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8-苏科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word教案 (8)
7.2静电现象5. 用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 的性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要用___________,它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
六、【拓展提升】1.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咐灰尘。
2.三个通草球甲、乙、丙分别用一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发现甲和丙被吸引,乙被排斥,若用不带电的泊片验电器分别接触,甲和乙能使泊片分开,而丙却无反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带正电 B.乙带负电C.丙不带电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3.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七、板书设计八、课后作业教学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与探究、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静电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以及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入本节课主题。
2. 知识讲解: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示意图,讲解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和排斥。
b. 通过实验(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3. 课堂探究: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如塑料尺相互摩擦后吸引纸片等)。
b.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讨论静电现象的成因。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讲解静电的利用,以及静电的防止方法(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的成因:摩擦起电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 静电的利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 列举两个静电的利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苏科版物理 7.2静电现象 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7.2 静电现象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通过静电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道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实验仪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2. 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静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电荷发生器、丝绸和毛皮进行实验,展示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学会使用实验仪器。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1. 静电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解释。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索更多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对物理的热爱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生活实例:我选择了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现象作为引入环节,这是因为这个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我会亲自演示这个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静电的产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静电现象。
2. 讲解环节的静电原理:在讲解环节,我会详细介绍静电的产生原理,即电荷的转移,以及静电的传播方式,即通过空气或介质传播。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案(1)
教具
塑料尺、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饮料瓶
教师活动及方式
学生活动及方式
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节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学生自主总结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连贯,采用问题链的设计,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能够构建出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2、教学活动丰富,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所有的实验结论由学生通过实验自主获取,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资源从学生中获取,课前找本班学生录制教学视频,较之常规的教学视频,更具亲和力和说服性;
3、从上至下捋细塑料丝的课堂演示效果不佳,主要由于手不够干燥,改进方案:用毛皮代替湿润的手完成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老师要强调是吸还是粘?
引导学生分析: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过渡:刚才我们发现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么老师给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那么两个带电体之间相互靠近也能否发生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现象。
2.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静电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气球在塑料绳子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气球摩擦塑料绳子时,产生了静电,静电使得气球带有了电荷,带电的气球能够吸引轻小的纸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在设计这堂静电现象的教学课时,我的意图是以一种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实验探究、互动交流等设计思路,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定位于摩擦起电的原理和静电现象的应用。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摩擦起电的内在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塑料尺、毛皮、橡胶棒、气球等,以及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刻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课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静电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探索。
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静电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期望他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摩擦起电实验的设计,接着是小组讨论的引导,以及课后实践和反思的安排。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静电知识至关重要。
引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小故事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静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吸引纸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静电的吸附作用;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静电的屏蔽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5.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利用和防止;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静电复印的原理;8.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思考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静电的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思考题: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静电的资料,举办小型科普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环节是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静电的产生、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
自我检测
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和带正电荷
的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
5.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
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6.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8.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 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
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斥。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原理,以及学会利用和防止静电。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一个塑料尺,用手摩擦后靠近气球,观察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发现,当塑料尺靠近气球时,气球会被吸引。
这时,我会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静电现象的讨论。
接着,我会向学生解释静电的产生原理。
我会用毛皮和丝绸摩擦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尺靠近摩擦过的气球,让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会向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正负电荷的产生。
在学生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理后,我会进行第三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铅笔和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用铅笔尖接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在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利用方法后,我会进行第五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静电的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防静电的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情况,以便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以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利用方法,以及学会防止静电的积累。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
7.2静电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教案: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第7.2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的产生、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力的计算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2.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场、电势、电势差等概念,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3. 静电力的计算:介绍库仑定律,并运用其计算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和应用,如避雷针、静电喷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理解静电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静电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静电力的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静电发生器、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静电现象的产生:讲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
