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2. 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的了解;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蜡烛、点火器、实验台、手套、实验杯等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火的形态,并与蜡烛的关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3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蜡烛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组成。

b) 实验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蜡烛实验,并指导学生一起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i. 将蜡烛放在实验台上,点亮蜡烛。

ii. 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iii. 学生猜想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进行讨论。

iv. 温馨提示:学生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以免烫伤。

c) 实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解释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总结(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并复习学生的笔记。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4. 拓展(1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材质的蜡烛,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b) 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小实验,探究不同材质蜡烛的燃烧特性,并记录实验结果。

c)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和结果。

六、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蜡烛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燃烧特性;2.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3.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其他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依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各种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像同学们每天都在长大,楼下的小树每天都在长高,小树的叶子颜色会变,家里养的小狗长大了……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在变化的例子来吗?2、学生讨论发言3、谈话:同学们讲了很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那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一下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怎样变化的.(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谈话:看到蜡烛,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蜡烛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安排学生看,摸,闻)2、学生讨论发言(蜡烛可以燃烧,常温下是固体,有特殊的气味,受热会熔化,熔化后经冷却又再次凝固……)3、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蜡烛受热会熔化,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拉蜡烛受热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4、讲解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蜡烛上加热小勺,小勺中有蜡块。

(2)观察小勺中的蜡块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3)待蜡块完全融化之后再将小勺放入旁边的水槽中,冷却后再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并且注意记录.注意实验安全!!!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蜡烛受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为蜡烛液体;7、现在我们先把小勺放在水中冷却,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1、讲解实验:课本30页右下角,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实验步骤:将一只干净的瓷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一段时间,然后取下蒸发皿,观察被蜡烛烧过的部位2、教师演示实验3、指引学生观察蒸发皿在实验前后的变化.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前,即加热前,蒸发皿是白色的,在火焰上烤了一段时间后,变成了黑色.)5、提问:那么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是陶瓷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它们是哪里来的?6、学生实验,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和干燥的烧杯分别倒扣在蜡烛上,分别观察有什么变化,并且记录。

《蜡烛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蜡烛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作者及工作单位梁家繁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塘步镇沙田小学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

本单元共4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物体的两种变化,一种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这两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蜡烛,但真正观察过蜡烛的变化的学生可能很少,所以要通过撮、压、加热,冷却、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认识蜡烛的物理、化学两种变化形式。

学情分析经过多学期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科学充满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好奇,基本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并会对实验过程作记录。

但因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存在,还要加强监督学生的科学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形态变化(物理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2、根据物质变化的前后过程,会判断是那种变化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蜡烛燃烧时产生什么现象。

发光,发热,空气的变化,黑碳《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地阅读了教科书。

初步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是简单的,可是要突破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按教科书的步骤设计实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设计好教学目标,落实知识点,定好教学重难点。

课堂安排好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最终通过亲自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等过程去发现新知识,并及时总结归纳。

最后让学生通过判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燃烧、水的三态变化等巩固所学知识。

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当然,课堂上,在判断书本上所例举的各种物体的变化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而我却急于引导,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

如果今后再上这一节课,时间充足的话,我一定会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和蜡烛的用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蜡烛变化原因和探究蜡烛用途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变化原因,了解蜡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

2.难点:蜡烛变化原因的分析,蜡烛用途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蜡烛的燃烧特点。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5.拓展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用途,分享探究成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蜡烛变化原因的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燃烧现象→ 变化原因→ 用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总结的完整性。

3.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探究成果的分享。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学生和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课是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和便于准备的物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试管夹,玻璃片,小铁盒,小刀。

自选材料:吸管,醋,食用碱,食盐,鸡蛋,彩纸,橡皮泥,水,纸杯。

教师准备材料:烧杯三个,白醋,碱面,酚酞,水,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魔术引入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想看吗?(师演示:示意3个烧杯里装的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将2号烧杯的液体倒入1号烧杯,轻轻摇晃,1号烧杯液体变成红色。

再将3号烧杯液体倒入1号烧杯,1号烧杯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

)(魔术表演成功,生惊呼。

)师:给点掌声吧!(生鼓掌)谢谢!怎么样,这个魔术神奇吗?等学完这节课,咱们就来个魔术大揭密好不好?[酚酞遇碱变红,又遇酸成无色,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师:魔术的变化是神奇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但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较为细微,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耐心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发现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掌握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成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总结蜡烛的成分。

3.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4.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对比蜡烛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5.总结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探讨科学原理。

6.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蜡烛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照明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现象和科学原理。

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活动准备】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蜡块、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干抹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大自然中物质是千变万化的,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讲了许多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描述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生: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后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通常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会用哪些方法呢?生:眼、手、口、鼻等)汇报蜡烛的特点。

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蜡烛的变化2 、铁钉生锈了3 、变色花4 、洗衣服的学问《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PPT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PPT
将一只白瓷碗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一 会取下,观察它的底部。
发现:白瓷碗表面变黑了,有一层碳灰。
科学---蜡烛的变化
10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物质的 变化可以分成哪几类?
科学---蜡烛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详见书P31页)
物理变化: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 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铁水变为钢锭等。
几分钟,看看蜡烛的变化。 (3)、熄灭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罩子熄灭酒
精灯),再将蒸发皿用夹子取下,放在硬 纸上,等蜡蜡油冷却后看看是怎样的呢?
科学-燃蜡烛”的实验:
“点燃蜡烛”的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
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火焰上面有黑烟产生,
科学---蜡烛的变化
21
我思我获
科学---蜡烛的变化
22
科学---蜡烛的变化
23
科学---蜡烛的变化
24
19
向碱中倒醋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出现大量气泡
科学---蜡烛的变化
20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把铁块磨成铁粉 物理变化 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 化学变化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物理变化
⑷铜锭抽成铜丝 物理变化 ⑸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物理变化 ⑹煤的燃烧 化学变化
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 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
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铁钉生锈等
化学变化证据: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
科学---蜡烛的变化
12
我们来辨一辨吧......

