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十名现象(4) 让你的孩子成为一匹黑马
“第十名”现象说明啥
前不久,高中同学聚会,分别了近十年,大家都饶有兴趣地打听着彼此的近况。
令人惊讶的是,当年全校的高考状元方某如今在一家小公司里做着职员,表现平平,而当年逊色他的同班同学中有很多人在不同领域里已功成名就。
许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未必走得最成功,而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在工作上的成就比较高,被称为“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第十名现象”呢?在追寻其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考试制度。
现在的考试考查的多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考试考出来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
我们通常说的“智力”往往都是指智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方某,他的学习成绩好,可以说是智商高,但在实际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成功智力却比较低。
所谓成功智力,是指有关生活技能、工作能力的智商,它决定着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判断、评估,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还关系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虽然不是学习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
一般说来,“第十名”具有较好的智商,同时又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空暇能够发展成功智力,所以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有幸的是,成功智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平时可以尝试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提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力;尝试从事一些从未做过的行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
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
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排名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为标准。
而教师、家长们都在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
这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大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
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
第十名现象-台湾
第10名现象学生时的70分,职场上的100分在10倍速竞争的时代,「第1名」,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是许多人的目标。
然而,1989年,大陆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第10名现象」研究,却颠覆了旧思维: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
当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鸭之中,黑小鸭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鸭有「黑」的本色与活力,何不让想法转个弯,脱离「白」的队伍、评价与迷思,走出黑小鸭变黑天鹅的尊容与自信。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影响全世界的「相对论」一百周年。
这位近百年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大学毕业后,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母校找老师,但他老师根本不认得他,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
后来很多人在讨论,爱因斯坦可能是小时了了,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反问:「是爱因斯坦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才华吗?还是学校的考试,没有把他的才华考出来?」李远哲说,爱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个问题没有道理,会好好地分析问题,而没有回答。
结果,拿回考试成绩,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问题,那可真是了不起。
学校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类似的情况。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一百五十一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四三%;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的前前后后张谷风我采写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获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回想这篇报道采写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时势、大局了然于胸,同时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了这两条,常常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抓出鲜活新闻。
这组新闻报道的线索,最初是不经意间聊天聊出来的。
那是去年10月下旬,在教育界的一次聚会上,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一负责人,谈到该区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在几次参加毕业学生的同学会后,发现不少当年在校毫不起眼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已较有成就,而老师、家长曾引以为自豪的一些学习佼佼者却在生活工作中流于平庸甚至力不从心。
进一步跟踪发现,成年后相对比较出色的大都是小学班级里成绩排名第十、第二十名前后的孩子。
这番话说出来,现场很多人表示有同感。
这么多人有同感,感兴趣,那应该是有新闻价值的。
事后,我专程找到了周武老师采访。
深入采访后发现,要写成报道有一定难度。
一是周武老师的发现是在两年前提出来的,首先要解决一个新闻时效性问题。
二是对150名学生在10余年后表现的调查,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局部现象,有没有普遍意义?是不是科学?我和编辑部的同志都想到,应当和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思考:推进素质教育的鼓槌越敲越密,但应试教育积弊甚深,家长和老师仍难以从其藩篱中解放出来,以致出现“素质教育热热闹闹,应试教育照抓不误”的现象。
作为从事教育报道的编辑、记者,我们正苦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闻报道力度不够,缺乏生动的新闻事实以理服人。
能不能深究一下,这个相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名尖子生的第十名群体,姑且称为“第十名现象”吧,到底有什么共性,和素质教育有无关联?这样来考虑,如同久旱遇甘霖,老现象、老问题、老题材被赋予了新意。
接下来是怎么报道的问题。
我反复考虑,采用了思辨性报道方式,在展现事实的基础上融入理性的分析、思考,既为读者提供事实,又让读者得到一种启示。
文章采用的事实不一定全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所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有新意。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什么第十名效应分析应用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什么第十名效应分析应用什么是第十名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名现象,快来看看吧!更多第十名现象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第十名现象们常常会在小学同学会上发现,那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基本是当年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同学;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多业绩平平。
