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f52dee910912a216147929fd.png)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第7章 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第7章 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dd8fe4677232f60ddcca1cc.png)
反定位派认为,言语同思维一样是整个大 脑的功能而不能仅限于局部。言语的发生 是大脑皮质各个部分所发生的信息整合的 结果,不可能是由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言 语中枢的功能”,语言思维障碍与大脑病 变范围大小有关。
语言思维活动既与脑的特定部位有关又 是整个大脑皮层协同活动(整合作用)的结果。 语言产生的三个阶段 感受阶段 脑内言语阶段 语言表达阶段
2、割裂脑病人的实验分析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大脑两半球间主要 通过胼胝体进行着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心理学教授司派 利是进行这类割裂脑研究的先驱,并因此 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
对割裂脑人在下面三方面研究两半球功能的差异: 言语功能 形象思维能力 伴有情感性成分的认知活动 结果: 言语功能:左大于右 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右大于左 在伴有情感性成分的认知活动方面:情感性信息 右半球为优势
语言:由词和语法规则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利用语言表达的概念进行判断、推 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内 部语言的运用过程
二、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定位派认为,脑内存在语言功能特殊部位, 言语感觉与颞叶有关,诵读及书写则主要 与顶下叶和枕叶有关,从而正式提出了言 语中枢的概念。
四、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
1、正常人类被试的实验分析
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人脑两半球功能 的不对称性
介绍三个实验:证明了不同言语功能的大 脑一侧化
韦达试验
1949年Wada运用单侧注射法将异戊巴比妥 注入左侧或右侧脑动脉,选择性暂时麻痹 左脑或右脑,研究左右半球的语言功能 表明:左脑麻痹,言语表达能力短时间内 全部丧失,言语理解能力基本完好;右脑 麻痹,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几乎不受影响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9b4f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c.png)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生理学心理学全解
![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生理学心理学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a00b36c8762caaedc33d476.png)
对意外死亡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生化分析表明,脑内多巴胺受体含 量高于正常人两倍之多。
3.多源病理学说
不只是脑内多巴胺递质及受体功能亢进的单一病源,而是含有多种神 经递质及其多种受体功能异常的多病源的复杂疾病。
6.传统分类法一般将语言产生障碍统称为( )失语症,包括语词发音、用语、语法和书写功能障碍等。
2、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 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第四节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人类言语知觉实际靠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 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人类言语知觉机制有两种认知理论:
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但是,病人 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
比较二者以记忆:
Broca’s area :左额下回语言运动区。 受损伤出现语言产出障碍,称为运动性失 语症;
Wernicke’s area :颞横回的语言感觉 区。受损伤发生语言理解障碍,称为感觉 性失语症。
周边性失读症 中枢性失读症 获得性失读症 发展性失读症
失读失写症:不仅不能读出来,也不能写出来。
三、缄默症
病人意识不正常,情感和记忆空白。实际上是意识障 碍的表现。
大脑的言语功能是多个脑区域共同承担的。
言语功能
布罗卡区 维尔尼克区 联络区皮层 皮层下结构
基底神经节 丘脑底部
第二节 脑与思维(--思维的脑机制)
除书写困难称为的失写症(Agraphia)是左额中回受损伤所引起外,其 他类型语言产出障碍均被看成是Braca区受损伤所致。这类病人说话很 慢,似乎像初用外语讲话的人,边说边寻找单词,句子结构错乱或用 词不当,常常用一些零散的名词作为主题词,缺乏谓语的正常表达方 式。
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
![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fac9464ba8956bec0975e33f.png)
二、 言语 的知觉 运动 理论
首先 , 虽然 言语 (peh ②中 ( 少在 现 代 言 sec ) 至
学说 尝试从进 化论 的角度揭 示动作执行 向语 言理解 的迁移 轨迹。未来 的研 究需要从建 构微观 的实体 理论 以及 语 言功能障碍的康 复治疗两个方面 出发继续论 证具 身语 义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 : 语言 ; 具身语义学; 镜像神经元 中图分 类号 : B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57 ( 0 2 0 0 4 0 1 1— 9 3 2 1 ) 5— 14— 7 0
女 稿 日期 :0 2— 6— O 收 2 1 0 3
作者简介 : 陈巍( 9 3 18 一
(9 2 17 一
)男 , , 浙江绍兴人 ,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 师, 博士 , 浙江大 学“ 8 9 5工程 ” 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创 新基 )男, , 安徽 肥西 人 , 南京 师范 大学 心理 学 院教授 , 士生 导师 ; 春雷 博 单
学的松散线索无法进一步揭示在语言发生的过程
中我们 的大脑究竟发生 着怎样 的变化 , 也就更谈 不 上反 哺语 言 的认 知理 论 了 。近 2 0年 , 像 神经 元 镜 及其 系统 的发 现为 研究 者窥 视语 言 的 奥秘 打开 了 新 的窗 口 , 以此 为基础形成 了一个 崭新 的心理 并且 语 言 学 分 支—— 具 身 语 义 学 ( m oidSm n E bde e a-
一
、
引 言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fd70225901020207409c3a.png)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3大支柱的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言语思维研究的视野,也为言语思维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分析的新手段。
从语言知觉的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成中,可以看到言语思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对言语思维机制的认识给出一种新的启示。
人类言语与其他声学信号相比有许多特点。
首先是任何一段口头语言中,都包含许多分离的音紊,每个词都是由音亲连续起来所构成的。
所以,每个音素和词都对应一类声能的模式。
这种声能模式具有双重性,即节段性和恒常性。
节段性表现为在音素之间有一段段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言语声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