3.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场、电势、电势差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解释其物理意义。
4. 静电力的计算:讲解库仑定律,并运用其计算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和应用,如避雷针、静电喷漆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6. 课堂练习:给出几个与静电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的产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电势、电势差。
3. 静电力的计算:库仑定律。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避雷针、静电喷漆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这是因为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产生了静电,使得头发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飘起来。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
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吸附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静电的消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纸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两种不同材料接触后,电子转移分离:接触后分离,产生静电2. 静电的吸附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 静电的屏蔽金属导体对静电的屏蔽作用4. 静电的消除通过接地的方法消除静电七、作业设计1. 描述静电的产生过程。
2. 解释为什么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屏蔽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的产生、吸附、屏蔽和消除等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解释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导致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观察和理解静电现象。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的观察。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塑料吸尘器吸附灰尘,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导致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
b. 讲解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知识应用: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便。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起电的原理: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静电现象的观察:塑料吸尘器、橡胶手套等静电的利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产品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3. 解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学会用绝缘体和导体进行静电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金属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介绍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3. 实验: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将进行解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静电实验。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2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的传播规律,了解静电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验证静电的传播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静电的传播规律,静电的利用。
难点:静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的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我选择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
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2)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6)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2、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摩擦起电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碎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电荷)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合作探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它们所带电荷种类有什么特点,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有机玻璃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两根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有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定义: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物体带电性质相互吸引: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原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一个带电荷,一个是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原理: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相互排斥:两物体都带正电荷,两物体都带负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应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危害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检验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 静电 现象》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摩擦起电,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同学上来演示摩擦起电,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泡沫),其它物体之间能不能摩擦起电呢?演示:一、摩擦起电:演示实验1: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玻璃棒带了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不摩擦时橡胶棒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2:如图7-13。
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第三次与前两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呢?第一、二次实验用的棒,都用同样的材料摩擦,它们带的电荷相同,它们互相排斥。
这表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第三次实验,它们互相吸引,这表明它们两个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
这表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三、两种电荷我们现在发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电荷。
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请思考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电荷呢,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电荷:经过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现象也称静电现象。
练习1:有一天,小芳的弟弟问她,他穿在身上的化纤材料的衣服经常会吸附在身体上的原因。
小芳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向弟弟解释了这一现象,弟弟很高兴。
请你说出小芳是怎样向弟弟解释这一现象的。
练习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而具有了的性质
两种电荷正电荷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称为正电荷负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称为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探究
出的现象
研究发现:(1)用毛皮(丝绸)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玻璃棒)靠近时相互排斥;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相互吸引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3:已知A球带负电荷,B球与A球相互排斥,B球与C球相互吸引,则B,C两球带电荷的情况是
构造金属球、金属箔片、金属杆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使用方法验电器工作前不带电,箔片张角为零。
让被测物体与金
属球接触,如果箔片张开一定角度说明物体带电
电器金属箔片的张开角度直接变大了,则该物体()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不能确定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他们所带的电荷是等量的(2)接触带电:让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验带电体就会带上与带电体同种电荷
感应带电,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用验电器检验用被测物体去接触验电器,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2)用带电体的性
质来检验
用被测物体靠近纸屑,若纸屑被吸起,则说明物体带电
(3)用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规律来检验
用被测物体分别靠近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
若与其中一个物体有排
斥现象,则说明物体带电
练习5:用一个带电体接触已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出现下列情况,试判断带电体的带电性质:
(1)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为零,则带电体带电荷
(2)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则带电体带电荷
(3)金属箔片先闭合后张开,则带电体带电荷
练习6:下列现象中与摩擦起电现象无关的()
A.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疏越蓬松
B.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C.运动石油的大卡车常在地上拖一铁链
D.晚上脱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
6、摩擦起电的原因
(1)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或说电中性或说物体不带电。
若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2)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有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3)条件:互相摩擦的物体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练习7: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摩擦产生了正电荷
B.丝绸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丝绸上的一些负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D.玻璃棒这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一部分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
7、静电与摩擦起电
(1)静电的产生:常见有三种原因:接触带电,摩擦带电,感应带电
(2)静电的本质:是物体表面存在剩余电荷,这些多余的电荷在一次放电过程中将能量完全释放,这是经典产生的本质原因
(3)摩擦起电,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过程中,一个物体表面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两个物体表面的电荷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表现出带电的特性,这是产生静电的一种方式(4)摩擦可以起电,摩擦后的正负电荷是被束缚在带电体上的,它不能像电线中的电荷那样定向移动,所以,摩擦后的正负电荷人们称之为静电荷,简称静电。
练习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人已经知道,琥珀和毛皮、玻璃和丝绸摩擦后会吸起轻小物体
B.静电有利有弊
C.英国人雷格发现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在物体的表面
D.法国人杜费发现自然界存在两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