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难点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一、功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条件:. 力和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3公式:W=F S cos θW ——某力功,单位为焦耳(J )F ——某力(要为恒力),单位为牛顿(N ) S ——物体运动的位移,一般为对地位移,单位为米(m )θ——力与位移的夹角4功是标量,但它有正功、负功。

某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当)2,0[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锐角,功为正;动力做功; 当2πθ=时,即力与位移垂直功为零,力不做功; 当],2(π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钝角,功为负,阻力做功; 5 功是一个过程所对应的量,因此功是过程量。

6功仅与F 、S 、θ有关,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外力、速度、加速度无关。

7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 总=W1+W2+…+Wn 或W 总= F 合Scos θ8 合外力的功的求法:方法1:先求出合外力,再利用W=Flcos α求出合外力的功。

方法2:先求出各个分力的功,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所受各力功的代数和。

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tW P =(平均功率) θυc o s F P =(平均功率或瞬时功率)3单位:瓦特W4分类:额定功率: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即发动机产生牵引力的功率,P 实≤P 额。

5分析汽车沿水平面行驶时各物理量的变化,采用的基本公式是P=Fv 和F-f = ma 6 应用:(1)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υF P =(P 为机车输出功率,F 为机车牵引力,υ为机车前进速度)机车速度不断增加则牵引力不断减小,当牵引力f F =时,速度不再增大达到最大值m ax υ,则f P /max =υ。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在匀加速阶段汽车牵引力F 恒定为f ma +,速度不断增加汽车输出功率υF P =随之增加,当额定P P =时,F 开始减小但仍大于f 因此机车速度继续增大,直至f F =时,汽车便达到最大速度m ax υ,则f P /max =υ。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课题7.2 功备课工夫上课工夫课型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3.知道功是标量。

过程与方法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教学重点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先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新课教学1、推导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分歧,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成绩一:物体m在程度力F的作用下程度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先生活动:考虑老师提出的成绩,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成绩一中,力和位移方向分歧,这时分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挪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投影成绩二:物体m在与程度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程度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先生活动:考虑老师提出的成绩,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成绩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分歧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如图所示:αcos 1F F =αsin 2F F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s 。

而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 2所做的功等于零。

所以,力F 所做的功W =W 1+W 2=W 1=F 1s=Fs cos α教师活动:展现先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先找一名学生配合完成小实验:把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同学靠近,将钢球偏至这位同学鼻尖处释放,当钢球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鼻子,思考原因。

由此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播放视频: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材料,初步深刻感受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滚摆、单摆、自由落体等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中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怎样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重力势能减少,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

思考: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了?学生: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加,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即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

教师:那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物体原有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

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师举例说明: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

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

学生总结:不仅重力势能可以与动能相互转化,弹性势能也可以与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补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提问: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呢?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研究这一问题。