恒常性表现为不依说话人不同而异,同一词不论什么人发音,频谱特征都大体相似。
当然,发音人不同频谱可能相差较大,但对同一词发音,其频谱模式是相似的。
这是由于同一音素是由相似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所制约的。
这样在言语知觉形成中,不但靠听觉分辨音素和词的声学特征,还由视觉对讲话人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进行图像分析。
因此,人类言语知觉实际是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的结果。
不仅聋哑人的言语知觉是靠视觉分析完成的,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
马萨诺(D.W.Massarno)和寇恩(M.M.Cohen,1983)以唇辅音“b”和齿龈辅音“d”为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合成音节“a”和“da”以及"ba”变为“da”的7个中间音节,让正常被试倾听等概率呈现的9个音,并判断呈现“ba”和“da”的次数。
在3种条件下重复同样的音节识别测验。
一种条件是只靠听觉判断,另两种条件是呈现音节时,总伴有发出“ba”音节或“da”音节的口唇运动的闭路电视,结果发现,从录像中得到的视觉信息显著提高了“ba”和“da”音节的正确判断率。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言语知觉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米勒(J.L.Miller 1990)总结出关于人类言语知觉机制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和听觉理论。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https://img.taocdn.com/s3/m/e93b86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2.png)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言语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儿童的言语发展和语言理解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的重点之一。
本章将介绍儿童心理学中与言语相关的认知理论。
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被广泛接受,即维基斯基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并且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言语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言语的运用,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言语发展的初期,儿童会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学习语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规则并进行语法结构的组织。
言语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与言语相关的认知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传感期、运动期、操作期和形象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于言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运动期,儿童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词语和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语言规则。
除了维基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与言语发展相关的认知理论被提出。
例如,基斯勒的“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儿童在运用言语进行思维活动时,会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
通过这些信息处理过程,儿童能够对所听到和说出的语言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研究儿童的言语发展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语言习得理论”,儿童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强化的方式。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会从他们的父母、亲戚和其他成年人那里学习语言。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言语行为,并根据成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
在言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191ec527284b73f24250ed.png)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8学时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心理学类课程。
该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使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规律,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要求学生在学完此门课程后能够将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相结合。
2.本课程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对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言语和思维、本能和动机、情绪和情感以及人格的生理机制进行介绍,同时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焦点也进行适当介绍,侧重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介绍。
3.本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务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了解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为后续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即基本研究方法和神经系统解剖基础,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
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分析反思见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等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4.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生掌握情况。
试题的编制,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布。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认知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7312e9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b.png)
语言认知心理学语言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探究了人类如何理解、产生和使用语言的机制。
