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实例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实例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提到了几种典型的神经递质:但对其作用未作详细介绍,然而很多试题却有涉及。
神经递质按其与受体作用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分别对突触后神经元起兴奋和抑制的作用。
兴奋性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少,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兴奋易于扩散,有促发惊厥的作用,如常见的Ach、5-羟色胺(5-HT)等。
抑制性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膜更加稳定,减少发生惊厥的可能性。
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天冬氨酸等是主要的抑制性突触的递质。
在病理情况下,兴奋性递质过多或抑制性递质减少及缺失都可以产生更高的去极化,引起癫痫性放电。
有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很难用简单的“兴奋”或“抑制”来描述。
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在中枢究竟是抑制性还是兴奋性的递质,可能随部位不同而异。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动物嗜睡,体温降低,出现摄食行为。
有人认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可表现出精神抑郁;反之,过量可表现出狂躁。
总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可能与体温、摄食行为、镇痛、心血管系统和精神状态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又如5-HT可使大多数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而使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抑制。
如果动物脑内5-HT含量降低,则动物出现睡眠障碍,痛阈降低等。
总之,脑内5-HT与睡眠、镇痛、体温调节、内分泌机能、精神活动等都有关系。
例、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胺类激素。
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D.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只能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答案】D【解析】依题意可知: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 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 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胺类激素,激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神经递质word精品
关于“神经递质”的师生对话湖北省应城市二中易辉生: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师:①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丫-氨基丁酸、甘氨酸②单胺类及其他生物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组胺、血清素③肽:生长抑素、物质P、阿片肽④其他:乙酰胆碱、腺苷、花生四烯乙醇胺、一氧化氮。
生:神经递质是大分子吗?师:大多数神经递质应该是属于小分子,但是少数肽类的神经递质是大分子。
生:神经递质由什么部位合成?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神经递质能在细胞内合成。
目前已知,肽类神经递质的前体在胞体内合成;而经典神经递质,则在神经纤维的末梢中合成。
神经肽的合成实际上是蛋白质的合成。
它是由DNA经转录过程形成相应的mRNA再经翻译形成相应的神经肽前体。
前体形成后再经酶的剪切形成有活性的神经肽。
经典神经递质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而形成。
生: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怎样的?师:尽管有许多神经递质是小分子,但是它们的释放方式依然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完成的,因为神经递质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 是一种囊状结构。
生: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师:脑与脊髓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分布于超过90%的兴奋型突触。
脑中第二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丫-氨基丁酸,分布于超过90%勺抑制型且不使用谷氨酸的突触。
甘氨酸是脊髓中最常见的抑制型神经递质,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GAB 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褪黑激素、脑内啡等。
生:神经递质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师:可以分成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而抑制性递质有多巴胺、甘氨酸等。
神经递战突触r小体1生:递质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师: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 十、K十,C「,特别是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神经递质和受体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调节睡眠、情绪、记忆、运动等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神经递质是指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根据化学性质和功能,神经递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单胺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
它们分别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2.乙酰胆碱类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如调节肌肉收缩、促进记忆和学习等。
乙酰胆碱主要由乙酰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
3.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
谷氨酸和甘氨酸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GABA则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它们分别由谷氨酸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和甘氨酸能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4.肽类神经递质肽类神经递质是由多肽合成酶合成的,如神经肽Y、降钙素、神经酰胺等。
它们分别由相应的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二、受体的分类受体是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点,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两种。
1.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硬膜下蛋白质受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非NMDA型谷氨酸受体、GABA受体等。
它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离子通道,受体激活后,离子通道打开,离子流入或流出神经元,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或抑制性。
2.G蛋白偶联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是膜上七次跨膜的蛋白质,由三部分组成:外部受体结构、七次跨膜蛋白和内部酶或离子通道。
激活这种受体的神经递质结合外部受体结构后,激活内部酶或离子通道,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或抑制性。
三、作用机制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作用机制有以下两种:1.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增加或减少神经元膜的通透性,使离子流入或流出神经元,提高神经元兴奋性。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项功能息息相关。
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神经系统需要调控各种过程,包括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此外,神经系统还需要调控情绪、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这些调控过程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神经元可能发挥抑制性或兴奋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神经抑制性的作用是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抑制性的调控机制是多样的,包括突触抑制、神经递质抑制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抑制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突触抑制依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抑制性神经递质有许多种类,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