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淡出”优胜行列,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其实,这就是引起学生、家长、专家名流以致整个教育界共鸣和关注的“第十名现象”。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
为什么许多小时候的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淡出”优胜行列,相反为什么一些当初不起眼的学生竟能日后成才?十年的跟踪记录,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杭州市一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正当人们开始跨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个新的观点如一阵旋风在浙江教育界平地而起。
从校园到有关管理部门,从学生、家长到专家名流,都对此给予共鸣和关注---它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所发现的“第十名现象”。
53岁的周武是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一次学生聚会中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
1989年国庆节期间,在杭州市郊区的灵山山庄度假村,一个小学时代同学的聚会在这里进行。
大家谈笑风生,情如手足。
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回想起当年小学同窗难忘的生活,不禁万千感慨。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是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经过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个现象给教育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刻意练习:学生在某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开始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步。
2.注重耐力和毅力:要成为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耐心和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步。
4.鼓励学生多思考:成为领域的专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技能,更需要有创意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注重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掌握技能。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总之,第十名现象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领域的专家。
教育教学应该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
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9.《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学校里,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用各科成绩给学生排名,以便知道每个学生在班里所在的位次。
有的家长则更变本加厉的督促,强迫学生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的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学生,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启发。
"第十名现象"说到底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比前几名尖子生更易取得成功。
排名十至二十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虽然分数低一些,但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成绩中等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成绩中等,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无论学校声誉多好,教师水平多高,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一个班里总有一大部分人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为了学生成绩中等而焦虑,是我们正常的心态。
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学生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第一名。
否则我们睡觉也睡不踏实。
就老师来说,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
而升学竞争说到底也就是名次的竞争,作为老师的我们,因此觉得只有督促学生勤奋学习,力争第一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我们也可以先看一下:学生成绩中等,究竟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所致?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在这里,搬用他人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的询问除了让学生无话可说,还会让学生心生反感,很难有实际效果。
中考“黑马现象”的深度解析
中考“黑马现象”的深度解析在中考这一重要的人生节点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学生突然崭露头角,成绩大幅度提升,成为众人眼中的“黑马”。
这些学生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一名资深的班主任,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在日常学习中加以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一、扎实的基础是关键“黑马”学生的出现,往往离不开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
这些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不会因为某个知识点看似简单而忽视它,而是会认真地去学习、去巩固。
当其他学生还在为记住基本概念而挣扎时,他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基础让他们在中考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题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保障除了扎实的基础外,“黑马”学生往往还具备高效的学习方法。
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高效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他们不会盲目地死记硬背,而是会运用各种学习技巧和方法,如联想记忆、图表归纳等,来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习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 1 —更加高效和有趣。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稳定的心态是助力中考是一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其中也包括心理素质。
在紧张的中考氛围中,能够保持稳定心态的学生往往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而“黑马”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能力。
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影响情绪,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心。
他们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这样的心态让他们在中考中能够更加专注、更加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
四、家庭的支持是后盾“黑马”学生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这些学生的家长往往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福师20年8月《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A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成绩: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
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深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3.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4)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5)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6)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
