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合集下载

戊戌维新思潮的原因、特点、内容、意义

戊戌维新思潮的原因、特点、内容、意义

一、戊戌维新思潮的成因甲午战争后,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以1895年4月“公车上书”为起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并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潮又称作“戊戌思潮”。

戊戌思潮的兴起和高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渊源:第一,甲午战败的刺激。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遭到惨败,北洋海军全师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曾说“唤起吾国四千余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1,中华书局,1935年版,1989年影印本,第113页)。

甲午战争中,作为涣涣大国的中国竟为“蓑尔岛夷”的日本所击败,割地赔款,创巨痛深,战时的虚骄自大被惨败带来的震惊和耻辱所代替。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各种显而易见的灾难更引起人们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而日本之所以战胜中国,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因此只有效法日本,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实行变法,才能图强。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觉醒。

第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矛盾的激化。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争夺筑路开矿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强制借款,使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派从挽救清王朝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害怕再爆发一次农民起义,于是他们纷纷寻求挽救危局之法,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

第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是变法维新思潮发展、高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束缚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代表的维新派,自然要求清政府实行变革,在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过去二三十年间,早期维新思潮的初步发展,西学东渐及中国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为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五,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如翁同新、徐致靖等人的支持,也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政治倔起和戊戌思潮勃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

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 夺西汉政权而伪造的,
的“素王”
是“伪经”
——动经摇过了康封有建为统的治装者扮恪,守孔祖子训成,了反资产阶 对 级变 维法新的思理想论的基 先础 师,为 以变 此法 来制 抵造 制舆封论建。顽固 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严复
福建侯官人,早年曾留学英 国,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 中国向西方学习救国真理的 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 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
维新活动:
① 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 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 新变法主张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梁启超
上海
《变法通 《时务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报》
主要思想
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度
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
湖南
主张变法
《仁学》 《湘报》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冲决君主之
罗网”
严复
《国闻 天津 《天演论》 报》
主张变法 借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
西方资 产阶级 进化论
《礼运 》小康 大同说
公羊三 世论
君主专制 据乱世
君升主平立世宪 太平世 民主共和
④ 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谭嗣同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 戌六君子”之一。代表 作《仁学》,提出“冲 决君主之罗网”
维新活动:
谭嗣同
①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② 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 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历史:9.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9.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1)时间:1895年 (2)内容: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 (3)影响: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 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 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 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 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 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 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 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 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 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 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 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内容:
意义: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
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 则将会走向灭亡。
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
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 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 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 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 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历史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ppt

历史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ppt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生活困 苦,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对帝国主 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表示强烈
的不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渴望摆脱列强侵略,实
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政治背景
清政府面临着内外压力,开始进行改革。 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失败了,这使得人们开始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对未来的展望
坚持改革开放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 ,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的必由之路。
推动现代化建设
要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 平。
弘扬中华文化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
加强国际合作
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对封建专制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 ,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推动民族觉醒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使更多人投入 到反帝爱国运动中。
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观念的更新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文化观念,如推崇科学、民主、进步等,更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氛围。
坚持法治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倡导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约 束。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坚持法治原则,推动 法治建设。
强化国民素质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时期,国民素质普遍较低,这也是该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 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
THANK YOU.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弱小的维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众支持。维新运 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 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 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 子里,改革不为大多 数人所理解和支持。 相反,反对改革的言 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 的社会基础。

维 新 派 同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的 论 战 的 内 容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维 新 派
“宁可亡国,不可 变法” 兴民权会“大乱四 起”导致外国干涉 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 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 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 科举制“锢民智”“坏 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康有为故居 -广东南海 市丹灶镇苏 村
康 有 为 铜 像
康氏宗祠
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着力引伸和附会孔子的学 说,作为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对维新运动影响最深。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两书都是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 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这些著作的发表,给了顽 固势力以有力的冲击,为推行维新运动奠定了理 论基础。
(1865—1898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 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 同始!
谭嗣同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出 身于官僚家庭。维新运 动的中坚骨干和杰出的 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是维新领袖人物中最激 进的思想家。1898年慈 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谭嗣同拒绝友人营救。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人们逐步认识 到,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1. 维新运动的背景维新运动指的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中兴学者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时候,以一种学术运动的形式,试图改造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的兴起,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丧失了很多独立性,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同时,中国社会内部也存在着腐朽封建制度、庞大的官僚贵族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一切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为维新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 维新运动的原因2.1 影响西方文化的传播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不断渗透到中国社会。