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要点归纳】对功的公式W =Flcos α的理解1.F 表示力的大小,l 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与位移方向间的夹角.2.公式仅适用于求恒力的功.3.计算功时首先要分清是求单个力做功还是求合力做功.(1)求单个力做功时,某一个力做的功,不受其它力的影响.例如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与斜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没有关系.(2)求解合力做功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合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物体所受各力的合力,再用公式W 总=F 合lcos α计算.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5.实际计算时,不必生搬硬套公式W =Flcos α,一般通过分解力或分解位移的方法求解.6.功是标量,但有正功、负功之分,功的正负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只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即为动力功还是阻力功.功率的理解和求法1.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不表示做功的多少.可以和加速度的概念进行类比,例如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2.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3.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1)平均功率:平均功率表示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平均功率与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关,计算时应明确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平均功率.常用P =W t来求平均功率.如果用P =Fv 求平均功率,公式中v 应为平均速度,F 是恒力.(2)瞬时功率:瞬时功率表示力在一段很短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计算时应明确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的功率.用公式P =Fv 来计算瞬时功率,公式中v 应为瞬时速度,且F 和v 同方向.若F 和v 方向不同,则应用P =Fvcos 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1.重力做功的特点(1)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2)重力做功W =mgh 1-mgh 2=mg(h 1-h 2),其中(h 1-h 2)为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说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由起点和终点位置的高度差决定.(3)重力做功与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以及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等因素无关.2.物体的高度变化时,重力要做功,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重力势能的改变只由重力做功引起.W G =mgh 1-mgh 2=mgΔh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的推导:由实验发现,物体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外力做的功.其实,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可以推导出恒力对物体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设物体的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加到v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①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l =v 22-v 212a② 由①×②可得Fl =12mv 22-12mv 21 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这个结论就叫做动能定理.如果用W 表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E k2表示物体的末动能,E k1表示物体的初动能,上式可写为:W =E k2-E k1.2.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对应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3.实质:动能定理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反映了力改变运动状态时,在空间上的累积效果(动能的变化情况从侧面体现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4.动能定理的理解要点(1)动能定理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物体(质点)或者是可以看成是单一物体的物体系.(2)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既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亦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既可以是同时作用,也可以是分段作用;只要能够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3)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 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4)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指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对它所做的总功.【典例剖析】例1.质量m =3 kg 的物体,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下的拉力F =10 N ,沿固定斜面下滑距离l =2 m ,斜面倾角θ=30°,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g 取10 m/s 2)例2.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 ,悬线的长为l ,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f 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 运动到竖直位置B 时,重力mg 、绳的拉力FT 、空气阻力Ff 各做了多少功?例3.一台起重机从静止起匀加速地将质量m =1.0×103kg 的货物竖直吊起,在2 s 末货物的速度v =4.0 m/s.求起重机在这2 s 内的平均输出功率及2 s 末的瞬时功率.(g =10 m/s 2)例4.为了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号召,某同学采用了一个家用汽车的节能方法.在符合安全行驶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汽车后备箱中放置的不常用物品和控制加油量等措施,使汽车负载减少.假设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负载改变前、后汽车受到的阻力分别为2 000 N 和1 950 N .请计算该方法使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减少了多少?例5.质量为10 t 的汽车,额定功率为5.88×104 W ,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5 m/s ,则汽车所受的最大阻力是多少?当车速为10 m/s 时,汽车的加速度是多大?例6.在高处的某一点将两个重力相同的小球以相同速率v 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所做的功相等B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分别对两球做的功都是正功C .从抛出到刚着地,重力对两球的平均功率相等D .两球刚着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例7.起重机以g 4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 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h 高度,则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空气阻力不计)例8.关于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式Ek =12mv 2中的速度v 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②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率决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无关 ③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向东和向西运动,动能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 ④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其动能不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例9.一辆汽车质量为m ,从静止开始起动,沿水平面前进了l 后,就达到了最大行驶速度vm ,设汽车的牵引功率保持不变,所受阻力为车重的k 倍.求:(1)汽车的牵引功率.(2)汽车从静止到开始匀速运动所需的时间.例10.物体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落下,不考虑空气阻力,落至沙坑表面后又进入沙坑h 停止(如图所示).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课时作业】1.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受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B.凡是发生了位移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C.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D.只要物体受力,又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则力一定对物体做功2.人以20 N的恒力推着小车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前进了5.0 m,人放手后,小车还前进了2.0 m才停下来,则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人的推力所做的功为()A.100 J B.140 J C.60 J D.无法确定3.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B.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D.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4.如图所示,重物P放在一长木板OA上,将长木板绕O端转过一个小角度的过程中,重物P相对于木板始终保持静止,关于木板对重物P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做功的情况是() A.摩擦力对重物做正功B.摩擦力对重物做负功C.支持力对重物不做功D.支持力对重物做正功5.质量为1 500 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v—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求()A.前25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B.前10 s内汽车的加速度C.前10 s内汽车所受的阻力D.15~25 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6 m/s顺时针运转,两传动轮M、N之间的距离为L=10 m,若在M轮的正上方,将一质量为m=3 kg的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在物体由M处传送到N处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体的摩擦力做了多少功?(g取10 m/s2)7.同一恒力按同样的方式施于物体上,使它分别由静止开始沿着粗糙水平地面和光滑水平地面移动相同的一段距离,恒力做的功和平均功率分别为W1、P1和W2、P2,则两者的关系是()A.W1>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1<P28.一辆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启动,在前5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 s末达到额定功率,之后保持额定功率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汽车的质量为m=2×103 kg,汽车受到地面的阻力为车重的0.1倍,则()A.汽车在前5 s内的牵引力为4×103 NB .汽车在前5 s 内的牵引力为6×103 NC .汽车的额定功率为60 kWD .汽车的最大速度为30 m/s9.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物体处于同一高度,A 沿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下滑,B 自由下落,最后到达同一水平面,则( )A .重力对两物体做功相同B .重力的平均功率相同C .到达底端时重力的瞬时功率P A <P BD .到达底端时两物体的动能相同,速度相同10.滑板运动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研究表明,在进行滑板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N 垂直于板面,大小为kv 2,其中v 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某次运动中,在水平牵引力作用下,当滑板和水面的夹角θ=37°时(如图所示),滑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应的k =54 kg/m ,人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 kg ,试求(g 取10 m/s 2,sin 37°=35,忽略空气阻力): (1)水平牵引力的大小.(2)滑板的速率.(3)水平牵引力的功率.11.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力势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决定B .重力势能恒大于零C .在地面上的物体,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D .重力势能实际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12.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有一根均匀柔软的质量为m 、长为l 的绳,其绳长的14悬于桌面下,从绳子开始下滑至绳子刚好全部离开桌面的过程中,重力对绳子做的功为多少?绳子重力势能变化如何?(桌面离地高度大于l)13.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物体的动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合外力必做功,物体的动能肯定要变化B .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动能肯定不变C .运动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D .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该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其动能要变化14.一个25 kg 的小孩从高度为3.0 m 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 m/s.取g =10 m/s 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合外力做功50 JB .阻力做功500 JC .重力做功500 JD .支持力做功50 J1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物体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以恒定的速率v 0拉动绳头.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θ=60°夹角时,绳中的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6.在离地面高为h 处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 的物块,抛出时的速度为v 0,当它落到地面时速度为v ,用g 表示重力加速度,则在此过程中物块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等于( )A .mgh -12mv 2-12mv 20B .-12mv 2-12mv 20-mgh C .mgh +12mv 20-12mv 2 D .mgh +12mv 2-12mv 2017.如图所示,质量m =1 kg 的木块静止在高h =1.2 m 的平台上,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水平推力F =20 N ,使木块产生位移l 1=3 m 时撤去,木块又滑行l 2=1 m 后飞出平台,求木块落地时速度的大小?18.一质量为2 kg 的物体(视为质点)从某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忽略碰撞时间)又上升到最高点,该运动过程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如果上升和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相等,求:(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下落过程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3)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做的功.(取g =10 m/s 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点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1.物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机械能守恒.对于该条件可具体理解如下:(1)系统内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而没有内部摩擦力和其他内力(如炸弹爆炸时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力等)做功,即系统内部除发生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之外,不会引起发热、发光或化学反应等非力学现象的产生.(2)没有任何外力对系统做功,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系统不受外力.②系统受外力,但所有外力均不做功.③系统受外力,而且外力做功,但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的两条基本思路(1)守恒观点始态机械能等于终态机械能,即:E k1+E p1=E k2+E p2.(2)转化或转移观点①动能(或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势能(或动能)的增加量,即:E k1-E k2=E p2-E p1.②一个物体机械能的减少(或增加)量等于其他物体机械能的增加(或减少)量,即:E A1-E A2=E B2-E B1.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2)明确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分析对象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弄清各力做功的情况,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恰当的选取零势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中的始态和末态的机械能.(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不同表达式列方程.能量和功能关系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1)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ΔEp=WG.(2)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3)合外力做功:动能与其他形式能相互转化,ΔEk=W合.(4)除重力、系统内弹力外,其他力做的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相互转化.W其他=ΔE 机,这种关系常称做“功能原理”.(5)滑动摩擦力做功①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如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一相对地面静止,则滑动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②在相互摩擦的物体系统中,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物体系统所做总功的多少与路径有关,其值是负值,等于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积,即W=F·l相对,表示物体系统损失了机械能,克服了摩擦力做功,ΔE损=Q=F·l相对(摩擦生热).③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情况: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通过摩擦力做功将部分机械能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二是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此部分能量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典例剖析】例1.下列物体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A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B .被匀速吊起的集装箱C .光滑曲面上自由运动的物体D .物体以45g 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 例2.如图所示,斜面的倾角θ=30°,另一边与地面垂直,高为H ,斜面顶点上有一定滑轮,物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通过轻而柔软的细绳连结并跨过定滑轮.开始时两物块都位于与地面垂直距离为12H 的位置上,释放两物块后,A 沿斜面无摩擦地上滑,B 沿斜面的竖直边下落.若物块A 恰好能达到斜面的顶点,试求m 1和m 2的比值.滑轮的质量、半径和摩擦均可忽略不计.例3.质量为m 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g 的加速度竖直向下运动h 高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2mghB .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C .物体的动能增加2mghD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mgh例4.质量为4 kg 的物体被人由静止开始向上提升0.25 m 后速度达1 m/s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人对物体传递的功是12 J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 JC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 JD .人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增加的动能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 ,此后小球继续作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求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例6.如图所示ABCD 是一条长轨道,其中AB 段是倾角为θ的斜面,CD 段是水平的,BC 是与AB 和CD 都相切的一段圆弧,其长度可以略去不计.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A 点从静止滑下,最后停在D 点,现用一沿着轨道方向的拉力拉滑块,使它缓缓地由D 点回到A 点,则拉力对滑块做的功等于多少(设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A .mghB .2mghC .μmg (l +h sin θ) D .μmgl +μmghcot θ【课时作业】1.在某田赛训练基地备战运动员在艰苦地训练,设某运动员臂长为L ,将质量为m 的铅球推出,铅球出手的速度大小为v 0,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则该运动员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m (gL +v 20)2 B .mgL +12mv 20C.12mv 20 D .mgL +mv 20 2.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的倾角分别为30°和45°、质量分别为2m 和m 的两个滑块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连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并由静止释放;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再由静止释放,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正确的有( )A .质量为2m 的滑块受到重力、绳的张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B .质量为m 的滑块均沿斜面向上运动C .绳对质量为m 的滑块的拉力均大于该滑块对绳的拉力D .系统在运动中机械能均守恒3.如图所示,某人以拉力F 将物体沿斜面拉下,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做匀速运动B .合力对物体做功等于零C .物体的机械能守恒D .物体的机械能减小4.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 .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C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块从A 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加速度是12g ,下落H 到B 点后与一轻弹簧接触,又下落h 后到达最低点C ,在由A 运动到C 的过程中,空气阻力恒定,则( )A .物块机械能守恒B .物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C .物块机械能减少12mg(H +h) D .物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少12mg(H +h) 6.一轻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壁上,右端自由,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从距弹簧右端L 0的P 点以初速度v 0正对弹簧运动,如图所示,滑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与弹簧碰后反弹回来,最终停在距P 点为L 1的Q 点,求:在滑块与弹簧碰撞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为多少?7.如图所示,AB 与CD 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足够长,下部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 为2.0 m .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 高度为h =3.0 m 处,以初速度4.0 m/s 沿斜面向上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长路程?(g 取10 m/s 2)8.如图所示,翻滚过山车轨道顶端A 点距地面的高度H =72 m ,圆形轨道最高处的B 点距地面的高度h =37 m .不计摩擦阻力,试计算翻滚过山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运动到B 点时的速度.(g 取10 m/s 2)9.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轨道与光滑半圆轨道相切,圆轨道半径R =0.4 m .一个小球停放在水平轨道上,现给小球一个v 0=5 m/s 的初速度,求:(g 取10 m/s 2)(1)小球从C 点飞出时的速度.(2)小球到达C 点时,对轨道的作用力是小球重力的几倍?(3)小球从C 点抛出后,经多长时间落地?(4)落地时速度有多大?10.如图所示,ABC 和DEF 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条光滑轨道,其中ABC 的末端水平,DEF 是半径为r =0.4 m 的半圆形轨道,其直径DF 沿竖直方向,C 、D 可看作重合.现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从轨道ABC 上距C 点高为H 的地方由静止释放.(1)若要使小球经C 处水平进入轨道DEF 且能沿轨道运动,H 至少要有多高?(2)若小球静止释放处离C 点的高度h 小于(1)中H 的最小值,小球可击中与圆心等高的E 点,求h.(取g =10 m/s 2)11.如图所示,其中v =2 m/s ,木块质量m =10 kg ,h =2 m ,μ=32,θ=30°,g =10 m/s 2. 求(1)小木块从A 端由静止运动到B 端,传送带对其做的功是多少?(2)摩擦产生的热为多少?(3)因传送小木块电动机多输出的能量.。

高中物理_《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八节的知识,这一节的内容与本章的各节内容有密切的逻辑关系,是全章知识链中重要的一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成立在前方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而机械能守恒定律又是广泛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别状况,教材经过“做一做”小实验展现了与研究守恒量的联系,经过多个详细实例,先猜想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变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研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剖析到定量计算,逐渐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经过应用使学生领悟定律在解决实质问题时的优胜性。