这些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使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突触抑制不足,神经元的活动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
神经递质抑制也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能够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包括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抑制性。
许多神经递质具有抑制性作用,如前面提到的GABA和Gly,还有肌动素(ATP)等。
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通过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递质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调节的过程。
这些部分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神经回路和神经系统整体。
神经调节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突触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
例如,某些神经元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调节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这些神经调节过程能够确保神经系统正常运作。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神经兴奋性是指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上升的过程。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也是多样的,包括突触兴奋、神经递质兴奋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兴奋是一种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
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的生物学机理
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的生物学机理神经细胞是人体中最基本的组织元素之一,它们是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凋亡是两个与神经细胞关系密切的生物学机理。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
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通过突触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
一般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最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和谷氨酸,其中乙酰胆碱多在运动神经元和乙酰胆碱神经元中产生,在突触前膜处释放,通过结合神经肌肉接头膜变成电活性信号传递到肌肉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谷氨酸则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来源于神经元体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参与面广、作用多种多样。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它们通过与不同的解离常数的受体结合,在神经细胞膜上打开离子通道或者改变受体内分子的构象状态,从而导致细胞内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作用差异非常明显。
其中GABA是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抑制作用。
此外,神经递质还分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多种物质,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之间有协同作用或抵消作用,从而完成人类行为、感官输入和效应器受体的调节等功能。
二、神经元凋亡神经元凋亡是指神经元在自然发育过程中死亡的生理程序,它是形态改变、能量代谢紊乱和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神经元的死亡有两种类型:神经元坏死和神经元凋亡。
神经元坏死是指因为严重的物理损伤、缺血缺氧等原因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神经元凋亡则是在发育、成熟、生物老化等自然过程中,神经元依据一定的程序死亡,它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死亡形式。
神经元的死亡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热休克、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因素。
例如,热休克作为一种细胞死亡的诱导因子,能够刺激细胞改变代谢产物、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导致细胞凋亡。
此外,钙离子代谢也是神经元凋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神经递质
生: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师:①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②单胺类及其他生物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组胺、血清素③肽:生长抑素、物质P、阿片肽④其他:乙酰胆碱、腺苷、花生四烯乙醇胺、一氧化氮。
生:神经递质是大分子吗师:大多数神经递质应该是属于小分子,但是少数肽类的神经递质是大分子。
生:神经递质由什么部位合成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神经递质能在细胞内合成。
目前已知,肽类神经递质的前体在胞体内合成;而经典神经递质,则在神经纤维的末梢中合成。
神经肽的合成实际上是蛋白质的合成。
它是由DNA经转录过程形成相应的mRNA,再经翻译形成相应的神经肽前体。
前体形成后再经酶的剪切形成有活性的神经肽。
经典神经递质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而形成。
生: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怎样的师:尽管有许多神经递质是小分子,但是它们的释放方式依然是通过胞吐作用来完成的,因为神经递质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是一种囊状结构。
生: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师:脑与脊髓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分布于超过90%的兴奋型突触。
脑中第二常见的神经递质是γ-氨基丁酸,分布于超过90%的抑制型且不使用谷氨酸的突触。
甘氨酸是脊髓中最常见的抑制型神经递质,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GAB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褪黑激素、脑内啡等。
生:神经递质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师:可以分成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而抑制性递质有多巴胺、甘氨酸等。
生:递质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师: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 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当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 触
(3)突触传递的特点
传递方向: 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如何探究突触间是单向还是双向传递?
材料: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
(3)突触传递的特点
传递速度: 较慢(突触延搁)
• A类神经传导速度39~~90米\秒;B类神经传导速度
与ACh争夺受体:箭毒类药物
影响离子进出多少的因素:外界离子浓度的变化
兴奋两种传导方式的比较
传导方式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信号形式
电信号
在细胞间的传导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信号
单向传递 传递速度慢
特点 速度
双向传导 传导速度快
毒品作用
人脑中有一种物质叫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 一种关键神经递质 这种化学物质能够传递兴奋及愉悦等信息,因此 它又被称作“快乐物质”。 吸食后产生欣快感,有时会出现幻觉和妄想, 长期吸食会引起精神障碍、思维迟钝,并破坏人体 的免疫系统。
双向传导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_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如何传递?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如何传递?
