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运输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2. 教材准备:相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外进行运输的?”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运输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特点和机制,如植物、微生物等。
介绍物质运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如医学、生物技术等。
2. 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或实验,探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2、说出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教学重、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法与学法:识图法和阅读法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注意掌握知识点。
1、什么是血液循环?2、读课本56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中箭头所示血液流动方向,描述血液循环的路线,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左心室→→→全身毛细血管→→左心室左心房←←肺部的毛细血管←←右心室()()肺泡2、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先后进行的?。
3、两条循环途径在何处连通在一起?。
4、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约需秒。
5、什么是血压?血压是怎样产生的?6、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循环的血压,可用血压计在处测得。
7、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称为,正常变动范围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正常变动范围是。
8、高血压指血压经常超过,低血压指血压经常低于9、什么是脉搏?一般在处测得。
10、脉搏是怎样形成的?脉搏的次数与的次数是一致的。
11、为什么中医切脉就能诊断疾病?个性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多边互动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足部的组织细胞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个性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检测反馈:检测反馈1、下面是四个同学讨论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话题,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判断一下,哪位同学说的对()A、动脉血是指在动脉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教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济南)
《物质运输的途径》对脉搏与血压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脉搏与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先加以解释,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还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循环路径,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循环的意义等;(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体新陈代谢四个系统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血液循环路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环节一、复习旧知1、复习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毛细血管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三种瓣膜的位置及作用等。
2、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有什么特点?四个腔分别与哪条血管连通?环节二、讲授新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流动着。
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人体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可分步进行,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在学生细致观看视频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提出观察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止点、循环路径、血液成分变化以及二者联系与区别等,并且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及红蓝笔绘制完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如下图:环节三、归纳总结1、心脏位置、大小、四腔结构、连接血管、瓣膜分布及作用等,同时画出相关示意图。
初中生物_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边学边做,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一:感知心脏的外形、大小和位置 心脏位于 的中央偏左下方,在 之间,大小与自己的 差不多。
活动二:探究心脏内部构造1.在图右方的横线上填写各标号所对应的心脏结构的名称。
A ①B ②C ③D ④ ⑤ ① ② A BC ④②D ⑤心脏解剖图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连着不同的血管: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
心房与心室间的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心室与动脉间的动脉瓣只能朝动脉开。
保证了血液只能从流向,从流向。
活动三: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的途径:血液由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各级,最后汇集到,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后,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途径: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最后由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二)、重点突破: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体循环和肺循环(三)、系统总结:(四)、达标检测:【学生自主完成】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的结构也充满好奇,而对自己在身体、生理和心理变化更是特别地关注。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2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情况。
3、理解两条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的变化位置和结果;掌握两条循环途径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心脏及血管的重要性,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难点:概述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理解体、肺循环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心脏模型,多媒体课件。
四、复习过程:任务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课本第 71—73 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以下问题。
1、结合心脏模型,说出心脏剖面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1 62 3 74 85 910 2、归纳心脏内主要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1) 心脏壁主要是 组织构成, 具有 能力,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2) 的壁较厚,收缩时产生的 压力较大,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3) 有 和 ,保证血液按一 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以上体现了怎样的生物学观点? 3、尝试扮演老师,结合心脏工作示意图,说说: 心脏左右两个“泵”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总结规律:心脏的舒张期比收缩期长一些,所以会不知疲倦,不停地搏动二、实践应用:!板书设计:4、3 物质运输的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
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
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设计课件;视频;卡片;血液循环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画,视频,配以卡片等直观教具,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学困生 :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视频、板图、游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生物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做好预习,做好心脏各器官名称卡片。
二、教学课题:《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4、认识体育锻炼、体力劳动对增强心脏健康、提高心脏工作潜力的意义,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害处。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血管健康”四节内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能说出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了这一节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物质运输的途径》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物质运输的途径相关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利用百度搜索物质运输的途径详细信息和图片,做成PPT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深刻的比较认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百度搜索相关资料介绍,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所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物质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可能对跨膜运输、主动运输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引导和解释。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复杂的概念和机制感到困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物质运输概念、途径、机制的理解。
-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物质运输实例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术语的记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
3.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运输的原理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态的观念。
-通过学习物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课程
第三节《血液运输的途径》教案
永安中学:黄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参与探究活动,能够说出什么是血压和脉搏。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
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与脉搏
概念:
1.血压测量部位:收缩压:12-18.7千帕
正常值舒张压:8-12千帕
血压值高血压:常高于18.7/12千帕
异常值低血压:常低于12/6.7千帕概念:
2.脉搏测得部位:
形成过程
3.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
b.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理解。
c.简答题:设计简答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深入探讨以下主题:
b.观察受伤后伤口肿胀的原因,了解淋巴循环在伤口恢复中的作用。
5.撰写一篇关于物质运输途径的科普文章,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向亲朋好友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
2.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并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3.理解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以及其在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2.强调物质运输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作业:
a.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b.请举例说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化解重难点
(1)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复杂过程。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过程,加深对细胞间质运输方式的理解。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疾病原因,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节物运输质的途径(1)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的视频、图片和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预习并尝试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温故知新教师用课件出示心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心脏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通?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回答问题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6-通过复习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上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小结:师生共同做个总结疑难点突破:教师出示疑问,学生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动脉血、静脉血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血变成了动脉血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最终讨论出共同的答案。
派小组代表表达本组的答案。
1、血液含氧量不同。
动脉血:含氧丰2、有人说:“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不正确;因为肺静脉中流的血液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血液是静脉血。
