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课程实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课程实施

(一)实地调研,精选课程内容

1.综合实践课程先行。综合实践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调研的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现有的技能支撑着博物馆课程开展中学生们的整体探究活动。

2.语文学科全过程介入。语文学科是一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学科,在博物馆课程设计过程中,语文学科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知识的梳理和运用,成果的编写和汇报等,都需要语文学科来整体介入。

3.其他学科多方参与。博物馆课程作为一门生本特色鲜明的课程,学生能力的体现要实现最大化。例如,在后期的成果汇报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在博物馆内所获取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汇报,此时,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成为了学生汇报环节的关键一环。在调研校,学生将自己在博物馆的所得制作成PPT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图片的处理,视频的制作,文字的编辑等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过程中数学、英语、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都会在整个课程过程中体现出各自学科的作用。

(二)多维考量,设计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调研校所选择的中国科技馆新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教师们依据本学科内容、学生的情况、场馆实际情况和学科间融合的思想设计课程实施方案。

1.组内交流,制定本学科课程设计。首先,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对课程进行初步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进行组内研讨,确定其是否与学科知识有所融合、能否体现学科特征、可否符合学情特点。

2.全员研讨,实现多学科融合。为了真正实现博物馆课程的意义,学科间的融合是关键。为此,调研校多次召开了五年级博物馆课程全员研讨会,各学科逐一汇报课程设计方案,并讨论如何对学科间内容进行穿插、捆绑、融合,小到每一个具体任务,大到活动的整体框架,力争将学科融合的思想贯穿于课程开展的始终。

(三)尊重学生兴趣,提供多样的选择

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前期组织者对学生的分组意向开展调研,以初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学生们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加入小组。组织者通过整理《博物

馆课程(中国科技馆)分组征询意向表》(见表三)将学生分为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品德与社会五个小组,以便学生在课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表三:

博物馆课程(中国科技馆)分组征询意向表

班级姓名性别

(四)实践求真,实现课程价值

1.搜索信息,做好活动前期准备。首先,学生首先根据自己所在小组布置的任务在网络和书籍中查找场馆信息和自己即将活动的展厅内容。并根据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准备自己即将在场馆活动中所带工具,如负责记录的学生带好笔记本、录音笔等,负责照片的学生准备好拍摄设备。

2.摒弃虚假的探究,学习活动真实有效。为了不让学生成为死板的学习机器,课程活动中,力争通过生生互动、师生探讨,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自主解决问题的人。在中国科技馆内,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己事先查好的地图找到自己的活动展厅。每个展厅中配备涉及相关学科的教师3-5名,场馆导游1名,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可以对教师或和游进行采访,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整个过程中,各小组长成为了场馆内的组织者,组员们各司其职,依据任务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们在场馆内记录体验的感受,在文字和视频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在采访中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完成任务中体会合作的乐趣。

(五)成果展示,检验活动效果

学生将自己小组设计的活动主题以PPT、手抄报或观后感的形式体现,并进行集中展示。展示中,学生们首先以学科为集合进行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在内容上,学生将自己在场馆内的体验和搜集的信息与课下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制作成小组活动成果。第二阶段为精品展示课程,各学科挑选出学科内的优秀作品进行全年级展示。学生在作业与展示中增加了小组交流协作的默契,锻炼了汇报展示的能力,体会到了通过协作努力完成任务的快感。

四、课程反思

1.授其渔而非授其鱼。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创设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掌握的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获取知识。

2.打破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博物馆课程力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本次调研校在多学科间融合上的实践还仅仅停留在“浅尝”阶段,多学科间的融合局限于形式上的融合,在知识内涵上的体现不足,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策划。同时,学生在后期的作业中,学习模式惯性使他们的学科融合意识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深挖细钻,同时,注重学生学科融合意识的培养,力争实现形式上、内容上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融合。

3.加强博物馆文化宣传,打破地域局限。在课程实践中学生对博物馆的陌生在课程开展中显现出来。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到达中国科技馆后,由于对陌生环境的无限好奇,被馆内其他内容吸引,不能够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开展活动,而是跑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前活动,影响了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有的学生在活动中缺乏参观博物馆的体验经历,觉得在场馆内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任务的切入点。为此,在学校的日常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博物馆文化宣传,如:博物馆种类、内容,博物馆参观行为礼仪等方面内容,使博物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