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点。
2.强调金属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盐的性质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2.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箔、铜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制品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如此广泛使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离子、元素周期表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其中的规律性和本质联系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途径,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a.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
b.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c.为什么有些金属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
3.实践探究作业:
a.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金属制品,了解它们的使用环境和腐蚀情况。
b.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
4.拓展阅读:
a.阅读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科普文章,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b.了解我国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锅具、电子设备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吗?”让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寻找答案。
2.引导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通过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育学生珍惜金属资源,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探究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在成果分享环节,我将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总结规律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应用拓展环节,我将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4.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教学准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课后习题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 >Fe >Cu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教学反思: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金属的一些基本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等。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对金属的初步认识,理解金属的化学行为,以及后续学习有关金属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金属的理解大多数是表面的,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不多。

此外,金属的化学性质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总结规律,用理论解释现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一些基本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等。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金属反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现象。

2.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实验药品:铁、铜、锌、铝、氧气、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物品,如铁锅、铜线、铝制饮料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是如何制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属的一些基本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等。

同时,展示相关实验现象,如铁生锈、铝片与盐酸反应等。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元素的排列顺序,能够进行常见金属的活动性比较。

3.了解稀有金属及部分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金属活动性比较的掌握。

2.金属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机制。

三、教学内容1. 金属物理性质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物理性质。

其中导电性和导热性分别是金属物理性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金属在体内的原子排列、金属键的性质等决定了金属物理性质的特点。

2. 金属化学性质金属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金属能够失去自身原子中的一些或全部电子,并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在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金属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还原特性。

同时,一些金属还具有氧化性。

3. 金属活动性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可以通过测定金属与一些非金属物质的反应情况来进行比较。

活动性大的金属更容易与非金属元素反应,反之,活动性小的金属则更不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排列如下:铁 > 锌 > 铝 > 镁 > 铜 > 银 > 金4. 金属电子转移金属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失去电子,这种电子转移是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

金属原子失去的是价电子,往往成为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与之相对应的,非金属原子则会吸收金属离子中的电子,成为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

这种电子的转移过程,构成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5. 稀有金属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稀有金属包括铬、钨、钴、镍等。

这些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合金,或者作为催化剂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属元素和化合物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生活中有多种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有:铁锅、公路钢管中的镀锌层、氢氧化铝、二氧化钛、含钴电池等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介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和常见化合物应用。

2.实验法:利用电极反应演示金属电子转移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其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①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

②能运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能运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教学重、难点突破措施】在学过的二、五、七三个单元已知的知识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再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表明金属在组成和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那么金属在化学性质上也有通性吗?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回忆第二单元“氧气的性质”,金属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还有第七单元“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制取氢气,都是某些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有这个化学性质呢?其中会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以实验为事实依据,从微观角度认识其本质,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从而达到可以灵活应用的目的,好不好?[设计意图](从已学知识入手,用设疑式导课,能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

1.金属与氧气创设情境(1):多媒体展示第二单元学过的镁、铁、铜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或加热)的图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二)讲授新知
1.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通过PPT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3.金属与酸反应:教师以锌与稀盐酸为例,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已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6.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次“金属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对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宣传形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新课导入: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以及部分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为深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2.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经过前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为本节课的实验环节提供了保障。
3.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演示与观察:
-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如反应速度、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
3.知识讲解与互动: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特点。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实验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完成课本第48页的练习题,包括金属化学性质的相关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实验现象,书写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原理。
-要求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时,注意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实践作业:
-家中寻找金属制品,观察其表面的氧化现象,并记录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性质、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总结等方法,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参与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

2.教学难点: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讲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金属材料,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金属有哪些特点?金属在化学反应中会有什么变化?第二步:学习金属的性质1.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延展性等。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金属的性质,并用Markdown格式记录下来。

第三步:实验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1.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取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钉、铜板等,与稀盐酸反应。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用Markdown格式整理实验记录。

第四步:讨论实验结果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金属与酸的反应过程,进而提出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

第五步: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取一些金属材料,如镁带、铝粉等,与氧气反应。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用Markdown格式整理实验记录。

第六步:讨论实验结果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过程,进而提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学生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