通过研究语言认知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操作过程,从而为语言教育、语言翻译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语言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着重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
在语音识别方面,人类的大脑通过感受器官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初步加工和分析,然后将其转化为对应的语音单位,如音素。
这一过程几乎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我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
而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人类的大脑会将语言中的各个单词和语法规则进行整合和存储,以便在沟通和交流中能够快速地识别和组织句子。
在语义层面上,语言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表达意义。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它涉及词语的意义、句子的意义以及上下文语境的理解等。
人类在理解语义时,会依赖于词汇的语义网络,将词语的意义与其他相关的词汇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人类还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除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的研究,语言认知心理学还关注人类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能力。
人类在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需要对语音、词汇和句子等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和加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思。
同时,人类还需要依赖记忆能力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存储和检索,以支持语言的使用。
这些认知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变化,并为语言教育、语言翻译和语言障碍治疗等提供指导。
语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学科,通过探究语言的认知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同时还关注人类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认知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操作过程,为语言教育、语言翻译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言语知觉的名词解释
![言语知觉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0e0e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言语知觉的名词解释言语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之一,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
而言语知觉,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语音感知、语法感知和语义感知三个方面来解释言语知觉的概念。
语音感知是言语知觉的第一个层面,它涉及到人们对说话声音的感知和区分能力。
语音感知不仅包括对语音音高、音长、音强、音调等基本音属性的辨别,还包括对语音的声韵和音素的区分。
声韵是指声音的音色特征,而音素则是组成语言的最小音位单位。
通过语音感知,人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发声特征和音位,并将其与特定的语音信息相联系。
语法感知是言语知觉的第二个层面,它涉及到人们对语言句法结构的理解和解析能力。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它决定了词汇的组合方式、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表达方式。
语法感知使人们能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句子结构、词性和句法关系。
通过语法感知,人们可以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如主谓宾、被动语态、语气的转变等,从而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语义感知是言语知觉的第三个层面,它涉及到人们对语言意义和语境的理解能力。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系统,它决定了词语和句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
语义感知使人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句子的意义、词语的义项和语境中的隐含信息。
通过语义感知,人们可以理解词语的多义性、短语的搭配性以及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总之,言语知觉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了语音感知、语法感知和语义感知三个层面。
通过语音感知,人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发声特征和音位。
通过语法感知,人们可以理解和分析语言的句子结构和句法关系。
通过语义感知,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构成了言语知觉的综合能力。
言语知觉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还能够促进人际交流和社会互动。
同时,言语知觉也为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言语知觉过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机制,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与加工分析
![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与加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e7b0a6168884868662d6db.png)
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与加工分析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形式识别实际表征及加工剖析〝形式〞是指抚慰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或说由假定干元素按一定关系集合在一同组成的一种结构。
如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嗅觉形式等。
一个物体、一个单词、一种语音,甚至一种特定芬芳都是形式。
复杂的形式往往由假定干元素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一种结构。
形式识别就是确认形式是什么,并把它同其它形式区分开来,或说把输入形式的信息同长时记忆中有关信息停止婚配,并识别出该抚慰属于什么范围的进程。
人的形式识别的特点〔1〕对言语识别的才干是人所特有的植物也能停止形式识别,如分辨有害和有害抚慰、选择伴侣、构筑巢穴,但这些形式识别都是低级的,只是为了顺应环境和维持生活。
人由于能识别言语,因此可以停止人的休息和发明。
〔2〕人的形式识别具有复杂性人能区分各种不同的形式,从复杂的线条到复杂的物体外形,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到人类自身,从微观结构到微观结构,人类能识别的抚慰形式,其数量是无法估量的。
人还能在形式出现普遍变异的状况下完成识别义务。
如邮局里分信的任务人员,能识别千差万别、外形、大小各异的文字。
形式识别进程形式识别进程包括剖析、比拟和决策三个基本环节。
1.剖析:识别进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剖析。
即把觉得记忆中的信息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局部,如把字母A分解成左斜线、右斜线和一条水平线三个组成局部。
