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合集下载

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
Cam r 无
38
12 38
5
不详 5
Bacillus thuringensi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eptomyces fradiae
三、细菌转座因子的插入机制、转座模型
1. 细菌转座因子的插入机制 转座因子插入到一个新的部位的通常步骤是:
(1) 在靶DNA序列两侧各一条单链上造成一个切口,切口之 间的距离决定了将来转座子两侧正向重复单位的长度。
第十章 转座因子 (Tansposable elements)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 是细胞中能改变自 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转座因子改变位置,如: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 另一个位置,或者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的行为称为转座。
第一个转座因子是美国遗传学家McClintock于50年代通过 对玉米遗传现象的细微研究而发现的,她称之为控制成分 (controlling elements),因为它不仅能在基因组内不同区域转移, 而且也能改变基因的活性并引起功能改变。 1983年才获得诺贝尔奖金.
表3
一些TnA家族转座子的基本特征
转座子
长度(bp) 遗传标记 末端反向
重复(bp)
两侧靶点
来源
正向重复(bp)
来源于G- 细菌 Tn1 Tn3 Tn21 Tn501 5000 4957 19600 8200 Ampr Ampr 38 38 5 5 5 5 铜绿假单孢菌(P.aeruginosa) Salmonella paratyphi Shigella flexneri Pseudomonase aeruginosa
(2) 然后转座子插入带有与突出单链末端的切口之间,二者 共价连接起来, (3) 由此形成的两段靶序列单链区由DNA聚合酶Ⅰ或其它类 似的酶填充,再由连接酶将端口连接起来(图10-5)。 (4) 交错末端的产生和填充解释了在插入部位产生靶DNA正 向重复的原因。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4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15
表 23-4 IS 的结构和功能 DR(bp) IR(bp) 中心区 靶的选择
域(bp)
IS 1 9
23
768
随机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P因子 合成转 座酶
87K
雄性染色体 无 P 因子
M♂×P♀ 雌性染色体
相近。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S)。含有IS的质粒变性,单链复性。出现颈— 环结构(哑铃状结构)。 (5)IS插入“靶”DNA后,在IS两端出现一小段顺向重复的靶 DNA序列 5-11bp 。
17
18
转座子( transposon)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 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 的基因。
9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细胞学证据:
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Ds存在的玉米地9号染色体的 一个染色体臂上,带有结节(knob),在Ds处容易断裂,可检查。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Ac:激活因子
17
转座元件的结构:真核生物的转座元件 Ac-Ds系统: Ac: 4565 bp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1 bp) 自主元件 转座酶基因 Ds: Ac的缺失序列,结构多样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6~13) 非自主元件
18
四、转座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
复制转座机理
第一步:转座酶识别转座子
单链
质粒DNA(双链)
单链之间由于互补形成茎环结构
2、转座基因的转移不是IS序列从某一位置切离,而 后插入到染色体新的位置,而是通过复制及重组过 程,在新的位置插入,同时新位置的转座子两侧出 现正向重复序列
IS整合到一个新的靶部位时,在插入部 位两侧形成正向重复序列:
AC GATGTC G CAGAGTATG C TG CTACAG C GTC TCATAC G
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柄环结构
当一个IS插入“靶”DNA后,其两端会出现一 小段正向重复序列(约5-11个核苷酸对)。
插入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的机制
二、转座子:
使宿主菌获得一定特性
大(2000-25000bp),转座有关的基因,抗药性及其他基 因,两端具相同或同源序列。如IR序列。
Tn3的结构模式图
2 . 外显子改组: 两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整合于染色体邻 近位置,其间的外显子易被转座酶作用而转座, 造成外显子重组,产生新基因。
渗漏突变(leaky mutation):允许残留水平的基因表 达的突变。
转座子
Exon 1A
Exon 3A 转座酶作用下 切离 Exon Exon 1B 2A 转座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学习要点: 1 名词概念:转座因子,转座基因,移动基因.渗漏 突变, 2 3 4 5 移动基因的发现 转座基因的特点及转座的三种机制 转座的遗传效应 五、转座因子的应用:

