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论文神经内科医学论文神经内科论文:脑缺血恢复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素-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6c6dce7551810a6f52486d3.png)
在外院接受过 B MS C移 植 治 疗 , 连 续 3次 , 间隔时间为 7 d , 平均疗程 ( 2 1 . 0 4 - 1 . 3 )d ; 移 植 细 胞 数
量为 5×1 0 一 2×1 0 , 移植途径为静脉注射 , 移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 良反应 。选择同期在康复 医 学科治疗 的 1 8例未接受过干细胞移植 的缺血性 脑卒 中恢 复期患者 为对照 组。两组 患者均给 予 常规药物治疗 以及 3个月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后均使用功能 独立性评定 ( F I M) 量 表以及 日常生活能力 ( A D L ) 量表进行评分 。结果 康 复治疗前 , 干细胞 组和对照组 患者 F I M 和
o f 3 6 p a t i e n t s d i a g n o s e d a s i s c h e mi c c e r e b r a l s t r o k e w e r e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a t t h e c l i n i c o f
2 0 1 3年 8月 第 7卷 第 3期
C h i n J T r a n s p l a n t(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u 印s t 2 0 1 3 . V0 1 . 7. N o .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9810cc8bd63186bcebbc63.png)
5 MS s C 移植 治疗 的时间
MS s C 移植 治疗 S I C 的适宜 时间 目前研 究 尚未 统一 。 目 前 的基 础 研 究及 临床 研 究 多认 为较 早 治疗 能 取得 更佳 的效 果 。陈 少强等 “ 观察 了不 同 时间窗对静 脉途 径移 植 MS s C 在 脊髓 损伤 大 鼠内存活 和迁 移 的影 响 ,发现 S I后三天 是 C 最 佳 的治疗 时 间 。从病 理机制 上讲 ,S I后 急性期 由于血一 C 脊髓 屏 障破坏 , 损伤 区有 严重 的免 疫炎性 反应 ,多种炎性 因
着 科学研 究 的深入 ,干 细胞 移植有 望成 为治疗 S I的最 佳 C 方法 。可供选择 的细 胞类 型包括 :骨 髓 间充质干 细胞 ( s me. e c y ltm l , C 、神经干 细胞 、胚 胎干 细胞 、雪 n h ma s c l MS s) e e s
可以从脑室 下带沿 着 白质束 迁移 到皮 层 、 状体 、 纹 前脑 和 小 脑等部位 , 炎症和 免疫 反应 , 实 了 MS s 无 证 C 具有神 经干细 胞 的特性 。Mee “把雄性 小 鼠的骨髓 注射到 雌性基 因突变 zy 的小 鼠腹 腔 ,也发现 移植细 胞 能够 迁移 到脑 内,并 能分化 为 表 达 N u ( 经元特 异性 核 内抗 原 ) eN 神 阳性 的神经 元样细 胞 , 以上实验 研究表 明 MS s 以在体 内存活 、迁 移 ,与体 内组 C可 织有很好 的相容 性 ,并在微 环境 的影响下 分化 为神 经细胞 。
活 率 [9成年 哺乳 动 物脊 髓 中央 管周 围及 其 实质 一些 区域 1 3 ]
内含有 丰 富的神 经干 细胞 , 以 MS 移植 治疗 S I ,移 所 Cs C时 植 细 胞 可诱 导 这些 神经 干 细胞 分 化 为神 经元 而 进行 自我修 复 ,促 进神 经功 能 的恢 复 。 34 桥 接作 用 .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88ecc2958fb770bf78a55c8.png)
故其记录的 2 7 0 0 m上限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 在《 中国植物 志》中 [1] 郑汉 臣. 中国食用本草 [ 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 0 0 3: 2 3 1 . 记载食用土当归生于林荫下 或山坡草丛 中, 本 次调查数 据显示 , [ 2] 王忠壮 , 苏 中武 , 李承祜 , 等. 中药九眼独活 的商品调查及生药鉴定 林荫下少有食用土当归分布 , 其分 布地多为 荒草地 , 疏生乔木 和 [ J ]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4 , 1 9 ( 1 2 ) : 7 0 7 . 灌木 , 此结论也与郑汉 臣的记载一致 ; 且分布地土质肥沃潮湿 , 多 [ 3] 彭 腾 , 董小 萍 , 邓 蟹, 等. 栽 培食用 土当归根 的化学成分研 究
