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人口就业结构转变,提升人口的教育水平。我们需要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统筹优化配置,改善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教育状况,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资源;农村教育
一、引言
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赋予中原经济区为全国广泛的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的使命。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河南来说,做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就能够纲举目张、带动全局。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要素的集中,尤其是人的集聚,这会带动教育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截至2010年底,我市城镇人口189.4万人,占总人口的41%,未来二三十年将是全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迁移规模最大、活跃程度最高的时期,近几年全市将有6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到“十二五”期末城镇人口可能突破250万人,首次超过农
村人口,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城镇中初中和小学需求的班级数、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基本上将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非义务教育阶段对班级数和教职工数的需求基本上都将呈逐年递减的
态势。人口的集聚和流动为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型城镇化市民子女就学问题,需要更加灵活的配置教育资源,确保财政支撑,政策引导,教学设施统一配套建设。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必须通过大幅增加国家投入,统筹安排,确保在城镇化的集聚过程中教育公平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市场需要技能的人才,也是调整就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聚集影响农村教育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未来的几年我市要建设成产业集聚区。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正在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不断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地实现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配套的教育设施和社区服务也将稳步推进。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和宏观发展走向,农村教育会发生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以上降至2009年的37%,农民基本达到富裕状态。农民的教育需求也更加强烈,用于教育的消费资源相应扩大。因此,农村教育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服务,也就是为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农村实践,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庞大数量与农村人口偏低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农村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教育支出能力上升必然有利于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同时对农村教育质量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教育投入的差异,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等,都是教育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地区和城乡之间明显地、普遍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是制约教育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择校风日渐浓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择校热破坏了正常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加重了家长负担;择校热破坏了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扩大了阶层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择校热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行;择校热易于引发教育腐败,滋生诸多社会问题。因此,解决中小学择校的问题,并且提出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择校问题的关键。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策略
1.科学规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要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教育基础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教育基础建设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降低教育资金投入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保证新型城镇化人口快捷、低成本接受教育。在这方面,我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契机,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引导新型城镇化人口积极参加教育,辅助他们走上职业化道路,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新型人才,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应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政府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倾斜。确定校园建设国家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建设。目前我市布局日趋合理,教育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满足民众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教育的需求。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影响,这种教育资源布局优势逐渐转变为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优势。
2.多渠道筹集教育建设资金,统筹使用
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多渠道整合筹集教育建设资金,全面的推进教育基
础建设和教育教学发展。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投入、国家项目资金外,可以依据相关政策和法律吸收社会资金、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和农民自筹,各地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符合自身的模式,调整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在各区市间的分成比例,推进了教育资源均等化。
在有限的资金与师资情况下统筹分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在城市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中按标准和规范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实现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随迁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
3.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推进新型教育发展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机制不灵活、教学组织方式不适应要求等多方面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明确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高效、生态、安全、健康的现代农业建设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目标。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逐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与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