微生物的转座因子

微生物的转座因子

总结:以符号
• 用“::”表示各类转座子的插入,如: gal T::IS1 , gal E::IS4 , gal OP::IS1
第二节 细菌转座子的插入机制和转座模型
一、插入机制 • 靶序列DNA双链被交错切割 • 转座因子插入到切口处,两条链的各一端共价相连 • 靶序列的单链部分通过复制修补上,原来的靶序列转 座后变为转座子两侧的正向重复序列,其长度与Tn种 类有关,有的4bp有的9bp。
二、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
• 转座因子能引起许多遗传效应,主要包括:插入突变、 极性效应、DNA重排(缺失、扩增和倒位)等。 1. 插入突变 • 插入结构基因,引起钝化或失活,插入位点出现新基因。 如: lac + lac::Tn kmr 表型为 kmr Lac—,增加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插入的基因被破坏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变体。
• 3. DNA重排(缺失、扩增和倒位) • (1)当一个转座因子插入后由于不准确的切离带来染色 体的畸变。如: hisG::Tn10 Tcr 表型His- Tcr 准确切离 不准确切离
his+ Tcs
his - Tcs
• (2) 插入区域有两个或以上转座子时,有时还会出现少 数核苷酸对的缺失、重复、倒位等。转座因子插入引 起缺失的原因推测可能是: – 首先一个转座子以相同方向转座到含有另一相同转 座子的邻近位置上,这两个正向重复的转座因子之 间发生同源重组,就导致宿主染色体上两个转座子 之间DNA片段的缺失。 – 同理,如果转座因子以相反方向转座到含有另一相 同转座子的邻近位置上,然后发生重组,引起宿主 染色体上两个转座子之间DNA片段的倒位。 – 当染色体外一个含有转座因子的DNA片段呈环型状 态时,与包含相同转座因子的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 可以使染色体外的DNA片段整合到染色体上,引起 染色体DNA的扩增。

第五节DNA的转座Transposons

第五节DNA的转座Transposons

5、DNA复制时在前导链上DNA沿5’-3’方向合成,在滞后链上 则沿3’-5’方向合成。( )
6、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
7、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 和由大约200bp DNA组成的。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 外,而( )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TnA 转座子家族-两端为 IR,可编码转座酶、解离酶和抗性物质
转 AC-Ds-植物(玉米)中的激活-解离因子
转 座
座 子
P 因子-果蝇中父本因子,在 M♀×P♂中导致杂种不育
因 子
反转录病毒、RNA →DNA→整合宿主靶 DNA
真 核
反 转 录
病毒超家族
Ty Copia LINSL1
(1)有长末端重复序列 (2)编码反转录酶或整合酶 (3)可含内含子
转座子(transposon)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指通过RNA为中 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
IS-两端有 IR,只编码转座酶
原 类转座因子-结构同 IS,但不能独立存在,仅作为复合转座子的两端组件
核 复合转座子-两端由 IS 或类 IS 构成,可编码抗抗菌素物质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最新实用版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最新实用版

5、转座子作为研究工具:
主要用于如下研究: ① 基因传送载体 ② 结构重组 ③ 基因表达 ④ 基因突变 ⑤ 克隆 ⑥ 基因作图
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座子
(一)原核生物的转座子
1、插入序列(IS)与Ⅰ类复合转座子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子。包括:
① 二个分离的反向重复序列(ITR) ② 一个转座酶(transposase)编码基因
(二)R 质粒——耐药性质粒
➢ R 质粒由抗性转移因子(RTF)和决定抗性 因子(r-决定子)两部分DNA片段组成。
➢ R 质粒含有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使宿主细 菌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这种耐药性是可以 遗传的。
(三)Col 质粒——大肠杆菌质粒
➢ 是能产生大肠杆菌素的大肠杆菌质粒,可以 抑制或杀死不含Col 质粒的亲缘细菌。
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后靶位点是正向重复编码与转座有关的蛋白转座酶可以在基因组中移动复制型转座非复制型转座保守型转座一转座中复制子融合形成共和体cointegrate一个含有两个质粒的细胞质粒各有一个转座子两个质粒可以融合在一起形成共和体这一过程称复制子融合repliconfusion
第三章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IR
Transposase Gene
有用基因 IR
3、转座噬菌体
转座噬菌体是一种溶菌周期和溶源性交替 方式的噬菌体,可诱发大肠杆菌突变。
Mu噬菌体:
① 既有温和噬菌体的特性,又有转座子的特性。 ② 噬菌体DNA的多个拷贝转座到染色体DNA的许
多位点上,最终由这些染色体上的转座单位进行 噬菌体包装。 ③ Mu噬菌体基因组右末端,存在由3kb组成的G片 段,或称可倒位片段。G片段在不同的Mu噬菌 体DNA分子中取向不同。

