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牛学文一、修订思路(一)遵照十七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充实、调整有关内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懂得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二)把《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合二为一,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重新提供呈现内容标准的框架;保持两个“标准”共同秉持的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共同确认的综合课程的基本意义,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2001年版两个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各有特点。
原课标一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结构性的安排,原课标二的则基本上是历时性的安排,都有可取之处,应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求同存异,重新建构课程内容的框架,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三)明确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是支撑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选用《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开设历史和地理分科课程。
就是说,用历史与社会替代分科的历史和地理课程,所以,要明确历史与地理教育是建构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具体说,就是用基本观点统领、统筹需要“共同记忆”的相关历史知识;用“因地制宜”的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统领、统筹相关地理知识。
(四)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横向互补关系,同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
特别要解决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有较多雷同或重复的现象,以及史地方面的知识不够对称(地理知识更为欠缺)的问题。
(五)基于试教经验,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实施建议”,重点是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关于“前言”部分的修订(一)课程性质。
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一是从总体上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含义:“《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本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分为6个专题。
第1~5专题是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
第6个专题是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青少年是社会的成员,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问题,认识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国家和大众传媒等的关系,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关爱他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认识自我目标:——能够初步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二)家庭生活 目标:——增强家庭生活的能力。
——认识个人在家庭生活中责任的重要性。
(三) 学校生活目标:——理解学校生活的意义。
——积极参与学校生活。
(四)社区(或家乡)生活目标:——理解社区(或家乡)环境对自我成长的重要影响。
——具有为社区(或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五)大众传媒的影响目标:——了解大众传媒的特性和作用。
——学会选择健康的媒体内容。
案例案例1制定班规目标:体验制定班规的民主生活过程,认识规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过程:步骤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制定班规的目的和要求。
步骤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同学提出对班规的建议。
步骤三:讨论这些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步骤四:用表决方式逐条通过班规的条款。
案例2展示社区(或家乡)的人文环境目标: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增进对社区(或家乡)的热爱。
活动过程:步骤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调查或考察,收集有关社区(或家乡)历史文化的资料。
步骤二:依据所获资料,选择图片、图表、文字、实物模型等形式,呈现活动结果。
步骤三:举办小型展览。
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理解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确立民主与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思路
01
整体规划
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 ,整体规划课程结构和内容体 系。
02
突出重点
选择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的核心知识,注重知识的内在 联系和逻辑关系。
03
强化实践
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设 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活动。
04
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综合性原则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 合,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 联系。
实践性原则
强调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时代性原则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 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课程内容结构
基础模块
综合实践活动
涵盖学科基础知识,满足全体学生共 同发展需求。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 标准
目录
• 课程简介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实施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与定位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该课程将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融合,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 现实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促进评价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 评价和学生自评,发挥评价的 激励和发展功能。
02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与社会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01
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历史的探究精 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公民 素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历史与社会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社会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HSST2)是美国国家历史标准的核心部分,它由美国历史学会和社会学会制定,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研究和学习框架。
本文就HSST2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的认识。
首先,HSST2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即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史料研究和历史与社会分析。
历史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世界史的了解、文化史的了解、民族史的了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研究范围。
社会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社会分层结构、政治体系、社会文化、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变化。
史料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现存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了收集、整理、记录和评估历史史料的能力。
最后是历史与社会分析,它学习如何将历史和社会的概念、事实和观念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以历史分析的视角解读社会的能力。
同时,HSST2还介绍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深度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HSST2强调采用“大规模或复杂事件”分析方法,即考虑多个因素,从多种角度思考或分析一个问题,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此外,HSST2还强调采用“史实与历史框架”结合的方法,将历史事件从史实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最后,HSST2还为学生提供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理解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该课程标准将历史史料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把握历史变迁中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思路。
通过对HSST2的解读,可以看出,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研究和学习框架,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思路。
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介
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介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编写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课程指导文件。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的,旨在规范和指导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标准适用于初中和高中阶段,涵盖了历史、地理、社会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突出了必备知识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将知识分为多个层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其中,必备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核心能力则包括分析、比较、归纳、评价等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探究学习等。
同时,该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能力。
