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胡伯仲[摘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
意识流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
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
他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一、在风格上的特征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
王蒙现象研究
王蒙现象研究
主讲教师
王启凡
王蒙现象研究
一、王蒙简介
二、“王蒙现象” 的认定
三、“王蒙现象” 的精神内核
四、“王蒙现象” 的同构现象
五、“王蒙现象” 的文化价值
六、“王蒙现象” 的文化基因
一、 王蒙简介
王蒙是“五七”受难者,打倒“四人帮” 后复出文坛,回到北京。复出后的小说风格迥 异,充满深沉的思辨,以意识流、黑色幽默影 响了文坛。
八十年代中后期
吴炫在《作为文化现象的王蒙》(《当代作 家评论》88.6)一文中,认定王蒙是一个现象; 半岛于《知人论世,知音论魂》一文中
(《当代作家评论》89.2),正式提出“王蒙现象”
这一概念——“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漫卷一股迅猛 的王旋风,评论界纷纷褒贬、抑扬,探讨风靡广大 读者群众的王蒙现象” ; 曾镇南、何西来、半岛、陈文操也纷纷评价,
这就是报应,《布礼》中老魏对钟亦诚的忏悔: “现在呢,报应了。我们自己也被宣布为走资派、黑 帮,成了地、富、反、坏、右的代理人,正像当年你 成为将介石的代理人一样”。 “你不得不承认历史是循环的!整人的人,极力 标榜极左,批判极右的人,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驰他也 被贯之以极右的名称而打倒了。这真是一种讽刺,更 是一种报应!” 报应之道连环相袭,而历史和现实就在这报应中 循环往复地联系起来,使得小说主人公们在对外界的 困惑中转向内心,转向直觉,去寻找一份慰藉——使 那些挨过整的落难者看到自己同样地落难寻求一丝心 灵的安慰——以历史的循环回答命运的无常。
王蒙承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小说中大力 宣扬“忠诚仁爱、宽容恕道”的精神,在粉碎“四人 帮”后信仰危机的情况下,对捍卫旗帜起了一定的作 用。 王蒙小说中理性永远胜于感性。他们不仅接受了 阶级斗争的洗礼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他们身上流淌 着近代以来的几代精英的鲜血,活跃着几千年来历代 志士仁人的文化精神基因——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 任。同时,“四海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意识也深植 于他们的血液中,所以,他们将党组织与党员,领导 与下级关系看成传统的母子关系。即便是“母亲打错 了儿子,儿子受了委屈也是应该的,犯了错的母亲毕 竟是母亲啊!哪有母亲不打儿子的?”尽管痛惜青春 的流逝,但更为珍惜母亲对儿子的认错,珍惜母子和 解后的自由人的地位。表明了依然故往的少共之心、
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
作者: 陆贵山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主题词: 小说创作;王蒙小说;“意识流”;创新精神;创作成就;文艺创作;手法;繁荣发展;聚光点;大读者
摘要: <正>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
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
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
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
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
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
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
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开题报告
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学者,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论文以王蒙小说为核心,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话语流变及其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关系,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性问题,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创新发展、研究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和问题意识目前,国内外对王蒙小说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对于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的深入剖析还比较匮乏。
同时,虽然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属性等等。
因此,本论文将对王蒙小说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部分: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
通过王蒙小说的代表作品,分析其中的话语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探究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形态的关系。
第三部分: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趋势和特点。
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时期文学话语的发展变化并探讨其中的趋势和特点。
第四部分: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启示。
通过对前两部分的分析,探讨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启示和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论文的预期结果是通过对王蒙小说中的话语流变及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性问题,并试图寻找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本文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王蒙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流变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路。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题目: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所属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班级:文秘1102班姓名:徐飞燕学号:31110030252014 年 6 月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