摘要 : 目的 观察 B M S C s 移植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结构变化及突触重建标志性蛋白的变化特点及脑脉通对其的
影 响, 探讨脑脉通联 合 B MS C s 移植促进脑缺血 神经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 复的作 用途径 。方法 体外全 骨髓贴壁 筛选培 养法扩 增 B M—
S C s ; 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 ; 大鼠脑缺血 再灌 注后 2 4 h颈 内动脉 移植 B MS C s ; 脑脉 通灌 胃给药 ; B M S C s 移 植后 7 d 、 1 4 d 、 2 8 d综合测评神经功能 , 透射 电镜观 察神经 元 突触 结构 , 免 疫组 织化 学法测 定神 经丝蛋 白( N F一2 0 0 ) 和 生 长相 关蛋 白 ( G A P一 4 3 ) 及 突触素蛋 白( S y n a p t o p h y s i n , S y n ) 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各组神 经功 能评分均较假 手术组降低 ; 脑脉通 和联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1b37c1f866fb84ae45c8dca.png)
ma o s f Drtw r o t n utrd ent t o7dy f g eesbet ce aadhpx jr  ̄ w s e i le adcl e.N oa las f as e r jc dt i hmi n yoi i uy oS a es a d u ar oa w u e os an b gt no l aoda e .MS sadP Sw r d iirt t MS st np n t ng u ( 2 ndP S yl ao f e cr i d r i i f t t y C n B e am nsae i o C asl ti r p n= 0)a B e t d n r a ao o cnrl ru ( 2 ) rset e , 4h us t re ; h en et n w s vni om l ru n= 0 n ot op n= 0 , epci l 2 or a e s gr w i ot a og vy ru y f l r met a e nr a g p( 2 )ad n o HID oeao ru n: 0 .M df dnuo g a svrysoe( N S a sesdi a t a 1 3 7ad1 B prtng p( 2 ) o ie er oi l ee t cr m S )w s sse lr s t , , n 4 i o i l c i a n l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b4b31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9.png)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556313f31126edb6f1a106e.png)
脑血管 疾 病 ( c e r e b r a l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 C V D) 严 重 威 胁 着人类 的生命 , 我 国每 年 约 有 1 5 0万 新 发 脑 血 管 病患 者 , 最常见 的类 型 为局 灶性脑 缺 血 , 给 国家 和社 会
c o n t a c t n e u r o n s i n t h e MC A O g r o u p t h a n t h o s e i n C O N g r o u p ( P< 0 . 0 1 ) . A n d t h e r e W a s n o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n u m b e r o f n e u r o n s b e t w e e n P B S a n d MC A O g r o u p ( 尸> 0 . 0 5 ) . T h e r e w e r e mo r e c o n t a c t n e u r o n s i n i s c h e mi c — l a t e r a l b r a i n o f t h e B MS C s g r o u p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ma t u r e a s t r o c y t e s , t h u s r e p a i r i n g t h e b r a i n d a ma g e i n f o c a l i s c h e mi a r a t s .