这种剖析进程十分复杂,在这个进程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根觉得记忆中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2.比拟:形式识别的第二个阶段。
即把剖析阶段抽取出来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信息停止比拟,比拟的方式有两种——串行加工战争行加工。
串行加工〔序列加工〕:即输入的形式与长时记忆中的编码一个接一个地停止比拟,然后再确定与哪一个编码婚配的最好。
这种加工是消耗时间的。
阅历通知我们,人的形式识别往往停止的很快,因此,识别系统把抚慰与记忆编码比拟时,能够采取了另一种加工方式。
平行加工〔并行加工〕:是指许多独立的比拟同时停止,就是说,在形式识别中,抚慰可以同时地与许多外部记忆编码停止比拟,而整个进程所需的时间,差不多等于抚慰与单个记忆编码停止比拟的时间。
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其理论基础
![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其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63dbbc70508763231121296.png)
视不单单是涉及到身体那么简单 , 而是强调身体 在认知活动中 的参与性 和动态性。身 体在语言 认知中始终 处于 动 起来 的状 态 , 从语词 上辨 析 , 语言具身认知 中的 具身 就有 使身体运 转起来 之 意。 重要 的不 是我 们拥有 身体 , 而 思维 在 某 种程 度 上 是 em bod ied 的 即 具 身 。可见 , ELC 的核 的 )。正是我们身体 的天然特点 塑造 ( shape) 了 概念化和 范畴 化的 可能 性 与和能动作用。 与传统的语言认知理论相比 , ELC 至少有如 心要义就在于身体 在语言认 知中不可 或缺的参
尝试。 ELC 是具身认知与语言认知结合的选题 , 具 有逻辑和实践的双重依据。从逻辑上说 , 具身认 知与 ELC 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ELC 是具身认知 这一普遍性的认知方式在语言认知这一特殊领域 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安德森 ( M. Anderson) 认为 : 我们所解释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 实践的、 身体行 为具有认知的和认识论的意义; 身体行为构成了 一个特定问题求解过程的重要组成 , 例如在一个 复杂除法运算中对纸的利用, 或者涉入当下的认 知发展 , 再比如利用与环境互动和对环境控制去 认识 物体 , 或 者去 领会这 些物 体概 念内 涵和 意 义。 实践中 , 将具身认知与 具体的研究领域 结 合形成新的、 独立的认 知方式, 已有实例作为 参 考。如 , 国外有人将具身认知与音乐认知相融合 提出音乐具身 认知 ( Em bodied M usic Cognitio n) , 同样道 理, 语言具身认知 即 Em bodied L an guage Cogn ition ( 作 者译 ) 的研 究前景 和研究 路 径 , 值得期待和探索。 语言是身体参与认知活动、 将外部感受到的 语言经验经过心脑、 认知神经的作用进行加工处 理后获得的印象。人类语言的获得离不开身体、 环境的交互作用 , 其中 , 身体 发挥着核 心的参与 功能。 身体为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知 觉经验, 成为我们认识世 界的源 泉, 成 为我们认 识存在的手段 。 C lark 认为 心 智和认知与具 。然 而, ELC 对 身体 的重 体的身体 密切 相关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aaa37e5e009581b6bd9ebf8.png)
认知理论比较主要的学习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奥苏贝尔提出了新知识学习的同化过程。
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8个阶段:1、动机;2、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预习;4、编码;5、寻找和恢复;6、概况和学习的迁移;7、反应的生成;8、反馈。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1、新知识得获取;2、旧知识的改造;3、检查知识是否恰当。
以及新知识的获取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
关于学习的定义:奥苏贝尔把知识的学习看成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皮亚杰定义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加涅的原理、法则或规则的学习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关于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布鲁纳突出了“发现学习法”,奥苏贝尔提出了“接受学习法”。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学习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学习迁移的研究: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中介绍了认知结构变量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加涅的学习理论讲诉已经获取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一部分取决于知识贮存方法;一部分取决于那些线索可使这种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再现。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布鲁纳主要讨论了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作用。
以及布鲁纳注意强调内在动机和认知需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学习有关的认知需要主要有1、从加快了的认知和理解中获取满足;2、发挥个人全部心理能力的迫切要求;3、正在发展着的兴趣和专注;4、从个人与他人的认知一致中获取的满足;5、从个人在认知或智力方面的优势中获取愉快;6、对个人能力或成就的感觉;7、“相互关系”的发展,其中包括个人对其他人的反应,以及同他人为共同达到某个目标而共同工作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https://img.taocdn.com/s3/m/a842e2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9.png)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言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言语,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进一步理解世界。
在认知理论中,言语的发展与儿童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章将详细探讨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认知理论。
一、儿童言语的起源和发展1.1 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儿童语言习得分为预言期、单词期、句子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
在预言期,儿童开始发出来自于他们的语音口腔活动,但这些声音不具备特定的意义。
单词期是指儿童开始通过听到周围人使用的特定词语,从而学习将声音和特定对象联系起来。
句子期是儿童开始组织词汇形成更复杂的语句来进行交流。
成人期则是指儿童能够以成人的方式有效地进行沟通。
1.2 儿童语言习得的文化差异儿童语言习得不仅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接受到的语言刺激和教育方式存在差异,这将对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儿童言语的认知发展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传感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三个阶段。