本设计力争经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 , 展现有关情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 , 表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 经过成立物理模型, 由浅入深进行研究 , 让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 并经过规律应用稳固知识 , 领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术1.知道机械能的含义,理解物体动能和势能间的互相转变。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条件。

3.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剖析生活中的详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让学生剖析物理模型理解功能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研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科学谨慎的态度。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合用条件的理解判断四、【教课过程】(一)复习回首指引学生回首复习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作答。

1、动能,动能定理。

2、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3、弹性势能,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企图:让学生对前方的知识进行再回首,再次领会做功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情境导入经过展现学生常有的物理模型,比如:小球在斜面上的转动以及物体对弹簧的挤压,领会功和能之间的转变,联合学生的预习状况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 机械能。

精讲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难点解析

精讲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难点解析

精讲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难点解析。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简述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机械现象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机械运动过程中贯彻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核是:在没有外力做功、没有内部损毁和耗散、只有重力和弹性力作用的封闭系统中,机械系统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难点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遇到以下几个困难点:1.概念理解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包含的能量概念比较抽象,容易理解混淆。

在初中阶段,学生常通过模拟、实验等形式了解能量,但这些形式均为现象性的,不利于形成对能量概念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

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还需要理解机械能的存储、转换和守恒等基本现象,这也增加了概念理解的难度。

2.公式运用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使用公式描述,但这些公式不是很直观,也容易出现细节错误,影响计算精度。

特别是在受力分析和实例应用中,需要对公式进行变形等操作,更容易出现困难。

3.实验设计困难在初中阶段,实验的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实验来了解、验证相关概念。

但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本身是一个很基础的概念,实验多是体现其应用而非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初中阶段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虽然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存在以上困难,但它在现实生活和工程技术中应用广泛。

在具体运用中,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1.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重力势能、动能转化的装置如自行车、电动车、滑翔机等都利用了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互相转化来进行运动,这些装置都是基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来设计的。

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实际问题求解比如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可以通过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其速度和动能,或者一些摆锤实验中,也可以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物体转化成的最大势能等。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帮助解决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概念理解备课建议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列出相关学科内的概念,对概念的界定和基础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清晰解释。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优秀6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优秀6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如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说课稿【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能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一一。

教学内容:第九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十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二。

知识要点: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

重难点解析:1.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分别求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

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ep=△ek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及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带有铁夹的铁架台、导线。

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装置,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

(2)用手握着纸带,让重物静止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3)从打出的几条纸带中挑选一、二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记下一个点的位置o,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计数点1、2、3、4…,并量出各点到o点的距离h1、h2、h3…,计算相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

如图所示。

(4)依步骤(3)所测的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hl、h2、h3…,根据公式vn=计算物体在打下点l、2…时的即时速度v1、v2…。

计算相应的动能(5)比较实验结论: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守恒。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科目教材版本章节(课题)主备人使用人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要弄清实验目的,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利用重物的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要明确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能够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理论的推导上,而且还能够通过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及实验误差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要明确纸带选取及测量瞬时速度简单而准确的方法.2.通过同学们的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掌握实验的方法与技巧.3.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4.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及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知欲.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重点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2.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教学难点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细绳的下端拴一个重球,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把重球从平衡位置B拉到A,放开手,重球就在A、B间往复运动,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把铅笔放在B1的位置上,重球将沿怎样的弧线运动?它上升的最高点C1在什么地方?由此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自主学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表达式以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个规律的提出,不但要有理论的支持,还要由实验的验证,今天我们就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什么?2.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应该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3.回顾以前学过的运动,哪种运动形式符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物体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2.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应该符合守恒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3.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符合验证条件.这节课我们通过设计实验,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表达能力.方法总结: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守恒,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只需验证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即可.问题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要完成本实验,应该测量的量有哪些,如何测量,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测量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减少的势能.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m 、下降的高度Δh ,利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计算ΔE p =mgΔh;测量自由落体下降Δh 时的速度v,利用动能的公式计算ΔE k =mv 2/2,利用打点计时器处理纸带的方法来求解速度.方法补充:如何利用纸带求解瞬时速度?指导学生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规律,推导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推导过程,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如图所示,由于纸带做匀加速运动,故有A 、C 之间的平均速度:2CA AC v v v +=.根据速度公式有:v B =v A +aΔt ,v C =v B +aΔt , 故有:v B -v A =v C -v B , 即v B =2CA v v +. 从而:vB =AC v .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该点为时间中点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解决方案:利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纸带,通过处理纸带,既可以求出物体下降的高度,还可以求出某一瞬时的速度,因此电火花计时器是重要的实验仪器.原理探究:通过实验,求自由落体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m ,而只需验证221n v =gh n 就行了,如果要具体计算出重力势能或动能的数值就需要天平.总结: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写出本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 ①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②重物(质量300 g±3 g )及纸带;③铁架台、夹子、烧瓶夹;④电源.问题预测:在本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学生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哪些阻力?怎样减小这些阻力对实验的影响?2.重物下落时最好选择哪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的位置?3.本实验中用的重锤,质量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为什么?4.质量是否为本实验必须测量的量? 参考答案:1.重物下落的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要受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给纸带的摩擦力.安装打点计时器时注意保持竖直,重物要选择质量大一些的.2.为减小测量高度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一些.要从起始点开始测量出h 1、h 2,再求出Δh=h 2-h 1.3.锤应该选择质量大一些,体积小一些的,可以有效地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4.质量并非必须测量的量,在需要计算具体的能量数值时,需要天平.步骤整理: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各种器材的注意事项,总结归纳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两根导线接在6伏交流电源上.(2)用手提着纸带,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3)重复几次,从几条打下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点间距离接近2mm 且点迹清楚的纸带进行测量,测出一系列计数点,各点到第一个点的距离d 1、d 2,d 3,……,d n-1,d n ,d n+1,……据公式v n =Td d n n 211-+-,计算物体在打下点1、2……时的即时速度v 1、v 2……计算相应的动能的增加值,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教师点拨:选第1、2点间距约2 mm 的纸带意味着纸带是在打第一个点的瞬时开始运动的,根据h=gT 2/2=9.8×0.022/2 m=1.961 0-3 m≈2 mm.在起始点标上0,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从点0到点1、2……之间的距离h 1、h 2……计算出相应减少的重力势能,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参考数据: 各计数点 4 5 6 7 8 9 10 t(s) 0.08 0.10 0.12 0.14 0.16 0.18 0.20 h×(10-2 m) 2.92 4.62 6.70 9.18 12.03 15.28 18.92 v=Δh/Δt(m/s) 0.945 1.14 1.33 1.53 1.72 ΔE k =mv 2/2 0.134 0.195 0.265 0.351 0.444 ΔE p =mgh0.1360.1970.2700.3540.450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机械能守恒. 学生分组实验,并处理数据,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组数据,并进行点评. 师生根据实际实验中的体会,总结实验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2.实验时,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再松开纸带让重锤下落,以保证第一个点是一个清晰的点.3.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选第一、二点间接运2 mm 的纸带.4.打点计时器必须接50 Hz 交流低压电源.5.测量下落高度时,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搞错,为了减小测量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一些,纸带也不易过长,有效长度可在60 cm —80 cm 之内.6.实验中,只要验证gh 是否等于21v 2即可,也可不用测重锤的质量. 误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减少的重力势能并不是严格地等于增加的动能,而是稍大于增加的动能,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原因: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包括空气阻力、纸带与限孔位及纸带与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减少的重力势能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计时器平面不在竖直方向,纸带平面与计时器平面不平行是阻力增大的原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大于电火花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f 不是50 Hz 也带来误差.f <50 Hz,使动能E k <E p 的误差进一步加大,f >50 Hz 则可能出现E k >E p 的结果.因此为了实验的精确性,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例题在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起始点O 到A 、B 、C 、D 、E 各点的距离分别h A 、h B 、h C 、h D 、h E .如果重物的质量为m ,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f ,则在打B 、D 两点时,重物的速度v B =__________,v D =__________.如果选择起始点的位置为零势能参考点,则在打B 、D 两点时重物的机械能E B =__________,E D =__________,若E B __________E D ,则说明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解析:根据纸带上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得v B =22AC A C h h T h h -=-·f, vD =22CE C E h h T h h -=-·f , 打B 点时,重物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分别为:E kB =2222)(81)2(2121A C A C B h h mf f h h m mv -=•-=, E pB =-mgh B .此时重物的机械能E B =E kB +E pB =81mf 2(h C -h A )2-mgh B .同理E kD =81212 D mv mf 2(h E -h C )2,E pD =-mgh D ,E D =81mf 2(h E -h C )2-mgh D . 如果E B =E D ,则说明重物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方法总结:实际上,重物拖着纸带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有E B >E D .又因为在初始点时重物的机械能为0,所以有0>E B >E D ,21mv B 2-mgh B <0,221D mv-mgh D <0,说明重物在实际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检测反馈(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 ___________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 2/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________________,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_______________的数值.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所示,其中A 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s 4、s 5、s 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_________号和第_________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4)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 V 、50 Hz 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所示,O 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 、B 、C 、D ,各计数点到O 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 m/s 2.若重锤质量为1 kg.①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 B =__________m/s ,重锤的动能E kB =_________J. ②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 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少量为____________J.③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 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必要的器材有: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重锤、刻度尺(2)通过原点的直线 g (3)(s 6+ s 5+ s 4- s 3- s 2-s 1)/9T 2 (s 5+s 6)/2T 1 5 (4)①1.175 0.69 ②0.69 ③机械能守恒 思维拓展处理纸带的时候速度能不能用v=gh 2或v=gt 计算?参考解答:v=gh 2是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到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不能用.v=gt 认为加速度为g ,由于各种摩擦阻力不可避免,所以实际加速度必将小于g ,故这种方法也不能用.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实验目的: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2.纸带的选取及重物速度的测量方法.3.实验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题.2.自己设计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自由选择实验仪器,写出操作步骤及实验报告.教学反思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进行的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本节仍然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这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大的教学空间.本实验虽然是个验证性实验,但本教学设计突破思维习惯,采用由学生自主提出、验证方法、验证原理、验证步骤及方案的方法,渗透探究型实验的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参与并体验了设计方案形成的思维过程,从中体会实验设计的乐趣和艰辛,感悟了科学实验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学设计主要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没有大量讲解例题,重点放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要讲透,这对下一节的应用课有很大帮助.渗透了能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物理力学知识的核心所在.。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0节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0节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师备用) 例2-1:(多选)下列设想中,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是( BD ) A.利用永磁铁和软铁的相互作用,做成一架机器,永远地转动下去 B.制造一架飞机,不携带燃料,只需利用太阳能就能飞行 C.做成一只船,利用流水的能量,逆水行驶,不用其他动力 D.利用核动力使地球离开太阳系
解析:选项A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利用永磁铁和软铁的相互作用,做一 架永远转动下去的机器是不可能的;太阳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选项B中 所述情景中的飞机是可行的;核动力是非常大的,若大于地球和太阳系之 间的引力,则可使地球离开太阳系,该过程中核能转化为地球的机械能, 则选项B,D正确;逆水行船,不用其他动力是不可行的,选项C错误.
解析:力 F 做的功等于物块的机械能增加量,即 W=Fh=mgh+ 1 mv2,选项 A 错误;根 2
据重力做功公式可知 WG=-mgh,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mgh,选项 B,D 正确;根 据动能定理,合外力做功对应着动能转化,物块动能变化为ΔEk= 1 mv2,所以物块
2 所受合外力对它做的功为 1 mv2,选项 C 正确.
冲上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其加速度大小为 3 g.
4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 ACD )
A.重力势能增加了 mgh C.动能损失了 3mgh
2
B.动能损失了 mgh D.机械能损失了 mgh
2
解析: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选项 A 正确;合力做的功等
于动能的减少量ΔEk=mal=ma
(2)发现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思考判断】 1.世界上总能量虽然不变,但我们仍需要有节能意识.( √ ) 2.随着科技的发展,“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 × ) 3.水果电池可以使灯泡发光消耗的是水果内的化学能.( √ )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单元知识总结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单元知识总结
答案:5.02×104 J
结论
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 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总功的求法
方法一:先求每一个力所做的功,再求它们的代数和;
W=W1+w2+…
方法二: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W合=F合lcosα