第十名效应
第十名效应默认分类 2010-03-14 18:30:58 阅读96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第十名效应人文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一个人的成功和成才取决定因素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全面素质。
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缺一不可。
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第10名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有学者研究,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大凡成名、成家、成大器的人物,在学校读书时几乎都不是第一、二名,而是第10名左右,第10名之后。
究其原因有四。
一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们只抱着课本不放,很少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知识面狭窄,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仅有的课本知识不久后大多数都忘了,而又缺乏自学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
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很强的自学能力。
而第10名左右的学生,平时读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书,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广博。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性知识的人才,第10名效应的学生适应了这一需要,博才取胜,历来如此。
我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他读中学、读大学时,学习成绩平平,大多数课程考试分数七、八十分左右,但他从不去追求高分,他说,我要得八、九十分也可以,再花一倍时间,要得第一、二名也可以,再花两倍的时间。
然而他把这一倍、两倍的时间用在课外阅读、人文修养方面,扩大了知识面,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中学生中不少人阅读面很狭窄,他们连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一些世界名著也没看过,一则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二则有点闲暇时间便沉浸在网吧和游戏机中,长此以往,缺乏人文修养、知识面狭窄,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是缺乏个性的人。
他们为了追求好成绩,放弃了其它活动,个性、专特长未能充分发展。
“第十名”现象有感
“第十名”现象有感
对于任教将近20年的我也深有体会,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学生到社会真正混得好的不是那些尖子生,而是那些“第十名”的学生,尖子生之所以会在社会上淡出,显然和死读书有关,再加上没有挫折感,孩子经不起社会的打击,只要一次不能顺利有时就会一辈子不能成就辉煌。
而那些“第十名”的学生,他既有聪明的脑袋,又能抽空学些技能,能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脚,因此工作上也大有成就。
现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第十名”现象,作为从教这么多年的我,我深深感受到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考试只能从卷中知道孩子的素质,所以有的家长为了追求高分,从学识上一直在给孩子加餐,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殊不知孩子在这方面加强了,另外如在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想像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就疏忽了。
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也许就比较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他又觉得自己是个高材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能谦虚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所以在社会中往往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而对于“第十名”的孩子,他们除了在学习上没有尖子生的拔尖,但他在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大超过尖子生,因此在走入社会过程中,“第十名”的孩子能较快,较有能力适应社会,并且能较好发挥它的创造力,即使有过失败,他也有承受失败的压力,他能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的我素来认为考试多几分或少几分并不能说
明这个孩子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我认为素质教育应当以综合能力来评价。
中考出现的“黑马现象”,是怎么杀出来的?不只是凭运气
中考出现的“黑马现象”,是怎么杀出来的?不只是凭运气中考是每个初中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考试,决定了他们进入高中的机会。
在中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被称为“黑马”的考生,他们在考试中表现出色,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脱颖而出。
这些“黑马”不仅仅依赖运气,他们杀出来的背后有着一些关键因素和努力。
1、首先,“黑马”具备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学习计划。
他们知道中考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他们会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并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
通过这样的规划和安排,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和学习,确保每个科目都得到充分的准备。
2、其次,“黑马”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更注重理解和运用。
他们善于总结归纳,找出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他们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辅书籍、习题集、网络资源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他们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第三,“黑马”具备坚韧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考的准备过程是一段长期的艰苦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
他们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
4、另外,“黑马”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们不仅仅关注学业成绩,还注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艺。
他们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他们相信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种全面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中考中展现出色的表现。
5、最后,“黑马”得到了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身边的家人、老师和朋友都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支持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你不可不知的“第10名现象”
你不可不知的“第10名现象”作者:杨永和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第12期〔关键词〕第10名现象;智力多元;成功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被大家认为是聪明的人。
但是长期调查发现,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却表现平平。
