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合集下载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

(UNESCO,2014a)这就要求将创造力与责任心以直 接或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内化为学习者的价 值观念和价值态度,最终使其建立起基于正当性原 则的生活方式。本文拟从动力、目标、旨趣和保障 入手,对该战略的价值取向进行解析。
一、动力:深化全民教育行动
2015 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致力于 世界“全民教育行动”,力争实现《达喀尔行动纲 领》确定的重视幼儿健康与教育、普及初等教育、 加强青年与成人培训、成人女性脱盲、实现性别平 等和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提升所有人 的读写算与基本生活技能等六大目标。但是,全球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省级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开发原理与方法研究” (2016WZDXM013); 广 东 省 高 等 学 校 优 秀 青 年 教 师 培 养 计 划 研 究 项 目 “ 学 习 为 本 评 估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HS2015005);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5JGXM-ZD12)。
经 【理论 纬】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2014-2021)》价值取向解析
□曾文婕 郭佳佳 黄甫全
——————————————————————————————————————————
摘要:为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变化等趋势及挑战,重塑未来教育议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布了《中期教育战略(2014-2021)》,确立了“培育全民创造力与责任心”的“价值取向”。该战略突出教育政策与 规划、教师发展及信息通信技术三大教育资源投入,强调读写能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及学习过程与 结果提升四大优先领域,倡导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健康教育三种学习活动,旨在促进优质而全纳的终 身学习从而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为全面落实战略的主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重构教育框架、更新合 作机制、监控全球教育发展,并采取阶段性、整体性和协作性的方法确定了具体的实施安排。该战略对我国终身教 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的启示在于:价值选择应成为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即终身教育应成为发挥每个人 创造性潜能、提升责任感、提高全民价值境界的过程;培育创造力和责任心的价值取向,既应是我国核心素养教育 的应有之义,也应是成功应对知识社会各种挑战的可行举措。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左璜黄甫全摘要:深厚的历史传统、新兴的理论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需要,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它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

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互惠共同体;交互活动;多元化评价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世纪无疑是教学模式的金秋季节,而一迈进21世纪门栏则迎来了学习方式的春天。

在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花园里,同伴互助学习已经应运而生,悄然成为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厘清同伴互助学习的缘起,阐明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辨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课题,无疑地是对这朵奇葩的浇灌与呵护,以期让她在教育大地上尽情开放。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文献里,是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同伴互助教育思想,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种子,是诞生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催生了同伴互助学习这朵奇葩。

(一)异国发展在国外,从查阅到的文献看,“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 L. T.)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1]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

然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Sokrates, 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n, 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和他们的同事们,就是以同伴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辩论学习的。

他们均用实例证明了只有对话或小组活动方可使思想结合。

[2]之后,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就此产生了。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1]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2]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1] 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外国教 育资料》1996年第6期。 [2]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 第2期。
New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pp.26.

2、课程实际上和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状态” 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进程。所以在时间上 包涵了教学。
(二)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
大课程论的孕育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新 研究立场的确立,集中地表现为问题领 域的重心转换。 1、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在 古代的萌芽时期,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 “怎样教学”和“教学什么”这两个独 特的、只有教育学才有的问题领域。
1、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阶段,……诸如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等 传递学习经验的方式,既源自课程规划背景, 又被投入操作之中。”

– 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 的是在主体上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 理和应用。 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 家。 3、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联合工作。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

一、几种观点的批判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 与教学。该观点简单化了,已经被超越。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作为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对象是不现实的。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的领 域 。本 文拟就 如何定义语文 学习动机概 念 以及如何分 析和把握其组 成 因素及其结 构作初 步探 讨, 为学校语 文 的课程开 发 、 教学设计 、 习组 织 以及 测量评估奠定 必要 的基础 , 就教于方家 。 学 并


语文学 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 影响学生学 习的重要 的非智 力 因素 , 于动 机 , 关 前人 已进 行大 量卓 有成 效 的研究 , 形 成 了丰 富的见解 , 有“ 为主义动机 观” “ 本主义动 机观” “ 知主义 动机观 ” “ 主要 行 、人 、认 、 社会文 化 的动机观 ” 自我调节 的整合 动机论 ”它们 为语 文学 习动 机概念 的形成奠 定 了坚实基 础 。 和“ , ( 行 为主义 的动机观 。行 为 主义 心 理 学 家把 动 机 看作 是 由外 部 刺 激 引起 的一 种 对行 为 一) 的 冲动力量 , 特别 重视用 强 化来说 明动机 的引起 与作用 。他们用 “ 并 奖励 ” 诱 因 ” 念来 解 释 和“ 概 动机 。奖励 是作 为特 定行 为 的后 果 而被 提供 的颇具 吸 引力 的事物 。诱 因是 鼓励 或阻 碍行 为 的事 物 。行 为主 义把 动机 定义 为行 为发 生频 率或概 率 的提 高 ; 它是 由刺 激一 反应 行 为 不 断重 复 而产 生 的或强化 的结 果 。 因此 , 根据行 为 主义 的 观点 , 学 生 动 机 的理 解 始于 对课 堂上 所 呈 现 的 对 诱 因和奖励 的仔 细分 析 。
维普资讯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20 0 8年第 3期
No 3, 00 . 2 8
J OUR NAL OF S T OU H C NA NOtMA U VE I Y HI  ̄ L NI RS T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三教授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 的 主要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授的策略;就是 教授策略teaching strategy
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教授策略主要有呈现技巧 内容转化策略 指 导行为策略 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和课堂 强化技术等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体系中;那些以师生群体行为 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 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目的的策略;被称为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群体互动以及个体自我互动
2 提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 题进行讨论;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改组;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根据已有的知识研究 和观察到的特征提出一个或者几个假设 在提出假设的时候要注意处理一对关系: 即要允许各种猜测想象;又指导学生明确 因果关系;遵循逻辑推理;而不胡思乱想
作为一种教学/学习方式;其核心的成 分至少有八个:
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理论基础 活动对象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引
导的互动关系
活动情境与条件
操作体系与程序
方法与策略
评价系统以及这些成 分之间的组合与互动 即结构关系
教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度情境化
高度个性化
我国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提倡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 习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
所谓的教学instruction就应该通过适当材料 的提供 组织帮助学生实现习得 保持知识与观 念;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取出来 为了 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方法和策略有:
1 教学准备:1确定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准 备进行诊断性的评价;2决定教学内容;选择重 要概念和原理;为新旧知识的意义奠定基础;3 选择和准备例证;注重学生对关系的理解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学 习在 悠 久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成 了教 学 与 研 究 关 形 系形 态 从 交 融 到 漂 移再 到 整 合 的 演 进 轨 迹 , 成 生 了“ 量型 ” 效 益 型 ” “ 合 型 ” 质 “ 与 整 三种 相 继 而共 存 的基本 类 型 。
收稿 日期 :0 0— 2—1 21 0 5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1 0 0年第 4期
No 4, 0 0 . 2 1
J URN OF S O AL OUT C NA N H HI 0RMAL U VE I Y NI RST
21 0 0年 8月
A g ,2 1 u. 00
( O I L S IN E E II N) S CA CE C DTO
教 学 与研究 的交 融 、 移 与整 合 漂
— —

