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多-波菲尔创造性的建筑细部-2011.5
卡拉特拉瓦作品解读
1
卡拉塔拉瓦
技术与美学
2
高迪请Biblioteka 入文本内容大多数的艺术家、建筑师,甚至是一些工程 师的创造都不是建立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的。 就像先锋派通常所说的那样,新的事物是不 会凭空出现的事实上,崭新的设计常常来自 于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对于创造最好的支撑便 是回忆历史。 以这种视角来审视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审 视那些画满人体速写的笔记本, 我们就会 看到在他的建筑与工程方案中那些被当作类 比和隐喻雏形的元素所充当的角色。在这其 中姿态、外形、骨骼、肌肉、器官、皮肤和 翅膀等元素经常的被重新思考重新解释并且 用于方案的设计当中。躯体如何被想像成一 座建筑?
3.在联邦工学院求学时卡拉特拉瓦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将三维框架结构通 过二维过程进而折叠为一维体系。 在此过程中每个结合点的轨迹都将是一 复杂的空间曲线或曲面, 但都是由逻辑与理性控制的。 在我们观察卡氏后来 许多作品时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可折叠与运动的空间结构系统。
在他早期的斯塔德荷芬火车站随他以及后来 的一系列包含了多种复杂功能的交通枢纽设 计中,卡拉特拉瓦巧妙的处理功能与形式间 的关系使高度的综合代替了简单的妥协。斯 塔德荷芬火车站的基地处在一个周边限制重 重的地段内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边缘至今仍然 被具有挑战性的自然地貌和高密度的城市组 团所限制。然而在斯塔德荷芬火车站的设计 中正是这种限制激发了卡拉特拉瓦的设计创 造力。当时年仅32岁的卡拉特拉瓦在这个古 老城市的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遮盖的步行场所 ,一个悬臂的月台屋顶和一个地下的商业中 心
西班牙现代海边城堡——论里卡多·波菲尔的红墙住宅
西班牙现代海边城堡——论里卡多·波菲尔的红墙住宅唐梦莹1,2,宋 辉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2.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美国纽约 10027)摘要:本文从平面逻辑关系、空间母题组合方式等角度出发,对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设计的“网红”建筑“红墙”的丰富色彩和特色形体进行分析,推导其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几何逻辑和模数化网格体系理论,揭示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建筑设计和建筑思潮形成的过程,探讨波菲尔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地域性主张,发现其建筑作品中古典语汇与现代技术结合的设计方法,试图用现象解释的方法解读鬼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及其建筑作品中的自发性理论和简约设计逻辑。
关键词:里卡多·波菲尔;红墙;地域性;自发性;简约设计逻辑[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0.34.24Spanish Modern Seaside Castle—— Discussion on the Red Wall by Ricardo BofillTang Mengying 1,2, Song Hui 1(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27, U.S.)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lan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motif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ich colors and characteristic shapes of the “instafamous” architecture, the Red Wall, designed by Spanish architect Ricardo Bofill. It derived the geometric logic and the theory of modular grid system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revealed the time background of his works, and the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thoughts, and explored the regional propositions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Bofill. It discovered the design method of combining classic vocabulary and modern technology, and tried to use the phenomenon explanation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spontaneity theory and simple design logic of the “wizard” architect Ricardo Bofill and his architectural works.Key words: Ricardo Bofill; the Red Wall; spontaneity; regionality; spontaneity; simple design logic西班牙“鬼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以下简称“波菲尔”)与他成立的泰勒建筑事务所(Ricardo Bofill Taller de Arquitectura)设计了许多具有鲜明特征和地域特色的项目。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典型案例分析——以法国馆和阿尔萨斯馆为例
图 6 法 国馆 外 立面 预 制构 件 图 7 法 国馆 内庭 院 立体 绿 化预 制构 件
图 5 上海 世 博会 法 国馆 室 内
1 技 术体 系 . 2 法 国馆 在 设计 过 程 中提 倡“ 新 、 态 、 创 生 可持 续 ” , 强 调“ 市生 活 中的 自然 之美 ” 设计 理念 与 世博 会 的 都 , 主 题“ 市 , 生 活更 美好 ” 美 契合 。建筑 的外 立 面 城 让 完 采 用菱 形 的 白色 网架 表皮 , 筑材 料 是 新研 制 的玻 璃 建
O 引言
21 0 0年 上 海 世 博 会 的 规 划 和 展 馆 建 筑 都 围 绕 “ 市 让生 活 更美 好 ” 城 的主 题 , 现“ 碳 、 谐 、 持 展 低 和 可
世 界 各 国展馆 的设计 中 , 力 求体现 现 代城 市 文 在 化 内涵 、 实现 建筑 与科 技 发展 以及 生态 环保 和谐 共 处 的基 础上 , 本身 也努 力实现 低碳 环保 。 如 : 博轴 上 例 世 的 6个倒 锥 形钢 结构 的“ 喇叭 花 ” 就是 世博 轴 的“ 阳光
交融 与互 动( 图 4 。 见 1 这 种 内外互 动 的设 计 手法 也 用 于 展 览流 线 的处
图 2。外 立面 采用 网状 的混凝 土 构架 , 建筑 主 体 脱 ) 与
离形 成双 层 皮 结构 。整个 网架 漂 浮在 水面 之 上 , 建 使
法 国馆 外 立 面
法国馆入 口
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 绿色建筑典型案例 分析
— —
以 法 国馆 和 阿 尔萨 斯 馆 为 例
王 明 , 杨 维 菊
209) 10 6
( 东南大学建筑 学院, 南京
近现代外国建筑史资料
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表现主义建筑:(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