从对意识流手法的争论到挖掘这些作品的艺术真实性,从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到作家创作观念的深入挖掘,无不显现出其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研究早期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意识流手法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
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中提出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是各种艺术因素的复杂的集合体,是各种艺术成分的融铸和凝聚。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认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同时又重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
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
不过早期人们对于王蒙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和试验的争论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大多数评论者对王蒙的意识流手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一个突破,是新时期文学走向开放自由的先声。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蓝田玉虽然承认王蒙在标新立异方面的成绩,但是也认为其作品立意难懂,读来如湖中击水捞月。
新世纪以来,评论者继续探讨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但是比以前更为深刻和深入,既有对意识流方法本身的研究,也有从王蒙的思想观念出发挖掘意识流手法的成因。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王蒙意识流小说
新时期以来作品:
长篇:《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
爱的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 《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作品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 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 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 《王蒙话说红楼梦》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1、原发性联想 2、梦境 3、内心独白 4、弥漫的情绪
5、打破时空秩序
1.原发性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在父与子与孙之
间,在山村二郎神担过的巨石与十七层的部 长楼之间,在海云的在天之灵与拴福大嫂新 灵的姿碗之间,在李谷一的‘洁白的羽毛’ 和民国十八年的咸菜汤之间,在肮脏、混乱 而又辛苦经营的交通食堂和外商承印的飞行 时刻表之间,在秋文的目光、冬冬的执拗, 一九四九年的腰鼓、一九七六年的游行,在 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老张头和张副 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系,有一座充满光 荣和陷阱的桥。这桥是存在的,这桥是生死 攸关的。见证便是他的心,便是张思远自己。 要使这桥坚固而又畅通无阻。他渴望着一次 又一次地与海云,与秋文和冬冬,与拴福一 家的相会。他期待明天,也眺望无穷”。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 作有安德列· 别雷的《彼 得堡》、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伍 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
王 蒙 的 意 识 流 小 说 创 作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 《布礼》 1979年2—8月 《夜的眼》 1979年9月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蝴蝶》 1980年2—3月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论王蒙小说在新时期艺术探索的意义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OURNAL O F QINGHAI J UNIOR TEACHERS’COLLEGE(Education S cience)2006年第(3-4)期No(3-4).2006一、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
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
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
作为政治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
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内心如何痛苦和失望,却仍虔诚不已:“很有可能我们的爱中包含着痴呆,我们的忠诚也有麻木,我们的信任过于天真,我们的追求不切实际,我们的热情带有虚惘,我们的崇敬埋下了被愚弃的种子,然而我们还有信任、忠诚、爱戴和热情”。
(《布礼》)即便面对整他的人的赔礼,钟亦真诚地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责任。
我们相信这艰难的二十年后迫不急待的表白,纵然粉身碎骨也在之如怡。
完全符合儒家忠恕之道,苦中作乐,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人总是力求理性地把握生活规律,既使面对偶然性的事件亦如此。
理智地模仿祖宗、模仿前人是我们固有的传统,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走着这条路。
因为作为个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意志、目的,但作为艺术家,“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体化的人,所以有时候艺术家必须舍弃个人的幸福和一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去表达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王蒙小说则表达了这种投影。
他的苦中作乐与忠恕之道因果相依,酸涩沉重地包含着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无疑带有一种悲剧意识。
不啻把痛苦作为以毒攻毒的药物,以使我们习惯于生活强加给我们的压力和更大苦痛。
所以扶这种跌倒了爬起来向后看的人起来,手也真酸、心也真酸。
尽管如此,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小说主人公们的气派———最终默从命运的悲壮精神。
王蒙小说研究资料综述
A Survey of Studies on Wang Meng's Novels
作者: 杨晓娜[1] 孙素梅[2]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2]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300401出版物刊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王蒙 小说 研究 述评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而且因其创作时间持续之长、作品之丰、创作手法之新,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关王蒙的研究长盛不衰,卷帙浩繁。
