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929be510975f46526d3e17f.png)
《乡愁》教学设计授课人: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乡愁是诗歌创作中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如:(看图说诗句)写乡愁的诗太多了,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思乡愁绪。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去感受余光中的思乡情结。
板书课题:乡愁二、读乡愁1.教师配音范读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语气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指导朗读:重音、语气、语速、情感3.学生齐读。
三、品乡愁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赏析语言①抓住“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加以赏析;②剖析“这头”“那头”“外头”“里头”几个关键词,体味诗人的情感;③赏析品味“浅浅的海峡”所蕴含的深意。
5.学生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已经较为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透过诗歌形象“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现状学生虽然知道,但诗人写此诗时还不能通信、通航的现状学生未必了解。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朗读指导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深化,并且一直紧扣诗歌的情感线索,把朗读指导和情感体味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朗读促进对诗歌感情的把握。
在对诗歌结构的自主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通过改字和对比的手法赏析语言,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更好地体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ba1e83647d27284b7351df.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乡愁》课型:讲读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有关常识并不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
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理论依据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而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所以传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思乡曲》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ed93c5e941ea76e58fa04c3.png)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情分析优势:1.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2.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大体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3.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劣势: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交流策略2.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3.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乡愁(播放轻音乐加视频走近余光中)有人说乡愁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走近那永不老去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朗读吟诵—倾听乡愁(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1、首先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点击超链接乡愁)余光中64岁得以还乡,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经满头白发。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94dd486c175f0e7cd13777.png)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作者简介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1、请大家自由读,熟悉诗歌内容。
2、指名读,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3、明确感情基调、语速。
(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课件】4、听老师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5、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
四、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师友互助思考: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背景资料【课件】理解余光中先生的愁绪。
五、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乡愁》承载了当时太多游子的思乡情怀,也传达了千千万万台湾同胞对祖国深挚的爱。
在今年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
我们也衷心的祝福两岸一家亲。
六:激情抒怀——描绘乡愁的情境美写一写你心中的乡愁,描一描你回不去的岁月七:小结提高——余光中曾说过:【课件】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课件】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516e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4.png)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深入探讨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 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 歌的韵律和节奏
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份 主 题 为 “ 《 乡 愁 》 教 学 设 计 及 课 后 反 思 ” 的 P P T, 现 在 准 备 介 绍 “ 教 学 设 计 ” , 请 帮 我 生 成 “ 教 学 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的 PPT, 现在准备介绍“教学设计” ,请帮我生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提供更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
加强课堂互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知识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 学经验,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乡愁》教学设计 及课后反思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设计
03
课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设计
第二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掌握《乡愁》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乡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我正在写一
课后反思
第三章
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6ad65610a6f524ccbf85ca.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诗,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重点)2、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重点)【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中有住校的吗?(学生举手)离家有多长时间了?想家吗?想家的请举手。
请想家的同学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师:是啊,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的台湾同胞们,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亲人之间有的四五十年了还不能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啊。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次年赴台。
因本诗得名“乡愁诗人”。
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二、美美地读——声情并茂1、试读、练读、范读。
拿到这首诗歌,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读?提示学生诵读这首诗的两点要求。
-----①要读出节奏、重音;②要注意语速、语调。
)2、学生试读,谈谈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集体读。
三、细细地找——分析意象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4、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
5、这些意象的顺序能调换吗?四、慢慢品——体会情感6、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有着不一样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品味一下四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情。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生死之情。
海峡:作者写诗之时面对国家分裂的思国之情。
7、如此深沉厚重的情感寄托在四种意象上,它们前面的数量词和叠词用得合适吗?为什么?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过渡: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坟墓矮矮,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海峡浅浅,阻隔不了无尽的乡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4905b3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1.png)
初中语⽂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这⾸诗,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重点)2、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深沉的家国情怀。
(重点)【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种深沉⽽忧愁的氛围。
⼀、创设情境,导⼊新课。
同学中有住校的吗?(学⽣举⼿)离家有多长时间了?想家吗?想家的请举⼿。
请想家的同学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师:是啊,想家的⼼情谁也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的台湾同胞们,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亲⼈之间有的四五⼗年了还不能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啊。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台湾诗⼈余光中先⽣的抒情诗《乡愁》,⼀起倾听诗⼈内⼼的呼唤。
余光中,当代诗⼈、散⽂家、翻译家。
1928年⽣于南京,1949年随⽗母迁往⾹港,次年赴台。
因本诗得名“乡愁诗⼈”。
代表作品有《⾈⼦的悲歌》《蓝⾊的⽻⽑》《钟乳⽯》等。
他⾃称是“⽂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学⼤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写诗,左⼿写散⽂,成就之⾼⼀时⽆两”。