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
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工艺美术运动: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
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代表作品是伯设计的“红屋”。
折中主义:折衷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以法国最为典型。
代表作巴黎歌剧院。
顶峰巴黎的圣心教堂。
装饰就是罪恶:1908年阿道夫·路斯出版了一篇文章《装饰与罪恶》,明确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畴,主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对于路斯来说,建筑去除掉装饰,是其精神力量的象征。
巴黎雪铁龙公园赏析
造景元素及特点
园地主要因素:整个公园的核心是临塞纳河设置了一个
巨大的广场型绿地,呈斜坡面向塞纳河,广场周 围,规划 了运河、大型玻璃温室、系列花园,公园全部面向公众开 放。设计师无论是在平面布局上,还是建筑与环境小品处 理上,力求在继承法国园林传统的同时,建设一个现代城 市公共绿化空间。追求自然与个性,强烈的平面结构形式 通过一系列小花园与自然融合,这些以植物种植为主的花 园各有主题。比如:黑与白,岩石与苔藓,废墟,变形, 并通过不同植物种类和小品,地质材质的对比以突出个性 与特征;通过技术手段,水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广 场中央的柱状喷泉,围绕大草坪的运河、跌水、瀑布,丰 富了公园的视觉、听觉效果;一条斜穿大草坪的老路保留 下来,印证了雪铁龙工厂甚至更早的历史痕迹,同时也是 园内的主要步行道。
平面布局及风格体现
范围尺寸:1.雪铁龙公园 14公顷,包括一个面向塞纳河开放的绿
地空间和散落在居住区内的两个花园;2.住宅区 分布在公园周边, 共 计2500套住宅。3.公共建筑 包括办公、商业、文教、医院等,其中大 型医院与办公楼位于基地南侧,巴黎中心城的边缘,临环城路。
概况:巴黎雪铁龙公园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法国
大草坪:“大草坪”是整个设计的“核”。它四周被方正的水体环
绕,两侧是道路和墙体。空间边界明确且面积大整体性强,与周围的 小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围绕草坪的水渠形成了一条漫长的亲水边界, 增加了边界丰富性。不仅增加了一种界定空间的元素,更增加了人们 利用空间的无限可能,彻底改变了空间的性格。草地有斜路穿插,有 乔木散植,有成组的灌木方阵,这些元素在草地上规模的出现,非常 奇妙的使方形草地呈现出一种恬静舒雅的自然风景园里的疏林草地的 样貌。
04 02 03
列举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著名建筑师及建筑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段辉煌的艺术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建筑师诞生并设计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世建筑设计的经典典范。
以下将从不同领域列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以此来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成就。
1. 费利佩·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中,费利佩·布鲁内莱斯基被誉为是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设计。
这座大教堂的穹顶建造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技术挑战,而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建筑上的技术难题,而且在美学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2. 切萨雷·伯拉蒂尼(Leon Battista Alberti)伯拉蒂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复兴大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还是一位哲学家、作家和艺术理论家。
他的建筑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圣安德烈大教堂的立面设计,这座教堂的立面设计成为了后世建筑师仿效的典范。
3. 米开朗基罗·布安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杰出建筑师,他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设计。
在他的设计中,圆顶成为建筑艺术的新领域,为后来的教堂和宫殿建筑师提供了新的灵感。
4. 亚当·阿多莱夫托(Adamo Tadolini)亚当·阿多莱夫托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艺复兴建筑师,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设计。
他在设计中充分融合了古罗马建筑和基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后世建筑师学习的对象。
5. 安东尼奥·达·桑盖罗(Antonio da Sangallo)安东尼奥·达·桑盖罗是另一位备受赞誉的文艺复兴建筑师,他最知名的作品是梵蒂冈宫的建筑设计。
他在设计中极具创意地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元素,使得梵蒂冈宫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杰作之一。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5.木构架建筑特点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classical architecture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历史沿革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
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
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J.F.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
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
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
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更多。
而且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
世界各地许多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赞美。
但古典主义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建筑自身的发展,作为完整的建筑体系的古典主义终于逐渐为其他的建筑潮流所替代。
但是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代表作品附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吴良镛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之一,另一位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出席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两位获奖科学家颁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讲话。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