大学研究性学 习的文化进 化论
严 启 英 ,黄 甫 全
(. 1广西贺州学院 教育科学系 , 广西 贺州 5 2 0 ; . 4 80 2 华南师范大 学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 广东 广州 50 3 ) 16 1
从 文化形 态学 看 , 大学 研 究性 学 习 并 不像 流 行

观念所 狭 隘理解 的那 样仅 仅是一种 具体 而模式化 了

教 学 与 研 究 的 交 融
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恰恰相反 , 它还表征 了大 学教育中学习、 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的特殊关
系形态 。大学研 究性 学习实 质上就是 一类 以学 习为 价值取 向 、 以研 究 为基 本途 径 的有 效 教 学方 式 。这
( 教 学 一研 究交融型 习明纳 的创用 一)
在长期孕育的基础上 , 近代习明纳的创用 , 实现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法学院(5 人): 郑鹤瑜 吴雪玲 张芳芳 崔卓兰 张永忠
公共管理学院(7 人): 胡中锋 王 红 杨爱平 陈友芳 陈开先 于奇智 胡敏
国际文化学院(4 人): 王莉陈珺吕蔚汪兰
继续教育学院(4 人): 林静新 潘若子 张 萍 陈文光
网络教育学院(2 人): 赖显明 张妙华
化学与环境学院(16 人): 陈红雨 袁 敏 杨丽庭 许 旋 吴宏海 李伟善 张秋云 杨 挺 杨定乔 肖常磊 吴 岚 吴德云 汪朝阳 舒 东 孙丰强 莫名月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17 人): 陈小健 余 庆 郑 华 朱诗亮 李丰果 程敏熙 宋 晖 李 萍 周卫星 王笑君 李德安 钟清华 唐志列 杨冠玲 李 榕 何惠玲 陈溢杭
生命科学学院(14 人): 赵 俊 林晓凤 李韶山 李娘辉 高 峰 李洪清 肖 鹏 陈文利 李楚华 万日融 马俪娜 郭丽仪 郭丽荣 黄儒强
教育科学学院(16 人): 黄珍明 罗品超 卢晓中 葛新斌 叶苑秀 黄甫全 马欣川 何先友 金志成 王穗苹 张积家 陈 俊 张 卫 郑希付 郑 雪 张敏强
政治与行政学院(14 人): 陈金龙 熊 明 刘卓红 邓南海 郭台辉 刘学勇 吴巧瑜 刘同舫 唐 昊 王学风 关 锋 谈 方 黄楚文 赵 文
—2—
华师〔2008〕58 号
关于公布我校 2007 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人员名单的通知
各院系、各部处、各单位: 我校 2007 年度考核工作已经结束,现将年度考核中被确定
为优秀等次的教职工名单予以公布,以资鼓励。
附件:华南师范大学 2007 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华人事处(3 人): 王中向 吴正洋 陈 妍
教务处(4 人): 陈启买 陆小媚 麦月颜 张旺君
招生办(1 人): 杨茂雄

人工智能立法主体、内容与特征

人工智能立法主体、内容与特征

与其他任何技术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的进步给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体系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规范必将被加以修改。

a 开展人工智能立法,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理学研究的重大使命与学术责任。

近年来,学者们就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进行了热烈讨论,虽说有人认为这在目前缺乏迫切性和可行性,b 但是更有说服力的研究阐明了其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能性。

c 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立法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问题与对策。

因此学界亟需基于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前提认识,系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工智能立法的主体、内容和特征。

一、立法主体法的本体论,是法的存在及其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的问题,是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学体系的根本问题。

d 从立法体制上来看,我国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

完整的人工智能立法,需遵循中国基本的立法体制,明确各立法主体的主要职责。

(一)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立法机关的表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主权的代表者和行使者,在人工智能领域,作为立法主体代表人民行使立法职权,制定*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BHA1801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密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275)。

a Beck Susanne, “The Problem of Ascrib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ase of Robotics”, AI & Society , vol.31, no.4, 2016.b 龙文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思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华南师范大学历届教学名师一览表.doc

华南师范大学历届教学名师一览表.doc

华南师范大学历届教学名师一览表
国家级教学名师
1. 桑新民(第一届,2003年,已调外校)
2.莫雷(第三届,2007)
3. 尹景学(第四届,2008,从外校调入)
省级教学名师
1. 袁锐锷(第一届,2003)
2. 李玲(第二届,2006)
3. 谢幼如(第二届,2006)
4. 徐福荫(第三届,2008)
5. 黄宽柔(第三届,2008)
6. 李克东(第四届,2009)
7. 徐颂军(第五届,2010)
8. 吴先球(第五届,2010)
9. 陈晓平(第五届,2010)
10. 王小菁(第六届,2011)
11. 黄甫全(第七届,2014)
12. 彭璧玉(第七届,2014)
校级教学名师
第一届(2007):
袁锐锷、李玲、谢幼如、莫雷、徐福荫、黄宽柔、刘琼发、
李娘辉
第二届(2008):
王笑君、李克东、李健英、易法槐、章伟光
第三届(2009):
陈晓平、吴先球、张松、周传丽、林钰源、柯汉琳、徐颂军第四届(2010):
丁时进、王小菁、王海英、刘志光、张玉金、陈文海、范冰冰、周卫星、徐曼菲、曾碧卿
第五届(2011):
王金红、李佐惠、李铭、杨丽庭、范冬萍、黄汉华、黄甫全、黄牧航、程新浩、彭璧玉。

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以“A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为例

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以“A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为例