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考试形式、考核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开闭卷结合、口试笔试结合等多种形式,考核内容要涵盖必备知识的多个层次,评价方法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此外,该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最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导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核心能力,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努力实现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7~ 9 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历史与社会(7-9年级)课标特点
历史与社会(7-9年级)课标特点历史与社会(7-9年级)课标特点本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
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
本课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中人们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本课程标准把公民义务教育的需要当作建构课程的根据。
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具备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生活技能。
例如,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可是现行的课程体系直到高中阶段才在政治课中讲授经济知识和政治常识。
这就使许多人在对现代经济知识和政治法律常识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进入社会。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机会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升入高中继续深造。
本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内容,就是从公民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的。
本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本课程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强调体验和探究过程,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
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本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样性。
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标准不刻意构造体系,而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从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出发,目前,综合文科课程宜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不是在原有的学科之外再增加一门新的学科。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一部分前言(7-9'SS2'1)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7-9'SS2'1.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7-9'SS2'1.1.1)《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7-9'SS2'1.1.2)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7-9'SS2'1.1.3)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
随着历史不断的进程,社会不断的演进,历史与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新课标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至关重要。
历史是以时间为轴,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记述、考证和研究,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展望的一门学科。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社会是指人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个群体,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
而掌握社会的知识,则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加深对社会制度、治理等方面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应对社会变革和应对社会问题。
因此,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革,不断深化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教学,以推动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同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总之,历史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课程更是为我们掌握历史和社会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的新时代公民。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7-9'SS2'1.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7-9'SS2'1.1.1)《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7-9'SS2'1.1.2)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7-9'SS2'1.1.3)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对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的规定。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学校教学,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出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学科内涵和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科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不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不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每个学生都应认识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与历史,都应参与社会生活,形成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人文性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性本课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培养人文素养本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鼓励探究式学习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quot;,"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
历史与社会新标准
探索教学方法的融合
03
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之间寻找平衡点,探索适合新标准的教
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05 新标准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CHAPTER
提高教育质量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
新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
强调学科整合
新标准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 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研究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根源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预见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个 人和社会的发展。
培养公民素养
重视社会变迁
新标准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更加关注 社会变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社会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
教学方法改革
互动式教学
新标准提倡互动式教学,通过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跨学科整合
新标准强调跨学科整合,将历史、 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知识进 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
05
1. 掌握基本的历史和社 会学知识,理解不同时 期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特 点和规律。
2. 学习如何运用跨学科 的方法和视角分析历史 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 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其 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02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CHAPTER
理解过去和现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应遵循的教学要求和规范。
它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解读,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培养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其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内容。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此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知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要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怀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最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规范要求。
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解读37页PPT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前言)比较
• 课程性质:旧版提法是:人文性、综合性、 开放性,新版的提法是:人文性、综合性、 实践性。历史与社会是7—9年级综合文科 课程,新版明确了“以历史、人文地理和 相关学科为载体”。旧版“强调了教学内 容、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新 版的实践性,重在强调多种学习方式,以 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的表述