率 若 v表示平均 与 速度,则P 表 速 示平均功率 度
若v表示瞬时速度, 则P 表示瞬时功率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知识总结
3、功的计算公式: W = F l 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 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说明: 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 l是力F的作用点相对地面发生的位移
α是矢量F和l的夹角,0 ≤α≤180° 4、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焦耳(焦) 符号:J


v↑
F↓=→vP↑
a↓ =
F↓-F→阻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F=F阻时,
a=0 ,v达到
最大
vm=
P F阻
保持
vm
匀速
加速度逐渐减小的 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 线运动

: 机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v- t 图


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

动,最终以速度
vm=
P F阻
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 题
v
vm
0
t

(1)汽车的最大速度vm; (2)汽车在72 s内经过的路程s.
【精讲精析】 (1)达到最大速度时,P =Ffvm, vm=FPf=26.5××110043m/s=24 m/s; (2)Pt-Ffs=12mv2m-12mv20 s=2Pt-m2vF2mf +mv20=1252 m. 【答案】 (1)24 m/s (2)1252 m

2018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7.11 分分钟搞定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8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7.11 分分钟搞定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分分钟搞定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分值系统机械能守恒会分析和计算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选择题计算题6~8分二、重难点提示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所谓多体是指所研究的对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此类机械能守恒问题难度比较大,首先需要判定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判定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为:(1)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不改变系统的机械能;(注意:系统内弹力做功,只会引起系统内物体之间机械能的互相转化)(2)除了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以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改变量,即除了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以外,其他力做了多少正功,系统的机械能就增加多少;除了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以外,其他力做了多少负功,系统的机械能就减少多少。

一、四种典型模型:(1)轻绳连体类这一类题目,系统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对系统不做功,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是轻绳的拉力,而拉力只是使系统内部的机械能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进行等量的转换,并没有其他形式的能参与机械能的转换,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的题目往往需要利用绳连物体的速度关系来确定两个物体的速度关系.(2)轻杆连体类这一类题目,系统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对系统不做功,物体的重力做功不会改变系统的机械能,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是轻杆的弹力,而弹力只是使系统内部的机械能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进行等量的转换,并没有其他形式的能参与机械能的转换,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类的题目要根据同轴转动、角速度相等来确定两物体之间的速度关系。

(3)在水平面上可以自由移动的光滑圆弧类光滑的圆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不受任何水平外力的作用,物体在光滑的圆弧上滑动,这一类的题目,也符合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4)悬点在水平面上可以自由移动的摆动类悬挂小球的细绳系在一个不受任何水平外力作用的物体上,当小球摆动时,物体能在水平面内自由移动,这一类的题目和在水平面内自由移动的光滑圆弧类形异而质同,同样符合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二、注意事项:(1)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要注意判断物体运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总结)(解析版)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总结)(解析版)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单元总结知识要点一:功和功率的计算1.功的计算方法(1)利用W =Fl cos α求功,此时F 是恒力. (2)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关系求功. (3)利用W =Pt 求功. 2.功率的计算方法(1)P =Wt :此式是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下功率的计算,但常用于求解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2)P =Fv cos α:此式一般计算瞬时功率,但当速度为平均速度v 时,功率P 为平均功率.质量为m =20 kg 的物体,在大小恒定的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0~2 s 内F 与运动方向相反,2~4 s 内F 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的v -t 图象如图1所示,g 取10 m/s 2,则( )思维导图知识要点A.拉力F 的大小为100 NB.物体在4 s 时拉力的瞬时功率为120 WC.4 s 内拉力所做的功为480 JD.4 s 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320 J 【答案】 B【解析】 由图象可得:0~2 s 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Δv Δt =102 m/s 2=5 m/s 2,匀减速过程有F +F f =ma 1.匀加速过程加速度大小为a 2=Δv ′Δt ′=22 m/s 2=1 m/s 2,有F -F f =ma 2,解得F f =40 N ,F =60 N ,故A 错误.物体在4 s 时拉力的瞬时功率为P =Fv =60×2 W =120 W ,故B 正确.4 s 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 =(12×2×10-12×2×2)m =8 m ,拉力做功为W =-Fx =-480 J ,故C 错误.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 =(12×2×10+12×2×2) m =12 m ,摩擦力做功为W f =-F f s =-40×12 J =-480 J ,故D 错误. (2019·广东佛山高一模拟)质量为2 kg 的小铁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经3 s 到达地面,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则( )A .2 s 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为200 WB .2 s 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为400 WC .2 s 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100 WD .2 s 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400 W 【答案】:B【解析】:小铁球只受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2 s 末速度为v 1=gt 1=20 m/s ,下落2 s 末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P =mgv 1=2×10×20 W =400 W ,故选项A 错误,B 正确;2 s 内的位移为h 2=12gt 22=20 m ,所以前2 s 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P =mgh 2t 2=2×10×202W =200 W ,故选项C 、D 错误. 知识要点二:机车启动问题1.模型一 以恒定功率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 ­t 图象和v ­t 图象如图所示:2.模型二 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 ­t 图象和v ­t 图象如图所示:3.三个重要关系式(1)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 =PF 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速度不是最大,即v =P F <v m =PF 阻.(3)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 =Pt ,由动能定理得Pt -F 阻x =ΔE k ,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或速度.一列火车总质量m =500 t ,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 =6×105 W ,在轨道上行驶时,轨道对列车的阻力F f 是车重的0.01倍.(g 取10 m/s 2) (1)求列车在水平轨道上行驶的最大速度;(2)在水平轨道上,发动机以额定功率P 工作,求当行驶速度为v 1=1 m/s 和v 2=10 m/s 时,列车的瞬时加速度a 1、a 2的大小;(3)列车在水平轨道上以36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发动机的实际功率P ′;(4)若列车从静止开始,保持0.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求这一过程维持的最长时间. 【答案】:(1)12 m/s (2)1.1 m/s 2 0.02 m/s 2(3)5×105 W (4)4 s【解析】:(1)列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当牵引力等于阻力,即F =F f =kmg 时,列车的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值v m ,则v m =P F =P F f =P kmg=12 m/s.(2)当v <v m 时,列车做加速运动,若v 1=1 m/s ,则F 1=Pv 1=6×105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1=F 1-F fm =1.1 m/s 2若v 2=10 m/s ,则F 2=Pv 2=6×104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2=F 2-F fm=0.02 m/s 2.(3)当v =36 km/h =10 m/s 时,列车匀速运动,则发动机的实际功率P ′=F f v =5×105 W. (4)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f +ma =3×105 N在此过程中,速度增大,发动机功率增大,当功率为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 ′,即v ′=PF ′=2 m/s ,由v ′=at 得t=v ′a=4 s. 分析机车启动问题常出现的三点错误(1)在机车功率公式P =Fv 中,F 是机车的牵引力而不是机车所受合力,当P =F f v m 时,牵引力与阻力平衡,机车达到最大运行速度.(2)恒定功率下的启动过程一定不是匀加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不适用,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可用W =Pt 计算,不能用W =Fl 计算(因为F 是变力).(3)以恒定牵引力加速时的功率一定不恒定,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常用W =Fl 计算,不能用W =Pt 计算(因为功率P 是变化的).知识要点三: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W总=W 1+W 2+W 3+…是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功的代数和,若合外力为恒力,也可这样计算:W总=F 合l cos α。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7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7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