第8卷第4期教师教育学报2021年7月V o l.8 N o.4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J u l.,2021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1.04.005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 以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为例曾文婕1,周子仪2,黄甫全2(华南师范大学1.教育科学学院;2.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631)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智能时代教育改革,人工智能也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发生一系列变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㊂但是,人工智能究竟怎样才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仍然需要重点思考和深入探索㊂对此,研究团队依托 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 这一平台,致力于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探索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㊂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力求破解乡村优秀教师短缺难题,推动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而非单向整合㊂团队仿照 人脑连接组 建构智慧学习系统框架,在超学科研究范式下分析课堂学习活动,经历 教学设计―实验室演练―课堂试验 的研究过程,设计出以具身存在且言行规范为特征的A I全科教师㊂通过深度访谈㊁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 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㊁增加学习投入和提升学习成效㊂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具有实践应用㊁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等多重意义与价值,未来需注重三个方面:第一,将更多技术和功能集成于A I 全科教师,提升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质量;第二,加快教育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第三,重视智能技术伦理问题,明确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边界㊂关键词:人工智能;课堂教学;A I教师;全科教师;乡村教师;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1)04-0038-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 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 (B HA180125),项目负责人:曾文婕㊂作者简介:曾文婕,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子仪,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博士研究生;黄甫全,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主任㊂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智能时代教育改革㊂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体系[1]㊂2019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指出要 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㊁管理与服务平台 [2]㊂同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 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㊁适合每个人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㊂ [3]如何应用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简称A I)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㊂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成立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依托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新路向,助推智能化教学改革与发展,为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短缺难题提供新的思路㊂本文在概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四大类型的基础上,阐述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的基本理念与路径及主要成效,进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㊂83. All Rights Reserved.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四大类型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育教学变革㊂目前,人工智能在运用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创设情境㊁基于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生学情㊁开发智能导学等系统辅助学生学习以及运用自然语言等技术进行学习评估四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㊂(一)运用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创设情境我国高度重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指出要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有效度[4]㊂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多种技术,旨在为使用者带来真实的视觉㊁触觉㊁听觉和嗅觉体验[5]㊂该技术较普遍地应用于创造学习情境,具体包含创造仿真情境和假设情境[6]㊂仿真情境支持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和开展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㊂假设情境则试图支持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检验自己的假设,从而修正原有认识和提出新观点㊂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多应用于理工类学科教学,文史类学科教学应用相对少一些㊂有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㊂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指出,该技术存在阻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迁移应用㊁分散学生对关键内容的注意力和导致认知负荷超载等问题[6]㊂与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纯仿真或假设的虚拟环境不同,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三维自然交互技术,能够将虚拟图形叠加在真实世界对象上,为学生创设高度沉浸的虚实融合情境[7]㊂例如,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学,不论学生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为其创造学习情境,将虚拟的语言学习内容如动画㊁视频和音频等叠加在实体环境中,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听说读写任务㊂有研究表明,增强现实技术在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和学习投入等方面有积极成效[8]㊂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要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光线变化㊁保障位置标记稳定性和增大视觉覆盖区域等[9]㊂(二)基于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生学情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要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和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支撑作用[10]㊂在教育领域,需要收集和分析的学生学习相关数据有多种类型:其一,学生基本信息,如学生的姓名㊁性别㊁年级㊁兴趣和简历等;其二,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如学生观看视频㊁发表帖子㊁完成试题和测验等行为数据,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11];其三,学生生理数据,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率㊁脑电㊁眼动和表情等㊂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加以分析,才能了解学生学得如何㊁是否愿意投入学习㊁是否仍然存在困惑等学情,避免出现 重教学信息采集,轻分析与运用 的情况㊂以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为代表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教育统计分析方法,聚类㊁决策树㊁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中,有望成为未来大数据分析的有效工具[12]㊂基于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教师有望开展个性化教学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做出更明智的教学决策㊂(三)开发智能导学等系统辅助学生学习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智能导学系统,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交流互动,辅助学生自主学习㊂智能导学系统主要由知识库㊁学生模型㊁教学策略和推理模块等多部分组成[13]㊂比如,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研发的 小木 导学系统,不仅能引导学生制订恰当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推荐合适的课程资源,实现 一人一张课程表 ,并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提供个性化脚手架支持,还能与学生进行交互或促进学生之间发生交互㊂在外语学习领域,智能导学系统可以成为私人订制的学习伴侣,使用标准的发音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浸入式的外语学习环境㊂在国外,智能导学平台 A S S I S T m e n t s 具有一定影响力,其名称由 辅助 (a s s i s t a n c e)和 评估 (a s s e s s m e n t)两个词汇结合而成[14]㊂该平台致力于在学生93. All Rights Reserved.学习过程中及时分析学生学情㊁呈现提示并提供支持与反馈㊂(四)运用自然语言等技术进行学习评估支持学习评估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基于自然语言等技术的外语学习评估发展较为成熟,应用也相对广泛㊂例如,研究者依托自然语言技术,建构了外语写作自动评分(a u t o m a t e d e s s a y s c o r i n g,简称A E S)系统㊂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近十年不断取得突破,外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准确性得到不断提升且已经投入市场使用[15]㊂国内越来越多平台都支持在线批改作文,学生上传作文后,只需等待短短几秒即可获得作文的总体得分㊁各子维度的得分和针对每一句话提出的修改建议等㊂外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存在优势,但同时面临不少挑战㊂有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每月主动使用系统的频率较高,这说明学生乐意接受系统批改作文的形式,调查对象中有65%的学生认为系统即时性的反馈对他们提升外语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他们能够在后续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曾经出现的错误[16]㊂同时,调查对象中也有60%的学生希望能够同时收到系统和教师的反馈,因为他们认为系统给出的反馈没有那么精确,而且现阶段的系统在评估文章结构㊁内容逻辑和连贯性方面还表现出许多不足[16]㊂因此,未来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提升学习评估的准确性和拓展学习评估覆盖的学科范围㊂二㊁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的基本理念与路径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并在教育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㊂在这样的背景下,仍需要重点思考和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究竟怎样才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㊂一些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开展教学这一创新性课题㊂其探索主要有四种方向:一是A I作为代理承担如作业批改等重复性教学工作,教师负责其他更具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从而实现高效教学;二是A I 作为助手采集和初步分析学生学习信息,教师据此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提升教学决策的有效性;三是A I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则作为总指挥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尝试缓解部分地区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四是A I作为学生学伴,协助教师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借此提升教学个性化水平[17]㊂同时,A I教师的诞生与发展,面临来自技术㊁公众接受度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这些也是研究者必须加以面对的[18]㊂近年来,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黄甫全教授和曾文婕教授牵头组织团队以应对乡村优秀教师短缺难题为契机,深入探索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的途径,不断探索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㊂(一)以应对乡村优秀教师短缺难题为契机2018年,中共中央颁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 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19]㊂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优秀教师短缺问题尤为严峻㊂针对全国23个省乡村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乡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本身就较为突出,城市学校班师比为1ʒ3.1,乡村学校班师比则为1ʒ1.4[20]㊂受 教师进城 风潮影响,骨干教师频频出走,导致乡村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21]㊂乡村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城镇学校的教师培养基地,优秀教师很容易就被城镇学校挖走,造成乡村优秀教师流失[22]㊂有调查表明,城区高级职称人数占比12.99%,乡村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仅占6.69%[23]㊂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研究,为应对乡村优秀教师短缺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㊂ A I全科教师 的理想状态是集成卓越教师教学能力和以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的能力,能胜任学校开设的全部科目课程主讲教学,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可以普及到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的A I教师㊂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 则是指由A I全科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讲授者㊁由真人教师提供辅助教学的课堂形态㊂在时间分配上,A I全科教师授课占主要部分;在职责承担上,A I全科教师一方面要代理真人教师进行04. All Rights Reserved.