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bff1a9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b.png)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先学后教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我在实
践中深有体会,先学后教不仅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
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先学后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
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
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通过先学,教师能够
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角度,提高教学的
质量和效果。
其次,先学后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教师在教学中
深入理解知识点后,能够更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困惑,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最后,先学后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教师深入理解
知识后,能够更生动地讲解和展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引入案例和实例,使学生更容
易将抽象的知识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先学后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b3b21a958fafab069dc02e9.png)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摘要: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教学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古诗词的文学素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正确把握诗词的感情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改观。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具有奥妙的文化意境。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改正不足,完善教学模式。
如果偏离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就会造成厌学、低效、呆板思维,就会压抑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教学策略与大家共享。
一、语感教学策略的培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代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方法,就是要重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独自朗读、师生肢体动作的共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感知,感悟到古诗词的内涵,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古诗词的意义和感情,加强了语感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行阅读时要注意三点:首先教师先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语调,感受诗意的朗读。
其次,要读熟练材料,懂得大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材料,了解作者,理解特殊字的意思。
再次,加深段落大意的理解与朗读。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之间自行探讨,教师再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加以巩固提高。
二、欣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往往短小精悍,但表达的诗词意境和思想感情却往往是意味无穷,并且可以让人慢慢回味的。
一些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懂的,并且即便是大致了解了诗的意思,要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尽管他们能把古诗背诵下来,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对古诗产生兴趣,所以也就不能获得从古诗中的美的熏陶,也无法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
![二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f5b2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b.png)
二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教案一、第一章:认识生字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故事,认识并掌握生字。
2. 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字,如“人、手、心”等,通过图片和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生字的规律。
二、第二章:词语理解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词语,如“快乐、悲伤、美丽”等,通过例句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教学方法:采用例句和游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三、第三章:句子理解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句子,如“小鸟在树上唱歌”、“太阳从东方升起”等,通过图片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第四章:阅读理解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短文,如《小兔子乖乖》、《狼和小羊》等,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第五章:写作指导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以“我的家人”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家人,并用词语和句子表达出来。
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表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六、第六章:语法基础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教学内容: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语法成分的用法。
3. 教学方法:采用例句讲解和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
七、第七章:口语表达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 教学内容:以日常交流场景为例,让学生练习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渔歌子》教学为例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渔歌子》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12bd03f78a6529647d53f7.png)
《 渔歌子》 的作者 张志和是位著 名的 词人 , 更是位 了不起的画家。 品虽只有 作
短短 的二十七个字 ,却 色泽 鲜 明地描绘
篇一说情感一 齐背诵” 的五步教 学模式 , 更有甚者 , 将古诗词 教学简化 为“ 背诵 、 背
让各学 习小组汇报预 习收获或提 出本组 内不理解 的问题 ,通 过学 生们 的质 疑引
“ 意不在钓 鱼, 那他钓的是什 么呢?” “ 白鹭 自在 飞 , 鱼逍 遥 游 , 身世 鳜 置
外桃 源的张志和更是悠 然 自得 ,斜风 细
雨 还 须 归吗 ? ”
生: 鲜嫩 的鳜 鱼有 时在 清澈 见底 的
水 中尽情嬉 戏玩耍 , 有时在水草 间穿梭 ,
好像在捉迷藏呢 !
生 : 几个 调皮 的 家伙 还 不 时探 出 有
“归’ ‘ 仅仅 是 回 家吗 ?默 读补 充 资
脑袋, 好奇地张望着水外的世界!
