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卵石的形成

教案:卵石的形成
教案:卵石的形成

10 卵石的形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老师出示带来的碎石和卵石,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溜,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生描述后师讲述:

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卵石)

三.谈话,揭示新课。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板书的形成)

四、学习新课。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知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卵石?(课件出示河道上、中、下游的卵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采集地的环境特点。认识卵石出在水边,下游卵石较多但个头较小。)

2、师激疑: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溜?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4.师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金沙江的上、中、下游河流考察。(播放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课件。)边看边思考: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分布有什么规律?

5、师激疑:

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如何变成卵石的?

6、学生分组讨论猜测。

7、生汇报,师小结:河道中的卵石是从河道上游的高山上来的,通过长时的搬运、磨圆而形成的。

8、激疑转入新知:那高山上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碎石的呢?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课件出示云几张图片:风化的石林、有裂缝的岩石、石缝中的植物。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猜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实验研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①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材实验一。

②汇报实验发现。(石块有裂痕)

③引导学生推想实验与自然中什么现象相似?

④师小结: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4、再引导学生看教材36面中下面的插图,认识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气温、冰劈、根劈】。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引导小结:(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板书搬运地球引力流水力量】。

4、引导学生做碎石在河道中磨圆的模拟实验。(教材实验二)

5、师小结: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板书磨圆冲刷磨擦碰撞】

6、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引导学生描述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38面的方框中。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拓展讨论:

1、在某些海滩上也有许多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课后延伸:

写一篇以《我的旅行》为题的童话故事来揭示卵石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风化【气温冰劈根劈】

卵石的形成搬运【地球引力流水力量】

磨圆【冲刷摩擦碰撞】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 元的第五课时。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 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 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 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 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 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 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 知识。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 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度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因为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个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理解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和想像水平。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持续变化的。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圆润,岩石棱角分明) 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 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 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 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 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精编 版

4、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 (1)卵石(装在盒子里5、6块)。 (2)分组实验材料(六组):每组小锤1把;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信封2个(一个装2块卵石,一个装1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 2、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 对,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台上); (再出示一块),嗯,还是石头(再放在展示台上), (再取出一块),老师今天带来的都是石头,(边说边取出余下几块),其实,老师课前给每小组也都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 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 请小组长打开你们面前的信封,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看、摸、想。 师:谁来说一说? 生答(光滑、圆溜、坚硬、近似圆形) 师: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的卵石?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 二〕r——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 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 圆润,岩石棱角分明) 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 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 2、推测: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 3、谈话: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沿着河流去考察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师讲解:这是河流上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中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下游的环境。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

五四制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

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新教学设计作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科学知识: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砖头(小的4、5块,大的一块)、锤子、砂纸、锉、木板、带盖的塑料瓶(半瓶水)、一个大的水桶。 2、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冷水)、碎砖渣一块。 3、课件、冻成冰的瓶子。卵石评价表 一、引入新课,欣赏卵石 师:(出示健手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手里拿着是一对健手球。 生:圆溜溜的,很光滑。 师:对,这是人们用石头做的,用来活动手指健身用的。你知道大自然里有没有这么漂亮的石头吗? 生:有,鹅卵石就像这对健手球似的。(板书卵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想不想看? 生:想。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师:这些卵石漂亮吗? 生:(齐)漂亮。 师:这些卵石真的很漂亮,还想看吗?(点击“回忆烽烟岁月”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块石头,上面还有图案,是一个军人。 生:还很值钱呢,能值八万元。 师:是的,这是老师从中国奇石网上找的,它既有欣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如果你们想知道更多的奇石可以去“中国奇石网”看一看。(点击图片)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眼福的。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卵石,你知道卵石有什么用途吗? 生:人们可以用卵石来铺路。 生:用卵石可以做装饰品。 师:(点击图片)对,卵石不仅在建筑材料、欣赏价值等方面,还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的用途。 【说明】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卵石,及了解卵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做一块卵石,进而探索自然界中的卵石形成 师:既然,卵石有这么多的用途,我们怎么才能获得这些卵石,能不能自己也做一块卵石呢? 生:(齐)能。 师:那么你想有什么材料来做? 生:用着石头,把它的棱角磨掉。

教案:卵石的形成

10 卵石的形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老师出示带来的碎石和卵石,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溜,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生描述后师讲述: 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卵石) 三.谈话,揭示新课。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板书的形成) 四、学习新课。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知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卵石?(课件出示河道上、中、下游的卵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采集地的环境特点。认识卵石出在水边,下游卵石较多但个头较小。) 2、师激疑: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溜?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4.师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金沙江的上、中、下游河流考察。(播放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课件。)边看边思考: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分布有什么规律? 5、师激疑: 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如何变成卵石的? 6、学生分组讨论猜测。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认知岩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对于岩石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前面的科学学习,掌握了一些研究科学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如何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入手,坚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本课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学习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难点: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评价任务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卵石、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考