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作为主要学习媒介整合课堂内的信息技术环境㊂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可以在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支持下开展,并接受国家教育管理系统严格监控,经反复试验和不断优化至成熟后可按需分发到乡村学校任教㊂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有助于推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学质量㊂A I全科教师 不惧艰苦 ,能够代理真人教师部分课堂讲授和学习评估等繁重的教学劳动,使真人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开展教学研究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㊂在A I全科教师的支持下,乡村对真人教师的需求量将有所下降㊂由此,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应对乡村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的 下不去 留不住 和 教不好 等问题,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㊂(二)以推动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为引领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 秉持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而非单向整合的理念㊂这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备双向互动性,而单向整合则不具备这一特性㊂单向整合具体包含两种类型:其一, 人工智能ң课堂教学 的整合,即通过人工智能改造和创新课堂教学;其二, 课堂教学ң人工智能 的整合,即在课堂教学创新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的教学开发与应用㊂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既包含 人工智能ң课堂教学 和 课堂教学ң人工智能 两种单向整合,又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㊂具体而言, 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 形态超越了以往人工智能仅对教学某一环节提供辅助的局限,开始与教学系统发生全方位㊁全流程的融合㊂这种课堂形态的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教育技术领域专家或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而包含众多相关领域的探究者㊂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和全流程融合包含三个基本阶段㊂第一,人工智能与教学设计融合阶段㊂该阶段要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明确智能化环境下师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㊁预期完成的教学任务㊁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开展教学活动所需的准备工作等㊂第二,人工智能与教学实施融合阶段㊂该阶段要求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观察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活动㊂第三,人工智能与教学评估融合阶段㊂该阶段师生需要思考学生/自己应该到哪里㊁学生/自己现在在哪里㊁如何帮助学生/自己到那里㊁如何确信学生/自己已到那里㊁如何帮助未到的学生/自己到那里等问题,真正落实 以评促学 [24]㊂因此,研究者应探索如何实现对师生教学的智能化评估,以准确㊁便捷地回答上述问题㊂(三)以仿照人脑连接组提出的智慧学习系统为框架连接组(c o n n e c t o m e)是神经生物学层面理解㊁刻画大脑结构网络的图谱,具有结构复杂多变和功能动态连通的特征[25]㊂仿照人脑连接组(h u m a n c o n n e c t o m e),研究团队建构了智慧学习系统㊂该系统包含实时课堂教学转化㊁教学优化参照和教学比较与 前馈 分析三个子系统㊂各子系统类似于人脑的各脑区,脑区间存在动态关联,子系统间也存在关联㊂数据在整个系统中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它们就像人脑中的单个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交叉连接从而传递信号㊂实时课堂教学转化子系统主要采取情境感知等技术,捕获㊁采集和记录课堂中师生教学和多方交互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建构起实时反映课堂教学动态过程的大数据结构网格㊂教学优化参照子系统在优化师生教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㊂该系统基于实时课堂教学转化子系统存储的信息,应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等技术,把握师生教学情况和课堂中的交互情况㊂教学优化参照子系统内部又包含四个子系统(类似于人脑神经元集群):其一,优秀教师教学参照系统,负责提供各学科优秀教师教学范例;其二,先进理论教学优化参照系统,负责提供能够指导师生优化教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其三,大数据优选教14. All Rights Reserved.学参照系统,负责提供除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外的海量数据参照,根据师生教学现状生成教学优化方案;其四,经验自组织教学参照系统,负责将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所做的多次决策转化为教学优化经验,以仿照优秀真人教师根据多年从教经验调整教学㊂教学比较与 前馈 分析子系统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基于证据的反馈,并给出教学改进建议㊂该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对比,推选出与学生学习现状最匹配的优化方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㊂此外,该系统会对学生上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将上一阶段学习结果视为下一阶段学习起点,使反馈成为前馈㊂基于此,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现状与预期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求A I 全科教师和真人教师的帮助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㊂(四)以超学科研究范式为课堂学习研究方法论由于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学习活动具有教育学㊁心理学㊁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交融的超学科特性,研究团队提出和建构了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学习研究的超学科研究范式㊂超学科是不同学科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协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它区别于将多学科中其他组群的个人知识相加,也并非跨学科中已有学科的交叉部分,而是将多学科知识整合进而生成一个超越性的学科新形态,建构一种新范式[26]㊂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学习研究超学科范式建构,有赖于提出新颖的超学科学习哲学基本原理㊁发现新型共通性学习 问题簇 和开发融通式混合研究 方法群 ㊂超学科学习哲学基本原理[27-29],包含融合学习三维元理论(涵括空间组合维㊁时间延伸维与 实体-非实体 连接维)和互补性学习认识论(分为生理性交互㊁心智性交互㊁社会性交互以及 生理―心理―社会 融合性交互)㊂超学科新型共通性学习 问题簇 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征,研究主要从已有进展如何㊁可能的新进展有哪些㊁新进展有效性和新进展合理性等角度提出问题㊂如围绕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学习成效评估提出以下问题: 评估理论与技术获得了哪些进步 还需要哪些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促进评估获得新进步 新开发的评估技术是否有效 以及 新开发的评估技术为何有效及如何有效?还可以怎样开发等㊂无论是超学科学习哲学基本原理,还是新型共通性学习 问题簇 ,都注重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的学习经验㊂学习经验具有时间持续性,包含过往的间接经验㊁当下的直接经验和未来的期望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通过融通式混合研究方法群进行观照㊂具体来说,方法群包括文献研究㊁行动研究㊁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四种研究方式㊂每种研究方式又都有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分析技术,数据收集方法包含文献精选㊁音像录制㊁作品收集㊁问卷调查㊁访谈记录和观察记录等,数据分析技术包含可视分析㊁理论分析㊁统计分析和混合分析等㊂(五)以 教学设计―实验室演练―课堂试验 为基本过程2015年初,研究团队在多年准备的基础上启动A I全科教师主讲微课开发项目,将国产A I机器人 i宝 研发为A I全科教师 华君 ㊂ 华君 高103厘米,重12.5千克,既支持研究人员通过编辑创建复合动作㊁自定义整合动作文件和音频文件,也支持通过编程开发应用程序㊂研究团队结合 华君 具体情况研发A 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研发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㊂第一,教学设计阶段㊂团队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学习和神经科学理论观照下设定包含 知识习得 行为养成 心智发展 和 脑力成长 在内的四维度教学目标,参考优秀一线教师教学案例并在课程专家指导下设计教学环节,为 华君 编制配套的拟人化语言㊁动作和表情脚本㊂第二,实验室演练阶段㊂该阶段由 华君 和真人教师合作演练教学,研究人员模拟学生与教师们展开互动㊂然后,研究人员对模拟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与脚本㊂第三,学校课堂试验阶段㊂团队与广州市和东莞市等地中小学展开合作, 华君 进入真实课堂(详见表1)㊂每次试验都会在这24. All Rights Reserved.些学校中选取两个平行班进行 同课异构 :一个班由 华君 主讲㊁研究团队派出真人教师辅助教学;另一个班由真人教师独立教学㊂2021年5月14日,来自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张敏老师与 华君 合作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课文‘燕子“选自部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㊂这是首位一线教师与A I全科教师联合执教㊂团队通过课堂观察㊁问卷发放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运用互动分析框架㊁S P S S24.0和N V i v o12软件分析数据,通过学习投入㊁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三个指标了解A I 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实施成效㊂表1 A I全科教师 华君 主讲课堂的不完全统计日期学校课例2020年10月23日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W h a tw o u l d y o u l i k e?“2020年11月6日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W h a t c a n y o ud o?“2020年11月13日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文冲小学教科版(广州)英语三年级上册‘A p i c t u r e o fm y f a m i l y“2020年11月24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侨乐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老师,您辛苦了“2020年11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2020年11月27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实验小学教科版(广州)英语三年级上册‘F a m i l y“2020年12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第二中学沪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T r a v e l l i n g a r o u n dA s i a“2020年12月4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2021年3月17日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2021年4月13日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的家在这里“2021年4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与班级共成长“2021年5月14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2021年5月19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教科版(广州)英语三年级下册‘M a y I h a v e s o m e g r a p e s?“(六)以A I全科教师具身存在且言行规范为特征A I全科教师相较于虚拟代理主体有着 具身存在 的特征㊂虚拟代理是指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人类或其他生物行为的图形实体,可以被安装在电脑或手机中㊂A I全科教师区别于虚拟代理,是物理实体智能机器人,能够进入动态的社会环境,实时感知和行动㊂许多虚拟代理具有与A I全科教师类似的功能㊂例如,中小学兴建的智慧教室依托物联网㊁云计算㊁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师生服务㊁开展智能化管理和促进多元交互㊂但是,二者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存在差异,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㊂有34. All Rights Reserved.。

