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课件1:第16讲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1:第16讲 人民解放战争

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_根__本__矛__盾___,不能应对中国_社__会__的发展要求,不 能代表__广__大__民__众__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___最__广__大__人__民____的根 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__中__国__革__命__具__体__实__践____相结合的胜利,是_毛__泽__东__思___想__ 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 件之一。
3.(2020·全国卷Ⅰ)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 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 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命题动态
1.(2021·北京丰台区二模)1946 年 2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在《时局问题的报告》中 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和平民主新阶段,所以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 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形式。”这一论断说明( )
A.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 B.中国共产党已经放弃了武装力量 C.重庆谈判消除了国共分歧 D.议会制在中国已完全确立
第16讲 人民解放战争
时空 定位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 主旨 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悍然挑起全国性内 定论 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

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

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国共解放战争(又称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确立人民民主政权。

以下是该战争及重大战役的时间表:
1. 1927年4月- 1927年12月: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爆发。

2. 1927年12月- 193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领导的红军进行长征,到达陕北地区。

3.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对抗日斗争展开。

4. 1937年7月7日-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展开全面抗战。

5. 1945年8月15日-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6. 1947年11月- 1948年4月:徐州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战斗。

7. 1948年6月- 1949年1月: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今北京)与天津地区消灭国民党军队。

8. 1949年4月- 1949年10月:解放南京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国共双方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些战役和时间都是我国国共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节点,其中前期以对抗日本侵略为主,后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内战。

战争的结果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战略与战术,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一切可以孤立的敌人”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又符合中国国情。

二、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之一是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纯的武装斗争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斗争来争取民心、动员群众。

因此,在战争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注重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使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三、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灵活性和正规战的威力,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对付敌人,同时也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以应对敌人的正规军队。

游击战和正规战的相互配合,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四、灵活机动与持久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中,灵活机动和持久战争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机动战术,灵活地转移作战地点,使敌人无法追击和围剿。

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争的原则,通过长期的游击战和正规战,逐渐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五、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大特点是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成为战争的主力军。

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了一支与人民紧密联系的人民军队,使军队与人民心连心,形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六、总结与启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典范。

《人民解放战争》PPT课件

《人民解放战争》PPT课件

时间 1946年6月—10月
1947年3月—6月
中共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 方针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陕北
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
结果
的胜利(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
228.58万平方公里 446座(中小城市)
13606.7万人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731.17万平方公里 1545座(大中城市)
33893.3万人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 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阶段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一)重庆谈判
4.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6年1月10日 地点:重庆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决议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 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项目 兵力 地区面积 城市 人口
共产党方面 120万人
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岁山东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1.表现 为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2.影响 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二)信任危机
1.巧取豪夺 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和打击。 2.民不聊生 实施反动政策,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和反抗,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历史背景和战争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严重分裂和腐败状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利益,殖民势力和买办势力把中国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同时,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权腐败,对民众的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愤怒。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解放战争的爆发。

二、战略阶段与重要战役解放战争可分为三个主要战略阶段:第一个是游击战争阶段,第二个是运动战阶段,第三个是攻坚战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战略和战术。

在游击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游击战的战略,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迅速扩大了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实行扩军、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解放军逐渐转入了运动战阶段。

在这个阶段,解放军采取了多次渡江作战的战略,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同时,解放军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和建设,为最终战胜敌人做好了准备。

最后一个阶段是攻坚战阶段,也是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

解放军发动了解放全国的总攻势,成功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以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高度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打破了敌人的长期封锁和围剿。

全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进行政治动员和救国宣传。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抗战、夺取土地和建立农村根据地,一方面削弱了敌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积累了解放军力量。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共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

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通用常识-历史学模块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

蒋介石却在完成内战的准备后,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战争开始初期,国民党军430万人,人民解放军120万人。

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而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

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1949年10月1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从此,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解放战争》优质课件

《人民解放战争》优质课件

《人民解放战争》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取材于《中国现代史》教材第七章《人民解放战争》部分,详细内容涵盖第3136节。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解放战争背景分析、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决战阶段、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认识到这场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2. 让学生掌握解放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及主要战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及战役分析。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现代史》学习指导、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决战阶段、渡江战役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解放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

4. 例题讲解:以辽沈战役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战役过程和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平津战役的胜利原因。