生 : 看到粉红 色的桃 花开得 正盛 , 我 阵阵花香随风袭来 , 令人心 旷神 怡。 几片 花瓣看着活泼的鳜 鱼玩得 正欢 ,竟然情
教学这首词 时 , 我通过 听 、 、 、 说 读 写等途
富情感 。
一
在安 闲生 活向往的情感世界 , 润物细 在“
、
设问中导学 。 学中设 问 导
无声” 中融人 了 自己的感受 、 感悟 、 感动 。
二、想象中理解 。 理解 中想象
“ 先学后 教” 先生后师 ” 以学定 教” “ “
是 实践高效课堂 的重 要标准 。苏霍姆林
在中华 民族上下 五千年 的历 史长河
了置身课改大潮之外 的“ 隐居者”不少课 , 堂 依然 固守着 “ 题 目一 解难 字一译 全 释
三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全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9e4a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e.png)
三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全册教案第一章:unit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古诗的字词和句子。
2. 古诗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难点】1. 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
3. 讲解: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4.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进行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字词和句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花》;了解荷花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课文的字词和句子。
2. 荷花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荷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生词和句子。
3. 讲解:教师讲解荷花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师进行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字词和句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子》;了解燕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点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896b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6.png)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点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操。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呢?以下是几个要点。
一、选诗有序小学生的诗词接受水平有限,因此,在选诗时要有序。
一般来说,应该先选择优美易懂的诗词,再逐渐加深难度。
在选诗时,还要注意内容是否适合小学生,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最好选择与小学生年龄段相符的诗词,不要选过于高难度或过于低级的。
二、读诗有感古诗词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审美的享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读诗有感。
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情感,进一步发掘、感受和品味诗词中的美。
在读诗时,可以通过朗诵、吟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引导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分析有据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意义、作者意图等。
可以从语言、韵律、词汇等方面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并通过讲解历史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古诗词的深刻内涵。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分析学生的表现,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古诗词内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练习有用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读懂,还需要掌握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让学生练习押韵、排比、对仗等,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模仿古诗词的风格写出自己的作品。
总之,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有序选诗,读诗有感,分析有据,练习有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诗词之美,提高综合素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a832b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b.png)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实际运用情况以及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还探讨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反馈以及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教学实践。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概念,特点,实际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反馈,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价值,启示,展望。
1. 引言1.1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逐渐提升,他们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终身热爱语文的价值观。
1.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际训练,以达到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强调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4ad9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8.png)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出古诗活动1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导入: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悠久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不仅有不朽的《诗经》《离骚》,还有清新的汉乐府诗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
到了唐宋时代,诗歌已经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他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课件出示)活动2 理解课题,了解写作背景1.板书诗题,引导质疑: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2.理解诗题。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读诗题想象画面。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顺势过渡: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傍晚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其中的意境。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及学习积累来进一步了解诗人,把握王维的诗的特点。
2023年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九篇(实用)
![2023年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九篇(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65df4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b.png)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一先学后教。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应该达到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明确这一点后,我自己认真的将古诗词三首反复朗读几次,从整体上来说,三首诗都是描写的田园风光,然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同中有异。
定好目标以后,我认为教学策略也就清晰了起来。
在课堂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
中国古诗尤其如此。
古诗的教学应以读为主。
先读准读熟,再读深读透。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
而我们老师,则应相机指导,无论是诗歌的朗读方法,还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都是在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读懂读透的讲解只是灌输式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画面。
古诗往往重意境,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当诗人把具体的图画用抽象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进行还原和加工。
枯燥的讲解是最要舍弃的。
特别是这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由于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的生活缺乏了解,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应通过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孩子走入美丽的乡村画卷当中,那么古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比较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有一定规律的。