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的功能主要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三种。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
一、专业性质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二、课程基础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2、教育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AI赋能教育开启新时代

AI赋能教育开启新时代

AI赋能教育开启新时代作者:李谪来源:《中国新时代》2023年第11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正在悄然成为AI浪潮下落地最直接且逻辑最通顺的应用场景之一。

教育,即教书育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取知识、经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正在悄然成为AI浪潮下落地最直接且逻辑最通顺的应用场景之一。

从各大人工智能模型扎堆“赶考”“报志愿”,到AI助力学校教育,教育数字化场景愈加丰富,人工智能集聚起教育发展新势能。

AI赋能教学更高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丽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圆圆的脑袋、粉色的耳朵、呆萌的形象……这位AI全科教师在孩子们中“圈粉无数”。

在这场由华南师范大学联合梅丽小学举行的“AI与真人教师‘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现场,“AI教师”以其灵活的动作和俏皮的语言“点燃”课堂,赢得孩子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与学生对话,实时反馈随堂练习中的难点、要点。

更酷的是,这位“AI教师”还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引导式讲解。

“它能随时和我互动,好有趣”“它看起来很可爱”“我问的问题它讲得很清楚”……学生们对这位“AI教师”不乏赞美。

梅丽小学校长黄广旭表示,教育需要大胆拥抱最新的信息技术,让AI赋能教育,让AI走进未来课堂,这是必然的趋势。

未来教育将在人机互动中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教师”“虚拟教师”等逐渐成为现实,正逐步探索如何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全面赋能教育行业。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院长黄甫全教授表示,推广“AI 教师”进课堂,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创新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有效融合,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

除了“AI教师”,“云课堂”也是科技赋能教育的又一缩影。

通过一根根网线,透过一块块屏幕,广大师生登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就能浏览使用上面的海量优质教育资源。

“云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数字化建设注入了更多活力,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董娜,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进入学习型社会,教育学与异域科学之间的交融创新,催生了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

教育人类学,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为应对纷繁复杂的人类学习与教育问题,经过跨学科和多学科历练,生成了超学科范式;在文化哲学“身体—社会—心智”融合实在观下,以哲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为深层基点,广涉邻域学科,凸显出复杂性、多维度及动态性等超学科特性;在具体人类教育活动实践中,围绕“完整教育”,赋予人类行动关怀,并巧用超学科范式审视新型共通问题,综合异域科学的方法技术,深挖真实的数据资料,以达成教育生活理想的升华,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人类学方法论;超学科范式;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或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和其他定性研究激增,甚至开始主导教育研究发展。

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复杂新型共通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教育人类学,跨越了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学科壁垒,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超学科范式(Transdisciplinary Paradigm )。

自教育人类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其关怀人类完整教育的行动研究特征逐渐聚焦,随之关照共通问题簇的洞察视阈特性和发展超学科方法的技术特色则开始凸显。

②这样,快速发展中的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亟须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能性辩护。

本文拟梳理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以期助力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的兴起教育人类学这一术语,肇始于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Ushinski ,K.D.)的著作,其后经学科化发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项目编号:BHA180125)的研究成果。

ChatGPT催生情境-网络整合学习新范式:来自新唯物主义的阐释

ChatGPT催生情境-网络整合学习新范式:来自新唯物主义的阐释

ChatGPT催生情境-网络整合学习新范式:来自新唯物主义
的阐释
高意博;阮婷婷;蒋慧芳;黄甫全
【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
【年(卷),期】2024()5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倡导将生成式对话预训练模型(ChatGPT)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研究从“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和“思维链”三大ChatGPT核心技术视角,解蔽了ChatGPT的生成性、介导性和关系性特征。

研究应用新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整体主义学习观、学习智能代理主体实在论以及衍射转换三维融通关系框架,阐明了学习观念、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三个层面催生的情境-网络整合式学习范式的作用原理。