同时,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王蒙小说写作一直没有间断,之前的王蒙小说研究综述已经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全貌。
因而,对王蒙的小说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查阅了多方面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者对王蒙小说的论述,试图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评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八章 新启蒙时代的小说创作
4
三、延伸思考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它打破传统小说 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 的逻辑联系而形成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 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 识活动,通过自由联系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 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 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 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紧密的逻辑 联系。
6
二、代表作及其导读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节选) 张贤亮 二 邢老汉解放前扛了十几年长工,一直没有能力 娶个女人。解放后,他分得了几亩河滩地。那一年 他才二十多岁,凭他下的苦力和在农业生产上的技 能,那几亩河滩地居然也长出了丰盛的庄稼。那时 ,他对未来真是满怀信心,而日子也的确一年比一 年好起来。到了四十岁那年,别人给他说了个女人 。当然,也没有好的姑娘愿意跟一个四十岁的半大 老汉。
5
第二节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一、基本知识 张贤亮(1936— ),江苏盱眙县人,1957 年 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 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 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 年 9 月获平反。 1980 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 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 职。
第十八章 新启蒙时代的小说创作
“新时期”又被人们称之为新启蒙时代,这一 时期虽然涌现了一大批有为的作家,但作为这一 时期的重要作家,王蒙与张贤亮的小说无疑具有 积极的先锋意义。在 1979—1980 年间,王蒙接 连以意识流的手法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探 索小说,如《风筝飘带》、《蝴蝶》、《布礼》 、《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等,使 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些小说,有 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有对现实的理性探索,有对 传统思维的大胆突破,有对外来表现技巧的借鉴 创新,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王蒙小说艺术新探索
我们对以上2个例子来进行分析,便看到以下几点: 1、“以问句代陈述”这种方法,并非是王蒙的独创。但王蒙不同于他人的是,他使用这种方法的频率高,很密切,形式以一种问句式文句联线铺垫密集成块的独异而醒目的现象。 2、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起到的是一种“具体描写作用”。 3、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却使作品呈现出来一种“高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光辉”。
从句式的选择来说:王蒙酷爱以问句代陈述 作家在运用语言时,往往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而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在本来可以使用陈述句的地方,但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却改用问句。在王蒙作品中,这种方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王蒙所有篇章中,大多数的篇章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二、在具体篇章中,这种方法使用得很多,很密集。使用频率甚高。例如在一篇题为《海》的小品之中,全文共二十四句话,而这种问句的句子竟占了十七句。
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
从王蒙的创作谈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期。
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涌现出来。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一些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题材领域被打破了。
一些新的文学体裁、新的表现方法出现了。
一个时代的小说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对小说艺术本质和艺术特点的认识。
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艺术追求的变动,读者和批评家对小说的审美需求的变动,都必然表现为小说观念的变异。
因此,研究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必要谈及作家的艺术创作,然而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发生变化的首推王蒙。
王蒙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的创作判若两人,第一阶段是50年代至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王蒙历经歌唱生活—干预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他在50年代创作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当时“干预生活”的代表小说之一。
第二阶段是80年代以来,也就是新时期小说阶段,他创作了一批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的中短篇,比如《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蝴蝶》等,在小说界掀起了冲天大浪。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所以,本文主要以王蒙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小说观念嬗变的过程和表现。