虽然同是写乡村田园,但各有不同。
《乡村四月》由景到人,《四时田园杂兴》则通篇写人,《渔歌子》以景为主。
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如果说前两首表达的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喜爱。
那么最后一首则是表达的“不须归”的隐逸情怀。
在教学中,可简单点拨,不宜详细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
课前对文本的解读即是如此,效果还得由课堂来检验。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二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
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3fe49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d.png)
(1)走进作者
唐 王维 唐 张继 清 纳兰性德
(2) 写作背景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榆:左窄右宽,“ ”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和“刂”要写紧凑。
畔:田字要扁小,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
七、回归课文,理清脉络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孙 泊 寺 榆畔 愁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词。
教学后记
4. 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五、生字教学,自主读记
孙 泊 寺 榆畔
六、重点易错,指导书写
孙:左窄右宽 泊:“氵”的两点小,一提要长。“白”的横折在转折时要顿笔。
愁:“禾”首撇短平,横稍向上斜,“火”要写紧凑,注意“心”三点的位置。
寺:“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分两笔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
课型
生字教学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孙、泊、愁、寺、榆、畔”字,认识多音字“更”,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先学后教三年级下册1单元教案
![先学后教三年级下册1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441f9fdaef5ef7ba0d3cc6.png)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单元目标:1、会认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词。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自然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古诗三首总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正确书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2分钟)师:同学们,唐代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唐代诗词更是一朵奇葩。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独坐敬亭山》。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板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背景、读准字音)(10分钟)先学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这首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写作背景。
(出示)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后教师:请大家看大屏幕《独坐敬亭山》,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
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先学:2、听录音。
过渡:谁有信心读好,请举手。
后教:3、指名读——生纠错——再指名读。
师板书易错字:庭 tíng 亭tíng 孤gū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古诗)(18分钟)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请看大屏幕。
小学古诗词教学“四步曲”
![小学古诗词教学“四步曲”](https://img.taocdn.com/s3/m/a321042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57.png)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教材中选编了70余首古诗词。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古诗词教学“四步曲”在小学古诗词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知背景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受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述古诗词的内容,将古诗词中的词语内容、作者姓名、朝代告诉学生,便开始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其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千古名句,分别运用了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方式,然后让学生开始充分朗读,课后背诵。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两种弊端:第一,学生对于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不熟悉,无法感受古诗词中的文化底蕴;第二,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学的基础学习阶段属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死记硬背的方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将会成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障碍,会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前,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查阅、网络信息查询等方式,大致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信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共同分享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加以补充,能够为学生的古诗词理解提供助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例如,在《出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王昌龄所生活的时代人们饱受战乱之苦,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在诗词阅读中体会将士之苦、远征之苦,体会人们对于战争胜利的渴望以及对将士的信心。
二、学诗词1.看诗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大多插入了图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诗图了解古诗词的时代特色、事情场景、诗人形象。
开展高中古诗词深度教学方法浅谈
![开展高中古诗词深度教学方法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2163e70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2.png)
开展高中古诗词深度教学方法浅谈作者:吕丽丽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6期为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比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诗词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推进,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深度教学。
那么古诗词的深度教学该如何开展呢?本文将对文本资源处理和教学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文本资源的处理上,我们可以将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既有点的深入,又有面的连结。
从提升思维品質来说,既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兼顾发展其思维的综合性。
单篇教学要推动学生学一篇通一类,让他们获得古诗词的“学科本质的知识”。
比如,教学《登高》一诗时老师可以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登临诗的创作传统,理解登临诗的思想倾向。
当然,一首诗所涉及的学科深层知识是丰富的,像《登高》,它还是鉴赏古诗词意境的好范本……这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
开展单篇诗词的深度教学,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一望而知”的表面去深挖其“一无所知”的深层意蕴。
比如,鉴赏古诗词,咬文嚼字,细细品味作者精心敲定的字词所隐藏的丰富意蕴是很必要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什么一定是“穿”而不能是“刺”?“拍”不能换“冲”么?“卷”不能是“翻”么?……其实,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所说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通过字斟句酌,学生方能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用心,语言的敏感“味蕾”得到刺激,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适时地组织群文阅读教学。
孙绍振先生曾说:“我们课堂上玩了许多轰轰烈烈的花样,还是读不懂经典……进入不了文本的隐形的深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习惯于孤立地读经典,不能在历史语境中把众多的经典文本加以比较。