[ KE Y WOR D S ] B o n e m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 B r a i n i s c h e mi a ; N e u r a l s t e m c e l l s ;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0a853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8.png)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断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严重,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包括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等。
然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有许多机制和干预方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再生。
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1. 突触重塑: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元和突触重建需要通过神经可塑性来实现。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刺激和体验做出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包括突触增强和重塑。
在脑卒中后,受损区域周围的神经元可以通过增强连接和建立新的突触来代替受损的连接,从而恢复功能。
2. 神经元再生:脑卒中后,一部分神经元可能会丧失功能或死亡,但其它未受到直接损伤的神经元仍具有再生能力。
神经元再生的过程包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新的神经元,最终在受损区域重新建立连接。
3. 神经再连通: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连接可以通过寻找新的通路来恢复功能。
神经干细胞可以迁移到受损区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并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实现神经再连通。
干预方法1. 早期治疗:脑卒中后的早期治疗是最关键的干预措施。
早期治疗包括紧急抢救、恢复脑血流和控制脑水肿等措施,旨在尽快恢复脑部供血和减少损伤范围。
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认知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受损的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刺激神经可塑性,促进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再生和再连通。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可以通过注射或植入方式给予患者,促进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
4.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干预方法。
通过将外源性干细胞注入患者脑部受损区域,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突触形成。
hAECs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机制-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hAECs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机制-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c8839ba26925c52dc5bf58.png)
hAECs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机制-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发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晚发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等。
目前这些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尤其是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等,引起脑组织重量减轻、脑体积减少,特定脑区功能下降,中神经元,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神经元不会再生,因此脑功能恢复缓慢。
对于这种疾病,临功能康复治疗仅是防止肌肉组织萎缩,缓解运动功能障碍,药物治疗仅是对症的姑息治疗,没有对疾病的病理改变进行改善修复,因此仅能缓解症状,没有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目前基于干细胞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干细胞可分化为特异性的细胞类型,并维持细胞间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体内平衡。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羊膜位于胚胎绒毛膜内侧,是一层无血管、神经、淋巴、肌肉的透明薄膜,与发育中的胎儿联系紧密。
人羊膜来源的细胞主要由两类细胞构成: 人羊膜上皮细胞( human amnion epithelial cells,hAECs)和人羊膜间充质细胞( human amnion mesenchymecells,hAMCs) 。
hAECs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具有低免疫源性及免疫协同抑制作用,同时可避免胎盘干细胞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在干细胞领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1910 年Davis 等研究报道将胎膜应用到皮肤移植的经验,20 世纪90 年代初,羊膜也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包括烧伤、慢性溃疡、腹腔内粘连、髋关节置换术、角膜修复、神经修复等疾病。
可见hAECs 成为再生医学中有明显治疗效果的一种细胞资源。
干细胞论文
![干细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54bff4227916888586d77e.png)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摘要:干细胞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是21世纪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干细胞分裂分化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它进行人为的利用从而造福于人类。
目前由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正在逐渐向临床方面发展并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本文就是对干细胞﹙主要为胚胎干细胞﹚进行的一些基本介绍、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突破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热点调控机制利用理论临床进展思考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的介绍1、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尚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
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2、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外分化在特定的体外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也能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系,如造血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