六年级科学《 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 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

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

想知道原因吗?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

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

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4)教师提问: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组装演示)(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生交流。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蜡烛的变化》说课稿1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

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全册PPT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觉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言语表达。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打算:教师打算: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枯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打算: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教学活动建议:1.单元教学的导入。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着学生实验验证。

第—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言语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渐渐地变成了有肯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着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了解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枯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言语表达。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蜡烛的变化》是一门以化学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1.学习蜡烛的组成及其燃烧过程;2.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理解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3.了解蜡烛燃烧产物的特征和意义,探究水的性质;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关于蜡烛的图片和视频,导入蜡烛的话题。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2.知识输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和讲解蜡烛的组成,及其燃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

3.实验操作(25分钟)教师在课程中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及其特征,并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性质。

老师在此环节中,要注意实验的安全及流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枝粗蜡烛,点燃蜡烛后,用玻璃片盖住,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形成过程。

(2)在细蜡烛上点燃蜡烛,用试管盛放延烧的蜡烛烟,并加入几滴酸性钴试剂,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和归纳已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检测掌握程度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1.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2.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物质及其特征。

3.探究水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PPT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设计探究性实验,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

3.师生互动,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课程的评价分为课堂表现和作业考勤两个方面。

1.课堂表现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积极性、学习情况、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小学科学5集体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5集体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5集体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蜡和棉芯。

2. 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变化过程。

3. 了解蜡烛的作用和用途。

二、教学准备:1. 蜡烛2. 红蓝颜色的蜡笔3. 打火机或火柴4. 工作纸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放映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蜡烛是怎么燃烧的?有没有发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2. 实验观察(15分钟)老师将一根蜡烛点燃,并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过程。

同时,学生用红蓝颜色的蜡笔在工作纸上画出观察到的变化。

3. 分析总结(10分钟)请学生就实验观察到的变化进行描述,并找出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蜡烛可以燃烧?有什么用途?4.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蜡烛主要由蜡和棉芯构成。

棉芯起燃的时候,它的温度很高,触燃了蜡烛,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把蜡烛上的蜡加热成液体,再蒸发成蜡烟,最后遇冷凝结成固体和液体,形成蜡烛的火焰和蜡烛油。

蜡烛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照明和取暖。

5. 总结概括(5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变化过程和用途。

6. 拓展延伸(1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了解更多知识,老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请学生尝试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制作蜡烛,观察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或者进行一些与蜡烛相关的趣味实验。

7. 运用延伸(15分钟)请学生回到家中,寻找家中使用蜡烛的场景,用图画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四、课堂巩固: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 蜡烛的燃烧过程中有哪些变化?3. 蜡烛的作用和用途是什么?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变化过程,明白蜡烛的主要成分是蜡和棉芯,以及蜡烛的作用和用途。

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4
看看蜡烛的变化。 (3)熄灭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罩子熄灭酒精灯),
再将蒸发皿用夹子取下,放在硬纸上,等蜡 蜡油冷却后看看是怎样的呢?
Page 5
“点燃蜡烛”的实验:
“点燃蜡烛”的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
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火焰上面有黑烟产生,
为了能清楚的看到黑烟是怎样的?可以 用夹子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约 1-2厘米处,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5蜡烛的变化
你知道“蜡烛成灰泪始干”其中 的科学道理吗?
Page 2
蜡烛的特点 蜡烛有什么特点?
易燃
易碎
光滑 较软
Page 3
研究蜡烛 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
有哪些方法?
加热 点燃 切割
Page 4
“加热烛”的实验:
“加热蜡烛”的实验步骤: (1)把小块蜡烛放在蒸发皿里。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铁架台加热几分钟,
给物体的的变化分类 像蜡烛熔化这样、纸折叠、铁熔化这 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 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 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Page 11
自由活动——面塑
Page 12
Page 13
拓展活动
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 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我 们去找一找,试着做一做。
物质变化 冰山消融
变化现象
变化中有没有 新的物质产生
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 体积变小

颜色:白色 无色
钢铁生锈 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有新物质 颜色:银白色 红棕色 铁锈生成
温度从低到高
电热丝升温 颜色:灰黑 红或白

亮度:变亮了
木炭燃烧
发出白光
有新物质二
有集新气物瓶质变—热二,氧温化度碳升生高成氧化碳生成
Page 6
实验 实验名称 方法
实验记录
现象
蜡烛
Page 7
总结:
点燃蜡烛----- 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的物 质 ——烟。
加热蜡烛------ 蜡烛熔化成腊油,冷却后又 凝固成蜡块,没有产生新物质 。
Page 8
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下雨
瀑 布 落 下
植物光合作用
木柴燃烧
Page 9
电热丝升温
锈钢 铁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