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教案设计.doc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北林区津河镇中学校陈继东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文艺论文。
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
课文中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章共10个段落。
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就明确地提出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接下来,文章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
第二段作者先用下定义的方式做出界定,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生情。
之后第3、4段借助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5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这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作者认为要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6段举齐白石画虾的实例,论证了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7段举毛主席《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第8段作者借助自己的创作体会来谈。
作者指出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指出长期观察的重要性。
强调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会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说假话不行。
最后在第9段探讨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指出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设计意图:二、通过课本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议论,论述性的文字的特点是什么。
区分观点课证据。
明确观点的证据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自主独立地阅读议论性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创作意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从而有效地鉴赏古代诗文及绘画、音乐艺术作品。
三、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思路,本文界定基本概念,再逐层论证,由理论探讨,实例分析逐步过渡到创作实践,思路清晰,可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议论性的文章,对于观点的证据,论证思路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在写议论文方面的不足也很多,比如对于议论的语言特点认识比较模糊,论证思路的把握不到位,写作实践能力较弱,缺少质疑问难。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山水画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欣赏山水画的美。
2.难点:深入体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2.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名作品。
2.素材: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用于课堂欣赏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学生边听边欣赏课件中的山水画作品,感受文字和画面的结合。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尝试自己描绘出作品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充满了艺术感和想象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文学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山水画的意境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能够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山水画的热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能够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山水画的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讨论、写作等,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山水画产生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解释一些生僻的字词。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并互相交流。
4.写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并互相展示和评价。
5.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山水画的意境》和课文主要内容,如山水画的定义、意境的含义等。
初中语文_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同学们请欣赏。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的学习,从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首先,同学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展示1.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结构方式。
3.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体会山水画意境之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我们一起读一下。
三、知识冲浪,夯实基础在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积累相关基础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作者简介(教师解读)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惆怅(chóu chànɡ)暮霭(ǎi)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夔门(kuí)真挚(zhì)渲染(xuàn)请大家特别注意“掠”字的读音。
3、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学生齐读学生看屏幕学生识记重点知识学生齐读学生识记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说课稿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观念,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时,可能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深入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难点:欣赏和分析山水画,提高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作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3.分析: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
4.实践:分组进行山水画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画的魅力。
5.总结: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山水画的意境历史艺术特点创作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品欣赏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深入欣赏和分析山水画。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难点: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册、画作等。
3.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课件,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画作分析,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山水画美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山水画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绘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难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画作图片等,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中国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5.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价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和理解山水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原因: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相关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如山、水、人物、景色等。
3.艺术特点:分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4.欣赏方法:教授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如何看、如何品、如何悟。
5.实例分析:欣赏、分析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6.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水画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7.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山水画的意境和欣赏方法。
8.课堂练习: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山水画,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欣赏方法等。
2.设计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____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反思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山水画的意境》这一课程有所思考和总结。
本文旨在反思自己在这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一些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这一课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点讲解不够生动在阐述山水画意境时,过于依靠书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因而,学生一定程度上会感到闷,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容。
因此,我认为在讲解内容时需要增加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2.课前准备不充分我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那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一问题影响到了我在教学中的表现。
下课后,我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许多理解错误。
这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准备不充分而导致的问题。
3.教学流程不够清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够注重讲解的清晰度。
这使得学生难以记住所学到的知识点。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必须注重流程的清晰性以及对于知识点的深入讲解。
二、教学方法为了改善上述问题, 我需要将以下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
1.创造生动的场景在教学中,通过模拟山水画可以创造生动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程。
这将使学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更感兴趣,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预习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我需要做足预备功课,预防可能出现的错误。
这将使得我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有所提升,同时也将使我更有信心地面对学生。
3.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含义以及其表达方式,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当中,以更加地贴近学生和促进学习效果。