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90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等。
吴良镛在长期的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
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多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如担任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副主席、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理事: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等。
西班牙建筑巨人之一
建筑鬼才: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 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享有“建筑鬼才”之美誉,他1939年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曾就读于巴塞罗那建筑学校、瑞士日内瓦建筑大学。
在他年仅24岁时便创建了集建筑师、诗人、美术家、音乐家以及数学家于一堂的知识精英集团“TALLER DE ARQVITECTURA”(泰勒建筑事务所)。
“鬼才”的成名之作——Walden 7
本设计即为他们对现代城市集合住宅在提高社会性、公共性方面的理解及信念的阐释。
里卡多·波菲尔的建筑一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想象一下,经常驾着小游艇出航,喜欢到海边看海、漫步或者爬山旅游的里卡多·波菲尔,设计的建筑总是充满烈日下炽热的地中海风情。
Walden7 住宅位于巴塞罗那市郊,外观犹如一个坚实的城堡,高达60米,可容纳446户。
茶红色的外观隐喻了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半圆形或四分之一圆的各种阳台源于传统烟囱的意象,从而唤起人们的记忆——这里曾是一个旧工厂的遗址。
建筑的开口部设计得很大,6层高的大门设计借助纪念性建筑的语言,创造出特有的崇高与威严的气氛。
内庭四周的墙壁以蓝色的贴面砖覆盖,与外观的红色演绎而成的生动空间相对照,烘托出一个安然幽静的世界。
平面布局基本上分割为四个庭院。
高耸的四座塔楼耸立于中央,且拥有两排的双电梯。
住户都面向庭院布置,从各个塔楼可以进入各自的庭院。
“Walden 7”是波菲尔及其集团70年代的代表作,并成为巴塞罗那的名建筑之一。
波菲尔也以此为契机,打开了进军法国建筑界的大门,并进而成为活跃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的著名建筑师之一。
建筑美学论文 ——以里卡多·波菲尔为例
摘要里卡多·波菲尔的建筑思想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职业生涯早期他曾致力于研究加泰罗尼亚的地方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
成立了享誉全球的泰勒建筑事务所,之后关注于在建筑中体现古典风格并在各种大型的集合住宅中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
本论文通过波菲尔的生平简介以及建筑思想及典型代表作品的初步论述及分析,希望能够从波菲尔的建筑思想中学到更多能适用于当今中国建筑发展建筑思想及理论。
关键词:里卡多波菲,地域主义,古典主义,关注场所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1.里卡多·波菲尔简介里卡多·波菲尔 (Ricardo Bofill)于1939年12月5日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1955年至1956年,波菲就读于巴塞罗那建筑学院,1957年至1960年,他在瑞士日内瓦建筑大学继续修读他的建筑学业。
波菲尔的父亲艾米利奥·波菲尔既是建筑师,又是开发商,所以父亲对波菲尔的影响肯定是不容忽视。
1963年,波菲尔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熟知的泰勒建筑设计事务所。
最初的成员来自于不同行业,除了建筑师外,还有工程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数学家,工程师,音乐家,诗人,摄影家和作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哲学家等等。
而波菲尔自己也曾经领衔主演过电影,虽然他的电影不像他的建筑一般为人所熟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波菲尔的多重身份必定对他的建筑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2.里卡多·波菲尔设计思想形成背景2.1 高迪西班牙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除了大家所孰知的斗牛之外,西班牙的建筑也是享誉全球。
而提到西班牙的建筑,不得不提的便是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的天才大师安东尼奥·高迪。
“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巴塞罗那一样,因为高迪一个人而变得熠熠生辉。
”这便是人们对于高迪的最高评价了。
可以说后来的西班牙建筑师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高迪的影响。
08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2
根据这个不可抗拒的因素下,似乎存 在一个紧接在一起的厚版、楼梯、塔 楼,及于楼板上的桥梁,这多方的弯 曲启发了汇集体积本身是变形的空间 及他的变形是创造出一个在光与灰暗 之间被剪断的线。
巨大的柱脚虽然是结构机能上所必须, 但形式上又可看出柯布对拟人化型态的 兴趣。
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Palace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学生们居住在沿着南方侧面许多单一走 廊而建的个别量体中,以玻璃覆盖作为 提供房间光, 空气和景 观的一个构想。 因为外壳无法产生最理想内部环境,不 久便增加了一些遮蔽装置,因而减少墙 光滑的外观,也加强南方玻璃墙的合理 存在性。
在展示馆的室内,纵横行列和 墙,是如此的弯曲,如柯布描 述他们“蓄意的变形”,因而创造 一个那样的空间,是一个连续 的压条,为立体派艺术家之方 式,因为前庭的区域、楼梯、 大厅及餐厅是具压缩含括的, 透明清澈的,他们几乎同时的 被感受到像是一个流动的空间, 在这分至圈上不可抗拒的线展 示出在室内里如此明显的区域。
个人生平:
1887 1905~1908 1908~1909 1910 1917 1920 1923 1927 1929 1929~1933 1931~1942 1947~1951 1950~1955 1951~1965 1952~1960 1953~1954 1965
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钟表工人家庭 在家乡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游历欧洲 在法国建筑师贝瑞的事务所工作 加入贝伦斯的设计事务所 定居巴黎,与Ozenfant创始Purism 创办《新精神》杂志,宣扬抽象艺术 发表《走向新建筑》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计竞赛一等奖 在普瓦西设计萨伏伊别墅 设计巴黎救世军收容所和巴 黎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完成许多城市规划项目,关注现代城市与规划问题 设计完成马赛公寓,体现其未实施的规划理想 朗香圣母教堂 印度昌迪加尔行政区规划设计 法国里昂拉图莱特修道院 哈佛大学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 卒于法国。
