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风资源评估

合集下载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概况.-中国气象局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概况.-中国气象局

附件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概况我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共拥有长度约1.8万km 的大陆海岸线、200多万km2的大陆架和6500多个岛屿,管辖海域面积近300万km2。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依托全国风能详查工作,建立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ERAS/CMA,初步模拟得到我国近海70m高度风能资源图谱。

模拟结果显示,台湾海峡是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等级在5级以上,广东省近海海域的风能资源等级在3~5级之间,北部湾海域风能资源为2~4级,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市近海海域具有4级的风能资源。

从福建省往北,近海风能资源逐渐减小,渤海湾的风能资源又有所加强。

浙江省近海的风能资源为3~5级;上海市近海3级;江苏省近海3级;山东省近海为3~4级;河北、天津和辽宁近海风能资源为3~4级。

福建、浙江南部、广东和广西近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是夏季台风和热带低压活动频繁造成的。

考虑到近海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在不同的离岸距离条件下有着明显的差别,按照离岸20km、50km,以及水深5~25m条件下,分别对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进行初步分析。

我国近海离岸50km以内,4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2.34亿kW,3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3.76亿kW;离岸20km以内,4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0.68亿kW,3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1.4亿kW;近海水深5~25m以内,4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0.92亿kW,3级以上的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1.88亿kW。

从3级及以上风能资源中3级风能资源所占比例来看,离岸20km的海域范围内3级风能资源占51.4%,离岸5~25m水深的海域范围内3级风能资源占45.2%。

渤海湾、江苏和上海近海以及杭州湾的风能资源可利用面积明显高于我国的其他近海海域,其中渤海湾的风能资源等级以4级为主,广西北海以外的北部湾海面风能资源等级为3~4级,江苏省和上海近海以及杭州湾的风能资源等级为3级。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开发流程中的风资源评估方法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开发流程中的风资源评估方法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开发流程中的风资源评估方法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上风电成为了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开发流程中,对风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开发流程中的风资源评估方法。

首先,风资源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

可以通过设置气象浮标、浮标站、浮标船或遥测等方式收集实时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

此外,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更广阔的气象数据,包括海面风速、风向、气压等。

收集到的气象数据将成为进行风资源评估的基础。

接下来,需要进行风能潜力评估。

风能潜力评估是通过分析气象数据,确定海上风电项目所在地的平均风速、峰值风速和风能密度等参数,从而评估该地区的风能资源潜力。

评估的方法通常采用频率分布函数或概率密度函数分析,包括Weibull分布、Rayleigh分布等。

通过分析风能潜力,可以确定海上风电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风向分析。

风向是确定海上风电机组布局、设备选型和发电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向分析可以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出,例如可以通过计算主要风向的分布频率来确定最适宜的机组布局方向。

同时,还需要考虑风向的稳定性和变化范围,以保证风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在风资源评估中,还要考虑地形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地形的复杂性和海洋环境的变化都会对风能资源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进行地形和海洋环境的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以确定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风洞试验和水池试验,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要考虑风力发电机组的选型和布局。

风力发电机组的选型需要考虑风能资源的特点和发电要求。

同时,还要根据海上风电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布局,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提高发电效率。

最后,为了准确评估风资源,需要进行现场观测和监测。

现场观测和监测可以直接获取海上风能资源的实际情况,包括风速、风向、湍流强度等。

通过与统计分析的结果比较,可以评估风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中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方法研究

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中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方法研究

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中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海上风电机组的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风能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海上风电机组的施工过程中,准确测量和评估风能资源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它直接影响到风电机组的建设效益和运营效率。

本文将对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中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为相关工程提供指导与借鉴。

首先,海上风能资源的测量对于风电机组的布局和设计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测量海上风速和风向,常见的方法是安装风杆和风向标。

风杆可以用来测量风速,它通过测量风的动压力来计算风速。

风向标则可用于测量风的方向,通过测量指针的指向来判断风的来向。

另外,还可以使用卫星测风技术,通过卫星图像的解析来获得风的速度和方向。

这些方法可以为风电机组的布置提供数据支持,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除了风速和风向的测量,海上风能资源的评估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如风能密度和风能频率分布。