﹙参考文献:1生命科学导论宋思扬2 生命科学概论裘娟萍钱海丰﹚二、干细胞的研究新成果个人思考:根据对干细胞的理解不难看出通过对干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全面认识,掌握其调控的机制并人为地加以诱导与生成所需要的目标产物,对医学中的创伤修复,组织器官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当前很多束手无策的疾病﹙已知发病原理却尚未找到解决途径或未知发病原理﹚、为数稀少的器官和异体捐赠免疫排斥的反应,这一项突破性进展进展无疑将成为21世纪的史诗。
中心法则中DNA 与RNA都是至关重要的调控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转录因子、酶、蛋白质、化合物、受体、基因等其他因素。
1.1 Nanog Nanog转录因子对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Nanog转录因子的活化能够使得人ES细胞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并同时抑制细胞表达促分化基因。
而在缺失Nanog正调控分子FoxD3的小鼠胚胎中,由于Nanog的低表达,小鼠的胚胎在植入后不久即由于缺失上胚层而死亡,若将内细胞团与ES细胞内0ct4和Nanog因子去除,则会导致其失去多能性以及分别向滋养外胚层及胚外内胚层分化Jose等研究结果证明,同源蛋白Nanog在细胞获得全能性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组织协调作用。
干细胞论文关于干细胞的论文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
![干细胞论文关于干细胞的论文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69340ecc7931b765ce152a.png)
干细胞论文关于干细胞的论文干细胞研究进展论文: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要点。
方法通过对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从预处理开始至转出层流室病房期间(21~56 d)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结果患者心理状况良好,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杂性,较长的治疗期,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影响移植顺利进行和成功,因而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恐惧、淡漠、依赖的心理。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通过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转归和恢复[1]。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往往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移植的顺利进行和疾病的康复,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应对。
因此,密切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在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0~46岁。
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3例。
移植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
2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2.1 患者自身认知评价体系不同的患者对同一刺激情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2]。
迟钝者对应激视而不见,情绪反应轻;敏感者对应激性刺激很敏感,容易出现内心不安、焦虑。
焦虑与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年轻、女性、文化程度低和经济状况差等患者,接受移植时焦虑情绪较严重。
(该组患者学历:大学1例,高中文化2例,小学5例)。
2.2 环境因素患者在预处理期由普通病房转入无菌层流洁净室,由于空间小,机器噪音吵、娱乐工具少、饮食受限、无菌条件的要求,以及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后的限制等,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应激。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https://img.taocdn.com/s3/m/b75eeec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4.png)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大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迄今为止,已有40多个亚型被报道。
SCA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CAG重复扩展引起编码蛋白多聚谷氨酰胺链延长。
SCA全球患病率为0 ~ 5.6/100,000,平均每100,000个人中有2.7例。
不同SCA亚型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这通常是由于建立者效应的存在。
所谓建立者效应即携带疾病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通过迁移或新发突变决定其后代的基因频率。
SCA多于成年发病,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亦可出现。
SCA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小脑性共济失调,除此之外,也可出现眼肌麻痹、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构音障碍、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认知障碍等。
部分SCA的发病与其致病基因编码区域重复序列异常扩增产生多聚谷氨酰胺有关,包括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和DRPLA;此外,SCA8、SCA10、SCA12和SCA36为致病基因非编码区序列重复扩增所致。
SCA3是全球最常见的SCA亚型(占20%~ 50%),其次是SCA2( 13%~ 18%)和SCA6(13%~15%)。
大多SCA亚型呈进行性加重,通常会导致患者残疾和过早死亡。
其中,SCA1的进展速度最快,SCA2和SCA3/MJD的进展速度中等,SCA6的进展速度最慢。
进展速度有地域差异,来自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同类人群较欧洲、美国和巴西的同类人群进展快。
(一)发病和发病机制对于许多SCA亚型,即使在一个家庭中,其临床特征也可能有很大差异,部分原因是致病基因动态重复扩增所致。
与较短的重复序列相比,较长的重复序列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年龄提前,而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家系传代过程中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导致发病年龄逐代减小,临床症状逐代加重,这种现象被称为遗传早现。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2fbd0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b.p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205、81974345)△[通信作者]孟纯阳,E mail:chunyangmeng16@163.com济宁医学院学报2020年12月第43卷第6期 JJiningMedUniv,December2020,Vol 43,No.6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20.06.01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燕春州 综述 孟纯阳△ 审校(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029) 摘 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指由神经系统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非造血多功能成体干细胞。