西方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体制、自由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探索中国的出路,这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2 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次国家现代化的尝试。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对洋务运动的误解,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这一失败引发了维新运动的思潮,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改革的思考。

2.3 特殊历史时期的挑战社会变革和国家危机使得一些积极向上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制度的缺陷和中国社会的腐败。

国家的危机促使了这些人主动寻找改革和变革的道路,积极投身维新运动。

3. 维新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推动思想启蒙维新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和改革,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的学习和借鉴,使中国知识分子加深了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3.2 引发政治改革维新运动的兴起也为中国政治改革带来了重要推动力。

维新运动者们主张改革封建专制政治,推行民主政治和科学的国家管理。

他们强调人权、民主、科学等价值观,提倡改革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的现代政治思想埋下了种子。

9.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9.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时务报》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 外报信息又使国人大开眼界,官府推荐阅 读,发行量最高达17000份,成为维新派影 响最大的报刊。同时也遭到顽固派洋务派 的打击,该报最终被洋务派所控制。 维新派与洋务派争夺舆论阵地的斗争说明?? 报刊在任何时代都是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
2.谭嗣同在湖南: (1)其人:
没有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没有 与成下表
材料一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二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 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三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 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 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第2课
维新运动 的兴起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
(1)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
(2)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 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强调向西方学习。
(3)随着西学的传播,反映民族资产阶利益和要求的早期 维新思潮兴起。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强学会
保国会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四.维新活动的影响
(1)维新派的一系列立学会、办报纸、兴学 堂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 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有了一定的社会基 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 播,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步形成。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1. 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

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

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

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

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因为当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主要有:①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②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④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⑤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⑥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思潮
甲午海战的失败
知识分子的觉醒
学习西方,学习日本
变法维新的思潮
维新派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取日新以图自强,
去因循以厉天下。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
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 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
非新无以为进,
非旧无以为守。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
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 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 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 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 史发展的趋势。 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 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 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
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 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 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
会因政变而消失。
原因
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 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在内忧
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二、变革者认为,改革必须是 急剧而迅速的快刀斩乱麻的。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写道: “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 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在 这种极度危机的情况下,“皇上 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 可得矣。” 杨深秀则言改革就是“死中求 生”、“救火追亡犹恐不及”。
三、戊戌变法人士心态的第三 个特点,是他与传统的‚断裂 性‛。

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折中 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近岁非不言变法,然而少变而 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 类并败,必至无功。譬如一殿, 材既坏败,势将个覆,若小小弥 缝补漏,风雨既至,终至倾压, 必须拆而更筑,力可庇托。然更 筑新基,则地之广袤,度之高下, 砖石楹桷之多寡,窗门楹朽之阔 窄,灰钉竹屑之琐细,皆须全局 统算,然後庀材鸠工,沈乃可成。 有一小缺,必无成功,是殿终不 成,而风雨终不能御也。‛

他们在100多天的时间里发布了 近300道改革的上谕,所有这些 上谕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相互的支 持,甚至说缺乏政治上的基本章 法。他们要迅速的、彻底的、急 剧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来完成中 国的变革。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会使变革者忽视变革中过程的复 杂性,进而会提出不切实际的, 与显示脱节的变革方案。

改革之初,变法人士在政治上立 足未稳之际,便公开向六部为提 出挑战,‚六部尽撤,则例尽 废‛。在荣禄问及如何变法时, 康有为竟然回答 :‚杀二三品以 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 行矣。‛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 只能被保守派官僚视为变法派大 开杀戒的公开声明,从而引发荣 禄等既得利益官僚的忌恨,徒增 变法阻力。
谭嗣同的变法思想