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工作中不一定是最出色的,而学习成绩排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可能会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第10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第10名现象”呢?心理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现在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较强,而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是多方面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却非常重要。
在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很优秀,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个性发展等受到了很大制约,束缚了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
这样,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表现平平就不足为奇了。
而成绩处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算不上优秀,但是他们大多数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兴趣广泛,学得较为轻松,因此他们学习独立性较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保持着协调、平衡的发展,所以他们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网易”的创始人丁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丁磊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江鸿介绍,丁磊上高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一般,入学时在班里排四、五十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相称。
尽管每次考试丁磊的成绩总有进步,但是最好的时候排名也只在第十至二十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
不过,他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可以完全自学一门功课。
他看书速度很快,一般都从后面往前看,看后面的关键词,有看不懂的就到前面查看相关知识,一般来讲两三个星期就能掌握一门课。
后来在接触Internet的时候,这种学习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还没有相关教材。
初中黑马的表现
初中黑马的表现初中黑马的表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时期,还是成长、锻炼自己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努力和天赋异禀而成为“黑马”,他们的表现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初中黑马的表现有哪些呢?一、学习成绩突出作为“黑马”,学习成绩是最能体现其实力的方面之一。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逐渐加深、难度逐渐增大,但是“黑马”们却能够轻松应对,并且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他们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 高度自律: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分心。
2. 学习方法得当:他们懂得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来学习,不会浪费时间。
3. 具备好奇心:他们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愿意主动去探索和了解更多。
二、多才多艺除了在学术方面表现突出之外,“黑马”们通常还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
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因此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比如:1. 体育方面:他们通常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在体育比赛中表现突出。
2. 文艺方面:他们善于表达,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3. 社交能力:他们善于与人沟通,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合作中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三、积极向上“黑马”们通常都是积极向上的人。
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且不断地寻求进步和提高自己。
比如:1. 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校内外比赛,他们总是愿意参加,并且会全力以赴。
2. 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对于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他们通常都会主动去探索和了解。
3. 乐于分享:他们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他人提高。
四、独立思考“黑马”们通常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得出结论。
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比如:1. 主动提出建议:在班级或团队中,他们通常会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语文孩子考试总在第十名徘徊,老师却说别担心,你的孩子就是一匹黑马
语文孩子考试总在第十名徘徊,老师却说别担心,你的孩子就是一匹黑马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在当老师后,其实我是不太相信所谓的“第十名现象”的,也就是长期成绩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出乎意料的出色表现”,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几率非常大。
而且这可是经过科学家研究过的,著名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解释:学习上表现的智力是“惰性智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家长常常要督促孩子去学习,保持学习习惯的原因。
而生活中的智力发展叫做成功智力,它包括各种能力建设,如创造性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
成功智力是可以变化的,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就是保证孩子在学习智力和成功智力上的平衡协调。
因此那些长期稳定地把成绩保持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智力和成功智力是最平衡协调的,也充分说明在创在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上,第十名同学往往有着更多的提升空间。
虽然我对全班同学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但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我能记住有特点的学生,也是前三名的同学和后三名的同学,至于第十名的同学,确实不是那么印象深刻,只有在他们有出息的时候,我才会想起来,对,就是这个同学,他学习也不差,性格活泼开朗,好像还会挺多才艺的。
所以,经常考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家长也不必担心,说不定你培养的就是一匹“黑马”。
1、第十名的同学,学习压力都不大,性格普遍开朗活泼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考上清华、毕业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学生,在他们的小学阶段,其实成绩是不太突出的。
往往是上到高中了,我才听说,哪个同学变成了学霸,被学校重点培养,向北大清华冲刺。
倒不是说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就不具备学霸的资质了,其实小学阶段的成绩很具有迷惑性。
我带的班级就有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前三名,到了六年级父母调动工作,学习一下滑落到第20名了。
这就说明,没有家长的监督,孩子就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而且长期保持十名左右的学生,说明学习习惯和方法都适应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本人,既没有明显的进步,也没有明显的退步,学习压力上,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整天都乐呵呵的,性格普遍开朗活泼。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