六、板书设计1. 解放战争背景2. 战略防御阶段概述:1946年1947年主要战役:中原突围、苏中战役等3. 战略决战阶段概述:1948年1949年主要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4. 渡江战役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淮海战役的胜利原因及其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2. 答案要点: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人民支持、削弱敌人力量、推动解放战争进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较好,但对战役分析部分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解放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及战役分析。

解放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解放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解放战争的意义是什么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为争夺领导权发起的战争,最后以共产党取得胜利告终。

此后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解放战争的意义,希望对你有用!解放战争详情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山西上党,塞北平绥等地,北上的国民党军队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

10月,接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葫芦岛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秦皇岛登陆。

后在进发至山海关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民党军队,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

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法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介石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激起中共报纸攻击。

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

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苏联红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突袭长春机场并占领长春,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联红军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

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

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第二次四平战役重创林彪部队,从辽北全线追击到松花江畔逼近哈尔滨。

此时,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压迫下,国民政府6月6日下达了第二次停战令。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860万人,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解放军只有120万人。

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依靠抗战前后的布局,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制订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通过前8个月机动防御作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中国解放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人民战争。

这场战争旨在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最终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本文将从战争背景、敌我力量对比、战争经过和战争意义等方面对中国解放战争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

那时,中国处于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的状态。

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充斥着官僚腐败、经济崩溃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使得中国陷入了极度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一场全面抗战。

解放战争的对比力量非常悬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掌握着游击战、运动战等灵活战术,并在军事理论和组织建设上有着先进的思想,凝聚了广大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力量。

而国民党军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战斗力明显低于人民解放军,尤其是蒋介石军队在长征后损失惨重,战略愈发被动。

解放战争从1946年起,持续了整整四年,历经了多个重大战役。

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实施了灵活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采取以歼灭敌人主力为导向的方略,通过运动战、歼击战、围剿战等多种战术手段,不断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争取战略优势。

其中,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被认为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

中国共产党运用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为军队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顽强表现,增强了人民的信心,并形成了对敌有力的打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国民党的内部问题也对解放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对人民的不公使得其支持力量大大削弱,而国民党军队的内部问题也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在国内上,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故事

解放战争的故事

解放战争的故事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的背景,是中国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全面内战。

国共两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应团结合作,共同建设新中国,但是由于政治分歧和利益冲突,最终走向了全面内战。

解放战争从1946年开始,历时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内战。

解放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以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战术,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从东北的辽沈战役,到华北的淮海战役,再到西南的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一次次取得了胜利,最终逼迫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结束了国共内战,建立了新中国。

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多种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而人民解放军官兵则用血肉之躯,浴血奋战,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而重要的。

解放战争的故事,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历史篇章。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解放战争的胜利,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为推翻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

中国当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又经历长期战争,破坏严重,满面疮痍。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国家,改善生活条件。

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经过全面和充分的准备,发动了全面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卫战争,进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

这场解放战争,连同准备阶段,共分五个阶段:第一,战争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立即指挥几百万军队从大西南出来,一方面向华中、华北进军,抢占交通干线和战略要地,向解放区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全国恢复其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玩弄假和平伎俩,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停战协议,而实际上却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到1946年6月,蒋介石的总兵力达430万人,是人民解放军兵力的3.4倍。

中国共产党识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一方面制止蒋介厂军队的进攻,先后进行了上党、邯郸、绥远、四平等战役,给蒋介石军队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也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整编野战军,调整战略部署,并向东北进军。

第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

蒋介石在完成战争准备后,从1946年6月底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开始,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队向华中、山东、晋冀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军大举进攻,企图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先消灭山海关以内的解放军,然后消灭东北的解放军。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七大的讲话中已经指出:“从中国
9月14日,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
“第二号命令”
延安总部命令第二号: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
敌伪军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 河进发;
4.人民群众: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1945.8.13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 方针》的报告。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站的阶段过去了, 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针对蒋介石对人民的方针,我们的 方针应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军事自卫对付蒋介石的军 事进攻。提出要坚持自然力更生的方针,强调依靠自己组织的力 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认为:当前的形势表明,中国人
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 民兵发展到220万人。提出通过民主联合政府的途径,建立一 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 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反对内战独裁。要求“民主统 一,和平建国”。
3.民主力量:主要由国统区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要求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准备
减租减息运动(新解放区减租减息,老解放区查租查息运动。 农村的封建势力被 削弱,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大大提高了保卫和建设解放区的积极 性。)
解放区建设
生产运动(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变工队、互助组等组织,并及时发放农业信用贷款和 工业贷款。在自卫反击作战动员民力时,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减少误工。部队、极 光、学校在不妨碍作战、工作、学习的条件下也适当参加农业生产,以减轻人民负 担。)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的民主精神
(3)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争民权