”由此可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深度教学中的重要性。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选文方式有很多,或者选取不同作者类型相近的作品进行鉴赏,比如选取李清照的《声声慢》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比较两词中的“愁”,“愁”的意味不同显出主人风格的不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先学后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先学后教】](https://img.taocdn.com/s3/m/9cd1305c76c66137ee061970.png)
11.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背诵默写本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中的《己亥杂诗》。
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
请大家先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她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背诵默写本诗。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读古诗生字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读通古诗,读准诗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读通古诗,读准诗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一)课件出示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指名读(三)齐读师:同学们读的很好,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场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古诗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翻译。
(二)学生练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教师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要求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2、译讲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指名学生译讲。
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九州:中国风雷,本指风神、雷神,这里比喻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喑:哑究:终究,毕竟。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可哀:可悲意思: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3、译讲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指名学生译讲,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先学后教四环节”《秋天》说课稿
![“先学后教四环节”《秋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5b566d42cc58bd63186bde8.png)
“先学后教四环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秋天》说课稿下面,我就以《秋天》一课来说说自己是如何落实这一模式的。
我将分三大部分向大家进行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属于“自然美景”单元,《秋天》被安排在《春》、《济南的冬天》、《风雨》之后,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欣赏这些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仅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尽收笔下。
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这一特征,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2、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会品味本诗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诗文应要求学生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语感”。
由于本诗是一首写景现代诗,具有语言流畅,意境优美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7137e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d.png)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下面介绍几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 先导式教学法在开始学习具体的古诗词作品之前,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先导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欣赏一首古代名画、听一段古代音乐或者观看一部与古代有关的电影,让学生对古代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古诗词学习打下基础。
2. 先读后解法让学生首先通读整首古诗词,了解整体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然后,逐句解读句子的字义、句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再整理出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对比分析法选取几首主题相似或者表现手法相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选取几首描写月亮的古诗词,让学生对比分析它们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从而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4. 创作赏析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一首与古诗词主题相关的短诗,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技巧。
先给学生展示几幅图片或者播放一段音乐,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来写一首与之相关的短诗。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几首古诗词,让他们对比自己的创作和古诗词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 综合活动法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配乐创作比赛、古诗词情景演绎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欣赏和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34f0625453610661ed9f47c.png)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教学的每一部分都尽量让学生尝试在前。
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
注意引导学生参照书上注释,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导,学生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
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尝试朗诵,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这说明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越俎代庖,实在是不必要的。
比如在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在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诗句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
通过运用多媒体减小古诗理解难度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使得学生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利用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
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配合诵读诗句。
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时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此外多媒体还具有立体性强的特点。
除了图片和文字之外配合事先准备好的课文示范朗读能给学生一种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之感。
与此同时教师再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这样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总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古诗教学增辉添彩。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要性和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要性和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56b7433680203d8cf2f2442.png)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要性和策略作者:万映红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古诗词隶属于文言文的范畴,是与现代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概念。
部分小学生不懂如何欣赏古诗词之美,古诗词变成一个“老大难”式的教学模块。
本文从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必要性出发,重点探讨了三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要性;策略古诗词隶属于文言文的范畴,是与现代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概念。
两者的分水岭主要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这使古诗词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1949年以后,我国又陆续开展了几次文字改革,最终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古诗词的呈现形式进一步弱化。
