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人教版必修教案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区位含义(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二课时教案
4.2 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我国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农业选择的智慧,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重要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因地制宜的内含。
因地制宜: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地形陡峭处“宜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处“宜粮”;降水较少处“宜牧”;河湖众多处“宜渔”。
4.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
练一练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A处距离城市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B处距离城市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C处是山地,坡度较陡,可发展林业。
D处是水域,可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3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我们看一种水果——草莓,大家知道那个地方的草莓最有名吗?——长丰草莓。
安徽省长丰县是我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基地,为什么能够成为草莓生产基地呢?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农业,农业包括两种:一、狭义:指种植业;二、广义:农、林、牧、副、渔。
下面我们看两幅图片,思考两个问题:①两幅图呈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②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生:......师:水稻种植分布在泰国湄南河平原,畜牧业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可以发现,不同的农业生产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这也是农业区位的第一层含义: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生:......师:泰国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劳动力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
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人少地广,适合发展畜牧业。
所以不同地区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这也是农业区位的第二层含义: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如果咱们大家每一个同学都有一百亩土地,让大家决定发展一项农业活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生:......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政策、交通运输、科技和市场。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师: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影响橘子种植的区位因素是什么?生:气候。
师:东北是我国的粮仓,西藏主要发展畜牧业,那么影响这两个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生:地形师:龙井茶闻名中外,主要产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日本人曾经把龙井茶引入日本,但是培育出的效果却不好,为什么?生:土壤师:新疆深居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因此影响我国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生:水源师:荷兰郁金香最为著名,但在日本的高级酒店可以看到来自荷兰的郁金香,原因是什么?生:交通、保鲜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生产技术。
2. 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简介2. 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3. 农作物管理技巧4. 病虫害防治方法5. 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教学准备:1. 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种植工具和材料(如种子、肥料、农药等)3. 农作物管理技巧的相关教材或资料4. 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的示范材料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农作物生产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 讲解农作物生长过程(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并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3. 讲解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10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包括土地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灌溉等环节,并强调注意事项。
4. 实践活动:种植农作物(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种植工具和材料,按照讲解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亲自动手种植农作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讲解农作物管理技巧(5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管理技巧,包括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水分管理等内容,并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6. 讲解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的收割和储存方法,包括收割时间、收割工具、储存条件等,并强调储存方法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种植和管理农作物。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种植方法、管理技巧和收割储存方法的掌握程度。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环节和操作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或实物、相关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农业生产劳动,大家知道农业生产都包括哪些方面吗?
生:种地、浇水、施肥……
师:对,大家说的这些都是。
那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展示图片或实物)
生:这个是锄头!那个是镰刀!
师:非常棒!那你们觉得农业生产劳动重要吗?
生:重要,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农民种出来的。
师:没错,农业可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呀。
那我们来看看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
(播放视频)
师: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想法呀?
生:农民伯伯好辛苦呀。
师:是呀,他们很不容易。
那我们以后要怎么做呢?
生:要珍惜粮食,不浪费。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大家明白的。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可能还需要更多实际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农业劳动的魅力和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业实践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农作物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农作物的选种和繁育;3.种植技术:地块准备、播种和栽培管理;4.施肥技术:肥料种类、用量和施肥方法;5.病虫害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6.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要点等内容。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作用;2.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3.农作物生产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农作物的选种和繁育1.农作物选种的原则和方法;2.农作物繁育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第三节:种植技术1.地块准备:土壤改良、翻耕和平整等;2.播种技术:播种密度、深度和排列方式等;3.栽培管理:浇水、除草、松土、保土等技术要点。
第四节:施肥技术1.肥料种类和营养元素的作用;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3.施肥方法: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技术要点。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1.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2.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3.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保护问题1.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农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1.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如课堂测试、作业考察等;2.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包括种植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3.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等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农业生产常识高中生物教案
农业生产常识高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熟悉农业生产的常见技术和方法;
3. 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 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农业生产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室设备和工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
1. 介绍农业生产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农业生产的原理和流程;
3. 探讨农业生产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
三、介绍农业生产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20分钟)
1. 讲解常见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
2. 分析不同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演示实验室中的农业生产实践;
四、讨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15分钟)
1. 探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
2. 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强调农业生产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意识;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并提醒学生复习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教案1:农业生产活动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2)了解农业的生产特点。
(3)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理解农业的分类标准。
(5)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6)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1)农业的生产特点。
(2)农业的分类。
难点:(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比。
教学用具:版图、插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读图讨论法读书讨论法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各不相同,而且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使人类生产活动的类型能够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使每一类型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并且使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类可以越来越较为灵活地选择、安排生产活动。
过渡:在上一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粒度环境等知识,在这一册当中我们将主要学习有人类参与的地理现象,也就是人文地理学部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板书 5.1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过渡: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必修二第三单元农业说课稿
