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描写钱塘江
《钱塘湖春行》古诗解析
![《钱塘湖春行》古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6644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9.png)
《钱塘湖春行》古诗解析作者苏轼创作于北宋淳熙年间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写杭州风景的古诗,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出钱塘江春天的美丽景色。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首先,诗的标题《钱塘湖春行》直接向读者展示了诗歌的叙述对象——钱塘湖的春天风光。
在古代,杭州地区的钱塘江、钱塘湖一直以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苏轼以此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乡国风景的深情。
诗的开头即刻拉进了读者与诗歌的距离,以“孤山寺北贾亭西”描绘出具体的地点,这些地名使得读者能够立刻进入诗歌的场景中。
接下来,“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苏轼通过以众多细节入手,刻画了钱塘江的春天景色,诗中有许多描写花木和鸟鸣的词句。
例如,“临风独立不凡凄,时见幽人独往来”描绘了江岸边的景象,以及一位孤独的行人。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船只和人们的生活:“船舷弄巧妆华庭,惋惜此身非长住”。
这些描写多方面地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
在诗的结尾,苏轼转换了描写的视角。
他通过描绘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包含一种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最后以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落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之情。
整首诗以景写人,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线,通过描写细腻的景色,展现出了作者深情的心境。
诗中融入了感时忧国的情感,这也是苏轼一贯的写作风格,不仅仅是景物描写,更是展示了作者对故土故国的眷恋和心系。
总体而言,《钱塘湖春行》通过精确的描写,展现了杭州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故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苏轼在古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洪水最有名的一首诗
![洪水最有名的一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b68baf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e.png)
洪水最有名的一首诗一、原文:《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二、衍生注释: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涛声”,这里指的是农历八月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发出的如同吼叫般的巨大声音。
“吼地来”形象地描绘出潮水奔腾而至时那种震天动地的气势。
2. “头高数丈触山回”的“头”是把潮水涌起的浪头当作有生命的东西,可以把头理解为浪潮的顶端,数丈高的浪头撞击到山后又返回,写出了浪潮的汹涌强大及受到阻碍后的壮观景象。
3. “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海门”是指钱塘江入海口,海水和江水相交汇的地方。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潮水退回的时候卷起沙滩上的沙子,那些沙堆就像堆积起来的白雪,通过比喻手法把潮水退去后的余威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情感: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与敬畏之情。
作者通过生动描绘钱塘江大潮来如吼、高达数丈触山而回、退入海口卷起沙堆如雪等一系列动态过程,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的美感。
3. 表现手法: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用极为精炼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的样貌。
如“八月涛声吼地来”一个“吼”字将潮水来临的那种宏伟气势立马就展现出来了;“头高数丈触山回”直白地写出浪潮的高度和与山碰撞后的情形;最后那“卷起沙堆似雪堆”通过巧妙的比喻,让人们在脑海里对浪潮余威有强烈的视觉印象。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大多简洁明快,充满哲理,而且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讽喻、咏史怀古、风土民情等多种领域,这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浪淘沙》则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精妙描写的能力。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游览钱塘江畔的旅游中,导游要给游客们介绍这里壮观的大潮,这时他就可以引用这首诗:“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眼前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啊,真就像刘禹锡诗里写的那样‘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抒发对美景的赞美与忧愁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抒发对美景的赞美与忧愁](https://img.taocdn.com/s3/m/a11f32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6.png)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抒发对美景的赞美与忧愁引言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咏史长诗,描绘了他在游览钱塘江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并通过赞美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愁情感。
这首诗以其优雅的词藻和抒情的意境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之作。
钱塘湖之美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周边春天的美丽景色。
他形容了湖面上荡漾着清澈碧蓝的湖水,同时展示出相应景色所伴随而来的悠远与宁静之感。
在文中,白居易还描述了江岸两侧林木葱茏、绿草如茵,构成一幅如画般的令人陶醉景象。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祥和。
抒发内心忧愁
虽然白居易描绘了钱塘湖的美景,但他却融入了自己内心的忧愁情感。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游船载着欢乐的人们远离他而去,表达了对别离与孤独的忧伤之情。
白居易通过这种方式将自身的感受与美景相结合,更加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烦躁。
诗人对美景的赞美
除了抒发自己的忧愁情感,白居易也通过《钱塘湖春行》赞美了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壮丽和奇妙之处。
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金色落日照云轩、橙红霞彩映宫阙等景象,将阳光、云彩、建筑等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其作品之中。
这些赞美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他内心苦闷与无奈对比所带来的鲜明冲突。
总结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并融入个人情感,成功抒发了白居易内心深处的忧愁与焦虑之情。
这首诗以其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让读者能够在美景背后体会到诗人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今,《钱塘湖春行》仍然为读者所推崇,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adb4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a.png)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朝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东南形胜》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有关描写钱塘潮的名诗名句
![有关描写钱塘潮的名诗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375f20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e.png)
有关描写钱塘潮的名诗名句钱塘江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大自然奇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描绘和歌颂。
以下是一些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名句,以表达出钱塘潮的壮丽和人们对它的感悟。