微生物中转座因子

微生物中转座因子
② 大多数IS都含有一个编码转座酶(Transposnase 简称 Tnp)的长编码区,其启动子位于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内, 而刚好终止于另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前或之内。
转座酶负责识别切割转座子的两端以及在靶位点造成切口。 有些IS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开放阅读框架,它们除编码转座 酶外,还编码用于调控转座酶活性的调节蛋白。
细菌抗药性转座子一般可分为两类:
复合转座子 (composite transposon) 复杂转座子 (complex transposon)
第10页/共61页
1.复合转座子
复合转座子是由两个完全相同或类似的插入序列IS和某种 抗药性基因组成的复合因子,IS作为Tn的两个臂或称两个末 端,两个IS在Tn中做正向或反向排列。在这类转座子中,IS 可以带动整个Tn的转座,也可单独进行转座。
CamR Tn9 2638bp
TetR Tn10 9300bp 第13页/共61页
IS1 IS10
2.复杂转座子(TnA转座子)
复杂转座子的长度约5000bp,它的两端是长度为3040bp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或正向重复序列(DR),中 央是转座酶基因和抗药性基因。
这类转座子总是作为一个单位转座,而不是象复合转座 子那样,其IS末端本身就能独立转座。由于复杂转座子性 质和结构非常相似,其IR顺序大小接近,而且大部分具有 同源性,因此为了讨论方便,常将这类转座子统称为TnA 转座子。
1bp差异
相同 相同 相同
完整功能 功能减弱
完整功能 无功能
都有功能
都有功能
都有功能
G-细菌
G-细菌
G-细菌 G-细菌 G-细菌
第11页/共61页
上表是一些复合转座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Tn9、 Tn903和Tn1681中两个IS完全相同,而Tn10的左臂 (1S10L)和右臂(IS10R)之间有2.5%的碱基序列差异, 不过IS10L和IS10R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是完全相同的。

生工09微生物遗传-5-转座因子

生工09微生物遗传-5-转座因子

IR
IR
IS:插入序列 TnA:复杂转座 子 Tn:复合转座子
IS
IS
6.2.4 细菌转座因子的插入机制
转座子插入到一个新的部位的通常步骤是: 在靶DNA上制造一个交错的切口,然后转座 子与突出的单链末端相连接,并填充切口。
交错末端的产生和填充解释了在插入部位 产生靶DNA正向重复的原因。链的切口之间 的交错决定了正向重复的长度。
转座引起的DNA缺失
转座引起的DNA倒位
确定微生物基因组功能
应用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 全面确定了微 生物基因组功能特征, 特别是分支菌属基 因组功能. 例如, 结核分支杆菌模式菌株的必需基因 组及其相关功能均用此类方法得到确认
鉴别菌株及群体多样性
转座子通常限制性地分布于特定的真菌菌 株或群体中, 可以作为特定菌株的诊断工 具. 已用于丝状真菌群体多样性分析.



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是奶牛 瘤胃内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乳酸发酵菌,它能 发酵很多种不同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丙烯 酸途径将乳酸分解为丙酸,或者经乙酰辅酶A途径 在乙酸激酶(AK)和磷酸转乙酰酶(PTA)的作用 下生成乙酸[1]。 奶牛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及疾病状态下,瘤胃 内发酵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使丙酸生成减 少,而乙酸生成增加[2]。 恢复和重建瘤胃微生物区系,不仅可增强围产期 奶牛的消化功能,增加采食量,还可提高生糖先 质丙酸的生成量,纠正或缓解围产期奶牛能量负 平衡。
6、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主要内容
6.1 转座子概述
6.2 细菌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
6.3 细菌转座子的遗传效应和应用
6.1 转座子概述
6.1.1 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遗传学条目―转座因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遗传学条目―转座因子