⼆、美美地读——声情并茂1、试读、练读、范读。
拿到这⾸诗歌,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的形式来读?提⽰学⽣诵读这⾸诗的两点要求。
-----①要读出节奏、重⾳;②要注意语速、语调。
)2、学⽣试读,谈谈这⾸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集体读。
三、细细地找——分析意象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诗抒发诗⼈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4、乡愁本来是⼀种⾮常抽象的情感,诗⼈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找,这⾸诗⽤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
5、这些意象的顺序能调换吗?四、慢慢品——体会情感6、不同的⼈⽣阶段,乡愁有着不⼀样的具体内容,请⼤家品味⼀下四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情。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死之情。
海峡:作者写诗之时⾯对国家分裂的思国之情。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e686e4c77da26925c5b078.png)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 时而低头沉思, 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 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 双眼矇眬, 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要写《乡愁》呢介绍作者生平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请看大屏幕: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 21岁,再还乡时已经 64岁。
余光中从 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 ,他说:" 我 20分钟写出的是 20年的思乡之情。
" ) 4、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5、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你觉得朗读要注意什么呢?试一试。
朗读指导。
第一段多次朗读,指导:语速缓慢,“这头、那头”注意要重音。
6、再配乐朗诵。
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情感呢?生:“读到思乡之情”、“读到悲伤之情”、“无奈之情”、“孤独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生:“邮票”“船票”……投射了作者的情感,把它们称之为意象。
7、余光中把这首诗歌归为“浅易之作”,浅易,是语言浅显易懂,但仔细推敲,这个浅绝非肤浅的浅,而是在内容上是深入浅出,这个易绝非容易的易,而是在情感上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5c3886a26fff705cd170a99.png)
1.《乡愁》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新诗的知识,阅读诗歌有一定的基础基础,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时,作为教师,将对诗中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感受诗歌意蕴,真正体现以学为本;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3.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深厚的爱国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划分诗歌的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通过仿写诗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受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悟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通过划分诗歌的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评价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主题作铺垫;自读诗歌,划分节奏、重读;评价朗读,进一步明确朗读要点,理解主题;听读诗歌,提高朗读能力。
2. 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感悟意象美。
评价设计: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点品读诗歌,互相讨论、交流,在探究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歌主题。
初中语文_1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3639b958fafab069dc02fa.png)
《乡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相关论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4.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
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毛阿敏演唱的歌曲《乡愁》MTV,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点评并引导: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谱曲改编的。
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20分钟,而酝酿它,却花了整整20年。
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1ba4782f60ddccda38a0a3.png)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探究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将走近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二、诵读——感受乡愁情怀1.教师配乐诵读诗歌,学生听后谈感受。
2.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初读后,说说本诗作者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4.全体学生齐读本诗。
三、品读——体会乡愁意蕴品读本诗的每一小节,体会那普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诵读本诗第一节师:请女生诵读本诗第一节。
男生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生:对母亲的思念。
师:这份思念依靠什么捎去的?生:邮票(师板书)师:这张小小的邮票将母子二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它包含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同学们回想一想,当你遇到困难,受了委屈时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给我们分享下。
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全班分享。
2.诵读本诗第二节师:时间的脚步缓慢前行,此时诗人已步入青年,那这时的乡愁又包含了什么情感?生:对妻子的思念。
师:妻子是要陪伴诗人共度一生的人,刚刚新婚就要别离,怎能不叫人想念。
让我们试着读出这节诗中所蕴含的那份乡愁中的温馨与柔情。
3.诵读本诗第三节师:时间继续前行着,后来啊……(师诵读本诗)师:同学们有注意吗?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生:里头、外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一、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创设情境。
由关于乡愁的诗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并明确活动任务:1、熟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意象3、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活动过程活动一、朗读诗歌,感知音乐美。
1、播放朗读录音,配以动画视频,调动学生情绪。
2、进行朗读指导:朗读要注意:语速缓慢,语调悲伤、惆怅、深沉。
3、生配乐进行自由朗读,指生朗读,师生评价。
活动二、研读诗歌,感受意境美。
小组合作讨论: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的?这四个意象是按什么顺序来组诗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还有什么是你欣赏的地方?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赏读诗歌,体会国人乡土情。
投影出示,补充写作背景。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那时离开大陆整整 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了,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在2010年人民日报上看到余光中说过这样的话:“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
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
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
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___________。
”思考:本文表现一种什么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活动四、拓展延伸,感受创造美。
如果你身在异地与家人分别,你觉得乡愁是什么呢?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
示例: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课堂小结:《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即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祝福我们的中国人民幸福团聚!《乡愁》学情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的现代诗教学内容。
在七、八年级学生能展开想像、体会诗人情感、说出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九年级对诗歌阅读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能从感受性阅读出发,更进一步加强理性欣赏成份,同时,为高中阶段诗歌的鉴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多形式的读中展开想像,获得情感体验,并通过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诵读诗歌中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九年级学生具备较好处理朗读节奏、重音,想像诗歌意境,说出自己情感体验,并初步进行语言品味的能力。
2、在生活阅历上,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乡愁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3、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和初二学生相比,有主见,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
正确引导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得以表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4、在欣赏诗歌比较阅读这部分,学生接触较少,所以应多引导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
《乡愁》效果分析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
现总结如下: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故乡的云》,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
指导朗读时,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
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
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乡愁》教材分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