全球11处著名炫酷流线建筑_
全球11处著名炫酷流线建筑_据国外媒体报道,流体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型建筑,柔软、圆润和弯曲是它们的三大特色。
这种建筑的灵感来源于充气建筑和塑料活动房,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打造,堪称建筑世界最与众不同同时最值得纪念的成员。
荷兰尼尔杰水世界的水阁是流体建筑的一个代表性作品1.荷兰尼尔杰水世界的水阁很多人为流体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就包括拉斯·斯伯伊布里克。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建筑界开始对流体建筑投以关注目光,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斯伯伊布里克为他的NOX建筑公司打造的水阁(Water Pavilion)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设计。
这座流体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三角洲展览会所建,地点位于荷兰人工岛屿尼尔杰水世界。
水阁是流体建筑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完全利用专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和软件设计,例如计算机辅助三维互动应用软件(以下简称CATIA)。
水阁的内外均为有机结构,依照欣赏者所处角度不同,地板可变身为墙壁或者天花板,普通建筑内部的“两侧”在这里已显得无关紧要。
它是一座可以与人进行互动的建筑,可为观众上演喷雾秀和喷水秀。
水阁内装有大量传感器,允许游客根据自己的情绪对眼前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其他内部功能进行调整。
英国伯明翰的赛弗里奇百货公司灵感来源于织物的自然下垂和柔和的人体线条2.英国伯明翰的赛弗里奇百货公司位于英国伯明翰的赛弗里奇百货公司是一个摄人眼球的设计,于2003年竣工。
打造者“未来系统”(Future Systems)建筑公司表示,这座建筑的灵感来源于织物的自然下垂和柔和的人体线条。
从远处看,赛弗里奇百货公司好似一头巨大的搁浅鲸鱼,其外部镶嵌着数千个铝盘,既像蛇皮,又像帕高·拉巴纳女装上的金属亮片。
这种富有动感的设计并不是对伯明翰现有摩天楼的一种补充,而是作为伯明翰的一座非典型另类建筑。
正如“未来系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愿望并不仅仅是设计一座具有相当水准的百货公司,同时还要为伯明翰打造一个建筑地标,让它成为城市复兴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催化剂。
里卡多·波菲尔
里卡多·波菲尔他热爱文学,演过电影,但使他登峰造极享誉世界的真正身份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他热爱古典,把玩现代,善于将古典与现代巧妙融合,任何材料和技术在他的指挥棒下经过创新、设计都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多面鬼才、建筑界的艺术家,这些都是用来形容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的,1939年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24岁时就一手创办了至今享誉国际的著名的泰勒建筑设计事务所。
波菲尔的父亲艾米利奥·波菲尔既是建筑师又是开发商。
显然波菲尔遗传了父亲的部分建筑师的基因,年纪轻轻就成为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从此开启了他的建筑大师之路。
但这些辉煌的成就绝不仅仅只是天分能解释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波菲尔的“天才”之路。
国际巨星“泰勒”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师,波菲尔的声名鹊起不得不提一个优秀的团队,那就是蜚声国际已50年的泰勒建筑设计事务所。
波菲尔认为“单一专业成员组成的团队可能会在设计思想上有所局限,不同的行业聚集在一起会迸发出更多的灵感”。
所以这是一个由不同行业的成员组成的特别而优秀的团队,除了建筑师外,还有工程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而事务所中同一位成员往往又多才多艺。
虽然事务所成员来自不同行业,都颇具创造力和个性,但他们都十分注重思想和理念的交流。
创造力和个性被统一到了团队精神之下,这也要归功于波菲尔卓越的领导才能,是他引导和激发了这个团队,让一个虽有雄心壮志但却默默无闻的小团体发光发热,爆发出无限的能量。
事务所坚持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结合古典文化和样式,将古典与现代进行融合,并注重发掘建筑的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再进行创新,捕捉建筑自身的灵魂,让建筑充满了活力。
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理念的引导下,事务所设计了伊比萨海边度假屋、高迪住宅区、卡夫卡堡、红墙、沃德7这些极具加泰罗尼亚古典、地方特色和现代动感的建筑,在西班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随后又进军法国,在法国波菲尔和他的团队也受到了极大地欢迎,在法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泰勒设计的建筑生意也很好,除此之外,法国一些大城市的市长会就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向波菲尔他们请教,一些有名的发展商会委托波菲尔设计他们最复杂最大型的项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的国际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国际设计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十多个国家。
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这场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次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主要特征:(1)强调手工艺,反对工业化。
(2)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
(3)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
(4)装饰上受东方风格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浮世绘的影响。
(5)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称之为“维也纳分离派”。
但各国在设计上追求创新、探索和开拓新的艺术精神是一致的。
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在风格上比较倾向于艺术性,强调装饰的形式美感;而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倾向于实用美术,强调理性的结构和功能美。
所以准确的说,新艺术运动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种风格。
(一)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新艺术”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称,由出版商萨穆尔·宾于1895年12月创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基础上开设的,取名“新艺术画廊”。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中心:巴黎和南锡。