风能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风能量,它是评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测量风能密度,可以通过安装数个测风塔来进行监测。

这些测风塔可以安装风速风向仪器,并通过一段时间内的数据采集来计算风能密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激光雷达或声呐等远程测量技术,来实现对风能密度的评估。

风能频率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风速在不同区间的出现频率。

了解风能频率分布对于预测风能的变化情况以及风电机组的规模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评估风能频率分布,通常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或频率统计法。

概率密度函数可以通过对一定时间内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它能够表示不同风速下的出现概率。

频率统计法则通过对历史风速数据的分析,统计不同风速区间的出现次数,从而推断出未来风能的频率分布。

这些方法可以为风电机组的运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速变化。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中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方法需要考虑到不确定性和误差因素。

海上风电场测绘与安全评估方法

海上风电场测绘与安全评估方法

海上风电场测绘与安全评估方法海上风电场是指在海洋中建设的风力发电场。

由于海上风电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更稳定的风能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与运维面临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测绘与安全评估。

海上风电场的测绘是指通过测量海洋底部形态、水深、海床沉积物等相关信息,确定适宜建设海上风电场的区域。

测绘工作包括现场勘测、海洋探测以及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在现场勘测阶段,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声纳、多波束测深仪和激光扫描等。

通过这些工具,可以获取到水深、地形和地貌等数据,并绘制出海底地形图。

在探测阶段,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声纳、地磁测量和地震勘探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测绘人员获取更精细的数据,例如水下地层构造和地下水位等信息。

最后,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现场勘测和探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绘制出精确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区域图。

海上风电场的安全评估是指对风电场建设与运维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保证风电设施的安全性。

安全评估一般包括风力资源评估、海洋环境评估和工程安全评估等方面。

风力资源评估是指通过风能测量和模拟计算,确定风电场的风力资源分布和各个区域的潜力。

这一评估结果对于风电场的布局和发电能力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环境评估是指对风电场区域的海洋生态、水文气象、海洋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综合评估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

工程安全评估是指对风电场的设备、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包括施工安全、运维安全和灾害安全等方面。

为了提高海上风电场的测绘和安全评估效率,一些新兴技术被引入到海洋工程领域。

其中之一就是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能够快速、灵活地获取高分辨率的海洋地形数据,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无人机对风电场区域进行航拍,可以更加精确地获取到地形信息,并绘制出更为精细的海底地形图。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配备多种传感器,如热成像仪和多光谱相机,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和辅助安全评估工作。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论文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论文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初探【摘要】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密集型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电力供需矛盾凸显,各国开始探寻解决方法,其中方法之一就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风力发电是当前可再生能源中仅次于水力发电的技术,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的发电方式之一。

而海上风电又是风电行业中的新兴方向,本文概述了目前海上风能资源评估的教学情况,从海上风能资源评估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入手,阐述了针对这一复杂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重视的注意点。

并从实际教学中出发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人才培养【abstract】due to the decreasing amount ofcarbon-intensive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electric power supply problem appears. countries begin to explore a solution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energy structure. wind energy is the most mature technology in renewable energy, 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developments. offshore wind is an emerging direction in the wind energy industry. here we review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current 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is complex andcross-subjects, present the mai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prin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introduce some practicalmethods in teaching.【key words】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teaching;personnel training0 引言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风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为32.26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利用量约为2.53亿千瓦。

风资源评估二级

风资源评估二级

风资源评估二级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风力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潜力巨大。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开发风力资源,风力资源评估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风力资源评估的必要性、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风力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二、风力资源评估的必要性1.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200GW,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风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风力资源评估的重要性风力资源评估是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风力资源的科学评估,可以为风电项目投资决策、工程设计、设备选型等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风力资源评估还有助于优化风电项目布局,提高风电发电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三、风力资源评估方法1.宏观评估方法(1)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数据,如多年平均风速、风向分布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风力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2)地形地貌分析: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地势起伏、山地、平原等,以评估地形对风力资源的影响。