(20nm)
电子显微镜照片
神经元之间由于存在间隙,不能形成局部电流进行兴 奋传导,只能进行传递。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突触小体和突触? 2、突触的结构分为几部分? 3、突触前膜是什么膜?突触 后膜又是什么膜?
5~~15米\秒;C类神经(无髓鞘)传导速度 0.6~~2米\秒
• 突触间隙的宽度为20~30纳米。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 触间隙宽度可达50纳米。信息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的速度 慢,一般要产生0.3~0.5毫秒的突触延搁(有一个时间 延搁),在蛙的神经肌肉接头约为1毫秒
神经递质作用
神经递质作用神经递质是指一类能够在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着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身体的各种功能。
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
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增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导致神经冲动的传递。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有相反的作用,能够减弱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使神经冲动传递受到抑制。
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最重要的是谷氨酸和谷氨酸扩散酸(Glutamate)。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刺激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感觉功能。
谷氨酸通过与神经元的钙离子通道结合来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谷氨酸扩散酸通过与神经元的N型和P/Q型钙离子通道结合来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或过度敏感会导致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抑制性神经递质中最重要的是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cine)。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感觉功能。
GABA通过与神经元的氯离子通道结合来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甘氨酸通过与神经元的甘氨酸受体结合来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缺乏或失调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除了谷氨酸、谷氨酸扩散酸、GABA和甘氨酸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神经递质。
例如,多巴胺(Dopamine)在大脑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情绪、动机和奖赏相关。
多巴胺的释放能够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则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警觉性,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血清素(Serotonin)则与情绪、睡眠和食欲有关,能够调节神经传递的平衡。
总之,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调节着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 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身体的各种功能。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谷氨酸扩散酸能够增强神经传递的兴奋性,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和甘氨酸则能够减弱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
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是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机制。
一、离子通道的调节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
这些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部分开放,维持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迅速开放,大量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使膜电位升高,细胞兴奋。
同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道也会逐渐开放,钾离子流出细胞,膜电位逐渐恢复,细胞抑制。
除了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也对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起着重要作用。
钙离子的进入能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而某些情况下,钙离子的进入也可能导致细胞的抑制,这取决于细胞内外钙离子的浓度比例以及其他辅助因子的作用。
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化学信号的重要媒介。
当一个兴奋的神经元到达终末突触时,它将释放特定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的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有的则会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多巴胺等,它们的释放能够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递的进行。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等则起到抑制神经元活动的作用。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离子通道的调节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状态。
三、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除了离子通道的调节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外,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也是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的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突触前抑制能够减少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神经系统的抑制。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0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
+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6.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产生兴奋时的电位是:_____________。该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该电位的电位表现是:_____________。
动作电位
Na+内流
内正外负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的通透性增加,造成___________,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________的电位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_____________。注: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
b
+
+
①静息时,电表_________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_________。
没有
相等
刺激
-
②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_____刺激端 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___电位,接着____________ 。
靠近
恢复正电位
负
-
③然后,另一电极(b处)变为____电位。
Na+
Na+内流
暂时性
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6.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兴奋部位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_______的存在而发生__________,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电位差
电荷移动
神经纤维膜上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与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是如何维持的。
深度剖析
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神经递质是一种用于神经传递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从而调节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人体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谷氨酸、GABA、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控制着人们的情绪、认知、行为和感觉等方面。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着人们大脑中的愉悦、奖励和动机等方面。
多巴胺在人体内的分泌程度和人们的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处于愉悦、奖励的状态时,多巴胺的分泌量会增加;而当人们处于沮丧、抑郁的状态时,多巴胺的分泌量会减少。
不仅如此,多巴胺还参与着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形成新的联想和记忆。
谷氨酸是另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着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传递,能够增强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人们在面临高度压力的情况下,谷氨酸的分泌量会增加,有助于人们快速地做出反应。
