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专题
☆【修辞手法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所以,在复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的题型。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一、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是: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1)在群众的呼喝声中,老周夹着尾巴逃跑了。(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二、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每到中午,杨老师总喜欢买回七八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呼呼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小周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三、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是增强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五、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六、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是:增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八、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1、直接引用,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2、间接引用,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九、反语
例:清国留学生,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十一、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十二、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十三、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四、比喻
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
仿佛”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十五、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1、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南国烽烟正十年”一句中,“烽烟”是外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和“战争”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句可以改为“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所以是借喻;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不可以改成“一叶孤舟像帆一样从天地之间驶来”,所以是借代。
☆【象征与借喻、借代的区别】
1、象征的含义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