研究证实多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有效缓解NP。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运动功能、缓解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等方面治疗NP。
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N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损伤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20)12 428 04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europathicpainYANChunzhou,MENGChunyang△(CollegeofClinicalMedicine,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13,China;AffiliatedHospit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29,China)Abstract:Neuropathicpain(NP)referstochronicpaincausedbynervoussystemdamageordysfunc tion,whichischaracterizedbyspontaneouspain,hyperalgesia,abnormalpainandsensoryabnormalities,etc.Mesenchymalstemcellsareakindofnon hemogenicpluripotentstemcellswithstemcellcharacteristics.StudieshaveconfirmedthatmesenchymalstemcellsfrommanysourcescaneffectivelyalleviateNP.Mesen chymalstemcellsplayaroleinthetreatmentofNPbyinhibitinginflammatoryresponse,improvingmotorfunction,andrelievingmechanicalandthermalhyperalgesia.Areviewofthe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 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Pispresentedinthispaper.Keywords:Mesenchymalstemcell;Neuropathicpain;Sparednerveinjury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通常由外伤、感染或局部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a68440e45c3b3567ec8bd6.png)
为神 经元 的另一来 源用于 神经系统 疾病 或损伤 修复 的细胞 治 疗 , 有 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本 文 就 MS s 具 C 在神经 疾病 中的应用 作一综 述 。 1 MS s C 移植 治疗变性 疾病
1 1 帕金 森 病( D) . P P D为 中脑黑 质 一纹 状体 内的 多 巴胺 能 神经 元
进行 移植可避 免移植 物抗宿 主反应 。 因此 MS s C 作
高 。组织 切 片可 见 移植 部 位 有 大 量 存 活 的 移 植 细 胞 。WU[等 将 人胚 胎 NS 5 】 C体 外 培 养 增 殖 过 程 增
加 了一个新 的预 厂 充步 骤 , 促使 其在 体 内微 环 境 能 中几乎诱 导分化 为神经 元 , 将处 理后 的 NS C移植 入 成年 鼠中枢 系统 , 现 在局 部 胆碱 能 神经 原通 路 区 发 域 NS C被微 环境分化 后获得 胆碱能 神经原表 型。 2 MS s C 移植治 疗脊髓 损伤 .
Bd r U阳性 细 胞 还 表 现 出酪 氨 酸 羟 化 酶 免 疫 活 性 。
3 MS s C 移植治 疗遗传 性疾病
这说 明 MS S到达纹状 体 后不 但 能够 存 活 , C 而且 还 能产 生参与 多 巴胺 能 合 成 的酪 氨酸 羟 化酶 , 即可 以 促进 多 巴胺 能 神经元 的功能恢复 。
神 经系统 遗传性 疾病至今 尚无特殊 治疗 。19 99 20 年, o 等[ 对异染性脑 白质营养不 良等遗 01 K c ] 传性疾病 进行 了 同源 MS s移植 治疗 ,0d后检 测 C 6 发现患者 神经传 导 速度 明显增 快 , 质 中无 机盐 浓 骨 度也得到 维持 或有轻 微增 高 。19 ~20 年 , 成 99 0 2 张 等运用 MS s C 通过静 脉移植 治疗假肥 大型肌 营 养不 良( MD) 型 鼠, D 模 移植 治疗 后肌 组织 病理 学 检查 发 现核 中心 移位程 度 减轻 , 微 结构 观察 发 现其 肌 膜 超
【内科医学论文】干细胞研发与运用
![【内科医学论文】干细胞研发与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0c57d003d8ce2f01662352.png)
干细胞研发与运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
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成体干细胞主要有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
用于移植的细胞多数来源于外周血、骨髓和脐带血,也有部分来源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
虽然胚胎干细胞代表了最原始的全能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它有分化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和来源途径的伦理学争议;成体干细胞在成体组织中己经保留了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干细胞谱,为干细胞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模型,但成体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潜能己受到限制。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涌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干细胞的新型干细胞,下面就新型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新型干细胞1.1诱导多能干细胞(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Ya-manaka等[1]率先报道了iPS细胞的研究。
他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4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2]。
2007年体细胞转变成“iPS细胞”的成果发表。
Hanna等[3]用来自患病小鼠尾巴的皮肤细胞产生了iPS细胞,然后用健康的基因取代了涉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研究人员将它们输给供体小鼠,这些细胞在小鼠身上开始产生健康的血细胞,这些小鼠的疾病症状因此有了改善。
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改造成iPS细胞,然后成功使其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造血细胞[4]。
2009年,中国科学家利用iPS 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首次证明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5]。