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大小:E k =12mv 2。

2.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焦耳,1 J =1N·m=1 kg·m 2/s 2。

3.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二、 动能定理1.推导: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此过程力F 做的功为W 。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为E k =12mv 2。

动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

2.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 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表达式为 W =E k2-E k1。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则W 为合力 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4.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W=E k2-E k1。

4.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1.自主思考——判一判(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也大。

(×)(2)某物体的速度加倍,它的动能也加倍。

(×)(3)合外力做功不等于零,物体的动能一定变化。

(√)(4)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合外力做功一定不等于零。

(×)(5)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歼­15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舰载战斗机,如图所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什么功?速度怎么变化?动能怎么变化?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怎么变化?合力做什么功?增加阻拦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正功,速度、动能都不断增大。

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减小,合力做负功。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 新课标 人教版
通过4个问题总结他们的回答,同时引导思维:
1.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使部分学生在自己的错误 中豁然开朗,不但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超越,而且其中也伴随 着情感体验。
2.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只有重力做功)
3.只有弹力做功时呢?
(举例)
4.只有重力、弹力做功与只受重力、弹力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通过对问题的 一一解答,使学生顺利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 条件,同时可以解释过山车的原理,呼应引题。
1.设疑探索,激发兴趣。 2.巧设冲突,加深体验。 3.互助合作,开拓创新。
物理美育
爱因斯坦说过: “科学家的灵魂,诗人 的灵窍,画家的慧眼,所感受到的都是同样 的和谐,同样的优美,同样的富有韵律和节 奏”
机械能守恒定律: 完整与对称
表达式: 简洁对称、和谐统一
所以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物理美育,和学 生一起感叹这种自然而然,和谐统一的力量,共同感受只要有 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物理的世界就会处处存在着美
条件
设置认 知 冲突
解释生活现象
引导 提问
教学流程
设疑探索
自由落体
讨论
演绎推导
平抛运动
机械能守恒 定律内容
机械能守恒
条件
设置认 知 冲突
解释生活现象
引导 提问
教学流程
设疑探索
自由落体
讨论
演绎推导
平抛运动
机械能守恒 定律内容
机械能守恒
条件
设置认 知 冲突
解释生活现象
引导 提问
教学流程
设疑探索
自由落体
小组里可以形成讨论,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分组, 其实重要的不是分,而是和,让埋头单兵作战的学生,自由组 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这小组实际上已是一个,研究性的学习 组织,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他们愿意上的课,这里有他 们极大的兴趣和快乐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重要知识点小结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重要知识点小结

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小结1.功(1)功的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定义式:W=F·s·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θ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①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θ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平均做功. ③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例1:A、B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ma=1kg,mb=2kg,B上作用一个3N的水平拉力后,AB一起前进了4m,如图4 所示.在这个过程中B对A做的功[]A.4 J B.12 JC.0 D.-4J(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例2: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B.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D.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做正功2.功率(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2)功率的计算①平均功率:P=W/t(定义式)表示时间t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②瞬时功率:P=F·v·cosα 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α为两者间的夹角.(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①以恒定功率P启动: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v m=P/f 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以恒定牵引力F启动: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1=P/F,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v m=P/f作匀速直线运动。

4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势能

4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势能
栏目 导引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示:由于 A、B 两管横截面积相等,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所以 B 管中液面下降的高度和 A 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相同,液面最终 静止在初始状态 A 管液面上方12h 处.
栏目 导引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因为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与过程无关,只与初、末状态的位置有
关,所以可以将过程简化,视为将 B 管中12h 高的液柱移动到 A 管中,达到液体最终静止的状态,而其他的液体的位置没有变化, 对应的重力势能也没有变化,全部液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就是 B 管上部12h 高的液柱重力势能的减少.不难看出,B 管中重力势能 变化的液柱其重心的高度减少了Δ h=12h,它的重力 mg=12hSρg, 所以全部液体重力势能减少了|Δ Ep|=mgΔ h=12hSρg12h= 14h2ρgS,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 答案:见解析
栏目 导引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重力势能 1.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与所处___高__度______的乘积,Ep= __m__g_h______. 2.标矢性:重力势能是标量.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G=__E__p1_-__E_p_2__.
栏目 导引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物体的高度 h 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实际上是把这个水 平面的高度取做 0.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水 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做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内,物体的 重力势能取做 0. 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密切相关,而重力是地球与物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力.
栏目 导引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上式也可以写成 WG=Ep1-Ep2=-Δ Ep.可见,重力势能的改变 量Δ Ep 只与重力做功 WG 有关,跟物体做什么运动以及是否同时 还有其他作用力(如牵引力、阻力等)的存在无关,即 WG= -Δ Ep.也就是说,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 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 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3节 功率(含解析)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3节 功率(含解析)

第3节功率一、功率 1.定义:功W 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 的比值。

2.定义式:P =W t。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

1 W =1 J/s,1 kW =103W 。

4.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1)额定功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在额定转速下可以长时间工作时输出的功率。

(2)实际功率动力机械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

1.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即P =W t,表示做功的快慢。

2.公式P =W t 一般用来计算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用公式P =Fv 进行计算,若v 取平均速度,则P =Fv 为平均功率。

3.汽车上坡时,司机要“换挡”来减小速度,这样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所受阻力较小,可以使用高转速比的挡位获得较大的速度。

4.注意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的区别。

二、 功率与速度1.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P =Fv (F 与v 方向相同)。

2.推导⎭⎪⎬⎪⎫功率定义式:P =W t功的计算式:W =Fl 位移:l =vt →P =Fv 3.应用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 一定时,牵引力F 与速度v 成反比,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各种机械铭牌上所标功率一般是指额定功率。

(√)(2)某机械工作时的实际功率一定比额定功率小。

(×)(3)物体的速度为v ,则重力的功率一定是mgv 。

(×)(4)汽车的速度越大,牵引力的功率也越大。

(×)(5)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加速度减小。

(√)2.合作探究——议一议(1)去过泰山的同学会遇到挑山工,假设挑山工和缆车将相同的货物运至山顶,两者对货物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功率相同吗? 提示:两者对货物做的功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由于将相同的货物运往相同高度的山顶,因此两者做相同的功,而用缆车运送货物所用时间远小于挑山工的用时,根据功率定义知缆车的做功功率远大于挑山工的做功功率。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难点复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难点复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难点复习一、功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条件:力和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3.公式:W=F S cos θ4.功是标量,但它有正功、负功。

