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高三复习专用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bd831b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9.png)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谏太宗十思疏》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乃”“内”+文言知识+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应用角度一:倾听别人的意见片段1: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
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
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
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片段2:听取忠言一句,手握明智之选。
直白忠实的劝告是蚌中之沙,于蜕变成珍珠之前,无人知晓它的价值。
你接纳了这粒沙,这句忠言定会为你的人生打磨出璀璨的珍珠。
魏征是明辨是非的沙,磨痛了初登帝位,刚愎气盛的李世民,气愤之下的太宗并未因魏征不加修饰的犀利言辞而失去理智,而是以魏征为镜,听取忠义之谏。
终创帝王臣子佳话,开启大唐盛世。
反观当年太子,置魏征二十条帝王知道于不顾,终丢权丧命,令人唏嘘不已。
片段3: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
贞观期间,虽说唐太宗贤明,治理国家有道,国家开放繁荣,但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泼凉水”,使唐太宗时刻保持清醒理智,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
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
片段4:长孙皇后死后,被安葬在昭陵。
唐太宗非常想念她。
于是就在宫中搭起了一座很高的楼台,暇时便登台眺望昭陵,以表达对这位助他定天下、理国政的贤淑皇后的哀思。
高考专题复习:新课标高中古诗文必背72 18篇解读及练习之四《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专题复习:新课标高中古诗文必背72 18篇解读及练习之四《谏太宗十思疏》](https://img.taocdn.com/s3/m/a251ddfbf78a6529657d539e.png)
新课标高中古诗文必背72+18篇解读及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7-8]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解读】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高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高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https://img.taocdn.com/s3/m/4515105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c.png)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 ) 译文: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下面的意见。
1
2
3
4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 (2)疏:原本是 疏导、开通 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
高考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文呈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 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代词,你的。
1
2
3
4
5
6
7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名词作动词,统治。 (3)不念居安.思危.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5)必固.其根本 使动用法,使……牢固。 (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动用法,使……端正。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动用法,使……安定。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意动用法,以……为乐。 (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动用法,以……为忧。
1
2
3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679b7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6.png)
《谏太宗十思疏》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极天之(),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浚崇峻景殷董壅黜兹豫(二)情境默写1.【2024·吉林长春·三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
”2.【2024·湖南长沙·二模】《<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3.【2024·湖南长沙·一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吸取历史上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要想国家安定“()”。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7a88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d.png)
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
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 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
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 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
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 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 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 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
拓展阅读:《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的言论,谈 谈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 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 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 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
. ⑥变姓名,诡踪迹: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
. “隐蔽”义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 腰佩
点拨: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它 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解 释的方法。如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④叫相对 相反推断。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其义。如 ⑥⑦。这种方法使用上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是结构对称, 高考中常考利用此法解释其义。
文章逐层递进,既有原则探讨,也有具体措施; 既有普遍原则,又有现实针对性;既能见微知著, 又能高瞻远瞩。
论证方法
• 文章第1段先从治国的原则谈起,为议论奠
定基础,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为论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类比、比喻、
对比说理的方式,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
从劝谏的效果上看,直观易晓,效果往往很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82d2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31.png)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欲流之远者,必浚.[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________。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____________]乎!人君当.[____________]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____________]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
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____________]其欲,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______________]元首,承天景.[______________]命,莫不殷忧..[______________]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能克.[____________]终者盖.[____________]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________;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
虽董.[_____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之以.[__________]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____________]而自牧.[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____________]百川,乐盘游..[_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__]恶,________________则思无因喜以.[____________]谬赏,罚所及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b059aa1eb91a37f0115cbd.png)
。 。
。 。
。
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9.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0.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
是:
;
。
