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精编版)-精选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之一。

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中,学生将有机会欣赏和研究众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份古诗词赏读文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花影
花影下,人影千,映水共清烟。

行舟可怜失,无鸟独遗留。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影下的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

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行舟的离去,留下一片静谧的景象。


绿色的草地,唤醒大地。

它们柔美而坚韧,随风摇曳,似乎在与天地间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力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戍鼓声为引子,再现了快要离开家乡的边塞士兵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带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追求卓越的向往。

通过不断攀登,诗人希望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的一些赏析。

通过细致地品味和感受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美和智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词赏析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古文词进行赏析,以下是
一些值得注意的作品和他们的主要特点:
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书中的名人故事,描写了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廉颇和蔺相如
的故事。

通过本篇古文词,读者可以了解到两位将军的勇猛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2. 《孟母三迁》
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三次迁居的故事。


篇古文词传达了孟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的母爱和对教育的重视。

3. 《陈涉世家》
该篇古文词是一篇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史书。

通过为读者呈
现陈涉的生平和崛起的过程,展示出他们对抗暴虐统治的勇敢和对
民众的关怀。

4. 《荆轲刺秦王》
以战国时期刺客荆轲行刺秦王为题材的古文词。

通过对荆轲的勇敢和聪明才智进行描写,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不畏强权的精神。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一些值得赏析的古文词作品及其主要特点。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文词,进一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1、《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白话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作品鉴赏: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收住了,循名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那边。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王维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6、思想感情:珍惜时光。

《登幽州台歌》1、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19--20七年级古诗赏析

19--20七年级古诗赏析

古诗主题及赏析一、主题1、《观沧海》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

3、《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强烈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萧瑟苍茫的夕照晚秋图,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一)、曹操《观沧海》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了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秋风阵阵吹来,呼呼作响,树木凋零。

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又用丰富奇特的想象,营造深邃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的忧愁和无奈,抒发对朋友的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漂泊不定,有飘零之感;子规,哀伤啼鸣,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凄凉、惆怅的气氛,突出飘零离恨之感,为全诗奠定哀伤的基调,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三)、王湾《次北固山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雄伟壮阔的长江画面,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山水的思想感情。

2、“悬”字的妙处:“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描述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在写景中蕴涵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用“日”和“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蕴涵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即:就。
更(gē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常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的欣赏与理解。

以下是一些古诗的简要介绍和鉴赏。

1. 徐让之《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泊船于牛渚时怀古之情。

通过描写牛渚的美景和古时人们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2. 杨万里《小池》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象。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小池塘中美丽的景色,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简朴的生活态度。

3.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感受到的凉爽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和凉意,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描写草原的美景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留恋和对友情的思念。

5.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作品,以水调歌头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中秋和家人团聚的期盼和祝福。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部分古诗的简要介绍与欣赏。

希望这些古诗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3分)答: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初中满分笔记课堂)答: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4)“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答: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5)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答: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然而在南宋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文人之中的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他是谁呢?他就是——陆游。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游山西村》。

二、目标1、了解有关陆游的常识及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中蕴涵的哲理,面对人生中的困境能树立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原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注释《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

山西村: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浑,浑浊。

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五、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

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六、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1《己亥杂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1《己亥杂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20《己亥杂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唐宋时期的诗歌在咱们学过很多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距今仅一百多年的诗歌,那就是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原文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注释《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五、诗意离愁无限,白日西斜,一边吟诗,一边扬鞭东指,眼前是天涯路漫漫。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更护新花。

六、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讲究“经世致用”,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辱。

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兼具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

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2、作者生平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课内重点古诗鉴赏)(2020年8月整理).pdf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课内重点古诗鉴赏)(2020年8月整理).pdf

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课文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固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鉴赏:《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做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进行赏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赋景的诗。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期望。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和白日依山尽来形容着自然景观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宏伟与辽阔。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行为意味着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境界。

《望庐山瀑布》作者: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杨万里描写庐山瀑布景色的诗。

诗中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表达瑰丽的景观,通过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绘将瀑布的雄伟和奇特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天地相融合,营造出宏大的意境。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詩。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境况,表达了对逆境与坎坷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满地及长江滚滚来的描写都充满着忧愁之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沉思,凸显了坎坷人生中的苦痛和困扰。

《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李绅反映农民劳动困苦的一首诗。

以表达对农民劳动辛苦的同情和思考为主题,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最后的一句粒粒皆辛苦强调了农民艰苦劳作的不易,使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欣赏
答: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的观点。

③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答: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④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答: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
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见,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李杜诗不新鲜而作前两句,更重要的是想反衬后两句
⑤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意思是指
诗篇文章以及人气
⑥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
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⑦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
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9《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9《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9《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部编版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七年级下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将军百 战死,壮士十年归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⑤。可汗问所 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⑦。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部编版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 七年级下册
1 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 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①。
⑤情感、哲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道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抒 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全诗的主旨。也蕴含了只有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 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勇气和决心。
5游山西村①(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主旨: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 木兰爱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 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登幽州台歌①(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④怆然而涕下⑤!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

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练习巩固】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雄伟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