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吗?(愿意) 2.(出示卵石)仔细瞧瞧,这些是什么石头?(卵石) 3.请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卵石有什么特点呢?(光滑圆润) 4.今天让我们先来做一块卵石,感受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二、实践操作,制作卵石 1.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卵石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 (2)请同学们推测或猜测:卵石的形成与哪一种物质有关呢?(水) 2.做一块卵石。 (1)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除了水以外,老师还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课件:砖块、石块、小锤、有盖的广口瓶),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卵石。指名回答,交流并完善。 教师出示:使用小锤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伤到自己和他人;对比加工制作前后石块有什么变化;想一想,要使石块变圆,大概需要哪些外部力量;做完实验后,将材料收拾好放入材料袋中。 (2)做卵石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卵石,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对比石块制作前后的区别;与收集的卵石进行对比。 三、类推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 1.讨论推理:我们的卵石是这样做出来的,那么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认真观察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石块特点,小组讨论、汇报卵石的形成原因:高山上的石块滚落下来,被水冲刷、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摩擦形成的。 3.拓展思维:如果卵石一直经历这样的冲刷和搬运,最终会怎样?(变成细沙、粘土) 4.认识风化作用。 (1)猜测高山上的岩石滚落的原因,出示:高山上巨大的岩石是怎样变成

五年级科学上册 做一块卵石教案 青岛版

4、做一块卵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现象。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页岩、酒精灯、镊子、水槽、水桶 学生准备:砖块、卵石、锤子、水、火柴、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表是非常奇妙的,而且自然的力量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的地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赏,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课件展示光滑漂亮的卵石图片) 这些是什么图片?卵石(板书:卵石)它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同学们也带来了卵石,用手摸一摸你的卵石,有什么感受?(近似圆形,表面光滑就是卵石的特征)。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同学们想法真多,今天我们先来做一块卵石,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做一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 1.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卵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 (学生回答:酒精灯水槽镊子火柴透明塑料瓶碎砖块水) 2.实验要求。实验之前,先看一下我们的实验要求: (1)想一想,要使石块变圆,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2)仔细观察实验前后石块有什么区别,注意观察棱角的变化。 (3)使用锤子时,特别注意安全。 (4)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把器材放回原位,整理好实验桌。 “卵石的形成”实验观察记录表 实验目的:。 3.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做一块卵石。 4.试验交流。 (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1: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2: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 生3: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在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上的结果,那么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播放岩石风化现象的视频资料。)(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指导,汇报探究结果。)实验提示: 1.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块,用铁夹子夹住。 2.点燃酒精灯给石块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最好固定石块的一个部位加热。 3.加热一分钟左右,将石块放在水中冷却,然后再加热一分钟左右,在冷却,再加热,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题是“地球和地表变化”,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本课是在前面四课基础上,综合认识地表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地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于火山、地震及卵石的形成的探究,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到地表的变化,但是对于地表变化的现象了解甚少,对于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也知之甚少,这些未知一定程度上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 难点: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评价任务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图文资料;教师相应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美丽的地球上。在她的表面,有雄

