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底蕴和艺术精华。
而幼儿时期正是孩子心灵最为敏感和灵活的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更能够激发其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礼仪、历史和艺术内涵。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在幼儿园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能够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适合儿童接受的方式是通过绘本、游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比如可以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让孩子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通过传统节日的故事讲解,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生活,使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现代科技的应用也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虚拟实境,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孩子,使孩子在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总结回顾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复杂课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引入,以适应当今儿童的成长需求。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相信在众多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将更加完善,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在幼儿园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
预测:文化创新如何进行 文化创新是本部分高考命题的重点, 可能会结合现实生活中进行文化创新的成功实例,让考生 表述他们是如何进行创新的,或者是就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提出建议措施。
【典例3 】(2009·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 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 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 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
预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近几年来,中华文化 逐渐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外 文化年不断举办,高考可能会结合中外文化交 流的具体事例,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 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题型多以选择题为 主。
【典例1 】(2009·广东单科,不定项)《三字经》的
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1)多角度分析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 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 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 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 增进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 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 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克服“ 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 ”、“民族虚
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着眼实于践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校本课程课题
有关“校本课程”的课题
校本课程课题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
有关“校本课程”的课题如下:
1.文化传承类:例如,民族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2.科技创新类:例如,机器人制作、3D打印、人工智能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
创新能力。
3.体育健身类:例如,瑜伽、太极、篮球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艺术修养类: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5.社会科学类:例如,历史、地理、政治等,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6.语言文学类:例如,英语、语文、日语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素
养。
7.心理健康类:例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
素质。
8.职业规划类: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旨在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
方向。
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各地的学校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校本课程中,学校可以设计各种具有特色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音乐课上,可以教授古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可以学习国画和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古代文物的珍贵,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种实地参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听到权威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讲座结束后,学生可以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体验等,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
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品格。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从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优势,打造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绿洲,让学生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美丽。
地域特色 文化传承 实践创新
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作者:马建平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新时代赋予了“五育”(德智体美劳)新的内涵,重新将劳动教育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热爱劳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绍兴市柯桥区华舍小学构建并实施了有地域特色的《绸乡丝源》特色劳动校本课程,充分与当地华舍历史及学校特色相结合,在劳动与实践中促进学生成长。
为培育“健益身心、慧识万物”的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华小学子奠基。
一、《绸乡丝源》校本劳动课程的目标(1)了解华舍纺织文化。
华舍小学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华舍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始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机杼兴百业,华舍时称“小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华舍大力发展纺织业,成了浙江省“第一个亿元乡”“全国明星镇”。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的變迁,增进对家乡先辈的崇敬,激发他们作为华舍人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体验纺织魅力。
我们将结合steam教育,购买织布机等相应的设备,让学生们掌握简易织布机的方法,在体验中劳动、在体验中创作。
让孩子们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纺织印染技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发现、敏于审美”的品质。
二、《绸乡丝源》校本劳动课程的构建《绸乡丝源》校本劳动课程分四个子课程,分别是《栽桑养蚕》《日出万丈学纺织》《织韵丝语》《童心印迹》。
《栽桑养蚕》是一门以种养观察和实践创作为核心的课程。
本课程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种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提高科学素养和发展综合能力。
《日出万丈学纺织》是我校结合“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纺织文化历史,分别从华舍的纺织历史、工艺、风土人情等方面梳理与整合。
以学生探究体验为要点,让学生亲近家乡,了解家乡,培育学生的亲情观和乡情观念,推进家乡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织韵丝语》是一门以实践创作为核心的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一、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诱惑。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1.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启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学生将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和文化传承,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灵的滋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 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例如,让学生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矛与盾、和而不同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包容精神。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索,学生的思想和品行将不断提升。
三、策略1. 及时修订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教材需要及时修订,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与实践内容。
