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第一章)
环境学概论精选文档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在大气平流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臭氧层’,其 平均厚度只有0.35㎝厚,它的作用是保护地球表面生 命体免受紫外线辐射,大约90%的紫外线被臭氧层吸 收。
1985年英国科考队在南极的南纬60°观察站发现上空 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从而引起了公众对臭氧耗 竭问题的关注。
臭氧层耗竭与氯氟烃的大量排放有关。氯氟烃是人工 合成物,具有多种用途:致冷剂、火箭发射剂、泡沫 发生剂等等。
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内,环境对
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
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6
二、环境科学体系
1. 环境科学的任务与内容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研究内容: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人类活动大规模污染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全世界每 年排放污水4260亿吨,造成55000亿立方米水体受到 污染,约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
16
(5)土壤资源退化
土壤资源退化的最主要方式是土壤侵蚀、 盐碱化和荒漠化。
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暑的评价标准,过 去几十年间,全球大约有面积达12亿公 顷的土壤发生中等程度以上退化,相当 于中国和印度国土的总和。
14
(3)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形成硫酸、硝 酸等,再以雨、雪、雾形式降到地表。到20世纪60 年代,酸雨危害全面呈现:水体PH降低,鱼类减少; 森林、农作物死亡;土壤变酸;建筑物受侵蚀;饮水 质量下降。
酸雨产生的废气来源于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例如汽车 尾气。
酸雨传输性扩大了其危害性,加急了跨区域污染,也 使人们认识到酸雨问题的解决必须是多方合作的、国 际化的。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环境学概论1
第二节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一 大气污染
• 1 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 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人和生 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 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人类活动 生产活动 生活活动 自然过程 自净作用 • 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三 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 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 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 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 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要素 :通常是指水、大气、生物、 阳光、岩石、土壤等。 •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 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 为、宗教信仰等。
• ②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 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社会制 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 的观念与机构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 劳动中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 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 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以及所积累的物质文化等 构成的总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到自 然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 政治制度,如对环境的认识程度,保护环境的措施, 都会对自然环境质量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近代环 境污染的加剧正是由于工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因 而在研究中不可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截然分开。
•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系 统) • 例如: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 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 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 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2 环境质量
• 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 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 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 显然,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 况的形成,有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 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为重要。例如污 染可以改变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同样 也可以改变环境质量,此外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 着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除了所谓的大气环境 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 之外,还有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PPT课件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 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 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 组成生物群 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
二、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漫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
自然环境的层次结构
自然环境
地球环境 外围空间环境
岩石圈
土圈
水圈
生物圈 其他圈层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
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 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
第一节 内容提要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二、环境的分类 三、环境的功能特性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人类环境
物质: 空气, 水, 岩石, 土壤, 动物, 植物
自然环境 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
人
类 的
自然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
环
境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科学
20世纪八大环境问题
伦 敦 烟 雾事件
日 本 水 俣 病事件
痛 痛 病 发 病 过 程
深受痛痛病折磨的人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特点
当前环境问题具有如下的六大特点: (一)全球化 (二)综合化 (三)社会化 (四)高科技化 (五)累积化 (六)政治化
四、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人工环境
技术, 综合生产力, 政治体制, 社会 行为, 宗教信仰, 文化与地理因素
图1-1 人类环境的构成
A C
人工环境要素
B D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可以看作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 两部分组成。
地壳
大气圈
地幔
外核 内核
图1-2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 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 体变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 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的功能等,对环境可以 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一)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
环境学概论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杂志
《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保产业》 《中国环境管理》《重庆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年鉴》 《云南环境科学》《沿海环境》 《新疆环境保护》《世界环境》 《污染防治技术》《四川环境》 《上海环境科学》《陕西环境》 《农业环境保护》《青海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内蒙古环境保护》
第六节 环境保护运动
一、重要的环境会议
1.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地球峰会”)
作业2: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国际环境会议,内 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名称,会 议的主题、会议发表的宣言或形成的文件。
