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4年的辉煌成就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这些成就和经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

一、政治成就和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成功地实现了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政治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成功地解放了台湾、西藏等地区,实现了国家的完整。

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实现了全民参政、多党竞选、民主选举等政治民主化的目标。

中国还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了政治权力下放和民主决策的目标。

3. 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原则。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正和稳定。

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制,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政治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经济成就和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富强强盛的历史飞跃。

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亲民爱民的高考作文

亲民爱民的高考作文

亲民爱民的高考作文以德为本的生活例子-《祝福您!亲爱的祖国!!》金秋十月,国旗招展,举国同庆。

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4岁生日;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都在尽情高歌,为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深深祝福!今年国庆,万象更新,非同寻常。

回首春夏之交,正当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刻,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

面对这场严峻考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经历风雨,又见彩虹。

抗击非典的斗争,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伟大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新气象,昭示好前景。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

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

新中国早期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早期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早期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的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54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54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从1949年到2003年走过了54年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

我们已经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百年来的梦想。

纵向比较,新中国比旧中国国力大大增强,今非昔比
横向比较,中国比世界强国增速遥遥领先,强国富民
新中国54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

总之,新中国54年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军工精神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北大学

军工精神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北大学

军工精神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北大学第一章测试1.我们党于1931年10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创办(),同一时期还在福建龙岩江山镇创办“山塘兵工厂”。

参考答案:官田兵工厂2.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特别是取得()、“三线”国防建设等伟大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永恒的丰碑,增强了国家实力,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在全世界撑起了民族脊梁。

参考答案:“两弹一星”3.在兵器工业领域,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参考答案:人民兵工精神4.()是军工精神的核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不屈不挠、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参考答案:爱国主义5.()是军工精神的唯一宗旨,既是人民军工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行动的落脚点。

参考答案:为人民服务6.国防科技工业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引领者。

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必须坚定地走()之路,这是军工精神的精髓。

参考答案:自主创新7.在船舶工业领域,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

参考答案:核潜艇精神8.人民军工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

参考答案:勇攀高峰;军工报国、甘于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9.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不仅不能丢,而且必须传承、坚守和弘扬;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参考答案:对10.人民军工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举党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军工精神,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保障。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人民兵工是我们党领导和创建的第()个军事工业部门,1931年10月发端于江西官田,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一2.“()”是一代代兵工人共同锤炼、继承、弘扬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深深根植于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兵工事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有着其内在的思想理论基础、革命实践基础和历史文化渊源。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前)一览表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前)一览表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科技文化教育
1、主要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导弹技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知道其含义吗?)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3、科技文化上:受世界环境影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
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政制度建设
1、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54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初期的“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再到70年代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1949-1952年底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宣告成立。

以下是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及一些辉煌成就:1. 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的初创阶段,政府致力于恢复战争造成的破坏并加快国家的重建。

农业改革和土地改革使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 1957-196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发展工业为重点。

钢铁、煤炭、军事工业等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同样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开始,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

3. 1978-1992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中国开始放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邓小平的政策,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国内外资本的流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4. 1993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的阶段。

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该国在电信、互联网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中国还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性事务,提高了国际地位。

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包括:1. 农村改革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4. 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航天器和卫星,成为少数几个能够独立进行空间探索的国家之一。

5. 中国在高铁建设、核电技术、电信行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向其他国家输出技术。

6.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通过倡导和推动多边主义,为全球治理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也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一、两弹一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二,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

当时任职于湖南省安江农校的袁隆平最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带领助手们开展了有关研究。

他们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3年),并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许多技术难题。

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还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对三系配套杂交水稻从育种、繁殖、制种,到栽培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上,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1972年)和第一个强优组合(1973年),并通过大协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于1957年4月,是建国后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其位于杭州建德市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桐官峡谷中,一江碧水逶迤东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给这座小城带来独特的小气候,使新安江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1]库区于1957年3月10日开始,至1971年6月,淳安、遂安两县共淹没49个乡镇,1377个自然村,移民累计29.15万人,其中在县内安置的82544人,在省内桐庐、富阳、德清、金华、常山、兰溪等14个县安置的约14万人,安置在江西省64680人,安徽省5630人,其他省市1293人。

四、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面世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完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完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回顾建国年伟大成就与光辉历程

回顾建国年伟大成就与光辉历程

回顾建国年伟大成就与光辉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正式宣告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篇章。

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新中国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回顾建国年间的伟大成就与光辉历程。