教材编写者应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瑰宝,将其有机地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多维度的课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通过多个学科和课程进行,如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概述中职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疫情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
对此,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正确研判,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开展实践环节教学,促进非遗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效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使非遗技艺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传承弘扬,进一步提升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效果。
基于此,笔者将本土非遗技艺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作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从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工艺课程开发入手,探索中职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方法;同时,中职学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弥补中职学校缺乏非遗技艺传承师资的不足,除了引进非遗传承人等,还需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加大非遗特色课程开发的力度,才能有效形成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中职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1结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际开发非遗校本课程资源美术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运用非遗文化中相关技艺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课题组对徽县具有代表性的非(基金项目:1.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9gszyjy-92;2.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YQ047)。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张朝辉1张睿2(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陇南742300)1(甘肃省徽县虞关学区陇南742302)2摘要: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标题: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其中,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小学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一些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最后,家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生动有趣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不系统:由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课程设计,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往往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地传授,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3.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导致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解决方案1.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引言: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注重学术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并采用校本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1 学校文化的定义及作用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社会共识。
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环境。
1.2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使学校成为具有学术优势、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学府。
1.3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环境。
2)倡导尊重和关爱,塑造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4)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育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5)推广学校内部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2.1 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可以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包括非学科方面的活动与实践。
2.2 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教育目标。
通过设计与学校特色相契合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3.1 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应当成为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传承,来指导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3.2 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诠释和延伸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通过各类特色课程、项目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诠释和延伸学校文化的内涵。
四、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实践策略4.1 优化学校管理,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管理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以“校本课程”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校本课程”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杨思冰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39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要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广州市真光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發展的主观和客观需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剪辑传统文化基因,培育学校特色文化是近年来学校的主动行为,让学校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名片,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
1. 学校新办学理念的内在需要2013年8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
一所百年老校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班子认真梳理校史,认真学习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政策,厘清办学思路,找准发展方向,重新修订办学思路,确定“心和行美、为世之光”的办学方向,确立“传最中国的文化、办最生活的教育、育最现代的公民”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径:传统文化、生活教育与校史学情相结合,以“和”“美”等文化元素为指向,“和”聚人心、“美”养心灵,创“世之光”特色品牌,学校逐渐走上特色兴校之路。
2. 学校仿行德育的内在需要真光学校是1872年美国传教士那夏理女士创办,虽然自带外来基因,但扎根中国土壤,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基因稀释,早已同化归一、不辨表里了。
学校积淀的“爱的文化、行的文化、德的文化”也早已具备普世价值。
近年来,学校推陈出新,发展丰富学校历史的德育内涵,提炼出“求真于智、化爱于行”的德育理念,制定“健为根、爱为本、雅为魂”的德育目标,以“勇、毅、仁、义、礼、忠、诚、艺、和、美”十字为德育指向,实行“仿行德育”。
特色引领文化传承校本创新——镇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z 矢
£ 盈圈匪 | , r 1 5 1
排上根据 “ 最 能代 表 镇 海 特 色 文 化 的 . 即 具 有 典 型 性
海 院士 的精神 , 培养 学生 的爱 国爱 乡、 乐于探究 和热
爱 科 学 的态 度 。
的; 较系统 、 现有 资料 比较全 的或方便 大家 收集 的 :
海 特 色文 化校 本 课 程 实施 模 式 , 以体 现 “ 特 色 引领 、 文化传承 、 校本创新” 的特点。
关 键词 : 镇 海 特 色文 化 ; 德育; 校本课程 ; 开 发 与 实践
正如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 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 要
上丝路文化 、 开拓进 取的商帮文 化等传统特色 文化 ,
特色引领
.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承蒋旗 军 魏 志 刚 校本创新
镇 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的开发与实践
3 1 5 2 0 0 )
( 宁波 市镇海 区教 育局 教研 室 , 浙 江 宁波
摘要 : 镇 海 区依托 区域 特 色文化 , 开发 出 了《 镇海 商帮》 、 《 镇海 院士》 和《 镇 海史话》 地方 文化校 本 课程, 并制 定 了课 程标准和课程评 价体 系, 构建 了富有地方性 、 活动性 、 综合性 、 开放性特征 的镇
幼儿园乐学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幼儿园乐学我国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教育内容和方法变得十分关键。
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乐学我国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的理念,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中,以期培养出更多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热爱的下一代。
