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而著称。

其中有一首名为《月夜忆舍弟》的诗,它展现了杜甫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为您呈现这首诗的原文以及一些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尘沙无二土,与人成一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轻。

府署搜神马,青云为我生。

故园东望路,懷人到天明。

这首诗以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杜甫对舍弟的深深怀念之情。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一个戍楼中的夜晚,孤寂的夜空中只有边地秋天雁的声音,寂静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

他思念故乡的明月,思念和弟弟分别的痛苦经历。

诗的前两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描绘了杜甫所处的环境,寂静的夜晚只有远处传来的雁声和疏疏落落的戍鼓声。

这种寂静和戍鼓声的打断,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忧郁和思念的氛围。

接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在异乡看到的明亮的月光反而让他更加怀念故乡,因为月光是相伴他成长且欢乐的故乡。

这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这里开始逐渐展开。

然后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几句描绘了舍弟离散和家园遭受战乱的情景。

舍弟们分散在外,不知生死,无法与家人互通信息,加之战乱不断,使得杜甫更加忧心忡忡。

接下来,“尘沙无二土,与人成一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轻。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所带来的困顿和失落。

他所处的环境艰苦,而且由于自己的才华未被珍视,感到倍加的痛苦和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府署搜神马,青云为我生。

故园东望路,懷人到天明。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亲人再会的期盼。

他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官方的认可,重新回到故乡和亲人相聚。

整首诗的意境和感情连贯流畅,内容丰富而深刻。

通过诗人的真挚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

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

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

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

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

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

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

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

《月夜忆舍弟》诗词译文参考及鉴赏答案

《月夜忆舍弟》诗词译文参考及鉴赏答案

《月夜忆舍弟》诗词译文参考及鉴赏答案《月夜忆舍弟》是由杜甫所创作的,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月夜忆舍弟》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1)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月夜忆舍弟》注释赏析及译文参考

《月夜忆舍弟》注释赏析及译文参考

《月夜忆舍弟》注释赏析及译文参考《月夜忆舍弟》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夜忆舍弟》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翻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月夜忆舍弟》赏析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2023年文学_《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2023年文学_《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2月夜忆舍弟的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的意思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月夜忆舍弟赏析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3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与解析杜甫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其中《月夜忆舍弟》是他的一首名篇,以月夜为背景,抒发了对已故舍弟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月夜忆舍弟》的原文与解析。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尺书何遗哉,巫峡巫山楚水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边疆的苦难生活和对已故舍弟的怀念之情。

首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守军在边关的生活。

戍鼓声中断人行,拉开了一个忧郁的画面。

一声雁鸣,唤起了诗人深沉的思绪。

这两句诗境界高远,语言简练。

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以月夜为背景,月明如白昼,点缀着夜晚的黑暗。

这光景使诗人联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发无限的思乡之情。

作为一位流亡异乡的诗人,诗人所写出来的忧伤与思乡之情使人深感其心魂的悲凉。

再下一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表露了诗人与弟弟共生共长的情感。

因战争的原因,兄弟分散,无家可归,生死未卜。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忧虑,无家可归的种种困境,更重要的是兄弟的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生存的困境。

最后一节“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尺书何遗哉,巫峡巫山楚水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生死未卜的思念和对境遇的憧憬。

诗人心系家乡,担心战乱未止,书信无法送达,使他更加愁苦。

用尺书作比喻,强调了长久离别的痛楚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表达了诗人对经历了战乱的艰苦岁月和与已故舍弟之间深刻的感情认同。

整首诗通过月夜和战乱边境的描写,诠释了诗人对已故舍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诗中用典巧妙,形象鲜明,文字凄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和对亲人的怀念,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受。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饱含深情、意境深沉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荒凉冷落的边塞秋景。

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压抑、寂静的氛围,“断人行”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战争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生活的艰难。

而那一声孤雁的鸣叫,更是增添了凄凉之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细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触景生情,觉得眼前的露水都因今夜而变得格外洁白,而那高悬天空的明月,也只有故乡的才最为明亮。