时至今日,古诗词已经正式成为阳春白雪的代名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想要真正体会古诗词的意蕴和美感,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性的专业化训练才能实现。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古诗词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存在。
而毫不夸张的说,对于相当部分小学生而言,古诗词之美已经越来越难以被他们欣赏,古诗词已经变成一个“老大难”式的教学模块。
这就使得笔者思考以下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教好古诗词?一、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往往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文学是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近些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这个话题被频繁提及,而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小学阶段属于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诗词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二)古诗词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精炼表达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普通话推广等,古诗词音韵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上古诗词中的一些具体场景的消失,如送别等,使得我们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有所下降。
但人性没有变化。
尽管时过境迁,古诗词中的一些具体的情感表达、场景描述等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因此依然能为我们所用。
浅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ff5d4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2.png)
V ol .43N o.5M ay 2022第43卷第5期202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理念是近几十年,全国教育研究者面对课程改革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新探索遥一线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应用这一理念进行本土化处理袁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1]遥在古诗词学习中袁通过对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理念的运用既可以调整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袁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袁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也不同袁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袁若能结合学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进行构思袁并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袁势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受到质疑袁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以学生为本尧野以学定教冶的革命遥笔者尝试以义务教育阶段中杜甫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曳和高中阶段中苏轼叶定风波渊莫听穿林打叶声冤曳为例袁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运用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理念解决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遥一尧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涵义既然提到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理念袁那我们就离不开先理解野学冶和野教冶两字的意义袁在理解本义后更好的理解教学理念遥渊一冤野学冶和野教冶的缘起野学冶和野教冶两字同源袁所以野学冶的读音除野xu 佴冶以外袁还有野xi 伽o 冶的读音袁写作野敩冶袁是野教冶的本字遥野教冶在叶说文解字曳中是野上所施袁下所效也冶[2]遥其本义是指野教育或教导冶遥许慎认为袁野教冶的含义由它的左右部分构成遥拆开来看袁左边的野孝冶袁是指野照某种样子学着做冶曰右边的野攴冶袁是指野约束或拿小木棍敲击冶的意思[3]遥左边是模仿着学习袁右边是施以管束袁合起来就是野上施下效冶之意遥因此袁野教冶除了野教冶的涵义袁还有野学冶的涵义袁组合在一起才构成野教冶完整的意义遥所以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将野教冶和野学冶有机的联结在一起遥渊二冤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定义野先学后教冶可以分开理解袁首先野先学冶不是指学生没有目的地随意地进行学习活动袁而是在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后袁学生带着问题在有限时间内主动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袁形成初步的知识基础遥然后再进行测试袁检查学习的程度遥测试包括院谈话尧填写任务清单尧课堂展示等遥其次野后教冶袁也不是教师任意地教袁而是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袁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尧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式的学习[4]遥野以学定教冶顾名思义就是指抓住学生为主体的特性袁教师转换旧的授课观念袁从而完成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单方向的输出向学生主动构建的转收稿日期院2022-02-15作者简介院王仲宁渊1997-冤袁女渊蒙古族冤袁内蒙古赤峰人袁赤峰学院文学院袁研究方向院学科教学渊语文冤曰韩丽霞渊1978-冤袁女渊满族冤袁内蒙古通辽人袁文学博士袁赤峰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袁硕士生导师袁研究方向院中国古代文学与八旗文学文化研究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遥浅析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王仲宁袁韩丽霞渊赤峰学院文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摘要院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尧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遥古诗词教学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袁无论是在选篇数量还是教学重点都占有重要地位遥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遥为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遇到的困难袁本文尝试通过剖析教学的重难点袁将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袁旨在语文古诗词课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遥关键词院中学语文曰先学后教曰以学定教曰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院G 623.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5-0115-04115--变遥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尧情绪状态尧课前预习程度尧对事物情感的认知水平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袁删减多余的步骤袁选择合适的尧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遥陶行知先生曾说院野教什么和怎么教袁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遥他们都包含耶人爷的问题袁人不同袁则教的东西尧教的方法尧教的分量尧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遥冶[5]因此袁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关键处在于能够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遥使用排除法进行筛选遥比如说院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袁教师可以略讲曰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小组交流能学会的知识点袁教师可以精讲曰超出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知识点袁教师可以暂时不讲遥学生不会的部分要让学生独立解决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袁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遥先让会的学生先讲遥如果学生讲对了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曰如果学生讲错了袁教师要及时更正曰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袁教师要及时补充遥这样袁才能把教师从繁琐复杂的讲解中野解救冶出来袁让学生走到中心位袁在野发现要质疑要谈论要反思要交流冶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遥渊三冤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教学流程将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课堂中袁其教学流程大致可以分为课前尧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遥从学习时间来看袁课堂上每节课的时长在40分钟左右袁一般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袁所以学生有时不能最优化利用时间进行古诗词的学习遥而野先学冶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袁客观上形成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两个部分袁使