某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功的正负表示能量传递的方向,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5.功是一个过程所对应的量,因此功是过程量。

6.功仅与F 、S 、θ有关,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外力、速度、加速度无关。

7.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 总=W 1+W 2+…+Wn 或W 总= F 合Scos θ二、功率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t W P=(平均功率) θυcos F P =(平均功率或瞬时功率) 3.单位:瓦特W4.分类:额定功率: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即发动机产生牵引力的功率,P 实≤P 额。

5.应用:(1)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υF P =(P 为机车输出功率,F 为机车牵引力,υ为机车前进速度)机车速度不断增加则牵引力不断减小,当牵引力f F =时,速度不再增大达到最大值max υ,则f P /max =υ。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在匀加速阶段汽车牵引力F 恒定为f ma +,速度不断增加汽车输出功率υF P =随之增加,当额定P P=时,F 开始减小但仍大于f 因此机车速度继续增大,直至f F =时,汽车便达到最大速度max υ,则fP /max=υ。

三、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公式:mgh E P =h ——物体具参考面的竖直高度3.参考面a.重力势能为零的平面称为参考面;b.选取:原则是任意选取,但通常以地面为参考面若参考面未定,重力势能无意义,不能说重力势能大小如何选取不同的参考面,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不同,但重力势能改变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市一等奖】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市一等奖】

2.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5.掌握公式W=Fl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2.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3.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录像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新课教学]一、功的初步概念1.功的初步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高中讲“位移”,初中讲“距离”;高中讲“发生”一段位移,初中讲“通过”一段距离。

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

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确“谁对谁”做功,即是哪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或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做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难点解析 第七章 课文目录 1.追寻守恒量 2.功 3.功率 4.重力势能 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动能和动能定理 8.机械能守恒定律 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重点】 1、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

2、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3、理解功率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功率的两个计算式; 4、正确计算物体或物体系的重力势能,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

5、探究弹性势能公式的过程和所用方法。

6、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7、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8、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 械能是否守恒。

9、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难点】 1、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体会能量守恒。

2、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3、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4、灵活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推导拉伸弹簧时,用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求解拉力所做功的表达式。