(3)空气动力学建模:基于气象数据和地形地貌特征,建立空气动力学模型,模拟风电场的风速分布规律。

2.微观评估方法(1)风速测量与预测:在项目所在地设置测风塔,进行长期风速观测,并结合气象数据进行预测。

(2)风能利用率分析:评估风电场的风能利用率,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3)风电场布局优化:根据风速、风向分布规律,优化风电场布局,提高发电效益。

四、风力资源评估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地区风力资源评估(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该地区多年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等。

(2)评估结果与分析:基于空气动力学模型,评估该地区的风力资源潜力,分析风能分布特点。

(3)风电开发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风电开发建议,包括项目规模、装机容量、设备选型等。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环境影响评估及相关解决方案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环境影响评估及相关解决方案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环境影响评估及相关解决方案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上风力发电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和运营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海上风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对海洋生物和水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建设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环境调查和评估,确保选择的建设区域不会对珍稀物种、底栖生物和迁徙鸟类等造成重大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碰撞桩和钢桩对海洋生物的伤害,避免降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在选择机组安装区域时,需要考虑海流、潮汐和水动力学因素,减小对水环境的冲击。

其次,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营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鸟类迁徙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机组旋转的风叶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海洋生物和聚集繁殖的物种可能造成干扰。

为了减少噪音和振动的影响,可以采用降噪材料和减震技术。

此外,机组旋转的风叶可能对迁徙鸟类产生碰撞风险。

在选择机组安装区域时,需要充分考虑迁徙路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增加鸟类警示系统和减缓旋转速度,以降低对鸟类的伤害。

另外,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机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和混凝土,这可能导致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为了减少对海洋资源的影响,可以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在运营阶段,机组旋转的风叶可能会影响海洋生物的迁移和捕食行为,进而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数量。

为了减少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以在机组周围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环境影响问题,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案,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建设和运营阶段的环境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评估对海洋生态系统、水质和渔业资源等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海上风电场布局与风资源评估研究

海上风电场布局与风资源评估研究

海上风电场布局与风资源评估研究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对碳排放的关注,海上风电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发展领域。

海上风电场的布局和风资源评估是确保风能项目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海上风电场布局和风资源评估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海上风电场布局是指在海洋上选择风能发电项目的位置和布置方法。

选择合适的风电场布局可最大程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资源,提高发电效率和经济性。

布局的关键因素包括风能资源、海洋环境、工程技术可行性等。

在风电场布局时,需要考虑到风电机的密度、布局的密集度、设备容量和互连布线等因素。

为了选择合适的风电场布局,必须进行风资源评估。

风资源评估是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风能资源数据,对海上风能的可利用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风速、风向、风能密度和气候因素等。

通过风资源评估可以确定一个风电场的潜在产能、风电机的数量和类型,以及相应的发电能力。

近年来,海上风电场布局与风资源评估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选择最佳的风电场布局。

还有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和气象模型来获取并分析风资源数据,从而提高风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传统的风资源评估方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估技术和工具。

例如,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对大量的风能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提高海上风电场的发电能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使用无人机进行风资源评估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风场的相关数据,为风电场布局提供参考。

海上风电场布局与风资源评估的研究对于海上风能发电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只有确保风电场布局合理且风资源评估准确,才能保证风能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海上风电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容忽视。

如海洋环境的复杂性、距离陆地较远、冰冻等因素都对风电场的布局和风资源评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来克服。

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地理条件与评估指标

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地理条件与评估指标

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地理条件与评估指标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海上风电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发电方式。

海上风电场的选址是确保风力发电项目能够充分利用风能、稳定运营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地理条件和评估指标。

一、地理条件1.1 海风资源海风资源是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海风的强度、频率和方向。

