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高一语文人教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蹉跎(cuō tuó)踟蹰(chí chú)B. 窈窕(yǎo tiǎo)逶迤(wēi yí)峥嵘(zhēng róng)C. 恣意(zì yì)徜徉(cháng yáng)缱绻(qiǎn quǎn)D. 踌躇(chóu chú)峥嵘(zhēng róng)恣意(zì yì)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导,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D.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答案:B二、填空题1.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
”答案:奔流到海不复回2.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答案:范仲淹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
问题: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答案:作者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宁静美景,月光如流水般洒在荷叶和荷花上,青雾缭绕,给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感觉。
2. “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欣赏和喜爱,认为在这样宁静美好的环境中,即使是短暂的休息也能带来别样的享受。
四、作文题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新高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杨延昭是北宋时期名将杨业的儿子,在宋真宗时,担任河北、陕西、河东三路安抚使,多次抗击辽军,屡建奇功,被封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杨延昭性格刚毅,喜欢骑射,精通兵法,带兵打仗屡次获胜。
他主张“以战止战”,在对抗辽军的过程中,经常以智取胜。
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深得人心。
【乙】杨延昭一生,主要在边塞地区为官,抗击辽军,保家卫国。
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思想。
他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他主张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他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他主张“以智取胜”,认为战争要以智取胜,不能依靠武力。
【丙】杨延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精通书法,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马,被誉为“画马圣手”。
他还擅长文学,尤其擅长写诗,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了爱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丁】杨延昭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一生,是忠诚、勇敢、智慧、正直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负责军事,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政大权。
B.以战止战: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以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C.以德服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D.草圣:指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杨延昭被誉为“草圣”。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延昭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B.杨延昭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
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
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
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
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
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
女人美了,才完整。
”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
湖北省荆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荆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基础题(本题共8小题,16分)1.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一说同“辍”,停止B.枉用相存存:问候C.对酒当歌当:应当D.去日苦多去:逝去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当:对着。
句意: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
故选C。
2.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情致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正确。
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
B.正确。
句意: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安守本分归居园田。
C.正确。
句意: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乡里的炊烟缓缓地飘荡。
D.错误,荫:遮蔽。
句意: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堂前。
故选D。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B.水澹澹..兮生烟(水波荡漾的样子)C.虎鼓瑟兮鸾回.车(使……回转)D.越陌.度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句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B.正确。
句意: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
C.正确。
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D.错误。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句意: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B.复得返自然..C.慨当以慷,忧思..难忘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妙手偶得”意思相近的是A. 妙笔生花B. 妙想天开C. 高超无比D. 绝妙好听【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妙手偶得是指能力高超,轻松得到好成果,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妙想天开,即有着奇思妙想。
2.文中“明月几时有”这一句中的“明月”和“几时”相当于A. 句号和问号B. 句号和省略号C. 问号和句号D. 问号和省略号【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句子“明月几时有”作为一句诗歌,末尾使用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思索与感叹。
3.以下关于《小燕子》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B. 诗歌描述了一只小燕子的自由飞翔C.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D. 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小燕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既有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旧地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唐代建筑物,永居莲花池中心而不失风雅,它就是“如意斋”。
如意斋是莲花池上一座四方形的亭子,亭子虽小,但非常精致,周围密集的枫杨、柳树和蓝天白云绿水相映,更显得奇妙而优美。
如意斋传说缘于唐朝的韩愈,他常常在此写作、吟咏。
据史书记载,韩愈东渡援朝平岗后,常常于此与友人闲谈。
他曾写下“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莲花池和如意斋是和中国诗歌名篇《江雪》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裴旻在《雪霁天山晴》中写道:“沽茶供酒赏杏花,石岭啼猿野童家。
往往寻幽到如意,十年读书半江月。
”诗中的“如意”便是指如意斋。
而黄巢在《登高》中也提到了如意斋:“如意斋边梧叶多,万犬千鸦一片皆。
”1.如意斋是什么建筑物?2.如意斋为什么被称为如意斋?3.如意斋和哪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答案解析】1.答案:一座位于莲花池上的亭子2.答案:因其精致而著名,与韩愈曾写下的“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有关联,而被称为如意斋。
3.答案:如意斋与《江雪》这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裴旻在诗中提到了如意斋的名字,而黄巢也用诗歌描绘了如意斋周围的风景。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嘉兴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2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卷(答案在最后)命题:高一语文组审题:高一语文组【注】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
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
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答案】(1)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关键词:鄙、远、陪各1分)(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关键词:因、敝、与各1分))(3)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关键词:因、迁、舍、念各1分)【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国家,远地;陪:增加。