6、图像法寻求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8、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9、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一、追寻守恒量 1.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势能的概念可知: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故重力势能的 大小与物体的位置的高低有关.物体的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位置越低,重力势能越小. 不同的物体,其重力势能的大小还与物体质量(或重力)有关. 2.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精选文档根据动能的概念可知: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故动能的大小与描述物体运 动状态的量——速度大小有关.其关系是:对质量一定的物体,其速度越大,其动能越大, 速度越小,其动能越小.物体的动能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运动快慢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 动能越大. 3.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体现的不变的量是什么?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小球从斜面滑下时,高度越来越小,势能越来越小,但速度 越来越大,故动能越来越大,即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典型例题】 【例 1】如图 7-1-1 所示,电动小车沿斜面从 A 匀速运动到 B,则在运动过程中 ( )图 7-1-1 A.动能减少,势能增加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动能减少,势能不变 D.动能不变,势能减少 解析: 小车沿斜面从 A 运动到 B,位置升高势能增加;小车沿斜面匀速运动,速度大 小不变,故物体的动能不变.答案为 B. 思维总结:不要认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动能一定减小,要根据物体的速度进行判断. 【例 2】如图 7-1-2 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拴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图中 a、b、 c 三点分别表示小球摆动过程中的三个不同位置,其中 a、c 等高.在小球摆动的整个过程中, 动能最大时是在点,在点势能最大;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小球在 a 点的动能(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在 c 点的动能.图 7-1-2 解析: 在小球来回摆动时,动能与势能不停地相互转化但总量不变.在 a、c 两点时位 置最高,势能最大,速度为零,动能为零.在 b 点时位置最低,势能最小,速度最大,动能 最大. 答案: b a,c 等于 思维总结:在某一过程中,若仅涉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若能判断出其中一种能量正在 减小或增大,则另一种能量一定正做相反变化,且一种能量为零时,另一种能量达到最大值. 【例 3】如图 7-1-3 所示,河道中的水在稳恒地流淌(各处的水流速度不随时间改变),设 截面 A1B1 的面积为 S1,流速与截面垂直,速度为 v1;截面 A2B2 的面积为 S2,速度为 v2,通过 观察和分析,本题中位于 A1B1A2B2 区域中的水的体积是否为一个守恒量?若是的话,你可以 推断出 S1、S2、v1、v2 满足什么规律?精选文档图 7-1-3 解析: 由于水不可压缩,单位时间内流入 A1B1 面的水的体积应等于流出 A2B2 面的体积, 因此位于 A1B1A2B2 区域中的水的体积是一个守恒量. 考察很短的时间Δt,流入 A1B1 面的水的体积为ΔV1=S1v1Δt,流出 A2B2 面的水的体积Δ V2=S2v2Δt,所以 S1v1=S2v2,截面积越小的地方,水的流速越大. 思维总结:截面积和流速的乘积称为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截面的液体的体积,单位为 m3/s),通常用 Q 表示,即 Q=Sv.如果各处的流量不等,则水位就升高或降低,为非稳恒流动.二、功 1.对功的公式 W=Flcos θ的理解(1)各字母符号的意义,F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恒力,单位 N,l 是力的作用点的对地 位移,矢量,单位 m,cos θ是力与位移 l 正方向之间夹角θ的余弦.(2)对整式的剖析理解:①W=Fl·cos θ,lcos θ是位移 l 在力 F 方向的分量,思想 方法:分解位移.②W=Fcos θ·l,Fcos θ是力 F 在 l 方向上的分量,思想方法:分解力. 特别提醒: (1)这两种思想方法是等效的,在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 (2)W=Flcos θ是恒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适用条件)对变力做功不能直接使用. 2.对正功、负功的认识 如图 7-2-1 所示,物体沿光滑水平面向右由位置 1 运动到位置 2 的过程中,力 F1 做的 功 W1=F1lcos θ1>0,即 F1 对物体做正功,同时我们看到 F1 促进了物体的运动;力 F2 做的功 W2=F2lcos θ2<0,即 F2 对物体做负功,同时力 F2 阻碍了物体的运动.所以,功的正负只表 示力是促进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即功的正负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而不表示方向,功 是标量.图 7-2-1 3.对摩擦力做功的讨论在相当多的问题里,摩擦力都阻碍物体运动,对物体做负功,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 ——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实际上,因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 以摩擦力可以做负功,也可以做正功.也可以不做功,下面按静摩擦力的功和滑动摩擦力的 功分述如下:(1)静摩擦力的功 例如,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辆平板车,车上放一物体 A,用力 F 拉动车上的物体 A,B 与 A 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前进,且 A 与 B 间无相对滑动,则静摩擦力 F0 对 A 做负功,F0′对 B 做正功,如图精选文档7-2-2 所示.图 7-2-2 因为,A 受到的静摩擦力 F0 与 A 的位移 l 反向,即 F0 对 A 做的功 WA=F0lcos 180°=-F0l <0;B 受到的静摩擦力 F0′与 B 的位移 l 同向,F0′对 B 做的功 WB=F0′lcos 0°=F0′l> 0. 例如,放在匀速转动圆盘上随同盘 M 一起转动的物体 C,它受的向心力是静摩擦力 Ff, Ff 对物体 C 不做功. 因为,静摩擦力 Ff 在任一时刻都与速度方向垂直,即在 Ff 的方向没有发生位移,所以 Ff 不做功,如图 7-2-3 所示.图 7-2-3 (2)滑动摩擦力的功 【例释】 设光滑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 M 的平板车,一质量为 m 的物体以速度 v 沿平板 车表面飞入,当 m 在车表面滑行距离为 L 时,平板车前进了 l 远,这时 m 与 M 相对静止,如 图 7-2-4 所示,求此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对 m 与 M 做什么功.图 7-2-4 解析: 以 m 为研究对象,它受的滑动摩擦力为 F,F 对 m 做的功 W=F(l+L)cos 180° =-F(l+L)<0,即滑动摩擦力 F 对 m 做负功. 以 M 为研究对象,它受的滑动摩擦力为 F′(F′为 F 的反作用力),F′对 M 做的功 W′ =F′lcos 0°=F′l>0,即滑动摩擦力 F′对 M 做正功. 点评:无论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均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甚至不做功. 【典型例题】 【例 4】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 2.5 kg,在与水平方向成 60°角斜向上的力 F 作 用下运动了 10 s,已知 F=10 N,求 10 s 内力 F 所做的功.(g=10 m/s2) 思路分析: 由功的计算公式 W=Flcos α进行求解. 解析: 物体受力如图 7-2-5.精选文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60°=ma10 s 内物体位移 l= 1 at2, 210 s 内力 F 做的功 W=Flcos 60°③ 解①②③得图 7-2-5① ②W= F 2t 2 cos2 60 =500 J. 2m答案: 500 J 误区警示:功的计算公式 W=Flcos α中的力 F 必须是恒力时才能用该公式求功.另外, α为力 F 与位移 l 方向的夹角. 【例 5】如图 7-2-6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沿倾角为α的粗糙斜面下滑了一段距离 s,物体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求物体所受各力在下滑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及这些力所做 的总功.图 7-2-6 思路分析: 先由 W=Flcos α求各力的功,然后求这些功的代数和即为这些力所做的总 功. 解析: 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7-2-7图 7-2-7 支持力 FN=mgcos α 由滑动摩擦力 Ff=μFN 故 Ff=μmgcos α 根据功的定义可得,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WG WG=mgssin α 斜面支持力对物体做的功 WN WN=mgscos α·cos 90°=0 滑动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Wf Wf=μmgscos α·cos 180°=-μmgscos α 所以这些力所做的总功为 W W=WG+WN+Wf=mgs(sin α-μcos α). 思维总结:解决总功问题,首先应注意功是标量.所以,我们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 总功,可先求每个力做的功,再求其代数和,即为总功;当然也可先求几个力的合力,再求精选文档合力所做的功.精选文档【例 6】如图 7-2-9 质量为 M 的长木板 B 被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 m 的滑块 A 以某一 速度沿木板表面由 C 点滑至 D 点,在木板上前进了 L,若滑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求 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图 7-2-9 思路分析: 我们应先确定木板和滑块的位移后,再根据功的定义式求摩擦力做的功. 解析: 由于木板被固定,所以木板的位移 s1=0 根据功的定义可得,摩擦力对木板做功 WB=0 滑块 A 受到的摩擦力 Ff 方向水平向左,与运动方向相反,Ff 应做负功 Wf=-FfL 又 Ff=μFN=μmg 故 Wf=-μmgL. 误区警示: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甚至不做功.不要错误的认为摩擦力一 定做负功,所以遇到摩擦力做功问题一定注意分析. 【例 7】一个人用 50 N 的恒力 F 作用在绳子的一端,通过绳子和定滑轮将一个静止的物体 由位置 A 拉到位置 B,如图 7-2-11 所示,求此过程中绳子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不计滑轮 的摩擦力).图 7-2-11思路分析: 若以物体为研究对象,显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一个变力,不能直接应用公式求解,但人拉绳子的力所做的功最终用于增加物体的机械能,所以,绳子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人拉绳子的力所做的功,而绳子的受力点 P 受力为恒力,拉下绳子的长度即为恒力位移的大小,所以可以应用公式求解.解析:由 W=Flcosα得W=Fl=F(sH in 30sH in 60)=50(s3 in 303 sin 60)=127J.答案: 127 J思维总结:公式 W=Flcos 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对于变力做功,目前我们只能用转换研究对象,分段计算等方法把变力做功转变为恒力做功来求解.【例 8】如图 7-2-13,物体由静止将沿 F1,F2 的合力 F 方向运动,发生的位移 l=10 m.F1 与 l 方向的夹角θ1=53°,F2 与 l 方向的夹角θ2=37°,F 与 l 同向,然后由功的公式 W=Flcos α进行计算.精选文档图 7-2-13 解析: (1)力 F1 做的功 W1=F1lcos θ1=3×10×cos 53° J=18 J 力 F2 做的功 W2=F2lcos θ2=4×10×cos 37° J=32 J W1 与 W2 的代数和 W=W1+W2=18 J+32 J=50 J. (2)F1 与 F2 的合力F= F12 F22 = 32 42 N=5 N合力 F 做的功 W′=Fl=5×10 J=50 J. 答案: (1)50 J (2)50 J 思维总结:由该题的解答结果可以证明: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 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三、功 率 1.对功率定义的理解功率是用功 W 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 t 的比值来定义的,即 P=W/t,功率表示物体做功 的快慢,功率的大小与功 W 的大小和时间 t 的长短无关.【例释】 小王把一个 10 kg 的物体在 2 min 内提到 4 楼做功 960 J;小李把一个 20 kg 的物体在 5 min 内提到 4 楼做功 2 000 J.两人比较谁的功率较大?解 析 : 根 据 功 率 的 定 义 可 得 小 王 的 功 率 P1= W1 960 W=8 W , 小 李 的 功 率 t1 120P2= W2 2000 W=6.67 W.虽然小李做的功多,但小王的功率较小李的大,原因就是功率是 t2 300用功 W 与所用时间 t 的比值来定义的.答案: 见解析2.公式 P=Fv 的适用条件当物体沿位移方向受的力为 F 时,从计时开始到时刻 t 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 l,则力 F 在该时间内所做的功 W=Fl,再有 P= W 得 P= Fl ,而 l =v,即最后得到 P=Fv,式中 vttt为平均速度,与位移 l 同向,即 F、v 同向.综上分析在 F、v 同向时可用该公式计算功率.当 F、v 之间有一夹角θ时,P=Fvcos θ,同学们有兴趣可自己推导.3.公式 P= W 和 P=Fv 的比较 t功率的定义式计算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在公式 P=Fv 中,若 v 为平均速度则计算出的功率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若 v 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则计算出的结果为该精选文档时刻的瞬时功率.精选文档4.汽车启动时两种典型情况 (1)汽车在平直路面上保持发动机功率(即牵引力的功率)不变,即以恒定功率启动,其加速过程如表所示: 设牵引力为 F,所受阻力为 F1由表可分析知:①只有当汽车的牵引力与所受阻力大小相等时,才达到最大速度. ②在加速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化的,如果知道某时刻的速度,可求得此时刻的加速度. ③该方式启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 7-3-1 所示.图 7-3-1 (2)汽车匀加速启动,其过程分析如表所示:由表可分析知:①汽车匀加速启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并没有达到最大速度,此后将 保持功率不变做变加速运动,当牵引力与阻力大小相等时,才达到最大速度而匀速行驶.图 7-3-2 ②该过程的 v-t 图象如图 7-3-2 所示. 综上,汽车无论以哪种方式启动,最终都以额定功率行驶.遇到上坡或泥泞路时,为了 增大牵引力 F,由公式 P=Fv,可增大 P 或减小 v,而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对发动机有 害,则只能换低挡来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 【例 9】质量为 2 kg 的物体,受到 24 N 竖直向上的拉力,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 5 s,求 5 s 内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5 s 内拉力的平均功率及 5 s 末拉力的瞬时功率各是多 少?(g 取 10 m/s2) 解析: 物体受力情况如图 7-3-3 所示精选文档图7-3-3由牛顿第二定律a=mmg F - =2 m/s 2 5 s 内物体的位移s=22at =25 m 方向竖直向上5 s 末物体的速度v=at=10 m/s方向竖直向上故5 s 内拉力F 做的功为W=Fs=24×25 J=600 J5 s 内拉力F 的平均功率为 P=5600=t W W=120 W 5 s 末拉力的瞬时功率为P=F ·v=24×10 W=240 W.答案: 600 J 120 W 240 W思维总结:公式P=W/t 一般用来计算平均功率,而P=Fv 若v 为瞬时速度则可用来计算瞬时功率.应用时,注意公式的选择.【例10】质量为m=4.0×10 3 kg 的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P=40 kW ,汽车从静止以a=0.5m/s 2的加速度行驶,所受阻力F f =2.0×103 N ,则汽车匀加速行驶的最长时间为多少?