• 新版与旧版一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表述 课程目标。但新版对目标的表述更具体、清晰。 如“知识与技能” 目标,包括:了解中国与世界 人文地理概况;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基本事实、 基本脉络、四大文明的基本趋势,理解中国革命、 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 涵及多种参与方式;理解PRED问题;收集、处 理历史材料。“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了:观察、 体验、感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反思、选择 与决断;比较、分析、综合、探究、解释;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共5条,也较为具 体。
目标的SMART原则
• —— Specific(具体的、明确的) • —— Measurable(可测量的) • —— Action-oriented(行动导向的、可操作 的) • —— Realistic(务实的) • —— Time-related(有时间期限的、时限性)
如何使用课标
• 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
• 新版与旧版比较,教学建议都是5条,新版 删除了“ 积极参加教师培训”这一条,新5 条内容也没有突破旧5条的基本内容,只是 表述不同而已。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关注 学生身心特点、统筹课程目标、体现课程 综合性、实施开放教学、运用多种方法。 但新版的教学建议部分,有个提法要关注, 那就是:要关注三维目标之间的关联,有 机地把三者结合起来。
如何使用课标
• 总体上把握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有利于 更好的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有利于更好 的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课程理念。 • 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 做到: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和检测。 • 内容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 要把“内容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不同 的课时中去完成。
• 教
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
学
学什么 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
例1:新航路开辟
学什么 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
4条新航路、2条旧 (1)读图说出(2) 100% 航路 阅读课本,列表整理 (3)看图片说出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读图,调动已有知识, 80% 推导出“原因”,并 区分原因的不同类型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以史证论、史论连接 80% 从史推论
第一部分(前言)比较
• 课程的基本理念:旧版四条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 学生自主发展;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整合; 特别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十分注重培养 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版四条是: 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 素养;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坚持唯物史观,揭 示发展规律 • 尤其新பைடு நூலகம்“关注事物联系”,解释得很清楚:生活主题与 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 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 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 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 新版似乎更体现史地学科的学科特点。
第一部分(前言)比较
• 课程的设计思路:新版提法是:从公民教育需要和学生认 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演进 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 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 及远、由浅入深地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 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 新版也是有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 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 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 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主题二: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 以人类社会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 入20世纪后的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一比较(2))
• 新版专题一:从世界角度,提出课程目标, 世界地理内容为主;专题二,了解自己生 活的区域(1-2生活在不同区域里),从世 界和中国的不同区域角度出发,以区域地 理内容为主;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 “历史”(1-3生活在岁月变迁中),从生 活的各个角度出发,了解其变迁;专题四, 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0% 100%
例3:“历史性转折”复习课
学什么
中国同盟会和中国 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怎么学
阅读课本,列表整理
学到什么程度
100%
两党成立的历史条 件、历史背景
从已有知识出发,推 导出“新知识”,并 举史实说明 类比推理:
80%
理解:两党纲领 解释:历史性转折
比较、鉴别
80%
如何使用课标
• 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建议“看课标、用教 材”,少点依课标、自编课堂材料。 • 评价与课标的关系: • 课堂教学目标是核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 学作业等等。
第三部分:主题三比较
• 旧版主题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下面有六个目标, 涉及1945年之后的世界与中国历史、PRED问题、民主与 法制建设、当今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及我们该怎么办。 • 新版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下面有四个专题。专题一,了 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时代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程(3-1 世界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专题二: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时 代特点和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程(3-2当代世界的变化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专题三,认识世界和 中国面临的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 选择(3-3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专题 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明确如何走向未来(3-4新机遇、 新挑战、新选择) • 最大的不同点:旧版主要从1945年之后,新版则是从20 世纪开始,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占了很大的篇幅
例2:近代科学的诞生
学什么 近代科学诞生的 过程 近代科学诞生的 影响 怎么学 (1)读图说出(2) 阅读课本,列表整理 (3)看图片说出 从已有知识出发,推 导出“新知识”,并 举史实说明 说出分析的角度 从已有知识出发,推 导出“新知识”, 学到什么程度 100%
80%
分析:原因 提出1个问题
第三部分:主题二比较
•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分四个专题。专 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突出中华文明 的渊源(2-1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 脉络(2-2中华文明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专题三,有侧重的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 现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2-3西方 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专题四,综合前三 个专题内容,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2-4社会进步的动力与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一比较)
• 旧版主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下设七大目标, 每个目标下,再设定“内容目标” • 新版主体一,生活的时空 ,下设四个专题:专题 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1-1共有的家园,共有 的岁月)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1-2生活 在不同区域里);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 “历史”(1-3生活在岁月变迁中);专题四,学 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1-4 相关 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课程内容
• 引言部分,变化不大。内容目标—重点提示---活动建议 • 内容标准,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如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 人类生存的意义。 • 重点提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和位置、地球是人类栖居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与海 洋 • 活动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指导学生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或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图;以 “地球是人类家园”为主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 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 旧版没有“重点提示”,而新版的内容提示,其实是把内 容标准具体化,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把握这个“内容标准” 下的核心知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版)
----学习体会
课程标准的总体比较
• 旧版与新版都是由四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 前言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 念、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第三部分 旧版叫“内容标准”,新版叫 “课程内容”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 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 新版的评价建议比旧版更具体、更有操作 性,尤其是紧紧围绕着三维目标提出了三 个方面的具体评价内容,很有操作性。 (见课标42—44页)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教材编写体现:创造性、基础性、时效性、 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避免成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