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
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
“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
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
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小学一年级家长会PPT课件1(1)
作业方面
1、放学后与孩子多交流。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按时完成作 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磨蹭; 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
3、书写工整,孩子做完先让他自己检 查,家长再帮忙检查,发现孩子错了, 问原因不要直接给答案。
学期比赛
1、3月份拍球比赛(每天督促孩子练习10分钟)
2、4月份早操比赛(每天复习5遍),家长指导孩 子动作有没有做到位。(第七套,七彩阳光) 3、4月份队列比赛(敬队礼、队歌—少年先锋队 队歌)。 4、口算比赛(记录时间、书写是否工整、孩子做 完先检查,家长再检查签名)。 5、拼音比赛。
行 为 习 惯
(1)请家长教会孩子怎样佩戴红领巾, 要求每天必须要佩戴,红领巾最好多买一 条放在书包,以免丢失。 (2)时刻注意孩子的指甲是否有剪、书 本是否有压平,书包每晚都要整理。
3、每位学生上学后都要带好纸巾和 水瓶。另外,不要让孩子把玩具、 小刀和零食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带 到学校,也不要让孩子带钱,要让 他们懂得节约。 4、孩子要注重个人卫生,着装要 干净整洁,周一到周四必穿校服。
一年二班
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 现象
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
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 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 右的学生。他们既没有优秀生 “想赢怕输”的负担,也没有 差生的心理自卑感,敢闯敢拼, 这就是“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
师发现的。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 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 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 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 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 象” 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 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 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 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 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 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
有趣的“第十名”现象
有趣的“第十名”现象
李鸿玲
【期刊名称】《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中国校友网最近做了一件事:调查了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
【总页数】1页(P40)
【作者】李鸿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9.2
【相关文献】
1.“第十名现象”的几个疑点 [J], 章桂周
2.“第十名现象”的几个疑点 [J], 章桂周
3.“第十名现象”的几个疑点 [J], 章桂周;
4.“第十名现象”引发班级管理思路的变革 [J], 郭建霞
5.智力方向性:“第十名现象”产生的根源 [J], 雷红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第十名现象(4)让你的孩子成为一匹黑马目前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习者成功的心理素质。
这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如教师或家长)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不能随便给他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只要教育者懂得孩子心理成长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教育孩子,这些孩子都能成为一匹黑马。
80分的孩子具有黑马的潜质教育学有个有趣的“80分定律”:在课程学习中,只要能够掌握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上就会轻装前行。
如果要求过高,必须达到掌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么孩子就会压力空前加大,痛苦指数大为提高。
也就是说,考试经常保持在80分左右的孩子智力发育正常,在学习上尚有潜力可挖,只要进一步努力,就可以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了“我要学”的愿望,但还没能把这种愿望完全变成“我爱学”的行动,在“我会学”上更有较大文章可做。
这些孩子学习的客观环境、条件,特别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面,还有需要改进之处。
这些学生基本属于中等学生,在班里占的比例较大,情况也较复杂。
有的可能中等偏上一些,有的可能中等偏下一些;有的是多数学科成绩不错,因为某一科较差影响了总成绩;有的是多数学科成绩一般,只有少数学科成绩较好;有的是各科成绩相差不多,没有优劣之分;有的“我要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主要是学习基础与方法上的原因;有的“我要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的问题较多。
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全面分析,找出学习薄弱环节和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其次,家长必须给孩子营造成为黑马的氛围: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情感氛围、勤学上进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尊重孩子,让孩子亲近和信赖,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和父母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2、丰富的知识储备80分的学生尽管一开始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他们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家长要引导他们热爱看书,热爱思考,喜欢动脑,遇到问题喜欢追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为腾飞做好知识储备准备。
3、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许多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小,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或者是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他们一旦通过一些事情受到打击,或受到激励,那么他们会朝着前进的方向,奋起直追。
因此,家长要经常性地寻找契机,发现并激发孩子身上的潜能。
4.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主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非常强地孩子他们耐得住寂寞,能够独立钻研,能够学得进去。
别的孩子去玩,他在偷偷的乐,因为他笑别人傻。
别人去打游戏玩手机,他在学习,他知道他的目标在远方。
总之这些孩子身上具备优秀学生所具备的潜质,一开始这些潜质没有发挥出来效果。
而当他们自我清醒的时候,自我觉醒的时候,那就是沉睡的狮子,醒来的时刻。
帮助孩子首先调整好心态中游偏上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法调整好孩子的心态,稳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好的氛围。
1、帮助孩子用“我有能力学好”的心态,取代“我没能力学好”的心态。
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时候,才能在态度上积极起来,才愿意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去做,才有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发挥、学习效果的好坏,常常与他的学习情绪关系很大。
告诉孩子,天底下没有不想做、不愿做却能把事情做好的,学习更是如此。
2、帮孩子用“我能培养起兴趣”的心态,取代“我就是没有兴趣学”的心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产生于成功的喜悦。