因干细胞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不同,iPS技术不使用胚胎细胞或卵细胞,因此没有伦理学的问题。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d4bdfe4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4.png)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杨朝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5(000)050【摘要】背景:通过细胞移植重建损伤脑组织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细胞移植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br>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
<br> 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建模成功后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及联合组。
对照组尾静脉注射PBS、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2.5×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尾静脉注射2.5×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和银杏达莫2 mL/kg,1次/d,连续注射5 d。
于移植后的1,3 d及1,2周进行mNSS行为学评分,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移植后2周RT-PCR检测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数。
<br>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的1,3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在移植后1,2周,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0.05);移植后2周,联合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表达明显高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联合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少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0.05),联合组BrdU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0.05)。
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银杏达莫干预能促进脑梗死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BACKGROUND:Reconstruction of damaged brain tissue through cel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a new way to trea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ecent year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have become the new darling in ce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br>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inkgo-damol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rats and its mechanism. <br> METHODS:Animal model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ere made in rats using suture method, and then 60 rat mode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el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PBSvia the tail vein; the cel transplant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uspension (2.5×109/L) via the tail ve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uspension (2.5×109 /L) and ginkgo-damole injection (2 mL/kg, once a day, totaly 5 days)via the tail vein.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were recorded at 1, 3 days and 1,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t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expression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in the brain were detected using RT-PCR; cel apoptosis detected using MTT assay; BrdU positive cels counted using <br>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modified 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t 1, 3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but the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scores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el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1,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The expression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in the bra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at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s was less but the number of BrdU positive cels was higher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ginkgo-damole injection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pression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in the brain, inhibit cel apoptosis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总页数】6页(P8108-8113)【作者】杨朝阳【作者单位】济源市人民医院普内科,河南省济源市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相关文献】1.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 臧广霞2.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 刘献玲;张天霞3.吡格列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J], 伍权华;侯婧瑛;郭天柱;钟婷婷;龙会宝;邢越;周长青;郑韶欣;王彤4.吡格列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J], 伍权华;侯婧瑛;郭天柱;钟婷婷;龙会宝;邢越;周长青;郑韶欣;王彤;5.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J], 杨朝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https://img.taocdn.com/s3/m/2e175f2f5727a5e9856a616e.png)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成人最常见的残疾原因,世界每年因脑卒中导致500万患者死亡。