四、检查与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课堂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2.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评分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堂讨论的总结报告,以Markdown格式提交。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金属特性的深入探究,旨在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理解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这一课时,我计划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并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实验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首先,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会展示一个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会结合生活实际,例如金属的生锈和防锈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应能理解金属活动性序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一些金属的化学行为。具体来说,学生应能:
1.描述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过程。
2.运用实验结果,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2.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还培养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然后,我会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金属与酸会发生反应吗?金属的这种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
2、置换反应的定义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仪器与用品:微型仪器、烧杯、试管、镊子、药匙、酒精灯、砂纸、火柴;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铜丝、铁丝、镁带、锌粒、等。

四、教学活动方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镁、铝、铁、铜、金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掌握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2.通过金属与酸的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3.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规律探究,体会事物的规律性与特殊性的同一,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迁移等科学探究方法。

4.通过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提升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教学难点: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近几年直播购物十分流行,比如临近过年黄金饰品十分热销。

当我们走进某黄金饰品的直播间,发现这些黄金饰品不仅光彩夺目还比在实体店便宜很多,这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不已。

但一些不法分子用一种外观上与黄金很相似的铜锌合金来冒充黄金,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真假黄金呢?同学们回答出测硬度、掂重量和观色泽等物理方法去进行鉴别,可否利用一些化学方法进行鉴别呢?这就用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活动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介绍铝的使用史,讨论常温下金属铝耐腐蚀的原因铝作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使用历史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为什么呢?19世纪初,铝的炼制技术还很不发达导致铝的产量很低。

当时铝的价格比黄金还要高几倍,所以拿破仑在加冕仪式上为了显示尊贵和独一无二,用铝做了皇冠。

到了19世纪中后叶在以戴维为代表的多位化学家改进了铝的炼制方法使得成本大幅降低产量也不断提高,才实现了金属铝的广泛应用。

现如今铝制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应用,为什么金属铝的应用如此之广呢?这是因为铝在常温下很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这层薄膜可以阻止铝进一步腐蚀,对铝起到保护作用,所以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2、探究金属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回顾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金属镁、铁、铜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分别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8.2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8.2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金属的氧化性、还原性等基本概念。
2.讲解金属与酸、水的反应原理,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例,如铁器生锈、铜器变绿等,阐述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如镀锌、涂油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进行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实验探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铁锅、铜器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知道金属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腐蚀吗?金属的化学性质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引入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如金属制品、金属腐蚀与防护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探究:本节课充分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金属与酸、水的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其真正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其表达、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解决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自我提升的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4.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达标测试
1、公元二世纪我国炼丹专家魏殃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在的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很稳定B.很活泼C.易氧化D.易还原
2、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液体的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出土的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小华欲测定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小华取出该合金的粉末65克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克气体,试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作业设计:
1.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 >Fe >Cu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
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
教学反思: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

课后练一练
必做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的一组是()
①镁②硫③铁④磷⑤铜
A、①③
B、③
C、③④⑤
D、③⑤
2、下列不能由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是()
A、氯化镁
B、硫酸锌
C、氯化亚铁
D、硫酸铜
3、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4、要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下列物质不合适的是()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水
5、镁、铁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如: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作镁闪光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常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性铁粉,铁粉可与人体胃液中的少量盐酸反应,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氯化亚铁而被人体吸收,从而起到补血的作用,其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A是地壳中含量第二的金属元素,A的单质在B的单质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把A单质放入稀硫酸中产生可燃气体D,A单质跟氯化铜溶液反应能生成紫红色金属E。

(1)A的元素符号是,B单质的名称为,D单质的化学式为。

(2)A单质在B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A单质在氯化铜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选做题
7、小明选择“铝丝和盐酸反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开展探究,下表是他分别用相
(1)写出铝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②和③标明该反应快慢与有关。

(3)能标明盐酸质量分数对反应快慢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和。

(4)如果把实验①中盐酸的质量分数改为4%,请你推测铝丝消失的时间(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

(5)该实验除了用铝丝消失的时间来衡量反应的快慢外,你还能提出新的方法来衡量该反应的快慢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