其实,露水哪里有不同,明月又哪里有分别,只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痛苦和忧虑。

兄弟们分散在各地,家园也已不复存在,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存亡。

战争让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和担忧让诗人倍感煎熬。

这里的“无家”不仅仅是指房屋的毁坏,更是指心灵失去了归宿,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愈发强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想要给弟弟们寄去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这反映了当时通信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也让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无处寄托。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亲人间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诗人的无奈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通过对于舍弟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将为您呈现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一个月夜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于逝去舍弟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贯穿了戍边战争的哀怨和家族分散的苦痛,凭借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楚。

诗的开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的声音和孤雁的吟唱为引子,直观地揭示了战地的凄凉景象。

此处戏剧化的冲突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令人对舍弟的离去感到无尽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露水晶莹和明亮的月光,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抚慰着作者伤感的心情,又勾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月夜成为作者儿时美好回忆的象征,也是他内心安慰的源泉。

接着几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回忆起舍弟的离世,作者无尽的忧伤便涌上心头。

这两句短短的句子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令人深感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家庭的离散和死生的无常成为作者思考的焦点,也加深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的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时局的忧虑。

作者通过寄书却难以与远方的亲人联系上,也哀叹着自己对于家人的牵挂不能得以传达。

这句话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使得人们不能亲人团聚,增加了舍弟离去的无尽遗憾。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于个人家庭遭遇和社会时局的叙述,展示了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

他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亲人的深情厚意,追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通过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隐忧,揭示了人们无法团聚、生活困顿的苦楚。

这首诗作质朴的表达与婉约的情感相结合,深入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忧思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边地秋夜的荒凉景象。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宣告着宵禁的开始,道路上不再有行人的身影,渲染出一种紧张、寂静的氛围。

“边秋一雁声”,在这深秋的边塞,一只孤雁的鸣叫划破了夜空,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烘托出战争时期边地的紧张与冷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可诗人却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其实,并非他乡的月色不如故乡,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这两句以景衬情,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由于战乱,连他们是生是死都无从知晓。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牵挂和担忧,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想要给弟弟们寄封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何况如今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亲人之间的联系被阻断,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诗人在诗中既描写了边地的荒凉景象,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谴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毫无雕琢之感,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如“戍鼓”“边秋”“露”“月”等,烘托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同时,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月是故乡明”,将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相对比,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忧思层层递进。

从对边地环境的描写,到对兄弟分散、生死未卜的牵挂,再到对书信不达、战争未休的无奈和痛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与忧虑的诗篇。

111 诗句解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们的不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体现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战争的残酷。

12 诗歌翻译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只孤雁的叫声。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分散各处,已经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乱频繁还未停止。

121 翻译技巧与难点在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戍鼓”“边秋”“露”“月”等词汇要翻译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牵挂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诗歌赏析13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自己与兄弟的离散,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32 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心中都有的对故乡的深情。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全诗内容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道路上就不再有行人走动了。

“戍鼓”指的是边防驻军的鼓声,其作用多为报时或警示。

鼓声一响,人们便停止活动,可见当时局势的紧张和不安。

“边秋一雁声”,边地的秋天,一只孤雁的叫声传来。

这里的“边秋”点明了时节和地点,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何况是在这荒凉的边疆。

那一只孤雁的叫声,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渐多。

这句诗表面上在说节气的变化,实际上也在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诗人身处他乡,看到的月亮却觉得不如故乡的明亮,其实并非月亮本身有差别,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使得故乡的一切在心中都变得无比美好。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兄弟都分散在各地,没有家可以打听他们的生死情况。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兄弟的牵挂和担忧,由于战乱,亲人们流离失所,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让诗人内心备受煎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出去的书信常常不能送达,何况如今战乱还没有停止。

在古代,通信不便,加上战乱的影响,书信难以传递,诗人与亲人失去联系,无法得知他们的状况,这种无奈和痛苦可想而知。

整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和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杜甫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关怀,这首《月夜忆舍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命和亲情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诗人用真挚的笔触,将这种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