首先,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钱塘湖春行》中有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句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潮水宽阔,风势强劲,恰逢帆船在江上行驶,更显得气势磅礴。
宋代诗人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中,有句名言:“天教壮观与钱塘,海面平湖一万方。
吴越水中为都会,可怜风起作胡沙。
”这首诗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并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仰。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句名句:“海水滚滚向东流,钱塘潮水自古如此。
”这句诗表达了钱塘江大潮的永恒和自然的力量,也让人思考到自然的伟大和无法抗拒。
清代诗人赵翼的《渡钱塘江》一诗中,有句名言:“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威力和壮丽景象,也赞美了江南的美丽景色。
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钱塘江》一诗中,有句名句:“钱塘江上潮信来,满城风雨入诗怀。
”这句诗以钱塘江大潮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赞叹。
这些名诗名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赞美。
钱塘江大潮作为我国的一大自然奇观,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描绘和歌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情感。
通过这些名诗名句的传颂,让更多人了解到钱塘江大潮的魅力与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观赏钱塘江潮时,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更能体味到历史与文化的底蕴。
钱塘江作为吴越文化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钱塘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象征。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情感。
《观潮》大潮涌来,世界惊叹
![《观潮》大潮涌来,世界惊叹](https://img.taocdn.com/s3/m/5c877a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09.png)
《观潮》大潮涌来,世界惊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对钱塘江大潮的赞誉。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节。
当大潮涌来,那波澜壮阔的景象,让世界为之惊叹。
我曾有幸亲临钱塘江畔,亲身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刻。
那天,晴空万里,微风拂面,江边早已是人山人海。
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翘首以盼大潮的到来。
远处的江面上,风平浪静,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汹涌澎湃积蓄力量。
等待的过程中,我与身旁的一位老者攀谈起来。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钱塘江大潮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
他告诉我,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如此壮观,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从而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潮。
正说着,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中顿时传来一阵惊呼:“潮来了!潮来了!”只见那条白线迅速地向前推进,越来越粗,越来越近。
伴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如万马奔腾,如雷霆万钧。
转眼间,白线已变成了一堵数米高的水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扑来。
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急剧加速。
那水墙白花花的,泛着泡沫,气势磅礴,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
潮头所到之处,江水飞溅,浪花冲天。
人们纷纷发出惊叹声和欢呼声,有的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潮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在江面上肆意奔腾。
它掀起的巨浪高达数十米,冲击着岸边的堤坝,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江面上的船只在巨浪中摇曳不定,仿佛一片片落叶在狂风中飘零。
而那些勇敢的弄潮儿,却在潮头中穿梭自如,展示着他们的高超技艺和无畏勇气。
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同时,我们又有着无尽的勇气和智慧去探索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钱塘江大潮,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随着大潮的逐渐远去,江面上恢复了平静,但人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2051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8.png)
《酒泉子·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潘阆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描绘的是钱塘江涨潮时的观潮盛况,笔调雄健,气势豪迈。
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了潮水的壮观和观潮人群的激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儿的英勇和技艺的高超。
整首词通过对钱塘江潮水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英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对潮水的描写,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展现出观潮人群的激动和兴奋。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水的壮观和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
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的背景是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表现了观潮的盛况,人们纷纷聚集在江边观看,形成了一种热闹的景象。
然而,诗人却感到疑惑,沧海尽成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疑惑和迷茫。
诗歌的意境独特,通过对弄潮儿的描写,表现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表现了弄潮儿的勇敢和坚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诗歌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迷茫和不安。
这种感慨和思考,不仅在宋代有所体现,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词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在观潮的盛况之中,诗人感到疑惑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钱塘湖春行》的意思
![《钱塘湖春行》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afd356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2.png)
《钱塘湖春行》的意思《钱塘湖春行》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描绘了杨万里春天到钱塘湖游玩的情景,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游人的视角,通过描写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描绘钱塘江上的白塔和湖中的小船,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给读者一种安详和舒适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述了蓝天、白云和碧绿的垂柳,形成了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
他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微风翻著一叶舟”,“倚栏杂钓平湖夏”,生动地展现出了春天的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诗中的描绘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色,也融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提到“人生如梦”,意味着人的一生短暂而飘忽,与大自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他通过游赏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矛盾感受,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他用“何用金张甲”,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不以为然,认为拥有金银财宝和高官厚禄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此外,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游人们的羡慕之情。