一、新时期小说嬗变的三个阶段如果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纵向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小说观念的变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种分期也更突出了王蒙对新时期小说观念变化的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为酝酿期,即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到1979年。
这一时期,小说所负载的题材、内容是全新的、内容是全新的,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批判给人们造成外伤和内伤的十年动乱。
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发端。
它在新时期文学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复苏。
在这以后,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宝贵的》、陆文夫的《献身》也都表现出了这一趋向。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局限于“展示伤痕”,在艺术上还没来得及进行新的探索和借鉴,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小说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王蒙新时期小说艺术特色管窥
王蒙新时期小说艺术特色管窥
张德华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作为新时期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王蒙在五十年代初露锋芒,写作了像《青春万岁》等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后,经过一段蓄养精锐的沉静,又异军突起,以其充满现代意识的"意识流"小说震烁当今文坛。
他的文学探索是全方位的,其成就也
是多方面的。
本文试图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对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作以粗浅的探讨。
一、多主题而有核心主题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一般只有一个主题,并要求主题集中鲜明。
王蒙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主题单一的手法,取西方现代派作品多主题创作笔
法的精华,在多主题中不均衡使用笔力,而采取灵魂主题反映广泛的社会问题,呈现出网络状的交叉和互渗,内蕴颇丰。
如《风筝飘带》是一部多主题小说,其中有反映青
年奋发向上的主题;有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扭曲的主题;有对社会不良风气、
不健康心理、以权谋私等进行讽刺和批评的主题;还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德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历史流变中的文化阐释--论王蒙新时期小说的文化蕴涵 [J], 欧娟
2.归来者的不同吟唱——王蒙与汪曾祺新时期小说创作之比较 [J], 黄立华
3.立体语言的价值及意义--论王蒙新时期小说的语言风格 [J], 徐芸华
4.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特色 [J], 张军香
5.春江潮水连海平——我国新时期小说潮流管窥 [J], 高守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
(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
王蒙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创作家们深深关注的热门焦点。在这一方面,王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王蒙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王蒙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就语言艺术而言,在王蒙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的崭新创造。本文甘冒浅陋,愿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王蒙的语言特色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姜静珍是倪吾诚的妻姐,是《活动变人形》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冷酷、凶恶,性格心理变形扭曲,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牲牺品,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表现她痛苦的内心世界,她是一个被同情的吃人者却不自觉地加入到吃人者行列。
以王蒙的一篇小说为例简单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良
[ 标签:小说 意识流,王蒙,小说 ] (1)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焦点人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19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可见,传统小说的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叙事的线性结构模式,以及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表面真实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时一些作家们认为应该把单一的、物质的、简单的、客观的外部真实“转向内心的、复杂的、特殊的、主观的真实”。
王蒙意识流小说
❖ “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旳主要任务是认罪, 认罪旳主要目旳是改造;改造旳主要原则是认 罪,认罪旳主要标志是改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 不改造就不能认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 罪,认罪是改造旳前提,改造是认罪旳条件。” (《失态旳季节》)
值得注意旳是: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旳硬 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老式旳意识流小说。
❖ 在昨天、今日和明天之间,在父与子与孙之 间,在山村二郎神担过旳巨石与十七层旳部 长楼之间,在海云旳在天之灵与拴福大嫂新 灵旳姿碗之间,在李谷一旳‘洁白旳羽毛’ 和民国十八年旳咸菜汤之间,在肮脏、混乱 而又辛劳经营旳交通食堂和外商承印旳飞行 时刻表之间,在秋文旳目光、冬冬旳执拗, 一九四九年旳腰鼓、一九七六年旳游行,在 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老张头和张副 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络,有一座充斥光 荣和陷阱旳桥。这桥是存在旳,这桥是生死 攸关旳。见证便是他旳心,便是张思远自己。 要使这桥结实而又通畅无阻。他渴望着一次 又一次地与海云,与秋文和冬冬,与拴福一 家旳相会。他期待明天,也眺望无穷”。
3.内心独白
能够体现任何范围内旳意识,涉及 清醒状态旳语言领域和非语言旳无 意识领域。它是对活跃状态中心灵 旳直接引述。
eg ;
我祈求判我旳罪。 你是无罪旳。 不,那有轨电车旳叮当声,是海云青春和生