通常情况下,风速越高,风能利用率越高,因此,选择风速较高、波浪较小的地理区域是理想的选择。

1.2 水深水深是另一个重要的地理条件因素。

通常情况下,风能利用效率较高的海上风电场需要较浅的水域,这样更有利于安装并维护风力发电机组。

然而,水深过浅也会带来其他问题,如基础固定难度增加、倒伏风机的风险等。

1.3 海底地质海底地质是选择海上风电场位置时需要仔细考虑的因素之一。

海底地质状况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选择及施工难度。

海底地质稳定性、承载力、土质类型等等都需要评估,以确保风电场的建设和运维的安全性。

二、评估指标2.1 风资源评估风资源评估是评估海上风电场合适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收集和分析风速和风向数据,可以评估某个地区的风能资源潜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安装风力测风塔、使用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借助数值模拟等手段。

2.2 海洋气象条件评估海上风电场建设需要考虑到海洋气象条件。

对于海上风电场选址来说,需要评估该地区的波浪、潮汐和温度等气象因素。

波浪和潮汐的大小和频率会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和运行产生影响,温度的变化则影响着机组的效能。

2.3 可达性和接入条件评估为了确保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顺利进行,可达性和接入条件也是需要评估的重要指标。

评估该地区的航线、港口、离岸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2.4 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选址过程还需要评估海上风电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影响程度。

评估生态环境包括鸟类迁徙路线、海洋保护区以及珊瑚礁等生态敏感区域。

中国沿海和海上风能资源评价

中国沿海和海上风能资源评价
海上风电发展迅速
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最 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之一,并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
风能资源开发中的挑战与问题
资源评估精度不够
目前对风能资源的评估精度不够高,导致风电场选址和布局不够 合理,影响风电开发效益。
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
海上风电建设需要克服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海洋工程难题,如水深、 潮汐、海流等,建设难度较大。
海上风电成为发展重点
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海上风电作为重 点发展方向。
风能产业竞争格局加剧
随着风能市场的不断扩大,风能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高竞争力。
中国风能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中国风能装机容量持续领跑全球
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风能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
高海拔地区风能利用技术
针对高海拔地区的风能资源特点,研发适合 高海拔地区的风能技术和设备,提高风能利 用率。
智能风电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风电设备 的智能监测、预测和维护,提高风电场的运营效率 和安全性。
大型化、轻量化风电机组
研发更大规模、更轻量化的风电机组,提高 风能利用率和设备的运输安装能力。
通过气象观测站获取实时的风 速、风向、气压、气温等数据 ,进行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模式进行大范围的风 能资源评估,通过输入气象数 据和地形数据,模拟出风速和 风向分布。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 的风能资源数据,具有覆盖范 围广、获取速度快、成本低等 优点。
实地勘测
在具有开发价值的地区进行实 地勘测,获取更加详细的风能 资源数据,为后续开发提供依

《海上风资源评估...

《海上风资源评估...

海上风资源评估与选址Offshore wind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sitting摘要:海洋是全球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随着世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海上风电开发历程、现状以及优势,阐述海上风资源测量和评估方法以及海上风电场选址,并提出海上风电场拓扑优化选址方法。

关键词:海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海上风电场选址、拓扑优化选址Abstract: Sea is the most abundant wind resource area of the world. As the growing need of clean energy, offshore wind farm development will be a tre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past and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advantage of the offshore wind farm, expatiated on methods to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offshore wind resource as well as sitting of offshore wind farm and raised a method to topology optimized sitting of offshore wind farm.Key words: offshore wind resourc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fshore wind farm sitting, topology optimized sitting引言随着世界能源供需形势的日益紧张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开发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未来能源开发模式的共识。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海洋局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海洋局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海洋局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5)5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5)6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20)7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3)8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2)9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54)10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 (54)11环境经济影响损益分析 (56)12公众参与 (58)13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63)1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 (63)附录A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 (1)附录B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与内容 (10)附录C (资料性附录) (3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邻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海上风电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海上风电场规划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T 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 5265 声学水下噪声测量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1HJ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61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T 10.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24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Y/T 079 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2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3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SC/T 9110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与海洋资源评估方法分析

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与海洋资源评估方法分析

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与海洋资源评估方法分析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上风电项目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海上风电项目的选址与海洋资源评估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分析海上风电项目选址和海洋资源评估的方法与过程。