此外,谷氨酸还参与着人们的睡眠调节,有助于人们快速入眠和保持睡眠状态。
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能够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传递,从而减少人们的焦虑、压力和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当人们处于紧张或者焦虑状态下,GABA的分泌量会增加,从而缓解人们的不良情绪。
此外,GABA还参与着人们的睡眠调节,有助于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乙酰胆碱是一种与运动和认知有关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着人们的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方面,也能够调节人们的睡眠状态。
当人们处于决策、思考等需要高度认知能力的状态时,乙酰胆碱的分泌量会增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此外,乙酰胆碱还参与着人们的肌肉协调和运动调节,能够调节人们的肌肉张力和运动速度。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大多是通过与神经元之间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传递方式。
例如,多巴胺和谷氨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神经元之间的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传递。
而GABA和乙酰胆碱的作用机制则主要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传递,从而缓解人们的不良情绪和调节人们的认知功能。
抑制性神经递质
• 影响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信号传递
⌛️
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神经网络振荡中的作用
• 参与调节神经网络的节律性活动
• 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
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癫痫
• 癫痫患者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降低
• 癫痫发作时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抑制
抑制性神经递质与抑郁症
基于GABA_A受体的抗焦虑药物研发
• 通过激活甘氨酸受体
• 通过激活GABA_A受体
• 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
• 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
• 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 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 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
• 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 通过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的开放
• 通过囊泡转运和融合过程实现神经递质的储存和释放
• 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 受神经冲动和神经递质调控
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因素
神经递质环境的变化
• 高浓度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 低浓度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元的活动水平
• 调节钾离子和氯离子的通透性
• 调节腺苷酸酰化酶的活性
• 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
• 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
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GABA_A受体与癫痫
GABA_B受体与抑郁症
• 癫痫患者脑内GABA_A受体表达异常
• 抑郁症患者脑内GABA_B受体表达异常
• 抗癫痫药物通过调节GABA_A受体的功能
人与高等动物体内的激素种类
人与高等动物体内的激素种类、化学本质及生理作用二、激素的一般特征如下1、构成神经-体液调节:激素由内分泌腺直接释放到血液和淋巴中,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速率.一般情况下,内分泌腺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活动的,在机能上是神经系统的扩展,因此,体液调节又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2、具有特异性:某一种激素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组织或某些特定的代谢过程发挥作用.甚至有的只对某一特定的酶的活性起调节作用.一般把激素能够作用的器官叫做"靶器官"或者"靶细胞".3、激素只调节生理过程的速率:激素只调节靶器官或靶细胞特定的生理速率,而不能屐某一新的代谢过程,也不向组织提供物质与能量4、激素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各种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极微,一般在每100亳升血液四、常见的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引起的病症注:侏儒症症状:侏儒症患者身材特别矮小,成人往往不足120厘米以下,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躯干、四肢短小,但均称,智力大多正常,而性发育往往停留在发病年龄的水平。
呆小症症状:(1)身体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并常伴有四肢骨畸形等。
因为甲状腺激素和主长激素一样是长骨生长和骨骼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因素。
(2)表情淡漠,精神呆滞,动作迟缓,智力低下,并常可有耳聋。
这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生、发展,脑的血流供应等,均有赖于适量的甲状腺激素。
甲状素激素缺乏则导致这一系列过程的障碍。
(3)常伴有体温偏低,毛发稀少,面部浮肿等一系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般症状。
水肿症状:成人甲状腺功能不全时,则可引起粘液性水肿。
五、关于促……激素释放激素本质的解析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TRH)最初是从羊和猪的下丘脑中提取并分离纯化的3肽。
TRH与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刺激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合成和分泌。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是我们进行思维、认知、感觉和运动的基础。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而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首先,神经元的兴奋传递是指在外界刺激下,神经元接受到足够的输入刺激后,从静息状态进入到兴奋状态,并向相邻的神经元传递信息。
这种传递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实现的。
在突触处,神经元的轴突分泌出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将信息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上,从而使其进入兴奋状态,开始发放动作电位。
神经元的抑制传递机制则是一种相对于兴奋反向而进行的阻碍传递。
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分泌来抑制其相邻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使其不能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
这种机制在神经系统运作中同样至关重要,能够使神经系统对外部的刺激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地响应。
了解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角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神经功能障碍,如癫痫、帕金森病、自闭症、躁郁症等都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的失衡密切相关,而神经元抑制传递机制的不足则是自闭症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进一步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的角度疾病进行探索、研究和治疗,对于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运作、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治疗神经相关疾病都将有重要的帮助。
在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中,神经递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神经递质可以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
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促进神经元电活动的发射和传导,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组胺、谷氨酸等。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则能够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而后者的不足则会导致神经元发生过度兴奋反应,进而引发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GABA、甘氨酸等。
同时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运作中被不断合成、转运、释放、清除和分解,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对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传递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
