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前世今生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腊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请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 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 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 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 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 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 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 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 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二十四
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 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 “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 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 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 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 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 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 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 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 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 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 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 《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 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 (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 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 长达2080年。
沐浴换新衣 大多中国人在年前得洗个澡,在年 三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欢欢喜喜干干净净 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 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 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 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 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 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 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 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 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垄, 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 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 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 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 代。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 《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恭祝新春 吉祥幸福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 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 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 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 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 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 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 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 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 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 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 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 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 门户装点一新。
小年Biblioteka Baidu
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 月二十四),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 地开始做迎接过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 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 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 “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 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 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 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 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小年这天要把祖 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 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NIAN
的前世今生
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 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 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 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 “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
春
联
春联,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 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 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 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 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 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 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 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 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 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 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