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脱氧核塘核酸 (N )序 DA 列。转座因子改变位置( 例如从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置 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或者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 的行
为称为转座。 第一个转座因子是四十年代美 国遗 传学家 B .麦
图 1 转座子 T 3的分子结 构示意图 n I :末端反向重复顺序 ; T p R nA:转座酶 基因 :
转座 子:以 T n表示, * 1T 2等。分子大 如 T ,n n 小一般在 200 500 ,0-2,0 碱基对之间,两端有相同的
序 列, 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反 , 则称为反向重复顺序 I) Ro 某 些转座 子的 I 便是 已知的 I R S因子, 这些 I 既可 R 以作 为 T 的一个部分而转座, 可以 单独 转座。转 n 也 座 子除 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与核营酸序列外 ,还含 有一些其 他的基 因。 已发现近 4 种不同的转座子分别 0 带有不 同的抗菌 素抗性基 因, 乳糖基 因、 热稳定肠毒素
基 因编码 的转座酶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T p nR 基 因编码 的多肤除 了对 T p 基因与 T p nA nR基因本身 的表 达有 阻遏作用外 ,对于使共合体解开成为各带一 个 T3 n 的两个质粒的过程也是不可缺少的。
48
( 下转第3页) 0
处有与转座有关的A 基因与B 基因, , 在A B 基因与末 端之间还有一段不长的核营酸序列,这一序列编码的 产物对 A B基因的表达有负控制作用。 ,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玉米籽粒色斑的产
生、 果蝇复眼 颜色 的变异 、 啤酒酵母接合型的转换等现 象, 都与转 座因子 在染色体上 的转座有关。 果蝇的转座因子有 c i 42 27 o a 1 与 9 等,它们的 p , 两端都有同向的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的两端又有 较短的反向重复序列。 cp oi a分散在 染色体的不同位

hzau微生物遗传七章细菌转座因子

hzau微生物遗传七章细菌转座因子
第七章
细菌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病 毒和真核生物DNA分子中一段可自主改变自身座位的DNA片 段,它可以在同一细胞内DNA复制子间转移,也可以在一个 复制子内部转移。 转座因子的共同特征是: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 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正向重复顺序。
3. 复制型转座涉及到两种类型的酶:一种是转座酶,它作用 于原位点的转座因子的两端序列;另一种是解离酶 (resolvase),它作用于复制拷贝的拆分。
四、Mu噬菌体的转座
转座噬菌体是具有转座功能的一类可引起突变的溶源性噬菌 体。这类噬菌体不论是进入裂解循环还是处于溶源状态,均 可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其中研究得较多的是Mu噬菌体。 Mu噬菌体(mutator phage),即突变者的意思,不同于一般的 温和噬菌体: 1) Mu DNA几乎可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一个位点上,而 一般的温和噬菌体在宿主染色体上有特定插入位点。 2) Mu噬菌体DNA的两端没有黏性末端,它的整合方式不同 于λ噬菌体,而类似于转座因子的作用
1. Mu噬菌体的遗传图
宿主DNA
晚期mRNA 合成激活因子 lys
头部和尾部基因
可变化末 端的宿主 DNA
整合复制
c attL
AB
C
D E H F G I T J KL M Y N P
R S U U’ S’ attR
2. Mu噬菌体的转座及其生活史
MuCts突变,受高温 诱导进入裂解循环
C蛋白表达
2. 复杂转座子(TnA转座子)
复杂转座子的长度约5000bp,它的两端是长度为30-40bp的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或正向重复序列(DR),中央是转座酶 基因和抗药性基因。

五节微生物中转座因子

五节微生物中转座因子

第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DNA分子中一段可自主改变自身座位的DNA片段,它可以在同一细胞内DNA复制子间转移,也可以在一个复制子内部转移。

转座因子是20世纪40年代由Barbara McClintock在进行玉米的遗传学研究时首先发现的,她因此而荣获了1983年度的诺贝尔奖。

尔后在细菌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转座因子的共同特征是: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正向重复顺序。