命旳挽歌,从她找到我旳办公室旳那一天 起,便注定了她旳灭亡。 是她找旳你。是她爱旳你。你曾经给她带来 幸福。 我更给她带来消灭。……(《蝴蝶》)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旳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顺序旳和有内在联络旳。太阳 光引起温暖旳联想,这是正常旳。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旳。而美国诗人托马斯旳“阳 光是太阳踢出旳足球”旳联想,则是不正确 旳,然而,却又是人类旳心理可能出现旳联 想方式。
在不同的探索之间——以新时期之初王蒙与宗璞的小说创作为观照对象
Jan.,2015Vol.23No.1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 OCIAL SCIEN CES2015年1月第23卷第1期在不同的探索之间——以新时期之初王蒙与宗璞的小说创作为观照对象晋海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在新时期之初的探索小说中,王蒙与宗璞的作品是主要的代表。
它们虽然共有着“探索”的称谓,但是它们探索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第一,它们对荒诞的理解不同,王蒙的小说将荒诞处理为一种历史背景,以突显主人公品格的光辉与伟大,而宗璞的小说则在更大程度上将荒诞当作了令人不堪回首的生命存在,以表现主人公命运的乖谬与悲惨;第二,它们希冀的内容不同,王蒙的小说敏感于时代的变化,通过主人公对时代变化的种种感知,向读者传递出了新时代到来时所应该有的繁杂却又有节奏的律动,而宗璞的小说专注于人学话语的回归与建构,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法将种种荒诞体验展现出来,在传递出人们希冀人学话语回归讯息的同时,还表达了对主体建构的认真思考;第三,它们的艺术追求不同,王蒙的小说大量使用了联想、回忆等意识流的手法,而宗璞的小说则更喜欢在细节和情节上使用象征手法。
关键词:王蒙;宗璞;荒诞;希望;意识流;象征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 (2015)01-0102-0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坛悄然地兴起了小说创作的探索思潮,刘锡诚曾经这样说过:“从一九七九年起,我国文坛上就有几位作家试图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限度地汲取一些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以打破某些恪守的老一套的写法。
”[1]这些小说的集中出现,对于当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2]的写作状态而言,无疑有着“打破”传统的历史作用,而从它们与“文革”之后新文学之间的关联来说,其整体亮相更为新文学提供了多重的写作可能。
为此,笔者选取王蒙与宗璞的探索小说,从比较的视野考察它们之间的异同,既是对其文本特征的简要展示,也是对当时多重写作可能的一次观照与辨析。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王蒙的小 说 中写到了这种 联想 : 车 轮撞 击 铁轨 的噪 音 …… 目前 不是 正 在 流行 一 支 柔柔 的 歌
曲吗 , 叫做什 么 来着——《 泉水 叮咚 响》 。如果 火车 也 叮咚 叮咚 地 响 起来 呢? ……广 州人 的凉 棚 下面 , 垂挂 着许 许 多 多三 角 形的 瓷 板, 它们伴 随 着清 风 . 出叮叮 咚咚 的清音 , 悦 着心 灵。 美 国的 发 愉 抽 象派音 乐却 叫人 发狂 。 真不 知道 基辛格 听我 们的杨 子荣 咏叹 调
的效 果 。
、
原 发性联 想
这种 联想不 是一般心 理小说 里 的那种联 想 , 而是 无序 的 、 有 没 必然联 系 的、 不正 常的 、 又是人 类 的心 理可 能 出现 的联想 方式 。 但
颤 抖 。人们轻轻 地摇 晃。 ” 下面既 不另起一 行 , 不作 时间转 换暗 也 示 , 就是~ 句 :多么甜 蜜的童 年的摇篮 啊 !” 接着 “ 一声招 呼不 打就
维 , 教学效 果 以及 开启学 生心智 的一种 基本手 段。 高 中生物 评价 在
课 堂教学 中 , 有效 的课堂 提问能 激发学 生思维 效提高 课堂教 学效率 。 人现结 合 多年 来 有 本 的教 学实 践 , 谈如何提 高课 堂提 问的有效 性。 来谈
人 的头发 会 变白 , 脸上 会长老 年斑? ” 这些 问题能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 三 、 物课 堂提 问要注重循 序渐进 生
、
生物课堂提 问要 注重针对 性
在 生 物课 堂 教 学 中 , 师提 出 的 问题 不 能 漫 无 边 际 或者 没 教 有 思 考价 值 , 能 随 口就 问 “ ” “ 不 是 或 不是 对 ” “ 或 不对 ” 的肤 浅 性 问题 。有 经验 的教 师 常 常这 样提 出问题 :这 个 问题 你 是 怎样 “ 表现 , 随机 提 出一 两 个 有 针 对 性 的 问题 , 往 能 收 到 意 想 不 到 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王蒙都是文坛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演变发展的历程,通过王蒙的文学创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和文学理想。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王蒙的作品从主题、人物、叙事再到语言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七十年代末,他最先引进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推动了文学的变革。
新世纪伊始,王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不断推出新作,这些作品多从反思的角度反映一个老作家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对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看法。
其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既彰显了一贯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取向。
本文以王蒙新世纪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个方面来论述王蒙新世纪作品与之前创作上的差异,以时间为序,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王蒙小说的创作进行一个梳理,并结合王蒙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发展变化等主客观因素深入探讨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
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新世纪王蒙小说思想主题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王蒙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历史等“宏大叙述”与个人、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创作也从此前的侧重探讨政治、革命与人的关系的“宏大的叙事”,已经开始转移到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思索上。
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小说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变化。
在新世纪王蒙不再局限于描写一个时代的风云历史。
他开始立足当下,关注平常生活里的人的精神状态。
第三章探讨的是王蒙在文体与叙事方式上的
继承与超越。
这个时期他在创作技法方面,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有在小说中首次尝试的复杂多变的叙事视角,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还有对传统文体的借鉴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