(2)因:借助,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3)因:随着;迁:变化;舍:失去,舍弃;念:深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下列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朝济而夕设版焉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B【解析】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
A介词,用;连词,表修饰;B 助词,取独;C 连词,表递进;表转折;D 介词,比;语气词,表感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辨析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语境推断法。
就是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吉林省四平市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四平市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人物【罗马尼亚】扬·伯耶舒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
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
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
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
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
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
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
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
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
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
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
语文试题内容及答案高一
语文试题内容及答案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文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感受到的自由和宁静。
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也可以完全放松,不去思考任何问题。
这种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独处时的享受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2. 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答案: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轻盈和优雅;同时,用“袅娜地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形容荷花,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一语文(下)6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一语文(下)6月联考试卷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6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标准化的价值观不复存在,生活方式没有孰优孰劣,每个人经历的都是试验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个人化与价值观的独立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指出个人边界不容侵犯。
当前青年群体对社交边界感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隐私意识的体现,是青年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
社交边界感已经成为青年的新需求。
具体来看,此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个人的边界,拥有清晰的个人边界能使人学会评价人际关系,规避掉繁杂人际关系中的迷茫与压力,以及其对个人生活意志的主宰。
二是不侵犯他人的边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坚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做到尊重他人的社交边界,才是社会互动中被崇尚的礼貌社交。
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现代人每天要不断地与人接触,面对社交过载,如果没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屏保效应”,人们终将会困于烦乱的社会交往中而感到精疲力竭,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摘编自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材料二:2023年,“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名词层出不穷。
“搭子社交”以共同兴趣或需求为基础,秉持着严格的分寸感、满足青年浅尝辄止的轻社交需求,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青年的社交方式。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那些磨脑子的作品已离我远去,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商大肆渲染,却为我不再受骗。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思熟虑所做不成功的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既大又美的花园。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C、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3.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都是四折一楔子。
B.柳永,南宋词人,原名三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词人。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一丸冷月的韵味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2023-2024学年度上期第一学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天蝎座旁。
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
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
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
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
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
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左传·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如晋,晋人执之。
子产曰:“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今晋以郑之罪,而执我,是害我身也。
”晋人释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词义。
- 执:()- 闻:()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的意思是:3. 子产在文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4.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晋人为何最终释放了子产。
试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8题。
《窗外》窗外,是一片繁华的世界。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观察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6. 作者为什么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7. 请分析文中“窗外”一词的象征意义。
8.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主题?试题三:作文9. 以“时间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1. 执:拘留、扣留;闻:听说、知道。
2.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罪过而伤害自己。
3. 子产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的品质,他以君子之道来反驳晋人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和胆识。
4. 晋人最终释放了子产,可能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子产的话中的道理,或者被他的言辞所打动,从而改变了主意。
5. 作者描绘了窗外繁华的城市景象,包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人来人往。
6. 作者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可能是因为他想远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7. “窗外”一词在文中象征着外部世界,与作者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8. 作者可能想要传达的主题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以保持内心的平和。
9. 作文部分需考生自行发挥,围绕“时间的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解析(一)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一、基础知识(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n)盥洗(guàn)B. 錾银(zàn)两靥(yè)桌帏(wéi)执拗(niù)C. 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吸(shǔn)D. 商贾(gǔ)喧豗(huī)幽咽(yè)间或(ji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潦倒侯爵峥嵘委曲求全B. 寒喧砯崖马嵬渚清沙白C. 悯然放涎杜撰遍体鳞伤D. 踌躇环佩谪亲雕梁画栋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B.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D. 本次冬奥会,某国派了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可结果呢,别说金牌,连前六名都未捞到一个,简直是滥竽充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暧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了高度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B. 要学好语文,必须重视阅读,而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做题,其实,题目即使训练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