一、幼儿乐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熏陶力量。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乐学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我国人的责任。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了解、感受、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创新教案设计的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设计创新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游戏、手工制作、歌曲、舞蹈等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音乐、美术、舞蹈等教学活动中乐学我国传统文化。
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五、个人观点我认为在幼儿园乐学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认知,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传承感的下一代。
而创新教案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则是在幼儿园实施乐学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申论范文:传承与创新并举 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3篇
申论范文:传承与创新并举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3篇申论范文:传承与创新并举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1申论范文:传承与创新并举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但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趋势的多样化,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无数挑战和考验。
如何传承与创新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舞台,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味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传承的重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收集和整理,同时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也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兼具传承和发展的功能。
盛世唐风、中国交响梦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功,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但同时,传承并不等于复制和重复。
创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创新意味着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融合,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针对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不断从中挖掘新的元素,适当进行调整改造,使其兼具传统、创新、时尚等多元元素,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需求。
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让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的舞台,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广和展示传统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主动适应国际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
同时,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也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元素,形成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中国文化日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以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交流,均展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彰显了中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总之,传承与创新并举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屹立世界文化舞台。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触世界的最早层面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任务。
幼儿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活动,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幼儿园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传统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传统节日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园中也需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触到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品,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技艺;在音乐和舞蹈课上,增加传统民歌、民间舞蹈的教学,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在幼儿园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
创新教育活动则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欣赏传统文化的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世界文化和艺术形式。
总结回顾在幼儿园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需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孩子们才能真正地吸收文化的精髓。
学校和老师也应注重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付出努力。
通过以上的文章撰写,我对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或修改文章内容,请随时告知。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的深入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接触传统文化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评台。
幼儿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幼儿园文化
幼儿园文化是指在幼儿园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组织方式。
它是幼儿园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幼儿园整体氛围和特色的凝练和归纳,是幼儿园一种特有的文化状态。
幼儿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激励幼儿园不断发展的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文化的传承1. 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是指将历史、文化、知识、技艺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通过世代相传、继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幼儿园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歌舞、手工等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校园文化的传承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包括园训、园歌、园徽、园旗、园风、园韵等,这些校园文化元素代表了幼儿园的特色和精神风貌。
在传承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活动、展示校园文化、宣传校园特色等方式,让幼儿和家长了解、认同和传承幼儿园的校园文化。
3. 厚重文化的传承幼儿园一定要倡导并实现学校文化的厚重性和鲜明性。
这不仅仅是要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历史传承下来,更要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创造性地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精神,面向未来。
二、幼儿园文化的创新1. 教育理念的创新当前,社会发展迅猛,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幼儿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幼儿为本”、“全面发展”、“多元智能”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
要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
幼儿园要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教育方式的创新幼儿园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知识传授的更要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如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电子教育等,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
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01. 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凸显,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文化艺术节更是传承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相互交融,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角度,深入探讨幼儿园文化艺术节的意义和作用。
02. 传统文化传承在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幼儿可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可以组织幼儿学习古诗词、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等,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幼儿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可以设置舞龙舞狮、传统服饰秀、书法绘画等环节,让幼儿通过参与和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培养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03. 创新活动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也需要注入创新的活动元素。