南锡主要集中在家具设计上,而巴黎则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平面设计等。
1、巴黎的“新艺术运动”巴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艺术和设计的中心之一,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后,世界博览会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巴黎。
1889年世界世界博览会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由工程师埃菲尔(G.Eiffel)设计,塔高328米,全为铁架结构,内部有四部水利升降机,代表了当时工业化的最高水平。
从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17处建筑
1. 勒·柯布西耶简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原名夏尔-埃德华-杰纳雷-居贝德- 西耶(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was born on October 6, 1887, in La Chaux-de-Fonds, Switzerland. He was a prominent Swiss-French architect, designer, and urban planner who is renown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out his career, Le Corbusier revolutionized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his innovative concepts and functionalist approach.2. 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风格As a pioneer of modernist architecture, Le Corbusier'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clean lines, geometric forms, and the use of materials such as concrete and glass. He believed in the marriag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which he advocated through his famous dictum "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 His designs often 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functionality and efficiency, 本人ming to create spaces that were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3. 勒·柯布西耶作品中的17处建筑Among Le Corbusier's extensive body of work, there are 17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s that stand out for their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These iconic structures showcase his unique vision and lasting impact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4. Villa Savoye, Poissy, FranceCompleted in 1931, Villa Savoy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t is a prime example of Le Corbusier's "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 which include pilotis (supports), flat roof terrace, open floor plan, horizontal windows, and free facade. The villa's design emphasizes functionality and simplicit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s.5.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France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etween 1950 and 1955, Notre Dame du Haut is a modernist pilgrimage chapel that has be a major work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ts sculptural form and innovative use of light and space make it apelling example of Le Corbusier's experimentation with new architectural forms.6. 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 FranceCompleted in 1952, the Unité d'Habitation is a pioneering residential housing project that embodies Le Corbusier's vision of urban living. It features a modular design that allows forflexible floor plans andmunal amenities, showcasing hismitment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7. Chandigarh, IndiaLe Corbusier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andigarh, a new city in India that serves a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s of Punjab and Haryana. His urban master plan for Chandigarh, executed in the 1950s, emphasized the segregation of traffic, the provision of open green spaces, and 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ublic buildings.8. Villa La Roche, Paris, FranceBuilt between 1923 and 1925, Villa La Roche is a prime example of Le Corbusier's early experimentation with modernist principles. It is an architectural manifesto that showcases his use of bold geometric forms and innovative spatial configurations, setting the stage for his later groundbreaking designs.9. Cité Radieuse, Marseille, FranceThe Cité Radieuse, also