必修二第三单元农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农业”,这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农业的定义、重要性、类型、发展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农业。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种土地、饲养动物和水产养殖等方式,生产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社会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为人类提供必需的食物和原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
同时,农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此外,农业还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合理的农业活动可以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农业的主要类型。
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种植业主要是通过耕种土地来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畜牧业则是饲养家畜、家禽等动物,提供肉、奶、蛋等动物产品;渔业包括捕捞和养殖水生动植物;林业则是种植和管理树木,提供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
农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科技水平、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也有所不同。
从传统的人力和畜力耕作,到现代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农业,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首先,农业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我们日常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都来源于农业。
其次,农业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
此外,农业还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相关。
农业不仅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还为纺织、建材、能源等行业提供原材料。
在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人教版农业的说课稿
人教版农业的说课稿农业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围绕人教版教材的农业单元进行说课。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学习到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农业与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描述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并理解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同时,激发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关注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挑战,为将来可能从事的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将分为四个部分,共计8个学时。
1. 农业概述(2学时)- 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农业的分类和特点- 农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农业生产过程(2学时)- 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 畜牧业的基本流程- 渔业的基本知识3. 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2学时)- 农业科技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特点和技术应用- 农业科技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影响4. 农业与环境保护(2学时)-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或农业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课本教案(2024)
生理功能
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量 来源,为各种生命活动提 供能量。
24
ADP向ATP转化过程及能量来源
2024/1/28
转化过程
在细胞内,ADP可以通过与磷酸 基团结合,形成高能磷酸键,从 而转化为ATP。
能量来源
ADP向ATP转化所需的能量主要 来源于细胞内的呼吸作用,包括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VS
细胞呼吸意义
细胞呼吸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 量,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同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也 为生物体内的其他合成反应提供了原料。
2024/1/28
29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
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 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增加有机 物积累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逆浓度梯度进 行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如钾离子、 钠离子等离子的运输。
2024/1/28
13
实例分析:渗透作用、扩散现象等
渗透作用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现象。 在生物体中,细胞的半透膜性质使得水分子的进出受到渗透 作用的影响,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量的利用效率,减少能量的浪费。
26
06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 及应用
2024/1/28
27
光合作用过程、场所、条件等知识点梳理
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 绿体基质中进行。光反应阶段,植物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H],同时合成ATP; 暗反应阶段,植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1课时)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农业第一、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农业第一、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的发展措施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是《农业》的第一、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与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对农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农业的具体分类、生产过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探讨农业的发展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实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探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3.准备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方向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6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1讲 农业与工业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一讲农业与工业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专题的考查点集中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工业区位选择与主导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典型工业地域等方面学习时要注意多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典型工业地域的相关知识农业的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的含义。
①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3)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4)农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③技术因素:机械、冷藏、良种、化肥等。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自然条件比较稳定,通常变化较小。
但是人们也是可以通过改善局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来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
如下表:农业生产活动改造的自然因素我国北方冬季在温室大棚里种花卉和反季节蔬菜热量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打机井、某某的坎儿井水源丘陵缓坡修筑梯田地形东南丘陵的红壤撒熟石灰;黄淮海平原上的涝洼盐碱土壤地洗盐(2)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较大。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美国南部成为北部冬季瓜果、蔬菜的供应地;我国某某、某某成为北方冬季瓜果、蔬菜的供应地。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数量。
如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学考真题对练](2018·某某学业水平测试)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市场需求C.交通运输 D.国家政策B[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的种类,这反映了市场影响作物的产量和种类,故选B。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农业》教案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案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和分布。
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3.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类型和分布。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3.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2.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用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的定义、类型和分布。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会放学要做什么事呢?学生:吃饭、跑步、打球、做作业等。
教师:好的!那同学们放学以后都会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学生:吃饭。
教师:对啦!食物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没有食物我们活不下去。
那么同学们知道古人类一开始是怎么获取食物的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完这一课我们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人类最初获取食物的方式打猎打渔采集工具是木、石、骨,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大约在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取代渔猎和采集。
古埃及人的田间耕作古人类用自己饲养的动物交换东西世界范围内,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一、东亚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亚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距今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二、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距今9000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三、中美洲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原产地;距今6000年前,南美的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教师: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农业产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一)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二)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三)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并且逐渐形成聚落;(四)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获得了发展;(五)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现在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并且归纳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情况与社会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四大文明古国(一)西亚的两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许多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动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的分类。