海上风电项目选址是指确定适合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海域位置。

选址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海风资源,确保风机的稳定运行,并减少与环境、海洋生态和航运等相关的冲突和影响。

选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要考虑海风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这需要收集长期的风速、风向和风能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确定适合建设风电场的海域,以及风电场的容量和风机数量。

其次,要考虑与其他海上活动的冲突。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可能会受到航运、渔业和海洋保护区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要综合考虑航道通行能力、渔场分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避免与其他海洋活动发生冲突。

第三,要考虑海底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

海底地质条件直接影响风电场的基础工程设计和设备安装。

水文特征影响风机的稳定性和风能利用率。

因此,选址过程中需要进行海底地质勘探和水文测量,并评估相关数据对风电项目的影响。

最后,要考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风电场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例如影响鱼类迁徙、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干扰等。

选址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海洋资源评估是评估海上风电项目可利用的海洋资源,包括海风资源和海底地质资源等。

评估海风资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基于测量数据的方法。

通过设置测风塔或使用浮标和卫星观测等手段,收集海上的风速、风向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风力资源的可利用性评估。

其次,基于预测模型的方法。

利用数值模拟和气象模型等方法,结合历史气象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海上风力资源。

这种方法可以预先评估不同区域的风能潜力。

第三,基于遥感技术的方法。

海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

海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

海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一、引言近年来,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风电作为其中最具前景的一个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海洋风电场建设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估风资源,确保风电场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就海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进行探讨。

二、海洋风电场的基本概念海洋风电为靠近海洋的风能发电,和常规陆上风电相比,它的风速大,稳定性好,空气密度高,风能密度更高,可以提供更大的输出能力。

因此,海洋风电场是一个很好的风能资源,尤其是在远离城市和山脉的海域。

三、海洋风资源评估的方法有效的风资源评估是海洋风电场成功建设的关键,因此,评估过程需要根据风能的不同方法进行。

以下是几种评估方法:1. 风速测量在评估风资源时,必须要对风速进行测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浮标和与之连接的浮标计测水平风速。

然而,这种方法在高海浪和降雨天气中可能会出现失准。

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测量数据,可以在不同季节和气象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

2. 模型化预测方法模型化预测方法常用于获取风能数据的预测和评估。

这种方法基于风场的统计学模型,利用全球气象模型来预测风能。

这种方法需要复杂的计算机模拟,但是由于可以有效地利用大量的数据来预测风能,因此是非常可靠的方法之一。

3. 数据拟合方法数据拟合方法是评估海洋风能资源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历史风速数据和其他气象数据来记录单个位置的日常风能。

最终的资料可用于比较风能和确定风电利用系数。

四、海洋风电场的可行性研究海洋风电场的可行性研究是风资源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定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位置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和考虑。

以下是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1. 风能密度风能密度的计算是确定海洋风电场是否可行的关键。

风能密度越高,海洋风电站风能输出最大。

2. 风向及波浪影响评估海洋风能资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风向及波浪影响。

海洋风波的强度和方向都会影响风能的利用。

因此,在确定风能资源的可行性时,需要考虑这两个因素。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初探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教学初探

S U b j e c t s 。 p r e s e n t t h e ma i n c o n t e n t , a s w e l l a s t h e p i r n t s n e e d t o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 I n t r o d u c e s o me p r a c t i c a l me t h o d s i n t e a c h i n g .
0 引 言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 .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0世纪 8 O年代 统计 我 国风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为 3 2 . 2 6 亿千瓦 . 经济可开发利用量约为 2 . 5 3 亿千瓦 f ¨ 风力发 电是 当前可再生能源中仅次于水力发 电的技术 , 是最成熟 、 最具规模开发的发电方式之一 。哦 国风能资源丰富 , 初步 估算 . 全国陆上 1 0米高度可开发装机容量约 2 . 5 亿千瓦( 全国风能普 查第 三次评估报告 ) . 主要位于“ 三北” 地区 . 但 由于这些地 区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 . 风 电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 , 海上 可开发风 能资源很 丰富.具有开发利用风电的 良 好市场条件和 巨大资源潜力 。 世界上对海上 风电的研究与开发始于 2 O 世纪 9 O 年代 . 经过 十多年 的 发展 . 海上风电技术 正 日趋成熟 . 并开始进入大规模 开发 阶段 。 规划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需要了解可利用风能资源 的位 置、 储量和覆盖面积 . 风电场 的前期建设需要知道建设范 围内风 能资源 的 分布状况 . 为风机的布设提供依据 。因此制作中国近海风 能资 源分 布 图是近海风电开发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培养相海上风能资源评估 的专业人才也就变得重要起来 。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方法与步骤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方法与步骤