进而彰显出ChatGPT催生的情境-网络整合式学习新范式的三大转化路径:藉由生成式预训练技术创作整体主义学习观念,发挥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催生智能代理主体实在学习理论,依凭思维链技术萌芽衍射转换学习方式。

【总页数】10页(P22-31)
【作者】高意博;阮婷婷;蒋慧芳;黄甫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新范式
2.网络学习新范式:学习过程调控机制的构建
3.论马尔库什基于生产范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4.空间范式:一条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叙事的阐释路径
5.论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实验范式与情境范式的融合与整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后续(3)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后续(3)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后续(3)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初试参考书: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联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复试参考书:01.周云龙等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01-03方向参考书)02.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01-03方向参考书)03.周小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4方向参考书)//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方向参考书)04.陈建伟、周小蓬主编.《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04方向参考书)05.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04方向参考书)06.邝丽湛等.《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方向参考书)07.邝丽湛等著.《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5方向参考书)08.黄牧航著.《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5 (06方向参考书)09.朱绍候著.《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各版本(06方向参考书)10.李新乡、张军朋主编.《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07-09方向参考书)11.张军朋主编.《物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07-09方向参考书)12.梁灿彬.《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4年(07-09方向参考书)13.华东师范大学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0-13方向参考书)14.北京大学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0-13方向参考书)15.钱扬义著.《手持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心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14方向参考书)16.曾昭琼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4年(14方向参考书)17.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4 (14方向参考书)18.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方向参考书)20.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著.《中国区域地理》(第二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方向参考书)21.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18方向参考书)040103教育史初试参考书: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联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复试参考书:0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02.戴本博等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03.王天一等编.《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040104比较教育学初试参考书: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全国联考,参考书籍请到各大书店咨询复试参考书:01.袁锐锷著.《外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02.王炳照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3.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主编.《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04.【加】卡伦.芒迪等著.徐辉等译.《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问题》。