表1.2三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
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纪念日
国际湿地日:2月2日
世界林业节:3月21日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世界禁烟日:5月31日
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6月17日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纪念日
环境的社会影响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 清洁技术
二、环境科学名著
《寂静的春天》[美]雷 卡逊 《只有一个地球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 《公元2000年的地球》 《我们家园的紧急报告》 《环宇危情、来自地球的报复》
作业3: 大家任选题目(与环境有关)写一篇1500字左 右的小论文。要求:标题、摘要、关键字、前言、 正文、结论、参考文献。10月8日交。 本论文作为期中考试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_环境学概论
清洁生产 环境 污染治理 技术 环境监测
环境过程 环境功能 环境效应
公众:环境伦理 国家:环境法律 政府:环境管理
自然
环境 技术
清洁生产 污染治理 环境监测
社会
经济
市场 政府 GDP
环境评价学
环境规划学
可持续发展
X
水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
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四日哮喘病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骨痛病事件 米糠油事件
也有人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和 印度伯帕毒气泄漏事件与8大公害事件加在一起称 为10大公害事件。
公害
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 坏,对公众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和生活环 境的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在英美法系国家 是与私害相对而言的。也就是对他人可行使或可 享受的权益造成妨碍的行为;如果只影响到个别 人(3人以下),并只侵害专属其所有的权益, 就称为私害;如果其行为影响到3人以上并侵害 其作为公众成员而享有的权益,就称为公害。我 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都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人们通常 把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对公众和社会所造成的 危害都叫做公害。
自然灾害
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天文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 地质灾害
火山、地震、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环境学概论读书笔记
环境学概论读书笔记环境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环境学概论重点笔记】第一章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以人类为主题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为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环境的恶化、劣化或潜在的危机4.环境问题按成因不同,分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火山、地震等)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化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干扰:热污染、噪声污染)5.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洛杉矶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镉),四日事件(烟尘、so2、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6.环境科学研究内容:(1)探索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关系。
(2)揭示全球范围的环境演化规律。
(3)研究污染物对环境变化及生物生存的影响。
(4)寻找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综合性防治途径。
7.化学污染疾病:痛痛病—富山事件—镉;水俣病—水俣事件—甲基汞8.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地方性氟骨病—“氟”过剩;克山病—低“硒”;大骨节病—低“硒” 第二章1.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2,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3.生态系统:(1)生物群落(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与能量4.生态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运动性、(3)自我调节性、(4)演化性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构成合理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五节 环境保护
一. 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保护、 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1.限制阶段
2.“三废”治理阶段
3.防治相结合阶段
4.规划阶段
克汀病
巨大的缺碘甲状腺肿
砷中毒
氟骨症
生 态 破 坏
动物 生物
绿色植物 生产者 消,土,光,co2
说明:沿着食物链而上,生物的生产率,
生产量和生物个体数是逐级递减的(符合林 德曼十分之一定律)。但是污染物的浓度却 是逐级增加的,即食物链对污染物有明显的 生物富集作用。
2.工程环境:
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人 工环境。 人类活动(生产、消费)全过程从资源的提取到终 端排放包括提取-加工-调配-消费-排放各过程都 会带来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 3.社会环境 :
按照人类发展历史,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包括:
适应生存:保障基本的温饱,维持最低生命需求 环境安全:防御、抵御灾害,能减少灾害损失 环境健康: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有保障 环境舒适:生存质量良好,生活舒适 环境欣赏:物质需求充分满足,主要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二.规律与规则
1.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是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事物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2.规则:在社会发展中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
制度规范、条例等的总和。
3.“五律”:即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
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战略 目标,其行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
环境规律≠自然规律
环境学概论第1章绪论
四、环境的结构
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各级人类生存环境结构单元。它由近及远,由小 到大可分为内环境、微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 境 、宇宙环境。
内环境 环 境 范 围 微 区 全 宇 环 域 球 宙 境 环 环 环 境 境 境
1、内环境
内环境 指生物组织 或细胞间的 环境。对生 物体的生长 和繁殖具有 直接的影响。
2、农业文明时代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 越明显; 越明显;铁器的出现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对自 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造成的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东汉的大规模开垦 古印度文明
二、环境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 人口增加,砍伐森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 人口增加,砍伐森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环 境问题开始出现。 境问题开始出现。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1、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洪水猛兽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 活;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 响。
4.区域环境
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城市、农村、 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多种类型 现实社会中,区域环境往往兼具二者的特点, 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环境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环境概论 第一章_绪论
系统科学则揭示了环境对系统的关系:
• 环境环境对系统的基本作用有: 1.环境对系统的存在有选择和淘汰机制。环境输入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决定了系统内相互作用方式能否进 行下去,从而成为系统存在的条件。适合低温的生物 在高温环境下会死亡。 2.环境对系统演化的方向、趋势进行调节和控制。 系统演化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但系统演化能否 进行下去则取决于环境。因而环境成为系统演化的一 种动力。
(4)环境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一是环境因素被破 坏,在自然界有一个累积、转移和富集过程。二 是与污染物化学性质有关,如化学物质的寿命等。 (5)环境要素最小限制性。整体环境质量不由环境 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由要素中那个与最 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即处于最差的那 个环境要素控制整体环境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
全院公选课
提问:
联合国确定的 “世界环境 日”是那一 天?
