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生态的发展历史(ppt 75页)
养殖水域生态学第十二章水体渔业生产力PPT模板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 养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 意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Thienemann(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营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出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Ry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
在选择引种驯化的对象时应遵 从的准则
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引种驯 化的对象。这时应该从4
1.地理学准则 根据物种现有分布区和将引入水体
3.生物学准则 分析将引入的水体中是否存在着在生物 学上与引入种相近的其他种群,如不存在则驯化易于成
对于伤害经济鱼类的凶猛鱼类,必须严格控制其 数量,必须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采取适当方法大力捕 捞。
1.水体渔产力取决于那些因素?各因素的作 用如何?
2.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有那些方法?比较各种 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说明鱼池施肥和农业施肥的异同点以及施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ppt课件
1
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脊椎动物是 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 进化而来。
而鱼类的出现则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 无颌的 无脊椎动物向有颌脊椎动物进化的 一个质的飞跃。
2
化石记录显示,在泥盆纪已出现了鱼类的 主要类 群,最早的鱼类星甲鱼出现于奥陶 纪。 鱼类的起源鱼类是低等的有颌,变温, 适应水生生 活的脊椎动物。在志留纪,由 原始的有头 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下颌的脊 椎动物,即 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现生 的适应水生 的形形色色的两大类鱼:软骨 鱼类和硬骨 鱼类。
了3个 阶段:早期阶段为软骨硬鳞类以古鳕 鱼类为代表,泥盆纪开始 出现,石炭纪是 它的全盛时期,到三叠纪渐渐被全骨类代 替, 到白垩纪绝迹。体呈纺锤形,被菱形 硬鳞,骨骼大部分为软骨, 脊索发达,上 颌固定在颊部,歪尾,上叶覆有鳞片。
17
全骨类
• 全骨类比软骨硬鳞鱼有明显的进步。椎骨 骨化,上颌不再固定在颊部,歪尾,鳞片 变薄。化 石在三叠纪开始出现,全盛时期 是中生代,到中 生代后期渐被真骨鱼类取 代。现代生存的只分布于北美。
6
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
• 棘鱼类 • 盾皮鱼类 • 软骨鱼类 • 硬骨鱼类
7
棘鱼类
8
棘鱼类
9
盾皮鱼类
10
盾皮鱼类
11
软骨鱼类
12
•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以来, 就 已明显的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股 道上发展 来的。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 棘鱼类则是硬 骨鱼类的近亲。 由于软骨不 利于保存化石,除少数情况外,保留 下来的 大多是一些牙齿和鳍刺。
13
软骨鱼类
14
15
硬骨鱼类
淡水鱼养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47页PPT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ppt 48页)
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数
2010年,全球以渔业及水产养殖初级生产为生的人口估计有 5480万,其中估计有700万为临时从业的渔民或水产养殖户。亚洲占世 界总数的87%以上,仅中国就有近1400万人(占世界总数26%)从事渔业 或水产养殖。
排在亚洲之后的依次是非洲(7%以上)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 区(3.6%)。约有1660万人(占世界总数约30%)从事水产养殖,其中 绝大多数集中在亚洲(97%),随后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1.5%) 和非洲(约1%)。
在2010年,2020万吨用于非食品用途,其中75%(1500万吨)被制 成鱼粉和鱼油,剩余的510万吨主要被用于观赏、养殖(鱼秧、鱼苗等)、 做饵料、药用和直接用作水产养殖、畜牧生产和皮毛动物养殖的饲料。
2010年水产养殖区域和世界前十位生产国
201产量
尽管一般认为饲料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限制,但养殖食用鱼 产量的三分之一(2000万吨)目前不进行人工投喂。牡蛎、贻贝、蛤、 扇贝和其他双壳贝类物种在海里和泻湖中的养殖环境以天然饵料为食生 长。鲢鱼和鳙鱼通过施肥增加的浮游生物为食,以及在同一多物种混养 系统养殖物种的废弃物和剩余食料为食。稻田养鱼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普 遍实践,特别是在亚洲。
世界水产养殖非投喂型和投喂型物种产量
分养殖环境的世界水产养殖产量以及相关份额
水产养殖的物种
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构成是:淡水鱼类(56.4%, 3370万吨)、软体动物(23.6%,1420万吨)、甲壳类(9.6%, 570万吨)、海淡水洄游鱼类(6.0%,360万吨)、海洋鱼类 (3.1%,180万吨)和其他水生动物(1.4%,81.43万吨)。
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另一个高产水平,为6000万吨 (不含水生植物和非食用产品),预计总产值1190亿美元。2010年世界 食用鱼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一未使用饲料,为双壳贝类和滤食性鲤科鱼类。 包括养殖的水生植物和非食用产品,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为7900万 吨,产值1250亿美元。