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纵横的沟壑,蜿蜒的山川…… 2.学生欣赏地表变化的一组图片。 3.这些美丽的景色是地球的本来面目吗?这些景色若干年后还会一成不变吗?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认识地表的变化。 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引出一个故事: 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能提供证据吗? 2.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出示二个实例:一是青藏高原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二是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成的,而且现在仍在不断地变化着。(展示六千五百万年前和现在的“海陆分布图”)现在大家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探究,猜想它以前是什么样子? 5.学生动手用纸板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到发现什么? 6.在学生汇报后,播放动画演示“海陆演变过程”,展示从一块原始的大陆,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地球板块也在不断移动中。 7.学生分组交流“地表的变化”资料。 8.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并结合前几课,认识到地表变化的原因: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等。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1.以上探究的是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2.师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内交流。 3.课件展示: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等图像资料,读资料卡。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的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喜欢大胆猜想;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逻辑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 在进行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敲碎砖块使学生明白制作卵石的过程中大的砖块需要破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受砖块的破碎,为学生逻辑推理出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的第一步做一理论支撑。 一、欣赏卵石,导入新课。 1.欣赏精美的卵石图片,感受卵石的美丽。 师:美丽的郊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上个星期六我在郊游时拍了一些优美的图片,想分享给大家,可以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卵石图片,学生欣赏,说说有什么发现。 2.你们想看一看真实的卵石吗? 出示实物卵石,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卵石的共同特征。 学生交流汇报卵石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欣赏卵石的美丽,使学生了解卵石的共同特征,为学生制作卵石提供依据。】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表面光滑、五颜六色的卵石你们都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全班梳理问题。 师:感谢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梳理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根据我们对卵石的初步探究,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三、设计方案,制作卵石。 1.制作方案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块卵石?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 我为大家准备了砖块(展示大砖块)。请你们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卵石的制作方法,并将制作方法填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小组制定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小学科学_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做一块卵石 案例背景分析: 教科书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另外还提示学生搜集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探究更充分,教师可以再准备一些典型的实验材料:卵石、烧杯、水、页岩、镊子、、抹布。为了让学生体验卵石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卵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直观再现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在教材上的编排分成以下四个活动:欣赏卵石——做一个卵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拓展活动: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考虑到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部分调整:欣赏卵石——提出问题,猜测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探讨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学生做一个卵石。(模拟实验,验证猜测)另外,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我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播放昼夜、季节的温差变化以及对岩石的破坏,加深学生的印象,初步感知卵石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利用简单器械进行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得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磨圆等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知道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卵石的风化作用。 2.模拟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镊子、页岩、抹布、烧杯、水、碎砖块 大口塑料瓶、实验记录表、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几块卵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的卵石都带来了吗?现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在小组内共同欣赏一下。 问:你们的卵石都很漂亮,你是从哪儿找到的呢?你们的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卵石,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进行汇报) 2.欣赏卵石 师: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很细致。请大家把你们的卵石收起来放一边。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卵石,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卵石) 【让学生将卵石带到课堂上欣赏和播放美丽的卵石图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美得熏陶;更能直观的发现卵石的共同特点,为下一步猜测卵石的成因提供依据。】 二、大自然中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卵石,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形成、很小、来自哪儿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个进行出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来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手指板书) 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思考过吗?现在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汇报。汇报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 卵石最初来自哪儿?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高山) 说得对,卵石最初来自高山上巨大的岩石。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山上巨大的岩石崩解变成小块的岩石呢? (当学生猜测到温度对岩石的作用时,教师及时板书:温度。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古驿镇中心小学郑运来 教材分析 《卵石的形成》是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的范畴。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以卵石为研究对象,认识地球表面物质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教材围绕“卵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认识卵石—质疑成因—分析资料—试验研究—总结成因”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被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碰撞摩擦而形成了卵石。 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问题 1、观察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带来的石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和一般的碎石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卵石光滑圆润)认识这种形似鸟卵,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做卵石 2、观看卵石图片,多么美丽的卵石呀,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美丽的画面。 3、提出问题: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家使如何造就卵石的呢?(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学习新课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提问你们知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卵石?(引导学生了解到卵石来自河滩,认识到卵石与水有关) 2、考察卵石使怎样形成的呢?现在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先从河的上游往下走) 讨论: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再从发现卵石的地方往下走 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3、推测你能根据以上的考察推想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说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引导学生合理的猜想,帮助学生掌握猜想的规律,使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成为真正的科学假说,成为通向真理的桥梁。“假设猜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猜想的“依据”,使学生养成“言而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中的第四课内容。前三课学生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火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明确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使地球表面发生剧烈地质变化最主要自然力量;本节课通过以“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为线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通过风化模拟实验进而推想大自然中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岩石的风化和水流的搬运是地球表面发生缓慢变化的自然之力。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通过语文课堂,他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卵石就等同于漂亮的石头,卵石最多的地方就应该是在河边。但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以“做一块卵石”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看看究竟怎样才能做出一块卵石,因此,他们对本节课有极大兴趣,这也是我们上好这节课的最大优势。但本节课是通过“做一块卵石活动”和“岩石风化模拟实验”让学生推想大自然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对于五年级学生,通过活动与模拟实验中的体验来推测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过程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是极为关键。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用简单的材料做一块卵石,进行

大胆想象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通过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 2、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难点:猜想、推理、验证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卵石、砖块、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酒精灯、烧杯、冷水、燃烧钳、页岩、火柴、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展示与交流: 1、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石头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欣赏与观察,在观察基础上交流评价,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漂亮的一块石头参加班级的评选。 2、将各小组评选的最漂亮的石头集中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和评选,通过交流讨论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评选出全班最漂亮的那一块“美石”。 3、请推选人说出推选的理由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卵石的形成 教学设计3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卵石光滑圆润,岩石碎块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 2.推测: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考察: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2)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 卵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沙尘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沙尘暴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不断扩大,认识范围不断扩展,地球表面的一些形态变化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对象。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选取了学生经常看到的几种现象,例如卵石、溶洞、升高的河床、沙尘暴、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一些变化,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球改变的作用,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地震以及火山喷发的现象。此外,《沙尘暴》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沙尘暴》是鄂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地面形态变化的内容。整个单元的教学由7个课题组成:首先从观察研究的“卵石的形成”开始,从身边认识卵石与河流的关系,了解形成卵石要有一定的条件。接着通过“溶洞”形成的研究,认识大自然对地表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然后通过研究“升高的河床”了解植物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地球表面,将植物与黄河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接着系统学习“沙尘暴”、“唐山地震”和火山对“庞贝城的毁灭”的影响,推测和观察环境对地表的改变的影响,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最后“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自然界中,推测破坏植被绿化对黄河两岸升高的河床和沙尘暴的形成有必然的影响,总结到保护环境对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地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在变化的,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改变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现实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3重点难点 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沙尘暴现象的研究突出重点,认识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原因,明白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