“世界环境日”主题
• 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6月5日 定为世界环境日,并确定每年环境日的主题,希 望各国在环境日进行大规模的公众环境教育。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你的地球需要你。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人类的未来。 2011年: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后果
环境问题不明显。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等局部环境显现。
利用和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 明
征服自然 谋求人与 环境协调
以自然界统治者身 人与环境关系全面对 份大规模改造自然, 立,从区域环境问题 发展到全球环境问题 使二者对立。 趋向于和谐。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 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 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二) 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
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这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使用农具,建立灌 溉系统,过定居的生活等,人们不再频繁迁徒了,解决了 生存的危机,有稳定的生活,但是,“刀耕火种”,“反 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 毛之地。这就是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第二个环境问题。
拯救地球
环 境
世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发 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 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诞生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 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 科学。 它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环境学概论
主讲教师:李剑 曲阜师范大学
2010.08
农 业 现 代 化
科技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 的提高
工业技术
自 然 资 源
人口过剩、粮食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
人类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破 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大气污染
水土流失
水体污染
垃圾围城
矿山开采,破坏森林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则更明确地指出,“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
包括 工程环境 社会环境
• 教
材:
–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 主要参考书:
– – – – – 《环境科学概论》, 杨志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环境学导论》, 何强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环境学》,左玉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人口、资源与环境》,刘静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年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
印度洋海啸
印 度 洋 海 啸 中 的 伤 亡
唐山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 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 超出了史前的水平。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 人的影响。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 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 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 又称 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指:
自然环境~人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包括 无机环境(大气、水体、土地等)
工程环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包括
农业工程环境 工业工程环境 能源工程环境 交通通讯工程环境 信息工程环境
社会环境~由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所构成。
(三)环境的特性
(二)综合防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
~80年代) •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 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 宣言》。
• 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 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解决环境 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 • 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 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
治
(三 )规划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这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了 新的征途:探求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 方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 平、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 至此,环境保护工作已从单纯治理污染扩展到人 类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广阔的范围,“环境与 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环境及其特性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三、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一)环境的概念
• 一般概念
– 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 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
– 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 二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 二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一、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
(一) 理论环境学
主要任务: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正反两 方面经验,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适应的环境 科学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研究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环境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主要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 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论和方法, 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 • • • • 1.环境的整体性 2.环境的区域性 3.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4.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5.环境的脆弱性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 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三、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 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 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 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 学。
• (二)环境科学分化与整体化同时发展阶 段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 环境与发展 – 环境学科的多学科多层次上的渗透和交叉
环境保护纪念日
• • • • •
国际湿地日 2月2日 世界水日 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 地球日 4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 22日 •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一) 环境问题的分类 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
1.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地方病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 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 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 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 综合环境学
是把人类的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各种不同性质 和不同等级的许多矛盾的总体上,从其相互联系的特殊性 上,全面地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预测、调控以及 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 范围、
特性和从属关系
1、全球环境学 可划分为 2、区域环境学 3、聚落环境学
(三) 部门环境学
如:古代三大文明地区之一–––巴比伦的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 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哈巴拉、玛雅(中美洲人类突然消失)文明;
我国的黄河流域等.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这是墨西哥境内保存较完好的一座玛雅金字塔
这是墨西哥境内保存较完好的一座玛雅 金字塔
2010.8.7,舟曲特大泥石流
(三) 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二)主要研究任务
1. 探索全球环境演化的规律。 2. 揭示人类活动(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 3.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
对人类与环境系统关系中,分门别类研究人与环境问题。
(1)与自然科学相联系——自然环境学 (2)与技术科学相联系——工程环境学
(3)与社会科学相联系——社会环境学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 二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二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 (一)环境科学分化发展阶段
–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 从“环境问题”的提出到“环境科学”的诞生 – 多学科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的电子工程,遗传工程 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 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发展 新兴产业,把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即污染转嫁。
如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物泄漏事件。1984年11 月3日夜间,美国设在印度的一座生产异氰酸甲脂 的农药厂,因储罐内压力升高而泄露,毒气进入 博帕尔市,死亡近2万人,受害20多万,5万人失 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 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因博帕尔农药厂毒气 泄漏而毙命的牲畜
被博帕尔农药厂毒气夺去生 命的孩子 (选自《黑镜头》)
第二节 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 环境问题
一、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时期 四、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四、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限制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 在一些污染事件发生后,如八大公害事件,环保 工作主要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放量,在法律上, 颁布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在经济上,采取给 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净化设施 等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科和发展