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遥所以在课前阶段袁要求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袁学生尽量独立完成预习并且提出问题遥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袁并进行备课遥在课中阶段袁教师要把握住野有所为尧有所不为冶这一理念袁创设情境袁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袁让学生野有所为冶袁在野做冶中学遥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遥首先要学会自学袁形式不固定袁方法不固定袁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都不同袁所以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第一感觉都是陌生的袁所以教师此时要野有所为冶袁引导学生野浸入冶到学习中袁让他们体会知识不断的建构过程遥所以在课中袁教师辅助解答学生的疑问尧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遥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后阶段袁教师解答学生仍存有的疑问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复盘尧学生在与教师讨论后完成课后自主检测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袁笔者将结合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教学理念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尧会提出质疑袁并能够对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遥二尧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袁从学会如何选取古诗词中典型的景物尧意象和具体的活动开始袁再到学会写古诗词遥教师应在课前出示学习任务袁将学生的审美作为教学重点袁并借助相关教学内容和设计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爱好袁推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遥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袁教师多数会把侧重点放到鉴赏能力与鉴赏意识上袁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袁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袁教学效果出现偏差遥渊一冤重抒情尧轻叙事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袁教师应根据古诗词之间的不同点袁选择合理的学习重点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遥杜甫的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曳袁诗不长且对初中生而言相对容易找到主旨句遥但是本诗所言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袁所以教师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模拟情境进行教学遥同时这首诗的教学重点除了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袁还包括分析叙事的部分袁作者所叙之事有野茅草乱飞尧顽童抢茅尧倚杖叹息尧生活环境恶劣渊孩子受冻尧屋顶漏水冤冶等遥在本诗教学过程中袁教师容易将重心放在作者情感上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袁忽略诗词本身还具有叙事性的特点袁使古诗词教学变成散文类文本教学遥渊二冤重诵读尧轻应用不可否认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院诵其声袁观其苗袁品其实袁悟其情[6]遥亦即在诵读中袁由言及文袁由文及人袁批文入情袁沿波讨源遥但是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袁使用诵读这一方法是不计其数的袁学生有时又不能很好地把握诵读的重点袁在教学写作能力中的表达和创新上有些缺失遥那么袁为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符合学生心理的认知基础上袁减少以上的偏差遥在实际教学中应时刻把握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理念遥在课前的预习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袁分组完成学习任务袁让学生代表以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学成果遥在课后拓展中要求袁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将诗词改写成一则小故事遥最后的单元写作训练也是野学写故事冶袁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写作的训练遥渊三冤重细节尧轻整体116 --学生对诗词理解有困难袁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具体的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和应用能力遥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尧积累文言字词遥比如教师往往将杜甫的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曳作为传统的文言文来教袁而忽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遥探究其原因袁是由于现在科技迅速发展尧生活观念的改变尧社会体系的变化等客观因素都促使学生在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上发生了观念性变化遥部分学生不重视古诗词在人格发展领域中的价值遥品格修养尧道德素养及文化涵养等内容都是一个完善的人格所具备的遥校风尧班风尧学风的影响这些都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间接地影响因素遥而古诗词的学习是直接因素之一袁所以教师要重视古诗词在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作用袁合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遥三尧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应用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模式的课堂上袁学生具有选择权袁决定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遥应用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袁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袁分别是野先学冶野后教冶和野以学定教冶遥渊一冤野先学冶教师一般可以通过课前的活动检测学生学习程度袁从而进行教学上的调整遥教师要在学生的野先学冶之前袁明确地说明方法尧目标尧要求遥可以通过合理布置课前任务清单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遥设置课前任务清单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遥一方面是回忆旧的知识袁包括是新课中会应用到已掌握的技能曰另一方面是联结新的知识袁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展开学习新的知识尧新的学习模式遥由于古诗词本身在表达方式和展现形式上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差距袁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难以理解一些具有深层含义尧特殊情感的诗句袁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选择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的理念进行教学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重难点袁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古诗词学习任务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袁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素养袁学会提出新问题袁在问题中不断成长遥在野先学冶的过程中袁教师要注意到每位同学袁对理解速度快的学生进行表扬曰对领悟错的学生给予小提示袁也要适度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曰对还没有方向的同学给予耐心袁如果时间有限袁也可以给些提示遥检测的方法可以是单独问尧可以是老师质疑尧也可以是通过讨论等形式遥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真正不会的尧理解错的问题显现出来遥学生要学会筛选合适的资料遥古代诗歌本身反映的世界距离学生已是久远袁文本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袁学生凭借自身经验无法准确解读遥教学中适当的野加法冶是必要的袁通过植入课外资源帮助学生弥补学生在知识积累尧生活经验和情感维度等方面的不足袁从而建构知识体系袁提升学习能力袁促进学生发展遥渊二冤野后教冶教师在讲授之前要对教授内容和讲授方式进行选择遥在教授内容上袁学生本来就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袁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小组交流能学会的知识尧超过学生可实现的最高的学习能力方面的知识袁教师可以暂时不讲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本时袁先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袁可以小组之间讨论袁如果还是无法解决再由教师进行指导遥在讲授方式上袁先让会的学生先讲遥如果学生讲对了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曰如果学生讲错了袁教师要及时更正曰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袁教师要及时补充遥最后袁教师要落实教学成果袁学生要展示学习收获遥一般学习成果有两种形式遥一是口语型遥野课后三分钟冶袁在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主题进行展示遥展示的形式不受限制袁可以是演讲的形式袁也可以是唱歌尧舞蹈等遥二是书写型袁如给文本画思维导图尧制作课件尧写一份报告尧古诗词改写为现代诗歌等遥在叶定风波渊莫听穿林打叶声冤曳的教学中袁课后阶段的创新性写作是以野诗史数千言袁秋天一鹄先生骨曰草堂三五里袁春水群鸥野老心遥冶为例袁给苏轼写一副楹联遥渊三冤野以学定教冶在课堂教学之前袁先筛选问题袁然后进行归类合并袁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袁放到教学环节中遥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袁学生对其缺乏兴趣袁原因往往是学生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袁一般是围绕着考试范围进行教学袁而不是从学生的兴趣点或是疑问点出发进行教学遥在讲授苏轼的叶定风波渊莫听穿林打叶声冤曳