中国渔业发展史
中国渔业发展史中国渔业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类的早期发展阶段。
那时⼈类以采集植物和渔猎为⽣,鱼、贝等⽔产品是赖以⽣存的重要⾷物。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渔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逐渐降低,但在江河湖泊流域和沿海地区,渔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程度不等的重要地位。
原始⼈类在居住地附近⽔域中捞取鱼、贝类作为维持⽣活的重要⼿段。
(挪威⼂当代邮票⼂阿尔塔岩画)距今四千-⼀万年的新⽯器时代,⼈类捕鱼技术和能⼒有了相当发展。
(中国⼂当代⼂任宇、董祖诒、胡雪泳邮票⼂河姆渡遗址:划桨⾏⾈)商代渔业经济占有⼀定地位,周代是渔业发展时期,捕鱼⼯具⼤改进。
(中国⼂当代⼂孟祥斌邮票⼂天津民间彩塑:渔归)唐代的淡⽔捕捞很发达,内陆⽔域捕鱼已有专业渔民,渔具都已齐全。
(中国⼂台湾⼂当代邮票⼂古画第三组:五代⼈《雪渔图》)明代的淡⽔渔具可分为⽹、罾、钓、⽵器四⼤类,很多渔具沿⽤⾄今。
(中国⼂当代⼂孙传哲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望江亭)池塘养鱼始于商代末年,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
(中国⼂清代⼂费拉尔邮票⼂伦敦版蟠龙:跃鲤)隋唐以后皇室宫廷养鱼盛⾏,隋炀帝筑西苑,内有池种荷、菱和养鱼。
(中国⼂台湾⼂当代邮票⼂蒋夫⼈⼭⽔画:荷塘柳荫)宋代养⾦鲫鱼,开始池养,后为盆养,蓄养过程中培育出不少新品种。
(中国⼂当代⼂韩象琦邮票⼂⼉童:游戏)明、清时期中国⾦鱼在16世纪开始传⼊⽇本、欧洲,以后⾄世界各地。
(中国⼂当代⼂孙传哲邮票⼂⾦鱼:红龙睛)中国古代主要养鱼外,还养殖贝类和藻类,明清时期养殖更加⼴泛。
(中国⼂当代⼂王虎鸣邮票⼂近海养殖:海带)1949年以来,中国渔业机械长⾜进步,对保证渔船作业起了重要作⽤。
(中国⼂当代⼂卢天骄邮票⼂⼯农业⽣产建设图案:渔业)。
淡水鱼养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这样不仅不增加日投喂量,反可略减少日
投喂量。 2021/5/2
20
第20页/共44页
4、影响饵料系数的因素:鱼种质量、饲料品 质、池塘条件、水质状况、气候条件、放 养模式、捕捞规格及季节、水质调控、投 喂技术、鱼的病害、统计方法等。
2021/5/2
21
第21页/共44页
四、管:抓好池塘水质调节、饵 料投喂、鱼病防治等工作;坚 持巡池并做好池塘日记,及时 发现、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解 决问题。
3、养鱼用水通常是春季随水温升高及鱼体长
大渐提高水位,冬季则是随水温下降而降 低水位。通常是水温<20℃时,水位为 0.8~1.2米,水温≥22℃,水位为1.2~1.5米, 夏季高温季节将水位加到最高。
2021/5/2
3
第3页/共44页
4、溶氧与酸碱度:为衡量水质的两个重要指标。“酸碱度适中,
其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及光合作用产氧和鱼类较好地利
钟。③、加强池塘及水、饵料、食场、工具消毒即“四消”管理: 经常性地用漂白粉250—500克/亩兑水泼洒食场,以杀死多种病害 微生物,随时捞除饵料及其 附近的杂草。④、在鱼病流行的4~6 月和8~10月,搞好水体消毒,每隔20天用0.3~0.5ppm强氯精或 1ppm漂白粉和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间隔用20~30ppm生石灰 发浆泼洒(对水体消毒及调节水体酸碱度)。
的混养模式(水深1.4-2米,面积5-8亩,配备增氧设施)
/
/
项目
规 格 ( 克 尾 ) 数 量 ( 尾 亩 )
鲫鱼
肉食 建议 鳊鱼 草鱼 花鲢 白鲢 性鱼 用料
类 品种
50-75 25-50 50 50-75 50
不影响主 前期:
风雨60年淡水渔业创辉煌(上)
那 时 肉 比鱼 贵 , 方沿 海一 带 , 玉米 北 “ 或高梁饼加 带鱼” 就是 一般民众最佳 餐食搭 配— —既营养 又便 宜。 稍后淡水 养殖即受到重视 , 内陆水 域 因 在 内地 , 不受 外界 因素干 扰 , 别像 湘 、 、 特 鄂 赣、 皖等淡水水域 十分丰富 , 称鱼米之 乡, 虽 但 多数只会捕 鱼, 为发展养鱼 只有向江浙等 地学 习 , 当时浙 江菱湖的养鱼技工 遍布以上 各省 , 渔场都 必须请他 们坐镇 。 办 水产教 育科 研开始起步 ,O 5 年代初我国 水产院校 内第 ~次设立 了本科 ( 9 3 15 年之前
只有专科 ) 当时对资 源增 殖能力认 知程度不 高 , 以
、
风 风 雨 雨 6 年 0
1建 国之 初到 改革开放 、 大 略地讲 , 放初 到 5 年代 末 , 解 0 从战 乱 转入 和平 建设 , 民众对 未来 充满憧憬 , 产 生
积极性高涨 , 业发展较快 。14 年全 国水 渔 99 产 品 产 量 仅 5 - 万 吨 , 15 年 即 达 到 2 4 到 97 36 万吨 , 产了 5 倍 。不过 当时以捕捞 4. 9 增 . 6 渔业 为主 , 养殖 渔业处于起步 阶段 。以长江
色的产 品基地 , 没有 一定 的生产 规模 , 没有 产 品的批量优势 , 品就不会在 市场 上产生 产
号 召力 , 产地就 不会 为人知 晓 , 不会 吸引 就
信息 网站 , 逐步形成 上接 水产品市 场的信息
大 网络 , 内联 千家 万户 , “ 为 订单渔 业” 的发
外地企业 来当地与农 民签定订单合 同, 订单 就难 以上 规模上 档次 。二是要 充分 利用现
全市 “ 订单渔业 ” 逐步走 上健康发展之路 。 ( 通联 :2 5 0 2 5 0 ,江 苏省 姜堰 市姜 官路 21 5 号姜堰 市水产技 术指导站 )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划分与胚胎发育PPT精选文档
2. 国内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的相关研究
优点:直观描述鱼类完成早期发育的时间长短,
缺点:由于不同的种类或者同一种类在有差异的水温条件 下完成早期发育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不同的鱼类 即使经历相同发育时数,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具 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特征,很难从这些鱼类早期发育的描述 中筛选出可识别的特征用于种类鉴定
12
2. 国内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的相关研究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世纪末,对草鱼、青鱼、 鲢、鳙等的研究,把鱼类从受精卵到具有成鱼形态的早期 发育阶段划分为连续的48个时期,并分别总结各个时期的 特征以资识别。