他们如鸟儿一般在自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而诗人则是一个幕后观察者,他望着他们玩乐,心生羡慕之情,这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思考,既展示了杨万里深厚的山水田园情怀,也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通过自然的描写和人生思考的结合,筑造出了一个富有美感和哲理的诗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作品通过诗描绘的自然山水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给人一种静谧、美丽的感觉,也使人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钱塘湖春行最有名的一句
![钱塘湖春行最有名的一句](https://img.taocdn.com/s3/m/b7624ce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9.png)
钱塘湖春行最有名的一句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名篇之一。
诗中描绘了钱塘江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钱塘湖春行最有名的十句话:1. "钱塘江上潮信来,宏伟城楼插云开。
" 这句话描绘了钱塘江上潮水的奇观,以及钱塘江两岸宏伟的城楼。
2.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连天。
" 这句话形容了钱塘江两岸的烟柳和画桥,以及风帘和翠幕连绵不绝的美景。
3. "绿野新红,鹅黄嘴白,两岸猿声啼不住。
"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绿野的新绿,以及鹅黄色的花朵和白色的鹅嘴。
4. "烟霞云蔚,石桥水过千重浪。
" 这句话形容了钱塘江上的烟霞和云蔚,以及石桥上千重浪花飞溅的景象。
5.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的赞美和喜爱。
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希望能够一起剪烛,谈论巴山夜雨的美好时光。
7.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这句话描绘了黄四娘家里花朵盛开的美景,形容了花朵的繁盛和压枝低的情景。
8.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这句话描绘了白天时太阳依山而落,以及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
9. "山光忽西落,汉水东流去。
" 这句话描述了山光在西方忽然落下,以及汉水向东流去的景象。
10.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句话表达了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逐渐消失,只能看到长江在天际流淌的景象。
以上是钱塘湖春行最有名的十句话,每句话都富有诗意,描绘了钱塘江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春天的景色,也展示了诗人对钱塘江的深情厚意。
钱塘江大潮诗句
![钱塘江大潮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600f9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d.png)
钱塘江大潮诗句钱塘江大潮诗句1:1、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出自: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释义:惊涛骇浪排空而起,其气势犹如万马奔腾。
潮水卷起了高高的浪墙,好似一道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满座的观潮人面对这一自然奇观,全都吓得胆颤心寒2、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出自:唐,李白《横江词》。
释义: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
浙江的八月份为什么会这样,波涛像山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喷着雪一样的水花。
3、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出自:唐,徐凝《观浙江涛》释义:浙江水浩浩荡荡是绿色的,惊悚的波涛日夜翻转。
钱塘城里看弄潮人,只能看到白头发看不到脚。
4、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出自:明,王在晋《望江台》。
释义:钱塘江外的海面宽阔无比,天空中的海浪像雷鸣一样发出巨大的声音,潮水好像从天上下来一样。
钱塘江大潮诗句2:1、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出处:《横江词》作者:李白2、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出处:《樟亭观潮》作者:宋昱3、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出处:《七绝·观潮》作者:毛泽东4、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5、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6、钱塘江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
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
7、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李觏《忆钱塘江》8、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9、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10、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11、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12、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13、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钱塘江春行古诗
![钱塘江春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532b6aa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钱塘江春行古诗钱塘江春行古诗《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钱塘江春行古诗,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写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白居易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
![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https://img.taocdn.com/s3/m/a1b27ab2e53a580216fcfee6.png)
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描写的是钱塘江的壮观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欢迎阅读!《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
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译文: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赏析:《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
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
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
![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https://img.taocdn.com/s3/m/cc9133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e.png)
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刘禹锡的《浪淘沙》第七首是描绘钱塘江潮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钱塘江八月涨潮,潮水遇到障碍碰撞出响声,继续前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暂时后退是为了积蓄力量,后浪之力必能胜过前浪,因为社会在传递着正能量。
政治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改革是正确的。
一时的被疏远并不能改变革新者驱除积弊、造福苍生的社会理想。
流水总会给人前进的力量,观自然辽阔之景可以荡涤心中的不平之气。
故诗人的写作视角从民间风情转向自然风景。
刘禹锡在偏远的地区苦苦等待,他能主动借助自然之力调节内心的矛盾,思想为之开阔,情绪变得乐观,诗歌也转向豪放。
诗人也想尽快缩短流放的生涯,但从不向宦官低头。
清人何焯说“梦得生平可谓知进不知退”,也有几分道理。
诗人一边写夔州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另一边写社会高层不直接参与劳动者。