一转座子的发现和分类转座因子:是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称为转(transposition)。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子的转座特点(1)基因组内移动;(2)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3)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根据转座因子的转座机理,将转座因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从DNA→DNA,这类转座因子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如细菌的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第二类是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以RNA为中间体,即从DNA→RNA→cDNA → DNA转座。

二、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细菌转座因子分为四个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转座噬菌体(Mu)接合型转座子一)、插入序列插入序列也称IS因子,它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

IS因子的长度一般为0.7-2.5 kb。

⏹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座的DNA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转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

转座噬菌体是一种溶菌周期和溶源性交替方式的噬菌体
Mu噬菌体
① 线形双链DNA分子,既有温和噬菌体的特性,又有转座子的特性。其DNA几 乎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一个位点,可以诱导大肠杆菌突变。
② 噬菌体DNA的多个拷贝转座到染色体DNA的许多位点上,最终由这些染色
体上的转座单位进行噬菌体包装。
段正向重复序列。不同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特定 转座子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主靶细胞一小段(4~15bp)DNA,在IS序列 两端形成正向重复区
转座起始的时候形成“a
strand transfer complex ”
在这个复合物中,转座子通过
两侧各一条单链与位点连接。
(transposase)的编码基因。
转座酶识别末端重复序列,并可交错5bp切割靶DNA,使 转座子插入。 3.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IR
Transposase Gene
IR
具体过程: 首先转座酶交错切开宿主靶位点,然后IS插入, 与宿主的单链末端相连接,余下的缺口由DNA聚 合酶和连接酶加以填补,最终插入的IS两端形成 了DR或靶重复。
切割-粘贴机制(cut-and-paste mechanism) 首先交错切开靶DNA,转座子插入到DNA上新的位点, 转座子连接到靶的凸出单链上,最后填补空缺完成转座。 转座时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特征: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 短的(3~12bp)、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
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从而形成了一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如果转座子上带有抗药性基因,在造成插入突变的同
时,也使该位点带上抗性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往往导致转座子两个拷贝之间的同源重组,一起DNA 缺失或倒位。

第五节DNA的转座Transposons

第五节DNA的转座Transposons

推测相同 有 2.5%的差异 1 bp 的改变
组件的功能
二者皆有功能
预计有功能 有功能 无功能 有功能 无功能
3、TnA家族
两端不含IS、转座酶基因、解离酶基因(调节基因)、抗生素基因
IR 38
tnpA 3066
转录单位
res
19
tnpR 558
IR
amp R
861
38
tnpA
GUA


-58
0

转座结果产生5bp的正向重复 序列
2、非复制模型转座模式
供体上最终产生双链断裂,阻止复制形成。不能形成共合体。 供体位点如不能被修复则有致死效应
转座酶结合在 Tn 两端 转座子末端被交错剪切
+
另一条链也被切
受体也被交错切割
图 23-42 交换结构经剪切释放 后导致非复制型转座子插入到靶 DNA 中,DR 包在两侧,供体留 下了一个双链缺口。
转座酶识别并切割转座子的两端和靶序列,具有特异性。 解离酶还有调控tnpA基因tnpR基因转录的阻遏蛋白活性。 内部解离序列(res位点): tnpR蛋白质是通过与res位点的结合 而行使解离功能的。
三.转座作用机制
1. 复制型转座DNA转座子 2. 非复制型转座
1、复制型转座模式
实质:转座子元件被复制并被移动到受体位点,最终转座过程扩 增了转座子的拷贝(供、受点)
5、DNA复制时在前导链上DNA沿5’-3’方向合成,在滞后链上 则沿3’-5’方向合成。( )
6、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
7、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 和由大约200bp DNA组成的。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 外,而( )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第五节 DNA的转座Transposons