虽然近年来脑卒中的治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阿司匹林只能减少1﹪的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溶栓技术由于时间窗很窄,限制了临床推广。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有一些自发的恢复,神经康复治疗也会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但是这些离完全恢复是有距离的,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向。
一、细胞移植用于脑卒中治疗的理论基础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是一门研究神经再生、神经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的神经科学亚学科[1]。
在脑组织,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证实神经干细胞的存在。
神经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当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发生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增殖、迁徙和分化,并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的功能的恢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神经细胞形成仅限于在胚胎发育及出生后早期,但是大量的证据证实,在哺乳动物成年期也存在神经干细胞,并且在两个区域内产生新的神经元,即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layer)[2]。
而且在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死亡的患者中,发现有同侧脑室下区的细胞增生现象[3]。
脑梗死发生以后,研究表明[4]在缺血半暗带区域有神经再生的证据,而且再生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管附近。
然而,这些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对于逆转脑卒中所带来的脑组织损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外源性神经干细胞。
二、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的目的脑卒中是指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血管闭塞和脑血管破裂形成,并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脑卒中后,不像帕金森病等其他疾病,表现为特定的神经细胞受损,而是所有脑组织的丢失。
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卒中事件来说,期望细胞移植起的作用不仅是恢复神经成分,还包括支持成分,如血管等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科论文神经内科医学论文神经内科论文:脑缺血恢复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素-1、2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恢复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神经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表达的影响。
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对照组(对照组,12只)、BMSC移植组(15只)及假手术组(15只),各组又分为缺血后28 d、35 d、42 d 3个亚组。
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用改良黏附物移除试验(MST)评估大鼠神经功能。
在脑缺血后21 d,给BMSCs 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PBS。
在脑缺血后28 d、35 d、42 d(移植后7 d、14 d、21 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及Tie-2 mRNA和蛋白的水平。
结果BMSCs移植组大鼠各时间点亚组的MS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BM-SCs移植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的Ang-1、Tie-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脑缺血后28 d、35 d,BMSCs 移植组脑组织Ang-1、Tie-2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脑缺血后42 d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脑缺血恢复期BMSCs移植能改善神经功能,并使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Tie-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对Ang-2表达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促血管生成素-1;促血管生成素-2;酪氨酸激酶受体-2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是介导脑缺血后血管源性水肿、血管生成和血管成熟稳定的关键因子。
有研究[1]报道,在脑缺血急性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使缺血周围脑组织的Ang-1、Tie-2表达上调,减少血-脑屏障的破坏而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
由于条件限制及其他原因使大多数患者难以在脑梗死急性期得到BMSCs移植治疗;有关脑梗死恢复期BMSCs移植治疗的报道很少。
为探讨脑梗死恢复期BMSCs移植治疗的效果及其机制,本研究在大鼠脑缺血恢复期进行BMSCs移植治疗,观察其对神经功能和脑缺血周围组织Ang-1、Ang-2和Tie-2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动物及分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质量250~280 g,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于该中心屏障系统实验室饲养,自由喂食。
动物分为脑缺血对照组(对照组,12只)、BMSC移植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各组又分为缺血后28 d、35 d、42 d 3个亚组。
1.1.2试剂与仪器低糖DMEM培养基(L-DMEM)、胎牛血清、0.25%胰蛋白酶(GIBCO公司),Trizol(Invitrogen 公司),RT试剂盒、Taq聚合酶、DNAMarker(Takara公司),兔抗大鼠Ang-1、Ang-2 IgG多克隆抗体(博奥森公司),兔抗大鼠Tie-2 IgG多克隆抗体(Santacrus公司),兔抗大鼠β-actin IgG单克隆抗体(博士德公司);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Heraeus 公司),倒置显微镜(OL YMPUS公司),分光光度计(Amersham Bioscience公司),PCR仪(Eppendorf公司),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Bio-Rad公司)。
1.2方法1.2.1大鼠脑缺血模型制作大鼠术前禁食6 h,参照Longa等[2]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模型,缺血90 min后,拔除线栓,术中和术后使动物肛温保持在37℃。
假手术组大鼠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他操作相同。