时袁教师在课前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野归去冶这一词都有不同的理解袁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要要要作者在117--此时此刻是在想回到哪里呢钥遥野归冶在叶说文解字曳中是院女嫁也[7]遥本义是女子出嫁袁后引申返回袁回到原处的意思遥所以他是真的主动想隐居山林吗钥苏轼的野归冶不同于陶潜的隐居躬耕袁他羡慕但又不甘袁终其一生都并未有过真正的归隐遥诗人所归之处袁不是指家乡眉州袁所追求的也并非是身体上的野归冶袁而是心灵的野归冶遥这种野归冶是在被贬后找寻自己尧找寻一处可以使心灵得以安放的精神世界遥在课后袁联系生活袁创设情境遥古诗词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袁让学生谈谈是否有淋雨的经历袁通过创设情境袁激发学生思考遥也可以提问袁下雨时都观察到了哪些事物钥还读过苏轼哪些关于雨的作品袁诗词之间的意象和情感有什么不同钥假如刚好在这场野风雨冶中你遇到了苏轼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钥表达形式不限遥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冶[8]遥古诗词有其独特的内在艺术魅力袁只有让学生爱上古诗词袁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遥四尧结语古诗词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袁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又极具魅力的一个部分遥学习古诗词不仅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袁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尧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遥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只是教授和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方法遥在古诗词教学中袁教师要时刻根据学情和不同文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遥中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是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袁所以教师尧教育工作者从选择古诗词文本尧课程设计等方面都要根据学情尝试新的理念袁使之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彭文婧.野先学后教袁以学定教冶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要要要以吉安市华忆高中为例[D ].南昌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也2页许慎撰,徐铉校定,愚若注音.说文解字(注音版)[M ].北京:中华书局,2015.64.也3页许慎撰,徐铉校定,愚若注音.说文解字(注音版)[M ].北京:中华书局,2015.65.也4页周彬.课堂方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7-58.也5页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也6页周江华.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新课程(小学),2010(02):37.也7页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4.也8页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56.渊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冤A bs t ract :St udent s 'st udy of anci ent poet r y i s conduci ve t o car r y f or w ar d Chi na's excel l ent t r adi t i onal cul -t ur e,es t abl i s h nat i onal pr i de and nat i onal s el f -conf i dence,and enhance nat i onal cul t ur al i dent i t y,nat i onal cohes i on and cr eat i vi t y.Fr om t he st age of com pul s or y educat i on t o t he s t age of s eni or hi gh s chool ,t he t eachi ng of anci ent poet r y pl ays an i m por t ant r ol e i n bot h t he num ber of s el ect ed ar t i cl es and t he f ocus of t eachi ng.H owever ,t her e wi l l be s om e devi at i ons i n t he act ual t eachi ng pr oces s of anci ent poet r y.I n or der t o bet t er s ol ve t he di f f i cul t i es encount er ed by s t udent s i n l ear ni ng anci ent poet r y,t hi s paper at t em pt s t o appl y t he concept of "l ear ni ng bef or e t eachi ng and t eachi ng bas ed on l ear ni ng"t o pr act i cal t eachi ng by anal yz i ng t he key and di f f i cul t poi nt s of t eachi ng,i n or der t o i m pr ove s t udent s 'r eadi ng l i t er acy i n t he cour s e of Chi nes e anci ent poet r y.K eyw ords 院Chi nes e i n M i ddl e School 曰Lear ni ng bef or e Teachi ng 曰Lear ni ng t o Teach 曰C as e D es i gnA bri ef A nal ys i s of t he A ppl i cat i on of t he I dea of "L earni ng Fi rs t ,T eachi ng L at er,L earni ng f or T eachi ng"i n t he T eachi ng of A nci entC hi nese Poet ry i n M i ddl e School sW A N G Zhong-ni ng 袁H A N Li -xi a(School of A r t s,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袁C hi f eng 024000袁C hi na)1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飞扬韵味悠长——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百花园中,诗词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
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
编入我们小语教材的有近五十首,作为精读课文来处理的有33首,低年级每学期一篇,中高年级均是每学期两课,虽然虽然不算多,但这些诗词音韵优美,琅琅上口,情感积极健康,意蕴深刻隽永,为现代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架起了一座金桥。
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古诗词最好教,最不用费心思。
这些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提纲,结合一些教辅材料,对作者、时代背景、重点词语和整首古诗的意思都已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
即便是稍有疑问,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也能轻松解决问题。
这些老师认为,有了学生的“先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就很轻松了。
于是解诗、读诗、背诗、抄诗意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古诗的吟咏诵读、诗情画意、丰富意蕴、音乐节奏到哪里去了呢?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呢?先学后教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是这个样子的吗?显然不是!市教研室出台的“‘先学后教’下小学语文基本课型‘双主体’课堂模式”的意见稿,就是解决这种错误教法的妙药良方。
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双主体”课堂模式中如何进行先学后教,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如下几步:激趣导入——出示目标——初读古诗——品读感悟——拓展延伸——检测完善鉴于阅读课一二课时的教学例谈中两位老师都对“激趣导入”“出示目标”作了精彩的阐述,古诗词教学中这两个步骤的实施与阅读课有相通之处,我在这里不再赘述,着重就“初读古诗”“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讲讲如何进行先学后教。
一、初读古诗:解诗意而知其蕴从“通读课文”到“读通课文”,这即使对现代文教学而言都是不可或缺少的“第一步”,由此不难想见“初读古诗,疏通文句”对于古诗教学有多重要了,这是在学生“初遇”古诗之际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一步。
窦桂梅老师执教《游园不值》时大显“风行水上、无隙无痕”之风采,下面我们来看她在课始时是如何引导学生一起“扫通路障、近到园前”的:师:“值”,按课本中解释是什么意思?(生:相遇)师:那,“不值”就是——(生:不相遇)师: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生齐说:不遇)师:雨过天晴,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
在“不遇”中又会遇到什么呢?我们先读读诗,看看注释,然后再来聊聊。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节奏读诗)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游园的路上,遇到了什么?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
(学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其再把这些词读一师:你们用一双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能否结合生活谈谈对它们的了解?生:“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
(学生欲落座)师:请先别坐。
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前两种是现代风格的门,后两扇则是柴门。
该生判断是后两扇门)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柴扉?生:简陋。
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简朴,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啄,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读。