汽车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解析: 汽车匀加速行驶时,汽车发动机牵引力为F ,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 f =maF=ma+F f =4.0×103×0.5+2.0×103 N=4.0×103 N汽车匀加速运动过程的末速度v ,则P=Fv ,v=P/F=33100.41040⨯⨯ m/s=10 m/s 根据运动学公式v=at 得 t=v/a=5.010s=20 s 当汽车加速度a=0时,汽车有最大速度v max ,则v max =33100.21040⨯⨯=='f F P F P m/s=20 m/s 答案: 20 s 20 m/s误区警示:汽车匀加速启动时,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末速度不是汽车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四、重力势能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是恒力,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W=Fl可知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重力的大小与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竖直方向上)移动位移的乘积.如图7-4-1把物体从B点移到A点,物体的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h1-h2故重力做功为W=mg(h1-h2)=mgh1-mgh2与物体沿什么路径从B点到A点无关.图7-4-1综上所述: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2.对重力势能的理解(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 p=mgh是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的,式中的h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高度.当物体在参考平面之上时,重力势能E p为正值;当物体在参考平面之下时,重力势能E p为负值.注意物体重力势能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是表示比零势能大还是比零势能小,这与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2)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视处理物体的方便而定,一般可选择地面或物体运动时所达到的最低点为零势能参考点.(3)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它的变化是绝对的.我们关注的是重力势能的变化,这意味着能的转化问题.(4)势能是物体与地球共有的,没有地球的存在物体谈不上受重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势能,“物体具有重力势能”是通常的一种不严格的说法.但在理解其含义时必须知道势能是系统共有的.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物体的高度变化时,重力要做功,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重力势能的改变只由重力做功引起.如图7-4-2,质量为m的物体,由A点下落到B点,A点高度为h1,B点高度为h2.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功W G=mgh1-mgh2=mgΔh.图7-4-2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量ΔE p=E pB-E pA,所以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改变量的关系为W G=-ΔE p.这也正好说明了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而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典型例题】【例11】如图7-4-3所示,求质量为m的小球在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图7-4-3XC解析:由于重力做功与通过的路径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重力mg和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所以物体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虽然先运动到地面再回到B高度,但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是H-h,那么重力做功为W=mg(H-h).答案: mg(H-h)思维总结:重力做功仅由重力和初末位置的高度差决定.误区警示:重力做功与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以及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等因素无关.【例12】如图7-4-5所示,桌面距地面0.8 m,一物体质量为2 kg,放在距桌面0.4 m 的支架上.(1)以地面为参考平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多少?(2)以桌面为参考平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桌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多少?图7-4-5思路分析:计算重力势能时,应找到参考平面,然后找到物体相对参考平面的高度,由E p=mgh计算.解析:(1)以地面为参考平面,物体的高度h1=1.2 m,因而物体的重力势能为E p1=mgh1=2×9.8×1.2 J=23.52 J物体落至桌面时重力势能为E p2=mgh2=2×9.8×0.8 J=15.68 J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E p1-E p2=7.84 J(2)同理以桌面为参考平面时:E p1′=7.84 J,E p2′=0,故物体落至桌面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7.84 J.答案:(1)23.52 J 重力势能减少量为7.84 J(2)7.84 J 重力势能减少7.84 J思维总结:重力势能的大小具有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是末状态的重力势能与初状态的重力势能之差.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是绝对的.【例13】如图7-4-7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平铺n块砖,每块砖的质量为m,厚度为h,如将砖一块一块地叠放起来,至少需要做多少功?图7-4-7思路分析: 把砖由平放地面上到把它们一块块地叠放起来做的功至少等于砖增加的重力势能,可用整体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求解.解析:法一: 整体法取n 块砖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如图7-4-7所示叠放起来后整体重心距地面21nh ,原来距地面2h ,故有: W=ΔE p =nmg ·(21nh )-nmg ·(21h ) =21 n (n-1)mgh. 法二: 归纳法第1块砖增加的重力势能为0第2块砖增加的重力势能为mgh第3块砖增加的重力势能为2mgh第n 块砖增加的重力势能为(n-1)mgh则n 块砖共增加的重力势能为ΔE p =mgh [1+2+3+…+(n-1)]=2)1(-n n mgh 即至少需要做的功为2)1(-n n mgh. 答案: 2)1(-n n mgh 误区警示:(1)用整体法解题时,初末状态的重心位置距地面高度为2h 和21nh ,而不是h 和nh.(2)用归纳法解题时,第n 块砖增加的重力势能是(n-1)mgh ,而不是nmgh.五、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类比方法的应用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都是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研究重力势能时是从分析重力做功入手,所以,研究弹性势能也可以从分析弹力做功入手.重力做功与重力和物体的位置的变化有关,即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h 有关,所以很容易想到弹性势能很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 有关.当然弹性势能还应该与劲度系数k 有关.2.极限思想的应用在地球表面附近,同一物体的重力是恒力,而在拉伸弹簧的过程中,弹力是随弹簧的伸长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弹力还因弹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弹力做功不能直接用功的公式W=Fscos θ来计算.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法类似,将弹簧被拉伸的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中近似认为拉力是不变的,可得到整个拉伸过程中克服弹力做的总功W 总=F 1Δl 1+F 2Δl 2+….这里又一次利用了极限的思想,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t 图象求位移s 相似,这里可以利用F-l 图象求弹力做的功.如图7-5-1所示,F-l 图象中由F 和l 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即为所求克服弹力做的功:图7-5-1W 总=F ×21l=kl ×21l=21kl 2 3.探究结果弹性势能E p =21kl 2,公式中l 为形变量.注意该表达式,我们是规定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也就是既不伸长也不缩短时的势能为零势能.【典型例题】【例14】关于弹性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B.只有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C.当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一定增加D.当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时,弹力一定做了正功解析: 发生弹性形变的任何物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从而也有了弹性势能,故A 对B 错.根据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可知,只有弹力做负功时弹性势能才能增加,如果弹力做正功则弹性势能就会减小,故C 错D 对.答案为AD.思维总结:弹性势能是一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不要形成只有弹簧才具有弹性势能的思维定势,研究弹性势能的方法同研究重力势能一样.通过研究弹力的功入手来研究弹性势能,这是物理学的一种思想方法.【例15】弹弓是一种兵器,也是一种儿童玩具,它是由两根橡皮条和一个木叉制成的.拉伸橡皮条的过程人对橡皮条做功,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放手后橡皮条的弹力做功,将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石子的动能,使石子以较大的速度飞出,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试设计一个实验,求出橡皮条在拉伸到一定长度的过程中,弹力所做的功是多少?橡皮条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多少?(只要求设计可行的做法和数据处理方式,不要求得出结论.)解析: (1)准备橡皮条、测力计、坐标纸、铅笔、直尺等.(2)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一绳扣.(3)用直尺从橡皮条的固定端开始测量橡皮条的原长x 0,记录在表格中.(4)用测力计挂在绳扣上,测出在不同拉力F 1、F 2、F 3……的情况下橡皮条的长度x 10、x 20、x 30……(5)计算出在不同拉力时橡皮条的伸长量x 1、x 2、x 3……(6)以橡皮条的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对应的拉力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建立坐标系、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作出F-x i 图.(7)测量曲线与x 轴包围的面积S ,这个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外力克服橡皮条的弹力所做的功,也就是弹力所做负功的数值.思维总结: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探究方法的理解水平,从目标着眼根据实验问题的特殊性设计构思实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物理图象的理解和微积分思想在处理图象问题中的运用.本题的解答过程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用F-x i 图象能否求出外力克服弹力所做的功;图象与x i 轴包围的面积为什么是外力的功;此曲边几何形状的面积如何求得或测得等,同学们可继续探究.六、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本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方法及技巧(1)研究两个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是探究两个量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比例关系可以为实验测量提供很大的方便和可能.例如,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改用两根橡皮条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做的功的具体数值仍是很难确定的.但是,若以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为功的单位W,两根橡皮条做的功无疑是2W,这是何等巧妙!(2)将问题转化为简化实验过程:探究的任务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本实验总是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测定两个速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问题转化为测定一个末态速度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操作和数据处理发现规律(也有不足之处).(3)设法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探究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正确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实验注重了两个方面:①平衡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摩擦力保证小车脱离橡皮条后做匀速运动;②在纸带上选取点迹清楚、间距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的速度.(4)利用物理图象,适当地进行坐标交换,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橡皮筋的选取本实验采用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用一条橡皮筋时做功为W,用两条橡皮筋时做功为2W,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示功,这种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计算变力弹力所做的功.尽管在实验中,我们尽量使各橡皮筋的原长和伸长量相同,以保证各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相同,但是,若准备的橡皮筋规格不相同,同样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误差,所以选择橡皮筋时应注意几点:(1)所选用的橡皮筋劲度系数不宜过大,以免条数较多时弹力过大,打出的纸带点数过少,不宜求小车的速度.(2)橡皮筋的材料要相同.(3)橡皮筋的粗细要均匀.3.平衡摩擦力为了克服摩擦力,可以把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板斜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检查是否平衡时,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4.利用纸带求小车的速度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的分布并不均匀,点之间的距离呈现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最后基本相同的特点.我们求速度时,应选用分布均匀的那些点进行计算,说明这时小车已经匀速运动了.【典型例题】【例16】如图7-6-1为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过程得出的一条纸带.图7-6-1(1)应选哪些点距进行测量?(2)怎样根据测得数据确定小车的速度?解析:(1)C、D间距最大,最大速度点一定在C、D之间;(2)在可测量的点中,C点的速度最接近最大速度,可测量的最短时间就是t CD.答案:(1)选用CD段,(2)v=L CD/t 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