只要付出努力,总会得到成功,那怕它很小。
小小的成功也能给人带来乐趣,让他有兴趣继续努力下去。
这样,鼓励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会由小变大,兴趣也会由小变大。
3、帮孩子用“基础再差也能补”的心态,取代“基础太差补不了”的心态告诉孩子,基础差是因为以前没有学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把过去的欠账从开始落下的地方一点点还上。
欠账还上了,基础差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关键是要制订一个较长一点的计划,把措施想具体、想周到。
4、帮孩子用“不是我学不好”的心态,取得“老师教不好”的心态。
要告诉孩子,不能说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质量与他的偏科没有关系,但过多地抱怨老师,抱着与老师对立的情绪去学习,不能说不是天下最傻的事情;与其抱怨,不如把老师的问题当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能力、意志的挑战,从现实出发,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北绝不放过,不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自己补上。
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数学、语文、外语重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同样重要。
中学所学的知识都是科学常识,作为一个现代人,不懂得这些科学常识,不要说升学考试要吃亏,就是将来正常生活也会受影响,不管将来从事文理那方面的工作,都不该缺少另一方面的修养。
有些孩子的学习有明显的偏科现象。
偏科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恁兴趣,对有兴趣的学科投入时间、精力较多,对没兴趣的学科投入时间、精力不足;有的是因为对某些学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智力差异或基础原因,学习某一学科比较吃力。
从总体看,偏科会给整体知识结构带来缺陷;单从升学看,存在明显的薄弱学科,肯定会影响中、高考总成绩。
但相对于优势科目来说,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劣势科目可挖掘的潜力也要大得多。
纠正偏科,应当分析原因,属于兴趣、认识、基础问题的都应当纠正,但不能“消长补短”,而应当“扬长补短”,即在解决认识问题和巩固优势学科的前提下,把分配不当的时间和精力多向薄弱学科倾斜一些。
薄弱学科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纠正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
1、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薄弱学科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措施。
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薄弱学科的学习上,也会有学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有优势因素可找;在找薄弱学科的薄弱环节的时,不要忘记同时看到已有基础和那些有利的因素,这能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2、要让孩子明白,其实各科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要帮他把各科学习上的异同点认真比较,教孩子在学习薄弱学科时多借鉴优势学科的经验,利用“能力迁移”来提高薄弱学科的成绩。
3、从班里该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中,让孩子选择一二名学习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法。
比如,学习数学等学科也有笔记,善于做阶段小结和整理、使用“错题集”;能把零碎的时间用于复习外语单词,化整为零背记历史、生物等学科的复习题;能主动与别人进行外语对话,来提高听力和口语会话能力;每次做完作业都像考试一样认真对待;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每次写完作文都能认真修改;会选择和使用好的参考书,等等。
取经不怕细微,越具体越容易变成自己的东西。
综合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衡量其价值标准已不是成绩和学校的业绩。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所表现的聪明才智,更多的时候是人所具有的情商和魅商,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合作能力,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变通能力和灵活性,宏观战略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洞悉人性的能力,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甚至是独特的个人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生活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其他特长等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知识的丰富固然重要,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等重要。
学校考试注重的常常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力,而事实上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这些却在考试中很难以体现出来,而这些能力又往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情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几乎成了优秀生的通病,反倒是那些十名左右的学生智商和情商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发展,其成功的概率就更高。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必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保持协调、平衡, 在提高孩子智力水平的同时,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开阔孩子的视野1.多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意义是能够指导人生的方向,孩子个人所能知道的东西实在是不多,而通过读书,会使孩子了解更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孩子知道的越多,在生活中就能运用的广泛,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产生。
书也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就把正确的人生观灌输给孩子,对孩子今后的身心成长是有帮助的。
从小在书的海洋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加有智慧,更加聪明,自身对于书本的渴望也比较深,总而言之,读书对孩子有很好的熏陶。
2.扩展眼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变动会更为剧烈。
很大可能上不再是掌握一门知识,一个技能,在一个行业从一而终。
随时会面临失业与再就业的危机。
开阔的视野与能力,可以让你变“危”为“机”,可以让你更从容地面对这种调整。
退一步来说,仅仅就专门的某一工作而言,如果有开阔的视野和能力,你就有可能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比别人看到的更多,比别人做得更好。
视野和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你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
所以既要读经典,又要读自然,还要学会向他人学习,要不断扩展你的视野和能力。
3.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的兴趣点可能不同,越是独特,则意味着越是不可替代。
这个兴趣可以是一个针对特定历史时段的研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中的一个爱好,甚至也可能是一门手工的技能……要顺从你的兴趣的驱动,有意识地在你感兴趣的一两个方面深入钻研。
这种深入钻研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和能力,在某些时候,有可能被迁移到其他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成为意想不到的助力。
即使不是为了迁移,单单有一两个自己的喜欢深入探究的兴趣点,也足以帮助你在无聊的时候有能力迅速摆脱这种消极情绪。
4. 体育锻炼体育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一两项让我们一辈子受益的体育技能,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而这正是一切快乐,智慧、知识和美德的基础。
它既是你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你获得坚韧顽强毅力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