在书中,谭嗣同把‚仁‛作为万物的 起源,‚仁‛又以‚通‛为基础。 中外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宗教, 实行君主立宪; 上下通的内容,是兴民权,即使暂时 不能实行,也应当给绅士以议事的权 力,建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男女通,就是追求男女平等。 人我通,是佛教用语,实际是要求资 产阶级的个性自由。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1)

专题9戊戌变法 试卷 (1)

专题9戊戌变法试卷(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④是维新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解析:本题实质上考查戊戌变法的时间。

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此后发展、高涨,到戊戌变法。

答案:B3.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解析: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转变为早期改良主义者。

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答案:C4.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正目的是()A.借孔子之名宣传进化论思想B.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C.强化封建教条的统治地位D.提倡新学,反对儒学思想解析:任何思想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基础,康有为把封建统治者奉为教条的儒家经典斥责为伪经,实质目的是传播新学,为其维新变法服务。

答案:D5.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解析:改造儒家思想,说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不敢彻底地和儒家思想决裂,从根本上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方面的软弱性。

答案:A6.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19世纪后期,在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时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着当时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尽管代表着一个未来的阶级,然而这个阶级在中国是软弱无力的。

维新派在运动中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如发展民族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八股文等,虽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却因缺乏实践的社会条件而难以实施。

同时,他们所采取的一些激烈措施,如发动“公车上书”和创办《中外纪闻》等,又显示出其改良的决心和勇气。

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封建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维新派却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维新运动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在运动中,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新式银行等,这些措施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改革运动。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所限,维新运动的许多措施并未得到充分实施,但它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和自由思想却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两者都是在面临外来威胁的背景下,尝试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

然而,尽管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改革的目标、方法和结果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背景来看,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面临着外来威胁和国内困境。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动荡的背景下展开的。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在幕府统治危机、外国侵略威胁和国内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的目标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导入:提问:为什么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同学们都知道,这场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为“昙花一现”,同学们注意到了这场运动的时间短,但忽略了这场运动“玉质芳华”的一面,这场运动,也是寻求中国出路一次宝贵的探索,但由于其局限性,使这场运动如昙花一般转瞬凋谢,思之令人感叹。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饶宗颐:《优昙花诗》“莫言过眼花时短, 玉质芳华照世间。

”次虞愚:《咏昙花》一、戊戌维新派运动(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思考:十九世纪末的救亡图存斗争中出现了维新变法,这是偶然的吗?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年,(中国)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家(多数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

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版(3)思想基础:西学的传播,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以及康梁的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如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等主张。

2、维新运动发展经过思考: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 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 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 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 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具有 维新思想的 人参与政治
主 资本主义的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发展 要 内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容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标志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 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 治。”
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 接送被征举的 读书人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 ”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 代称。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 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变法通议》 时务学堂
5.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康、梁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 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 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 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1.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 少改革阻力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 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 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观察下列历史建筑旧址图片,其中与宣传鼓动 维新变法运动直接相关的
A.京师同文馆
C.北京强学会旧址
B.京师大学堂旧址 D.北京清华学堂旧址

原创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原创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 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 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 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 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 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2.早期改良思潮代表
进入19世纪70年代,具有早期改良思想的人数 逐渐增加,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张变法的呼声日 益高涨,要求改革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到中法战争 前后,形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著名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主张
早期改良派强调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 方案,实现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早期改良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学习西方变法 图强。第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第三, 实行君主立宪。早期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 制。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 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 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 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出现
早起改良思潮 代表

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新 运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动
康有为生平简介 主要思想及著作
的 兴 起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公车上书 《中外记闻》
强学会
梁启超和《时务报》
梁启超、谭嗣同、严 复简介及著作、主张
课堂练习
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
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D )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康有为(1858—1927) 籍贯:广东南海 生平大事:著书立说
上书皇帝 办报开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3会3报3学堂”)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

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

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识记3)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做了一些机构改革(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这些政治改革与维新派的最终主张相去甚远,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

不接受根本的政治制度改变,这是光绪皇帝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属性不同。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风气。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维新派的支持者很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具体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康、梁寻求英国、日本和美国支持)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害怕人民群众运动的兴起。

(3)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

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

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

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

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

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

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所在地区活动。

中国同盟会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的革命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革命是“良药”,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革命与改良辩论及其意义时间:1905—19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