第五节 DNA的转座Transposons

上海生化所1998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上海生化所 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转座过程通常是指DNA中的一段特殊序列(转座元) 中的一段特殊序列(转座元) 转座过程通常是指 中的一段特殊序列 在转座酶以及其它蛋白因子的作用下, 在转座酶以及其它蛋白因子的作用下,从DNA分子中 分子中 的一个位置被搬移到另一位置或另一DNA分子中( ) 的一个位置被搬移到另一位置或另一 分子中( 分子中
DNA的转座 第五节 DNA的转座 Transposable Element
Barbara McClintock
一、转座成分概述
1、转座子 (transposon):
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P58 四、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
插入突变 染色体畸变 产生新的基因 引起生物进化 10-3~1010-3~10-8频率
五、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一)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1938年 Rhoades首次发现 1938年Marcus Rhoades首次发现玉米子粒色素不稳定突变等 位基因,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 位基因,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 基因的存在。1940~ 不稳定是取决于不连锁的Dt基因的存在。1940~1950
2、复合转座子( complex transposons) 、复合转座子(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2.5 kb- 20 kb )。 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 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 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某些抗药性基因) 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某些抗药性基因) 。 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 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 序列

第六章-2 转座子

第六章-2 转座子

转座有关的转座酶,转座时往往复制宿主靶位点的
一小段DNA序列。

对靶位点的选择有三种形式:随机选择,热点选择 和特异位点的选择。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
的转座元件,能够阻
止被插入的基因的 转录,所以称为插 入序列(IS)。
2、复合型转座因子

这是在细菌细胞中发现的,这种转座因 子带着有同转座无关的一些基因,如抗 药性基因;它的两端就是IS,构成了 “左臂”和“右臂”。
1、Ac-Ds系统
可以自主移动的调节因子
玉米的控制元件
非自主移动的受体因子
Ac: 4565 bp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1 bp)
自主元件
转座酶基因
Ds: Ac的缺失序列,结构多样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1bp)
非自主元件
2、果蝇中的P因子
P因子的两种类型:

一类是全长p因子,长2907bp,两端有33bp的反向
(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2) 非复制型转座 (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3) 保守型转座 (conservative tranposition)
复制型转座
非复制型转座
保守型转座
(三)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转座引起插入突变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
(四)转座机制

IS 序列、转座子和Mu噬菌体在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
另一条染色体时,所采用的机制基本相同。

转座的起始:
转座起始的时候形成“a strand transfer complex ”

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第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DNA分子中一段可自主改变自身座位的DNA片段,它可以在同一细胞内DNA复制子间转移,也可以在一个复制子内部转移。

转座因子是20世纪40年代由Barbara McClintock在进行玉米的遗传学研究时首先发现的,她因此而荣获了1983年度的诺贝尔奖。

尔后在细菌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转座因子的共同特征是: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正向重复顺序。

一转座子的发现和分类转座因子:是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称为转(transposition)。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子的转座特点(1)基因组内移动;(2)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3)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根据转座因子的转座机理,将转座因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从DNA→DNA,这类转座因子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如细菌的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第二类是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以RNA为中间体,即从DNA→RNA→cDNA → DNA转座。

二、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细菌转座因子分为四个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转座噬菌体(Mu)接合型转座子一)、插入序列插入序列也称IS因子,它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

IS因子的长度一般为0.7-2.5 kb。

⏹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座的DNA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转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DNA分子中一段可自主改变自身座位的DNA片段,它可以在同一细胞内DNA复制子间转移,也可以在一个复制子内部转移。

转座因子是20世纪40年代由Barbara McClintock在进行玉米的遗传学研究时首先发现的,她因此而荣获了1983年度的诺贝尔奖。

尔后在细菌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转座因子的共同特征是: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正向重复顺序。

一转座子的发现和分类转座因子:是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称为转(transposition)。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子的转座特点(1)基因组内移动;(2)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3)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根据转座因子的转座机理,将转座因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从DNA→DNA,这类转座因子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如细菌的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第二类是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以RNA为中间体,即从DNA→RNA→cDNA → DNA转座。

二、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细菌转座因子分为四个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转座噬菌体(Mu)接合型转座子一)、插入序列插入序列也称IS因子,它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

IS因子的长度一般为0.7-2.5 kb。

⏹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座的DNA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转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IS元件的末端为短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插入序列的结构有以下3个特点:①在IS的两端含有长度为10~40bp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IR),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在IS的切割和DNA链转移中起作用。

