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飞扬韵味悠长

——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百花园中,诗词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编入我们小语教材的有近五十首,作为精读课文来处理的有33首,低年级每学期一篇,中高年级均是每学期两课,虽然虽然不算多,但这些诗词音韵优美,琅琅上口,情感积极健康,意蕴深刻隽永,为现代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架起了一座金桥。

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古诗词最好教,最不用费心思。这些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提纲,结合一些教辅材料,对作者、时代背景、重点词语和整首古诗的意思都已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即便是稍有疑问,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也能轻松解决问题。这些老师认为,有了学生的“先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就很轻松了。于是解诗、读诗、背诗、抄诗意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古诗的吟咏诵读、诗情画意、丰富意蕴、音乐节奏到哪里去了呢?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呢?先学后教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是这个样子的吗?显然不是!

市教研室出台的“‘先学后教’下小学语文基本课型‘双主体’课堂模式”的意见稿,就是解决这种错误教法的妙药良方。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双主体”课堂模式中如何进行先学后教,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如下几步:

激趣导入——出示目标——初读古诗——品读感悟——拓展延伸——检测完善

鉴于阅读课一二课时的教学例谈中两位老师都对“激趣导入”“出示目标”作了精彩的阐述,古诗词教学中这两个步骤的实施与阅读课有相通之处,我在这里不再赘述,着重就“初读古诗”“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讲讲如何进行先学后教。

一、初读古诗:解诗意而知其蕴

从“通读课文”到“读通课文”,这即使对现代文教学而言都是不可或缺少的“第一步”,由此不难想见“初读古诗,疏通文句”对于古诗教学有多重要了,这是在学生“初遇”古诗之际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一步。窦桂梅老师执教《游园

不值》时大显“风行水上、无隙无痕”之风采,下面我们来看她在课始时是如何引导学生一起“扫通路障、近到园前”的:

师:“值”,按课本中解释是什么意思?(生:相遇)

师:那,“不值”就是——(生:不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生齐说:不遇)

师:雨过天晴,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在“不遇”中又会遇到什么呢?我们先读读诗,看看注释,然后再来聊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节奏读诗)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游园的路上,遇到了什么?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学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其再把这些词读一师:你们用一双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能否结合生活谈谈对它们的了解?

生:“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学生欲落座)师:请先别坐。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前两种是现代风格的门,后两扇则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两扇门)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柴扉?

生: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简朴,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啄,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指绿色,“苔”指苔藓。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中和潮湿的地方,很滑,人站上去很容易跌倒。

师:是啊,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出示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来了,春天好美啊!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用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轻轻地读)“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读得稍快了一些)

师:呵,我们都还没看够呢,你就读完了。(学生已意会,重读此句)

生:我说说“红杏”。我知道红杏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具体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呢?(生: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生:知道了,是初春)

师:叶绍翁禁不住赞叹他所见的这枝杏花了。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来表达。

……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让我们美美地体会春天的美景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师生齐读古诗)

……

古诗词大多“言约而意丰”,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内涵蕴藉。这就决定了在“初读古诗,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往往都是抓住几个重点字眼解释一下意思便止步不前了,教师的水平也只停留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根本没有起到教师“教”的作用。而窦老师则是采用了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方式。这首诗中的“苍苔、柴扉、屐齿”学生在自读时完全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窦老师机警而适时地穿针引线,一扇普通的柴门让学生读出了它的自然、朴素、无雕琢;一片青苔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好美呀!从而让学生眼前浮现一幅爽心明智、引人遐思的园苑春景图。

的确,很多时候,学生的“学”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而教师得法的“教”方显其功力,引导学生由解词而会意,才能自如地达成对诗意的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的魅力在此刻灵动生辉。

二、品读感悟:析妙语而享其韵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则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而古诗词教学则更应注重咬文嚼字,品读感悟,如此方能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读出寥寥数语后丰富的意蕴。

先学后教下的古诗词教学“品读感悟”环节由“提示目标、自主阅读、展示交流”三个步骤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思想。还是以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为例,一起来感受一下先学后教的无穷魅力。

师:这样的一座园子,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些字眼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有同学在划,有同学在批注,师巡视)

在初步感知诗意后,窦老师抓住了一个统领全诗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深入古诗,反复推敲。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思考,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自我感悟,自我琢磨。有了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先学”,才会有下面师生间精彩的交流。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交流的片断:

生:对柴扉的特别情感我认为是“扣”。

师:对,扣的意思是?

生:“扣”就是敲的意思。

师:想起来了,韩愈曾说用“敲”好。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由此开始。】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师:再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