同时,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层次性,并且在术语方面力求准确。
这将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经验上述的教学方法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以下几点:1.积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回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诉求和反馈,以了解学生是否正在理解知识点。
结合这些回应,我可以更好地进行指导和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学生在深入理解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山水画的意境》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重难点三:个性化教学与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设想: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富有山水画意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山水画产生好奇心。
2.新课导入: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山水画的意境表现,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示范讲解:教师现受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4.鉴于学生在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山水画基本知识的掌握。由于山水画涉及的技法、历史背景等方面较为丰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吴冠中先生所写。
文章从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教材选择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审美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理解意境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教学难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欣赏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画作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掌握意境创造的原理。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分析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4.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一幅山水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山水画的历史发展2.意境的创造原理3.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初中语文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同学们请欣赏。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的学习,从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首先,同学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展示1.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结构方式。
3.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体会山水画意境之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我们一起读一下。
三、知识冲浪,夯实基础在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积累相关基础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作者简介(教师解读)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惆怅(chóu chànɡ)暮霭(ǎi)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夔门(kuí)真挚(zhì)渲染(xuàn)请大家特别注意“掠”字的读音。
3、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学生齐读学生看屏幕学生识记重点知识学生齐读学生识记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14 山水画的意境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14.山水画的意境龙里县第三中学刘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自然、有趣的情景话题,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说出来、写出来,为下文“写景即是写情”“要由真情实感”等相关“意境”话题造势,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要求。
三、检查预习1.分别从字词、文学常识、课文自读批注等方面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要求组长进行检查并汇报。
2.强调重点识记内容,标记、朗读巩固。
四、课文自解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解读以下问题。
1.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五、意境导解根据“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描述,看漫画,猜人物。
(注:因学生欣赏山水画意境有难度,故选用人物漫画。
)文章思路要求学生在对“四”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给出的结构提示,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七、合作探究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明确: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同学们请欣赏。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的学习,从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首先,同学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展示
1.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结构方式。
3.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体会山水画意境之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我们一起读一下。
三、知识冲浪,夯实基础
在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积累相关基础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作者简介(教师解读)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惆怅(chóu chànɡ)
暮霭(ǎi)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夔门(kuí)
真挚(zhì)
渲染(xuàn)
请大家特别注意“掠”字的读音。
3、词语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学生齐读
学生看屏幕
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学生齐读
学生识记
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
四、初探,把握行文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要求: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学习方法。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内容说说“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文艺论文,具备一般议论文的特点。
同学们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吗?这篇文章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总领了全文。
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学生速度课文,梳理文章论证思路,了解文章结构。
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总领全文。
然后具体阐述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举例分析来论述。
最后阐述怎样获得意境,强调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这就需要画家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结尾说明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3、朗读课文划分结构,并说说文章结构特点。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第三部分(5-10):怎样获得意境。
层层深入
4、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
做批注
同位讨论
小组合作
学生合作交流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六、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要分析。
探究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
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七、拓展延伸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选择自己熟悉、印象深刻的材料。
注重对象的精神实质,极力渲染情感,创设鲜明的意境。
写出新颖独特的感受。
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
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作业学生讨论
学生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积极回答
1、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2、大家课下读一读老师给大家印发的袁行霈《论意境》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两篇文章,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
十、板书设计
意匠
灵魂意境(核心概念)
景情(关键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修养,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对中国的山水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尤其是课文在引入意境的时候,运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难度。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前面对议论文的学习,学生已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所以,在这一课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及对
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应用。
《山水画的意境》效果分析
通过这堂课,学生掌握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入手,结合诗词的意境美,感受到了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学生探讨课文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了解了文艺性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对论证方法的运用又进一步规范了答题模式。
《山水画的意境》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读书与艺术鉴赏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意境以及如何获得意境,谈了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的原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并提出了意境与意匠之间的关系。
还指出好的山水画意境和意匠都要具备强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本文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作者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入手,结合诗词的意境美,引领我们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学习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并迁移运用到欣赏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票养。
《山水画的意境》评测练习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惆怅(chóu chà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