known as La M本人son du Fada, waspleted in 1952 as a revolutionary housingplex that reimagined the concept of urban living. It features modular apartments,munal facilities, and a rooftop garden, all integratedinto a bold, sculptural form that reflects Le Corbusier's vision of a "vertical garden city."10. Villa Stein, Garches, France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etween 1927 and 1928, Villa Stein is a modernist residence that exemplifies Le Corbusier's principles of "Purism" and "The 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 Its sleek, white facade and open plan layout demonstrate hismitment to functional simplicity and spatial efficiency.11. Ronchamp City, FranceIn addition to the Notre Dame du Haut chapel, Le Corbusier's involvement in the planning of Ronchamp extended to the design of the surrounding city, includ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public facilities, and landscaping elements. His holistic approach 本人med to create an integratedmunity that embodied his ideals of modern urbanism.12. Villa Jeanneret-Perret, La Chaux-de-Fonds, SwitzerlandAs one of Le Corbusier's early works, the Villa Jeanneret-Perret holds special significance as a testament to his formative years as an architect. Completed in 1912, it features elements of Art Nouveau and showcases his evolving design sensibilities beforethe emergence of his modernist style.13. High Court of Chandigarh, IndiaLe Corbusier's design for the High Court of Chandigarh,pletedin 1956, is a striking example of his architectural vision for the new Indian city. The building's sculptural form, iconic brise soleil, and functional layout reflect hismitment to creating monumental structures that respond to their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14. Palace of Assembly, Chandigarh, IndiaAs part of hisprehensive plan for Chandigarh, Le Corbusier designed the Palace of Assembly, also known as the Legislative Assembly Building, to serve as the seat of government for the new city. Completed in 1961, the building's monumental scale, symbolic significance, and ra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reflect his enduring legacy in urban planning.15. Cabanon de vacances, Roquebrune-Cap-Martin, FranceThe Cabanon de vacances, a small vacation cabin designed by Le Corbusier for himself, exemplifies his ability to create innovative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within a modest footprint. Completed in 1952, the cabin's efficient use of space,minimalistic design, and integration with nature reflect his principles of practical, sust本人nable living.16. The 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Le Corbusier's only building in North America, the 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at Harvard University, waspleted in 1963. Its bold, sculptural form and use of concrete as a primary material demonstrate his ongoingmitment to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and spatial experience.17. Firminy-Vert, FranceFirminy-Vert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Le Corbusier's enduring influence o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The project, which includes a stadium, cultural center,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was executed based on his original design principles after his death, highlighting the lasting impact of his visionary ideas.18. 总结In conclusion, Le Corbusier's 17 selected architectural works represent a diverse and influential body of work that continuesto inspire architects and urban planners around the world. Hismitment to functionalism, modern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ap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pace, fo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surroundings. Through his visionary designs, Le Corbusier has left a lasting legacy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contemporary audiences.。
里卡多·波菲:从《纪念碑谷》到水泥厂事务所
