川 C. i 和川 D .川和i8.某细菌种群随时间延续营养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菌株,它们能够利用原来菌种产生的有害代谢废物。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202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202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3课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

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3.说明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个体。

其是由个体组成,但并非是______________的简单相加,二者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种群的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其中数量特征主要包括:①________________;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____________;④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1)概念:________________或体积内某一种群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它是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参数。

(2)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①样方法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选取若干________,通过计算若干________中某种生物的________个体数,然后以其________________估算种群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1.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演替C .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选B 演替应是群落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的过程,即使没有干扰和破坏,群落也会发生演替,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

2.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可分别表示( )A .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 .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 .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 .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解析:选A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逐渐增加的。

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渐减少。

3.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A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选D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 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岛屿已到了森林阶段,一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替;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在接近考试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每一个科目的练习。

试题卷的练习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呢!你准备好了吗?接下来是由小编为你带来的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选择题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

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下面的哪一个结论是错误的?(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B.生物Ⅱ可能以生物Ⅰ为食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C.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A.这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综合题在l ~5 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100ml 的井水与0 . 05g蛋白胨作为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群落的演替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 一般来说,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 •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环境变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B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D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物种竞争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群落稳定和平衡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 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D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B .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D.增加植被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7.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A .围湖造田B .过度放牧C. 封山育林D .退草还耕【能力提升】&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B .原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D .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11. 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 )A .地衣使土壤有机物增多B .有机物越丰富,土壤透气性越差C.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增加D .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12. 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多 选)()A .光裸的岩地上最终也会演替出森林,属于原生演替B .农田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

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 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

这种现象属于次生演替C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火灾过后的草原群落演替,其演替过程开始 题号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并绘制了如下两图。

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 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 者的净生产量。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__ ( “促进”、“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点 对应的放牧量。

⑵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线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乙图中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 A 〜D 之间,为什么?⑷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 C 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⑸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实验拓展】14.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探究酸雨对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 S0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a •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 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进行标号,即为 A 、B 。

向A 烧杯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 ; B 烧杯加入 ________________ 。

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察, 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观察并记录。

d.分析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生产再的步生产虽(1) 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

(2) 加入干稻草并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观测到的生物来源于(4) 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图所示:0 10 20 卵 40 50 60 70 R0 90 培养时间F<1 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时, 种群中 ________ 、 ________ 占优势, 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

② 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群落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_ 。

生物群落的演替答案 1. C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应是原生演替;不论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环境适宜条 件下所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形成的终极群落均是森林。

2. D本题主要考查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3. A [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环境变化是该群体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 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 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4. C [群落演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人类活动。

植树造林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海洋中与陆地上的群落都是在不断演替的。

]5. C [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是为了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C [群落的演替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不能任意 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7. C [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 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

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高,有利于群落的正面演替。

] & D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 群落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与次生演替相比, 原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 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相对稳定, 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 火灾过 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食性昆虫的繁殖体, 因此,再重新形成森 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种群数F 个mL 性增加+所4有 滴虫臨毛虫变形虫农IT1中的次生谊禅 一艇起点生物为一> 年生臣本擅物 顶生演替:怦劳,速度粧的能 iSWJJIi进样、鞋肾赧養9. C [ 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杂草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10. B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的慢;群落演替主要受内因决定,外因也影响演替;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属于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11.B [地衣阶段中的地衣使土壤有机物逐渐增多;微生物大多数为异养,有机物越多,微生物越多;灌木会代替草本植食性昆虫的优势而发展为灌木阶段;不考虑其他因素,有机物越丰富,透气性越好。

]12. ABC [ 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食性昆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食性昆虫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3. (1)次生演替促进 A (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食性昆虫,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 (答对两条即可 )解析放牧引起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食性昆虫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

一般正常的放牧,能促进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

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

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 。

根据放牧引起的演替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食性昆虫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

在草场建设上实行“ 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原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子,为提高植食性昆虫覆盖度创造条件。

14. (1)b.适量的S02溶液等量的蒸馏水c:相对密度⑵①灭菌②提供有机物⑶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4)①滴虫肾形虫②由复杂到简单解析干稻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而不能有其他生物干扰,所以要灭菌;观察 S02对群落生物的影响应设臵对照实验,而最终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加入的池塘水或空气;在研究群落数量变化时只能从其相对密度来考虑;从实验结果的曲线中可知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在起始段内数量较多的生物是滴虫、肾形虫;由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是有限的,所以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