13.“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7.翻译下列句子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这__也_(_如__同__)挖__断__树__根__来__求__得__树__木__茂__盛__,_堵__塞__泉__源__而__想__要_泉__水__流__得__远__啊__。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译文:_即__使__(可__以__)_用__严__酷__的__刑__罚__来__督__责__(_人__们__),__用__威__风__怒__气__来__威__慑__(_人__们__)_。 (3)则思江海下百川。 译文:_就__要__想__到__江__海__居__于__百__川__之__下__。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_担__心__言__路__不__通__被__蒙__蔽__,__就__要__想__到__虚__心__采__纳__臣__下__的__意__见__。
是:
,
,
,
。
2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2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谏太宗十思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解析版)
![《谏太宗十思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319e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a.png)
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13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之大,将崇.( )极天....(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域中(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 )而道.( )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 )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 )而自牧.( ),惧满溢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 ),想谗邪..( )则思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答案】(第1段)①治理得好,太平②极愚昧无知的人。
这里用作谦辞③明智的人。
这里指唐太宗④主持,掌握⑤帝位⑥天地间⑦推崇⑧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⑨喜庆,福禄⑩克服(第2段)①所有的②大③深深忧虑④治国之道⑤开头做得好的⑥臣民⑦放纵情感⑧看不起别人⑨路人⑩难道⑪轻视,怠慢(第3段)①贪图的东西②建造,兴建。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b1b02105087632311212f0.png)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正文翻译注释赏析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浚:疏通,挖深。
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
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c3c4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0.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1.(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答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那么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3.(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高三三模)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学习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
例如成语“善始善终”,我们就可以结合魏征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五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6.(武汉二中2024届高三5月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从反面设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木和水来形象说明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治理好国家。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生活中的“求木”与“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治国关键。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32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32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ee7888c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8.png)
5.特殊句式 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如是倒装句请调整语序) (1)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标__志__词__:__以__。__语__序__为__“__以__严__刑__董__之__,__以__威__ 怒__振__之__”___ (2)被动句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无__标__志__词__(_蔽__:__被__蒙__蔽__) _ ②终必不蒙见察:_标__志__词__:__见__ (3)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_标__志__词__:__之__。__语__序__为__“__多__怨__诽__”__
6.文化常识 (1)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 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2)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并非特 指某个部门,而是泛指官吏。 (3)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 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意思不同。
文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加”指增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的“加”指施加。
参考译文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有弊端的事 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 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 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 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 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 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 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 家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我__私__下__里__认__为__跟__您__交___往__相__好__的__日__子__很__久__了__,__但__是__议__论__起__政___事__来__ 常__常__意__见__不__合__,__(_这__是__因__为__我__们__)_所__持__的__政__治__主__张__多__有__不__同__的__缘__故__啊__。__(_得__ 分__点__:__“__窃__”__,__私__下__里__;__“__以__为__”___,__认__为__;__“__游__处__”__,__同__游__共__处__、__交__往__; “__操__”__,__持__;__“__术__”__,__方__法__、__主__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教材内文言文复习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教材内文言文复习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ff7c260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4.png)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板块五学案28《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振之以威怒 ②不复一一自辨1.通假字同“震”,威吓同“辩”,分辩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根本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②元首凡百元首古义:____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③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2.古今异义词树木的根帝王放纵性情,含贬义④行路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______今义:走路⑤聪明役聪明之耳目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⑥区区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⑦上报故略上报古义:________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路人听觉、视觉灵敏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写回信词语例句意义(1)信①信者效其忠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④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⑤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⑦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⑧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信物3.