( M a u r i i s C o r n e l i s E s  ̄ - h , 1 8 9 8 — 1 9 7 2 ) 的错觉i维艺术作品, l 筑 就是在设 计空间。空间是零材料成本 的, 它只是光卡 ¨ 影
我们仍然可以从J J …帧 帧的虚拟 空间画面中, 发现 与红墙住
刚被发 现”的势 头, 趁着 目前还 算鲜为人知 , 我们 可以好好
有趣的 是 . 红墙 住宅如 波菲所 希望 的那样远 离城 市 l 计 的屋顶 边缘 弯曲如龙 脊 每 一个 门都 小同 于j t卜年后, 却因为一款谷歌推出的当红 『 门, 每一 个窗户也不用于其它 窗户, 当地 天然的有机 形状 就
所代表的是一 位建筑师更加令人惊口 义 的想象力和执 行力。 的设计, 这也是几十年来都市空 『 日 】 一直是我 T作 中心主体的
原因。 我 们 不 应 该 花 巨资 去 建 造 城 市 , 材 料 和 设 汁 应 该 相 协
里卡多 ・ 波菲
是疯 犴流动的声音
调 来形 成 空 间。” I
沿 着西 班 牙 的东海 岸, 从 巴塞 罗那 、 巴 伦 西 亚 一 路 南
下, 在一 个偏远的名叫卡 尔佩 的小镇上 耸立一栋颜色火红 的 建筑物, 这 里就是美到无法想象 的, 极具美感 的设 计让每一 个 角度 都能捕捉 拿来做 桌面了真实版 《 纪念碑谷》 。
也许 , 世上 难 有公 平之 事, 人 们 往 往 有 先 人 为 主 的 概
念。 如果西 班牙人在玩 《 纪念碑谷 》 时, 一定会感 叹 “ 我去, 这 不是我们的 ‘ 红墙 ’ 吗? ”因为这座颜值爆 表的建筑已在4 0
年 前, 就 已经 由波 菲 和 他 的 团 队 建 造 出来 了。最 近 才 有 “ 刚
埃菲尔设计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技术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和古 籍,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技术
法国国家图书馆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图书的数字化管理 和借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和便捷性。
04
埃菲尔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
埃菲尔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创新的结构和施工方法,这些技术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极大 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
早期成就
在年轻时已经展现出对机械和工 程设计的浓厚兴趣,设计了一些 小型机械装置。
埃菲尔的职业生涯
01
02
03
桥梁设计
以设计新颖、结构独特的 桥梁而闻名,其中最著名 的作品是巴黎的亚历山大 三世桥。
铁塔设计
最著名的设计是巴黎的埃 菲尔铁塔,这座铁塔成为 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其他作品
埃菲尔还设计了各种机械 装置、船舶、铁路设备等, 展现出其广泛的工程设计 才华。
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
埃菲尔铁塔的建设对巴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 当时,巴黎的城市规划并不完善,铁塔的建设加剧了城市交 通的拥堵和混乱。
社会争议
埃菲尔铁塔的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一些人认为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另一 些人则认为它破坏了巴黎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遗产。
方法。设计师应该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法。
02
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埃菲尔的设计理念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设计师应该注重满足人们的需
求,使设计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03
追求完美
埃菲尔的设计注重细节和美感,追求完美。设计师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
设计境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技术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卡多·波菲尔创造性的建筑细部摘要:文章先指出建筑细部的一般定义的缺陷,提出“建筑性细部”的概念,对建筑细部的定义做了一个厘清;之后通过分析沃登7公寓里的几何型建筑细部的应用与产生的效果来阐明“建筑性细部”的概念与意义。
关键词:建筑细部;建筑性细部;里卡多·波菲尔;沃登7;几何型建筑细部引言:“凹凸曲折(指细部)不受任何约束,它是精神的纯创造——它需要造型艺术家。
凹凸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
”——勒·柯布西耶一、什么是建筑细部一般的,对“建筑细部”的定义是:建筑中的细节、琐细的部分。
其中,大众对“建筑细部”的理解是建筑外立面的柱式、线脚、栏杆花纹样式或者室内装修等;而有过建筑知识学习经历的人对“建筑细部”的理解是:建筑中门、窗、楼梯、阳台、材料、如何交接等构造层面上的做法。
以上两种看法前一种过于表面,后一种则过于学究,最终导向了同一误区——对建筑细部意义的研究只限于发现这些单独构件的表层意义,对于关联和象征建筑整体的深层意义的研究却做得不够。
那么,怎么准确定义建筑细部?上面提到的两种不同定义的建筑细部,都真实的存在于建筑实物当中,那富丽堂皇的欧陆风小区住宅楼没有线脚、没有花纹、没有高贵的材料、豪华的室内装修么?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虽然上面那两种对建筑细部的定义存有偏差,但,没有错,它们是对建筑细部的一种定义。
为此,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建筑细部的定义做出归纳更加的全面和合理,我们可以大致地将建筑细部分为三类——“装饰性细部”、“结构性细部”和“建筑性细部”。
大众定义的建筑细部就是指装饰性细部,第二种对建筑细部的定义就是指结构性细部。
笔者认为“建筑性细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细部,才是应该发掘的深层意义的建筑细部,而“建筑性细部”就是勒·柯布西耶所说的“凹凸曲折”,或者叫做“艺术性细部”;建筑细部是建筑师来表现他精神上的思想的一种形体手段,在考虑过材料、文化、气候等因素后,将其同精神创造完全结合,表现出建筑与其他工程营造物的不同。
“装饰性细部”和“结构性细部”也可以叫做室内装修细部或者施工细部,在信息共享、分工精细化的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构造图集、历史柱式、精密门窗构件,有了它们,建筑师可以容易地拼贴出合理的建筑供人们使用,但是建筑细部真正的意义却越发模糊。
建筑性细部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享受、打动,完全区别于工程营造物。
下面,笔者将介绍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在沃登7(Walden7 图1、图2)公寓设计中对“建筑性细部”的创造性应用;以此来说明对建筑细部的理解。
二、沃登7(Walden7)公寓沃登7(Walden7)公寓是里卡多·波菲尔于1970年设计,总建筑面积为31140㎡,高约60m,建筑地下1层,地上16层;其中地下1层为停车库,首层局部设置小型商业用房和酒吧间,2层以上均作为公寓使用,共设计有446套居住单元。
沃登7的设计运用了一种单元模块系统,单个模块为30㎡,模块中分别设置有起居室、卧室以及厨房、卫生间等用房。
在不同楼层上,灵活地分布着由1-4个模块组成的不同居住单元;面积最小的为1个模块的工作室单元,最大的是由4个模块组成的跃层式豪华公寓。