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方法与步骤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评估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和成功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的方法与步骤,以帮助相关人士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评估工作。

首先,在进行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之前,有必要对评估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明确规划。

评估的目的通常包括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项目风险、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等。

评估的内容则涉及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

明确评估的目标和内容将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

其次,在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风资源评估、技术选型评估、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等。

风资源评估是评估海上风电项目可行性的关键一步,它基于历史风速数据和现场风速监测,分析风电场的潜在风能资源、年均变化和相关风速分布情况,以揭示风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技术选型评估主要涉及风机类型的选择、适用于海上环境的技术特点、运营和维护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经济评估包括项目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电价和回收期等相关因素的计算和分析。

而环境评估则关注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以及可能伴随而来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完成评估方法的选择后,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是评估的核心工作之一。

数据的来源可以包括现场观测、气象记录、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等。

对于风资源评估而言,需要收集风速、风向、气压和温度等气象数据,并结合现场观测和技术手段分析风电场的风能潜力。

对于技术和经济评估,需要收集风机参数、项目建设成本、运营和维护费用、电力市场情况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对于环境评估,需要搜集相关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数据,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保护方案设计。

最后,在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后,需要进行评估结果的呈现和讨论。

评估结果的呈现通常包括可视化的图表和分析报告等形式。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就评估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和风电数值天气预报

中国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和风电数值天气预报

年平均风速 80m
200m × 200m
黄色 →红色
风能资源三级以上
1980年用975个气象站,1986年增加270多气象站,10年气象资料, 按照风速随高度1/7指数率外推到50m高度。
Areas with annual average wind speeds around 6.5 m/s and greater at 80-m height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suitable wind resource for development.
完全扣除的区域:
海拔高度超过 3500m 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低于3级 GIS 坡度大于30% 沼泽、湿地、湖泊等水体 城市及周围3km缓冲区 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 军事用地、埋矿 基本农田 ∙∙∙∙∙∙∙
年平均风功率分布
可装机密度分布
部分利用地区:
草地: 80% 灌木: 65% 森林: 20% 0 < GIS 坡度 < 30%: 1 – 5 MW/m2 ∙∙∙∙∙∙∙
中国气象局历次风能资源普查成果
1980s
1980s
2006
2007
全国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
风功率密度 w/m2
70m 1km×1km 1979-2008
Comparison of Wind Power Potential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Items China Onshore American Onshore
数值天气预报概念图
观测资料 Observational Data
Simple Diagram of NWP
数值模式 Numerical Model 预报结果 Model Output

基于ASCAT风场数据的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

基于ASCAT风场数据的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
Abstract Wind field data retrieved from the satellite can be a valuable supplement to on..site meas.. urement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ffshore wind resource assessment.The daily wind speed data re— trieved from ASCAT was compared with the buoy data near the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Re. suhs show that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wind speed was 1.27 m·s1 ifl compared with the wind speeds of NDBC buoys.Then,the ASCAT daily data and offshore buoy hourly dat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ean wind speed,wind power density and the Weibull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The residual er— rors of mean wind speed and wind power density associated with ASCAT and individual buoy were respec. tively less than±0.5 m·s1 and±50 W·m~.These residual elTors of ASCAT compared with buoy mean wind speed and wind power density were respectively less than±8%and±12%.The Weibull wind speed distribution of ASCAT data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 of buoy data.Therefore,ASCAT wind data can provide useful wind parameter information for offshore wind resource assessment.The spatial dis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shore Wind Resource Evaluation of ChinaZhang Xiuzhi,Xu JingweiNational climate Center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ship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ata in the evaluation of wind ener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ship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50-2008 to compute and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offshore seasons, the year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And the analysis proved that ship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the QuikSCAT scatteromet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ata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evaluate the offshore wind energy. And the analysis resul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valuation.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tellite information to be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wind resourc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 have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potential wind farm and its feasibility study.Key Words: Offshore Wind Resource Evaluation, ship meteorologic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引言2009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工作大纲”(国能新能(2009)130号)。