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可以融入现代元素,让活动更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
可以组织儿童合唱团表演传统歌曲,并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也可以进行传统手工艺比赛,鼓励幼儿发挥创意,设计新颖的作品。
通过这些创新活动,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04. 意义与作用幼儿园文化艺术节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评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参与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幼儿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创新活动的设置,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文化艺术节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营造融洽的教育氛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幼儿园文化艺术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和实践。
05. 个人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幼儿园文化艺术节是我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党胜利1 马长缨2 王凤华3摘要:随着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课程构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本文将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策略,为教育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是促进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素材。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而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产所,因此,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学校要贯彻教书育人的理念,明确自身教学定位,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在“求真知”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做真人”,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真知就是指学生要学习科学、有用的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做真人就是指在学习中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树立的思想,抱有远大的理想,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从语文层面,将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相融合有以下两个目标:第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第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要目标开展语文教学。
文化传承与青海民族民间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Il -| '= - 笙 1 o r
■ ▲ ■P ■ ■ ■. j一 ■ 。 ‘ I▲ 厶 : lr ■.I , ■▲ ■ 一 ■ - ‘ ■ . ■ ■
践探
● 1 . ■ ▲'■ ■ l0 ■ ■}▲ — — ■■
一
家所认为的, 地方文化面向 社会 大众, 代表 它 的是一种文化。它
不但与学生的学习、 生活密切联系, 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们的
成长 、 发展 起 重 要 影 响 的 真正 的生 活 。事 实 上 , 托 民 族 民 间 音 依 乐 文 化 资 源 进 行校 本课 程 开 发 ,不仅 可 以挖 掘 民 族 民 I 乐 文 司音 化 的 教 育 功 能 , 校 本 课 程真 正 回归 学 生 的 生 活 , 且 可 以 为个 使 而 体 的 发 展 打 下 良 好 的精 神 底 色 ,理性 地 建构 地 方 精 神 与 文化 价 值观 , 增强 爱 乡之 情 。 其二 , 海民 间音乐校本课程开 发是传承 、 新民族民 1 青 创 司 音 乐 文 化 的 内 在要 求 。 程 是 一 种 文 化 选择 , 化是 课 程 存 在 与 课 文 发 展 的 基 础 , 既 为 课程 提供 了基 础 知 识 体 系 内 容 , 决 定 着课 它 也 程 内涵 与 品性 。 民族 民 间 音 乐 作 为 各 民族 生 活 历 史和 精 神观 念
l
5 7
及 音 乐 特 征 ; 过 对 具 体 谱 例 旋 法 、 式 调性 、 乐 结 构 等 要 素 通 调 音
的 分 析 , 各 民 族 不 同音 乐 类 型 的 音 乐特 点提 炼 出来 , 结 合 民 将 并 族 民 间 音 乐文 化 的 具 体 功 能 意 义 ,加 深 学 生 对 民族 民 间音 乐 文 化 的 理 解 , 阔 学生 的音 乐 文 化 视 野 , 高 学 生 的 音 乐艺 术 素 养 开 提 和 审 美 情趣 。在 将 原 汁 、 味 、 本的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文化 展 示 在 原 原 学 生 面 前 的 同时 , 取 部 分 民歌 、 舞 曲或 乐 曲进 行改 编 , 学 选 歌 在 校 课 外 活动 或 省 、 及 学 校 举 办 的 音 乐 演 出 活动 中进 行 展 演 , 市 采 取 合 唱 、 奏 , 组 唱 、 组 奏 , 唱 、 奏 , 舞 、 舞 等 多种 形 合 小 小 独 独 群 独 式 , 可 能 让 所 有学 生参 与 其 中 , 学 生 在 音 乐 实践 活动 中增 强 尽 使 音 乐 知 识 技 能 ; 民 族 、 间 优 秀表 演 家 请 进 校 园 , 更 多的 学 将 民 让 生 感 悟原 生态 音 乐 文 化 的 魅 力 。 因 此 , 进青 海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 贯 彻 推 是 落 实 我 国三 级 课 程 管 理 的 重 要 方面 ,有 利 于 我 省 民族 民 间音 乐 文化 保护 与 传 承 , 利 于 学 校 音 乐 文 化教 育扩 展 , 利于 学 生 文 有 有 化 知 识结 构 的 完 善 。 ( 者 单 位 : 海 师 范 大 学音 乐 系 ) 作 青 ( 责任 编 辑 : 向 东 )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设计《文化传承教育》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设计《文化传承教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作品欣赏;3.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活动;4. 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实践;5. 中华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和表演。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人物,提供知识基础;2. 课堂讨论: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观摩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感受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舞蹈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知识测试:通过定期进行的知识测试,检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评定:评估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实践任务的质量和深度;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考察观摩:通过观察学生参观、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估其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本课程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过编写和审定的教材,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容;2. 多媒体资源: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呈现音频、视频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3. 实践材料:为学生准备传统工艺材料、乐器等,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4. 参观机会:与博物馆、艺术院团等合作,提供学生参观和观摩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在尊重、满足学校师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任务重、压力大,而校本课程相对比重小、地位弱,更关键是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还不够明晰,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处于一个“可有可无”、“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编一套书就是校本课程”,“绞尽脑汁、轰轰烈烈搞别人没有的东西,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成了一些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的所谓“经验”。
因而,必须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反思我们的实践,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所秉持的理念,立足校情,探索实践,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高品位、显特色。
我们的思考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是把它放在了彰显学校文化内涵的视野去理解。
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我们所期望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能以课程的力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更生动、主动地发展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哪里?造就人。
造就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公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特点、需求,提供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多样性地选择机会,激发学生“乐学”、“笃行”。
“新型公民”意味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通中,培养学生世界的视野、民族的根,凸显“品德”,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加强公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
因而,那种仅仅以教科书的更迭,或是打造学校特色,扩大学校知名度来衡量校本课程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的做法,不是我们所认同、追求的校本课程。