鲢鱼 草鱼
鳙鱼
青鱼
13
2. 国内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的相关研究
优点:这种划分方法依据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 进行描述,容易选择识别特征,因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 鱼类早期发育过程的描述方法。
32
六、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1. 水温
卵发育的水温范围随种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一范围不会超过 产卵季节和场所的水温变幅。
家鱼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28℃,适宜温度为22~28 ℃,最适宜温度为25~27 ℃。
? 南方鲇的胚胎温度范围 ? 最适宜温度
33
种内胚胎发育 历时受水温影响很 大,在可以耐受的 温度范围内两者通 常呈负相关,即发 育历时随水温降低 而延长,随水温上 升而缩短。
8
9
2. 国内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鱼类发育阶段的描述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
(1)从事海洋鱼类研究的学者主要沿用国外的方 法,同样也把鱼类的早期发育分为胚胎期和仔鱼 期(张仁斋 ,1981;万瑞景等,2005)
10
渔业发展历史
渔业发展历史
渔业是人类远古时期开始发展的产业之一,历史悠久。
现代渔业起源于18世纪初期的英国,当时一些商人开始将捕鱼作为一项收入丰厚的商业活动。
19世纪初期,气象学家开始预报潮汐,促进了渔具的技术创新,并带动了渔业的发展。
在现代,渔业已成为全球亿万人需求的行业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渔产品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同时渔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渔业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包括渔业衰退、过度捕捞、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浪费和非法捕捞等问题。
为了保护海洋及其资源,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调控渔业,包括设立保护区、减少捕捞量、推广可持续渔业和鼓励捕捞非目标物种等。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可持续渔业的发展,渔业正在走向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
能源技术的进步使得不断有更多的增值功能加入到渔业中。
例如,利用新型设备来捕捉或寻找鱼群,而无需依靠卫星数据。
同时,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各种新型钓具和渔具的技术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渔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并且与所有海洋相关的行业都存在交叉点。
各国需要采取持续性的策略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以使他们成为可持续的开发以及保护海洋生
态系统的保障。
随着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一切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淡水渔业生态的历史
☆渔业资源的利用是人类了解淡水水体的开 始 ☆我国从殷商时代起开始池塘养鱼 ☆是世界上淡水养殖最早的国家。 ☆我国劳动人民成功地选育出青、草、鲢、 鳙四大经济鱼类品种 ☆公元前460年范蠡的“养鱼经”是世界上第 一部养鱼著作。 ☆“癸辛杂识”、 “本草纲目” “农政全 书” 都记载了有关淡水生态的基本知识。
淡水(渔业)生态
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 心
淡水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主要分 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内陆水 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 学科一样,淡水生态学的研究 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 落和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通 过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的研究,阐明其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以及演替和平衡的 规律,为加强内陆水体的水质 管理,防治水体污染或富营养 化,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淡水 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所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都 为生态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生态学已是一门初具规模的科学, 以分类和形态描述为基础的淡水生物学,在发 展过程中不断充实生态学的内容,并逐步从生 物个体的研究推进到种群和群落的研究 Tansley(1935)—“生态系统”(ecosystem) Thienemann(1939)—“生物系统” (biosystem)lindemann(1912)—“营养动
内陆淡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是有限度的,其平衡状态往往 因强度过大的外来干扰而遭到破坏。 近十多年来,淡水水体的污染或富 营养化,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自 然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后果。
三、淡水环境