他关心虽然艰苦劳作但在社会地位上不占优势的群体,同时对上层权贵亦流露出批判讽刺之意。
对钱塘江的描写,或许是诗人根据回忆中的情景创作出来的。
这是刘禹锡的作诗方法之一,他常据对方的叙述,心有所动,成诗于纸张。
金子和才人不会被永远埋没,因为世事是变化发展的。
诗人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在此可见一斑。
刘禹锡靠一股精气神儿活着,其诗也因之有了力量。
诗中之景呈现动态,似乎要驱散内心的郁积之气。
即使是哀叹,节奏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激昂慷慨的。
明朝胡应麟认为“梦得之雄奇”可赞可叹。
名家对刘禹锡《浪淘沙》的点评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列为妙品。
敖英曰: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
李梦阳曰:人情只在口头。
陆时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意思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075b1284868762cbaed51c.png)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意思“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东南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胜,优美的。
江吴:“三吴”,旧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或称吴兴,丹阳、会稽为三吴。
这里泛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一作江吴。
都会:大都市。
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
钱塘:即杭州。
【翻译】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鉴赏】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orG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形容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e33d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4.png)
《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致辞、合同协议、管理制度、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aeea5d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a.png)
1、宋代:司马槱2、“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3、钱塘潮头来,成都药市集。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5、译文:钱塘潮头来,成都医药市场集。
不尀汝州风,吹落毛和尚笠。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8、叵尀汝州风,吹落毛僧笠。
9、《酒泉子·长忆观潮》宋代: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白话文释义: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10、元代:任昱11、宋代:苏轼12、宋代:释慧空13、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
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
沙鸥笑人闲未得。
释义:吴山越山两座山下的水总是带着意思凄凉的寒意,江水流不尽古往今来的愁思。
山中的雨犹如为国家的衰亡流的泪。
连沙鸥都在笑我不得闲。
14、《颂古》15、译文:群山脚下钱塘江水滚滚,绵延远去的江水仿有说不尽的凄凉。
江流满载古今愁绪,山中的雨犹如为国家的衰亡流的泪。
江面的沙鸥仿似在嘲笑世人碌碌不得闲。
16、《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17、家在钱塘江上住。
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
燕子又将春色去。
纱窗一阵黄昏雨。
18、钱塘回头潮何处山河诗必扬,秋中九月看钱塘岸迎风逆拉弓满,击浪腾天雁领航……钱塘一线潮寒雨苍茫压浙北,钱塘两岸窒风塞黑天一道银鞭裂,江底奔出万马白……钱塘回头潮天际奔来万顷雪,摧江逆转溅千云迎堤迸起群山碎,散作人间雨百斤……钱塘潮万云下届成排浪,夹带雷鸣湍裂秋近似九天江上渡,失魂看客尽回头……钱塘回头潮一道坝栏横浙北,奔来万马尽回头铁蹄踏过江流逆,带走群山啸不休……钱塘潮一旭江风来似帚,扫开蔽雾现天宽惊得江底银龙醒,吐浪人前都似山……钱塘江观潮后衣捎卷地钱塘浪,登上西湖烟雨台人问风光谁更胜,指天正要放晴来……诗忆钱塘潮巨浪掀江横雨阔,黑天坠地迸山潮八年之后诗前忆,犹感魂寒身欲逃……钱塘潮晴空雷响望无雷,云彻九天孤雁徊却看东方风起势,云雷江上正奔来……钱塘一线潮奔江浩荡大风开,天泄万云一线来顷刻夹雷吞境过,稍时晴岸雨犹徊……钱塘潮近看钱塘东向海,生风浩荡动云浮潮来本拟展豪气,顿泄惊魂江逆流……钱塘潮人间另有江南水,不枕苏杭烟雨楼卷浪来如山掠海,出龙喷雪尽吞秋……19、释义: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
描写钱塘湖的诗句
![描写钱塘湖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183b16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d.png)
描写钱塘湖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钱塘湖的诗句有哪些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钱塘湖的诗句有哪些一、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二、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一明代王在晋《望江台》译文:空大海特别宽阔,巨浪拍案恍若雷声,钱塘江潮流涌动,仿若于天连成一片。
三、好像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代李靓《忆钱塘江》译文: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四、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
——元代任昱《清江引·钱塘怀古》译文:群山脚下钱塘江水滚滚,绵延远去的江水仿有说不尽的凄凉。
五、明日潮来无定准。
潮来稳。
舟横渡口重城近。
——宋代苏轼《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译文: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
盼望潮水的平稳宁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靠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二.描写钱塘湖的诗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罗隐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贯休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全宋诗-胡仲弓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全宋诗-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生气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全宋诗-李觏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全宋诗-释文珦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观潮 古文
![观潮 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57b2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8.png)
《观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古文,描写了作者在钱塘江畔观赏潮水涨落的情景。
以下是该文的原文: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背面一城烟,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意思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ed4d42ce2f0066f433228c.png)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意思“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而高大。
堤:指钱塘江的大堤。
天堑:堑,壕沟,天堑,天然形成的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涯:边际。
【翻译】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orG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鉴赏】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形容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译文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d1c93da8114431b80dd800.png)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翻译/译文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赏析/鉴赏
这是刘禹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