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指绿色,“苔”指苔藓。
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中和潮湿的地方,很滑,人站上去很容易跌倒。
师:是啊,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出示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给你什么感觉?生:我觉得春天来了,春天好美啊!师:那就请你读一读,用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轻轻地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苍苔”读得稍快了一些)师:呵,我们都还没看够呢,你就读完了。
(学生已意会,重读此句)生:我说说“红杏”。
我知道红杏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具体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呢?(生:清明节)师:清明节都晚了。
(生:知道了,是初春)师:叶绍翁禁不住赞叹他所见的这枝杏花了。
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却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春意盎然!师:好啊,你用成语来表达。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
让我们美美地体会春天的美景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师生齐读古诗)……古诗词大多“言约而意丰”,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内涵蕴藉。
这就决定了在“初读古诗,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
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往往都是抓住几个重点字眼解释一下意思便止步不前了,教师的水平也只停留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根本没有起到教师“教”的作用。
而窦老师则是采用了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方式。
这首诗中的“苍苔、柴扉、屐齿”学生在自读时完全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窦老师机警而适时地穿针引线,一扇普通的柴门让学生读出了它的自然、朴素、无雕琢;一片青苔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好美呀!从而让学生眼前浮现一幅爽心明智、引人遐思的园苑春景图。
的确,很多时候,学生的“学”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而教师得法的“教”方显其功力,引导学生由解词而会意,才能自如地达成对诗意的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
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的魅力在此刻灵动生辉。
二、品读感悟:析妙语而享其韵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则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而古诗词教学则更应注重咬文嚼字,品读感悟,如此方能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读出寥寥数语后丰富的意蕴。
先学后教下的古诗词教学“品读感悟”环节由“提示目标、自主阅读、展示交流”三个步骤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思想。
还是以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为例,一起来感受一下先学后教的无穷魅力。
师:这样的一座园子,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些字眼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有同学在划,有同学在批注,师巡视)在初步感知诗意后,窦老师抓住了一个统领全诗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深入古诗,反复推敲。
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思考,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自我感悟,自我琢磨。
有了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先学”,才会有下面师生间精彩的交流。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交流的片断:生:对柴扉的特别情感我认为是“扣”。
师:对,扣的意思是?生:“扣”就是敲的意思。
师:想起来了,韩愈曾说用“敲”好。
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由此开始。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师:再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
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
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
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生:小心翼翼。
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
把手举起来。
(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评:动作演示,体会用词之精准。
】师叫起一个女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生:很久。
师:同学们一起帮她扣门。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
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评:入境体验,读出古诗之韵味。
】师: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生:尊重师:对春天的生:喜爱生:怜惜师:“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
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生:怜【评:深究词义,品出诗人之情感。
】不得不佩服窦老师顺学而导、步步深入的功力。
很多老师认为“展示交流”的时候,只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什么都可以,这时是学生唱主角,其实不然。
学生的交流需要教师明确的导向。
这个片断中,“扣”字的妙处或许课文上也有注释,或许课外书上也有赏评,但学生对此却最多只能浅表理解而无法深层内化。
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扣”字之妙,让其在潜心涵咏中“直觉天成铸语感”。
这样的教学场景,也叫人不由得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名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文本是一个整体,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感悟,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进行分析。
我感觉对古诗教学而言,抓“关键词”非常重要,因为,文章中有大量的非关键词对于理解文本,是有干扰的。
如果不抓关键词,就这么一念,每个词都非常重要,结果每个词都不重要。
像窦老师这样抓一字而深入钻研,才能尽享古诗之韵味。
三、拓展延伸:得其法而巧运用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一节课堂上只学一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孤立地讲一首诗,你是断然品味不出它的妙处的。
只有在学了“这一首”的基础上,扩充阅读容量,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广度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一位老师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这样拓展延伸:师: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谁能够给大家朗读或背诵一两首?(《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师: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是不够的,怎么领悟诗的神韵,我们要学会(板:比较阅读)你们看,同是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你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生:《黄》是李白送孟浩然,《赠》是汪伦送李白。
师:同是送别诗,可以是我送朋友,也可以是朋友送我。
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第一首是“唯见长江天际流”,借长江滚滚之水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情义;而《赠》里面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借桃花潭水非常深来说明汪伦对李白的情意深。
生: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高潮都是在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写的都是周围的景物,可是李白却没有心思欣赏,他认为他的朋友比这些景物更重要。
生:我认为《赠》是用歌声送,《黄》是目送。
师:不管是目送还是用歌送,都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哭哭啼啼的送别场面不一样,从这里,你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个怎样的人?生:开朗的人。
洒脱的人。
豪放的人。
师:但是这两首诗的情感还是有一点区别的,谁来说说?生:《黄》最后两句比较低沉,《赠》最后两句比较高昂。
师:不错,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这两首诗。
(生读)比较阅读可以跟同一作者的诗比,还可以跟不同作者的诗比。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略)以上的片断中,教师拓展的都是同一主题的诗,有同一作者的,也有不同作者的。
仔细体会,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具有导向作用,是对品读“送别诗”的深层次认识。
通过感受这组送别诗的异同,找出它们的联系,放在一起加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这样的联系会引导学生将对古诗单纯的学习上升到探索学习的层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