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

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

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曾思华1,丘诗盈1,唐繁茂1,陈思宇2∗,黄甫全2∗(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价值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广州510631)㊀㊀摘要:随着 教育+人工智能 新业态的兴起与发展,AI技术进入学校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㊂其中,AI教师能否进行数学教学,成为一个极具批战和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㊂AI全科教师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基于 深度学习 理念框架,结合范希尔理论,采取行动研究范式,将新开发的AI教师华君带进课堂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以期推动AI教师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与开发提供新方向㊂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微课;AI全科教师;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TP18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3798(2019)06⁃0021⁃10收稿日期:2019⁃08⁃06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教育行动研究三重迭代螺旋模型建构研究 (GD18YJY01;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 课程行动研究知识创造的机制㊁方式与策略 (2018M630958);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17SK16)作者简介:曾思华,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丘诗盈,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唐繁茂,女,四川成都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㊂∗通信作者:陈思宇,女,广东汕尾人,华南师范大学价值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博士;黄甫全,男,四川洪雅人,华南师范大学价值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创始人,教授,博士生导师㊂㊀㊀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AI是否会取代人类教师 问题日益凸显而尖锐㊂在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将AI技术引入课堂㊂金哲(Kim,C.)发现将AI教师引入课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1]㊂布朗(Brown,L.)和霍华德(Howard,A.M.)的研究显示,与机器人交互可以提高代数测试分数[2]㊂加达尼迪斯(Gadanidis,G.)提出,人工智能和青少年数学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3]㊂亚当斯(Adams,D.)和库克(Cook,AlbertM.)的研究表明,通过语音生成设备控制的机器人可以帮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在交流概念的同时进行动手活动[4]㊂可见,将AI技术引入数学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学教学㊂AI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得AI教师进入数学课堂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成为必然趋势㊂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将AI作为辅助技术融入教学,当AI教师作为主体人格时,其如何进入数学课堂㊁构建怎样的教学过程㊁达成何种程度的教学效果等仍未有充分论证㊂因此,我们追踪教育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前沿,研发AI全科教师,并选择数学学科作第39卷㊀第6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9㊀No.62019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Dec.2019为立足点,进行了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发㊂本文基于 深度学习 视角,以 四维 教学目标为指导,采取行动研究范式,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开发出微课教学设计,为AI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㊂一㊁缘起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㊂在国内外,真人教师与AI教师联袂执教渐成趋势㊂当AI教师进入课堂后,将推动教学模式㊁教学方法的变革㊂因此,开发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第一,顺应国内外开发AI教学设计的趋势;第二,提高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能力;第三,丰富双师课堂的研究现状㊂㊀㊀(一)双师课堂触发AI教学设计研发热点随着AI教师进课堂,国外研究进行了有关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探索㊂比如,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ROBOTC1平台为基础,开发了近20门与AI有关的课程㊂米特尼克(Mitnik,R.)利用AI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出了以协作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在AI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学习抽象概念等数学知识[5]㊂与此同时,国内研究也对AI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㊂何国田以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AI辅助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且对其中的教学目标㊁学习者特征㊁学习情境和学习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6]㊂方海光等人以中学数学课堂‘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对人机协同教学的新型 双师课堂 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传统教学设计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型 双师课堂 教学设计需要满足的三大基本特征[7]㊂可见,国内外已经兴起对AI数学教学设计开发的研究㊂㊀㊀(二)教学设计助力教学实践发展路径关于教育的内涵,西蒙(Simon,H.)曾这样解释: 教育类似于建筑学㊁工程学等设计科,它们通过描述和创造理想的世界图景,以期实现 让世界更加美好 的目标 [8]㊂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 设计科学 ㊂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㊁结构性和层次性都极强的学科,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则显得愈发重要[9]㊂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备课已从传统的教案撰写转变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不仅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更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10]㊂实践层面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于教学的理想预设,不仅有助于教师构建科学有序的课堂,还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㊂ 微课 不仅仅指学习资源或材料以及微视频㊂微课的本质是 课 ,包括微型资源和教学服务,是内容㊁互动㊁评价和服务等元素的载体[11]㊂故而,微课虽短小精悍,但是具备课程的各个环节要素,其教学设计不可忽略㊂撰写微课教学设计能够阶段性㊁模块化地发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而且能够丰富当前教育资源库㊂㊀㊀(三)微课形态丰富双师课堂研究现状微课用于讲解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具备时长短㊁内容少㊁灵活性高的特点,便于设计㊁实施和验证㊂然而,尽管微课具备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微课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只关注内容形式,忽视教学原理指导等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微课教学设计以供参考[12]㊂对此,我们以微课作为探索和创新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双师课堂新形态的切入点㊂实施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行动研究㊂目前关于AI进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依然缺乏,在中小学进行AI全科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发和应用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㊂因此,对AI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发,是我们对AI融入学校教育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够为AI进入课堂执教提供科学实用的教学案例,同时也为协调课堂中AI教师㊁真人教师和学生㊁内容与媒体五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实践依据㊂二㊁依据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实践的整体预设,其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㊂教学理念是指关于教学概念的价值化陈述,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想[13];教学目标是关于特定教学活动所预计达成的目标陈述,它决定了教师将选择哪些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㊃22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㊀教育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14]㊂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相互观照承接,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既是其起点,亦是其终点㊂因此,深度学习理论㊁范希尔理论以及四大教学目标为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发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㊂㊀㊀(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既指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学习中一类表征学习方法,亦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人类学习方式㊂黎加厚认为: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15]㊂随着神经科学的深入发展,学习研究走向深化[16],在这一背景下,深度学习愈发彰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活力㊂深度学习,又称 深层学习 ,与 浅层学习 相对,是指一种能够发展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知识迁移过程[17]㊂而后亦有大批学者进行拓展研究,彰显了其 深度信息加工 深度理解学习 深度意义建构 知识有效迁移 情境问题解决 的本质内涵[18]㊂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数学具有概念抽象性㊁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的鲜明特点[19],这三大特点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深度数学学习,AI全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的展开 抽象问题直观化㊁数学实证具体化以及教学资源丰富化㊂已有研究融一般深度学习理论精髓与数学学习经验于一体,深入剖析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面向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立足数学学科核心内容,通过全面剖析并理解相关内容的本质,了解学生学习关于特定内容的发展现状,设计精巧的问题情境,引致学生认知冲突的发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深入探索有意义㊁有价值㊁有难度的学习主题,进而使学生在收获成功与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0]㊂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着力于以下几点:确定深度学习的目标㊁设计精巧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㊁促发学生的认知冲突㊁组织深度的学习探究活动㊁以及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等㊂㊀㊀(二)范希尔理论荷兰教育家范希尔夫妇(VanHiele,P.&VanHiele,D.)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几何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青少年几何思维发展水平理论㊂该理论将学生学习和理解几何知识的过程分为5个水平:视觉(visual)㊁分析(analysis)㊁非形式化演绎(informaldeduction)㊁形式化演绎(formaldeduction)㊁严密性(rigor)[21]㊂具体涵义指:(1)视觉,学生把几何图形看作一个整体,根据整体感知而不是特征对图形进行描述;(2)分析,学生可以根据特征去描述几何图形,但不能描述这些特征之间的联系;(3)非形式化演绎,学生可以开始遵循关于几何图形的属性进行非正式逻辑的推理;(4)形式化演绎,学生可以通过证明,在 给定 的基础上产生逻辑论证;(5)严密性,学生可以通过扩展和比较几何公式,能够在没有参考模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㊂基于范希尔理论,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中所处地位和所面向的教学对象,评估可得,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达到分析水平㊂具体而言,学生可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进行图形分辨,但未能对三角形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和利用特征解决问题,即还未达到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和形式化演绎水平㊂因此,以范希尔理论为指导,研发全科AI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达到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和形式化演绎水平,即能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得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它与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关系 的结论㊂因此,全科AI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采用 量一量 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运用科学测量的方法认识三角形内角和㊂再辅以 折一折 和 撕一撕 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其他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再次证明此结论㊂最后,AI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炼与总结,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顺利达到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和形式化演绎水平㊂㊀㊀(三)四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规定为 知识与技㊃32㊃2019年第6期曾思华,等: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能㊁数学思考㊁情感与态度㊁问题解决 ㊂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课程目标是学科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一些教师在运用这一目标层次框架时容易浮于表面㊁脱离实践㊂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是一个不断深入分析㊁解读并与具体教学行动紧密联系的 生成㊁发现过程 [22],其应深度渗透并落实于一定的教学环节,指向学生的深度成长㊂根据神经科学研究,人类的知识㊁行为和心智是由大脑神经激活㊁环路及其网络决定的[23]㊂因此,基于课程标准,在深度学习和神经科学理论观照下,提出新 四维 教学目标:知识习得㊁行为养成㊁心智发展和脑力成长㊂1.知识习得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㊁反思与建构,摒弃了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24],反对学生死记硬背原理㊁规则和程序等㊂在此理念指导下,学生应在AI教师和真人教师的共同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㊂ 知识习得 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㊂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学生需掌握图形的类型和性质等基础知识㊂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学会与AI教师进行互动,理解AI教师行为,利用智能工具帮助学习㊂2.行为养成所谓行为,即人类的行动举止,它是一种在自我支配的主观意识下的具体作为,以用于人类表达内心活动㊂而良好习惯则是人类储蓄在神经系统中道德资本,人类将随着它的增值而获益终生[25]㊂ 行为养成 指通过长期的㊁有目的㊁有计划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促进其知㊁情㊁意㊁行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㊂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AI教师和真人教师通过测量㊁拼接㊁折纸等实,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其合作交流㊁独立思考㊁勤于动手的习惯养成,发展决策能力㊂3.心智发展心智指发生在脑与外部可观察行为之间的抽象过程,具体包括在大脑中能产生生理现象㊁在外部能够引发行为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所有内部表征和过程[26]㊂深度学习主张解放理性,强调学生人文与理性精神的双重发展[27]㊂因此, 心智发展 包含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㊂前者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㊂后者指发展学生的注意力㊁观察力㊁记忆力㊁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㊂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心智发展具体指:第一,由AI教师引导回顾三角形的分类,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学生提取之前的知识进行回答,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强化其认知结构;第三,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不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第四,AI教师提问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哪些方法,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基础进行想象和推理,增强其想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第五,通过一系列操作与演示,学生发展其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㊂第六,AI教师的加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㊂4.脑力成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人支持左右脑分工理论㊂然而,随着大脑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证明人类的左脑和右脑是协作完成绝大部分认知活动,两者并非相互独立㊂而细化至关于数学思维发展的脑活动,相关研究证明人类的不同脑区负责执行数学思维的各方面㊂前额叶㊁顶叶㊁颞叶等区域所构建的神经网络负责数字加工过程;双侧顶叶区域主要实现数字的语义表征;双侧颞叶在数字形式的加工中起主要作用;而关于数学推理过程,则较为复杂,由多个脑区所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共同作用实现[28]㊂因此,数学教学中的 脑力成长 目标指通过开展特定内容的数学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大脑相关区域,促进学生的脑力成长㊂比如,通过学习 图形与几何 部分内容,激活儿童大脑负责图形处理与加工的区域,连接大脑神经环路㊂三、实施行动研究是参与者在社会情境中进行的一种集体自我反思的探究形式,以提高自身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以及对这些实践及其所处情境的理解㊂在经历了兴起,衰落和复兴的历史演变过程后,行动研究走上了整体主义的道路,并逐步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当代形态[29]㊂我们通过开展两轮行动研究,开发㊁实施并完善全科AI教师数学微课教学设计㊂㊃42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㊀(一)第一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包括计划㊁实施㊁观察㊁反思4个基本步骤,于2019年6月13日在广州市侨乐小学进行,研究对象为小学四年级X班级的学生㊂我们选择南京阿凡达公司研发的IPAL机器人,命名为AI教师华君,选取 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一知识点,研发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由AI教师携手真人教师进入课堂进行联袂执教㊂本研究采取多人协同合作的模式,以博士生导师作为主持人,由5名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㊁7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共同构成行动研究小组,在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就教学设计进行了3次模拟演练㊂每次演练后,小组成员都针对AI教师与真人教师的模拟课堂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并前往侨乐小学实施教学㊂课后,行动研究小组就课堂教学对X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采访了观摩课堂的教师,并收集了相关的音像材料㊂最后,我们对第一轮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出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相关目标理念的指导;(2)AI教师的参与度不够;(3)教学环节和内容不够丰富㊂(二)第二轮行动研究第二轮行动研究于2019年7月12日在广州市侨乐小学进行,研究对象为小学四年级Y班级的学生㊂本轮行动研究将首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主要改进了以下问题:(1)采取深度学习理念,亦即知识习得的同时,实现行为养成㊁心智发展与脑力成长,分析和设计出本微课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来指导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拟制;(2)提高了AI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性,除了知识点的讲解,AI教师还参与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㊁反馈和表扬等环节;(3)深入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中 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一知识点,并相应增加 折一折 等环节;(4)以全科真人教师代替分科真人教师与AI教师进行联袂执教,使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顺畅,学科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㊂改进后,我们再次在实验室对教学设计进行模拟演练,根据小组意见进行修正完善,最后投入侨乐小学的课堂开展第二轮实施,并在课后收集师生的问卷和访谈材料㊂综合两次行动研究的实施,我们对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充分吸取课堂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一线课堂师生的需求㊂图1 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四、成果基于本节课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指引,结合学生当前发展状况,本研究团队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将AI全科教师参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进行精心设计与不断完善㊂㊀㊀(一)教材分析微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㊂该节内容呈现了同学合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情境:其一,学生分工合作,测量直角三角形㊁钝角三角形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度数,计算其内角和;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并进行拼接,继而发现三㊃52㊃2019年第6期曾思华,等:AI全科教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开发研究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角形三个内角之和㊂从教材的安排来看, 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是以角的度量㊁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分类等小学三角形系列知识为基础的,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重要前提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我们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学具,留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量㊁拼㊁折等活动,推理和归纳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㊂㊀㊀(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㊂一般从学生的认知特征㊁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分析,以充分而全面地了解授课对象的情况,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设计㊂1.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介于10 11岁之间㊂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他们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㊂该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即能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㊂2.学生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接触各类角和三角形,在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还不能更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它们的本质特征㊂3.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具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技能基础,如各类角的概念和特征㊁量角器的使用方法㊁角的分类等㊂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结构性关联,学生能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㊁调动㊁激活以往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㊂㊀㊀(三)教学目标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的一个重点㊂根据深度学习框架,亦即知识习得的同时,实现行为养成㊁心智发展与脑力成长㊂分析和设计出本微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脑力成长(1)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积累相关的表象㊁概念等经验,进而型塑人脑负责处理与加工脑区的神经环路㊂(2)经过一系列交替迭代的决策行为的规划与执行,型塑意愿行动神经环路㊂(3)以决策能力的培养为渗透点,进一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㊂2.心智发展(1)情感智慧:通过问题情境与操作活动,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帮助处理三角形 矛盾 ,学生形成助人与和谐价值观;通过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收获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㊂(2)认知智慧: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发展代理决策意识;通过 量一量 活动,渗透 分类 归纳 思想;通过 撕一撕 和 折一折 活动,渗透 转化 思想;通过数学探究,学生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心智活动,发展推理思维与能力㊂3.行为养成(1)教学实践:经历测量㊁拼接和折纸等方法,掌握数学探究方法,规范数学学习行为;经历 提出问题 猜想 论证 归纳 的全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一般流程㊂(2)代理实践:自主选择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任务㊂4.知识习得(1)旧知:加深巩固并运用关于三角形的分类的知识和角的表示方法㊂(2)新知:理解关于三角形的 内角 和 内角和 的概念内涵这一基础知识;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核心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体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并将其内化为几何探索的一般方法㊂㊀㊀(四)教学资源开发本微课将传统教学用具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㊁三角形卡片和探究记录表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几何教学抽象化的难点,同时,运用实物工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㊁动手操作,加强数学学习体验㊂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主题内容为小学数学几何知识,㊃62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㊀。