一、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战争的废墟和经济的困顿。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发展逐渐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1950年起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新政府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工业方面,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国年间,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科技创新历程。

首先,在农业领域,新中国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新耕种技术和新植物品种,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在航天领域,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自1970年代起,中国开展了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卫星和探测器。

这些科技成果的实现,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

最后,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无论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还是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展现出了杰出的创新能力。

三、社会事业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事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

无论是教育、医疗、就业还是社会保障等方面,中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教育领域,中国实现了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通过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2011-02-28 14:36:11 华夏经纬网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1949年12月17日,在党中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领导下,成立了以包尔汉、高锦纯、赛福鼎为领导的,由新疆各族各界代表组成的新疆省人民政府,从而揭开了新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新的一页。

自此之后,省人民政府领导新疆各族人民进行了废除封建王公制度以及改造各级旧政权的工作,新的各级城乡政权陆续建立起来。

随后开展的镇反、剿匪反霸、三反、五反运动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疆实行普选,推选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们可以从上世纪中叶拍摄的老照片中,看到当时新疆乡村翻身农民使用包谷粒推选自己“当家人”的感人场面。

随着农牧区慎重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开始改变。

为了巩固我国西部边疆的安全,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相关规定,新疆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工作。

1952年9月,新疆省第二届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成立“新疆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

随后,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筹建准备工作。

截至1954年,经过党中央批准,新疆已经建立了行署级区域自治单位1个、专署级区域自治单位4个、县级区域自治单位6个、以及17个县级以下自治单位,共计28个。

后经党中央批准调整成立了5个自治州,它们分别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了6个自治县,它们分别是焉耆回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新疆各州、县自治地方的建立,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起到了示范和推进作用。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建国10年 新中国伟大成就盘点

建国10年 新中国伟大成就盘点

建国10年新中国伟大成就盘点: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大庆油田建成。

我国近30年来的重大成就

我国近30年来的重大成就

国内形势分析第一:中国近30年来的科技成就主要有哪些?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

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

第二: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重道远的事业,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与之奋斗。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畅想中国梦更当从解决当前难题做起畅想“中国梦”必须从解决当前的难题做起,环保问题、腐败问题、利益集团阻碍改革问题、城乡差异大问题、贫富差距太悬殊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是当前必须重视解决诸多大问题,如果绕开这些问题去谈实现“中国梦”,那只能是闭着眼睛沉浸在梦幻中,前景是不会美好的。

要实现“中国梦”靠的是务实的措施、坚实的步伐。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不会一片坦途,在现阶段面临八个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个挑战是如何稳步有序发展民主,把符合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主稳步、有序地推进下去;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四个挑战是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下列关于国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②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图案模仿苏联国旗④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示纪念。

这一“决定”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A.1949年9月B.1949年10月C.1950年10月D.1953年7月6.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7.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A.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了!B.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D.祖国大陆统一了!8.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就西藏和平解放谈判派出的代表是()A.阿沛·阿旺晋美B.达赖C.班禅D.农奴主9.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B.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C.西藏和平解放D.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10.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54年的辉煌成就新中国从1949年到2003年走过了54年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

我们已经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百年来的梦想。

纵向比较,新中国比旧中国国力大大增强,今非昔比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408亿元增长到1978年3624.1亿元和2002年10239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65.5倍,年平均增长8.3%,其中改革前后分别年增长7.4%和9.35%;按当年汇率计算,GDP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将2002年与旧中国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较,比旧中国75.8亿美元高出162.2倍;据测算,2002年一天创造GDP达280.5亿元,合33.89亿美元,相当于1949年全年GDP408亿元的68.8%,相当于1936年全年GNP75.8亿美元的44.7%;一天产量超过1949年全年产量的还有钢(49.7 15.8万吨)、水泥(198.6 66万吨)、硫酸(8.36 4万吨)、生铁(46.8 25万吨),原油一天产量45.8万吨,比1949年全年产量12万吨增长2.82倍,比1943年全年产量32万吨增长43.1%等。

2002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3201.6亿元,为改革开放前29年投资总和7722.8亿元的5.59倍。

现工业一年吃掉2.4亿吨钢材,超过美、日两国年产量的总和。

现每年建筑工地浇灌的水泥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40%,世界年产玻璃的30%镶在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上。

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财政收入100亿元十分困难,但近两年分别新增2990.8亿元和2527.9亿元。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比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历代封建王朝要强千百倍、上万倍。

由此说,中国共产党执政54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力最强、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