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对疾病产生有很多种原因,任何疾病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病因进行,这样对疾病控制才会有很好帮助,同时患者也需要对自身病情进行很好认识,这使得患者治疗疾病过程中,都能够知道该如何做,对自身疾病控制有很好帮助,避免疾病在继续发展,那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是什么呢?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
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摘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p45
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
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
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极化。
在对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了解后,对这样问题产生后,在改善上也要积极进行,疾病在初期治疗上,都不是很复杂,而且这个时候积极配合治疗,都能够让病情不在发展,对身
体各方面也会有很好帮助,这点患者们也是要注意的。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知识梳理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叫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单向传导)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教材拾遗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P19相关信息)(1)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胞吐。
(4)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一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另一途径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再利用。
1.判断关于兴奋传导说法的正误(1)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4)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其上传导(√)(5)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判断关于兴奋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3)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
神经递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研究
神经递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研究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在神经元间传递信号,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平衡对于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神经递质如何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神经递质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谷氨酸盐,能够促使神经元的兴奋和激活。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维持神经活动的平衡。
这些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调控着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二、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影响在神经元间的突触连接中,神经递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会抑制神经元的兴奋。
这种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对于神经元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影响着神经元网络的稳定性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神经递质调控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是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的重要控制机制。
神经元通过离子通道来接收和传导信号,而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通过调控这些离子通道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
例如,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是打开离子通道,使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兴奋;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则是关闭离子通道,阻止离子进入神经元,达到抑制的效果。
四、神经递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神经递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科学家们发现,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过程中的变化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的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抑郁症和帕金森病等。
因此,研究神经递质对神经元活动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有关。
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在学习记忆、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等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的机理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的机理神经元是组成人类体内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传递信号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可以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特定的途径将信号传递至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
这一传递过程中,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和抑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的机理。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细胞,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并包括大量的细胞器,如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
树突是神经元的接收器,通过其表面的神经元受体接收外部信号。
轴突则是神经元的传导器,通过其传导电信号,将信息传递至下一个神经元或肌肉细胞。
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接口,它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并通过神经递质释放与下一个神经元相连接。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神经信号,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兴奋和抑制。
二、神经元的兴奋机制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是由离子流动引起的。
通常来说,在神经元外围维持一个负电位,当神经元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后,细胞体膜内的离子流会改变,从而导致细胞体内部电势的改变。
当细胞体内电势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可以沿着轴突传播,并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继续传递。
神经元内部的离子泵和离子通道在兴奋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离子泵可以调节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并保持神经元的静息状态。
而离子通道则可以允许电荷通过细胞膜,改变内部电势。
在神经元受到一定程度刺激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使离子通过细胞膜,从而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元的抑制机制神经元的抑制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化学抑制和电学抑制。
其中,化学抑制主要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实现。
当神经元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刺激时,会导致离子通道关闭或打开,从而使神经元内部电势维持在静止水平。
常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GABA和甘氨酸等。
电学抑制则是通过细胞的结构和电力学特性实现的。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word版本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2012-02-18 23:09:56| 分类:高中生物(新人教|字号订阅一、递质的类型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抑制性递质英文: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2012-02-18 23:09:56| 分类:高中生物(新人教|字号订阅
一、递质的类型
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
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
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
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抑制性递质
英文: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
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