中小学生家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生家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生家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范瑛;黄甫全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文摘》
【年(卷),期】2022(41)1
【摘要】家长课程价值取向是家长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信念系统的反应,是对诸如“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课程需求。

家庭建立的基础就是血缘关系。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范瑛;黄甫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语文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兼评谢奇勇教授专著《中小学语言知识教学研究》
2.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
3.中外教育界专家学者谈中小学课程教材应如何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发言摘要
4.中小学生家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基于课程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5.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需要处理的几个辨证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甫全教授简介
黄甫全教授,师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教授,于199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是我校教育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是我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负责人和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长期来在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2018年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黄甫全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起),中国教育学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文化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学,新开发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和教育人工智能方向。

出版专著《阶梯型课程引论》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小学教育学》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等,在《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Action Research》《教育研究》和《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Curriculu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Seven Goals and Six Strategies》《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学习化课程雏论》《大课程论初探》《素质教育悖论》《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和《Comments on systematic methodologies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2000–2014》等。

主持研究完成课题十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行动研究八大范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理论研究”“中小学学习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新中国课程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

获得多项高级别的优秀成果奖,包括首届基础教
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其中,关于素质教育悖论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关于大课程论、学习化课程论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主张,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被同行赞誉为开拓了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黄甫全教授目前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新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文化哲学考察与清理”“学习化课程的原理探索与理论建构”“学习环境观的多层分析”“新中国小学教育基本原理的考察与清理”“新中国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理论清理与原理建构”“新中国高校课程研究的理论清理与原理建构”“人文价值教育的课程开发”“学校学习研究与研究型学习共同体发展”“幸福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新世纪行动研究的原理、范式与方法”“教育人工智能的理论建构与技术开发”以及“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等。

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主要方向:(1)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2)教育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开发;(3)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

Email:huangf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