②大多数IS都含有一个编码转座酶(Transposnase 简称Tnp)的长编码区,其启动子位于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内,而刚好终止于另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前或之内。

转座酶负责识别切割转座子的两端以及在靶位点造成切口。

有些IS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开放阅读框架,它们除编码转座酶外,还编码用于调控转座酶活性的调节蛋白。

③在IS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长度一般为3-9bp正向重复顺序(direct repeat sequence,DR),分布在IS的两侧。

⏹插入位点一般是随机的,很少是位点专一的。

⏹转座是罕见事件,与自发突变率处于同一数量级,约为每代10-6一10-7。

插入片段精确切离后,可使IS诱发的突变回复为野生型,但这种概率很低,每代只有10-6一10-10。

不精确切离可使插入位置附近的宿主基因发生缺失。

二)、细菌转座子几乎就在发现IS因子的同时,微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注意到细菌中某些对抗抗生素的基因能从一种DNA分子转移到另一种DNA分子。

因此,将带有抗性基因并能在不同的DNA分子之间移动的遗传单位叫做细菌转座子(bacterial transposon,Tn)。

Tn分子一般在2000~25000 bp,两端反向重复序列Tn与IS的主要区别是携带与转座无关的药物抗性或其他特性的基因。

Tn一般具有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因为这些基因容易鉴别,故研究得较为广泛和深入。

⏹某些Tn的反向重复序列是已知的IS,带有IS的Tn也称为复合型转座子,如Tn5、Tn10、Tn903⏹不含有IS的Tn称为简单转座子,如Tn3⏹没有IS序列,体积庞大的转座子称为TnA家族细菌抗药性转座子一般可分为两类: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复杂转座子(complex transposon)1.复合转座子:复合转座子是由两个完全相同或类似的插入序列IS和某种抗药性基因组成的复合因子,IS作为Tn的两个臂或称两个末端,两个IS在Tn中做正向或反向排列。

在这类转座子中,IS可以带动整个Tn的转座,也可单独进行转座。

上表是一些复合转座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Tn9、Tn903和Tn1681中两个IS完全相同,而Tn10的左臂(1S10L)和右臂(IS10R)之间有2.5%的碱基序列差异,不过IS10L和IS10R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来说,一个IS结构单位能转座它本身或整个转座子。

当一个复合转座子的两个IS不同时,该转座的转座子主要依靠其中一个IS的功能(如Tn10中的IS10R和Tn5中的IS50R);当两侧IS完全相同时,其中任何一个都能行使该复合转座子转座的功能。

2. 复杂转座子(TnA转座子)三)、细菌转座因子的插入机制、转座模型转座因子不同于噬菌体和质粒,它们不是独立的复制子,不能独立存在。

所有转座因子,包括插入序列、复合转座子、TnA等的转座机制都很相似。

转座模型根据转座子在转座过程中是否复制而分为两种类型:非复制型转座和复制型转座;根据转座过程中是否有共整合体可分为:剪-贴型转座、保守型转座和复制型转座等。

剪-贴型转座(cut and paste transponsition):它是一种简单的插入,是一种非复制型转座。

在该过程中转座酶识别转座因子的两个末端并进行平端切割,完整的转座因子从供体DNA中释放出来。

同时转座酶在特殊序列(一般为5-9碱基对)的靶DNA部位进行交错切割,然后转座因子与靶部位的切口末端相连接。

复制型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on):是指在转座过程中供体分子上的转座子首先被转座酶在其两端交错切开,使转座子DNA链两端都带有游离的3’-OH末端,同时也对靶位点的两条链进行交错切割。

然后转座子DNA上的3’-OH分别与靶DNA链上的5’-磷酸基团连接而产生一种交叉结构,其交错末端都含有单链区,该单链区为DNA 的合成提供了模板,称为假复制叉(pseudoreplication fork)。

如果复制从两个单链区继续进行,则形成两个拷贝的转座子。

此时,供体和受体形成的结构称为共整合体(cointegate),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制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在复制型转座过程中,转座子被复制,一个拷贝仍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另一个拷贝则插入到新的位点上,这种类型的转座伴随着转座子拷贝数的增加。