“大纲”规定本次规划工作的范围主要为滩涂和近海风电场,其中滩涂风电场包括潮间带和潮下带,指理论多年平均高潮位线以下至理论最低潮位5m水深海域开发的风电场;近海风电场指理论最低潮位以下5~50m水深海域开发的风电场。

“大纲”提出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要求对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初步提出具备风能开发价值的滩涂风电场、近海风电场范围及可装机容量,这意味着全国海上风资源评估和规划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中国近海风能资源研究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朱瑞兆、薛珩(1981)利用全国300个气象站的资料计算全国风能资源,指出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力资源区,有效风能密度≥200W/m2,沿海岛屿载200W/m2以上,有效小时数7000~8000h,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80~90%。

张秀芝(1992)利用1930~1980年船舶气象观测资料和沿岸岛屿站测风资料,计算了中国近海的风能资源,指出海峡台湾风能资源最为丰富,有效风能密度500~650W/m2, 江苏至浙江近海、广东近海350~450W/m2;袁国恩(2003)利用渤海石油平台和沿岸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和辽宁东部近海风资源;中山大学工学院风资源研究中心(2003)利用数值模式分析了广东沿岸和近海风资源;朱蓉等(2007)利用加拿大的风能资源数值模式WEST模拟了中国陆地及近海风速分布。

上述研究为进一步的海上风资源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海上风资源评估方法风资源评估在不同时期其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其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处于风电开发规划阶段,风资源评估的应用对象主要是政府和管理部门,风资源评估结果是国家宏观决策、行业发展和开发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

宏观风资源评估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z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获得整个国家、省的风资源分布状况及风资源储量。

z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高分辨率的模拟计算, 获得整个国家、省的风资源分布状况及风资源储量。

z利用卫星遥感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获得整个国家、省的风资源分布状况及风资源储量。

处于风电场开发可行性研究阶段,风资源评估的应用对象主要是风电开发管理和审批部门、风电开发商,其分析结果直接应用于风电场风机布局、风机选型、发电量估计和经济概算。

本文主要就近海宏观风资源评估的方法中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和卫星资料在风资源分析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2.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海上实测资料主要来源于船舶气象观测、石油平台气象观测、浮标、岛屿站气象观测以及科学考察观测,其中石油平台、浮标、岛屿站观测为定点、定时、连续观测,但覆盖区域有限;船舶观测是随着船的行进定时观测,观测多集中在航线附近,是卫星遥感问世之前人们了解大洋天气气候的唯一资料来源。

船舶气象观测资料主要来源于与世界气象组织(WMO)签约的大型远洋船只,观测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海温、湿度、风、浪、船体积冰、天气现象、能见度等。

图1为1950-2008年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1°经纬度网格点上船舶气象观测的次数。

可以看到,在主要航线附近观测次数一般在10000次以上,非主要航线多在500-5000之间,从海洋学统计角度看其观测数量的资料分析结果一般认为是可信的。

但是在浅水区和某些海域,由于船舶无法到达而观测资料缺乏,观测次数不足100次,这些区域需要广泛收石油平台、浮标、岛屿站观测资料进行补充。

图1 1950-2008年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船舶观测次数分布研究表明,海上船舶气象观测约为船甲版(海面以上15~20m,David Parker,2002)以上10米左右,即利用船舶气象观测计算的风能资源相当于海面以上30米高度。

本文收集了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1950-2008年的船舶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数据的质量控制,计算得到了各月、年平均风速和风向分布。