C.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D. 三年来,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家乡为了让他顺利求学而省吃俭用的父母。
二、阅读理解(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qiè)B. 锲而不舍(qiè)C. 锲而不舍(qiè)D. 锲而不舍(qiè)2. 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很有创新精神。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
C.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别人。
D. 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真是不辞辛苦。
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以下问题。
段落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争先恐后地开放。
”1.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点?2. 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段落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果树,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1. 这段文字中,“硕果累累”一词用来形容什么?2.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应为“锲而不舍”注音为“qiè ér bù shě”)2. 答案:D(“不辞辛劳”与“不辞辛苦”重复,应选择其中一个)二、填空题1. 答案:疑是地上霜三、阅读理解1. 答案:春天2. 答案: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春天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景象。
3. 答案:形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
4. 答案: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四、作文题(此部分为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
2024年部编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奇书”。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人物的命运。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物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丰富的生活细节和个性化的对话,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贾宝玉: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性纯真,热爱自然,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
他身上有着许多矛盾的性格特点,既同情弱者,又反对封建统治。
作者通过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宝玉的性格魅力。
2.林黛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才情出众,性格敏感多疑。
她与宝玉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体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
3.薛宝钗: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另一位表妹,她贤良淑德,端庄大方。
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二、情节安排《红楼梦》的情节安排错综复杂,跌宕起伏。
作者巧妙地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与主人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1.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相爱,充满了浪漫色彩。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他们的爱情无法走到一起,最终以悲剧告终。
2.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宝玉被迫与宝钗成婚,这场婚姻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也是宝玉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3.四大家族的兴衰: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三、主题思想《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1.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小说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对爱情的赞美: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贤不及孔子徒之郯子则群聚而笑之曰师曰弟子云者族之士大夫,,,B.⎪⎩⎪⎨⎧••贤不及孔子其郯子之徒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今之众人,,C.⎪⎩⎪⎨⎧••余于学时于不拘D .⎪⎩⎪⎨⎧•有我师必则三人行古之学者必有师,1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 .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 .①③ B .⑤⑥ C .②③ D .②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 .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 .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4.下面加点的字与“挈挈而东”中“东”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卒廷.见相如 C.左右..欲刃相如 D.南.望王师又一年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幸见取. 被选取B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忧患 C .因抗颜..而为师 板起面孔,指态度严正不屈 D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对对方的敬称16.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我会受到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B .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 .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 .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1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 .从孟子生活的时代起,世风就非常不好,人们耻于从师学习。
C .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自己也不愿像他那样做。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姓名——--------选 择 题 答 案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B项“从兄”的“从”读cóng ,C项“吐蕃”的“蕃”读bō,D项“近谀”的“谀”读yú。
)2.D(D项“道”应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或道理。
)3.【解析】①⑥以……为师;②⑤学习;③④从师。
【答案】 A4.A (从师学习的风尚。
)5.C(C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
A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
B项第一句中“其”复指,作主语,“他们”;第二句中“其”作兼语,“他”。
D项第一句中“其”表猜测,“大概”;第二句中“其”表感叹,“多么”。
)6、提示: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7、提示: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8、提示: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9 提示: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项,“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D 项,“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10、提示:C项,于:被/向。
答案:C11、提示: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
答案:D12提示: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
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答案:A13、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14.C解析:C 项中“刃”,翻译为“杀”,名词作动词。
原句中的“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去。
A项中的“上”“下”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B项中“廷”译为“在朝廷上”,在这里名词作状语。
D项“南”翻译为“向南”,名词作状语。
15.B解析:患:毛病,弊病。
16.A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
“病”在这里意为指责、辱骂。
17C解析:“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书信开篇的自谦之语,故A项错。
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且文中有“由魏、晋氏以下”的信息,所以B 项错。
文中作者对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的精神明显是肯定的,故D项错。
18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
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