新中国与旧中国相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

旧貌换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横向比较,中国比世界强国增速遥遥领先,强国富民1950 2002年,中国GDP增长65.5倍、年增长8.3%,比同期美国增长4.75倍、年增长3.35%,比日本增长21.9倍、年增长6.05%,比英国增长2.46倍、年增长2.35%,比苏俄增长6.741倍、年增长3.95%,(1990年以前为苏联,年增6.05%,在此以后为俄罗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亚增长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国增长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国增长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意大利增长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长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长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个百分点(日本) 63.04倍和5.95个百分点(英国)。

比亚洲所谓新兴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速也要快。

比韩国1956 2001年增长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长21.917倍、年增长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长8.1倍、年增速5.55%及我国台湾省1953 2002年增长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个百分点,即增速快了4.4% 49.5%。

按汇率法测算,中国GDP已从1949年194.3亿美元增到1978年2157亿美元和2002年12371亿美元,经济总量列世界位次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后的第6位,已高于意大利,列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6大经济强国。

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从2000年50194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亿美元(比按汇率法测算高出3.75倍),仅低于同期美国的96127亿美元(2000年)和101379亿美元(2002年),超过日本的33944亿美元(2000年)和3340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长),列世界第2大经济强国。

由于致力于工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就业结构:1949年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别为70.5 17.4 12.1,转变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产就业人数2002年分别比1978年和1949年减少20.5 41.5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提升4 17.9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6.5 23.6个百分点;产值结构:1949年分别为68.4 12.7 18.9,1978年分别为28.1 48.2 23.7,2002年转变为14.5 51.8 33.7,其中一产降低13.6 53.9个百分点,二产提升3.6 39.1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0 14.8个百分点。

上述一产下降,二产在工业化初期急剧上升然后减速并下降,三产从渐长到大幅度增长,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额中二产和三产贡献率为85.7%,按改革开放前后划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业贡献率达64.3%(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增长速度),近24年工业和社会服务业贡献率高达76.8%。

中国农业增加值从1949年279亿元增到1978年1018.4亿元和2002年148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91倍,年增长3.75%,在1950 2001年间,美国为1.65%、日本1.0%、英国1.1%、德国1.2%、法国1.5%,印度2.7%、苏俄1.25%(其中苏联1950 1990年年增速为2.4%,俄罗斯1991 2001年为 3.05%),在1952 2001年间,意大利为1.05%,加拿大为1.5%,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为2.15%。

此外我国的台湾省在1953 2002年为3%。

中国农业增速虽然比我国工业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国和地区要高出25% 2.75倍。

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较大幅度上升,如谷物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类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从第4位,花生、油菜籽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从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产品从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胶的位次有所上升,茶叶从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从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50.5亿元增到1978年1607亿元和2002年459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0.5倍,年递增12.75%,比同时期美国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国年增4%、英国年增1.9%、法国年增3.5%、印度年增5.6%、苏俄年增4.5% 其中苏联1950 1990年为6.6%、俄罗斯1991 1999年为 4.1% ,(以上外国年增率为1950 2001年的数据),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国个百分点,即快了61.4% 5.71倍。

比意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比澳大利亚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比我国台湾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列。

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服装、鞋帽、空调器、电风扇等产品列世界第1位,发电量、化纤、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总量、轮胎、食糖、纸张列第3位,合成橡胶列第4位,原油、汽车列第5位,新闻纸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

中国工业增加值2002年以5549.7亿美元列世界第4位。

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业与农业的增加值、就业人数比较之和),初步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中国外贸53年来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进口年增15.05%)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外贸占世界贸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从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贸易大国。

截至2003年7月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4.64万个,合同外资额887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813.2亿美元。

中国利用外资近十年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国大幅度减少,中国以527.4亿美元列世界第1位。

虽然建国以来总人口纯增74286万人,增长137.1%,平均每年增长1.60%,但由于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长,人均GDP仍然从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增长6.55%。

按当年官方汇率测算,约从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按联合国划分标准,现中国人均GDP,高于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低于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约列世界银行排列16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9位,列联合国排列207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额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别比1978年和建国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个百分点。

按恩格尔划分标准,中国农村居民(低于50%)现处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阶段;城镇居民家庭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阶段。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1952年8.6亿元增到1978年210.6亿元和2002年86910.6亿元,50年增长10104.9倍(按现价计算),年增长20.2%;全国人口平均拥有储蓄存款从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长4509.7倍,年增长18.3%,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设想。

新中国54年来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辉煌成就。

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未优化、投资低技术重复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