归根结底,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当下,着眼学生的未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创新的亮点是什么?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要突破过去学科课程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凸显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和教师共同创生课程,实现课程向生活的回归,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个性差异,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智规律、学习品质,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合作分享”,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这才彰显了新课程的亮点,是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什么?课程资源的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
我们注重从学生的现状、从师资的条件、从学校的特色、从社会的需要开发课程资源。
其中,我们又将关键放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上。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而目前一些校本课程落实不够深入的原因,主要就是一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极大地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我们抓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抓好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增强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一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文化气质,让教师了解儿童,走进儿童,并通过自己的教学行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使课程在学生的自我构建中,在丰富的精神家园里展开。
二是引导教师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共同开发出学校的特色课程。
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
以教师课程团队的方式,从实际出发,集群体之力,可以较好地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是彰显教师的专长、特长,由他们个体来开发课程资源,自主决定教材的功能、价值的实现程度及教育教学的实践方式,以体现教师个性的“教师构想的课程”,来超越固定的教学计划的限制,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空间与实践情景。
校本课程实施的难点是什么?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校本课程,更因为“校本”非“国家”,非“必考”而大多忽略了“评价”,缺失了“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预测学生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发展。
学校课程委员会不仅要定期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框架尤其是校本课程发展方向进行修订,还要对教师具体的校本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评价。
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是互动化的,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辅导员、学校课程委员会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关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评价过程是动态化的,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机会多,评价方式多,鼓励性评价多,充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我们的校本课程评价要成为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学生共建校本课程的过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螺旋上升的过程,以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新陈代谢,达到课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们的实践在校本课程行进的八年间,我们循着“从活动趋向课程”,“由经典走向常态”的行动策略,聚力于“校本化”,一路摸索,一路累积,一路收获,一路慎思,让执行与理念追逐、融合、共升,让理想照亮了现实,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传承孔子文化校本课程带动了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
一、文化诠释——基于课程的校本开发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1907年就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学宫而建。
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提高国家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学校恪遵“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择善而从,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创新小学课程”的理念,认真思考、探求,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纬度,构建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框架,并命名为“星星论语”校本课程。
《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
让小学生走近《论语》,走近孔子,这就是“星星论语”。
我们对“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价值有着明晰的体认: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出发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以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理想追求,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充分地体验、感受、领悟,更多地去参与、探究、发现,“以显其能”,“以修其身”,涵养至真、至美、至善的谦谦夫子气。
二、整体架构——基于课程的校本实施校本规划既是课程建设的践行基点,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校本规划的重要策略是“整体架构”,综合实践。
我校着力于从课程资源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把“星星论语”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一)建立课程资源库历经几年的课程推进,我校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库。
一是专家资源。
在以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专家和以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为代表的教育科研专家的合力下,夫小有了课程咨询委员会及课程促进委员会,两支专家队伍引领着我们的课程建设。
二是经验资源。
我校90年代初即在全国创响了“我能行俱乐部”这一活动课程品牌,兴趣为先,以学生直接经验并触及多领域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自行组织、参与的六大类256个俱乐部课程已日趋成熟、完善,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实施奠定了行动基础。
三是基地资源。
我校坐落在曾承载着先贤智慧、孕育着江南才子,寄托着文人雅士梦想的十里秦淮,如今,夫子庙大成殿、江南贡院、王谢故居、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传统文化基地已成为我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重要平台,此外,夫子庙社区等相关单位也与我们共建了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是环境资源。
我校以“尚礼、近思”为特色的教育环境弥彰着丰厚的孔韵文化,“爱众亲仁”也亦成为夫小人努力践行的行为准则,这样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鲜活了尽显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更映射出课程校本化建设、实施的盎然生机。
五是文本资源。
藉由我校师生自主开发、编制的校本课程读本——《星星论语》低、中、高年级3个版本系列丛书,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读论语,学做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童心。
六是导师资源。
我校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征寻了一批各行各业中优秀的家长、校友,经过校本课程咨询委员会的资格审查,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聘请他们成为校本课程辅导教师团队中成员,增强课程的专业指导力量。
七是制度资源。
从课程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到计划的撰写,从课程活动实施的过程到成果累计、活动评价及反思,从课程资料常规性检查到教研组定期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保障了课程管理到位,并以此为基点,做好课程实施的监控,完善对课程实施者的评估、奖励机制,以追求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八是案例资源。
在多年的实践中,老师们研制了许多“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实践方案和成功辅导案例。
这些案例不断丰富着,不断提升着“星星论语”校本课程,使课程永葆其青春活力。
课程资源管理库的建立,拓宽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使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收集、筛选、整理、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共同体。
(二)架构课程整体性依据丰富的课程资源,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在充分进行各方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本着“择善而从”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学校层面的《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纲要》,以“星星论语课程”为主干,生发出若干微型课程,形成“星星论语课程群”。
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有系统的课程规划,对课程时间、内容、实施、评价有着清晰的要求。
星星论语课程正式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年方案和学期方案。
“亲仁”主题课程:亲近“仁者”,培养“仁人”,“爱众亲仁”、其微型课程有:亲父母的“孝敬长辈”课程;亲教师的“击掌敬师”课程;亲友人的“手拉手”课程;亲圣贤的“走近名人”课程;亲社会的“爱心大义卖”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