图2为1月、4月、7月和10月平均风速和方向,分别代表中国近海4个季节风的变化特征。

1月代表冬季风期间中国近海的风况。

冬季东亚大陆上空为强大的高压所控制,中心位于蒙古北部,故称之为蒙古冷高压,与其相对应,在日本以东阿留申群岛附近为阿留申低压,冷空气随着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的西北气流直驱南下,影响中国近海。

冷高压强度具有5—7天的变化周期,冷高压加强并向南扩展时便有一次冷空气活动,常造成中国近海6-8级大风。

冬季中国近海30ºN以北盛行西北风,30ºN以南盛行东北风。

风速30ºN以南到海南岛风速基本在8m/s以上,其中台湾海峡可达9m/s以上,30ºN以北江苏近海和渤海西部7m/s,渤海海峡到成山角8m/s左右。

7月代表夏季。

夏季蒙古高压被低压所取代,阿留申低压消失,控制中国近海的主要天气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中国近海盛行偏南风,风速较大的海域分布在25ºN—31ºN的浙江近海和广东西部近,平均风速7m/s左右;海南岛西部近海、江苏近海大约6—7m/s。

4月代表春季。

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期,30ºN以南盛行东北风,风速7m/s左右,30ºN 以北风向不稳定,风速6—7m/s。

10月代表秋季,33ºN以南已形成稳定的东北风,浙江中部至广东近海平均风速达7m/s 以上,台湾海峡中部达8m/s以上, 33ºN以北风向不稳定,风速5—6m/s。

图2 中国近海1月、4月、7月、10月平均风速和风向分布(1950~2008年)图3为中国近海年平均风速和风向分布,可以看到,中国近海33ºN以南为东北风,浙江中部至广东大部分近海海域年平均风速达8m/s以上,台湾海峡中部达9m/s以上,其原因是这一海域冬季盛行东北风, 夏季盛行西南风, 台湾海峡的地形走向与盛行风向相一致, 显著的狭管作用使得气流在这里明显增强。

33ºN以北盛行风向不稳定,风速6—7m/s,图3 中国近海年平均风速和风向分布(1950~2008年)上述分析可见,船舶气象资料统计结果很好的显示了近海平均风速和风向的分布状况。

进一步将收集岸边测风塔资料、代表性较好的省级自动站资料、海上石油平台观测资料,与船舶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获得实测资料分析结果。

3.卫星资料在风资源评估中的应用卫星具有明显的空间覆盖面广的优势,在过去的10年里,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风资源评估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2004年至2006年以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为主,完成了丹麦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SAT-WIND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于海上风能资源评估的可行性,主要包括星载无源微波遥感器(Passive microwave)、高度计(Altimeter)、电子散射仪(Scatterometer)和合成孔径雷达(SAR)探测反演得到的海面风速资料。

目前应用比较广的两个主要产品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和散射仪。

3.1 QuikSCAT散射仪QuikSCAT是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海洋科学卫星,于1999年6月19日由美国航天局发射。

QuikSCAT卫星装备了全天候探测近洋面风的测风散射计雷达Sea-Winds,空间分辨率为25km× 25km,每天1~2次观测,弥补海洋上观测资料匮乏的问题。

QuikSCAT卫星资料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主要来自探测器性能和气象环境因素等,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很难反演20m/s以上风速,同时风速小于3m/s的资料也很难保证准确。

最符合实际的风速测量区域在3~20m/s。

除此以外,容易出现误差的区域还有:(1)扫描轨道边缘的风矢量单元,由于扫描轨道边缘的这些个点只能由外探测束探测两次,和轨道中其他被内外射束同时探测四次的点相比,容易产生误差。

(2)暴雨区,特别是风速小的区域,因为雨可以产生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使洋面粗糙度改变,而使风速反演产生误差。

本文采用NASA提供的DIRTH 反演数据,该数据消除了扫描区域的边缘效应。

在计算分析之前,剔除了有雨的观测数据。

为了与船舶观测资料比较,这里也给出1月、4月、7月和10月的风速和风向分析图(见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