水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物质之一。据估计, 地 球 上 的 水 量 共 约 137×108 立 方 公 里 , 其 中 97.6%的水积蓄在在海洋,余下分布在两极冰冠、 冰川、地下、内陆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内陆 水体的水量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016%,其中淡 水水体的水量占55%,盐湖和内陆海的水量占 45%。地球各部分的水量分布,是通过降水、迳 流和蒸发所构成的水循环而维持相对稳定的, 内陆水体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态”(trophic- dynamic)、 Cyк ч с в (1942)—“生物地理群落”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生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在继续进行种群和群落研究的同时,逐渐把 注意力集中到作为一个功能单元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水体严重污染或富营养化, 更加注重视并广泛开展了生态系统的研究。
一、发展简史
内陆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 泽、池塘等,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各种 不同的规模,其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 的0.5%。这些水体不仅是人类生活与工农 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航运、发 电、渔业等方面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利益。 同时,内陆水体作为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特点是,生态学与系统论、数学、物理、化学等 门学科相结合,采用现代实验工具和技术,并结合 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对复杂的生态学过程进行定量 分析。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建立生态系统的数学模 型,以预测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动态行为,已 建立了许多湖泊、水库、河流等的水动力学、生态 学模型,尤其是关于营养物循环和初级生产过程的 模型已在水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2、世界发展简况
19世纪中叶,由于工农业l、德国的Mobius、Hensen和美国 的 Birge Forbes、 Kofoid 、Whipple等,都是
早期开展内陆水体研究的学者。
Forel首次提出“湖沼学”(Limnology)
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营 养物在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往复循 环,以及能量从日光到生物的单 向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 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功能,而生物 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的这两大功能 的综合表征。
对内陆淡水水域来说,从贫营养到 富营养和由水体到陆地,是其发育或演 替的基本模式。生态系统的发育,一方 面起因于系统内生物成分的活动,另一 方面受地质学力量及其它外部因素的影 响。在经过一定发育阶段的生态系统中, 各生物成分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以 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相对 稳定和协调,以致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 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
( 1869年),并把它作为内陆水体的地质学、 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科来研究。
生物学研究部分谓之“淡水生物学”
Haeckel (德国,1866)首次提出“生 态学”(oikologie)一词,以表达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后,从事淡水或其 它领域研究的学者,Mobius (1877)、 Forbes(1887)、Schroter(1896)等, 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地考察了这种关系,并 先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C、 N、P、CO2、H2O等)
★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 腐殖质等)
生物成分: ★生产者(主要指浮游植物和水生 高等植物)
★大型消费者(包括浮游动物、底 栖动物、鱼类等)
★微型消费者(细菌和真菌)
淡水渔业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通常分 布在系统的不同层次,它们之间主要是以 食物链(网)的形式相互联系的。在生态 系统的代谢过程中,绿色植物以日光为能 源由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供消费者利用, 其食物潜能沿着不同的食物链逐级传递; 死亡有机物质则被微型消费者分解,结果 释放出可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的无机营养 物。
内 静水水体:湖泊、水库、
陆
二、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水域内所有的生 物(即生物群落)与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 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的具有一 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依静水栖息 地与流水栖息地而有不同的特征,而且同 一类型的各种栖息地之间往往也有明显的 差别。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气候条件(温度、光照及其它物 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