在传感期,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开始感知和注意到语言的存在。
在前运算期,儿童逐渐理解并运用语言,但其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观察和经验。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2.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激励,而言语作为社会文化工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对于言语和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言语交流,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进而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言语对儿童认知的影响3.1 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
第七章 言语心理学
![第七章 言语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cbdf98ade80d4d8d05a4f70.png)
割裂脑的研究
割裂脑的研究发现,手术后病人的视力、 听力和运动能力均正常,而命名和知觉物体空 间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力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例如,把单词“戒指”呈现在病人右视野中, 由于它的视觉信息投射左半球上,病人可以正 确地读出来;如果把单词“钥匙”呈现在左视 野中,由于信息投射到右半球,病人读不来。 这些事实都说明,言语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 的功能。
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
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 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二、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 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 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 层次。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 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 如语音规则、缀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 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音位组成语素, 然后由词素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短 语和句子。
言语中产生,并在言语过程中体现价值,语言也 离不开言语。
四、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分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
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对话和独
白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
言
外部言语
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一)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
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对话言语的特点是: 1.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 2.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 3.对话言语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 4.对话言语常常是一种反应性言语。
乔姆斯基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 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 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指人们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 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 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 表达的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 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401d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6.png)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2005课程名称:生理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hysiopsychology开课学期:3学时(理论+实践):48(40+8)学分: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专业:应用心理学选用教材:《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版主要参考书:1、卡尔森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
2、詹姆斯•卡拉特著,苏彦捷等译,生物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3、葛詹尼加等著,周晓林等译,认知神经科学一关于心智的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一门科学。
它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属于基础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心理活动是大脑的重要的功能,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就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各种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主要致力于心理和行为的神经机制(特别是脑机制)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不仅研究正常的心理现象,还研究人的本能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习《生理心理学》的任务使心理学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心理现象、本能行为及心理障碍的生理机制,为学习其他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basi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behavior. Physiopsych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hysiopsychology belongs to basic psychology,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theoretical subj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science system.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Centering on the brain,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mind andbehavior,especially the Neural mechanism.