在大鼠缺血24 h时进行Longa 5级4分法评分,取1~3分大鼠入组。
1.2.2 BMSC的分离培养及移植将1只6周龄雄性SD 大鼠颈椎脱臼处死,75%乙醇浸泡消毒,无菌条件下取股骨,参照Zacharek等[1]方法进行BMS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取4~6代的细胞用于移植。
BMSC移植组大鼠在脑缺血21 d后,通过尾静脉注射 1 ml BMSCs悬液(约含2×106个BMSCs),对照组大鼠同时尾静脉注入1 ml PBS,假手术组不进行注射。
1.2.3神经功能评定各组大鼠在脑缺血后第21 d、24 d、28 d、35 d和42 d用改良黏附物移除试验(MST)[3]评定神经功能。
用一条医用胶带缠绕在大鼠的左前爪(无力侧),形成一个袖套样胶圈,将大鼠移到笼中观察30 s,记录大鼠用嘴或对侧前爪撕扯试图移除胶圈的时间;每天测试3次并取最短的两次计算平均值,MST评分=大鼠试图移除胶圈的时间与30 s的比值[试图移除胶圈时间(s)÷30 s×100%]。
1.2.4脑组织Ang-1、Ang-2、Tie-2 mRNA检测在各亚组相应时间点将大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对照组、BMSC 移植组大鼠参照文献[4]采用组间等位定位法选取缺血周围脑组织,假手术组大鼠选取右侧皮质脑组织。
用Trizol法提取总mRNA,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A260及A280,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参照文献[5]及自行使用Prime 5.0设计引物,由上海英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引物序列、退火温度、循环数、产物片段长度及退火温度、循环数,见表1。
取10μl PCR产物加样于1.5%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成像,Image J软件分析,以目的条带与β-actin条带光密度值的比值表示被检测物的mRNA水平。
1.2.5脑组织Ang-1、Ang-2、Tie-2蛋白检测用Western Bolotting法检测,取脑组织40 mg提取总蛋白,10%SDS-PAGE凝胶电泳,湿转法将蛋白转上PVDF膜,5%脱脂奶粉溶液室温封闭 2 h,分别加入兔抗大鼠Ang-1、Ang-2、Tie-2 IgG多克隆抗体,4℃孵育过夜,TBST清洗后加入山羊抗兔IgG-HRP,室温孵育1 h。
将膜置于发光液孵育,X线胶片曝光显影。
显影后用Strip溶液将膜洗脱,重新在4℃条件下使用兔抗大鼠β-actin IgG单克隆抗体孵育过夜、二抗孵育、曝光显影。
条带用Labscan系统扫描分析,以目的条带的相对灰度值表示其水平。
1.2.6统计学方法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2.1各组大鼠MST评分比较见表2。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BMSC移植组各时间点亚组MST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脑缺血21 d时,对照组与BMSC移植组MST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 移植组大鼠自脑缺血24 d开始(移植后)的各时间点亚组MST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各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Tie-2mRNA 水平比较见表3、表4。
对照组、B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Ang-1、Tie-2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BMSCs移植组脑缺血28 d、35 d(移植后7 d、14 d)两个亚组Ang-1、Tie-2 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两组42 d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各时间点亚组间脑组织Ang-2 mRN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各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和Tie-2蛋白水平比较见表5、表6。
BMSCs移植组、对照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Ang-1、Tie-2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0.05~0.01),BMSCs移植组脑缺血28 d、35 d(移植后7 d、14 d)两亚组脑组织Ang-1、Tie-2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脑缺血42 d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各时间点亚组之间脑组织Ang-2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BMS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网状间质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向3个胚层的多种细胞分化,包括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由于其取材方便,可自体移植避免伦理问题及免疫排斥反应而成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临床试验的合适细胞来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减轻因缺血周边区域脑萎缩而造成的侧脑室扩张[6,7]。
本研究发现,在脑缺血恢复期移植BMSCs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在移植后第3 d、7 d、14 d和21 d,BMSCs移植组大鼠的M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Shen等[8]在脑缺血后1个月BMSCs静脉移植的实验结果相似,其发现在移植后1周至12周内,BMSCs移植能改善大鼠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MST评分。
脑缺血恢复期时缺血周边区随病程改变由急性期的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逐渐转变为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形成,其中Ang及其受体Tie-2在这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生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新生、迁移,微血管形成,血管分叉和吻合等过程,血管旁细胞分泌的Ang-1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使内皮细胞活化,从而吸引血管周围细胞环绕、支持内皮细胞形成完整的血管壁,促进血管成熟与稳定。
在Ang-1存在的条件下,Ang-2剂量依赖地拮抗Ang-1对血管内皮Tie-2受体的活化作用,而单一的Ang-2有较弱的激活Tie-2受体作用[9]。
Zhang等[10]的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Ang-1、2/Tie-2表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脑缺血后2~28 d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Tie-2的表达水平较对侧非缺血区增高,而Ang-2的表达水平从脑缺血后1~14 d升高,28 d 后下降。
研究[11]显示,脑缺血后静脉移植的BMSCs主要迁移至缺血侧大脑半球的缺血灶周围、纹状体等处,在移植的早期(7 d内)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随后迁移至皮质运动区。
急性期移植BMSCs能使缺血周围脑组织的Ang-1、Tie-2表达上调,减少血-脑屏障的破坏而减轻血管源性水肿[1]。
而脑缺血后的血管生成与重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本研究选择脑缺血后21 d为BMSCs移植时间点,同时测定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及Tie-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