●另外,在转座过程中有共整合体的出现。

同时,复制型转座涉及到两种类型的酶:一种是转座酶,它作用于原位点的转座因子的两端序列;另一种是解离酶(resolvase),它作用于复制拷贝的拆分。

保守型转座(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为非复制型转座。

在转座过程中也有交叉结构的出现,但不形成共整合体。

在转座过程中,转座酶对转座子两端及靶位点进行交错切割,然后供体和靶链在切口处连接,从而产生一种交叉结构。

接着,转座酶通过交错切割,将转座子从供体分子上切割下来。

反应的结果为转座子被插入到受体的靶位点DNA中,并且其两侧为由原来的单链切口所产生的重复序列。

非复制型转座:转座子的切除导致了双链断裂的产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转座子被切除后留下的两个断裂末端是通过末端连接修复的。

四)、Mu噬菌体的转座转座噬菌体是具有转座功能的一类可引起突变的溶源性噬菌体。

这类噬菌体不论是进入裂解循环还是处于溶源状态,均可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

其中研究得较多的是Mu噬菌体。

Mu噬菌体(mutator phage),即突变者的意思,是由Taylor在1963年发现的一种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温和噬菌体:1) Mu DNA几乎可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一个位点上,而一般的温和噬菌体在宿主染色体上有特定插入位点,如λ噬菌体。

2) Mu噬菌体DNA的两端没有黏性末端,插入到基因中引起该基因突变。

说明它的整合方式不同于λ噬菌体,而类似于转座因子的作用。

当Mu噬菌体发生转座插入到宿主染色体上时,可像其他转座因子一样引起突变。

与IS因子和转座子相比较,转座噬菌体Mu具有以下两个优点:①它不是细菌基因组的正常组分,因而易于识别;②它可经诱导产生,易于制备。

五)、细菌接合型转座子不具有反向重复序列;在转座时不引起靶DNA上核苷酸序列产生正向重复;转座过程通过“切除-插入”机制实现;转移过程中形成共价、闭合、环状的中间体;在同一个细胞中的不同DNA位点进行整合或是通过接合作用进入受体细胞后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

Tn916有24个ORF,可分为转座区(Tn)、转移区(Tra)和抗性区(Tet r)转移机制:转座子从染色体上切割下来,形成共价、闭合、环状的转座中间体;中间体在同一细胞内的不同DNA位点进行整合或向其它细胞转移:中间体双链DNA的一条单链上产生缺口,并以单链DNA向受体细胞转移,转移完成后再行环化,然后以供体和受体细胞中的单链为模板进行复制形成双链,环状双链DNA分子再分别整合到供体和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接合型转座子综合了转座子、质粒、噬菌体三方面的特征,是真正的基因转移因子,能引起抗性基因在许多重要细菌中的扩散。

接合型转座子在切割和整合上类似于转座子,但其机理不同于典型的转座子如Tn5、Tn10:接合型转座子可以形成ccc中间体,且整合部位不产生正向重复序列;与质粒相似,都能形成ccc转移中间体,靠接合作用转移,但不能独立复制;切割和整合上类似于温和噬菌体,其整合酶属于λ整合酶家族,不同的是不形成病毒颗粒,不依赖于噬菌体进行转移。

三、细菌转座因子的遗传效应和应用一)、转座因子的遗传效应转座因子能引起许多遗传变异,如插入突变和基因重排等。

1.插入突变:各种IS、Tn都可以引起插入突变。

当它们插入到一个基因时,该基因的功能受到破坏,其表型和一般突变体相同,如营养缺陷型、酶活性丧失等。

另外,由于Tn总是带有抗药性基因,所以转座子插入后除能引起基因突变外,还具有转座子带来的抗药性。

2.DNA重排(缺失、倒位和扩增):几乎所有的转座因子都能促进它们相邻基因的缺失。

当转座因子插入某一基因后,一方面引起该基因的失活,另一方面也引起插入部位邻近片段的不稳定而产生缺失。

缺失:当转座子以相同方向转座到邻近位置上,在两个正向重复转座因子之间发生同源重组,就导致宿主染色体DNA缺失。

倒位:当转座因子以相反方向转座到邻近位置上,然后发生重组,则引起染色体DNA倒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