北平谈判 (1)背景 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 线崩溃。 ②迫于内外压力,蒋介石宣告引退, 李宗仁 代理其总统职务。 ③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 平谈判。 (2)谈判:1949 年4 月,以周恩来 为首席代 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 为首席代表的国 民政府代表团, 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 《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1946年6月27日:无论对共交涉有无结果,目

前军事行动,仍是最宜用讨伐方式。 介石日记》
——《蒋
1945年8月13日: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

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 寸土必争。我们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
争 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
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 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 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 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 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追歼残敌: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 北、西南各省进军,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 放广大国土。
民心
一、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
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解放战争》(共48张PPT)

《解放战争》(共48张PPT)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万人 365万人
280万人
130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6年6月
1948年秋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 刘伯承,陈毅,林彪,罗荣桓,
荣桓
邓小平
聂荣臻
歼敌47万, 战果 解放东北
★谈判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回合:将革命进行到底
时间:1949年1月-1949年4月
双方:
VS
表现: 1、北平谈判 2、渡江战役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 京,国民政府覆灭了。
江阴
湖口
渡江战役 (1949、4、21)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
毛“钟泽山东风《雨七起律苍•黄人,民百解万放雄军师占过领大南江京. 》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重庆谈判
我要思考 思考……
★ 蒋介石为什么不立即发动内战? ①迫于假国和内平外要、求真和内平战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争取时间部署军队、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
★假如你是毛泽东,你会去重庆谈判吗?
尽可能争争取取和和平平、民揭穿主蒋介石阴谋
重庆谈判


(2)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 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②.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苦难;策略:以 八项条件为谈判基础,同时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 到底的号召;影响: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骗局, 最终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
①十年对峙时期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1年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见教材P10) 意义: ②抗战时期: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P41 ③解放战争时期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 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实质 废止国民党一党 专政和独裁 要人民军队交给 国民党
时间地点:1946.1.10—1.31日 重庆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参加代表:
国、共等五个党派共38人
会议焦点: 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
会议协议: 改组国民政府等五项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结果:
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政策:
意义: 方针: 基本任务:外线作战全国反攻 部分任务: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 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战略反攻 (1947.6— 反攻情况: 1949.9)
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意义: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四、战略决战阶段
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概况: 淮海战役——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 平津战役——华北全境解放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成果: 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1.中共争取民主和平阶段 (1945.8—1946.6) 2.解放战争防御阶段(1946.6—194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③按照《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所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

⑤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痛苦,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与国民政府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这是中共为尽快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新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①全面内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双十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③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昆明、重庆、上海、南京等地掀起争取和平和团结的斗争。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掀起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⑤民主党派也公开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

4.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追歼残敌三个阶段。

(1)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

①1946年6月至1947年春的八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1947年春至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为战略反攻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全国性反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三个时期。

①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是全国性反攻时期。

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③1949年2月至4月是渡江作战时期。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积极准备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1949年4月至1950年夏是追歼残敌阶段。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以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5.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及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抗战结束后,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

(1)由于准备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2)为了把独裁、内战、卖国合法化,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

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反内战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党派。

(4)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处于经济崩溃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6.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在政治上:①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②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③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④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⑤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题例剖析][例1]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1998年全国)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C, 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剖析:此题着重考查理解能力,作为宪法,只有经过正常的程序制定出来,才具有合法性,而这个宪法却是由独裁者操纵制定的,不可能具有民主宪法的性质,是伪宪法。

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源,即宪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案:B[例2]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1990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大跨度、小切口的综合性比较题。

其切口是“土地问题”,时间则涉及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三个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

答好此题的前提是对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历史本质。

第一问侧重于归纳、比较能力,第二问侧重于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关键不仅要指出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共同点,更要把侧重点放在三者的不同点上,用史实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土地政策的局限性这一结论,突出阐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的有利历史条件和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全国性的反攻,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