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附知识点梳理(2)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2)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2)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2)苏教版3、加热和冷却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进程与方法:1、可以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可以经过给铁球加热和冷却,看法固体的热胀冷缩。

知识与技艺:1、看法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植物体的形状外,也会改植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温度计的任务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开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勇于大胆想象,勇于入手实际,体会迷信变化的丰厚多彩。

2、看法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迷信家重复实验和不时改良的结果。

3、喜欢用学到的迷信知识处置生活中的效果,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看法到加热和冷却会使物体的体积发作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先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预备】1、〝小喷泉〞、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铁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载表、水槽、热水、湿抹布2、为每组预备:烧瓶、玻璃管、有孔的橡胶塞、冷水、热水、蓝墨水、塑料杯、气球3、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提问激趣师:同窗们,上节课我们学过〝加热和冷却〞的哪些知识,大家还记得吗?生:一些物体加热后变成液体,冷却后变成固体,如:糖、巧克力、雪糕、冰……生:加热和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作变化。

生:……师: 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以外,还会对物体发生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讨第3课«加热和冷却»(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求,处置效果〔一〕研讨空气和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喷泉实验〞,引出疑问师:同窗们,在生活中你们都看到过喷泉吧?〔见过〕喷泉喷出的水柱怎样样?〔很美观〕明天教员也为大家做了个〝小喷泉〞,大家看:教员在烧瓶外面装了一些白色水,用橡胶塞塞紧瓶口,如今教员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细心观察。

〔教员演示〝喷泉实验〞:水从玻璃管中喷出来,构成一个小喷泉。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案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案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2、知道蒸发会吸热及利用蒸发来降温。

3、通过做对比实验知道酒精和水的蒸发速度不一样。

4、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新设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为了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必须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在于“有价值”。

因此,本课是选四年级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一个点蒸发以及四年级上《吸热和散热》来进行教材的挖掘及处理,并进行有机整合,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

本课是让学生在不断猜测、验证、对比、分析具体过程中建立科学概念,并且通过观察到的证据合理推出液体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量有致冷作用等。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参与,去观察,去感知。

同时,结合实验,教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四年级下半学期已经学习过《冷和热》一个单元,学生对蒸发这一物理现象已有初步的生活认识和体验。

也知道了温度下降是个散热过程,但要他们来解释蒸发时物体温度会下降,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及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也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对一些现象感到新鲜好奇、求知欲望强。

但分析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要求教师适当指导,做好教学调控。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知道蒸发要从周围吸热。

利用蒸发吸热知识解释相关热现象。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PPT)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项目,很多人都非常喜欢,游泳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PPT)你能解释是为什么?(学生交流)感知液体蒸发使皮肤变凉:请每人用酒精棉球在手臂上擦一下,有什么感觉呢?用手对擦酒精的皮肤扇一扇,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谈感受活动2【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酒精和水的蒸发和吸热速度不一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PPT(附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PPT(附教案)
2.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慢慢 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为100℃,继续 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慢慢 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为100℃,有大 量的白汽,水面翻腾作响”。
实验中我们该注意的事项:
1. 酒精易燃,应用火柴点燃,用 灯帽灭掉。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2. 加热时要小心,不要被水烫着。 注意安全。
3. 要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量 程、读数和测量注意事项等。
4. 为了记录水温上升规律,测 水温时应相隔相同的时间,并记录 下温度。
水加热达到沸点,生 成水蒸气,转化为气态。
思考: 冬季室外的水是什么状态的? 为什么冬季下雪而不是下雨呢?
同步教案
同步教案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点此下载
感谢您的聆听
“问号”,是打开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讲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16日
科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讲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6日
目录
思考:给水加热会发现什么?
1. 给水加热,那么这杯水的温 度会有什么变化?
2. 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 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
1.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可能会慢 慢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100℃,继续 加热水的温度继续升高”;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教案与反思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车前学校陈道锋【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霜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霜、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2.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雨、霜、雾的成因,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3.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提问: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水。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小结:云、雾、雨、露、雪、冰、雹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问:你知道雨、霜、雾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出示导学提纲1.做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把玻璃片立起来有什么现象?2.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

易拉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3.做雾形成的模拟实验。

把一支冰棒放在装有温水(不冒热气)的杯口上,有什么现象?4.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实验等。

※温馨提示:使用热水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温度计、烧杯等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