师生互学多媒体课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师生共同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积极表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注意:上腔静脉收集头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下腔静脉收集腹部和下肢的静脉血★学以致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血液循环的flash动画。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案:物质运输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了解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和特点;3.掌握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1.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陆路运输;3.水路运输;4.空运;5.管道运输;6.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运输方式。
Step 2:概念和意义介绍(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见过物质运输的场景?物质运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2.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物质运输是指将物体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一Step 3:陆路运输(15分钟)1.介绍陆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陆路运输是指通过陆地上的道路、铁路和桥梁等运输设施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网络覆盖广、运输速度快等特点。
2.列举陆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3.让学生们讨论陆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4:水路运输(15分钟)1.介绍水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水路运输是指通过水面上的船舶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能力大、成本低等特点。
2.列举水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河运、海运等。
3.让学生们讨论水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5:空运(15分钟)1.介绍空运的概念和特点:空运是指通过空中的飞机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速度快、适用于紧急物资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空运的优缺点。
Step 6:管道运输(15分钟)1.介绍管道运输的概念和特点:管道运输是指通过管道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Step 7:总结与延伸(10分钟)1.让学生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讨论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2.学生对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特点和优缺点的理解;3.学生对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的思考。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物质运输的途径》学科领域:生物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概念及重要性;2.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3. 物质运输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途径和方式;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原理和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途径和方式;2. 实验法:观察物质运输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 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如何在生物体内运输,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介绍物质运输的定义、意义及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3.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详细讲解细胞膜、细胞器等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原理。
4.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物质运输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吸水膨胀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植物叶片会出现皱纹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收集生活中的物质运输实例,进行分析讨论。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心脏与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血液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1.准备有关的实验材料:(1)选用带有部分血管新鲜的猪心脏,在实验前解剖好,沿着室间沟1cm处分别剖开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露出4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
(2)准备好相应的用具:一次性手套,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针,解剖盘及纱布等。
2.搜集信息,查阅资料(1)学生方面:①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心有关的能够体现人情感方面的词语。
②提出一些关于心脏的问题,如心脏病是怎么回事,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跳动,为什么紧张时心跳加快……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或向医生请教。
③分成5个大组,统计本组每人心率,计算平均值、最高和最低值。
(2)教师方面:①准备心脏跳动的课件;②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③瓣膜工作动画;④经过加工处理的心脏模式图;⑤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策略1.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5个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探究。
每4个人为一小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
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嘿,咱今儿来聊聊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呀!你想想,物质就像一群小调皮,在我们身体里或者其他地方到处乱窜,那它们咋窜的呢?这可就有意思啦!咱就说在细胞里吧,那细胞膜就像个把门的,有些物质能大摇大摆地进来,有些就得偷偷摸摸找别的办法。
这就好比你家大门,认识的人能直接进,不认识的就得想办法让你给开个门。
主动运输呢,就像是一群努力奋斗的小家伙,它们自己使劲儿地往目标地方奔,哪怕累得够呛也不放弃。
这多像咱为了实现个目标,拼命努力的样子呀!还有协助扩散,就像是有朋友帮忙一样,有个伴儿带着那些物质一起走。
就好像你去个陌生地方,有个熟人带着你,是不是就轻松多啦?再说说胞吞和胞吐,哎呀呀,这可好玩了。
胞吞就像是细胞这个大嘴巴,一口把东西吞进去,胞吐呢,就是再把东西吐出来。
这像不像你有时候吃东西,吃进去觉得不好吃又吐出来呀?哈哈!那咱教学的时候咋整呢?咱得让学生们感觉就像在玩游戏一样。
可以弄些小模型,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看看这些物质是咋运输的。
也可以讲些小故事呀,把那些复杂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咱还可以搞些小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这些现象。
比如说,用个什么东西模拟物质运输,让他们观察观察。
这可比光讲理论有意思多啦!然后呢,让学生们互相讨论讨论,就像大家一起聊天一样,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这时候说不定还能冒出些特别好玩的比喻呢!咱还得鼓励学生们多问问题呀,别不好意思。
就像那句话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搞懂这些知识呀。
总之呢,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就得有趣、生动、好懂。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知识,还能印象深刻。
这样他们以后再遇到相关的问题,就能一下子想起来啦!这多棒呀!。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理解血液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难点:
1、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过渡: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为了赶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抵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
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抵达扁桃体经过了如何的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门路》。
希望大家学完此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企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切合生物学“根源于生活、解说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念。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心脏好像水泵同样,推进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必定的方向不断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能够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门路。
我们先经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门路。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设计企图】经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大概认识血液循环的门路和血液流动的方向,认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两处气体互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研究与学习体循环(一)自学研究:认真察看课本 54 页“血液循环表示图”,参照 55 页相关内容议论:1.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2.血液循环的门路:左心室→ 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右心房。
3.经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利用动向的体循环门路表示图,进行总结并指引学生写出体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
(板书)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浑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设计企图】经过动向体循环表示图的察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循环的门路,通过师生共同书写,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点拨: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四周的毛细血管时,氧与营养物质一同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又扩散进入血液,这样互换完了以后血液含氧气少了,颜色变暗红,我们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称为静脉血。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1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内容简析“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 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 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 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 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 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 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因此, 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 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 并创设问题情境, 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 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 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辩证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
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
生:通过血液。
师:(投影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二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三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左心室????????????左心室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
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
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
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
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
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
3. 观察与思考
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
(1)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5.师生总结: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氧化碳氧
肺泡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四、学以致用
某同学的膝盖发炎,需要输液。
医生在该同学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
下面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
a.左心房、左心室
b.右心房、右心室
c.肺
d.主动脉
e.肺动脉
f.肺静脉
g.上腔静脉
h.下肢动脉
五、巩固提高
1、有人说:“在动脉血管中流的血是动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头部的组织细胞所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