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not only the 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but also the psychological disorder. Physiopsych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sychology. The task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physiopsychology i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stinctiv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m to learn the other courses of psychology.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生理心理学是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主干课之一,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心理学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3大支柱的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言语思维研究的视野,也为言语思维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分析的新手段。
从语言知觉的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成中,可以看到言语思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对言语思维机制的认识给出一种新的启示。
人类言语与其他声学信号相比有许多特点。
首先是任何一段口头语言中,都包含许多分离的音紊,每个词都是由音亲连续起来所构成的。
所以,每个音素和词都对应一类声能的模式。
这种声能模式具有双重性,即节段性和恒常性。
节段性表现为在音素之间有一段段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言语声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
恒常性表现为不依说话人不同而异,同一词不论什么人发音,频谱特征都大体相似。
当然,发音人不同频谱可能相差较大,但对同一词发音,其频谱模式是相似的。
这是由于同一音素是由相似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所制约的。
这样在言语知觉形成中,不但靠听觉分辨音素和词的声学特征,还由视觉对讲话人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进行图像分析。
因此,人类言语知觉实际是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的结果。
不仅聋哑人的言语知觉是靠视觉分析完成的,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
马萨诺(D.W.Massarno)和寇恩(M.M.Cohen,1983)以唇辅音“b”和齿龈辅音“d”为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合成音节“a”和“da”以及"ba”变为“da”的7个中间音节,让正常被试倾听等概率呈现的9个音,并判断呈现“ba”和“da”的次数。
在3种条件下重复同样的音节识别测验。
一种条件是只靠听觉判断,另两种条件是呈现音节时,总伴有发出“ba”音节或“da”音节的口唇运动的闭路电视,结果发现,从录像中得到的视觉信息显著提高了“ba”和“da”音节的正确判断率。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言语知觉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米勒(J.L.Miller 1990)总结出关于人类言语知觉机制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和听觉理论。
运动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是李波曼(A.M.Liberman)和马特因利(J. G. Mattingly,1985)提出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方面;(1)他们认为言语知觉系统和发音的言语运动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
因此,人在听音紊和词(元音和辅音音节)时,本身的发音运动系统也在不自觉地、默默地进行发音运动;(2)言语知觉是人类特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出生以来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3)言语知觉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因为人类生来就具备言语发生和言语知觉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机能系统。
视觉信
息参与言语知觉的实验事实,对言语知觉运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发音时的口、唇、舌等运动状态,便于人们默默地重复这些发音动作,提高言语知觉的正确率。
言语知觉的听觉理论(The auditory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在上述3个方面与运动理论完全不同。
首先,这种理论认为知觉并不是言语运动的产物,而是听觉系统对各种声音信号进行自动解码,对说话人有意发出音素的规则序列发生知觉的过程;其次,言语知觉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许多动物的听觉系统与人类听觉系统十分相似,动物也可能具有相似的言语听觉机制;最后,言语知觉不是先天的,虽然婴儿听觉系统就已经十分发达,但婴儿早期必须经过学习和作业之后,才获得言语知觉能力。
在b,p等辅音音紊研究中,将从辅音释放到声道出现振动之间的时差,称为噪声发声时(VOT),对于区别有声辅音与无声辅音具有重要价值。
“ba”音的VOT为25毫秒以下,表明b是有声辅音,“pa”音的VOT为80毫秒,表明p是无声辅音。
VOT为25毫秒以下时,知觉为有声辅音,VOT大于25毫秒时,知觉为无声辅音。
所以,VOT25毫秒为两类辅音的分类边界。
在“ba”和“pa”两音素VOT研究中发现许多事实,对两种言语知觉理论从不同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支持。
首先,关于言语知觉是否是人类特有的问题,VOT研究对言语知觉的听觉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不利于运动理论。
灰鼠(Chinchillas)的听觉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与人类十分相似。
库尔(P. K. Kurl)和米勒(J. D. Miller,1978)对灰鼠进行躲避电击的学习行为训练,信号分别是VOT为0的"ba”和VOT为80毫秒的“pa”音。
不给灰鼠饮水,使其产生口渴感,然后放入实验笼内,笼一端有水管可以饮水。
在饮水过程中,每隔lO-15秒随机发出一个音节"ba”或“pa”。
对一部分鼠出现"ba”时必须停止饮水,跑向笼的另一端,否则遭到足底电击,出现“pa”时则可继续饮水,对另一部分鼠,“ba”和“pa”的意义相反。
两群灰鼠分别对“ba”或“p8”建立了躲避学习行为模式。
然后分别用VOT 从0-80毫秒之间的不同音素,观察两组灰鼠的鉴别反应与VOT的关系。
结果发现,对“ba”建立躲避反应鼠,肘VOT为30毫秒以下的几个音素给出同样的躲避反应,对VOT为40毫秒以上的音素给出与“pa”一样继续饮水的反应;另一组则出现相反的反应。
这说明,灰鼠对"ba”和“pa”的鉴别反应与VOT的边界效应和人类完全一致。
从而证明,音紊鉴别的言语知觉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在新生婴儿的研究中,利用异常声音引起婴儿吸吮奶嘴的动作增强的现象,对比了VOT为-20毫秒和0毫秒的两个音索、VOT 为60毫秒和80毫秒的两个音素,以及VOT为20毫秒和40毫秒的两个音素对婴儿吸吮动
作的影响。
结果表明,仅VOT为20毫秒和40毫秒的两个音索出现时吸吮反应增强。
这说明新生儿与成年人一样对音索鉴别的VOT边界效应发生在20毫秒和40毫秒,言语知觉能力是生来就有的。
这又有利于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
由此可见,VOT的研究既有利于听觉
理论,又有利于运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