四、先学1.学生自主读书。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有关数据。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后教1.依据“导学提纲”分组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研讨:雨的成因。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课件PPT-附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课件PPT-附教案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 水蒸气变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呢?
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 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实验一:
把同样多的水倒在以下两个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经过相同的时间,试 猜想哪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快?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 大小有关系
科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讲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16日
目录
思考: 水有很多种形态,那
么同学们见过哪些形态 的水呢?
云、雾、雨、露、霜、 雪、冰都是大自然中水 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那 么这些美丽的景观是怎 么形成的呢?
雨的形成
液态的水受热后变 为气态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凝 结成小水滴,当上 升的气流无力支持 时变下降成为 “雨”。
(3)这些降水渗漏为地下水,迁移或流到海洋及植物 中,又以江河湖海以及陆地和植物中得水存在于自然 界中。
填空:
1.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 , 这种水蒸现气象叫做蒸发。
2.水蒸气 遇冷 后,又从气态 变成液态,这种 现象叫做凝结。
3.蒸发的快慢与 蒸发面积大、小 空气流通程度、周围温度 有关系。
云和雾:
实验中的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 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中是云,低 空是雾。

空气中的水汽受地面 或者物体表面热量辐 射的影响(温度在零 摄氏度以下)而凝华 在其上面的白色晶体。 晚秋产生的霜叫“早 霜”,早春产生的霜 叫“晚霜”。
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 种现象叫做凝结。
水蒸气遇冷后(温度在0摄氏度以 下),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就 做凝华。
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蒸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蒸气|苏教版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

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

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雨、云、雾、霜和露的模拟实验了解雨、云、雾、霜和露的形成原因;2、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3、能针对现象提出科学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及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知道水在常态下有三种不同的形态;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3、会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4、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5、知道云、雾、雨、露、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意周围事物的习惯;愿意合作交流,尊重证据,能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重难点:重点:云、雾、霜、的成因。

难点:云、雾、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方巾、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计、烧杯、火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喷水壶,里面所装的是什么?(板书:水)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供我们饮用,在擦玻璃的时候(朝着玻璃喷一下)也经常会用它。

大家在哪里还见过水的身影?它们都是什么形态的?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一)认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水体(观看教材插图)1、这些都是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化身。

看到这般如此美丽的化身,你们想说什么呢?是啊!我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水我们都能看见吗?哎!刚才喷到玻璃上的水,你们看到它跑哪里了吗?没有看到啊?这不怪你们,因为你我之间就藏着许许多多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

3、刚才不还是液体的水吗?是什么让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了呢?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板书:加热、蒸发、水蒸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神奇的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所发生的神奇的变化。

(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4、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水的化身中,像霜、雪、冰是固态形式出现的,而云、雾、雨、露则以是液态形式出现的,而当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问: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提醒学生要控制变量
4、学生实验
5、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三、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Leabharlann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班 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1、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重 点
难 点
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湿抹布
实践
活动
检 查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加快蒸发的方法有:① 温度高
② 蒸发面积大
③ 有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3、总结:
学生讨论
观察图片
学生实验
学生讨论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3、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1、造云(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二课时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1、造露(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2、学生回答。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水结冰的条件是什么?
(2)我们把水结冰时的温度称作冰点。
(3)谈话:见过霜吗?霜是什么?在什么温度下会出现霜?
(4)演示讲解实验要求。
5.小结:水蒸气遇冷(0摄氏度以下)会变成小冰晶,这就是霜的成因。雨、雾、霜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有它们自然界才如此的美丽。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讲解: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说说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3.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云、雾、雨、露等都是有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四)了解水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说明注意事项:水同样多;热量一样多;面积一样大。
2.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五)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讨论: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讨论: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六)拓展
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
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回答。
小组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生回答。
生回答。
生举例。(湿衣服变干了,雨后土壤变干了等。)
生交流讨论,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加热后会发生的变化;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水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变化;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3. 学生学会合作并分享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滚烫的水和冷水、水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2. 学生准备:笔、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分成小组进行,每组需要用手指着水杯表面感受温度,猜测水杯里面的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通过感受和猜测,学生可以引发对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加热冷却现象。

让学生了解水加热后的温度会增加,水变热;当水冷却后,温度会降低,水变冷。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材料。

每组从水龙头里获得冷水和开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种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随后,借助计时器,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当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时,停止测量。

学生们可以用实验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温度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整理(15分钟):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图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水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学生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哪一种水加热速度更快?哪种水冷却速度更快?5. 实验报告(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实验心得等等。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水的加热和冷却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喝热水?为什么我们在夏天的时候愿意喝冷饮?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和水蒸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水和水蒸气|苏教版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

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

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

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烧杯、毛巾、黑色KT板、酒精灯、烧瓶、热水、演示记录图、课件。

五、活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

(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

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

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

研究蒸发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猜测、汇报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实验、汇报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

(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空气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 、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10 、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1 、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2 、(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3 、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4 、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5 、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6 、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沙漠地区温差大。

17 、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8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0 、(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1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2 、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3 、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 、“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鼓膜(将声波转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为信号)。

10 、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1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 、(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 、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 、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7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