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1.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操作要领:确凿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1.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1.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1.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以灵敏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2.策略解读

2.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严重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详尽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

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大凡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例外,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严重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严重的。

2.2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例外,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敏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用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合适的调整;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例外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优良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3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敏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够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奇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优良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2.4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3.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策略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思路,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敏运用,不能机械套用。在详尽上课过程中,有些课的第一、二、三环节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探索交流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要进行探索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策略和改进策略,使小学数学策略更加完善和实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