几何型细部——圆状建筑细部沃登7最大的设计特色是模块的有机排列与生长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其中建筑设计的深化存在着一条设计秩序:实的体块与虚的庭院间的大关系→作为基本单元的模块→连接各单元模块的连廊→各单元模块里阳台、窗台等对外窗口→材料、颜色。
在这样一条设计秩序下,波菲尔从最开始单一的模块单元一步步地把建筑细部展现到整个建筑之中;其中在连廊环节和阳台、窗台造型环节,生动阐述了“建筑性细部”的概念,在这些环节中有着一个主导性建筑细部——半圆形或四分之一圆形平台(图),不论是在连廊还是在阳台的设计中,都应用了这一几何型建筑细部,这一建筑细部就是“建筑性细部”,就是柯布西耶所说的凹凸曲折,一种精神的创造、艺术的表现。
在这里介绍下圆状建筑细部,它的尺寸主要根据阳台、开窗、入口等的尺寸为依据,一般两层高,底下一层用于套间入口,第二层用于阳台,之后一直通到最顶层形成屋顶平台的一部分。
表面通体贴有砖红色面砖(图);在内部庭院,根据颜色、空间塑造的需要,在最顶部和边角处贴有蓝色面砖。
几何型细部——圆状建筑细部的作用圆状建筑细部主要应用于阳台上,并延伸拓展到外部的连廊中形成公共休闲空间,在沃登7中,圆形建筑细部起到了三个作用:①一个作用是丰富了连廊等公共空间的多样性,组合出了多变的交流空间;②第二个作用是增加了立面造型上的活泼,可以说圆形阳台的应用对整个建筑的外立面起着关键性作用;③第三个作用就是由前面两个作用后带来的附加作用——愉悦观赏者和使用者。
之一,连廊空间“那是一组为空间设计创建一种开放和‘乡村式’的空间模块地标,其中空间设计是以标准的地中海城市建筑为基础,在这种建筑上可以创建庭院、广场、步行专用道、街道和城市窗口。
”这是波菲尔对沃登7里设计的公共空间做出的评价。
立方体的模块围绕着数个内庭院沿垂直方向在空间上呈现开合的变化,电梯及楼梯等竖向交通核作为建筑的树干。
在这些相互联结的模块的排列方式上,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都以几何学法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基础。
不同楼层作为居住基本单元的模块均被开敞的步行专用道和露台相连接,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空间结构,整个设计完全避免了传统住宅单一排列的重复性。
丰富的内部庭院、广场、步行专用道、屋顶平台等功能也为居住在其中的用户最大程度地提供了交往与联系的空间,塑造了积极的场所精神。
之二,出挑阳台“对空间及‘朝南’的设计最初理解来自于地中海沿岸的村庄,在那里,建筑物正面几厘米的浮雕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投影而使整个表面更加美观。
不仅使整个空间感立刻凸显出来,建筑外观也显得更有活力了。
”同样是波菲尔本人对沃登7的评价,这里可以看出波菲尔在设计这些出挑阳台时的最初考虑出发点,也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想法,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感染人的处理——阴影,利用阳台的出挑,投射出阳光下的阴影,更有随着时间变化的变幻,从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感人的立面。
尽管数个模块组成的沃登7有着巨大的体量,但由于建筑本身的凹凸变化以及外墙面半圆形或四分之一圆形的阳台设计,从尺度上使得整个建筑显得细腻丰富。
解构主义认为,“建筑构成”是人们在兴建人造环境时对于各部分构件组合逻辑的整体性表达,是一种蕴涵美学和技术的组合艺术。
以其作为建筑物的整体建构原则来建构建筑物的各个元素与构件,就能使建筑物在美学、材料、构造上达到协调。
“建筑构成”因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原则,建筑师通过这种原则将人们熟知的形式语汇来组成一个既有意义又比例优美的建筑整体。
由此可知当我们将建筑细部的意义从建筑整体的意义中拆解开来,以文辞组句般来进行组合时,“建筑细部”就有如语言中的词汇可作为表达和描述设计者建构的空间场所以及创造的意境中情感和历史的材料,进而组成的建筑整体对于这种意境和情感历史的抽象表达则构成了“建筑意义”本身。
也就是说:建筑意义不仅与建筑整体结合而存在,而且可以拆解后存在于每一个形式元素之中。
每一个建筑元素(建筑细部)均蕴涵着某种意义,其意义处于一种具备关联性可以和其他元素的意义相结合的状态,在观察者对于建筑本体的感知过程中使其产生某种意识活动,激发其内心潜在的情感或者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从而使观察者产生一种整体性的“建筑意义”。
在沃登7里面,波菲尔首先是应用单元模块组合出了丰富的内部空间,更有丰富、充满活力的雕塑感整体造型,之后又巧妙的应用了圆状阳台出挑于体块之上,组合出变幻莫测的立面,只是一眼,就已被感动。
试想如果立面少了那些出挑圆状阳台,整体效果会差多少可想而知,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雕塑建筑,只是少了该有的人情味、该有的活力和动人,惊讶于建筑优美的同时,更加折服于波菲尔的艺术天分、浪漫情节。
事实上,这就是“建筑性细部”的生动体现,就出自于鬼才建筑师波菲尔之手。
之三,愉悦人的立面立面是一种覆盖在建筑物上的或多或少独立的事物,立面最先入为主、最直观的向人们展示建筑物的存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建筑立面之争,有功能决定立面、功能跟随立面、表皮、无立面,不管如何,建筑师最终都回避不了立面这个问题。
在波菲尔看来,立面不只是内部空间的延伸,也是公共空间的界面,这时立面就负载了波菲尔倡导的城市层面的意义,使立面从传统的一维向度性中解脱出来,对公共空间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那些过于强调不同要素和传统立面构成的“正常的”技术细部。
于是波菲尔提出了城市之窗、城市之门等城市尺度的概念。
建筑物的外立面都是对外的,当有了一个城市的概念,建筑立面的意义又更进了一步,这时建筑立面所表现出的愉悦人的一面显得更加的重要和必须,为了寻求愉悦的敏感的细部处理,带有精确结合的并往往是对比性的材料,这是材料的一种潜能,不是一种纯粹功能性的要素,而是提供了在一种更小层面的尺度上引入一种新的构成的可能性,这种处理使得建筑物变得更加富有层次。
不论是在立面上还是平面上,都强调了这些组成部分的独立性,并使得我们极为清楚地知道建筑物是“叠加在一起”的。
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强调了这是一个有关建造客体的问题,而不是有关那些必须由其加以例证的理性概念或抽象概念的问题,它是一个有关感觉概念的展示问题。
三、材料、色彩的应用上面讲述了沃登7造型上的建筑性细部,有了圆状建筑细部的应用,不论是从整体造型还是细部空间都有了动人的体量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合适材料和色彩的搭配,那么也无法成就现在的沃登7。
在外立面上,波菲尔采用了红色的涂料,表露着西班牙民族的热情与奔放,事实上,也只有这一热情的红色才能够烘托出整个建筑体量的魅力,沃登7就如一团烈焰,吸引着人们的到来。
而到了建筑的内部庭院,波菲尔则采用宁静的蓝色调和青绿色调,在这里,是一个恬静的休憩之处,是一个美丽的家园,建筑承载着使用者的休息、交流,不再是喧闹的红色。
这一对比,起着很好的指引与界定作用,当人们进入蓝色的内庭,家就到了。
一、几何型建筑性细部设计在波菲尔的其他建筑中的应用沃登7设计于1970年,在这之前与之后,波菲尔都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应用了这样一种几何型建筑性细部,都表现着将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打破国际化单一孤立的努力,他的建筑细部都富有创造性,无一例外的都具有明晰的几何性和雕塑感,在阳光下热情的表现着阴影、活力,共同营造动人的建筑。
这样的一些作品有:1965年的巴赫28公寓和尼加拉瓜公寓、1966年的“红墙”、1968年的度假村等等。
尼加拉瓜公寓主要体现着波菲尔对几何形构图与造型的钟爱,通过富有动感的几何形外墙设计,营造了生气勃勃的外立面;到了红墙,几何形表现得更加明晰,从墙垛到女儿墙再到窗框套,都体现着几何形,这里也运用了热情的红色调;到了1968年的度假村,几何型用得更彻底,几乎是相互脱离的几个几何块直接垒起来组成一个建筑,而在这个理性的垒合性建筑中竟有着坡屋顶,这完全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不只是对该建筑本身的创造,也有着对反对国际式、融入传统地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