2.能力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图片和资料,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②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树立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概述,不仅是“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的预备知识,而且是学习人文地理的第一课,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并从以下三点达到这个目的。
1.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推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线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深人思考,认识到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
使学生感到有强烈的培养自我观点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上册书中主要学习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我们学习有关地理环境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去利用地理环境和更好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追问〕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想想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些什么(学生回答〕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活动场所和自然资源。
[导入新课]好。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别是农业生产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教师提问〕一提起农业生产,我们每个人对它都似乎十分熟悉,大家看书,找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略)[教师提问]好。
你们知道天津主要的粮食作物、饲养的畜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在天津落户的[学生回答]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饲养的畜禽有:奶牛、猪、羊、鸡等。
[学生甲回答]它们是经传播进来的。
[学生已回答]它们是天津人民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培植、驯化发展来的。
[教师总结〕对。
现在的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正是通过当时人们有目的的劳动,把有价值的植物、动物经过培植、驯化或传播得来的。
从这一事实,你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人类通过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发展了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在传播、培植与驯化过程中,对于天津的人民来说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为什么他们只选择了这几种,他们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甲回答]因为这几种植物和动物适合天津的自然环境。
[学生乙回答]因为天津地区对这几种植物和动物有需求。
[教师总结]好。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选择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时,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去考虑的。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对农业影响较大呢[学生回答]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
[教师总结]非常好。
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就是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和地形,它们和动植物本身及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必要的投人因素,那么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还需要投入哪些因素呢[学生读图]读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内容。
(略)〔教师提问〕通过读图我们知道:农业生产除了有必要的投入外,还要投人很多因素。
大家看下面两组资料,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出示资料〕资料1:根据国际学术讨论会消息,从1952年到1996年的40多年间,我国玉米单产由每公顷1350公斤增加到5203公斤,在玉米增产的因素中,化肥的广泛使用占了主导地位,而玉米遗传改良的作用不足40%。
专家认为,今后依靠化肥使玉米增产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而遗传改良有望成为玉米增产的“主力军’”。
资料2:1998年初,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率先从南非引进2只原种波尔山羊,积极和徐淮白山羊进行品种改良,经人工授精繁殖出的波杂一代、二代、三代,效益高出普通山羊几十倍。
[学生讨论](略)[学生回答]生产资料投入比重增加,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教师总结]很好。
从以上资料大家总结出:在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符合农作物要求的基础上,加大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关键是科技的投入。
[教师提问]从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因素去考虑,农业生产有哪些显着的特点,怎么理解请大家讨论发言。
[学生讨论](略)[学生甲回答]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受光照、水分、热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有季节性。
[学生乙回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不同,生长的农作物和饲养的畜禽也会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学生两回答]季节的变化有周期性,所以农作物的生长也具有周期性。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农业生产正是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三个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原因不单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也造成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教师引导]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差异,使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生产的对象、投人的因素和产品的用途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分类的方法。
读图5.2,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农业的分类。
[教师提问]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如何对农业进行分类[学生回答]依据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或是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
[教师总结]对。
城市近郊的大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同时在田地上既经营种植业又经营畜牧业,我们把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叫混合农业。
[教师提问]要想增加农业的产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实现〔学生甲回答〕可以扩大耕种面积。
[学生乙回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追问]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学生丙回答]多投入劳动力、生产资料,提高科技水平,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总结]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增加农业的产出,必须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因素也不同。
例如: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一般都是地广人稀、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他们把扩大土地面积作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而投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较少,我们把这样的农业叫粗放农业。
[教师引导]相对于这种粗放农业的就是密集农业,目前世界上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大家讨论什么是密集农业,密集农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区别[学生讨论〕略。
[学生甲回答]密集农业就是靠投人的生产资料或劳动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类型。
[学生乙回答〕发展中国家的密集农业是靠多投人劳动力实现提高单产的目的;发达国家的密集农业是靠多投人生产资料、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的。
〔教师总结〕很好。
我们把靠多投入劳动力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叫劳动密集型农业。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都属于这个类型。
[教师总结]我们把靠多投入生产资料、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叫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
现在世界出现了很多技术和资金复合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化生产。
[教师讲述]从以上资料得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化养殖在世界上发展得很快。
在蔬菜、花卉等的栽培方面,发达国家多采用玻璃温室,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化续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自动化。
近年来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
我国在这个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了一定发展。
[出示资料]在北京四季青乡有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锦绣大地现代农业公司,实现了无土栽培,营养液培养的工厂化绿色蔬菜基地。
种苗科学育种,快速繁殖,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满足市场需求。
[教师引导〕看完这组图片的资料,对比粗放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的投入因素,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生产资料和技术的投入是实现提高农业单位产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总结〕好。
通过对这几种农业投人因素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投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越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就越小,并且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得越快。
[教师引导〕根据农业产品的用途,我们可以把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你们能谈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吗[学生甲回答]自给农业是指农业产品大部分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
商品农业是指农业产品是以销售为目的的。
〔学生乙回答〕自给农业由于农业产品供自己享用,所以规模小;商品农业由于农业产品作为商品,所以规模大。
[教师追问〕为什么商品农业经营规模大〔学生回答〕为了降低成本。
〔教学总结〕商品农业为了尽可能获取高额利润,一般一个农场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只饲养一种牲畜,这样不但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便于管理,更容易提高产品质量及知名度。
[教师讲述〕一般来说,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也有很多商品农业的农场。
[教师引导〕对于同一个农业地域类型来说,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把它归属到不同的农业类型;但就一个地域来说,它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和它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不开的。
请大家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略。
[学生回答)对于现代农业来说,自然条件对它的影响越来越小了,而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教师总结〕很好。
虽然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已不再是决定性的。
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人类可以越来越灵活地选择和安排生产活动了。
[布置作业]课后同学们分组选择天津任意一个农业进行调查,完成课后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