多义实词诚信实在可靠的相信信使信用随意 (2)诚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3)书①《答司马谏议书》②《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五代史伶官传序》)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项脊轩志》)④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真诚,真心表假设,如果确实信专指《尚书》书籍写字读书(4)兴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③忧劳可以兴国(《五代史伶官传序》)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⑤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⑥《诗》可以兴,可以观(《论语》)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兴办发生、产生使……兴盛引发发动激发情感起,起床(5)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③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④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⑤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⑥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⑧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修订长修养高修建、修造编纂、编写修理、建造美好的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居安思危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固,使……稳固;安,使……安宁形容词作名词,重,重权;大,重要的地位;安,安逸的环境名词作动词,君,统治;下,居于……之下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乐盘游/忧懈怠⑥诚能见可欲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⑧貌恭而不心服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意动用法,乐,以……为乐;忧,以……为忧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能,贤能的人;善,好的意见名词作状语,貌,表面上;心,在心里⑨能克终者盖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⑩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终,保持到底;事,办(事)名词作动词,施恩惠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⑤而况于明哲乎 ⑥终必不蒙见察 ⑦至于怨诽之多 ⑧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5.特殊句式判断句,标志词:亦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被动句,蔽:被蒙蔽固定句式,岂……乎固定句式,况……乎被动句,标志词:见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何”前置6.文化常识(1)“疏”,通称“奏疏”。
《谏太宗十思疏》十二章 高考默写题型
![《谏太宗十思疏》十二章 高考默写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55134a8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3.png)
《谏太宗十思疏》十二章高考默写题型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第十二章高考默写题型: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批评君主用人“其始”与“其新”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
________。
”
3.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比喻手法批评“积习难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4.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唐太宗不要重蹈秦始皇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5.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木长”“流长”“命长”作比,提醒唐太宗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努力进贤用能,其中提到君主不能轻视、怠慢贤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作比,劝诫唐太宗要给百姓留一条活路,以便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7.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船载以归”作比,提醒唐太宗要招贤纳士、重用文武兼备之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神怒人怨”作比,告诫唐太宗要正身纳下,避免怨声载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9.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
10.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唐太宗不要重蹈秦始皇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你复习《谏太宗十思疏》。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6bb24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5.png)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浚、德义、繁、寡、傲、竭诚、戒、作、溢、纳、黜。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 行路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谬、滥、刑、怨诽、固、度。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拱、化、惟、覆、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 要表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一句是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877fb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e.png)
翻译重点句子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 朽索,其可忽乎!
怨恨不在于大小,值得敬畏的是人民;人民能推戴皇 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 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树立正确的人民观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 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 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 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 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分于其他政党 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 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 。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 竭的力量源泉。
平庸的 臣民 居……之下 下达 下等的 下车 向下 低于,不如 攻占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降低身份,采取下策
休 • 永保无疆之休 行者休于树 少年大骇,解令休止 感吾生之行休
喜庆,福禄 休息 停止 停止
物
• 则纵情以傲物
人
翻译重点句子
1.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 德衰。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 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 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 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谏太宗十思疏》情景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情景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9dc108e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1.png)
高考必备篇目之《谏太宗十思疏》情景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树木生长要巩固树根来说明国家安定需要积蓄德义的两句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水流得远要做好疏通工作来说明国家安定需要积蓄德义的两句是:,。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通过树木生长和水流得远来类比国家想要稳定一定要积蓄德义的两句是:,。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为了说明道德不深厚国家难以安定,以水流和树长为例的两句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源头不深却想水流得远,根基不稳却想树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对于这些想法,作者的态度是:,。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王处在重要位置,就应当,。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一样荒诞。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出古代君王为国忧虑就能效果显著,但成功之后品德就开始衰微的两句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出有好的开始的人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的两句是:,。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针对好的开始的人很多,却只有少数人坚持到最后这一问题,作者的困惑是:。
1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针对好的开始的人很多,却只有少数人坚持到最后这一问题,作者从今昔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1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从没有取得成功时对待子民的态度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君王守住天下容易的原因的两句是:,。
1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从君王取得成功后的态度阐明了守住天下困难的原因的两句是:,。
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分析“竭诚”和“傲物”两种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的两句是:,。
1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百姓为了免于刑罚,而表面恭敬内心不服,从而否定了,的做法。
1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施以酷刑和威怒,百姓为了免于刑罚,就会。
1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可怕的是百姓而非怨恨的两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